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3
user-img
飛火與劍

14則書評

14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26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14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賺錢,更賺自由的FIRE理財族:低薪、負債、零存款、打工族……也能達到財務自由,享受人生
讀者評分
5.0
|
2022/01/29

其實書中提到的觀念,近來已經被許多人一再引用,所以可能有的人已經耳熟能詳。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自己親身的去實踐,否則只能看著別人的成就乾瞪眼。
展開
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漢斯.羅斯林的人生思辨
讀者評分
5.0
|
2021/06/11

從小到大,每個人的家庭、學校、生活圈,乃至於政府以及社會等等,有意無意的塑造你的人格,你的常識,你的想法。這有時會讓我們產生遠離事實的偏見,甚至因此做出錯誤的決策。

《真確》這本書,就指出了許多現代人誤以為的常識,其實許多時候只是偏見。而《我如何真確理解世界》就是本書作者一本自傳性質的著作,講述著他如何成長、求學、到非洲行醫等等,終至領悟惟有對事實正確的認知,才能對世界做出最正確而有力的幫助,而非只是自以為是的一頭熱。

作者漢斯羅斯林,專業是醫師,是一位曾經到非洲行醫的瑞典人。他從跟祖母以及母親和其他親人從小的互動中,了解了瑞典是如何從百年前的一貧如洗,一步一步走向現今的富庶與繁榮。並且認為,非洲等相對貧窮地區,也能跟瑞典一樣走上現代而富強的道路。而非像有些歐洲本位主義者的想像,希望這些地區維持「高貴的野蠻人」的刻板印象。最終他成立了基金會,致力於破除各種對世界的刻板印象,以期群眾能以最正確的方式改善這個世界。

而他曾經提到,在非洲行醫時,他的同僚曾經質疑為什麼不全力拯救一位病危兒童?他指出如果將資源過度集中個人,將會造成其他千百人生命的損失。這是與醫者仁心的直覺相違背的,卻是能拯救最多人的做法。

今天的台灣,正陷入新冠疫情的風暴中,各種防疫手段,各種政府的作為與介入,正是考驗手握權柄的人,如何破除自己的刻板印象,放下自己的成見,依據科學以及事實,做出最正確的決策,拯救人民於水火之中。希望一年之後、十年之後的今天,回首過去,會是一齣輝煌的戰史,而不是一首悲哀的輓歌。
展開
死亡自決權::除了放棄活下去之外,沒有別的選項了嗎?
讀者評分
5.0
|
2020/12/09

就安樂死相關議題的的想像,本來僅止於全力支持安樂死,給予當事人自決權。這是本人開始粗淺的想法,也難怪台灣社會對於此議題的相對漠視,以至於公投連署未過,甚至其間未激起有印象的波瀾。

看完本書,引起了許多不同方面的新想法,也對自己以前淺薄的認識感到慚愧。作者是工作之餘還要照顧重度障礙女兒的一位母親,也更能夠體會,患者並不是一件等待銷毀的物品,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與世間人情有千絲萬縷的勾纏。平常人支持或反對安樂死的二元對立,相較之下,便覺得像小孩吵架一般膚淺。

在本書的提醒下,在死亡自決方面,我們要注意的點還有:
1. 確保當事人完全的選擇自由。不該在功利主義下,使醫療資源的支出,或是照護者的負擔,成為壓迫當事人選擇死亡的理由。
2. 在安樂死合法化的情況下,的確許多醫事人員做出過早放棄醫療的行為,或是對醫療過程的輕忽。
3. 何謂末期患者判斷標準的浮動,開始使安樂死範圍過於擴張,甚至有些國家已經適用到非末期患者或老人。
4. 不應該純粹為了跟隨「人權世界潮流」,盲目的進行躁動的立法,而是需要廣泛的討論。
5. 死亡自決權應該完全交付於當事人手上。使醫事人員片面決定何為「無效醫療」其實有許多疑慮。
6. 加強社會支撐架構。避免好死或賴活的一刀兩斷,把虛幻的死亡自決權做為照護等社會支撐不足的代替品。

台灣目前尚未有安樂死的法案通過。如果有朝一日,台灣人民得以決定,是否應該將完全的死亡自決權交到人民手上,屆時正邪的兩極分化,是最不該出現的情況,雖然我們以前已經做過許多類似的事。
展開
漣漪的夜晚★博客來獨家限量作者親簽版:日本書店員票選「讀了必哭的書」TOP 1
讀者評分
5.0
|
2020/09/23

#我是試讀偵探
那須美,三姊妹中的老二,癌末患者。在生命終結前的最後那段時光,回憶起姊妹小時候曾經度過的日子,以及與丈夫相處的點滴。而從泛黃的回憶抽身回現實之際,又面對了許多瑣碎的雜事。就在旁人過於溫柔的笑顏之中,那須美她漸漸的走向了死亡…

作者溫柔而細膩的筆觸,將角色之間的細微互動,刻畫得活靈活現,就好像讀者也身在那灰色調的世界一般。討人厭的親戚來探病、溫柔陪伴在身邊的丈夫、以及從小打鬧的姊妹,一幕一幕的戲,就這樣自顧自的上演。

如果是經歷過親人離世的讀者,一定有既視感。病者、死者的痛苦,不在話下。而要繼續過下去的生者,又何嘗不是飽受煎熬。在我們進入書中的劇情,再回到真實世界後,是不是會對人生這場戲,有更深一層的體悟?

『就算看不見,還是在天空的某處發著光。離世的人並沒有離開,只是看不到而已。』這本書是作者給我們的故事,也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展開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讀者評分
5.0
|
2020/09/13

你曾經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死亡嗎?作者葛文德,是一位外科醫師,出生在父母都是醫師的家庭中。在他的醫療經驗中,看見了許多患者,一步一步的逐漸邁向死亡,但卻陷於慌亂無助的境地。而他也分享了許多他的親友,甚至是最親近的父親,如何面對老化、疾病以及死亡的經驗,實實在在的讓讀者身歷那個,充滿灰暗難解問題,但我們終有一天要面對的情境。

對於死亡,大部分的人都是選擇迴避,或者是刻意忽視。但是,死亡並不會因此而遠離你。我們越了解死亡,就越有機會在生命歷程裡接受死亡,與死亡共舞。而書中指出的老年照護,更是邁入老年化社會的台灣,現在就迫在眉睫的問題,作者所分享的經驗,如老年公寓、老年社區、或是經過改善經營理念的安養院,都是值得我國取經的成功經驗。

而從作者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作者傾向認為,安寧照護的優點大過於安樂死,他雖不反對安樂死,但是也指出有相當多的問題。這讓我想到,台灣數年前也曾經進行安樂死公投的連署,但卻未通過連署門檻,反而連署出許多匪夷所思的提案。這或許可以看出,民眾潛意識裡對「死亡」這個議題的抗拒,表現於外的行為大概就是這樣的漠不關心吧。

『小時候,父親常教我要不屈不撓,不要對眼前的限制投降。但在他過世前那幾年,我看到了他如何接受現實,與限制妥協,畢竟很多限制不是你憑藉意志就能消除的。』作者如是說。在我們汲汲營營,以為人定勝天的時候,其實死亡早已伴隨著我們。
展開
初戀【2018直木賞得獎作品】
讀者評分
3.5
|
2020/06/11
劇透警告

「許多壞人,其實只是壞掉的人。在成為壞人以前,他們早已被弄壞了…」

聖山環菜,一個在不健全的環境中成長的女大學生,一天,他刺殺了他的父親。真壁由紀,一個過去充滿創傷的心理師,為了將環菜的故事成書,接觸了她。故事就在不完美的女一女二互相推演之下,一步一步的走向劇情的真相。

「最終揭發的秘密,令人難忘。」書腰上是這麼寫著的,作為一個直木賞的得獎作品,著實令人期待。在不起眼的腳色環繞之中,劇情就這樣慢慢踱步,到了眾人意外的最高潮。我們讀者可以理解,人人唾棄的殺父兇手,原來背後隱藏了不為人知的動機。眾人皆曰可殺時,我們更要釐清事實的真相,而不是跟著暴民的足跡掄起拳頭,只是為了一吐自己心中虛偽的正義。

平淡卻富有深意的故事,或許有人想把它叫成禪味。因為宣傳用詞的關係,我本來期待的是一部懸疑刺激的推理,世上最偉大的偵探黑暗騎士之類的,結果大出我意料之外。真的多數讀者都猜錯真相嗎?或者,這部作品的「真相」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壞掉的女一,沒有壞掉的女二,以及十人十色的男男女女。在整個社會的推波助瀾下,命運就這麼交纏在一起。
展開
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
讀者評分
5.0
|
2020/04/18
劇透警告

「同理心是我們的文化中一項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布倫教授將他拉下聖壇,做了一番生動又有趣的重新檢視。」—紐約時報

通常,我們會把同理心當成理所當然的美德,是我們應該去實踐的事。本書顛覆了我們傳統的價值,指出同理心的害處大於益處,並且以許多研究結論作為論點的輔助,使我們開始思考,同理心是否與我們以前所想像的不同?

以作者的觀點,同理心並非道德的前提。各種道德的實踐,並非以同理心為根基,而是以理性為之。我們可能對貧苦之人同理,進而伸出援手,但是我們也有可能同理受迫害的同胞,進而對其他國家、種族,進行殘酷非人道的迫害,卻自以為是正義的一方。我們可能對某部分弱勢之人同理,卻忽略了更多需要幫助之人。

所以本書認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理性,而並非以同理心實踐美德。我們何時需要悲憫,我們要向誰、如何實踐美德,應該以理性思考出發,而不要把自己代入對方的情境。這樣,才能避免過度的同理心所帶來的各種弊病。

通過作者提出的各種例子,我們可以理解,什麼情況同理心會造成負面效果。雖然作者的觀點可能稍微激進,許多人可能不能完全認同。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反思,我們打開電腦登上網路時,是否過度的讓同理心牽著我們的鼻子走?是否因為片面的資訊義憤填膺,後來發現事實不如我們所想像?是否藉著網路的匿名性到處出征,而只是因為對方與我意見不同?我們應該同理誰?應該如何同理或是捨棄同理?

闔上書本,關掉網路。其實我們可以再想想。
展開
余英時回憶錄(平裝版)
讀者評分
5.0
|
2020/04/10
劇透警告

余英時,史學大師,中研院院士。本書是他的回憶錄,不稱為自傳是作者並無以自身觀點出發做完整記錄的打算,僅是將從小到大所見所聞,重點回憶,並且偏在學術歷程,讀者可以以輕鬆的角度閱讀本書,了解那段歷史的流變。

作者生長於民國早期,是一個與戰亂比鄰的年代,也是一個西學東漸,有志於學者可以盡情孺慕大師風采的年代。帝制方瓦解未久,中國社會正需要各種多彩的學說,填補帝國所留下的斷垣殘壁。民主、科學、自由主義、共產主義等等,多方論戰,似乎可以靠言論自由的市場,為中國找出一條新的生路,那個時候的知識份子,或許都是這麼想的…

我很羨慕作者所描述的,那個在學術殿堂暢所欲言的情景,跟志同道合者同聲一氣,跟不同觀點者筆尖論戰,縱橫捭闔,快意恩仇。那是我夢想中的學術之道,也是一代大師所曾經走過的路。

現在台灣的現況,如果有學生表明想要進入歷史系,免不了跟父母一場家庭革命,被老師苦苦勸服。因為以他們的人生歷程觀之,歷史本來就是捧不住的飯碗,何不讀個賺錢的科系?觀點不同,沒有對錯。但與其我在這來空談人文素養,不如親讀本書,或許會有一番不同感受。

上次閱讀類似題材,是齊邦媛的《巨流河》,該書對情節描述較為詳細,可以當成小說閱讀也不失樂趣。這本回憶錄相對則是摘要記述,兩本書互相對照,戰亂時代學人的剪影,或可略知一二。
展開
汴京之圍:北宋末年的外交、戰爭和人
讀者評分
5.0
|
2020/03/29

「透過宋、遼、金三方的完整歷史細節,發掘錯誤決策的多元成因。從一部帝國衰亡史,學會在複雜環境中做出正確決策。」

高中歷史教給我們,北宋因為聯金滅遼的錯誤政策,導致國破家亡的下場。我們知道的是中原王朝被蠻族無情的入侵,也津津樂道之後發生的岳飛秦檜十二道金牌,怒髮衝冠憑欄處。歷史課本幾頁翻過去的篇幅,只能帶給我們最表淺的想像,文明與野蠻,好人與壞人,防守與侵略。但是透過本書可以瞭解更多細節,帶給我們更立體的觀感,彷彿置身於那個荒謬的時代。

本書揭露了,宋朝心心念念在收回那個「兒皇帝」所割讓的「燕雲十六州」,盡管這片土地從來不屬於宋朝。宋徽宗主動向新興的金國提起同盟,想攻滅長期與宋對峙的遼國,瓜分它的土地。如果事情就這麼順著發展還好,但是宋軍的積弱,給了金國無限的想像,宋朝君臣對於協約的違反,乃至於對金國的戰和反覆不定,是招致亡國的最大因素。

在宋徽宗任內,君臣上下都認為國力鼎盛,皇帝甚至還大修園林土木,耗用民力。在金玉的表面之下,卻暗藏宋朝懷疑武人的傳統,為了箝制軍人,軍事系統的紊亂導致於兵敗於人數遠少的金兵。國家蓬勃發展與滅亡,僅在一線之間。

宋朝的問題,還有黨爭。我們耳熟能詳的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及蘇軾,都曾經插上一腳。鬥爭在這些人死後仍舊延續到北宋末年,寬容對待文官的傳統,或許也導致了皇帝無法平息黨爭,團結上下的結果。

透過作者的刻畫,我們了解了一個帝國崩毀的前夕,皇帝與臣子如何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演出一齣令人嘆息的荒謬劇,直至身死國亡。我們會想以上帝的視角,跳進充滿愚者的宮殿,阻止悲劇的發生,但這卻是不可能的事。我們能做的,只有反思自己的處境,如何阻止這種事情,在現代再次重演。在國家富強和平的表面下,忘記了居安思危,只顧自己意識形態與利益的分類黨爭,把一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帝國,拖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中。

我們進入書中的這場劇,再從劇中走回現實。這次,我們絕對不能再重蹈覆轍,成為被後世戲謔的丑角。
展開
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
讀者評分
5.0
|
2020/03/23

「所謂釣愚,就是使人做出有利於釣者、而非本人的決定。由於我們的決定通常是依據當下所處情境告訴自己的故事,這能夠使我們更了解動機,也因此了解大多數的釣愚是如何發生的。 如此一來,我們也為經濟學增添了一個新的變數:人們對自己述說的故事。」

雖然本書書名冠上經濟學的字眼,但是不須把它想成艱深的教科書籍。我在大學的時候,也只修過一門經濟學,而且還是靠老師大發慈悲六十幾分低空飛過,但就算以我的經濟學程度,能大略理解本書所提之觀點,並且有一番不同的收穫。

我們都知道,在理論的市場模型之下,每一個人都是理性的參與者,為了自己最大的利益而計算行動。而市場自然會做出最佳的調節與反應,這就是市場所謂「看不見的手」。而本書所提出的不同觀點,就是市場中的人,總是因為「釣愚」而做出不利自己的決定,甚至引發市場的崩潰。而釣愚者們總是會為自己的利益計算,做出最大的釣愚行為,如果一處有釣愚機會,必有釣愚者卡位,這就是釣愚的均衡。

像是書中提出的,次貸危機的產生,就是因為釣愚者以垃圾債券精美包裝後,進行釣愚。食品,藥品的廣告,菸酒產品的銷售,甚至於總統大選,都是釣愚者活躍的領域。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成為了釣愚的受害者,在釣愚者賺得缽滿盆滿的時候,淪為俎上魚肉。

而我們了解了釣愚手法之後,才能夠避免受到釣愚的影響。我們以前總是覺得自己精明能幹,絕對不會受到詐騙,但我們常常卻陷入「釣愚」的危機而不自知。我們以為我們選擇了最有利的投資工具,我們以為我們選擇了最健康的食品,我們以為我們選擇了最護主權的政治人物,但是到頭來,虛假的泡沫崩潰時,才發現一切只是黃粱一夢。

本書就是針對「釣愚」的解剖,是針對它的預防針。我們不需要像專業人士一樣看懂許多經濟學原理的原文書,只需要定睛一看,其實無數的魚鉤,就在你我左右。
展開
滿願
讀者評分
5.0
|
2020/02/15
劇透警告

「有時慈悲比合理性更重要。」

滿願,推理作家米澤穗信的短篇集。我追隨米澤的作品應該跟很多人一樣,是從冰果的動畫開始的,由日常生活的小處堆積起來的推理劇情,成為本書的各篇故事,唯一明顯的不同之處就是跟其他推理作品一樣,開始出現了死亡案件。或者沒有死亡的陪襯,觀眾總是會覺得不夠過癮吧(?)

「有時慈悲比合理性更重要。」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出自本書《死人旅館》之中的這句話。

主角的前女友,在大學當職員的時候,受到上司無理壓榨。向主角訴苦,主角卻以理性的角度分析希望女主角能夠撐下去,因為這是每個人工作必經的道路。得不到幫助的女主角,離職後人間蒸發,也跟男主角斷了聯繫。事後新聞傳出,該私立大學確實有不合理壓榨的情形鬧得滿城風雨,男主角也抱著悔恨活到現在。

但是主角總是要負責表現出戲劇性,他一日在深山的溫泉旅館中偶遇在這工作的女主,在客套的寒暄過後,男主雖然鄭重向他道歉,但女主卻淡然的請他幫了個忙,希望以理性推理見長的男主,能夠以遺留在旅館中的遺書,推斷出是哪位房客要自殺。

「以常理判斷」這遺書只是開個玩笑而已,男主的理性,卻帶出了錯誤的結論。在各種轉折後,了解了「有時慈悲比合理性更重要。」的男主,梳理細節,找出了真正要自殺的房客,男女主人相視而笑。但卻傳出另一無關房客自殺的消息,這就是命運。

社會上很多人嘲笑恐龍法官,扣除很多是人民的誤解外,重要的是,在少部分應受譴責的個案,或許就是少了慈悲與合理性的平衡。法官職司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只是機械性的操作法條,那其實我們只需要一部機器人。反過來,如果法官只會大談慈悲,那真正的正義就無法伸張。

「有時慈悲比合理性更重要。」我們做一個人也是,我們常理推斷他是個壞人,我們常理推斷這時候應該生氣,我們常理推斷現在應該展現權威。如果我們同時撿回一些慈悲,是不是也會看見世界的另一種面貌?

細節中看出人生百態,這裡有更多你可以發掘的故事。
展開
第五號屠宰場(全新中譯本)
讀者評分
5.0
|
2019/12/27
劇透警告

「你們也知道,我故鄉的人從有時間以來便不斷互相殘殺……地球人根本是宇宙中的恐怖大王!即使其他星球目前沒有遭受地球人威脅,不久的將來也會如此。因此,請分享你們的祕訣,好讓我帶回地球、拯救大家:你們為什麼能和平相處?」

第五號屠宰場,作者馮內果。曾經是德軍的美國人戰俘,而恰巧在英軍對德國城市德勒斯登的大轟炸下倖存。他不是從萬丈雲端上投下炸彈的勝利者,也不是與其交戰的失敗者,而是處在不知其然的尷尬地位,眼巴巴的看著友軍投下暴雨般的炸彈,落在自己的頭上。這種特異的觀點,促使了這本書的產生。

本書其實沒有明顯連貫的主要劇情,作為有特異能力的主角,不受自己控制的穿梭在自己生命的每段過程,有年輕時,有戰時,有戰後。而作者本來就沒有要給你一個完整劇情的打算,戲謔的手法,就好像人類的歷史只是一連串的玩笑,主角作為洪流下的一個甘草人物,木然的看著歷史經過,以至於終結。

德勒斯登轟炸,是英軍對德軍的一個不設防城市進行的轟炸,成千上萬人民到這裡避難,除了它無軍事價值之外,也是人文古蹟匯集之處,他們總是想,盟軍再怎麼殘酷,也不會浪費人力物力襲擊無戰略地位的城市,破壞千年文化。但是戰爭總是超越理性人的想像,德勒斯登大轟炸是,猶太人集中營是,南京大屠殺也是。在Netflix的紀錄片聽過如下片段:「進入轟炸過後的防空洞,裡面只剩曾經是人類的東西溶化後的液體。」戰後,榮耀的英國皇家軍隊,也將執行這個轟炸任務的隊伍,當成黑歷史,沒有表揚,不再提起。

主角身處在囚禁戰俘的第五號屠宰場中,本來期待迎接的是盟軍的解放,但卻等到了一個人間煉獄。他只能痴笑的看著這個世界,任人間百態流去。與其說這是一部反戰文學,不如說,人類……就是這樣。
展開
王與馬戲團
讀者評分
5.0
|
2019/12/27
劇透警告

我根本從未理解過——
採訪他人的意義,或是傳達訊息給他人的意義。《王與馬戲團》

主角,太刀洗萬智,自由記者,
為了編寫旅行特集前往尼泊爾,
儘管不在其中心,卻被王宮暗殺事件的風暴狠狠挫傷了他的信念。

劇情途中,他好像領悟了些什麼,
或許記者應該做的,
不僅只是抱著同情心把自以為的真相傳真到閱聽者眼前。
但是啟發他的人們,
本身卻諷刺地陷入更沉重的道德漩渦之中。

作者米澤穗信,我從冰菓開始接觸他的作品,
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也能成為通往真相的導盲索。
而本書《王與馬戲團》,正是作者將這種寫作風格,
串成一整個完整的長編故事,
而他所要訴說的,卻又遠比推理真相更加沉重。

回到現實,
大眾媒體給我們的,究竟是真相?
還是看不見的黑手所要我們以為的?
又或者是我們自己內心想要這樣以為的?
在香港反送中事件,在台灣的選舉議題,更或是其他的世界新聞—

《王與馬戲團》
到頭來我們只是馬戲團裡令人發噱的丑角,
卻自以為是王。
展開
不死之身的特攻兵:當犧牲成為義務,一個二戰日本特攻隊員抗命生還的真實紀錄
讀者評分
5.0
|
2019/12/27
劇透警告

“「你們就這麼怕死嗎」?不管你們有什麼理由,顯然你們沒有與敵俱亡的決心。你們對得起死去的弟兄嗎?」
從喜界島活著回來的的二十八名特攻隊員,在烈日當空的中庭被訓斥了將近半個小時。”

二戰軍人佐佐木友次,從九次必死的的特攻自殺任務中,全身而退。與以前眾多講述神風特攻隊的作品比較,本作從相當不同的立場出發。

很多描述特攻隊的作品,會從英雄化,神格化的角度,形塑出隊員無懼死亡,慷慨赴義的形象。這可能是基於大眾對於英雄人物的崇拜,也有可能是當初日本政府政策宣傳之下,在人民心中流傳下去的刻板印象。又或者是如本書作者所指出的,高階將領為了粉飾自己愚笨的戰略指導,以及泯滅人性的揮霍士兵性命,不得不操作視聽媒體,營造出士兵自願的假象。

「我會乘上最後一架飛機隨你們而去。」高階將領們如是說。
有的將軍真的履行承諾,特攻有之,切腹有之,雖然無法卸脫戰略戰術的各種失職,但至少說到做到。更有者是酣戰時大話連篇,危急時連忙逃到安全的大後方,戰後過著平常的日子。啊…雖然書中主角說出,他只是個士兵,沒有權力對將校指指點點,但是那揮霍士兵性命又貪圖自己性命的,如今他也跟那些死於自己愚蠢決策下的兵士,共處一個遙遠的幽冥世界,他還能如同當年一般,趾高氣昂嗎?

我不想再說「戰爭是殘酷的」這種八股的話,只是現代人,在任何情況,說出不惜一戰,殺盡敵人,或者是仰望戰爭英雄時,那只是因為你們看不見死亡。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