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2025年博客來春節過年各項服務詳情

Lv.3
user-img
艾晞娜

11則書評

11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8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11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歡迎來到奇蹟大飯店
讀者評分
3.0
|
2024/06/05
誠摯邀請敬愛的貴賓。
厭倦日常生活的您,
需要的是香甜的可麗露、一杯咖啡,
還有鬆軟的床被。
收到本函的貴賓不僅可以留宿兩天一夜,
我們還將免費提供四十八小時不打烊的溫泉、甜點、咖啡跟自助吧。
誠心祝福諸位,能心無旁騖地在此歇息。

— 達爾葳妮飯店經理金滿郁敬上 —

日復一日於日常泅泳中疲憊不堪時,時不時會浮起這樣的念頭:若能有些經濟上的餘裕,去到飯店住一晚該有多好?
於是,來自達爾葳妮飯店經理金滿郁的這封邀請函,構成了巨大的吸引。
尤其,「收到本函的貴賓不僅可以留宿兩天一夜,
我們還將免費提供……」
意思是能夠免費住一晚嗎?為什麼?飯店剛開張需要有人去衝人氣?
無論如何,有間飯店要招待我去免費住一晚這件事本身就令人躍躍欲試阿。
於是,一個又一個各懷心事的人們,在神祕邀請函的招呼下,來到了這家充滿奧祕的飯店。

先是求職處處碰壁,與男友關係又陷入僵局的車由美。
接著是失去至親,無比徬徨,兩位沒有血緣關係,卻成為兄妹,仍是學生的路亞與娜妃。
還有罹患法洛式四重症的女孩荷蓁及其母親。

飯店的後院有株三百六十五天全年都花朵盛開的杏樹,午夜十二點以後禁止人員出入,若於不當時間進入後院,似乎就會遇見奇妙的事。

在書名稱呼為「奇蹟大飯店」的飯店中,由美於投宿這晚,在據說是停電期間,看到了自己(可能)的未來,又因父母驚慌的聯繫,得知自己意外逃過一死劫。
娜妃與路亞則於住宿期間,遇見了喝過咖啡吃過提拉米蘇後,咖啡和提拉米蘇沒有任何被嚐過跡象的,據說是精靈,外表是國中女生的白楊。

因著女兒的病情而憂心的母親在這間飯店遇見了女兒全然康復的機會。
所謂「機會」就像許多行銷廣告上「獲得日本雙人來回機票的『機會』」
擁有機會,不代表必然得到。
女兒痊癒,然而同時,女兒與母親也可能失去寶貴的記憶,無法認出彼此。

究竟,健康與回憶(或者親情),孰輕孰重?

各樣境遇的客人以外,飯店員工人數出奇的簡單,除了故事開頭求職路途坎坷的由美成了飯店員工外,還有同樣因收到神祕邀請函而前往達爾葳妮飯店的載熙,已年過七旬仍騎著哈雷機車,被誤認為飆車族的禹鎮宇爺爺,以及接管飯店五十載,仍擁有三十初頭容貌的飯店經理金滿郁。此外,尚有一隻據說其實是飯店督導的,名為的阿爾梅蒂亞橘色虎斑貓。

直到故事尾聲,這飯店仍瀰漫許多未解之謎:一家專門發招待券,讓人免費住一晚,還得支付員工薪水的飯店,究竟如何持續運轉?飯店後院全年無休綻放花朵的杏樹背後是否還有其他故事?一隻橘色虎斑貓究竟如何成為一個飯店督導?

除了這隻奇特,似乎過了午夜十二點就會說人話的虎斑貓外,故事帶我們認識了一位位員工的生命片段。以嚴苛的標準看,這些人們所經所歷,似乎難以視為奇蹟。然而,在這生機萬千的地球上,足以稱為小小的奇蹟的事件,發生的頻率或者其實遠高於我們的想像。在一座擁有持續綻放花朵的杏樹的飯店內,能夠無償提供許多客人內在療癒這件事,其實也是場不平凡的奇蹟吧。
展開
剝皮:直木賞作家井上荒野凝視創傷的動人力作。
讀者評分
4.0
|
2023/12/31
劇透警告

Metoo運動的興起,搞垮了不少名人
這樣一句話的論述實在太過粗糙。畢竟,每個Metoo的背後,都至少一個極其傷痛的靈魂,其感受到的非但是恐懼,更有長年與內在羞辱感共處的掙扎。

當加害者是個名人,甚至受社會大眾所尊敬、喜愛時,受害者的痛苦,除了受到傷害的痛,以及因著與性有關的傷害而生的羞恥感,隨之而生的自我懷疑或者也遠勝於加害者是個默默無聞的人吧。(另一面,我偶爾也會想:若Metoo的受害者站出來時,加害者其實寂寂無名,其人生受到損害的程度是否也難以反映受害者的傷痛?)畢竟,那個傷害我的人竟然如此為眾人所敬重喜愛,那麼,難道他對我的傷害是對的嗎?就算有人理智上可以告訴自己不是那樣,深處還是會不由得對自己產生懷疑吧。

《剝皮》中的咲步,便是這樣的受害者。在兩種情緒中徘佪,一種是對於「有人知道那件事情」而感到害怕,另一種卻是「為什麼沒有人知道呢?那種事情是被允許的嗎?」而生的煎熬。加害者眼中無足輕重的「(咲步)因為無法脫離世俗道德觀而鬧起彆扭,最後就離開了。」對咲步的人生卻是毀天滅地。讀者看在眼中,衍生的憤怒是「你為逞一己獸慾而無所謂的行為、不將對方當作一回事的心態,卻令對方從此連自己的呼吸都感到厭惡」。這或許也解釋了何以Metoo運動能毀滅性地打擊到許多加害者。

井上荒野巧妙地將咲步的心情與動物醫院中動物的身體狀況穿插,於是咲步因著病危的動物「內心刺痛著,就好像是厚重的鎧甲出現了裂縫,有種酸性的液體滲了進來,就好像那鎧甲下是被剝了皮的心」時,我們忽然無法確定那滲入的酸性液體,究竟是從前的傷,亦或如今眼前因分離(動物死亡)而生的悲傷。

東野圭吾的《信》中,直貴的主管告訴他:「歧視是理所當然的。排斥罪犯和罪犯的家人,是非常正確的行為。我們必須歧視你,這麼做是為了讓所有罪犯知道自己犯罪會使家人連帶受苦。」這樣的話套用到人面對因著Metoo而面對災難性衝擊的名人要說的,或許就是「我們必須憎惡你,這麼做是為了讓所有性侵加害者知道自己的行為有多麼卑劣」。

於是,試讀本最後,加害者因著記者的追問而生的慌亂無措,便顯得大快人心了。身為讀者的我們,也總算能為咲步的說出來,鬆了一口氣。勇敢揭發以後,即便依然憤怒、悲傷,盼望確實能幫助她從某些糾結中得解脫。盼望那個在鎧甲下被剝了皮的心,仍能重生,仍有機會「邊保持柔軟的心邊變強悍」。
展開
唐鳳的破框思考力 : 關於工作、學習與行動的方法
讀者評分
5.0
|
2022/09/30

曾經基於個人的好奇,估苟過唐鳳,因而聽了幾場他的演講、訪談。人的言談,總能不經意洩露心裡的隱情。聽著他所說的每段話,我則不由得發自內心讚嘆:「好了不起的一個人!」

那個「好了不起」的讚嘆,並非由於他是個天才,也非導因於他的聰明。而是,儘管那麼聰明,聰明到被譽為天才,他仍能涵容思維想法相異者。傳說天才大抵是孤獨的,我們卻不會聽見他義憤填膺地去抱怨他人不懂,而是看見他以一種「人不懂,那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沒有講到讓人能懂」的姿態去一一闡明所有當讓人理解之事。即便說明了,更未曾以「我都講了,你怎麼還不懂」的憤慨去批判他人。那個談吐間流露出的有容乃大,絕非政治人物為了裝作大度而刻意強調的願廣納意見,而是在與人的對答中,自然而不造作的,幾乎可用「海納百川」來形容的氣度。

如何舉實例說明他的氣量呢?本人才疏學淺又鮮少認真追蹤時事,僅能舉前陣子的簡訊實聯制為例:他並非僅研發出一個「利用QR code解決一切」的方案,而是同時考量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少數族群,提供了簡訊輸入號碼傳送的方案。

覺得沒什麼嗎?我就遇過好幾次堅持招待賓客的飲料只準備咖啡,絲毫不在乎世上存在「不喝咖啡」之族群的同事阿。我想,在「顧及少數族群」這個行為的背後,所需要的細心、貼心與包容(包容那『與我不同』的人也有喝飲料的需求),多數人仍是欠缺的。

這回,有幸能在書籍出版當日,翻開《唐鳳的破框思考力》,雀躍不已,翻閱以後,更看見一個寬廣的世界。彷彿原本自己正閉門造車,有人告訴我:「你不只可以將門、窗打開,也可以將牆壁整個拆掉喔!」那樣的廣天闊地。(若是這樣的形容被誤會為侵門踏戶的話,我很抱歉。我想表達的,主要是狹小空間與廣大穹蒼的視野差異。)

書中分為「我這樣思考」、「我這樣工作」、「我這樣學習」、「我這樣看未來」等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給我新的開啟。

比如第一大部分提及「我們所面對的世界不斷有新的情況誕生,這些新的情況是傳統知識體系裡所沒有,或是無法因應處理的……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像是一塊拼圖。……用知識論來說,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主觀經驗才是珍貴且無法替代的,而不是要大家去背誦相同的東西。」便讓我們認識:比起在意標準答案,更有價值的或許是:能否與眾人一同,藉著貢獻所學,擺上自己的一塊拼圖。

其中一個章節「比世界更大的世界:閱讀開啟深度思考」裡頭,分享了唐鳳愛讀的科幻小說,還有許多動人的推薦,我的待讀書單隨即增加了好長一列。

我喜歡第二大部分中所提「面對需要學習的新事物,解除焦慮的方式,……就是跟它好好相處一段時間。……新事物並不一定難以理解,而是你有沒有給自己一段時間跟它相處,去好好理解,其實只要給自己一段時間跟它好好相處,學任何東西都是很容易的。」有時在臉書上看到一些父母(多半是母親)在抱怨「為何孩子(在學校)要學XXXX?」XXXX多是我們自己身為上一代,從前在學校未曾接觸過的東西。猜測或許孩子在家讀書時有疑問,向父母提問時,父母無法回答,因而生發怨言。同情這些父母的同時,也不免會想:「若父母面對未曾學習、理解過的東西,是抱怨『為何孩子要學這個?』,是否可能傷害孩子的學習胃口?」尤其那些要學習的新東西,並非真正沒有學習的價值。若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也試著去與那些新的知識好好相處,一起學習,便是建立美好的學習榜樣了。

書中也分享了唐鳳面對酸民留言的處理態度,無論是為自己情緒調整的精神按摩法,還是面對那些留言時,僅回應建設性的話語,都設立了美好的榜樣。如今網路上不負責任的話語多到滿溢,我們自己因那些話語,情緒受波動、不知如何回應嗎?唐鳳不僅提供極佳的示範,書中也提醒「『比暴力更可怕的是冷漠』,當集體對於不理性及煽動性的言論都採取冷漠以待的隔岸觀火態度……」那我們自以為聰明的「視若無睹」其實或許是更可怕的暴力。而酸民所以成為酸民,說不定就是曾被大量暴力對待的結果。或許,更應學習的,是如何提出具建設性的留言。

在第三大部分的第一個章節,有個衝擊性的標題「學習讓自己成為『無用之人』」。所指的是「不要過早用特定的用途來定義自己,不要『物化』學習者。」說到:現在的年輕學子在學習上受挫,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學習上太強調『有用』。人對物的要求,就是有用。若我們也將人物化,將人侷限在某一功能裡,當這個功能被科技工具取代,人就會生發挫敗感。因為從前那些為了『有用』而學的,是外面強加的,不是由內產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比起學習「有用」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學習「發自內心感興趣」的東西。對學生而言,重要的是「擁有對學習的興趣」。

面對現今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唐鳳提醒「我們的社會不應該為了配合AI,放棄人類一直以來重視的價值,例如人性尊嚴、人權等。」在書中第四大部分中,也提醒「別被數位轉型綁架了。數位轉型要轉的是工作的流程與工作模式,不是在本來的實體工作流程裡,一味地推行無紙化或是電子化。」

印象最深刻的,唐鳳對許多事物的態度都是開放性的,比如保持源源不絕的好奇心、鼓勵保留20%的時間去連結正職以外的外部社群,甚至開放自己的作品成為創作的素材,藉由共創,來成就共好。

我想,這樣一本書的出版,其價值絕非是要我們「將唐鳳當作一個圭臬,照著他如何思考、如何行為去思考去行動」,而是提供我們「有人這樣思考、這樣學習」的啟發,給我們看見關於行走於世間,更寬廣的可能。
展開
人類世的誕生
讀者評分
5.0
|
2021/09/27

我們的生活會否因正視了「人類的行為確實對整個地球造成了重大影響」的事實,有什麼轉變?我們的未來,又將因至今仍在持續進行的,人類行為對地球的影響,走向何方?對此,這書並不悲觀。作者提及「我們並非必然走向一片寒涼荒蕪的未來。智人已經破除了其他動物都曾面臨的重大問題,⋯⋯全球人類長期主動轉換成小型家庭生活的決定,就代表我們與其他動物相當不同。我們並非生長在地球培養皿中的細菌。我們並非不斷地成長再成長,直到食物或其他有限資源耗盡,直到全球人類一夕崩潰。」
展開
傳奇之人
讀者評分
2.5
|
2021/08/05
劇透警告

《傳奇之人》講述了一則精采的奇幻故事。

主角威爾降生於耶穌降生的時代,主耶穌釘死十架受死的那年,他同樣是33歲,卻一路存活「至今」。不得見死亡聽來是極其迷人而令人羨慕的經歷。故事中在探究「主角何以持續活著不見死亡」的根本原因時,卻觸及了基督徒信仰的基本層面。

其中講述主角何以必須承受孤寂、忍受疲憊,持續行走於人世間的根本原因—因著他在耶穌扛著沉重的十字架準備受死的路上,打了耶穌一下。

看到故事本文,主角威爾見到主耶穌時,祂「裸露的背部和肩膀皮開肉綻⋯⋯因鞭打而流著血。某個人把那頂嘲諷用的荊棘王冠殘忍地戴到他頭上,刺穿了他的皮膚,冒出更多細小的血流。」而威爾打了耶穌一下,向祂喊叫「走開!走開!」

若是一個打了耶穌一下,向祂喊「走開!」的人,所受的「懲罰」是必須持續存活直到主再來,那麼,那些鞭打祂、為祂戴上荊棘冠冕的人,是否更當陪著主角一起「存活直到主來」?

故事中將耶穌形容為「非凡的好人」。那麼,假設「永遠活著」果真是種懲罰,倘若一名「非凡的好人」果真會為了自己被輕賤地推打一下、侮慢地喊叫一聲而小心眼地「詛咒」那向他「施暴」之人,他是否還夠資格被稱為「非凡的好人」?

稍一思索,便會發覺基本邏輯設定上之荒謬。

書中藉著漢娜與威爾的口,去論述主耶穌僅是個非凡的好人,是神的管道或載體,不具有神性。

新約聖經中,關於基督的神性之啟示相當明確而豐富。以下謹舉出部分經節
約翰福音一章1節「太初有話,話與神同在,話就是神。」
14節「話成了肉體,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豐豐滿滿的有恩典,有實際。我們也見過祂的榮耀,正是從父而來獨生子的榮耀。」
羅馬書一章3至4節「論到祂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別的靈說,是從死人的復活,以大能標出為神的兒子;」
救主耶穌藉聖靈成孕,乃是神成為肉體,不僅由神聖的能力作成,更是由神聖的素質加上屬人的素質所構成,因此產生了兼有神性與人性的神人。祂是完整的神,也是完全的人。

故事中漢娜表示「誰決定(耶穌其實是神的化身)這個觀念並加以推廣?是耶穌死後四百年,在以弗所議會的一群老人。」

維基百科上提及一般認為新約聖經的正典(Canonization)書目確定,為主後397年的迦太基會議。但,近代就聖經抄本的研究發現,新約聖經的正典書目可追溯至2世紀。

漢娜提及之「耶穌死後四百年的以弗所議會」所指乃主後431年,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於以弗所舉行的第三次基督教大公會議,當時主要議題為:關於涅斯多留派基督神人二性之爭。

當時認為涅斯多留派倡導三一神中的第二位包括了兩種分開對立的身位:就是那位流血、受苦、並死亡之為人的耶穌,以及那位永遠、未受生(unbegotten)之神聖的道(認真去探討,這並非涅斯多留原本的說法,在此且不贅述)。而亞歷山太的大主教區利羅師承亞他那修,認為在基督裏神人二性乃是聯合成為一個『神—人』性(φυσι);基督的成肉體是『道』從『肉體之外』(ασαρκο),變成『有身體的』(ενσωματο),他認為基督是『由二所出的一』(ει εκ δυο),是真正的『聯合』,而非涅氏所謂的『聯結』。教會歷史告訴我們,區氏反對涅氏,既有彼此之間神學派別的歧見,也有黑暗的政治鬥爭。雙方各擁人馬,藉著大會彼此定罪、驅逐,至終由區氏佔得上風,取得羅馬教皇支持。然而事實上,涅氏並未教導基督神人二性分開的教訓,區氏也並非不承認基督神人二性的區別。只不過涅氏強調兩性的分別,區氏強調兩性的合一。無論如何,事實與《傳奇之人》中漢娜的敘述全然不符。

《傳奇之人》中攻擊聖經,認為新約的福音書是以弗所議會捏造的,因此不承認耶穌的神性,認為不過人的謊言。既然如此,就來看看舊約中對於神成肉體的預言。

以賽亞書七章14節「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看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她要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
九章6節「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祂的肩頭上;祂的名稱為奇妙的策士、全能的神、永遠的父、和平的君。」
作為那為我們而生的嬰孩,基督是全能的神;作為賜給我們的子,祂是永遠的父。

彌迦書五章2節也提到「伯利恆以法他阿,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為我而出,在以色列中作掌權者;祂是從亙古,從太初而出。」經過了七個世紀,這預言毫無差錯的應驗在耶穌身上。
以賽亞書五十三章甚至預言了祂的容貌、祂周圍的人對祂的態度、祂的死,乃至祂的埋葬。

也必須一提羅馬書六章23節「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乃是永遠的生命。」
照著聖經,犯了罪,應得的報償乃是死,而永遠的生命乃是在基督耶穌裡,神的恩賜。此乃《傳奇之人》將「永遠活著不見死」設定為威爾侮慢耶穌後之詛咒的全然不合理處。

故事中,威爾為了期待脫離永活的寂寞與疲憊,殷殷指望主的再來(好吧,雖然他認為他在等的是「神再派來其他的」),在主後一千及兩千年時,熱切鵠望著。為此,同樣來看看聖經,關於主的再來。馬太福音二四章36節「至於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諸天之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連主耶穌都不曉得的日子,又怎會是世人所以為的「滿一千年的1月1日」?

神並藉使徒行傳四章12節提醒我們「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威爾所以為「神再派來其他的」只怕僅是他自己的妄想了。

對威爾的理論和行為不以為然,當然並不代表我就贊成聖賈克神父及其所代表的梵蒂岡與天主教會。

啟示錄二章6節,神藉約翰所寫給以弗所召會的書信中提到「你恨惡尼哥拉黨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
何謂尼哥拉黨?該字的原文Νικολαϊτῶν(此處為所有格,原型為Νικολαϊτηζ)字根是由νῑκάω(意「征服或勝過」)以及λᾱός (意「平民、俗民、非專行人」)二字所組成。尼哥拉黨係指一班認為自己高過一般信徒的人。換而言之,就是天主教和更正教所遵循並建立的宗教階級制度。故事中的聖賈克神父一直自認在事奉神(很難不想到約翰福音十六章2節所說「時候將到,凡殺你們的,就以為是事奉神。」以及馬太福音七章22至23節所說「當那日,許多人要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在你的名裡豫言過,在你的名裡趕鬼過,並在你的名裡行過許多異能麼?那時,我要向他們宣告: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行不法的人,離開我去罷。」)也自認敬虔禱告,卻總不經意地透露其對地位、名聲的野心,甚至完全沒有留意到從根本上,那些階級制度便為神所憎惡。更別提他為了達成自以為是事奉神的目的,不惜說謊、作假了。

完全贊成書中所說「耶穌⋯⋯從沒打算建立什麼譁眾取寵的宗教組織」。然而「就只是想要人們擁有同情心並加以實踐⋯⋯」的想法,僅是試圖以人的意志力去達到什麼、完成什麼,結果就如威爾所察覺的:他什麼都無法達到。努力促成的所謂進步,可能是間接促成希特勒所帶進的屠殺,可能是間接指導了原子彈的發明。人想憑自己的努力,去做到所謂的同情、所謂的善行,結果惟有失望和灰心。

神在地上所做,皆是有目的、有旨意、有計畫的,從來不會沒頭沒腦地讓一個人獲得與眾不同的境遇卻僅能毫無目的與方向地胡亂闖蕩,自行藉著讀遍所謂典籍(惟不讀聖經?)加上腦補來幻想出自己的任務與贖罪方式。

若威爾站在主的審判台前,或許會聽見神說「誰用無知的言語,使我的旨意暗晦不明?」(約伯記三八章2節)

以創世記中神呼召亞伯拉罕為例,確實亞伯拉罕「出去了,還不知道往那裏去。」(希伯來書十一章8節)然而,亞伯拉罕在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的過程,不斷有神的顯現與引領。就算亞伯拉罕不清楚,神可是一清二楚。

希伯來書八章5節「他們的事奉,乃是天上事物的樣本和影兒,正如摩西將要完成帳幕的時候,蒙神指示他說,“你要謹慎,照著在山上所指示你的模型,作各樣的物件。”」(出埃及記二十五章40節神對摩西交待「你要謹慎,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去作。」)神一旦呼召,從來不會任由人照著自己的推測與想像去任意妄為。摩西建造帳幕,就連一根線的顏色都不能隨心所欲,乃要按照神所指示他的樣式。

關於威爾所不明白,神的目的與旨意,在此且用聖經中一個被撒但攻擊的「好人」來說明。在舊約約伯記中,約伯「完全且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約伯記一章1節),然而,神一再允許撒但去攻擊約伯,讓他的親人亡故、財產受損,自己也罹病受苦。因為神要得著的,從來不是威爾所以為的「好人」。希伯來八章10節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要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我要將我的律法賜在他們心思裡,並且將這些律法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神所要的,是將祂自己作到人裏面。神要進到人裏面,作人的內容,作人的生命、性情、生命供應和元素。如約翰福音十五章5節所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住在我裏面的,我也住在他裏面。」神要與我們有生命的連結。關於生命的故事,絕非僅是人們自表象中所領會,僅是淺薄的所謂「作好人」。

原是懷著輕鬆的心情閱讀一本奇幻小說,然而其中的言論與思想,畢竟涉及了基督信仰最核心關鍵的東西,不能妥協。以上略作說明。

回到故事本身,身為一名(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瞭解的)貪心之人,如若有幸能如威爾般長久活著且容貌永遠年輕、體力長久不衰,甚至記憶力好到將近兩千年前的事仍記得一清二楚(他大腦灰質究竟是一般人的幾倍?顯然海馬回也相當健康!科學家應當很想抽取他的幹細胞來看看重生能力有多強大吧!)我仍是羨慕的。
展開
初戀【2018直木賞得獎作品】
讀者評分
4.5
|
2019/07/04

書名為《初戀》。而所謂「初戀」,在書中扮演的角色相當微妙。
對第一人稱主訴者「我」--真壁由紀(應當是心理治療師而非醫師?)而言,初戀是整個故事中隱伏的線,是心底的傷,是希冀解決卻又難免畏懼的曾經。
對另一位主角—聖山環菜,初戀則可能幫助周遭的人理解她的曾經,能藉以發掘真相。

然而《初戀》並非講述誰的初戀故事。
它更多或許是講述關於親子關係不同的可能性。

常覺得,許多人心目中「親子關係」的樣貌是相當固定的。
比如:父母一定會愛孩子(就算父親不會,母親也肯定樂意付出),孩子必然依戀父母……

然而人與人的關係總有各樣的變形,無謂是兄弟姊妹、戀人、夫妻、親子……。以自己固有觀念及有限想像力中認定的形貌去定義他人的關係,從而去評斷、審問,或許也是一種殘酷的精神暴力。

當此人曾行經你從未涉身的歷程,你如何認為自己有資格提供建言與幫助?(當然許多人也許並非真心想提供協助,多半不過滿足自己發表意見的欲望罷了。)

《初戀》中最顯著的敘事線,是「聖山環菜為何要刺殺父親」的真相發掘過程。
然而,在探究真相的過程,除了隱約意識到聖山環菜與父母間關係的異常,讀者也會在閱讀過程中察覺:主述者真壁由紀,以及律師庵野迦葉,似乎都有著與母親之間難以解開的心結。

對照個人的成長經驗,我其實多少覺得《初戀》中,對於「為何會與母親間產生心結」的描述,仍嫌過於簡略。

記憶中,從國小一年紀,聽見「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就非常納悶「哪裡一樣?天下的媽媽都跟我媽媽一樣可怕嗎?」母親節老師機會教育請班上同學舉手分享對母親的歌功頌德,我更是無法理解:大家心目中的母親為什麼會是那樣美好的存在?

於是我能理解由紀面對親生母親的「實在不想讓那個人來我家」,也能同理迦葉即使生母彌留也不想前往看望的心情。反倒對環菜即使持續被母親武斷地評為「說謊成性」仍對母親存有依戀的心情感到不可思議。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或許會對環菜殺了父親這件事,給予「幹得好!」的評價吧!(欸⋯⋯這樣寫可以嗎?)

然而,父母從來都不完美,讓不完美的父母因著不當的教養方式,養出心態可能扭曲的彆扭孩子,惶惶然地繼續在這充滿威脅感的世界,戰戰兢兢地活著。那倉惶,並不是刺殺那個將自己的個性調教成這樣的父母就能夠消除的。童年的傷、彆扭的個性、扭曲的心態,八成會跟著自己一輩子吧。既然如此,與其「我會變成今天這樣都是拜你所賜」,把不幸的境遇都歸因於父母,不如學習與那個彆扭甚至扭曲的自己相處,才能好好在這荒涼的世界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吧。
展開
窒愛
讀者評分
4.0
|
2019/03/23

從內容來看,英文書名“My Absolute Darling”翻成「窒愛」譯得極好。
這邊聲稱對另一邊有極深的愛,另一邊卻被愛到快要窒息,以「窒愛」二字,可說是將以愛為名之暴力的受害者的疲憊與恐懼表現無遺。

無論親子間、情人間,以愛為名而逕行的各樣妄為之事,總令我不寒而慄。

小龜在山林間即使夜間也穿梭無礙的畫面實在迷人。然而這迷人背後,卻有著恐怖(甚至變態)的教養方式。

即使身為深愛自己孩子的母親,我其實不相信世間所傳頌的,所謂父愛母愛的至高無上。除了因為社會新聞中偶爾出現的,父母不當管教事件,更多因為自己長大的過程中,相對於所謂父愛母愛的無私付出,我更深刻接收到的,是父母的自私計較與對兒女的苛責、缺乏體諒。

照顧者在一名初生孩子認識世界的過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儘管長大後,可以因著各樣的契機去認識寬廣而多樣的世界,若是起頭接受的視角過分偏執,可能終生看待世界與自己的想法都有偏差。馬汀以各樣的言語或肢體暴力對待小龜,而讀者如我們則心如刀割地發現,那些不堪的言語逐漸內化成小龜看待自己的醜陋方式。

作為一個14歲的孩子,小龜對於馬汀的教養方式不是沒有憤怒或困惑,然而在她的周遭,她沒有機會瞭解其他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她於是長期活在對自己的質疑與自責中,並以父親對她的辱罵來辱罵自己。她遍體鱗傷,不只是身體,還有心裡。而更令人傷心的,是她不知道自己不應當接受那樣的對待。

當小龜終於與馬汀正面對決,我想著「太好了!加油!」的同時,也不免感到糾心及無奈。當一個孩子,必須將槍口對準父親,才有可能終止父親對他的虐待,即使成功了,父親在他身上、心上留下的傷,也將永遠難以癒合⋯⋯

我多麼希望:不要再有孩子遭到那樣的對待⋯⋯

展開
遠處的拉莫:《大象席地而坐》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讀者評分
3.5
|
2019/01/30

與本書同名的中篇小說〈遠處的拉莫:邊界〉裡所描寫,作者彷彿在荒敗的生活中,掙扎地尋求救贖,將希望寄託在遠處的「拉莫」,卻說不出拉莫是什麼、在哪裡、有些什麼⋯⋯然而至少有個想望,有個努力的方向。最後,主角終於抵達拉莫,卻是藉著死亡。這是否說明作者最終的選擇?



周遭世界給他的感受,或者如同〈遠處的拉莫:警報〉裡,藉著一名嬰孩所表述「這個星球上,沒什麼路徑可走,到處纏滿了荊棘」



在聖經〈創世記〉中,人的被造原先是純淨美好的。從蛇開始向人說話,人有了第一次的墮落,自神的同在墮落到人的良心;沒有多久後,該隱不照神的方式,而以自己的方式敬拜神,終至失去良心的感覺,殺了自己的弟弟,人有了第二次的墮落,從人的良心墮落到人的支配;接著,邪靈又藉著不法的婚姻與人聯合,(創六2『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人類有了第三次的墮落。神於是不得不用洪水來對付、清理地。然而到了巴別,人否定了神在人身上的權利和權柄,集體起來背叛神,有了第四次的墮落。



到了今天,人非但失去了良心的感覺,不在乎道德(周遭的眼光,原本還可能限制我們表現得良善些,然而,當人無視道德,也就失去了廉恥感受),甚至也不在意律法,任意妄為,像是聖經提摩太後書所說「惡人和騙子,必進而變為更惡,他們迷惑人,也受人迷惑。」於是,整體大環境其實確如胡遷所描寫的一片荒敗,在其中,有些惡「在看不到的時間間隙中仍在生長著—如同癌變」。



〈遠處的拉莫:邊界〉裡寫道「這個民族早在大遷徙之前就已經拋棄了道德,信仰更無從談起。」實則一旦離棄了信仰,人其實也離棄了屬乎神的最高標準,一旦遠離神,即或還有所謂的「道德」,也僅是表現在人前,接連隨之而來的,便是持續的下墜。



胡遷多半以簡單的陳述與對話,在讀者眼前架構出殘酷的世界,像是〈海鷗〉中的冷血,在抽離了動機、心境等描述以後,顯得加倍恐怖。再聽說〈海鷗〉是改編自真實事件,更是令人悚然而驚。你以為自己生存的環境比書中所述的陰鬱還要美好嗎?但其中的腐敗,或許根本正發生在我們周遭。
展開
他們先殺了我父親:柬埔寨女孩的回憶
讀者評分
5.0
|
2019/01/04

讀歷史,某戰爭發生於某年,結果某人或某政權上位,開啟了如何的統治方式。

歷史不會告訴我們,在這場戰爭中,有哪個孩子原先的平靜生活如何被毀於一旦,在逃亡的過程中,面對了多少的疲憊與飢餓、恐怖與迫害;當家人一個接著一個離世,他如何在傷心之餘還得奮力求生。

教科書常是由勝者編篡的,其中有的,是對勝者、對當前執政者的歌功頌德。可是對於微小而不被在意的人們,無論你是勝者還是敗者,你都毀了他的家園,他原先可能平靜安穩的人生。

大大小小的報導中,各樣天災或人禍的死傷可能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數字,對於死者或傷者及其家屬,卻是生命中巨大的遺憾。逃難中,人們竭力抓牢了那一點希望與可能得到安全的承諾,可是迎來的,卻可能只是更多的暴力與絕望。

過分善感者如我,或許是沒有能力閱讀這樣的一本書的。讀的過程,淚流不止,不知如何止住那無盡的心痛。我們何等的脆弱,面對種種災禍又是何等無能為力。而掌權者在乎的,永遠不會是我們這微不足道者的憂傷與心痛。

將童年時被洗腦的「拯救水深火熱的中國大陸同胞們」拋諸腦後,我讀到《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以及這本《他們先殺了我父親:柬埔寨女孩的回憶》,又看到中國共產黨所「養育」出的現今中國人在世界各地的行止,仍不免心驚。共產主義的原始思維,是要創作一個理想的烏托邦,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人人安居樂業,然而我們從各個共黨執政的國家中所看見的,則是其創造的恐慌遠多於歡笑。

烏托邦原是神所能給人的美好境界,然而當人背棄、遠離了神,還妄想以自己的方式來創造美妙的伊甸,產生的便是自欺欺人的謊言,與數不清的悲劇。

書中,當人們有機會向殺害自己親屬的一位紅色高棉士兵復仇,主角卻恍然意識到「他的死無法讓他們任何人起死回生。」無論如何用力地痛恨、傷心,死者都無法再復生了。而生者的傷,又當由誰來醫治?
展開
困在大腦裡的人:揭開腦死、昏迷、植物人的意識世界,一位腦神經科學家探索生與死的邊界
讀者評分
4.0
|
2018/04/26

在醫學院唸書時,總覺得像閉鎖症候群、脊髓第一、第二節完全損傷這類明明還有意識,卻無法自主行動,難以表達想法的景況,是最可怕的詛咒。閱讀《困在大腦裡的人》,才知道還有困得更牢、埋得更深的意識,可能連身旁的至親都不能辨識其存在。

藉著大腦,我們思考、行動,並展現出個人色彩。然而,當一個人的生命力全然受縛於大腦,無法以言語、行動、臉部肌肉的線條展現出來呢?當如何辨別其意識?

書中稱之為「意識灰色地帶」。

閱讀此書期間,我正好陪小孩讀了《快樂王子》,我想,「快樂王子」也是個無法向周遭人群表達其意念的人吧。直到小燕子正好停在他的腳邊,感受到了他的眼淚。

對這些困在意識灰色地帶的人們,科學家所使用的fMRI等儀器及各類的方式,或者也期許能像小燕子之於快樂王子,為這些被困住的生命尋出一個出路吧。
展開
國家考試作文:得分技巧及寫作要領 (第五版)
讀者評分
4.0
|
2017/11/23

解說很詳盡也很易懂,獲益良多。
我特別喜歡「名言典故集錦」不落俗套,就算不是要考試,也值得好好讀過。
個人覺得一點小瑕疵是--內容每一篇「奇文共賞」似乎全都同一個作者寫的,一篇篇看過後發現:除了感物生情類與感情抒發類之外,其餘每一篇的例文內容一定會出現「以下幾點方法」、「有賴下列幾點」⋯⋯等列點式作法,看久了有點反胃。雖然都是論說文,還是覺得寫法可以再多樣性一點。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