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1
user-img
syuan

2則書評

2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0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2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某種物質的愛:千先蘭首部短篇小說集,歡迎加入變幻無常的故事宇宙!
讀者評分
5.0
|
2024/06/30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去定義一個人、去劃分群體,好像不把獨立的個體歸類到某個群體中就活不下去一樣。但存在於世界的生命是否都具有標準?我們非得明確定義一個人?
無論用什麼標準,再怎麼細分都無法真正歸類所有人,任何分類都會有特例,世間萬物無法用二分法劃分,分類是我們被賦予的框架,沒有所謂「本來就應該有」,這些框架無法包容所有個性,我們卻因此承受著壓力,習慣做出符合框架的行動,戴著有色眼鏡去看框架以外的,「世界上什麼樣的人都有,但所有人都在假裝不是那樣」明明知道這些框架不適用於所有人,卻選擇忽視並隱藏,如果我們不堅持框架給彼此的界線,坦然地接受一切都有可能,不去局限於多數人的理所當然,人生也許會變得豁然。
而真正克服框架限制的,大概只有「愛」了。〈某種物質的愛〉主角果玄透過愛人領悟到不必拘泥於人們口中男或女的模樣,世界上的一切都不無可能,如同最後媽媽給果玄的忠告,不要定義自己,每個人對彼此都是外星人「一直去愛吧。……那樣的人就算穿越宇宙也會來找你的」。
相似的人會彼此聚集,但愛並不限於單一框架,我們需要包容並理解所有特質的愛,同時也須要包容並理解每一個人。
展開
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世越號、閨密門、MeToo,國民主播孫石熙的新聞關鍵場面
讀者評分
4.5
|
2023/10/28

也許不少人是從世越號船難與朴槿惠親信干政案認識本書作者──孫石熙主播,歷經只有兩個電視臺、媒體工會運動再到數位媒體與自媒體當道的時代。新聞型態擴張隨之而來的是後真相的閱聽習慣,「傳播媒體的碎片化,真實的個人化」新聞工作者與閱聽人的角力只會逐漸加深,報導本質與現實的矛盾、區分成多個陣營的社會與遠離陣營的媒體立場,作者主張這樣的環境下媒體除了議題設定,更應該做到「堅守議題」。

長期追蹤議題要花上不少時間(甚至是無止盡的等待)才能釐清真相、才會有所謂的成果,倘若媒體未充分營造討論環境,沒有持續監督、持續提醒著大眾,事件的本質問題將被模糊,錯失改革的時機,這也是堅守議題的核心。書籍第一部分先敘述新聞工作者在面對重大事件時最直接的反應及議題反思,以實例說明新聞工作者將事件提取為議題,與實踐堅守議題的過程。第二部分則是孫石熙主播為了因應時代的變化,將新聞工作的呈現進行了調整,例如與入口網站合作直播、晚間新聞新增〈主播簡評〉、〈事實查核〉、〈文化邀請席〉等單元。「總要有人先看到新聞,才能評價好壞」用多元的平台吸引閱聽人的注意;〈主播簡評〉由主播闡述自身觀點並引起大眾共鳴,社會學與人文學的結合讓新聞有更靈活的表達方式;〈事實查核〉實踐媒體監督的責任,提升電視新聞的信賴度也建立記者個人品牌;〈文化邀請席〉以文化為嚴肅的新聞增添新的視角。

本書透過一個又一個親身經歷的「場面」不只看見作者實踐議題堅守,同時也看見新聞工作者在報導背後所做的努力。後真相時代的我們更相信自己的判斷,新聞工作者夾在電視台利益與閱聽人之間,意外背負了垃圾記者的罵名,卻未曾想到他們可能也只是和你我一樣的社畜罷了。新聞工作者與閱聽人都應該以客觀中立的立場思考議題,正視事件的本質問題,才能繼續追求「合理的人民社會」。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