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1
user-img
Jason

2則書評

2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4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2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師徒百景:十六組傳技也傳心的匠人傳承故事
讀者評分
5.0
|
2024/01/30
職人精神就是毛越多越好
師徒百景讀後感

作家 凌性傑

鍛鍊技術常常是枯燥無聊的,但也唯有從日復一日的枯燥無聊慢慢累積,技術才有可能成為藝術。在京都看見的職人精神往往是這樣,一輩子做一件事,做到不問值得或不值得。持續保有熱情跟專注,就是對生活最好的回饋。

京都Weekenders咖啡位於停車場深處,沒有設置座位區。店招低調得不能再低調豎立於樹影幽深的地面。小小的門扉後即是吧台,點完咖啡只能在屋外等候,咖啡師沖好了立刻奉上,讓客人各據角落立飲。看到媒體介紹,店主金子先生烘豆時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無法分心招呼客人,於是咖啡館營業時間很有限,只有Weekend,因而如此取名。現在聘請數名員工,營業天數得以增加,金子先生更可以專心去烘豆子了。我由衷喜歡這類「毛很多」(重視原則規矩)的店家,毛不夠多的人很難為客人提供好東西。

高雄馤咖啡也是這樣,很有講究的。店家安排客人入座,座位上送水點餐,不讓客人靠近吧台,每一個步驟都嚴明精準,吧台只能留給咖啡師發揮技術。一但客人跟咖啡師講話,影響專注度,整杯咖啡就要報銷重做。有一次咖啡師覺得味道不如預期,竟然三杯飲料都不收錢,只收甜點的費用。連鎖店KafeD對待咖啡的精神,亦總是帶給我類似的感動。

不急功,不近利,認真做自己喜歡的事,時間自然會提供回報。其中最深長的喜悅,往往只有自己知道。

只有自己知道,或有可能騙過別人,但始終騙不了自己。井上理津子《師徒百景:十六組傳技也傳心的匠人傳承故事》是我讀了會泛淚的書,職人身影刻劃甚深,那都是把職業當修行的故事。只有自己修行還不夠,手藝的傳承發揚,才是職人念念不忘的使命。

大多數百年老舖講求世代相傳,用血緣關係締結職業命脈,《師徒百景》則讓我們看見了跳脫血緣關係的傳承。不論傳子或傳賢,能夠認真傳下去都好。一個好師傅,既要傳藝,也要傳心,「除了讓徒弟看背影,師傅也要運用理論口頭教導和心靈輔導。」此書把日本傳統技藝源流寫得簡明清晰,破除技藝封閉不外傳的舊工匠思維。書中十六組故事,呈現「非一脈單傳」的師徒面貌,沒有血緣的親近令我歡喜感動。

職業本是用以謀生的,混口飯吃的謀生太過現實很難有美感,《師徒百景》卻從職場謀生之事挖掘出蘊藉之美。我想,是因為這些現場這些技藝都背負著文化使命吧。造庭師、寺廟畫師、文化財修復師、江戶玻璃雕花、英國皮鞋師傅、社寺木工……,他們的故事不只是工作,還可能是心靈史、文化史。

佛像雕刻師松本師傅說,他在雕佛像時自然會看見佛陀。當自己凝視木塊,佛陀就住在木材裡。心裡沒有想著做出佛陀,而是把木塊不需要的部分一片一片削除,佛陀就在裡面。他認真地表示,佛陀真的活著,雕刻佛像是讓佛陀借用人的姿態誕生。溫柔的他為了不讓木頭感覺疼痛,雕刻刀削的動作會很輕很輕,木頭好像會跟他說,削掉這裡吧……。讀到這裡,我想孤獨的職人其實並不孤獨,他工作當下正是在跟所愛之事進行深刻對話。

很想跟高三學生分享《師徒百景》這本書,在選擇職場時可以藉此想像,這件事能否熱情專注地做下去……?如果可以,那真是太好了。

真是太好了,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職人,這麼多淵遠流長的故事。
展開
灣生回家
讀者評分
3.0
|
2014/10/19

關於《灣生回家》這本書

一:

就我看來,灣生後裔田中實加的敘述方式確實非常溫情、非常催淚,第一次讀一定會非常感動。她採取了一種非常低的敘述姿態,追蹤先人在台灣的故事。書中的「灣生」把台灣這個異鄉當作故鄉,或許也是某種程度的台灣認同吧。
然而,讀著讀著,我感到驚悚。
其一,是日人移民(應該要說是殖民吧)之初,他們看待台灣原住民族的態度。書中說到,德島來的移民「開始與天地拚生存的人生──常常一覺醒來,屋外守夜的人不是頭不見,就是身體被野獸撕裂傷,沒有一具屍體是完整的。好不容易經過與原住民的磨合、野獸的拚搏,移民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日人來台,真的是與原住民「磨合」嗎?日人對這片土地的霸凌掠奪、對於原住民族的兇殘虐殺,這筆帳又該如何算起。
其二,是日人在二戰之後從台灣撤退,作者的詮釋方式讓人誤以為日本人才是戰爭中最大的受害者。溫情的敘事,往往可以發揮如此強大的作用,讓讀者進入那纏綿的網羅裡。作者說:「開發之初的生活並不如想像中的美好。接踵而來的瘧疾、黑水熱病……眾多致人於死的不明疾病,就像深藏在四周的隱形惡魔,隨時會將性命帶走;加上不得不面對的剽悍原住民與堅守民族意識的臺灣人,移民四面楚歌,身處在這樣的困境,移民憑藉著不認輸的毅力與天爭取生命的延續,以求達到最後的安詳和樂。//移民天真的以為安居下來,這裡就是故鄉……。誰知一場戰爭,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一紙財產清冊,便在一個月內將所有吉野村的日本移民和灣生全數遣返,他們只能帶著幾套衣服、輕薄的床單、被褥和一千日圓等簡單行李歸鄉。」
「不得不面對的剽悍原住民與堅守民族意識的臺灣人,移民四面楚歌」這些話語,是在合理化日本人的統治嗎?我的祖父祖母那輩就是堅守民族意識的台灣人,我想問,堅守民族意識是我們的錯嗎?
關於戰敗後的日人撤退,作者的言論更是可怕:「誰知一場戰爭,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一紙財產清冊,便在一個月內將所有吉野村的日本移民和灣生全數遣返,他們只能帶著幾套衣服、輕薄的床單、被褥和一千日圓等簡單行李歸鄉。」言下之意,日人才是二次世界大戰的受害者?
我真的疑惑了。


二:

這本書是在揭示作者說的「愛與和平」、「愛這塊土地」嗎?我感到無比懷疑。參照齊邦媛的《巨流河》,二戰後的台灣真的跟《灣生回家》寫的不一樣。
作者筆下的灣生故事,細心挖掘歷史殘跡,是我認為值得肯定的。可是背後的意識型態,令我毛骨悚然。
再者,我認為這個作者骨子裡是看不起台灣人的。序文有這麼一段話,暴露一種高姿態(看不起台灣人,或認為台灣人是次於日本人的):「二○一一年三月十二日,我協助奶奶田中櫻代在救濟院裡的十三位灣生朋友和日本移民回到他們所謂的故鄉--臺灣。我們曾因同行有人行動不便被同機旅客叫囂;也曾在桃園機場以貳仟元新臺幣車資搭到松山機場,卻被計程車司機頻頻拒絕;我們還曾在花蓮被計程車司機當觀光客凱子削了一頓,一天包車就要參仟元新臺幣。如今,這十三位日本移民和灣生已全部到天國當天使了。」這些話令我感到相當不舒服。我想,包車一天三千塊是削凱子嗎?以我自己的經驗,自己租車不也要兩千起跳了?
讀這本書,不妨去欣賞資料排列的好處,看看那些人那些事。至於情感認同,還是不要投入太多比較好。這個恣意「進出」別人國家的民族,終究還是缺乏深刻反省的能力。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