Lv.4
user-img
Demetrius

65則書評

65本書評分

3位追蹤者

13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65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反思筆記【附日‧週‧月回顧表格拉頁】:神奇的思緒整理術,將過去轉化為最棒的未來
讀者評分
4.0
|
2025/06/18
《反思筆記》一開始吸引我,是因為它不只是鼓勵你做計畫,而是直接把「反思」當作主軸。這其實跟我自己近年的卡關經驗有點對上──努力很久但走到某個點就是沒辦法再前進,那時才開始意識到,也許該回過頭看看:我怎麼了?發生什麼事?




這本書很特別的一點是,它不是走那種單向的雞湯風格,而是真的提供一種工具邏輯,像是「日、週、月」的回顧結構拉頁,讓你有東西可以抓,慢慢練習整理腦子裡那些原本糾成一團的情緒和想法。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自我管理」不是把自己逼成機器,而是去理解我們怎麼運作,然後從那裡開始修。




我特別喜歡它主張「先反思,再計畫」這個順序,很違反一般生產力書一開頭就要你列目標、追KPI那種壓迫感,這點對我來說很療癒。但也說實話,如果你跟我一樣不是那麼喜歡一開始就進入系統化操作流程(例如強制回顧表),初讀會覺得有點太理性,甚至太「努力」了。但習慣之後,它的結構感會幫你沉下來。




這不是一本「看完會頓悟」的書,而是那種會一直放在你書桌旁、隔幾天又想翻來看的工具型陪伴書。如果你也正在思考怎麼和自己的日常互動方式升級,我覺得可以試試這本。它不是關於做更多,而是關於理解更深,然後從那裡慢慢重新走一次。
展開
無界文字力:從低谷重啟,跨越志業、理想,改變人生的書寫術
讀者評分
3.5
|
2025/06/16
《無界文字力》是一部融合書寫技巧、生命反思與職涯突破的文字修練書,但它的核心並不在於教授寫作技法,而是透過「書寫作為自我重建的過程」來探索個體如何從低谷重新出發。作者以自身經歷為軸,將寫作從工具提升為一種存在的方式,從而解釋如何用文字串接過往、承接現在、通往未來。書名中的「無界」,不只是風格無界,更是一種心境的轉變——書寫者不再被身份、經歷或既定成敗框限,而是用文字拓展自身存在的可能性。




本書最打動人心的部分,是它將「寫字」從產出內容的手段,轉化為釐清混亂、整合自我、啟動行動的力量。書中穿插大量真實案例與書寫練習,讓讀者可以對照自己的困境進行試寫或重構。雖然在書寫技術面上較不強調結構與文體分析,但在心法與思路整理上,極具實用價值。適合正處人生轉折點、或渴望從內在尋回自我主導權的讀者閱讀。




整體而言,《無界文字力》屬於那種不張揚、不華麗,卻真實貼近生活的文字指引。它不保證讓你成為作家,但會陪你成為一個更清晰、更有力量的自己。
展開
關鍵躍升:從個人貢獻者到團隊管理者, 高效主管的底層邏輯
讀者評分
4.0
|
2025/06/16
《關鍵躍升》直指職場中最被低估卻最常見的一道鴻溝:從「做得好」到「帶人做得好」,從個人貢獻者進階為管理者,這中間並非升遷,而是一場認知與行為的斷裂與重建。書中最具穿透力的觀點在於,它拆解了高績效員工常見的「專業陷阱」——把自己會的事情全部做完,卻沒意識到此時「不做、讓人做」才是團隊發展的起點。




本書用結構清晰的方式描繪這段蛻變之路:如何建立授權信任、如何轉化回饋為激勵、如何不再被忙碌綁架,而能思考制度與人力的長線成長。雖不乏許多管理書籍都談過類似話題,但《關鍵躍升》的價值在於把這段過渡期的「卡點」具象化──你為什麼捨不得交辦?你為什麼以為「自己做比較快」?你為什麼害怕對部屬提出高標準?這些都是過渡角色者難以言說的掙扎。




適合對象是:正在升遷邊緣掙扎、或剛上任感到不適應的主管;亦或正在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帶人、對管理產生焦慮的人。雖然部分案例來自外企或美式文化,與台灣職場氛圍略有落差,但其底層邏輯具有高度可移植性。畢竟,在任何文化中,「能做事」與「能帶人做事」之間,永遠是關鍵的分水嶺。
展開
創新之後:當水電技師、護理師與維修工程師成了稀有人才
讀者評分
4.0
|
2025/06/16
《創新之後》這本書非常值得作為21世紀「科技狂飆之後的社會現實觀察」來看待。它不講矽谷神話,也不頌讚創業奇蹟,反而將視角拉回:在我們歌頌AI、區塊鏈、遠距協作的同時,誰來修水管?誰來換燈泡?誰來照顧你的父母?這些無法被「雲端處理」的工作,才是支撐現代社會日常運作的真正核心。




作者用冷靜卻充滿洞察力的方式,拆解「過度知識化」與「社會結構失衡」的隱形代價。從護理師、技術工人到基礎維修人力,這些職業在市場上不僅被嚴重低估,甚至因教育與文化風向而逐漸邊緣化——我們的制度與價值觀,正將不可替代的人才往外推。




書中不乏精闢觀察,例如:你可以遠距工作,但你無法遠距修馬桶;你能用App約跑腿,卻無法用科技「製造出一個真正專業的技術人」。這些話直擊核心,也徹底顛覆我過往對勞動價值與現代職業分工的想像。




這本書的現實感令人深思,特別是身在台灣這樣快速擁抱數位化卻忽略基層技職系統的地方,尤其需要這樣的提醒。當創新不再是萬靈丹,我們或許該重新審視「價值」是如何被定義的。
展開
暗黑引爆點(博客來獨家限量.燙金火焰書封):小事件如何燎原成大災難?
讀者評分
4.0
|
2025/06/16
這本《暗黑引爆點》不走聳動八卦或災難奇觀路線,它像是一本深度觀察「微小混亂如何累積成系統性崩壞」的冷靜筆記。開頭就讓人想起《引爆趨勢》,但與之不同的是,這本書將焦點鎖定在「出錯之前的所有蛛絲馬跡」,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總被忽略的小事件、小摩擦、小異常。




作者讓我們明白,災難從來不是突然降臨,而是源自無數個「沒有被重視」的訊號。他解構了不同領域的案例——工廠爆炸、空難、醫療疏失、甚至日常人際誤解——背後共通的關鍵不是規模,而是脆弱點如何被遮蔽、忽略或習以為常。這種觀點讓我非常有感:原來生活中的許多錯誤不是單點失誤,而是整個系統設計或文化容忍度的問題。




雖然譯文在個別術語轉換上略顯生硬,有時缺乏語境的自然感,但不影響整體閱讀的邏輯推進。燙金火焰封雖然視覺吸睛,但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種讀完後內心浮現的「我該回頭檢查某些細節」的悸動與警醒。這不是一本教你避免失敗的手冊,而是提醒你:不注意的地方,才是災難真正開始的地方。
展開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
讀者評分
4.0
|
2025/06/16
這本書的書名乍看之下像是另一本「人生雞湯+勵志清單」,但《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真正吸引我的,是它把「設計思考」這種通常應用在產品開發或創新流程中的方法,直接套用在人生選擇這件事上——而且,不違和,甚至很有感。




書中不是要你立志當 CEO 或找到「唯一的天命」,反而反覆強調:「人生不是要找到正確答案,而是要不斷原型測試、修正迭代。」這種觀點徹底顛覆了我過去對生涯規劃的理解:原來我們不是要「選好一條最對的路」,而是學著讓每一條看似錯開的路,長出它自己的合理性與價值。




它給出的不是通往成功的快車道,而是一套讓人能好好活下去的操作系統。尤其對於卡在抉擇困境、對未來感到模糊甚至焦慮的人來說,這本書像是提醒你:不是你的人生失敗了,而是你可能太早以為自己必須成功。




在那個所有人都焦急著要找到答案的時代,《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教會我——設計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展開
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 學校沒有教的33則品格練習題
讀者評分
3.5
|
2025/06/16
《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這本書最讓人驚喜的地方,不是它拋出多少「正義高地」式的標語,而是它真的敢問:我們到底是為什麼不作弊?是因為怕被抓?還是因為覺得這樣不對?它用33則貼近生活的練習題,把那些在制度、師長、甚至我們自己都不太想好好面對的灰色地帶,攤開來討論。




整體讀感像是在跟一個有點皮、但極度誠實的朋友聊天。他不講道理壓你一頭,只是靜靜陪你想:當同儕都在作弊,你怎麼判斷自己的選擇?當你看到別人違規卻得利,你該如何自處?這些問題比起標準答案,更像是一面面照妖鏡,把我們「其實知道但不想承認」的價值判斷挖了出來。




這本書非常適合想對「道德感 vs 生存策略」做深入思考的大人、小孩,以及卡在倫理模糊地帶的人類。沒有制式答案,但提供了足夠誠實的鏡子。而我最喜歡的是——它承認真實世界的不公平,卻依然在這其中,給了我們選擇誠實的力量與練習的空間。
展開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Stand by Yourself
讀者評分
3.5
|
2025/06/15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這本書走的是溫柔療癒派,看似老套的書名,其實暗藏了一種不動聲色的對抗——對抗那個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內在聲音。整本書像是一封寫給迷路之人的信,不急著把你拉出困境,而是陪著你辨認地圖,重新理解自己怎麼會走到這裡。




它不是一本提供劇烈轉變公式的書,而是一步步把焦點拉回來:你有沒有好好跟自己說話?你有沒有察覺,很多你以為是「問題」的事,其實根本是你對自己的否定所延伸出來的生活劇本?書中的語言簡單、貼近,有些段落甚至像是能默背起來的自我咒語,適合在心情低落時隨手翻讀。




當然,如果你習慣了理性邏輯或制度性思維,這本書可能會顯得過於柔軟與個人經驗導向。但對正在自我整理或正經歷情緒震盪的人來說,它像一種情感上的急救包,不解決所有問題,但給予暫時的安頓感。這本書不是為了教你如何「變更好」,而是教你——怎麼別再把自己遺忘在努力的路上。
展開
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
讀者評分
4.0
|
2025/06/15
《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不是一本要你走入佛寺、焚香誦經才得其門而入的書,而是像在耳邊輕輕提醒:「日常,就是修行」。它不談空性的大道理,不逼人立刻開悟,而是將《金剛經》的思維模式,揉進了生活每個情緒的起伏裡——在衝動發作前一秒,在捨不得放下的執念裡,在對他人好與為自己好之間的混亂掙扎裡。




最讓我感受到貼近的,是作者用非常現代、甚至可說是都市心靈風格的語言,把抽象的佛學觀念翻譯成具體的情緒辨識與行動選擇。這不是在說「你該怎麼修」,而是讓你慢慢發現,原來真正難的是「怎麼好好對待自己」,尤其是當你搞不清楚什麼是慈悲、什麼是自我放過、什麼又是自我逃避時。




書名裡的「捨得」不是犧牲自己成全別人,而是敢於鬆手那些不屬於自己的角色、期待和評價。實踐不是什麼儀式,而是每天提醒自己:我不是非得這麼累,才有價值。對現代人來說,這或許比任何宗教式的說教更有力,也更貼身。
展開
為了找回自己,決心數位戒斷
讀者評分
3.5
|
2025/06/15
這本《為了找回自己,決心數位戒斷》,讀完像是一場靜靜的告白:告白我們如何一點一滴把注意力、情緒與時間交給螢幕、通知與演算法;也告白我們其實早已察覺異樣,只是缺乏一個具體、誠實又不責備的方式,帶我們抽身。




它不像其他「數位排毒」書籍那麼焦慮,也不從「科技是惡」的角度出發,而是誠實描寫人如何一步步失去「對生活的感知力」──那些日常的安靜片刻、與人深談的餘韻、甚至是獨處時內在聲音的細微波動。書中透過實驗性的生活改變(例如封鎖社群、關閉即時通知、重新安排與人互動的節奏),引導讀者重新感受到「不即時」的安心與自由。




但對我來說,它最有價值的不是那些具體方法,而是提醒我們:原來我們不是無能,只是被設計好的環境困住了,而「找回自己」並非意志力的戰爭,而是設計選擇的覺醒。




這不是一本高聲疾呼的書,而是一面乾淨的鏡子。看見你被數位習慣剝奪了什麼,然後決定,怎麼一點一點把自己接回來。
展開
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拆解人生關鍵變數,掌控財務、工作、人際與個人職場定位,活出自我版本的人生【附人生優化練習冊】(限量親簽版)
讀者評分
3.5
|
2025/06/15
這本《用商業思維優化你的人生選擇》乍看之下像是「自我經營學」的又一變奏,但讀下來你會發現,它不只是把人生比喻成一場投資案,而是試圖讓你練習用「決策」而非「情緒」來過每一天。最受用的不是那些看似華麗的邏輯模型,而是它讓人第一次認真思考:為什麼我們面對工作、感情、生活選擇時,願意為別人做成本分析,卻從不為自己算一筆「決策報酬率」的帳?




書中以產品定位、槓桿資源、機會成本、敏捷調整等商業概念,轉化為生活策略——它不是教你怎麼成功,而是教你怎麼不浪費。那種「原來可以這樣想」的爽感,會讓熟悉左腦運作的人覺得這本書意外地順手又順心。




但同時,它也暴露了一個侷限:當所有事物都被轉譯為資源與風險、成本與報酬,會不會某些無法量化的情感與價值被悄悄邊緣化?這值得讀者在使用這些方法的同時,保持一點溫柔的警醒。




總之,這本書不是情緒勒索型的勵志雞湯,而是讓你練習怎麼冷靜面對人生選擇的思維清單。如果你已經受夠了模糊的人生指南,那這本書會是一本邏輯清晰、行動導向的個人操作手冊。
展開
與人為善的幸福哲學:吳家德的豐盛人生心法
讀者評分
3.5
|
2025/06/14
《與人為善的幸福哲學:吳家德的豐盛人生心法》這本書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位歷經商場、人情、家庭多重錘鍊的長者,在黃昏時分邀你坐下來喝一杯茶,說著他怎麼看世界、看人、看待「成功」這件事。如果你正處於價值混亂、情緒耗損、或者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善良」的節點,這本書會像一顆不喧鬧、卻穩穩在你心裡發出微光的石頭。




它不是靠雞湯語錄撐場,也不是靠空泛的正能量話術推進,而是一步步用生活的細節、職場的轉念、人際的迴旋與自我認知的翻轉,把「善良不是軟弱」這句話長出實際可操作的骨架。




書中關於「信任的培養」「讓利與回饋的哲學」「真正的豐盛是願意承接他人情緒與需求」等篇章,會讓人重新理解做人做事的尺度,甚至想默默修正一些過往自以為的「聰明」。




它不是一本會讓你熱血沸騰的成功學書籍,而是一本讓你在夜深人靜時有力量繼續「不改初心」的手札。如果你正在懷疑自己的善意是否值得,那這本書會用一種不張揚的方式,輕輕告訴你:值得。
展開
精準營養與肺癌治療
讀者評分
3.5
|
2025/06/14
這本《精準營養與肺癌治療》不像多數健康書籍那樣流於口號或單一食譜,而是試圖從臨床經驗與當代研究出發,搭起一座科學與照護之間的橋。它核心想傳遞的訊息很明確:營養,不是輔助而已,而是治療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針對肺癌患者,從診斷初期到治療過程(手術、放療、化療、標靶乃至免疫治療),書中強調的不是「補什麼最好」,而是「如何根據個體狀態調整營養策略」。




特別有價值的是,它並非空談理論,而是將罹癌者常見的代謝變化、消化障礙、味覺改變與食慾減退等現象拆解分析,讓人真正看見「吃不下」這件事背後的生理結構與解法。書中也對於「市售營養品」、「偏方飲食」以及「家屬的飲食焦慮」有適度點評,不煽情、不簡化,反而多了一分醫療現場的現實理解。




若要挑剔,某些章節的表達仍偏向醫療專業人士閱讀,對一般讀者來說需要多花點力氣吸收。但這份難度,也正是它不願妥協於大眾市場淺白敘事的證明。




對於在疾病邊界徘徊的患者與家屬而言,這不是一本療癒書,而是一份戰術圖紙。
展開
不是你喜歡,就什麼都可以:兩位律師給孩子的32堂生活法律課
讀者評分
3.5
|
2025/06/14
這本書的標題像是在拍醒那些總是用「我喜歡就好」當免責牌的人,而實際內容也確實走的是「讓你長出邊界感」的教育路線。全書以孩童日常會遇到的32種情境切入,從霸凌、偷拍、言語羞辱,到在網路上開玩笑的邊界,都逐一拆解。兩位律師以白話清晰的方式說明「法律不等於道德,懂界線才是真自由」這個核心觀念——這一點對於在社群時代長大的孩子(或說成年人也一樣)特別重要。




讀完之後會很明確地感覺到:不是你覺得沒惡意,就代表別人不會受傷;不是你想這麼做,就沒有代價可付。法律作為生活的下限,不是情緒的出口。雖然在台灣的教育體系裡,法治常常淪為考科或冷門知識,但這本書試圖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說:「界線不是為了限制你,而是保護你。」




對於想教孩子如何辨識現代生活中的灰色地帶、如何捍衛自己又不傷害他人,這本書是一把誠實又不恐嚇的溫柔工具。適合家長陪讀,也適合大人用來補人生的法律直覺漏洞。
展開
老少女養成日記:我很幸福,只是剛好單身 【限量簽名版】
讀者評分
2.0
|
2025/06/13
在掀起「單身也可以很幸福」的出版風潮中,《老少女養成日記》試圖以幽默、自嘲的語氣,替獨身女性發聲。但它過於輕巧的筆觸、隨筆式的碎片編排與「我很好你不用擔心」式的情緒包裝,讓這本書最終更像是給市場確認用的自我安慰,而非真正試圖打開「獨身與幸福」這個深層命題的縫隙。




我原本期待看到一種對社會文化框架的有感拆解,或是關於時間、孤獨、愛與未竟自我認同的深刻反芻,但它給我的,卻是大量語言化妝後的日常小品與討喜句子。沒有對既有價值觀的對抗性,也沒有拉開內在思維空間的張力。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種對市場需求投其所好的情緒商品——順著社會給的舊模板,把「單身」再度包裝成可愛、堅強、值得喜歡的版本,而非挑戰「為何女性的幸福還需要如此自證」這個本質問題。




兩顆星給它的,是文字的流暢與幾段偶有靈光的日常觀察。但若真要思考人生狀態與文化規訓的脈絡,我會往別的方向去尋找。
展開
布局九略:你永遠玩不過一個讀通布局九略的人,無局不可布,無局不能成,九大方略讓你布局致勝
讀者評分
2.0
|
2025/06/13
《布局九略》試圖以「九大方略」為骨架,構築一套看似萬用、可應對人生各場戰局的策略思維系統,標榜「無局不可布,無局不能成」,乍看之下氣勢萬鈞,但實際翻讀後卻感受到不少結構性缺陷。首先,書中將許多古今兵法、管理思維與個人成長理論進行混搭與套用,表面上鋪陳得氣派,實則邏輯連貫性薄弱,不少章節過於依賴標語式語言與簡化案例,讓「九略」淪為模糊口號,而非可操作的系統模型。




其次,全書語氣常陷入過度勵志與對抗式的語言風格,彷彿世界處處是戰場,對手無所不在,強化「鬥」的意識卻忽略情境細節與人性複雜,使得應用層面變得浮泛。對於已具備策略思考訓練的讀者而言,會發現其內容較多重複市場上類似心靈商管書的公式套路,並無真正提供「讀通之後即能致勝」的核心價值。




整體而言,《布局九略》適合作為初入策略概念領域者的入門讀物,但若期待從中提煉出能精準應對複雜局勢的實戰法則,可能會覺得華而不實、力道不足。真正高明的布局,從來不是照著九條公式走完就能致勝,而是能在無常中釐清本質、靈活應對的洞察力——這恰好是本書無力展開的部分。
展開
與妳的子宮對話:月經、生孕與健康
讀者評分
3.5
|
2025/06/13
《與妳的子宮對話》不是一本單純的生理衛教書,而是一場穿越醫療體系與文化沉默的深層自我召喚。它用平實卻堅定的語言,解構那些我們從小被教導「不要說出來」的感覺——經痛、懷孕焦慮、月經羞恥、失序的荷爾蒙、對身體的恐懼與懷疑。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讓子宮「有聲音」,不再只是某個模糊的器官、被動接受醫療建議的場所,而是一個值得我們去傾聽、去理解、去和解的存在。作者沒有站在高高在上的醫療知識塔頂,而是像一個走過一樣路的姊妹,輕輕告訴你:「妳的身體,妳可以信任它。」這本書讓我重新校準了身體與自我之間的對話頻率,也提醒我:健康不是數值和指標的合格,而是願不願意回到身體本身、成為它的夥伴,而非主宰。這是一本讀完後會讓妳安靜下來、開始真正聽見自己的書。
展開
你可以習慣不在意:不內耗、不執著、不迷惘的62個心態重整練習
讀者評分
3.5
|
2025/06/13
《你可以習慣不在意》不是來教你逃避或裝冷漠,而是像一個默默但堅定的朋友,把那些我們內心默默耗損的角落一一點亮。書裡那62個心態調整練習,不像什麼靈性口號,而是每一個都像從你內心打撈出來的真實困境,然後溫柔但犀利地提醒你:「欸,這裡其實可以放下」。它沒有要你變強大、變無敵,反而像是教你怎麼更聰明地「不在意」一些不該佔據你能量的人事物,學會留力,學會精準地關心自己。最有感的是,它不兇、不催促,卻每頁都像在說:「你其實已經可以活得輕一點了。」讀完的那一刻,沒有什麼熱血沸騰,反而是一種很沉靜但明確的釋放感,就像,真的可以慢慢習慣「不為了誰的期待內耗」的生活方式了。
展開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日本出版界話題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
讀者評分
3.5
|
2025/06/13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這本書超酷,完全顛覆我對紙本書的想像,因為它利用紙張的透明特性,讓故事呈現出層層疊疊、宛如浮現眼前的畫面,閱讀體驗不只是文字,而是一種視覺和心靈的雙重穿透。這種創新讓人感受到故事的純粹與細膩,像是在閱讀時同時透視人物內心和情節的透明感,極具詩意和藝術性。它不是那種一般只用文字說故事的書,而是將書本本身變成藝術品,每一頁都像是用心雕琢的透明窗,讓讀者和故事之間沒有距離。當然,這種設計只能透過紙本才能完整感受,電子書無法還原這種獨特的觸感與視覺層次,讓人重新相信紙本書的價值。這本書不只是閱讀,更像是一次視覺和心靈的旅行,強烈推薦給喜歡突破閱讀界限、享受創新美學的你。
展開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讀者評分
3.5
|
2025/06/13
蔡康永這本《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雖名為情商課3,實則更像是一本情緒視角下的自我選擇論集。全書圍繞「願意」這個動詞展開,強調主體意志在日常選擇中的作用──你選擇看世界的方式,就在重構你自己的價值系統與人生軌跡。這個概念不新,但他用一種極輕巧、具舞台感的語氣將其說得像是剛被發明,對某些讀者而言,這種不時自問自答、語感略戲劇化的風格,或許頗具親切感。但若你對蔡康永的個人風格本就保留,這種設計可能反而會干擾內容的思考深度。




儘管如此,本書在面對「人生選項與情緒決策」的那一塊,還是提供了幾個值得推敲的角度:例如當他談「選擇留下」有時比「選擇離開」更需要能量;或指出我們總習慣性扮演「不願意受傷的那一方」,卻不自知地讓生命變得遲鈍。這些部分雖非徹底顛覆,但確實能打破某些慣性框架,使人暫停,回看自己一向的選擇模式。




整體而言,這本書對某些人可能是一劑溫柔的催化劑,對另一些人則像是重複播放的情緒廣播。若不特別欣賞作者風格,閱讀起來或許難以全然共鳴。但若能跳脫文本與人物的偏好,抽取書中那些關於「主觀選擇即塑造人生」的核心命題,依然能有所獲。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