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5
user-img
苦悶中年男

88則書評

88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37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88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Nada什麼都沒有
讀者評分
4.0
|
2019/12/22
劇透警告

安德蕾雅充滿期待的開始一趟冒險,她獨自前往巴塞隆納就讀大學, 一下火車巴塞隆納的空氣、海風與建築就讓她陶醉,安德蕾雅將投靠外婆,期待展開與鄉下截然不同的新生活。

同一個屋簷下住著一家人,卻有著不一樣的個性,舅舅胡安不肯腳踏實地好好工作,總以為自己擁有繪畫的天份,可以靠著繪畫維生,個性又充滿懷疑與不信任,大男人的他動不動就打老婆;姨媽安古斯蒂雅斯則自以為是秩序與規則的維護者,對於這個離家而來投靠的小姪女,必須負起責任,強烈的控制慾讓安德蕾雅難以承受;而最小的舅舅羅曼則是才華橫溢卻玩世不恭,面對這幾個小孩,年事已高的外婆也無能為力,只能任安德蕾雅自己找出適應的方式。

夢想與現實有著極大的反差,記憶中的外公外婆家有著諸多美好的回憶,安德蕾雅描述自己到了巴塞隆納度過的第一個夜晚,到了清晨,還沒睜開眼就感受到幸福的暖流,但現實中她卻發現公寓已然老舊,窗簾阻隔了光線,家具堆積,處處凌亂不堪,而家人之間緊繃的關係更讓她處於一種時時緊張的狀態,她以為投靠的是家人,卻發現自己像是外來者般,讓這個本就不平靜的家庭更加紊亂,格格不入的感覺如影隨形。

還好大學新生活沒有背棄她,學校讓她展開了新的人生,也交到了好朋友艾娜,阿里保街的舊公寓像是苦悶的牢籠,學校生活讓她得以解放,於是她一如初衷的肆意享受青春,開始嘗試改變,雖然家裡的紛擾依舊,但她逐漸找到自處的方式,當艾娜與羅曼發展出一段不尋常的關係時,儘管讓她錯愕而不知所措,卻也讓她理解,這就是她所面對的人生,就算外在充滿灰暗與貧窮,空氣像是陷入泥沼停滯而不流動,她也不願人生的未來不知何去何從,總要嘗試著從中找到自我解脫的方式。

拿到《Nada什麼都沒有》書稿時對本書的背景一無所知,當知道這是作者卡門.拉弗雷特一九四四年的處女作,而她在兩歲搬離巴塞隆納,十八歲重返巴塞隆納就讀大學,不難猜想《Nada什麼都沒有》是作者某種形式的自傳,雖然西班牙並未參與二次大戰,但幾年前的內戰仍然對這個國家造成了影響,兒時美好記憶對比今日的破敗,呈現著戰爭的無情,當物質與外在條件都不如所需,也難怪外婆一家人之間有著這麼多衝突與不愉快,不著痕跡的讓人感受到那強大而無力改變的無奈。

巴塞隆納的一年很短,卻又如此漫長,那是安德蕾雅成長的轉捩點,從不需煩惱人生的少年成長為需要面對現實紛擾的青年,從充滿美好憧憬到見識諸多的不如意,開始試著去定位自我,尋找自我所在,安德蕾雅想要逃脫貧窮困境的決心表露無遺。
展開
慍怒
讀者評分
5.0
|
2019/11/13
劇透警告

篤信天主教的愛爾蘭一直到1995年才廢除了禁止離婚的法律,可想而知,在一九四零年代的愛爾蘭,今日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種種事實,在這個國家中都是不可觸碰的禁忌。十六歲的歌根未婚懷孕被母親發現,沒有任何遲疑,隔天在教堂的彌撒儀式中,神父毫不保留的羞辱她,將她視為全村人的恥辱,當場將她驅逐出成長的所在,而理當與她最親近的家人則是冷眼旁觀,任憑她被驅趕,就這樣帶著簡單的行李離開家門,從此踏上另一段人生旅程。

儘管歌根來到都柏林重新開始,卻無法帶著孩子一起生活,於是她將孩子託付給修女,替孩子找到領養的家庭,西羅爾被一對古怪的夫妻收養,養父母在物質上從未虧待他,卻在成長過程中與他格格不入,七歲時西羅爾第一次遇到同年齡的朱利安,一個首度出現在他生命中的朋友,也因此他開始懷疑自己的性向,試著去找尋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如同前述,在當時的愛爾蘭,教會的權力驚人,同性戀根本無法見容於當時社會,西羅爾只能一直壓抑自己的情感,《慍怒》
作者約翰‧波恩的文筆絕對動人,但西羅爾一生的經歷才是撐起整個故事的關鍵,讀者隨著約翰‧波恩的文字感受西羅爾的情緒,從得知自己的性向開始,他壓抑、渴望、嫉妒,他因為不敢吐露真相而憂鬱、慌亂,因為逃離而愧咎、不安,因為遇到對的人而喜悅,因為身份不容於社會而失去伴侶,讓他懊惱、憤怒卻又莫可奈何,那是真實而深刻的經歷,有血有肉的人生,也因此《慍怒》的故事更加另人著迷,身而為人,為何要因為與生俱來的天性而受到排擠、歧視,甚至受到傷害,連生命都無法得到保障?

約翰‧波恩看似輕描淡寫西羅爾的人生,卻讓人無法不隨著西羅爾的喜怒哀樂轉換著情緒,儘管約翰‧波恩經常讓時間跳轉,有些事沒有描述,卻比詳細的敘述更令人動容,沒有提到隻字片語,我們就已感受到西羅爾失去伴侶的傷痛與悲傷,儘管不如意總是存在,西羅爾卻總能以輕鬆的態度面對外在,或許那也是身為不容於外界的身分下,不得不養成的,隱藏自己,或是保護自己的方式吧。

從逃離家鄉到遠走美國,再回到故鄉,《慍怒》寫的不僅是西羅爾一生的故事,更是對愛爾蘭,甚至整個西方世界轉變的敘述,西羅爾的人生遭遇許多刻骨的痛,但人的韌性就是如此強烈,終究讓他等到不需要再躲躲藏藏的一天,不知道如果時間重新來過,西羅爾會不會選擇真實的面對自己。2015年愛爾蘭成為世界上第19個同婚合法的國家,參議員大衛諾利斯受訪時提到「對我來說有點遲了。我花了這麼多時間把船推下水,但是自己卻沒有跳上船。如今船已經離港在海上運行,不過看著心情也好。」,道盡身在其中者的心情。

我喜歡約翰‧波恩用如此正面的態度書寫這個故事,儘管西羅爾的人生起伏波折,卻沒有太多難堪艱苦的描述,反而透過幽默與自我解嘲的方式來看待人生,而且終究等到某種圓滿,人生所求不多,約翰‧波恩這個故事橫跨兩代六十年的記憶,闡述了人類為了追求無所拘束的愛而勇敢的行動與付出,西羅爾的故事也是約翰‧波恩的故事,願無數與他們有著同樣性向的人們都能不必再經歷如此遭遇,能隨心追求自己的幸福。
展開
冬日花園
讀者評分
4.5
|
2019/09/24
劇透警告

《最好的妳》、《再見,最好的妳》作者克莉絲汀.漢娜新作《冬日花園》又是一個讓人動容的故事。一個看似融洽和樂的家庭,卻在父親離開之後開始出現裂痕,母親與兩姊妹之三人之間像是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儘管女兒們試著伸出雙手,卻無法讓態度冰冷的母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這樣的情感糾結,卻在女兒們鍥而不捨的努力下真相大白,結局展開的一幕讓我一次又一次反覆閱讀,像是要沾染他們重新找回彼此的喜氣,也為這一場因為歷史造成的悲劇的結局感動。

兩姊妹個性南轅北轍,妹妹妮娜喜歡冒險,總是在地球的某個角落追尋著下一個夢想,身為長女,梅芮迪絲把自己當做兒子一般,一肩扛起家裡的事業,幫父親承擔了許多工作上的壓力,而母親從來跟孩子們不親近,儘管父親總是設法拉近她們彼此的距離,卻總是徒勞無功,就這樣一日復一日,沒有衝突,但格格不入的情況從未曾得到改善,直到父親心臟病發,直到她們必須真實的面對彼此。

失去父親居中潤滑,梅芮迪絲面對的壓力更大,她放不下家裡的事業,無法釋懷與母親的隔閡,難以接受妮娜隨性的人生,她讓自己陷入困境,連婚姻都岌岌可危,像是找不到施力點一般的無助,賠上了自己的幸福卻換不回家庭的和諧,情何以堪。偏又碰到總是隨性的妮娜,堅持完成父親的遺願,纏著母親訴說那個從未說完的童話故事,那未說完的故事中,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祕密?

戰爭的殘酷若非當事人難以感同身受,原來母親親身經歷了列寧格勒圍城,關起燈火,幾番掙扎,母親才能鼓起勇氣面對過去,娓娓道來那不堪回首的往事,藉由那一段真實的童話,兩姊妹才理解,為何母親總是不顧寒冷,整日待在冬日花園,那是贖罪、是回憶、還是等待?其中的情緒恐怕更加複雜,若非當事人願意主動打開心門,旁人又如何能跨入其中,感受箇中滋味。

母女之間從小就有著無法打破的藩籬,因為生怕刺痛彼此,於是鴕鳥般的不願面對現實,梅芮迪絲努力工作,妮娜到處飄泊,或許都是一種自我逃避,最傷痛的應該還是母親了,隨著童話故事的發展,那跟隨著一輩子的愴痛得以找到出口,誰能原諒自己?恐怕也只有鼓起勇氣面對過去的自我,才能得到重生的機會。

了解母親所遭受的經歷,像是替三人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多年來維持的表象得以改變,姊妹終於了解母親所為的一切,過去儘管難堪,不忍回憶,卻終究得要面對,在耐心與親情的堅持下,母女三人取得了共同的理解,卸下長久以來橫亙於心上的大石,而結局的神來一筆,則是令人感動萬分,那是另一個值得重複品味的童話,儘管歷經滄桑,最後的結局更顯甜美。
展開
白頭浪
讀者評分
4.5
|
2019/07/28
劇透警告

波濤洶湧激起浪花如白頭,而《白頭浪》的主角阿浪偏也正好開始踏入白頭的年紀,要說白頭浪指的是故事裡的正邪衝突也行,換個角度,白頭浪正是扮演著為了承諾就算犧牲生命也要全力以赴的阿浪。

看過港片中黑道耀武揚威的姿態大概都會留下深刻印象,很難讓人忘記,為了身家性命,一般老百姓對於這種麻煩避之唯恐不及,《白頭浪》中的阿浪不知道從何處而來,他在香港某一個角落定居下來,開著一家小店賣腸粉的阿浪就跟一般人一樣,碰到黑道上門找碴總是逆來順受,只要不招惹對方,花點小錢擺平問題就是他的態度,就這樣相安無事的過著平淡的日子。

阿浪生性善良,他發現常上門來的女孩小花背後似乎隱藏著不願人知的祕密,儘管在家裡受到暴力對待,仍然堅持著過著日子,不願讓外人操心,也因此阿浪刻意照顧她,兩人不因年齡有著差距而成為好友,阿浪並且和小花約定,如果出了狀況一定會想辦法幫她,原以為只是安慰女孩的話,誰會想要對一個貧困家庭的小孩下手,沒想到意外真的發生,原本與阿浪約定好一起來慶祝聖誕的小花無故失約,就這樣莫名失蹤,意料之外的惡夢發生,小花竟然在路上被黑道擄走。

一個賣腸粉的尋常百姓要如何履行承諾,解救身陷險境,生死未卜的小花?《白頭浪》情節在此一轉,平日與世無爭只求平安度日的阿浪義無反顧的決定找到小花,卻也重新回到那好不容易淡去的惡夢中。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有些事不是人人都能出手幫忙,畢竟牽涉黑道惡勢力的情況,尋常百姓誰敢捋虎鬚,偏偏阿浪本是混跡黑道之人,因為有了愛人而決定退出,誰都知道混跡黑道容易,想要全身而退就不是那麼一回事,於是阿浪賠上妻子與未出生的孩子,終究離開黑道的控制,隱姓埋名,甘心屈就於市井做小生意維生,只是這次事件牽涉到他對女孩的承諾,盡管這一趟將會攪動平靜的生活,重新面對險惡的世界,甚至失去生命,他還是選擇以一己之力,隻身對抗龐大的惡勢力。

阿浪身手矯健,加上豁出去不留退路的決定,完全無視可能遭遇的困難直搗黃龍,過程中只見阻擋他的敵人一個個被他所解決,是一種非要有個你死我亡不罷休的無奈,因此小說中不缺的是血肉橫飛的場景,雖然暴力,但為了拯救被擄走的小花,相信誰都會同意,有時候以暴制暴其實是不得已的選擇。

作者余兒像是書寫現實人生故事,卻讓人讀的熱血沸騰,對於破壞社會秩序,傷天害理、欺侮弱者的黑道,一般善良百姓儘管心中都有嫉惡如仇的情緒,多半迫於暴力的威脅,無法以行動來反抗,小說適時的替人們的不平找到了紓解的出口,看著阿浪面對被勾起的傷痛,卻毫不猶豫的深入虎穴拯救小花,不禁讓我們相信,世界終究還是有著善良的人,擁有願意放下自我而為正道犧牲的勇氣,我們相信,人們的善良不曾消失,或許當願意挺身而出的人們逐漸增加,世界就能一步步走向更加良善的境界。
展開
她最後的呼吸
讀者評分
4.5
|
2019/07/20
劇透警告

《她最後的呼吸》講的是一個經常被書寫的題材「連續殺人犯」,而辦案的警察在偵辦過程中受到來自疑似兇手的威脅也是老梗,但羅伯‧杜格尼在如此架構下硬是寫出了一個不落俗套的故事,真相沒有偵破之前,誰能知道真是連續犯案還是模仿犯,而暗地裡發生的破壞行動,是兇手發出的威脅?是有心人士刻意的警告?還是不經意的巧合?



小說與羅伯‧杜格尼前作《妹妹的墳墓》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崔西因為妹妹死亡而引起的內疚絲毫未減,面對一個個年輕女孩被行刑式的處決有著一定要破案的自我要求,誰知才剛開始偵辦,跟絞死被害人一樣的繩結就出現在崔西身邊,故事毫不拖泥帶水,難道才剛開始就要上演警探與兇手的對決?



儘管因為性別而受到職場上不公平的對待,崔西依舊不為所動的依照自己的節奏進行,她被任命負責這個案件,但指派這個任務的大隊長根本不懷好意,想要藉著任務的失敗來打擊她,崔西以為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好,但在追查案件的過程中竟然發現九年前一樣手法的案件,當時案件很快就偵破,兇手依舊在入獄服刑,難道現在發生的案件只是模仿?而當年承辦員警就是如今崔西的上司,指派她負責的大隊長。



情節很快展開,連續殺人案件接連發生,警方承受外界莫大壓力,而九年前的案件關聯在崔西的追查下疑點重重,在陰謀籠罩的陰影下,崔西只能步步為營,設法在不驚動兇手與可能在背後陷害她的勢力下尋找可能的破案契機。



儘管尚未完全走出傷痛,相較前作《妹妹的墳墓》,這次崔西悔恨的程度減輕不少,多的是伸張正義的壓力,那可能套上任何一個年輕女孩脖子上的繩結代表著一個生命的喪生、一個家庭的破碎、一個社會不安全感的程度上升,直到瀕臨引爆的邊緣,《她最後的呼吸》反映出連續殺人犯造成的社會問題,卻又讓人反思,什麼樣的環境造成當事人的人格問題,警員辦案的草率、職場的不公、媒體為求收視率而不擇手段,這社會有太多難解的問題,讓人難以回天,還好有著為求真相,願意賭上職涯、未來,甚至生命的許多無名英雄,給了人們一線希望。



崔西因為有著前一段故事的描寫,堅毅而堅持到底的個性已經深入讀者印象,這一次的辦案更進一步塑造她不畏懼於壓力與威脅的個性,與深入罪犯心理辦案的智慧與技巧,雖然每一步都是走在危險邊緣,卻總能即時化解,雖然過程中一度想要放棄警察生涯回歸家鄉,享受平靜的家庭生活,但終究還是選擇繼續與邪惡對抗,崔西‧克羅斯懷特已經證明自己擁有足以獨當一面的能力。



連續殺人魔、威脅崔西的真實兇手、九年前那件案件是否另有隱情,三條線交織出一個黑暗的故事,黑暗的殺人犯罪,黑暗的跟蹤窺視,黑暗的職場陰謀,驚悚懸疑又讓人無法放手,一氣呵成的破案過程,完美而大快人心的結局,閱讀此書絕對是一種停不下來的享受。
展開
大滅絕終部曲:未來(完結篇)
讀者評分
5.0
|
2019/07/07
劇透警告

首部曲《大滅絕首部曲:感染》中突如其來的瘟疫感染讓讀者的腎上腺素隨著全球死亡人數上揚的統計數字直直飆升,二部曲《大滅絕二部曲:密碼》揭露的陰謀帶來的震撼力不下於首部曲,科學的發展該如何影響人類未來?道德正義如何抉擇?而串連起來的人際關係更是令人讚嘆作者佈局之精妙,而來到終部曲揭開真相的一刻,又有什麼樣的精采故事等待著讀者去發掘呢?

雖然前兩部故事已經揭開了「季帝昂」試圖以科技優勢操控人類的陰謀,但一切都還只是在跟時間賽跑的競賽過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藉由科技的進步,季帝昂終於來到終點線前的衝刺,可以說只差臨門一腳就能達成長久以來的目標,而戴斯蒙在得知陰謀後只能將自己擁有的關鍵技術隱藏起來,只要缺少這一塊拼圖,就能阻止季帝昂的野心得逞,只是勢在必得的季帝昂又怎會輕易放過一切,而逐漸拼湊起來的答案中,自始至終知道季帝昂計畫的琳恩心中想的是什麼?艾芙莉究竟是敵是友?一切真相在終部曲中得以解開真相。

終部曲就是一場正邪雙方與時間賽跑的競賽,季帝昂試圖喚回戴斯蒙刻意隱藏的記憶,完成「魔鏡」的最後一角,戴斯蒙一行人則在琳恩的帶領下,嘗試搶先一步找到答案,過程的節奏緊湊可想而知,而琳恩一直不肯揭開的最後真相更是吊足所有人的胃口,曾經身為季帝昂重要角色的一員,她的行動是否只是與其他人有不同的意見,單純為了一己私利而行動?總是冷靜自持的面具下究竟如何盤算?這答案沒有到最後無法知道,於是在戴斯蒙記憶被喚醒的過程中,分析、解謎,一關關的往前突破,成了追求人類歷史真相唯一的道路。

相較傑瑞.李鐸的前作《亞特蘭提斯進化三部曲》,《大滅絕三部曲》的故事有著更大的格局與更細緻的紋理,除了科技與人性拉鋸的主題引人深思之外,人與人之間的糾葛也佔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人性各有千秋,同以科學研究為出發點的一群科學家終究走上分歧的道路;戴斯蒙與弟弟因為一場大火從此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琳恩、佩彤母女一輩子的關係若非因此事件可能永遠藏著秘密;艾芙莉與戴斯蒙之間的過去更引人好奇。

這一次傑瑞.李鐸以人性貫穿整個大滅絕的故事,足以影響人類未來的走向,儘管「魔鏡」計畫充滿想像,可以顛覆一切現有的科技知識,但人性才是構成如此精采故事的主軸,琳恩、艾芙莉與戴斯蒙各自擁有、守護著各自的秘密,或許出發點相異,但他們為了人類,為了愛情、親情而不悔,或許也印證著一個事實,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如何強大,回歸到人性的根本,以良善的意念出發,才能善用科技,造福人類,否則強大的科技力量恐怕只是創造人與人之間互相爭奪的助力,終究會帶著人類走向倒退,甚至自我毀滅的道路。
展開
大滅絕二部曲:密碼(限量作者親筆簽名版)
讀者評分
4.5
|
2019/06/02

第一集的病毒感染散播的速度令人焦慮,就怕情況繼續惡化下去全球都將毀滅,而失憶的戴斯蒙狀況更讓人焦急,如果拯救人類的希望只能寄託在失憶的他身上,究竟要如何解除他對自己設定的限制,找回事件真相,那分秒必爭與時間賽跑的壓力,讓小說充滿了緊張與無限的想像空間。

傑瑞.李鐸在第一集故事裡安排了諸多的角色,隱約感覺到彼此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大滅絕二部曲:密碼》中這些關係逐漸連線,讓讀者不得不讚嘆作者精心擘畫的恢宏架構,原來一切都是有著斷不了的關聯,那不是巧合,不是意外,當一條線又一條線逐漸串接起來成為構成真相背後的網路,而且是跨越世代的連結,這看似不可思議的巧合卻又合情合理的發展只能讓人讚嘆傑瑞.李鐸太會說故事了。

人類研究科學的目的何在?在不同人的詮釋下,科學的研究與發展有了不一樣的目的,究竟如何判定是非對錯?《大滅絕二部曲:密碼》表面的緊湊張力下有著對人類文明的深層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小說中因為不同的想法與價值觀而讓人的行為有著截然不同的呈現,「季蒂昂」組織或於出於善念而發展壯大,但組織中總有不同的聲音與想法,對照現實人生中,對於許多事物價值的判斷不也如此,雖說人類文明不斷進步,但這樣的情況絲毫不曾減少。

謎團逐漸解開,卻只是帶出更多的疑問,瘟疫病毒的解藥隱藏著更深沉的計畫,一旦成功,人類將會得到什麼,又將失去什麼?烏托邦的世界真能如理想的存在?為了找出答案,一行人在敵人的追逐下逐漸接近答案,但是最後的結果落定之前,誰也不能斷定最後的結果,想要猜測真相恐怕只能等到結局出現了。

《大滅絕二部曲:密碼》延續第一集的高度張力,只是感染的威脅轉為陰謀,試著揭開真相的過程危機四伏,在感染發生時,有不顧個人危險投入救人的醫護人員,有為了解救人類而涉險的戴斯蒙一行人,而尚未揭開的真相背後則是想要掌握一切的一群人,人類的無私與自私成了拉鋸的兩端,在如動作電影般快速流轉的畫面下,留給讀者衝擊的思考空間。

選擇與決定向來是個難題,季蒂昂的分裂是某種選擇,戴斯蒙加入行動到後來覺醒封存自己的記憶是一種選擇,珮彤投入傳染病的防治,夏綠蒂堅持一個信念的幫助他人都是一種選擇,人性沒有完美,有的只是當下的判斷,牽動且決定了許多接下來的發展,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大滅絕二部曲:密碼》在緊湊無冷場的過程中,寫出深入內心的好戲,讓讀者絕對一開始閱讀就無法放下。

故事到此「季蒂昂」的陰謀早已表露無遺,但還有更多未解的謎團被遮掩著,真相究竟如何,只能期待小說的大結局來揭開謎底了。
展開
大滅絕首部曲:感染
讀者評分
4.5
|
2019/04/22

除非人類找到對抗所有疾病的解藥,或是得到長生不死的仙丹,否則疾病對於人類的威脅一直存在著,儘管醫學研究從不曾停滯,許多以前讓人聞之色變的疾病也已經受到控制,不再是死亡威脅,但大規模的病毒散播、傳染病感染仍然是世界各國公衛領域的大敵,尤其現代世界的交流可以說是無國界的存在,一旦疫情爆發若無法在第一時間有效防堵,可能就是無法控制的滅絕事件。

肯亞曼德拉的醫院來了兩名生病的美國青年,症狀疑似伊波拉病毒感染,醫師緊急通知衛生部,並且迅速透過管道傳到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讓疾管中心緊急動員起來,流行病學家珮彤博士迅速召集人馬,要在第一時間找出病源並且設法防堵;遠在柏林,一名男子戴斯蒙在飯店房間醒來,身邊有一具屍體,他不記得自己是誰,身邊有著一張紙片要他打電話通知一名美國女子有危險,而這名女子就是珮彤,電話中戴斯蒙還來不及弄清楚狀況,警方就找上門來,匆忙之中他只能傷警逃命。

看似無關的兩條線如何關連?傑瑞.李鐸再度以拿手的感染為題材說故事,失去記憶的戴斯蒙儼然是個關鍵人物,他試著尋找自己的身分,只知自己擁有諸多新創企業,但究竟葫蘆裡賣的什麼藥自己也不清楚,而在他逃亡的過程中又有另一路人馬試著從他身上找到關鍵答案,整件事情越發的顯得撲朔迷離。

肯亞的疫情一發不可收拾,接著世界各國都爆發出疫情,而且彼此之間並沒有感染的途徑,明顯的是有心人刻意的散佈,散播速度如星火燎原,從第一天的數百人,第五天到達5千萬人,接著數字跳升為數十億人感染,百萬人死亡,各國都採取緊急措施,封鎖邊界,儼然末日來臨,而深入肯亞的疾管中心人員遭受伏擊,珮彤與僅存的一名學員被俘,這一切的關鍵,就在忘了一切的戴斯蒙身上,戴斯蒙又與珮彤有什麼樣的牽扯,解開答案,拯救全人類的希望,能否在感染迅速蔓延的分分秒秒間解答,成了《大滅絕首部曲:感染》扣人心弦的情節中僅存的一線希望。

極短時間內足以滅絕全球大半人口,這病毒感染的威力遠超過人類已知的任何攻擊,牽扯在內的不再只是疾病,而是生化攻擊,是金錢財富、權力政治的人性遊戲,這是一本科幻小說,但其中的陰謀卻不由得讓人相信,在爭奪權力慾望的真實世界中誰能保證不會如此發生。

首部曲在緊張時刻終止,讓人對於後續的發展充滿想像空間,一群勇敢的公衛人員與醫療人員無時無刻的謹守防線,為人類的福祉而努力;一群別有企圖的人以生化科技造成威脅,企圖製造混亂來達成未知的目的,儘管是虛擬的科幻故事,也不得不讓讀者感到發自內心的緊張,如果真有有心之人以此方式操控企圖影響世界?科技的進步是好事,但若無法有效監管科技,失控的發展對於人類無疑是一場難以控管的災難,值得你我深思。
展開
毒家企業:從創造品牌價值到優化客戶服務,毒梟如何經營販毒集團?
讀者評分
4.5
|
2019/01/27

當讀者循著作者一路追蹤販毒這個產業,並且透過不同於以往的方式,以經濟學的視角來檢視毒品產業的軌跡而得到結果時,不禁會對於這樣的觀察感到訝異,原來,有些長久以來難以解決的問題其實有著不一樣的答案,雖然書中提出的理論與方法或許未經實證,但條理分明的論點絕對讓人相信,這是一個可行的,值得嘗試的解決方案。

毒品從哪裡來,在哪裡被消費,是誰操縱著相關市場,毒販又是如何躲過官方的查緝,與執法人員玩著躲藏的遊戲。全球毒品市場有多大?從事相關行業的利益有多高?湯姆.溫萊特深入拉丁美洲,親自接觸相關人員,取得許多寶貴的資訊,也拜訪了政府及執法單位,由本書的字裡行間不難感受到採訪過程中危機四伏的緊張氣氛,這些寶貴的一手資料再經由作者的分析,讓讀者很容易就了解整個毒品供應鏈的運作,而為了要奪取最大利益,掌握毒品的罪犯集團必須迅速有效的經營,於是借鏡企業經營的方法,讓他們的事業得以壯大,並且能不斷擴張版圖,永續經營,聽起來是不就像一般企業所追求的目標一致?也因此作者以經濟學的角度,企業經營的方式來拆解經營毒品生意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也藉此提出破解之道。

一般對於反制毒品的方法就是想辦法切斷供應,認為少了供給就能降低毒品的交易,令人驚奇的是作者以數據點出想要剷除毒品的思考,源頭所帶來的影響竟然微乎其微;而寧可把錢拿來添購裝備,讓執法者擁有各種先進與高性能的設備,卻不願意把錢花在犯罪者身上則是另一個謬誤;加上政府沒有正視全球化,跨國交易的影響,自然難以對症下藥處理毒品問題,這一連串的解讀都證明《毒家企業》是一本有趣的經濟學探討,可以說是一網打盡與毒品產業相關的營運知識,可以了解該產業生態的入門,可以學習透過營運角度來管理一門生意,企業面臨的問題,當然也能提供面對販毒行為,強而有力的解決切入點。

《毒家企業》選擇了一個令人意外的題材,絲毫不馬虎地從經營的各個面向一步一步分析,市場趨勢、壟斷、加盟、公關形象、人資管理……,也隨著科技進步討論到線上銷售與經營,無論那一個經營的關鍵,都與一個企業的經營沒有太大的差異,透過分析,也可以得知全球販毒產業的地域性、興衰消長的變化,都有著脈絡可循,或許深入毒梟的巢穴一舉殲滅販毒集團這件事並非我們一般人所能做到,但從《毒家企業》的內容中,不難學得經營一家企業所應具備的思考及面對各種挑戰與風險時,思考的方向與脈絡。
展開
不能沒有妳(星辰絮語映雪美術紙限量禮盒版)
讀者評分
5.0
|
2018/08/26

有沒有人認真想過,「愛」這個字要如何定義?字典裡的解釋是「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無論愛情、親情、友情……似乎都能適當的套用,但是如果這樣的情感走偏了,愛還是存在,卻以不恰當的方式呈現,這樣的愛還算是愛嗎?或者是說,這還是普世價值中認定的那一份愛嗎?

療癒天后克莉絲汀.漢娜的新作《不能沒有妳》將場景放在遼闊的阿拉斯加,在廣闊無垠土地上的生活有著一般人無法想像的現實,一方面人們要為了生存下來而努力,改變對於我們習以為常的外界一切看法,一方面大自然也在進行一場淘汰,無法隨著自然的寬廣而改變自己胸襟的人們該要如何在此自處?在這樣恢宏的場景下,克莉絲汀.漢娜寫下愛的不同面貌,也讓讀者重新領悟愛的真諦。

從戰場返家後的父親像是變了一個人,個性變得暴躁易怒,蕾妮知道母親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卻因為深愛父親,相信他總有一天會改變,於是儘管生活在擔心懼怕中,依然不離不棄的陪伴父親,還好母女兩人無話不談,互相成為彼此的精神支柱,就這樣撐過一天又一天的日子。

某天父親得到戰友送來的禮物,一塊遠在阿拉斯加的土地,憤世嫉俗的父親決定遠走,母親雖然猶豫,卻也期望得到改變,於是他們啟程上路,踏上未知的旅程,儘管心中忐忑不安,彼此都期待著一個新的天地能給家裡重新帶來平和與歡樂。

阿拉斯加的美景震撼了蕾妮一家人,卻也讓沒有準備的他們吃足苦頭,還好有著樂天知命的先行者伸出援手,父親的情況看似好轉,卻沒能維持多久,漫長的冬日來臨時,一切又走回從前,蕾妮無法幫助母親,卻又不能不顧一切離開,而當她遇見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半時,這一切成了蕾妮最糾結的夢靨,是否要忘記這一切,遠走高飛去尋找自己的夢想?但是自己離開以後,失去了蕾妮而又無法放下父親的母親該怎麼往前走?對於父母的愛恨糾結讓她無法下定決心,愛成了難以割捨卻也無法負擔的包袱。

《不能沒有妳》寫出上一代的情感糾葛如何影響下一代的人生,蕾妮與母親情同姊妹,不忍獨自離去,但暴力的陰影籠罩之下,對象又是自己的父親,一個身受戰爭創傷的親人,真的讓人難以抉擇,還好他們來到了阿拉斯加,在這個必須相當堅強才能生存下來的地方,人人願意互相幫助,也因此蕾妮母女得以得到喘息的空間,若是生活在疏離冷漠的大都會,恐怕又是另一種情境了。

故事最後的轉折令人動容,人生總會面對許多挫折,面對許多難以下定決心的抉擇時刻,愛讓人陷入泥沼,母親對父親的愛讓她裹足不前,無法脫離這個夢靨,蕾妮對母親的愛讓她無法撒手不管,甚至耽誤自己的人生;但也是愛拯救了她們,來自四面八方的友情支持著她們,做為她們的後盾,而愛情讓蕾妮能持續堅持下去。生命自會找到出口,乖辟的父親帶著她們來到遠離塵囂的世界,隔絕了她們與繁華都市的連結,卻也替他們開啟了另一扇窗,《不能沒有妳》在壯麗山河的襯托之下,刻劃人類堅韌的勇氣,以不同的角度詮釋親情、愛情與友情,令人動容。
展開
刺殺
讀者評分
5.0
|
2018/01/18

自始至終我們不知道小說主角的真實身分,也不清楚他的面貌,只知道他在當時的英國絕非泛泛之輩,擁有相當的影響力,《刺殺》全書就隨著他的一場行動而展開,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描述著過程中的分分秒秒,一場獵殺與逃亡的過程看似單純,卻在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充滿起伏,一場令人搞不清楚是否預謀的暗殺行動從開始、失敗、被捕、刑求、逃亡、追逐、獵殺……,這一切不再僅僅是一個謀殺者的故事,而是一場與生命相關的蛻變,從獵人轉變為被獵捕的對象,在想要活下來的意念中思索人生的真諦。

《刺殺》的故事虛虛實實,難辨真偽,事情發生在一九三零年代,不知名的主角攜帶著獵槍進入歐洲某國,暗中觀察一位獨裁領袖,想要將對方當成獵物來狩獵,卻在關鍵時刻大意被捕,幾經折磨,最後在敵人的疏忽中脫逃,展開一場不知道結局在哪裡的死亡追逐。

發生於大戰期間這樣的情節不難讓人聯想到特定對象,但這些都不是小說的重點,甚至行動本身的起因,過程都顯得微不足道,關鍵在於逃生,主角不能利用他的身分取得任何掩護與支援,他只能選擇遠離都市,潛逃到鄉間,試著遺忘自己的身分,消失在人間,卻沒想到敵人鍥而不捨的追逐,不肯放過他,於是他只能遁入山林,遠離城市與文明,以經驗與知識在荒野躲避敵人的追捕,藉此求得一線生機。

面對生命的威脅,是否會激發出人類的潛能,讓人有更大的韌性與堅持去求得一線生機?主角遁入鄉間仍無法躲避敵人的追捕,於是越逃越遠,他在野外尋找合適的地點躲藏,他憑著一己之力挖出藏身的洞穴,為了生存,他忍受敵人在他身上所造成傷害帶來的痛苦,為了活命,他小心謹慎的隱藏自己,必要時無論環境如何惡劣,依舊躲藏不露痕跡,然而敵人也不是泛泛之輩,憑著主角幾乎不被發現的蛛絲馬跡,靠著可與主角相比的耐心毅力,守株待兔,步步逼近,軟硬兼施,不達目標絕不中止。

這一場持久的對抗在主角第一人稱的視角下訴說著,原以為是一場謀殺事件伴隨著單調的逃亡與追捕,卻在開始閱讀之後令人欲罷不能,作者藉由主角的視角,細細描寫逃避追捕過程中他所接觸的大地萬物,儘管面對的是永不停止的追擊,卻彷彿在過程中享受一場重新認識自我,重新感受世界的體驗,拋開原有的人生,一心一意只有堅持到底活下去的目標,在一次又一次的偽裝與掩蔽之間,小說散發出扣人心弦的張力,並且讓人開始省思這一場謀殺行動的緣由,而追逐與逃亡之間,又赤裸裸的呈現著人與人之間彼此難以釐清的糾結。

《刺殺》這本小說出版於1939年,雖然年代久遠,卻不因時間而褪色,讀來仍令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堪稱經典。
展開
失蹤(獨家限量魔性燙金簽名書衣)
讀者評分
4.0
|
2017/10/15

當你最親愛的人就在你的眼前與你分開,原本應該是去去就回來的情境,但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人回來,變成了一去不復返的情景,你該做何反應?驚慌?恐懼?自己奮不顧身的去尋找,還是趕緊報警協尋?《失蹤》的故事一開始,葛麗泰就陷入必須做出決定的局面。

葛麗泰與亞力士帶著女兒到湖中小島探險,葛麗泰留在小艇上未曾同行,直到天色已變仍舊等不到人回來,葛麗泰猶豫不決,她到島上走了一圈卻見不到人影,該如何是好?或許亞力士與女兒只是跟她開個玩笑,早已另覓方法回到度假小屋,於是葛麗泰決定回到小屋,誰知道等待她的只是一幢空蕩蕩的房子。

《失蹤》一開始就帶領讀者進入一個虛實難辨的情境,葛麗泰信誓旦旦的要找出亞力士的下落,卻遲遲不肯尋求警方的幫助,讓人搞不懂她究竟隱瞞了什麼真相,而島上遇到的不良少年、小屋附近的鄰居更增添幾分神祕色彩,一直到她終於踏入警局,卻依舊無功而返,但是驚人的是,警方竟然回電給她,亞力士與她所描述的女兒根本不存在她的身分裡,所以這一切都是她幻想出來的?難道這是一場精神分裂所引出來的鬧劇?

《失蹤》的前段確實讓讀者如墜落五里雲中,我們在旁邊冷眼看著葛麗泰倉皇失措,內心與她一樣充滿了疑惑,對於她所遭遇的情況充滿好奇卻又不得其門而入,作者卡洛琳.艾瑞克森像是拋出了一個令人極度不安的謎題,只是弄不清楚問題究竟是葛麗泰所遭遇的困境,還是葛麗泰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還好葛麗泰的回憶帶來了些許線索,難道小時候的秘密一直影響著她?《失蹤》就此將情節帶到與開始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境界,真相依舊撲朔迷離,但逐漸從迷霧中透出一線曙光,儘管讀者的心充滿難受的情緒,但我們發現原來一切都有跡可循,只是有些不該曝光的秘密被隱藏起來,是為了保護什麼,還是過去的就該讓它過去?

當情節出現轉折,《失蹤》的節奏瞬間流動起來,作者卡洛琳.艾瑞克森描寫景物的功力了得,前半段伴隨著葛麗泰的不安存在著的就是那揮之不去的黯淡色彩,像是走在崎嶇不平的道路,跌跌撞撞找不到方向,而真相逐漸呼之欲出時,像是變了色彩一般,儘管仍是環繞著不正常的關係,以暴力脅迫等令人不快的題材,但那揭開真相的過程卻有一種大快人心的感覺,暴力可以傷害人的肉體,可以控制人的行動,卻無法摧毀一個人的信念,更無法動搖一個母親保護自己的孩子的堅定意志。

藉由一個懸疑的故事,在欺騙、謊言與秘密包裝下的故事,卡洛琳.艾瑞克森訴說著一直存在社會上的問題,儘管今日性別平等的議題早已不是新聞,但在見不到的黑暗中仍有數不清的家庭壟罩在暴力陰影下,《失蹤》像是提醒著當今社會重視這個問題,否則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展開
100種東京
讀者評分
4.0
|
2017/05/14

當旅行的目的地是一個一次又一次來去的城市,當目的地是再熟悉不過的地點時,那是一種回到家的感覺,還是一種再一次的新鮮?或許許多人對於讓自己驚艷的旅行地點都曾經有過再來一次的衝動,但真能實現的又有幾人?陳彧馨的《100種東京》用一種特別的視角來書寫對於東京這個城市的記憶與感受,有一點倦鳥歸巢的滋味,像是熟悉卻又有點隔閡的陌生,別有一番味道。

日本向來是台灣人旅行的首選之一,東京又是其中最有吸引力的地點,東京有最新的潮流,最流行的文化,最現代的科技、建築,而在絢麗的外貌之下,卻又保有最傳統的文化,五光十色的背後,構築出一個令人嚮往的世界,許多人都到過東京,有些人甚至如作者陳彧馨一樣,來過許多次,或許會自以為是東京通,熟門熟路了,但是,如同世界任何一個都市一樣,轉一個彎又是不同風景,擁有歷史的都市擁有許多不變的記憶,像是值得驕傲的百年老店,永遠在固定的地方等待著老客人,但是換個角度,充滿活力的都市如東京又像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有機體,永遠有值得去探索的新面貌,而《100種東京》就從日常生活中去補抓各種感觸,可能是一閃而過的情緒,可能是念念不忘的記憶,可能是刻意的尋找,可能是不期而遇的驚喜,總之,呈現的就是東京的百種面貌。

走過不同國家不同都市的人常常會把不一樣的地點拿來做比較,紐約、巴黎與東京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差異?看著台場縮小版的自由女神像會勾起心中什麼樣的記憶?而毫不起眼的巷弄間的小店,又有什麼值得一探究竟?用「深夜裡」、「破曉前後」、「正午時」、「午後」、「近晚」、「夜沈」來做為章節的分類,寫盡生活在東京的各種可能,有歷史,有美食,有名店;有對陌生都市的憧憬,也有惱人的卻無可避免的垃圾分類;可以搭著地鐵探險,也曾藉由出名的高貴的東京計程車移動;一個人曾經自由自在,也有落實到生活中,帶著一個小小孩在東京尋找一個不干擾人的所在,在作者筆下,東京可以是一個旅人短暫停留的經過,也可以把它當成重新歸來的另一個家,或許這就是這偉大城市的魅力所在,旅人可以歡樂的享受它,也可以尋找一個角落靜靜的感受它,可以呼朋引伴共同擁有,也可以獨自一人感受,它可以隨著你的情緒而存在,甚至在旅人未曾理解自己之前,它已經做好萬全的準備,等待著旅人的探索。

你可以把《100種東京》當成是一種另類的旅遊書,按著文章去探訪不一樣的東京,也可以把它當成一本散文集,透過文字品嚐東京的味道,或者試著去體會從一個人單身旅行,到踏入婚姻兩人共遊,再成為帶著孩子一起探訪東京之間的心境轉變,旅行的定義總是隨著旅人的目的而多變的,或者也可以說,旅行本身就是一種目的,而且不斷延伸,沒有終點。
展開
背叛的幽靈
讀者評分
5.0
|
2017/05/03

瑞典,斯德哥爾摩;紐約,曼哈頓;英國,倫敦;這幾個西方世界國家的大都市擺在一起毫無突兀之感,但若是再加上一個敘利亞,突然就給人一種隔隔不入的感覺,或許這就是與阿拉伯國家身處在不同世界的我們,甚至包含世界其他國家對於中東伊斯蘭國家的一種既定印象,還記得年初美國總統川普禁止七個穆斯林國家的人民入境美國嗎?無論原因為何,多少含有一種不信任的偏見,也難怪西方世界與中東之間的紛紛擾擾總是沒有停息的時候。

雅思敏一家很早就從敘利亞來到瑞典發展,儘管移居異鄉免不了有些語言、文化差異需要克服,但她們終究在瑞典立足下來,雅思敏十分照顧弟弟費狄,然而隨著年歲增長,自己像是被困住一般,但她為了費狄依舊守在原地,直到一件意外發生,雅思敏終究拋下一切離開家鄉,讓費狄自己面對茫茫未來。

《背叛的幽靈》小說分為三路發展,並且夾雜著現在與倒敘的時空,雅思敏離鄉背井前往美國發展,並且斷絕與過去的一切關係,因為她知道自己無法面對拋棄弟弟鎖帶來的自我譴責與內心煎熬,當她聽聞費狄前往敘利亞作戰並且死亡之後,她的靈魂也跟著死亡,直到她收到一封家鄉來信,信中中照片裡意義不明的五芒星符號撼動不了她的決心,但塗鴉著五芒星的人影像是被宣告死亡的費狄,弟弟的生死真相未明,為了彌補一切,無論如何雅思敏必須踏上歸鄉之路。

人在倫敦的克拉拉從事著研究助理工作,原本就只是一個平凡工作,但在某個夜晚一切都改變了,從未喝醉的克拉拉離開酒吧之後竟然無法控制自己的在街道上昏倒,而唯一的後遺症是儲存有她所準備的一份即將要在歐盟會議公開發表的文件的筆店被偷走,更詭異的是幾天後筆電安然無恙的在酒吧被找回來,這讓她好奇心起,自己私下展開調查,不久克拉拉眼見她的同事被跟蹤接著發生意外,這背後所隱藏的陰謀究竟是什麼?與她所研究的主題警力民營化有關嗎?

而留在瑞典的費狄也沒有閒著,失去了姊姊之後,費狄在迷惘的心情下被特定組織所吸引,情緒有著缺口的時候總是最容易被人趁虛而入,於是他接受訓練,遠赴伊拉克參與戰爭,一心要為阿拉奉獻生命,只是沒想到他所接受到的指令又是另一場騙局。

看似不相干的路線,在雅思敏回到瑞典尋找費狄之後逐漸聚攏,雖然時空背景交錯,盤點涉入的對象更是複雜,從斯德哥爾摩的街頭幫派到祕密的情報單位、外交單位,加上伊斯蘭組織,作者卻能絲毫不紊亂的梳理脈絡,雖然隨著一步步接近真相,閱讀的壓力逐漸升高,但卻不斷的刺激著讀者去面對真相,國際現實就是不斷有著為了利益而產生的陰謀,只要利益當前,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是棋子,都可以是犧牲品,甚至付出某種程度的代價來交換特定的目的,對於操弄權勢的人們而言,可以說是無關痛癢,可以說是為所欲為,因為資訊不對等,因為權力不對等,於是全世界的掌權者有了機會與利益勾結,為了一己的私心算計,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情何以堪。

忠誠的代價是什麼?又有什麼是可以絕對信任的?透過《背叛的幽靈》,在跨越國際的陰謀之中,突顯出人們對於安定生活的渴求,國際局勢的荒謬,有心人士的刻意操弄,許多邪惡的真相就隱藏在我們所存在的世界,隨時可能出賣人類所渴望的安定自由,《背叛的幽靈》以戲劇性的手法點出邪惡根源,批判真相,夾雜著家人之間不因時間而褪色的情感,令人動容。
展開
日記藍
讀者評分
5.0
|
2017/04/24

年輕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天天都寫日記,現在已經不記得那時的日記內容都寫些什麼,總之不外乎流水帳似的記錄,當年對於情緒,對於感受的記錄能力似乎並沒有受到啟發,那樣子的記錄恐怕就像許多人讀書時被老師要求寫日記一樣,沒有思想,純粹的交差了事,讀了陳玉慧的《日記藍》之後才發覺,文字記錄的多樣性與多變性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套一句流行話,唯一的限制是自我的想像力。

陳玉慧具有多重的身分,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創作者,也因此她的記錄總像是在不同的國度間遊走,為了採訪,為了工作,不停穿梭在許多都市之間,《日記藍》一書反映出來的不是這多樣的生活,吸引人的反而是一種獨特的,充滿魅力的表達方式,在時間中遊走,在空間中穿梭,在想像中,在多樣的情緒間轉換。

《日記藍》嚴格說起來倒也不一定是我們腦袋裡所謂「日記」的形式,而是一種隨著感觸而來的記錄,不受時間限制,隨時可以記錄下來生活間的點點滴滴,換個說法,那是將自身所收到的,來自外界的各種資訊、刺激,無論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嗅覺等等感受,轉換為人生體驗,轉換為生活的累積,這樣一來,沒有任何的限制,隨時隨地,任何外在的種種都可以是觸動情感的開始,就在我們訝異之間,陳玉慧的文字像是帶來了文字的新生命,或許英文書名更為貼切,「The Blue Hour」,記錄的單位不是「日」,而是「小時」,或許更可以解釋為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用心去感受,用腦去思考,記錄下來的就像是靈魂最深處的悸動,所有個人的情緒,最深層的思緒就在短短的文字間,赤裸裸的表露無遺。

為何而寫本身就是一道迷人的習題,可以讓人好奇的想,那是什麼樣的心境之下勾起的念頭?閱讀《日記藍》過程中可以說是驚訝連連,許多平淡的日常在文字下像是有了生命與情感,文字記錄雖然大多短促,但讓人一眼看穿寫作者焦急的情緒,同樣的,急躁、不耐、舒坦、悠閒的情緒,也一一在字裡行間呈現,那樣的記錄情感飽滿,輕而易舉就能讓人接收到,而且像是被感染般感同身受,讓作者的情緒瞬間與讀者相遇,我們在書中看見另一個自己,或許生活的形態與內容截然不同,但是對於週而復始的人生,對於外在生活的迷惑、想像、期待與種種,毫無差異。

日記的書寫是私人的,是孤獨的,讀過了《日記藍》才真正知道,日記卻又像是一種可以分享的,可以讓人感同身受的力量,我們對自我的探索太少,對情緒的感受太淺,而對文字的記錄,更可以有無限的可能。

讀完《日記藍》的感覺就像是每個人都會隨手拍下身邊的景物,但是有的人拍出的影像就是充滿韻味,特別引人注目,對於外界的觀察與解讀,刺激與感受人人皆不相同,讀完《日記藍》才發覺,生活還有無盡的可能。
展開
感情世界
讀者評分
4.0
|
2017/04/24

十八個城市,十八個女子,十八段感情故事,在陳玉慧筆下,既是過去,也是現在,更是未來,沒人知道我們看到的是否就是結局?她們心底所想的,在這一刻,在下一刻,隨著時間的流動而變化著,不變的是情感的本質,但,又有誰能真正懂得情感的本質。

感情這回事在一篇篇的短篇中像是日常生活般平常,關係陷入困境的夫妻在結婚紀念日於餐廳的一場約會竟是提出離婚的開始;離婚後的單親媽媽對前夫還有著期望,但新搬來的年輕鄰居改變了現狀,彼此之間是否會展開不一樣的關係?;青春逐漸遠去,渴望愛情的女子期待著與上門來的同事產生化學反應,卻發現對方意不在此;一張照片裡的女人讓人疑神疑鬼,只差沒鬧的天翻地覆;和有婦之夫之間有著不可告人之密,偏偏那是最好朋友的丈夫;找到拋妻棄子的父親之後,人生會有什麼改變?一個又一個故事都是那麼日常,那麼不讓人意外,只是在文字的背後,多是充滿了幽幽的情緒,在閱讀的過程中,在閱讀之後,不由自主的不斷散開來,像是有著傳染力,感染著讀者的情緒。

書中的女性面對生活、婚姻、感情、身世種種情境,有時像是可以毅然決然的拋開一切紛擾,有時又像深陷泥沼般無法自拔,感情就是如此吧,那是多麼微妙的一件事,往往也在微妙的那一瞬間,有了決定性的改變,愛與不愛沒有正確的答案,沒有標準,沒有足以衡量的參考,無論建立了多麼堅固的城牆,有著多麼厚實的護城河,往往卻是心裡操控的那一瞬就足以改變,或許,在某一瞬間,當事者真的懂了,又或者,那只是一種暫時的,短到抓不著的理解,總之,感情世界裡多變而複雜的樣貌在《感情世界》中赤裸裸的被呈現,讓人無法逃避。

雖然是十八個女子的故事,卻也是十八段跨世代、跨城市、跨時區的故事,女人了男人而失落,女人為了男人傷心,女人為了男人而扮演不得不為的角色,每個人尋找著足以讓自己得到平靜的方法,尋找著情感的歸宿,每一段故事都有著不同的過程與此刻的結局,並且隨著時間的改變,不斷的編寫著下一段故事。

多數人都離不開感情生活吧,《感情世界》裡的文字像是擁有一種力量,讓人不自主的想到自我的情感世界,無分性別,人的一生都被各種情緒包圍纏繞著,每個人有著不同的期待與渴望,每個人也有著不同的困境與迷惘,在充滿張力的文字下,無所遁形。
展開
真實遊戲
讀者評分
4.0
|
2017/01/10

書中的主角岱芬與小說作者同名,曾經出版過一本以自己的真實人生為背景的暢銷小說,也小有名氣,當讀者、編輯、出版社都翹首期盼著她的新作時,岱芬赫然驚覺自己寫不出任何一個字來,而充滿八卦的文壇和相關的圈子也私下流傳著岱芬已經江郎才盡,無法再創作出好作品的消息。

就在不知不覺中,岱芬發現她的身邊多了一個名為L的神祕女子,如果不是事後仔細回想,恐怕連L究竟如何出現都難以察覺,總之,就在完全無感的情況下,L介入了岱芬的生活,並且很快取得她的信任,成為無所不談的好友,L以岱芬的忠實讀者之姿出現,經常和她探討著小說創作的議題,可以說完完全全介入了岱芬的寫作人生,卻又不動聲色讓岱芬毫不設防的接受她,一步步的掌握全局,左右著岱芬的想法、思考甚至生活,藉由岱芬的回憶,才得以一點一滴的發覺那可能的過程。

先不論L滲透到岱芬的人生之後的事,在現在人人皆媒體的情況下,透過社群,事件傳播的速度飛快,而為了行銷的目的,人們的隱私更是被有心人士有計劃有目的的收集,大開方便之門,幾乎可以說是一舉一動透過諸多的管道都能一窺究竟,也因此刻意的想要了解一個人,特別是擁有知名度的人如岱芬,只能說絕對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回到小說本身,從岱芬回憶的過程中,原本不以為意的小地方都成為處心積慮的算計,L與岱芬一步步建立信任關係,卻從不曾透漏有關自己的一點一滴,總是避開與岱芬身邊的人見面的機會,在與岱芬相處的一段不算短的時間過後,回頭尋找,發現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句話完全無法適用於L的身上,岱芬的身邊不見L所留下的任何痕跡,別說是有形的照片、文字或其他可以證明L曾經存在過的證據,沒人曾經親眼見過L,就連L替代岱芬所發出的郵件等等,也都隨著L的消失,跟著失去痕跡。

小說究竟應該是真實的反映,或是單純虛構的故事?或許有許多讀者喜歡看著作家赤裸裸的自剖,從中得到一種窺視的快感,是否也因此讓岱芬.德薇岡構思出這樣的一本小說,頗為耐人尋味。

岱芬身邊的人都不相信L的存在,而我們閱讀《真實遊戲》時,卻隨著岱芬的回憶,打從一開始就認定了L的存在,並且扮演著恐怖讀者的角色,憑藉著的就只是岱芬的說法,一直覺得《真實遊戲》有著濃厚的遊戲性質,再往回追溯作者的前一本著作《無以阻擋黑夜》的簡介提到那是一本自傳小說,描述著作者家族的故事,不就是本書裡岱芬前一部受到好評的作品嗎?作者岱芬與小說主角岱芬,又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呢?《真實遊戲》除了帶來一種心理上的驚悚之外,更特別的是如同小說中岱芬與L爭論不休的議題,真實與虛構,在作者岱芬.德薇岡的筆下,像是透過小說傳達給讀者們,這真真假假之間,就是作者所營造的樂趣,而真相如何,或許各有解讀,就看讀者如何評斷了。
展開
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
讀者評分
4.0
|
2017/01/06

一直很好奇有沒有人的心是永遠愉悅,是不曾有過傷痛的,我想答案應該是沒有吧,若是在悲傷來臨時可以很快調整自己的情緒,讓負面情緒不會在自己身上駐足,已經是難能可貴了,傷痛與沮喪,失敗、挫折都是人生中難以擺脫的過程,一個人要獨自面對總是不容易,但若是有一點意料之外的力量加入呢?

伊莉絲的父母車禍身亡,留下她一個人,這時她才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存在是多麼可怕的事實,她逐漸失去做夢的能力,她沒有期待,沒有目標,圍繞她的是讓人窒息的氣氛,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像是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於是她決定一了百了,就在那決定性的瞬間,一個意外讓她錯過時機,她發現自己差點做出傻事的同時,反而發現街角有家掛著「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招牌的咖啡館,如此奇特的店名立刻吸引了她的注意。

誰會自稱自己的店是「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進到店內,充滿著一種魔幻的氣氛,一名男子來到她身邊,告訴伊莉絲店主是一位魔術師,而自稱盧卡的男子則像是有著讀心術一般的知道伊莉絲心底的想法,這奇特的經驗很快讓她忘記了不久前自己幾乎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

於是伊莉絲一次又一次的拜訪咖啡館,同時她的回憶也快速流轉著,十六歲那年與同學一起去滑雪卻扭傷了腳踝,讓她喜歡上前來救援的奧利佛,雖然後來一切無疾而終,卻在踏入咖啡館後有了變化,她決定領養一隻小狗,她決定丟掉眼前讓她想起過去的一切,她辭掉工作,賣掉父母留下的房子……,伊莉絲開始踏出自我封閉的內心,而外界的一切也像是迎合著她的心情一般,朝向正面發展。

真是時來運轉?改變的一切其實都是來自自我內心的態度吧,我很喜歡書中一段稱為「好消息」的段落,其中有幾段話是這樣說的,「不幸,是高興之前的一種磨練」,「先經歷痛苦,才能明白快樂能讓你忘掉痛苦,有多麼可貴」,「永遠不要害怕悲傷、寂寞或痛苦。這只是通向快樂、愛情和平靜的磨練」,人要能感受快樂,其實是要準備好自己的內心去承受快樂,如果沒有痛苦挖空我們的心靈,又哪有餘地去容納快樂,如果懂得把一切苦痛當做是必經的過程,那經過之後的果實,相信絕對更加甜美。

《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是一個奇妙的短篇小說,有著魔幻的色彩,卻實實在在反映著真實人生,伊莉絲的經歷如同我們會碰到情緒一樣,日子總是不會那麼美好,孤寂與悲傷不時就會欺上門來,一點一滴的腐蝕著我們的內心,一不留意,往往就會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所牽引,當情緒走到不對的方向,一種惡性循環就此開始,「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裡頭一張張帶有魔力的桌子喚醒了伊莉絲心中微小的奇妙火炬,也照亮了迎向新生活的路徑,讀來甚是療癒,生命就是如此,學著去掉干擾我們的情緒,日子自然海闊天空。

只要有心,「世界上最棒的地方就在這裡」就在街頭巷尾,隨時等著我們光臨並且迎向改變。
展開
阿爾瑪與日本情人
讀者評分
5.0
|
2016/11/13

愛情之所以不斷被人傳頌就在於它擁有不同的面貌,可以轟轟烈烈,也可以低調隱晦而毫不張揚,或許放射出耀眼光芒的愛情容易獲得眾人的祝福,但是藏在彼此心中,無人知曉的愛情往往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而到天長地久,《阿爾瑪與日本情人》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二次大戰期間,波蘭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阿爾瑪的父母將她送往美國託付給阿姨,誰也沒想到,到舊金山投靠阿姨一家人的日子竟然就這樣未曾間斷,阿爾瑪從此在姨丈的大房子中度過了七十年,直到有一天,阿爾瑪決定離開,住到名為雲雀之家的老人安養院。

安養院裡新來的女孩伊琳娜工作勤快又有耐心,很快取得院內老人們的信任,阿爾瑪要求伊琳娜撥出時間擔任她的秘書,協助她處理私人事務,聰慧的伊琳娜很快的接手了阿爾瑪大部分的工作,對阿爾瑪的了解與日俱增,但她總是不清楚,阿爾瑪唯一不讓她處理的,每週都會收到的沒有署名的神祕信件究竟來自何方,而阿爾瑪身邊照片裡那東方面孔的男子又是誰。

對伊琳娜有好感的阿爾瑪的孫子賽斯想要接近她,唯一的途徑就是透過阿爾瑪,於是賽斯以整理與重建家族歷史為理由來介入,兩個年輕人逐漸取得共識,希望從阿爾瑪腦海中挖掘出被刻意遺忘的記憶,而隨著時間的流轉,隨著年紀的增長,也或許阿爾瑪不甘心那一段過去從此煙消雲散,於是她逐漸放下心防,緩緩訴說著那數十年來一直深藏於記憶裡的故事。

阿爾瑪到達舊金山之後,與豪宅日本園丁的兒子一命成了好友,卻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居住在美國的日本人被統一移送到拘留所監管,在幾番書信往來之後,彼此逐漸斷了音訊,阿爾瑪的人生也歷經幾番波折,雖然阿姨一家人,尤其是姨丈疼愛她更甚自己的孩子,表哥納坦尼爾也一直全心作為她的後盾,但阿爾瑪年輕的心未曾稍歇,戰爭帶走了她的家人,面對這樣殘酷的事實,她試著去尋找新的人生,她接觸、擁抱新奇的外在世界,尋覓新的生活,她到波士頓就讀,並且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而當她從波士頓回來時,曾經消失在她生命中的一命卻再度出現。

愛情是那麼複雜,愛情卻又那麼單純,想要在一起的兩人因為國籍、身分,外在大環境的影響而無法如願,卻因為一次次短促的,在晦暗的汽車旅館中的相聚而得到滿足;愛情是那麼的自私,愛情卻又那麼的慷慨,阿爾瑪心中愛的是一命,卻又渴求納坦尼爾的慰藉,納坦尼爾為了阿爾瑪,隨時等待著她的呼喚,並且無怨無悔地給了她一個歸宿,《阿爾瑪與日本情人》呈現出愛情的多種面貌,在阿爾瑪與一命之外,納坦尼爾對愛情的承擔,伊琳娜對愛情小心翼翼的試探,賽斯對愛情的溫柔等待,都是愛情動人而令人渴望與期待的原因啊。

《阿爾瑪與日本情人》寫阿爾瑪一生,從被迫離家,懵懂無知的小女孩,成為才華橫溢的藝術家與創作者,再變成擁有無上權力的大家長與勇敢踏入安養院的老人,她個性獨立自主,勇於追求情感,在伊莎貝.阿言德筆下寫盡一生精彩。一命深愛阿爾瑪,雖被命運所羈絆,卻始終不斷以他的方式來愛著阿爾瑪,他們不願意傷害身邊的人,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延續著心中的烈火,那樣的愛情超越了道德世俗標準,時時燃燒著情愛的熱焰,至死不休。

有了伊莎貝.阿言德,我們得以看到愛情的另一種面貌,那些禁忌的,見不得光的情感,反而擁有超乎想像的力量,那是戀人一生所繫,強大而足以堅定的支持一輩子的力量,是幸福,是永遠。
展開
勇氣絲帶
讀者評分
5.0
|
2016/10/05

多數人在人生開始不久之後大概就能了解,自己將不會是世界上跑最快,跳最遠,游的最迅速的那一群人之一,換句話說,有些事是需要與生俱來的天賦加上不斷的練習才有機會成功,唯獨勇氣這件事,有機會是隨著年紀增長,經過理解,克服恐懼後,透過人的大腦去控制,反而越來越成熟,隨著勇氣的增長,人們可以做到以前不敢嘗試的事,突破自我,《勇氣絲帶》就是作者卡翠娜.戴維斯踏上一段療傷之旅,找到自我內心勇氣的故事。

男友傑克突然要與卡翠娜分手,讓她終日以淚洗面,經常一個人關在房裡,讓大提琴陪著自己度過苦澀的日子,好友安德魯為了幫她,提議兩人一起開車,藉由街頭演出賺取旅費,一路旅行到世界的盡頭挪威北角去看永晝,再一路南下到歐洲西南角,葡萄牙的聖文森角燈塔,沒想到這個玩笑話尚未成真,安德魯就因為意外而過世,連演奏大提琴都得一個人躲在房間裡,從未在他人面前表演過的卡翠娜為了紀念安德魯,同時療癒情傷,決定一個人踏上旅途,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買來一部老舊的廂型車,就這樣出發了。

文字讀來輕鬆,但可以想像踏出第一步時的天人交戰,開車上路不難,但沒有足夠的旅費可就是麻煩了,而完全沒有街頭表演的經驗更是讓人緊張,只不過走下去,活下去的需要克服了一切,儘管恐懼害怕,卡翠娜依舊踏上一個又一個街角的舞台,開始演奏出生命的樂章。

從書中敘述不難看出來,一開始的緊張慌亂往往讓她手足無措,演奏的不是十分順利,逐漸的開始習慣之後,演奏的成功或失敗開始遠離她,此時她會閉上眼睛,沈醉於自己的感覺,甚至即興的編織起樂章,而那樣的情境之下,總是遠比緊張失落下的結果來的好,我想,與其說是心情影響她的表現,不如說是心情會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且形成正向的循環,當你的內心正面去看待周遭一切,那些不順心,可能造成困擾與阻礙的麻煩所造成的影響就會被縮小,甚至變成微不足道,當換個角度去思考,內心的勇氣就會逐漸昇高,足以讓人面對外來的挑戰。

畢竟是從英國往北到歐洲最北,再南下到葡萄牙的漫長旅程,這一路的波折不斷,在某一趟健行的路上,卡翠娜遇上的女子漢娜與她交換了人生哲學,送給她一本書,也留下了兩條「勇氣絲帶」給卡翠娜,於是這一路上絲帶緊繫在卡翠娜心上,陪著她體驗各地風土民情,她結識了許多朋友,得到了許多幫助,也一次又一次突破了自己的極限,如同收留她的某人提到,勇氣這個字是來自法文coeur,而coeur的意思就是心,勇氣的意思就是做你自己,全心全意,全心全意說你自己的故事,這一趟旅程,從一個不敢面對別人表演的女孩,成為靠著街頭演奏走完全程的女孩,卡翠娜真正學會了勇氣的真諦。

《勇氣絲帶》不僅是一份特殊的遊記,也是一段成長,一段找尋隱藏於內心的勇氣的過程,我們也都曾經失去,我們也都有所懼怕,難的是踏出去的那一小步,總是讓人畏懼,卡翠娜的經歷告訴我們,不管是旅行或是其他方式的行為,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得去面對,處理將會遇到的困難,甚至會有麻煩,難以避免的身體的,心理的病痛,解決的方法就是從心裡去克服害怕恐懼,當人懂得勇氣不在任何地方,而是存在於人的頭腦,人的內心,當你能突破了這一點,就能放開心胸的做自己,寫自己的故事了。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