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回首頁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會員登入
黃金會員
前往會員專區
我的電子書櫃
訂單查詢
瀏覽記錄
下次再買
可訂購時通知
本月獨享
可用E-Coupon
0
張
可用單品折價券
0
張
可用購物金
0
元
可用 OPENPOINT
0
點
登出
訂單查詢
購物車(
0
)
電子書櫃
繁體
展開廣告
關閉廣告
HOT
本月選書
輕小說大展
母親節蛋糕
Moshi↘
:::網站搜尋
全部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美妝
保健
服飾
鞋包配件
美食
家居生活
餐廚生活
設計文具
無印良品
星巴克
3C
家電
日用
休閒生活
婦幼生活
電子票證
寵物生活
票券
玲廊滿藝
故宮精品
電子閱讀器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必讀暢銷榜
天天爆殺
今日66折
每日簽到
禮物卡
現領折價券
全站分類
電子書
兒童館
旅遊戶外
家居日用
美妝個清
健康運動
品牌旗艦
旗艦品牌
中文書
.
簡體
.
外文
電子書
.
有聲
.
訂閱
雜誌
.
日文書
CD
.
DVD
.
黑膠
線上藝廊
文具
.
動漫
日用品
.
婦幼玩具
彩妝
.
保養
.
洗沐
鞋包
.
黃金
.
服飾
3C
.
手機
.
電玩
家電
.
視聽
美食
.
生鮮
.
保健
寵物
.
家居
.
餐廚
運動
.
戶外
.
旅用
禮券
.
票證
.
票券
博客來
讀者書評
Waki 瓦基 的所有評鑑
取消
送出
確認
瀏覽次數(363)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B
複製連結
Lv.4
依據書評貢獻度、參與度
Waki 瓦基
26
則書評
26
本書評分
9
位追蹤者
177
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26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
(可複選)
全部
中文書(26)
商業理財(15)
心理勵志(7)
人文社科(2)
自然科普(1)
考試用書(1)
展開
評鑑星等
(可複選)
全部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評鑑日期
全部
最近一個月
最近三個月
最近半年
最近一年
最近三年
三年以前
評鑑發表
全部
有評鑑內容
只評星等、無評鑑內容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
3
超速學習:我這樣做,一個月學會素描,一年學會四種語言,完成MIT四年課程
讀者評分
4.0
|
2020/09/20
我本身也是「自主性」與「高強度」的擁護者。我喜歡自主性地去學習有興趣的事物,例如學烹飪、架部落格。我也喜歡高強度的學習方式,例如定期寫閱讀心得,透過寫作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讓我能踏出舒適圈、獲得成就感。
不過,我認為這本書很可惜的地方,在於作者雖然列出了九個學習法則,卻缺乏將它們彼此連結的企圖心。就很像一道豐盛的料理,上頭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食材,但卻沒有畫龍點睛的擺盤。
我試著重新咀嚼這九個學習的法則,並且重新排序與整理,試著在一張圖裡,呈現這些精彩的學習元素如何彼此連結,說明該「如何開始、如何執行,最終又會通往哪裡」。
一張圖解請搜尋:「閱讀前哨站 超速學習」
《超速學習》對於剛接觸「如何學習」的入門讀者來說,像是一道滿漢大餐,陳列了各式各樣的菜色(學習的方法)。然而,不是每一道菜色都一定適合你。真正重要的是,究竟哪些食物對你自己有幫助?你可以把這本書視為學習的開端,挑選一些方法然後付諸實踐,尋找自己的答案。
對於有經驗的資深學習者而言,這本書作者本身的故事,以及其他學習者的經驗,背後的「動機」是很有意思的部分。例如作者分享自己超速學習的成果,強化他身為「學習專家」的可信度。學習一項困難技能的真正動機,往往才是驅使你義無反顧、全心投入的關鍵。
最後,我很喜歡作者對於學習的詮釋:「做困難的事,尤其是與學習新事物有關的事,會提升你對自我的認知,這能帶給你信心,相信自己或許做得到以前做不到的事。」學習是為了拓展自己未知的潛力,探索人生光譜中所有可能的極致色彩。
完整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4
以少創多:我們如何用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多產出?(博客來獨家硬殼精裝版)
讀者評分
4.0
|
2020/09/20
《以少創多》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我很喜歡他的前一本著作《機器,平台,群眾》書中對於數位科技將如何改變人類未來命運的精采論述。
在新的這本書中,他談到自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習慣向地球「榨取更多的資源」來達到更高產出。這種陋習和傳統的思維,仍然縈繞著大眾的思緒。但是他觀察到了一個現象,顯示人類已經掌握了新的方法,開始學會「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產出」。
他也提出與人類處境、大自然狀態,以及這兩者之間的大量證據,並且將所有的科學事實,彙整成這一套理論。在這套理論的背後的事實,是美國人口與經濟成長的同時,使用的大自然資源開始逐年減少、空氣與水污染逐漸降低。
科學證據也顯示,我們在關心的事物「絕大多數」變得越來越好。當然,不是「所有」事物都變得越來越好,而這本書,就是試著指出哪些事情已經朝正確的方向持續發展中,又有哪些問題仍滯足不前、甚至退步,需要我們多一分的關注。
在讀的過程中我試著問自己,對於這些議題,我自己能做些什麼?在書的尾聲,作者的這席話讓我受到啟發:「我們能為地球做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增廣自己的知識與見聞,使用可獲得的最佳資訊來指引我們的行動與決策。」
上一本讓我對世界的認識有「頓悟時刻」的書,是比爾蓋茲推薦過的暢銷書《真確》,已故作者羅斯林感嘆道:「過去20年,全球赤貧人口已經減半,但針對多數國家的調查中,知道這些事實的人不到10%」。
這些不知道事實的人包含我自己。
《真確》從人類心智偏誤的解析,加上事實證據的輔佐,導正了我對世界發展趨勢的錯誤認知。而這本《以少創多》則從資本主義、科技、汙染、環境的多種角度,帶給我許多的啟發和省思,也讓我對那些懸而未解的議題產生興趣,例如核能與基改。
如同作者所說:「我們相信的很多東西是因為我們周遭的人相信它們,或是所屬的政治陣營成員們相信它們。」人們害怕核子反應的巨大威力、害怕基因改造帶來的健康影響,害怕我們即將耗盡地球資源,這些感受究竟是人性本能的恐懼驅使?還是基於科學事實的判斷?
雖然我自己也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我相信持續閱讀、對既有觀點提出疑問、不斷刷新自己的認知,就是走在增廣見聞的這條路上最好的燃料。
完整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4.5
最強工作習慣:高產出的人做的事跟你不一樣
讀者評分
3.5
|
2020/09/20
《最強工作習慣》的作者是日本人才培育顧問吉田幸弘,他曾經以經理人的身分,帶領公司團隊實現零加班、離職率大幅降低的成績。這本書強調採取正確的「工作習慣」,會讓你學會如何「高產出」,避免瞎忙、邁向準時下班的目標 。
作者把工作習慣拆解成五個類別,分別是:時間節約、人際關係、工作效率、思考框架、情緒管理。如同大部分的日本商業書籍一樣,作者開宗明義把架構列舉出來,然後逐條描述,把框架裡的內容慢慢地填滿,每個章節搭配7到10個具體的執行方法。
對於「即將邁入職場」的新人來說,你可以先完整的讀過一次,回想在學校或研究所學的觀念或做事情的方法,有哪一些帶到職場上行得通、或行不通。你可以看看自己有沒有哪一些舊習慣,會剛好踩到某些職場陷阱,然後再調整自己的處理方式。這樣做的好處,可以讓你在踏入職場的時候帶給主管比較好的第一印象。
對於「有工作經驗」的職場老手,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你也可以學到一些東西。以我自己為例,回顧自己目前仍有加班狀況的原因,就可以歸納成「完美主義」和「不懂拒絕人」這兩大壞習慣。因此我就對這本書很感興趣,想參考作者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克服這些難題。
從《最強工作習慣》這本書裡,我看到了許多工作習慣,跟我眼中高效率的同事和工程師有著很強的相關性。這是一本給職場新鮮人的工作習慣指南,也是一面給職場老手的鏡子。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你不妨反過來想,在主管眼中,「高產出」的員工是什麼模樣?當你凡事跟主管對齊方向、懂得求救、有當責的態度,這才是主管期望的樣貌。
如果,我能給新進員工一些建議,我會這麼對他們說:「高產出才是工作上該追求的最佳狀態,準時下班只是隨之而來的附帶結果。」
完整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5
最高學習法:12個改變你如何思考、學習與記憶的核心關鍵
讀者評分
4.5
|
2020/09/20
《最高學習法》的作者是教育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傑里德.庫尼.霍維斯(Jared Cooney Horvath),他擅長人類學習、記憶和腦部刺激的相關研究。他在這本書的一開始,就直接瞭當地說明寫這本書的目的:
我會探索腦科學研究,深入分析各種心理現象,再運用一些有趣的實驗,向你說明十二個關於人類如何思考、學習與記憶的核心觀念。我的目的除了幫助你運用這些觀念,也要你深刻了解它們,確保不管在什麼樣的狀況或環境裡,你想傳達的知識都能真的被理解、記住,也能發揮效用。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特別,書的本身就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簡報演講。作者透過書頁之間不同的編排方式,完美詮釋了自己的理論,我在讀的當下已經很驚訝,讀完之後更是佩服。附帶一提,這本書最好去買「紙本書」來讀,電子書效果會大打折扣。
一本教人如何讓訊息「深植人心」的書,讀完之後也的確讓這些概念「深植我心」,還有什麼是比這更好的示範?以下摘要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重點精華,試著讓你理解為什麼「教學和學習」是一體兩面且息息相關的事情。
最後,我非常推薦這本淺顯易懂、易用的書,給還是學生的你,看懂大腦如何學習,你會學得更好;也推薦給在職場的你,看懂大腦如何吸收,你的簡報會更有成效;也推薦給講師或行銷人員,看懂大腦如何聆聽,你的教學和文案會更深植人心。
展開
5
高產出的本事:用8種表達框架X4張圖X15分鐘, 文章、簡報,圖解一次到位,讓輸出成為你的優勢
讀者評分
5.0
|
2020/09/20
《高產出的本事》是一本必讀之作
最近上市的《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書,就是談論「化輸入為輸出的產出技巧」的翹楚。這本書的作者是職人簡報培訓專家劉奕酉,我長期追蹤他的Medium專欄,他是我目前看過能將簡報做得既精簡又精美,而且總是直指核心重點的人。
他曾經說過:「在大數據時代,能夠自主思考、表達觀點並採取行動,也就是能運用自身的知識與技能進行產出的人,將會是未來能存活得更好的人。」人們欣賞能夠化繁為簡、講話總是提綱契領的人。這種人讓人感到「有料」。
在這本書裡,作者毫不藏私地提供高效產出的祕訣:八個表達框架、四個圖解模板、產出內容的鑽石架構、五種產出之後的應用方法。這本書的內容豐富、論述精準、舉例貼切,是一本非常適合擺在辦公室的案頭書。
以下,我除了簡述書中部分的精華,還會結合我自己在職場帶領團隊的經驗,另外挑出「八個表達框架」特別著墨,用一張圖整理成「八個講重點的訣竅」。希望能讓你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讓自己成為一個講話「有條有理」、總是「講重點」的人。
完整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4.5
雪球速讀法:累積雜學資料庫,達到看書十倍速,大考小考通通難不倒
讀者評分
4.0
|
2020/09/20
閱讀不只攸關速度
這套雪球速讀的方法,我認為特別適合用在讀「商業書」。我很喜歡曾在《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看過的這句話:「閱讀商業書就像在挖掘鑽石,只要挖到鑽石,其他砂石都不重要。」運用雪球速讀,能讓你挖掘的效率和速度大幅提升。
這本書也讓我聯想起之前讀過的另一本談閱讀方法的經典《如何閱讀一本書》,雪球速讀的方式符合「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目的是快速了解一本書的架構和內容,以及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再花時間,繼續做到「第三層次:分析閱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並不建議讀者像是查詢辭典或者歷史紀錄那樣,只找出自己想知道的東西去閱讀。如果只是單純的「查詢檢索」,便只能獲得表面的知識,速讀能力和閱讀能力都有可能下降。用Google查詢檢索,效率可能還高得多。
我認同作者說的「驚奇感」很重要,也可說是一種富彈性的思考方式,或者是開放的心胸。在閱讀的當下感受到「原來還有這樣的世界!」「原來還有這樣的想法!」是讓人非常開心的事情。
如果你擔心自己現在才開始學速讀會不會太晚?我認為,重點不在於「什麼時候」開始讓雪球往下滾,重點在讓自己成為一顆充滿「黏性」的雪球,能夠接納、吸收和思考不同角度的觀點,什麼時候開始滾都不嫌遲,最好的時間就是「現在」。
完整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4.5
富爸爸,窮爸爸(20週年紀念版)
讀者評分
2.0
|
2020/09/20
為什麼我會讀這本書?
我原本對《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興趣缺缺,但是剛好我前陣子讀到《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這本書,由日本第一書評家土井英司所寫,他說:「很多人會鄙視暢銷書,但其實,光是思考『它為何暢銷』就非常有價值。」
因此,這本書便雀屏中選了。我秉著一股實驗精神,試著實踐從《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學到的精神:「書本不是只有『裡面』可以畫線,書本『外面』或許也有些東西值得畫線。」
金玉良言裡的殘棉敗絮
讀完《富爸爸,窮爸爸》並且分析了書本以外的事情,如果你問我推薦讀這本書嗎?我會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吃魚肉也要懂得吐出魚骨頭。」對於讀過的朋友而言,我認為:「或許,這曾是你的第一本理財啟蒙書,但不應該是你的最後一本」
這本書讓我非常佩服的地方,在於作者說故事的技巧實在高超,能夠挑起人們對於貧富之間的敏感情緒,用一個簡單易懂的現金流解釋金錢的運用。更厲害的是這本書的書名,取得簡直超過100分,光是這書名我相信就能再戰20年。
除了超級鼓舞人心的故事與話術之外,根據種種的案例分析和研究顯示,羅勃特清崎的「財務建議」和「投資建議」,你其實聽聽就好。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言行如一的榜樣,還有穩健務實的指南,而非這本書告訴你「要破產,就破得徹底」保證窮困潦倒的建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謬爾森說過:「沒有任何書籍可以讓你致富,少有書可以讓你保持富有狀態,但卻有很多書加速你的財富虧損。」謹慎且小心面對《富爸爸,窮爸爸》的建議,別讓它成了加速你財富虧損的那本書。
這篇文章跟你分享我從這本書裡面學到的重點,以及書本外面作者沒告訴你的那些事。
完整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5
深度數位大掃除:3分飽連線方案,在喧囂世界過專注人生。
讀者評分
4.0
|
2020/08/15
整本書引用許多對於社群媒體和數位科技的評論文章,互相辯證不同的論點,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終究,我們要以自己的生活目標為主,科技只是輔助,不該讓它反客為主。
《深度數位大掃除》讓我透過這三十天的數位斷捨離練習,重新檢視、設計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數位極簡生活模式。讓我回想起之前讀了《極度專注力》這本書,烙印在心底的這句話:「注意力太過寶貴以至於你得非常自私地只留給自己使用」。
隨時提醒自己,要跟這些APP和網站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服務不是「想要打造更美好世界的宅神」送給大家的禮物,而是刻意設計成放進我們口袋的吃角子老虎機。總是注意自己如何使用科技,而不是反過來被科技主宰了生活的步調。
最後,我想跟你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你自己最重要的事,當成是最重要的事。」邀請你一起加入數位斷捨離的練習,也歡迎你在三十天的練習之後,留言分享你的收穫和體會。
完整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4.5
文章寫得又快又好,九宮格寫作術
讀者評分
4.0
|
2020/08/09
一直以來我都是採取「自由書寫術」的寫作方法來抒發感想和心得,但有時候天馬行空的想法會帶著我越來越離題。更討厭的地方是,有時候越是想寫某個主題,就越容易卡住。因此,我想找個方法解決自己的這道難題。
偶然間,發現了最近出版的《文章寫得又快又好,九宮格寫作術》這本書,開頭引言的這句話立馬抓住我的心:「人類有一種看到格子就想填滿的天性。」稍微瀏覽內文之後,認為這個言簡意賅的寫作框架,非常適合現在的我。
這本書的作者是曾任出版社編輯與記者的山口拓朗,他整理自己撰寫過3000篇文章的經驗,提供讀者一套簡單可行的寫作公式。讀完這本書並且稍作練習之後,我的感想是:「文章寫不出來不是你的錯,你只是沒有使用對的方法。」
本文除了整理書中的一個九宮格問答框架、四個萬用模板之外,也拋磚引玉分享我自己採用的三套寫作流程。希望對寫作仍抱持恐懼,或有寫作卡關障礙的讀者起到一些幫助。
《九宮格寫作術》這本言簡意賅的工具書,提供一個提問的起手式。推薦延伸閱讀《自由書寫術》邁向流暢書寫不間斷的境界,也推薦《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學編輯與精煉內容。這三本書之間自成脈絡,成就了我現在的寫作方式。
我很喜歡一個設計師曾說過的話:「整理資訊能帶來精闢見解」。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自己對寫作更深一層的理解:我們並非真的「缺乏靈感」,而是我們缺少了「對自己的提問」以及「準備和蒐集資訊的時間」。
或許,每個人可能都有過「文思泉湧」的下筆如神時刻,但是回歸到一般的狀態之下,文章想要寫得又快又好,資訊蒐集不可少,沉澱思考省不掉。寫過許多文章、遭遇許多枯竭時刻之後,我不再期待萬中一遇的靈感爆發,而是踏實地提問、增加吸收、讓思緒沉澱,這才是我們自己能掌握的。
這篇文章獻給包含我自己在內的每個曾經遭遇「Writer’s Block」的創作者。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把內心雜亂的想法,沉澱成自己的意見;再把沉澱後的意見,整理成資訊、升級成文章。
展開
5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顛覆高智商等於絕對聰明的常理,助你找出決策的關鍵智慧
讀者評分
4.5
|
2020/08/09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的作者是英國科學作家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他的研究報導多與心理學、腦神經學、醫學領域有關。在這本書裡面,他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以及你該如何「不被聰明誤」。
傳統觀念認為,聰明人比較會做出優秀的決定,比較有可能正確理解事物,但事實正好相反。作者指出:「聰明人不會公正應用優異的智力,反而會投機地運用智力,藉此促進自身的利益,保護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信念。」
書的前半段,解析了歷年來曾經被視為絕頂聰明的人們,為什麼做出許多匪夷所思的決定?犯下許多旁人看來顯而易見的錯誤?尤其是具備「高智商」的人們,比平常人更可能踏入「智商陷阱」,甚至把智力用在「偏誤思維」的錯誤方向。
書的後半段,介紹了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和物理學家理查費曼的思維模式,為什麼他們可以既聰明、又能避免愚蠢的錯誤?書的尾聲,則說明團隊如何採取正確方法,避免錯誤與偏激的決策。這是一本不只說明「為什麼」的書,更包含「如何變聰明」的明確指引。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這本書立論紮實,故事生動有趣。額外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如何識破假新聞」的段落,最讓我回味再三,重複看了好幾回。如果你沒有時間讀完整本書,到書店翻翻這個段落,保證收穫滿囊。
如同作者所言,這本書的研究結果格外鼓舞人心,只要採用這些方法學習,無論智商高低,都能獲益良多。最後,我想大力推薦這本書給以下兩種人:
第一種,是智商高人一等的人。你可以瞭解為什麼高智商時常導致思維的陷阱,如何調整自己擁抱謙遜、好奇、自省的心態,避開那些在旁人看來顯而易見的錯誤,以及避免用情緒和直覺做出愚蠢至極的決策。
第二種,是智商普通的人。你會發現高智商並不是人生成就的決定性因素。反而,面對知識的謙遜、學習新事物的渴望、採取多樣且多元的觀點,才是最關鍵的人生技能。只要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人人都可以變得更聰明。
如果你對「如何思考」這方面的主題有興趣,我也推薦另外兩本書《知識的假象》和《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它們會從更學術的角度,帶你認識一般人思考上的偏誤跟盲點,學習辨認真假資訊,避開自以為是的態度。
到頭來你會發現,沒有很笨的人,只有不願思考的人。變聰明的方法並不是去跟別人比較,而是持續跟昨天那個什麼都不知道的自己對話。今天的你,思考了哪些東西?又多學了哪些新東西?。
完整使用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4.5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全美最受歡迎心理學家的14堂自我療癒課
讀者評分
4.0
|
2020/08/09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摯愛的親人因病離世,你說服自己,這對彼此都是一種解脫。但當你觀看一部家庭電影時,忍不住抽泣,才發現傷痛從未遠去。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總是習慣逃避和壓抑?
作者透過許多生活中的案例,教我們如何「辨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的防衛機制,也教我們如何「卸下」這些防衛機制,與內心真實的情緒共處。最終,讓我們學會「為什麼懂得面對不舒服情緒的人,反而能體驗更豐富的人生,以及如何成為這樣的人」。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的閱讀過程,就像帶著自己走上一段內心聲音的探索之旅。就像這本書的英文書名「Why do I do that?」的問題,隨著自己回答書中各種角度提出的問句,逐漸明瞭自己慣性的防衛行為,為什麼選擇這麼做的背後原因。
我也回想起脫北者朴研美在自傳《為了活下去》說的這段話:「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跨越的沙漠。」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對的心理課題,那片沙漠雖然充滿了危險、痛苦、不願面對的回憶,但終將是我們需要面對跟跨越的課題。
推薦這充滿真誠和情感的書,給每個不知不覺就開啟逃避模式的人。你可以把它當成探索自我情緒的實用指南,也可以作為一個無聲陪伴的傾聽者。當你跟書中的問題進行對話,也等於跟內心的自己展開對話,我們需要有與這個苦樂交融的生活正面對決的勇氣。
最後,送給我自己也送給你,書中這段讓我回味許久的段落:「除了不可避免的挫敗與痛苦,你在無數體驗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快樂。珍視自己擁有的關係,同時在家人、朋友與伴侶的關係中找到了深刻的意義。大多數時候,僅僅只是活著,便讓你感到慶幸不已。」
完整使用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4.5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讀者評分
3.5
|
2020/08/09
《解密陌生人》的作者是知名的記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我之前讀過他筆下的《異數》和《引爆趨勢》,他擅長用不同的眼光詮釋大家習以為常的事物。自此之後我便被圈粉,陸續找了他的所有作品來讀(還沒讀完!)。
這本書在美國出版之後,引發熱烈的討論和爭議,主要原因是內容碰觸到許多敏感議題,例如:白人警察路邊臨檢黑人女性最後演變成獄中自殺、史上最駭人的兒童性侵案被掩蓋長達20年、校園撿屍性侵是酒精催化後意識不清的結果。
作者試著從這些真實案件中抽絲剝繭,指出這些悲劇事件的背後,跟「人們對於陌生人的誤解和盲點」有著強烈的相關性。我們該如何認識眼前的陌生人?又該如何跟他們打交道?書中給的不一定是答案,而是顛覆你既定看法的另一種新視野。
讀葛拉威爾的書有一種很有趣的感覺,你不一定會被他完全說服(至少我),但是他簡潔、優雅的文字很容易讓你沉浸在故事裡頭。他傳述的不一定是真理,但可能會推動你邁上尋找真理的道路。
不久之前,美國黑人佛洛伊德被壓頸致死案鬧得全美沸沸揚揚,我在這本書中讀到另一起類似案件〈2014年美國黑人埃里克.加納被員警鎖喉致死〉的時候,感到一股強烈的既視感。但是,種族議題,在這本書中並沒有被提出討論。
作者引用〈白人警察臨檢黑人女駕駛,演變成獄中自殺的悲劇事件〉,當成呼應全書論點的最末章,他這麼評論這個事件:「他們彼此是陌生人。如果我們願意從內心省思我們如何接近和了解陌生人──她就不至於最後死在德州的牢房。」
我心裡的疑問是,如果被臨檢的對象是白人女性,白人警察安辛尼亞在上前盤查的時候,對女駕駛的懷疑心會這麼重嗎?受到威脅的感覺會提高得這麼快嗎?對方不願服從命令時,他會這麼強烈地施展警察的權力嗎?
最後,引用作者在書本開頭的這句話:「悲劇,不該只是喧騰一時的新聞」,透過作者的觀點,你會對這些悲劇多一些認識。但也別忘了提高警覺,再多問自己一些問題。推薦這本書,你會得到不同於以往的觀點,用新的視野去探索這個世界。
完整使用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4
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
讀者評分
5.0
|
2020/08/09
這是一本我2020年至今最喜歡的書,它有故事、有理論、有溫度,用廣闊的視角和獨到的觀點,帶人們領略「在這個越來越需要超級專業化的世界中,如何獲取和培養跨界能力、體驗多樣化、探索跨學科的領域?」
我對《跨能致勝》這本書產生興趣,是因為艾爾文在這本書還沒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就在這支YouTube影片裡向大家推薦。當時我馬上去Audible有聲書找了英文版來聽,當下就已經很喜歡這本書。最近采實文化推出了它的中文版,讓我更毫不猶豫地收藏下來。
我之所以這麼喜歡這本書,是因為作者用許多精彩的案例故事,破解人們對「傳統成功方式」的迷思,強調另一種發展路線「跨領域、廣泛接觸、水平思考」,是這個時代裡更有競爭優勢的方法。這種能顛覆舊觀點,又帶來思考衝擊的書,最讓我為之著迷。
完整讀後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4.5
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終結經濟榨取,解構勞資框架,創造繁榮永續的共好新生活
讀者評分
4.5
|
2020/04/12
兩位作者用充滿洞見的分析,展示了企業如何在金錢的獲利之外,還能兼顧社群、道德、永續等其他更重要的議題。這本書適合對現代經濟體制有所質疑的人,也適合創業者或者帶領公司團隊的人,裡面充滿思想的養分與未來的解答,是一本很紮實的指南。
《 民主式經濟的誕生》有一段關於財富的觀念,讓我印象深刻。在印地安人拉科塔文化中,「 財富的定義並不存在於物質上的東西,而是在於你能給予什麼。 」拉科塔部落的戰士總是把禮物送給最貧困的人。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也讓我不斷地思考,自己投入工作的原動力,以及創立部落格的目標,已經漸漸轉化成並非以金錢報酬最大化為唯一目標。例如工作時,如何賦予團隊成員更有意義的工作目標,讓成員擁有團隊的部分決策權,以及讓團隊獲得的讚美和獎賞能確實傳達到每個人的身上。
另外,也回想到 之前讀完《一人公司》之後,讓我念念不忘的一句話:「 專注於你能為世界提供什麼,而不是世界能給你什麼。 」對於自己的工作與事業,專注於如何讓周遭的人們得以參與、獲得幫助、感到意義,進而排除榨取式經濟單純以攫取資源為主的思維。
最後,對於如何修正當前的榨取式經濟模式,這本書提供了各種不同面向的思考方式,更棒的是這些觀念已經開始被落實在世界各地。 當媒體用各種仇富議題疲勞轟炸我們的視聽之時,這本書能作為思考與行動的指南,讓我們在怨懟、麻木之外能有另一個主動的選擇 。
完整讀後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4.5
全球800CEO必備的應變智商:「情境×組合×排序」的乘法效應,從停滯期躍升的思維與執行力
讀者評分
4.0
|
2020/04/12
我很喜歡這本書進行的方式,尤其書中列舉30個真實公司的案例,我們耳熟能詳的例如:Starbucks、Netflix、Spotify、Marvel…等。這些案例跟我們不但切身相關,還可以透過作者的獨特視角,去體會這些公司採取的策略帶來何種結果,我們身為顧客的感受又是如何?
這本書除了讓我瞭解每項策略之外,對於一家公司的成長,還必須同時考量到「情境、組合、排序」這三個因素。有時候組合弄錯、排序不正確,將帶來巨大且難以挽回的災難。真正有學問的地方,是學會運用不同的組合與排序,得搭配更多的實踐與嘗試。
讀完後,我也發現個人成長和公司成長有兩個非常相似之處。其一,得隨時做好準備,等待成長的機會一出現就要立刻抓住,因為這同時也是學習的良機。其二,當時機到了你自然會知道,因為你會渾身不舒服,但請記住:「成長與舒服不會同時存在」。
我很推薦這本論述流暢,輔以許多精采案例的書,給需要做市場規劃、提升營收、擴增產品線的業界人士。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則適合用來培養商業思維,看懂市面上的公司之間在玩些什麼把戲,也可以觀察自己喜歡的公司是否仍堅持顧客至上的理念。
完整讀後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4.5
金錢超思考:《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財經作家,25道創造財富的關鍵思考,教你晉升有錢人!
讀者評分
4.0
|
2020/04/12
金錢這件事說來弔詭,求學時期老師不會教,邁入職場比誰賺的多,人們對於「 金錢 」的認識簡直少的可以。看著螢光幕上光鮮亮麗的富豪名流,難道擁有很多錢就是這麼回事而已?我們對於金錢的追求與渴望到底是為了什麼?
讀完這本書後,我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也釐清了自己的疑惑。 作者用平易近人的文字,帶領讀者在心中勾勒出一張財務地圖,讓我們學會如何發揮金錢真正的價值,解放為錢所困的心態,邁向財務自由的人生。
《 金錢超思考》這本書可以視為個人 財務策略的藍圖 ,作者指引各種運用金錢、管理金錢的方法,適合各個年齡層的讀者參考。不過,這本書談到的範圍很廣,對於細節的著墨就不是這麼多,有興趣的讀者得延伸閱讀其他領域的著作。
完整讀後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4
小人物:我的爸爸是賈伯斯
讀者評分
4.0
|
2020/04/12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Small Fry」,其中「Fry」在古代也指幼小的魚苗,人們有時候會將這些小魚扔回海裡,給小魚多一點時間成長。這是賈伯斯對孩提時代的麗莎起的綽號,至於賈伯斯本人則被麗莎稱為「Fat Fry」,儘管他一直都很瘦。
英文版的回憶錄封面則韻味十足,是一個小女孩的全身剪影,由許多艷麗盛開的花朵填滿其中。如同我讀完這本書的感想:「搭著時光機回到麗莎的小時候,觀察那稚嫩、渴望父愛的女孩的人生境遇,隨著時光流逝,她逐漸茁壯、蛻變、重生。」
閱讀這本回憶錄的時候,我很驚訝於麗莎竟然能將過去的種種細節,用如此細膩、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她本人有寫日記的習慣,說起故事流暢而且不灑狗血,整本書讓我有種在讀一本復古且別緻的小說的感覺。
這本回憶錄沒有提到半點iPhone的故事,想從中探索這項傳奇產品的讀者們別抱有任何期待。這麼說好了,這本書對蘋果公司的著墨微乎其微,也只有少數談到NeXT電腦與皮克斯的篇幅。
這本書讓讀者從一個渴望父愛的女孩眼中,觀察與體會這位科技傳奇背後同樣身為「人」的一面。麗莎自白道:「寫作是對過往的一種理解與療傷」,透過她細膩的筆法,讓我們得以經歷她成長的徬徨、掙扎與兩個世界間的衝撞。
賈伯斯臨終前,撕心裂肺地對麗莎哭訴著:「我欠妳一回」,一遍又一遍。當世人們爭相訴說著,從賈伯斯身上學到許多寶貴一課的同時,在麗莎眼中看來卻格外諷刺。時光無法倒流,那份從缺的父愛與溫暖,只能永遠烙印成文字流傳。
完整讀後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5
高勝率創新:別再讓平庸反對埋沒下一個好點子,迎向未來必備的決策新思維
讀者評分
5.0
|
2020/04/12
這本書刷新了我對於企業結構的認識,不同於以往的商業書籍經常強調「企業文化」這點,作者提出批判性的看法:「能讓團隊與群體中的個體共同合作、持續創新的最重要變數是『組織結構』,而不是已有成堆出版品談論的文化。」
《高勝率創新》的內容非常豐富,紙本書400頁的篇幅讓人以為是厚重的磚頭教科書,但真正讀完之後仍有意猶未竟之感。我很佩服作者旁徵博引各種商業故事的同時,還能用淺顯易懂的物理現象來穿針引線,讓這本書有點兒商業、又有點科普的味道。
我很喜歡作者對於偉大的創新者做出的評語:「他們最大的才能可以說是細究失敗的能力。他們學會區分偽失敗與真正的失敗。」在書中多次提及「創新是很脆弱」的,必定遭逢多次失敗,最難的地方就在於區分真偽失敗的能力。
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懷著好奇心的人,也認為這本書是一封寫給特定族群的情書:企業的中高階主管、所有的創業家、軍事與政界的領袖。你本身不需要極具創意,只要懂得善用「組織結構」的設計,促成藝術家與士兵的發展與交流,就能發揮組織創新的巨大潛力。
完整讀後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4
永久檔案
讀者評分
4.0
|
2020/03/01
這本書是史諾登的自傳,他從求學階段開始回憶,娓娓道來像他這樣第一個成為網路世代的人,心中對於隱私和自由抱持何種價值觀。書中也說明了他為什麼放棄自己前程似錦的人生,選擇以真實身分挺身而出,揭露這醜陋的真相給世人。
現在被美國政府通緝的他,暫時在俄國接受政治庇護,他說:「我做了一件以我的職務來說很危險的事。我決定說出事實。」美國司法部也對這本自傳提告違反揭密協議,他在Twitter反擊道:「這是一本美國政府不願讓你讀到的書。」
自傳裡面會提及許多的網際網路與科技術語,尤其是資訊的安全部分,例如Encryption、Protocol、SSL…等許多翻成中文還不一定看得懂的專有名詞。但整體而言,整段故事十分流暢,尤其是後半段揭密後的逃亡,扣人心弦的過程不時讓我捏一把冷汗。
完整讀後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5
雙薪家庭進化論:打造神隊友,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
讀者評分
5.0
|
2020/02/29
說在前頭,我愛死《 雙薪家庭進化論》這本書了。作者訪談上百對伴侶充滿人性溫暖與掙扎的故事,挑戰並顛覆一般人對雙薪家庭「 愛情、工作難兩全 」的舊觀念,透過廣泛多元的分析與歸納,說明雙薪伴侶該如何面對這些轉變、解決共同的課題、成就彼此的人生。
本書的訪談內容十分豐富且紮實。總共有113對雙薪夫妻受訪,76對處於第一段感情、37對處於第二、三段。受訪年齡介於26~63歲,來自32個國家(35%北美洲、40%歐洲、25%其他地區)。其中102對是異性戀,11對是同性戀。60%私人企業、40%則任學術、公職或其他機構。
讀《 雙薪家庭進化論》的過程中,這句話尤其觸動我心頭:「 多數夫妻之所以在第一次轉變期間辛苦掙扎、極度焦慮,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即便成為伴侶,他們還是獨立看待自己的工作、人生,以及應負的責任。然而,真正的人生伴侶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互依賴。 」
珍妮佛在書尾的致謝辭寫下這一段:「我的老公吉安皮耶羅使我深受啟發,開始著手撰寫這本書。他一直支持我、給我建議,也是我的靈感來源。他在我沮喪的時候鼓勵我,在我開心時和我一起慶祝;他晚上經常讀書中的內容讀到很晚,並提供我寶貴的意見。」
最後,她用羨煞眾人的語氣感性地說道:「 這本書可能是我寫過最長的一封情書,但它將不會是最後一封。 」我認為這本書中的智慧與洞見,值得所有在工作、感情投注大量心力的伴侶好好讀一讀,這是一封寫給所有夫妻文情並茂的真摯情書。
完整讀後心得發表於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展開
共
2
頁
下一頁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