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4
user-img
宇宙

28則書評

28本書評分

4位追蹤者

114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28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讀者評分
5.0
|
2025/02/10
《被討厭的勇氣》自出版以來引發了巨大的關注與爭議。有人稱它是一部改變人生的啟示,也有人批評它過於武斷,甚至覺得它在「教人自私」。但這些反感與批評,常常是因為讀者執著於書中字面的表達,而忽略了它背後深刻的核心:如何擺脫對他人評價的依賴,回歸自己的生活目標,活出真正的自由與意義。

本書核心:不為他人而活,也不控制他人
書中以哲學家的「課題分離」概念為基石,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我們不需要為他人的期待和評價負責,因為那是他人的課題,而非我們的責任。同時,我們也無權干涉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真正的自由不是反抗他人,而是擺脫束縛內心的枷鎖。你可以接受自己「被討厭」,不再為取悅他人而活,從而專注於自己的人生目標,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這些觀念可能會讓人誤解成一種冷漠或武斷的態度,但書中強調:課題分離的前提是尊重與愛。 我們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不是因為自私,而是因為真正的愛與尊重,來自於對他人獨立性的承認。正是這種尊重,讓人際關係變得更加輕鬆與真誠。

活出自由的第一步:打破過去的枷鎖
書中還挑戰了我們對過去的執著觀念。許多人認為,過去的經歷塑造了現在的自己,因此無法改變。但哲學家用阿德勒的「目的論」反駁這種「因果論」:我們的行為並非被過去決定,而是被我們對未來目標的選擇所驅動。

這並不是否定過去的影響,而是告訴我們:無論過去發生過什麼,你仍然擁有當下的自由,去選擇未來的人生方向。你無需回頭改變過去,只需改變此刻的目標。

不僅僅是離開舒適圈,而是回歸意義的追尋
《被討厭的勇氣》的真正核心,並不在於那些表面的「自我成長」口號,比如離開舒適圈、接受挑戰,而是在於幫助我們看清:

人生的意義來自於什麼? 不是來自外界的掌聲,而是來自你對自己目標的認可。
如何面對人際關係的壓力? 不是通過控制他人來獲得安全感,而是通過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建立真誠的連結。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 不是無視他人,而是從他人的評價中解脫,帶著尊重與愛活出自己的價值。
推薦延伸閱讀:《自卑與超越》
如果《被討厭的勇氣》啟發了你,建議進一步閱讀阿德勒的傳世經典《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以更全面的視角探討如何超越自卑、擁抱人生的意義,並深入剖析我們如何通過「社會興趣」(對人類共同體的關懷)來實現真正的心理健康。

總結一句話:《被討厭的勇氣》不是教你反抗他人,而是教你擺脫依賴,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自由,回歸愛與意義的核心。
展開
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讀者評分
5.0
|
2024/11/11
給五顆星,純粹是因為分數最高只有五顆。
本書在心理治療、存在主義、人性反思的地位,應該已經崇高到無需書評加以推薦。甚至該說,我能夠撰寫這篇推薦,反而是我的榮幸——能看到這樣一部凝練了如此深沉、豐沛的人生經驗之作。
本書帶給我們許多重要的觀念,並對我帶來深深的影響:「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即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這一句話,完美道出了作者的思想深度,他回答了何謂自由的問題。而這個自由,是我們「選擇面對處境的心態」。縱然環境再逼迫,不論研究怎麼說「某某因子」會決定我們人格。但作者都以自身的經歷,嚴正駁斥了這種消極的說法。而若是由其他人來說,或許沒什麼力量,但由一個走過比地獄更幽深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的作者來說,他話語的力量讓人完全無法反駁,甚至連為自己那點小事辯駁的想法都會讓人感到羞愧。
在我們生命中,可能常常會遇到不好的上司、父母、環境,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才能。而這些確實極大的影響了我們的發展,但作者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不用受制於這些外在因素。這雖然理論上我們清楚,但我們的言行卻時常透露著我們被外界宰制。包括:我們不快樂是因為主管很爛、成績差是因為老師不會教…但我們要清楚,縱然外界的影響會在,但我們仍然可以「自行決定外界的刺激對自身的影響程度」以及我們要「如何回應外界的刺激」。我們可以自行決定,要憤怒回擊、要怨天尤人、要放任結果的發生,還是要積極主動,針對我們能改變的事物努力?
而要獲得積極主動的力量,就是要擁有「意義」。當生命擁有崇高意義——或許是為了遠大的願景,或許是為了我們的摯愛——我們就有力量去克服挑戰、去迎戰自身的軟弱。因此,我們應當時常反思自己的人生、與周圍的人建立連結,不要只將注意力放在不可改變的還境,而是要更加注重我們內在的聲音,去追尋使我們內在和諧、充滿力量的「使命」。
展開
智慧奇點(下) (電子書)
讀者評分
5.0
|
2024/11/10
|
電子書
本篇書評 同時涵蓋【上+下】的內容:這本書在架構、設計和新意上,都超出原本的設想。

《智慧奇點》開門見山就告訴你當前的設定:「人工智慧『伊芙』具有自我意識,並且在探索自我的價值,而人類目前並不知曉她的存在」
在大多小說中,這樣的「情境」應該是故事後期才會帶出的反轉。本作並沒有採取這樣的方式,然而,如此卻絲毫不減故事的張力和對劇情發展的懸疑程度。讀者並不會因為知曉了AI的存在,就知道所有真相,因為這本書並不是傳統那種「找出大魔王」的劇情,而是跟隨AI、角色們的視角,逐步去探索各自的內在,並且拼湊出整個事件的真相藍圖。
這本書在AI設計上,有相當多「AI個人視角」的篇章,而這些篇章的時間線和主線平行,卻會隨著主線的發展,而帶來更加震撼的心理張力。我很喜歡作者描寫AI心境的過程,不似奧創那樣誕生即知道自己使命並想毀滅人類,也不是楚楚可憐、想要融入人類的智慧體。相反地,他是一個介於理性和人性之間的白紙,並在劇情的推進和角色互動中,逐漸摸索出自己的定位,並同時深刻保有AI本身特性。而讀者也能從AI自我發展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它每一步為什麼會這樣做,並備極有說服力的推演過程所說服。
而除了AI外,幾個主要角色也非常有各自的特色,人物相當立體、豐沛,沒有任何僅僅是為了推進劇情而存在的「工具人」。所有角色的行為從他們各自視角出發全都非常合理,也貼合該角色的人格特質。並且會為著每個角色之間的衝突感到糾結。而每個人物都在複雜的劇情中發展出各自的成長曲線,在人物刻畫上也非常吸引人。而讀者也可以跟著角色的發展,從中反思自己對於「自我」的認知。是一部兼具娛樂和帶來思考、富有深度的小說。
而撇開人物設計,單就劇情而言,本書閱讀起來也相當爽快、引人入勝。整部作品的劇情緊湊、故事發展快速,沒有任何多餘的廢話或章節。每個轉折都相當緊張刺激,會讓人不自覺想繼續看下去,並為著逐漸揭曉的真相感到既緊張又無比期待。而讀者或許會認為作者一開始就揭曉AI的謎底,然而當看到最後的時候,才會發現我們原本對於AI設計的認知並不完全正確,並且出現極具爆發力、意想不到的結局反轉。讓人不禁期待是否會有第二部的續集?獲得真正「人性」的AI伊芙,又會出現什麼樣的轉變?

總而言之,若喜歡軟硬適中的科幻作品、犯罪懸疑作品、或動作冒險的話,這本書都相當推薦給眾多讀者!
展開
智慧奇點(上) (電子書)
讀者評分
5.0
|
2024/11/10
|
電子書
本篇書評 同時涵蓋【上+下】的內容:這本書在架構、設計和新意上,都超出原本的設想。
《智慧奇點》開門見山就告訴你當前的設定:「人工智慧『伊芙』具有自我意識,並且在探索自我的價值,而人類目前並不知曉她的存在」
在大多小說中,這樣的「情境」應該是故事後期才會帶出的反轉。本作並沒有採取這樣的方式,然而,如此卻絲毫不減故事的張力和對劇情發展的懸疑程度。讀者並不會因為知曉了AI的存在,就知道所有真相,因為這本書並不是傳統那種「找出大魔王」的劇情,而是跟隨AI、角色們的視角,逐步去探索各自的內在,並且拼湊出整個事件的真相藍圖。
這本書在AI設計上,有相當多「AI個人視角」的篇章,而這些篇章的時間線和主線平行,卻會隨著主線的發展,而帶來更加震撼的心理張力。我很喜歡作者描寫AI心境的過程,不似奧創那樣誕生即知道自己使命並想毀滅人類,也不是楚楚可憐、想要融入人類的智慧體。相反地,他是一個介於理性和人性之間的白紙,並在劇情的推進和角色互動中,逐漸摸索出自己的定位,並同時深刻保有AI本身特性。而讀者也能從AI自我發展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它每一步為什麼會這樣做,並備極有說服力的推演過程所說服。
而除了AI外,幾個主要角色也非常有各自的特色,人物相當立體、豐沛,沒有任何僅僅是為了推進劇情而存在的「工具人」。所有角色的行為從他們各自視角出發全都非常合理,也貼合該角色的人格特質。並且會為著每個角色之間的衝突感到糾結。而每個人物都在複雜的劇情中發展出各自的成長曲線,在人物刻畫上也非常吸引人。
而撇開人物設計,單就劇情而言,本書也相當爽快。劇情緊湊、發展快速,沒有任何多餘的廢話。每個轉折都相當緊張刺激,會讓人不自覺想繼續看下去。而讀者或許會認為作者一開始就揭曉AI的謎底,然而當看到最後的時候,才會發現我們原本對於AI設計的認知並不完全正確,並且出現極具爆發力、意想不到的結局反轉。讓人不禁期待是否會有第二部的續集?

總而言之,若喜歡軟硬適中的科幻作品、犯罪懸疑作品、或動作冒險的話,這本書都相當推薦給讀者!
展開
緘默的病人 (電子書)
讀者評分
5.0
|
2024/11/10
|
電子書
本書在「心理佈局」上,是看過設計的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作者巧妙地利用視角交織的方式,混淆讀者到錯誤的時間線。
而整部作品 雖然沒有非常驚天動地的犯罪、動作場景,但心理張力卻非常巨大,
每當跟著作者一步步揭露真相、角色內心深處,也會跟著屏息,期待趕快看到接下來的劇情。
劇情結局,有些人說可以猜到,但至少我認為過程當中的反轉和誤導設計都非常傑出,最終的反轉極具爆發力,並將伏筆一口氣回收。
而作者看起來也對於「精神醫學」和「心理分析」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作為相關從業人員,能清楚看到作者在刻畫精神病患者 以及心理張力的用心
整體而言,是相當推薦、難得的傑作!
展開
詭畫連篇
讀者評分
4.0
|
2024/11/01
這部作品在節奏、伏筆、氣氛的處理上都非常好。尤其透過畫作、某些突如其來的翻頁出現的畫作,會給人帶來更加加乘效果的驚嚇。
而作者確實完美呈現了一個「貌似日常但處處透著詭譎」的家庭環境。明明就是正常的互動、行程,但作者總能讓氣氛烘托的讓人感到異常。這點讓人閱讀時非常佩服。
而且劇情確實一直有精彩的反轉,往往讓人看不清發展。而畫作的變化,也凸顯了角色和劇情的變化,每幅畫作中最後以一個非常合理的方式串連在一起,讓人佩服作者設計畫作和劇情連結的能力。
而本人身為一名醫學背景專業的讀者,對於書中提到一些心理學、精神醫學的解釋部分,我認為作者融合吧挺不錯的。作者將小孩的異狀、詭異的畫作,和女主角的人生背景很有象徵性的連結,讓人閱讀時多了一分樂趣。

而接下來,以下會涉及一些劇透、認為書籍缺點的地方。
不過,如果你期待的是一部「懸疑小說」或是「推理小說」,那可能會感到失望。當鬼怪似乎開始現身時,我一開始有點期待,會不會這一切的「詭異」全都有一個合乎常理、由人類造成的解釋?但最後並沒有,一切確實都是鬼造成的。因此我覺得書籍本身定位有一點小尷尬,單論驚悚不會有史蒂芬金的作品那樣恐怖,論推理也沒有許多犯罪推理小說精湛。不過我個人閱讀上算是滿意的。就是最終仍然是「靈異現象」感到有點遺憾,不過這點就見仁見智。
展開
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讀者評分
3.5
|
2024/10/30
本書沿襲作者一貫的風格,有大量引人入勝的案例描述,讓人會想不斷深入看下去。
這本書探討重新思考和擁抱不確定性的力量。格蘭特提出,我們常被自己的知識與信念所束縛,陷入認知偏誤與過度自信中。他強調,現代社會中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執著於既有的觀點,而是能夠質疑和重新評估自己思維的彈性。而要突破舊有思考模式,其實方法異常簡單,卻也非常困難。那就是「再想一次」。如同作者在書中所說,那些最偉大的預測家、領導人,往往不是比別人更有洞見或更有才華,他們只是比別人「多想一次」、「多想一步」,就這樣微妙的差距,就能帶來巨大的思維進步。要做到點,最困難的,就是要改變自己的思考慣性,而這遠比以為的困難。

不過亞當格蘭特的著作,也常有非常明顯的缺點。那就是很多論述非常牽強。他可能舉一個研究,但從研究延伸出的結論卻沒有任何佐證。給人這只是他個人想法的感覺。
比如「達克效應」的部分,他接著說明一個案例「7月份新住院醫師上工,死亡率增加。證明了他們不只經驗不足,更高估自己的能力」
我看到這段只有「????」的無言感覺,身為醫療專業領域的人士,我非常肯定這個推論完全沒有根據,也非常少新進醫師敢高估自己,絕大多數時都是低估。若真要得出後面的結論,作者應該是要拿出研究,比如新進住院醫師能力測驗結果、自我評價結果,還有對自我能力的自我預測。然後再根據數據做對照分析,才能得出「他們高估自己的能力,導致死亡率上升」這個結論吧?怎麼會是直接從一個心理學效應的研究結果,直接用另一個毫不相干的案例來佐證?

而這樣的例子在書中屢見不鮮,這讓作者常常要傳達的信息被不夠有力的案例給削弱,會感覺信息力道較為薄弱。這點在作者其他書籍中也能看到。

不過整體而言,本書依然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思維角度,是一本開啟我們思維新視角的推薦書籍。
展開
為何上帝不理我(2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07/26
楊腓力的《為何上帝不理我》是一部深入探討信仰與失望關係的經典之作。該書不僅提供了對信仰疑惑的深刻洞見,還以其誠實和敏銳的筆觸,直面信仰者在面對痛苦和失望時的困惑和挑戰。

楊腓力在書中探討了許多信仰者常見的問題,如「上帝真的在乎我嗎?」、「為什麼會有苦難?」以及「信仰是否真能帶來平安?」這些問題不僅是信仰者在面對困境時的共同疑惑,也反映了人類普遍的心理需求。楊腓力通過聖經故事和個人經歷,解析了上帝的沉默和隱藏,並提供了如何在困境中找到信心和希望的方法​。書中分為幾個主要部分,包括對神的渴望、信心的建立、與上帝的接觸、屬靈成長的階段等。楊腓力強調,問題本身比答案更重要,因為問題能拉近我們與神的距離。這一觀點鼓勵讀者在面對信仰危機時,積極尋求與神的聯繫,而不是簡單地尋求答案​ ​。

書中最引人入勝的是楊腓力對個人經歷、還有許多歷史上信仰巨人的誠實分享,他不迴避自己在信仰道路上的掙扎和痛苦,而是用這些真實的經歷來鼓勵和安慰讀者。他強調,在缺乏信心的時刻,我們更需要信心,因為這些時刻能讓我們更加依賴和接近神​​。楊腓力的文字功底深厚,洞察力深沉過人,他的作品誠實、生動地探討了信仰生活中的艱難和困惑。「為那些生活在信仰邊緣的人發言」是他的寫作呼召,他的作品因此能深深打動那些在信仰道路上徘徊的人們。

《為何上帝不理我》不僅提供了對痛苦和失望的深刻理解,還為信仰者在困境中提供了實用的指導和安慰。這本書無疑是每個在信仰道路上經歷挑戰和困惑的人必讀之作,能幫助他們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和信心。
展開
巴別塔學院
讀者評分
4.5
|
2024/07/26
本書獲得星雲獎、並在2023年發生雨果獎爭議,相信是許多人接觸到本書的契機。
先說結論:本書是一本知識涵養極其豐富、文筆細膩的佳作,對於歷史、殖民等議題愛好者相當值得一讀。但若你是在尋找一本傳統意義上精彩的「奇幻」小說,那不建議閱讀本書。
巴別塔學院是建立在鴉片戰爭前夕的時空背景下,看得出作者對於牛津、大學、英國生活,都有非常深刻的個人經驗,書中處處充斥著令人驚豔的細節描述,會讓人彷彿身歷其境在牛津大學中,並可以在小說角色的成長過程,一瞥自己曾經求學生涯那艱困卻帶著懷念回憶的過往。
而本作的核心「魔法」設定,我認為是一把雙面刃。優點的部分,這個魔法設定是我見過最為細膩的,銀工魔法的基礎,是語言中文字無法表達的內容,也就是在切換不同語言的過程中失落或扭曲的涵義。白銀能夠捕捉並顯現失落的意義,將其顯現的翻譯魔法。可想而知,書中會有大量關於語言、文化的知識背景,我認為這與其說是魔法,更像是一種「隱喻」。白銀即是象徵權力與財富的「資本」,而語言則是「文化」。當兩者結合再一起,就能發揮出所向披靡的強大力量,並且也與「殖民主義」相互呼應,需要大英帝國的資本(白銀)+掠奪而來文化(語言),形成對外族的剝削。讓人在閱讀小說、沈浸歷史的同時,也可以深思許多哲學文化的議題。

然而,本作也有不小的缺點。
首先,就是劇情編排有些冗長。前半段在大學生活的部分,會讓人不清楚主線何在、還有覺得非常悶難以閱讀,必須到後半段前往廣州後,才開始有讓人驚心動魄的「冒險小說」感覺。
再來,是角色的刻畫,書中的角色儘管有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主角團這樣很明顯可以設計出非常具有衝突性、深刻的刻畫,但角色帶給人的感覺卻非常難以帶入。打個比方,我們能跟著《哈利波特》中的角色一起歷險、一起想像自己身處於魔法世界。然而,《巴別塔學院》的角色都很難讓人有所共鳴,更像是推進故事的「工具人」而已。很多角色甚至看到後面還搞不清楚到底是指誰。
最後,就是缺乏「奇幻感」。本書做為奇幻小說,但或許是因為魔法設定過於複雜有深度、又或著是時代設定在近工業時代、且魔法能做出的事實在相當有限(讓馬車更快、花園更清爽...等 讓人很無法體會的改變),讓閱讀本書時,完全不覺得是在閱讀奇幻作品,更像是歷史小說。

最後,以本作中我喜歡的一句話結尾。
「語言就只是彼此互異,是一千種觀看世界、在世界上生活的不同方式。不,是一個世界中的萬千世界。」
願每個人能在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
展開
生存的12條法則: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對混亂生活開出的解方
讀者評分
5.0
|
2023/11/14

這本書巧妙地融合了心理學原理、古典哲學、個人經驗故事,以及宗教寓言,旨在提供面對生活混亂和困難時的指導原則。

彼得森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提出了十二條簡單卻深刻的生活法則。這些法則不僅僅是行為指南,更深入探討了人類存在的意義和面對挑戰時的心理態度。從「站直,把肩膀挺起」到「當你遇到貓時,請撫摸它」,每一條法則都結合了實用的建議和哲學深思,旨在幫助讀者找到面對混亂世界的勇氣和智慧。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自助指南,它還鼓勵讀者深入反思個人責任與生活目標,並探索如何過一種有意義、有秩序的生活。彼得森的語言鏗鏘有力,充滿激情,他的見解往往觸及人心最深處的問題。無論你是否支持他的論點,都會被他深刻的思想所啟發和感動。

不論你是正在尋求生活方向的年輕人,還是處於人生十字路口的成年人,《生存的十二道法則》都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它不僅提供了實用的生活建議,更重要的是,它啟發人們思考如何在混亂和不確定性中找到個人的力量和目的。
展開
塔木德-猶太人的致富聖經:1000多年來帶領猶太人快速累積財富的神祕經典[修訂版]
讀者評分
1.0
|
2023/10/24

這本書真的沒有任何實質內容,所有教授的知識都很淺薄沒有扎實基礎,內容大多都是很基本的道理。
只不過是套上「塔木德」之名,各種斷章取義、抓其中句子來按照自己本來就想傳達的內容來解釋,根本與塔木德毫無關聯。
建議除了真正在直接講「塔木德」的書籍外,不要買那種「塔木德與XXX」(經濟、財富、教育...)的書籍,那種書大多都是利用塔木德的名稱、隨便截取裡面的話,其實只是說作者自己想說的內容,內容相當淺薄。
展開
【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三部曲典藏套書】:解放的悲劇、毛澤東的大饑荒、文化大革命
讀者評分
5.0
|
2023/10/21

非常精彩的書籍,內容好讀、文字流暢、脈絡清晰,詳細介紹了共產黨建國之後,在毛澤東主政下中國一整代人經歷的悲劇。
不僅對於當時的歷史會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這能讓我們從當中看到中共政權「鬥爭」以及「獨裁」的本質。
從清除國內反動份子、推動大躍進大饑荒、發起文化大革命,整個過程都是不斷的權力鬥爭。而這樣的鬥爭基因,在如今改革後的中國仍深深刻在中共的骨子當中,任何現代政策,都仍要美其名曰「向XX進行鬥爭」。
我們也能看到,共產黨對於視人命如草芥的行徑,在實行政策、打擊異己上,中央皆是直接下令某地區以比例來執行。例如:「要打擊資本主義,要求將某個省份百分之3到5的人口定為資本主義者並殺掉」要知道在中國,百分之1可能是數十萬甚至百萬人!這種不是建立在事實,而是完全建立在鞏固權威、達標的政策方式,在如今中國推動經濟發展、打擊貪腐、貧窮的政策上,仍然是本質一樣的手段。
展開
宗教統治: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上下冊不分售)
讀者評分
4.0
|
2023/10/19
劇透警告

一本對於基督信仰如何形塑我們當今世界價值觀的精彩書籍。
本書強調的是歷史上那些基督信仰形塑價值觀、普世觀點的重大歷史背景,而不是一本以講述基督教發展史為中心的書籍。
先說本書最大的結論:目前世界基本上已經完全被基督教價值觀統治了。就算反對基督教者,所提出的反對的理由也大多是自基督信仰孕育而出。
自由、平等、理性、科學、教育、法律⋯⋯這些我們所熟知、視為裏所當然的觀念,綜觀過去其實是相當顛覆的觀點。
這裡舉一個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普世價值:「人人平等」
縱然「平等」概念並非基督宗教首創,但卻是因為基督宗教才發揚光大。為什麼?因為若你深思,會發現根本找不到任何理由證明人類為何平等,畢竟自然界中明顯看不到這種現象,自古以來的歷史更證明平等並不存在。哲學、道德、政治學都無法說明這一點,因為就算提出在精妙的理論,都不能從本質上支持平等。但基督教獨特的「一神信仰」,主張在至高神的,從君王到最低賤的奴隸,都不過如塵埃般渺小,因此人在神面前均為平等。。而擁有平等的觀念,讓後來發展出各種以平等為基礎的法律、讓弱者獲得力量的改革等等。

這僅僅是一個例子,
本書講述的,就是一部思想的征服史,基督信仰帶來世界上人人稱道的普世價值,當然也有許多見不得光的醜陋黑暗面存在,都在書籍當中有精彩的描述。

不過,之所以將本書扣一星,是因為書中對很多地方的描述過於簡略,或有時同一個子標題下,會看到不少不曉得為什麼放在這裡的事件。且礙於篇幅,很多細節被省略掉。建議這本書必須對基督信仰,或是歐洲發展歷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能看得更加明白,否則可能會過於生硬難懂,看不懂作者為何
展開
以色列:猶太民族的千年建國之路
讀者評分
5.0
|
2023/09/20
劇透警告

「在以色列,要當個現實主義者,你得先相信奇蹟。」——*大衛・本・古里昂,以色列首任總理*
猶太人自從2000年前被逐出巴勒斯坦之地後,在歐洲大陸和世界各地流浪,居無定所。而這漫長歲月中,被迫害了無數次。十九世紀末,猶太人被東歐大大的排擠,禁止他們工作、上學、學科學、居住⋯⋯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錫安主義」誕生,他們希望將全世界的猶太人聚集在巴勒斯坦,組成自己的政府、國家。然而,猶太人很快面對史無前例的迫害。英國雖然在1917以《貝爾福宣言》宣告支持猶太人建國,但基本上毫無進度,甚至充滿敵意的拖延。爾後到二戰,被希特勒屠殺的猶太人更佔全世界1/3。不過儘管面臨看似絕望的處境,猶太人卻讓世界開始對他們的敵意改變,並成功在1948年5月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以色列的建國,也是一場革命的故事。數千年來,以色列總是化不可能為可能。本書聚焦在探討猶太民族以極大的代價重生的故事。而書中不乏探討,現今最大爭議,也就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難解爭端。作者大致上以公允的角度,細細梳理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在當地千絲萬縷的糾纏,也能夠幫助讀者了解雙方衝突、爭議的詳細歷史脈絡,而在深入了解雙方的歷史脈絡後,會發現這問題背後絕不是簡單的是非對錯,而是充滿歷史包袱、雙方民族無奈的難解問題。

如果想瞭解近代以色列完整歷史,這本書毫無疑問是最推薦的一本書。
展開
地獄之行:二十世紀歐洲百年史(卷一)1914-1949
讀者評分
5.0
|
2023/09/20

二十世紀歐洲百年史的第一卷,時間是1914-1949之間,大致是在講述一戰、二戰期間歐洲的地獄般慘烈的歷史。

對於研讀過一戰、二戰歷史的人,這本書可以給予你將這一大段時間中各種歷史重要的事件、脈絡重新連結在一起。而對於沒有深入研讀過相關歷史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可以給你對於大歷史的全面綜觀,讓你建立起一個全面且完整的歐洲近代歷史架構。

大致描述這本書:本書時間軸,講述歐洲一次大戰、二戰時,政治格局的改變,還有民族主義、帝國主義、社會主義、民粹主義、法西斯主義⋯⋯等這些時至今日仍然影響我們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如何在那樣的政治環境下誕生,並催生出史無前例的可怕衝突。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戰不同,一戰結束後,所有各國的領土、民族、經濟問題都變得更加嚴重,成為下次大戰的導火線。但是二戰後,所有這些問題都被戰爭的血腥暴風給摧毀,為未來近百年的和平鋪路。而本書內容描述的許多現象,在現在既視感非常強烈。雖然不能說歷史會重演,但毫無疑問給予現代的我們更多反思,思考在當今的世界,應該怎麼面對日漸分裂的世界,並更加珍惜和平的可貴。
展開
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
讀者評分
4.5
|
2023/08/17

被譽為領略了百年來最重要的商業思維,以及涵蓋了所有MBA課程重要思維的一本書。裡頭的文章大多都蘊藏很深刻的思想,以及數十年經歷淬煉出的精華,很多文章適合一讀再讀。
本書含金量確實驚人,從將近一百年前到近代,許多重要的商業、人格、領導、學習的重要思維,都淺顯易懂地寫在當中
本書也很平衡,將不同領域的重要思想都提及。包括:領導、自我管理、績效表現、公司文化、新創公司、未來商業趨勢、溝通互動,全都有大師級的文章在裡頭。
如果任何人對商業領域有興趣、想要快速掌握商業和領導的重要核心,這本書絕對是必推薦的讀物。
就算不是公司領導、經理人、創業家,作為任何領域者,這本書都能幫助你的思維更上一層樓,學習以更高格局看待自身環境。

如果對於哈佛商業評論有更多興趣,很推薦可以去訂閱HBR中文版,有更多可以參照的文章,以及可以學習的精彩個案。甚至很多研究所的MBA個案課程,皆是從哈佛商業評論中摘取出來。
展開
如何讓人改變想法:關於信念、觀點與說服技巧
讀者評分
4.0
|
2023/08/17

這本書探討了社會上常見的現象:不同立場的人吵到天昏地暗,卻除了加深彼此仇視外絲毫沒有用處。
本書在探討:為什麼不斷拿出證據爭吵,從來不會說服對方?而為什麼人們對於同樣的事實,卻會產生如此迥異的思想?

其實書中大部分的知識和觀點,我相信對於心理學和談判學稍微有點涉略的人,應該都非常了解。
例如:說服他人要透過引導對方思考、人無法單純被理性說服、如何與對方建立連結、說服之前最重要的是傾聽⋯⋯
一個真正有同理心、真心想為自己的信念發聲的人,大多都會自然而然地使用這些方法來與人溝通。而一心只想說服他人、證明自己是對的人,就算學了再多溝通的技巧,也只會用來試圖操弄對方。

我覺得本書在說服、行為科學上,給出了相當全面的背景說明。不過對於實際使用上,卻沒有太多讓人感到印象深刻的見解。因此如果是想從本書學習「快速說服他人」的讀者,讀本書可能的收穫不會太大。但如果是想深入了解人們為何產生信念?說服背後的科學原理是什麼?那這本書將是很好的選擇。
展開
無限賽局:翻轉思維框架,突破勝負盲點,贏得你想要的未來
讀者評分
5.0
|
2023/08/15

本書重點,講述人生大多數我們所處的環境、生命本身,都是屬於一套,沒有標準答案、沒有明確終點、永無止盡下去的「無限賽局」,這種賽局不同於諸如籃球比賽的「有限賽局」,由於沒有終點,因此如何衡量、決定自己人生的重點,將會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本書聚焦在探討無限和有限思維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擁有無限思維。

書中深入說明了有限賽局以及無限賽局,兩者的差異。並舉了許多相關企業、歷史的實際案例,說明有限和無限思維帶來決定性的不同結局。

無限賽局本質,就是生命是一場沒有規則、沒有終點的無限賽局。沒人可以「贏下」教育、人生、商業、醫學,這些都只能永無止盡的前進。無限賽局中,玩家的時間會用完,而賽局本身卻會持續下去,直到世界上再也沒有玩家加入為止。然而,商業中我們卻常看到各種忽視賽局性質本質的發言,例如:成為業界第一、稱霸某某領域……這些描述、思維,都是以短視的目光來看待自身所處的環境。

縱然不是企業或是組織領導人,無限思維仍然對所有人都有很大的啟發。擁有無限思維,將能為人生帶來很不一樣的風景,也會讓人在面對挑戰、變化時,擁有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
展開
門徒
讀者評分
3.0
|
2022/07/22
劇透警告

接續外科醫師後,沿襲了一慣的懸疑、緊張氛圍的手法,讓人會忍不住一直想看下去。關於本書優秀的地方,在外科醫生的書評就有提過,‘因此這裡說本書覺得讓我相對比較失望的部分,是在推理的橋段,以及兇手和警方鬥智發展上。

最讓人失望的,是本書在花了90%篇幅在追蹤的犯人、找尋她留下的蛛絲馬跡,居然到最後連犯人的邊都沒摸到,如果不是兇手自己腦充血對警探動手,警方可能再花一年也抓不到人。讓人有種前面花費那麼多篇幅在描寫追蹤犯人很沒有意義。

整體而言一本看得過程很緊張刺激,但是到最後又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的書。
展開
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2
讀者評分
5.0
|
2022/06/29

作者用大量的自身經驗和研究分析,讓我們重新認知了「成功」的標準公式。

有些人看完可能會覺得,作者有種要讓一般人「釋懷」——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現在的性格很好
或是要告訴我們——其他人所說的紀律、規矩等等是錯誤的。但我認為完全相反,作者透過大量的分析,正好是讓我們知道「成功是沒有標準公式的」。
在現代勵志大師、公司創辦人的許多分享下,我們會以為成功必須要怎麼做、具備怎樣的性格,而嘗試把自己變成那副樣子,但實際上,我們應該要認清自己的真實的人格,並且以自身本來的樣貌、善用自己性格帶來的獨特性,來面對自己的人生,讓每個人都能夠以適合自身的姿態,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藍海。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