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6
user-img
藏花

127則書評

127本書評分

4位追蹤者

125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127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AI霸主:OpenAI、DeepMind與科技巨頭顛覆世界的競賽
讀者評分
5.0
|
2025/07/13
劇透警告

破解生命的源頭

我們在思考AI對社會變化下,不外乎是對工作的影響。 就我們一般凡夫俗子來說,混口飯吃也是我們存在的最大意義。 這兩間當代最具影響力的AI公司創辦人,抱著不同的理想進而帶給社會巨大的改變。 讓我影響比較深刻的是在英國的 Deep Mind 。一開始知道這間公司是因為圍棋比賽,估計大部分人也是如此。 但是這位創辦人原來對AI的目標是想解開生命的秘密,這已經有點像是宗教上的探索。也正是因為如此,他跟 Open AI的發展路徑就大大的不相同。這本書很適合想要了解AI產業是這麼樣開始的一本書。值得再三品味。
展開
金錢陷阱:軟銀集團前總裁以扣人心弦的商業傳奇,揭露科技泡沫的真實與幻象
讀者評分
5.0
|
2025/07/13
一開始以為是本要批評孫正義經營風格的作品。 會這麼想也不奇怪,畢竟媒體不是裝神就是弄鬼,一個知名人物要得到一個公允的評價是不可能的任務之一。 身為有求知識慾望的讀者們,應該更期望理解無論結果是好還是不好,當事人是如何下這個判斷的過程才是最值得細細品味的部分。作者出身的印度背景,讓我聯想到差不多在同一個時期,另外一個強國的優秀人才,也是有感於現狀的限制而勇敢跨海發展的歷史。 例如多年前的一部陳可行幸的電影「海闊天空」就是描述當年的一抹光景。 很有趣的是當這些人在海外經商有成後,都會想回國投資,大展拳腳。 在這些移民的身上,我們往往可以觀察到他們對周圍環境的敏感度。 無論是該作者或孫正義其實都是移民,並且不斷的再不同的環境中成長茁壯。 這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種跨界的生物品種? 孫正義在近10多年來的投資,往往成了新聞媒體的頭條新聞,也帶來許多不同的評價。 我不由的想起他就好像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織田信長”,從一個身處邊疆又缺乏資源的限制下,突破一切的大將軍。 孫正義的魅力不在於創造出多少經濟利益,而是一種為了信念能賭上一切的驚濤駭浪人生。 這位作者很具體的描述與孫正義一起共事的過程,充滿驚奇與讚嘆的回憶錄。 值得胸懷天下的社會人士ㄧ讀為快。
展開
FUN的力量:釋放「快樂」的強大能量,讓自己輕鬆幸福,成為有趣的人,整個人活了過來
讀者評分
4.0
|
2025/03/02
劇透警告

探索為樂趣之本

很「Fun」的為自己閱讀這本書。 有記憶以來,我們華人傳統上就是勤奮的民族。父母從小也不斷教育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的觀念。 最後我們會突然發現人生就是一直被許多框架束縛。 我們活在自由的世界,卻像活在隱形的牢獄中。 在這時候可能是人類對心智最偉大的發明出現了。智慧型手機讓我們的身心靈無時無刻可以從現實環境瞬間移動到虛擬的極樂空間。 我想基督教所描述的「禁果」應該是就是我們手上這個方塊吧。 但現實是我們並沒有從此走上幸福快樂的日子,反而像是吸毒犯一樣,永遠在尋找短暫的假快樂。 本書作者在育嬰時的啟發,而開啟尋找樂趣的探索。 例如她去學吉他,意外發現的樂趣。 我也是在女兒的要求下一起去學習一種樂器。從此之後不僅成為我短暫跳出現實的時間裂縫,也讓成人之後的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我們都可以也應該為自己探索樂趣。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展開
正面思考的假象: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讀者評分
3.0
|
2025/02/23
劇透警告

進行中的研究

「樂觀」似乎是每個成功者的必要條件,從報章媒體報導中可觀察到受訪的勝利族人民,無可避免的會引述2個條件;1. 我運氣很好⋯ 2. 我是一個樂觀⋯。 自然而然,當我等凡人想要晉升至勝利族,腦袋中必先設定好上述2個模式。有趣的是這位作者指出原來很多思考模式其實是大腦的一種錯覺而引導出的結果。 例如:財富、結婚、生子,在傳統文化上都是會讓我們幸福的事,殊不知⋯ 在科學後有如此出乎意料的解讀。這本作品唯一美中不足之處在於,雖然已經指出一些錯覺,但是並沒有告訴讀者,我們可以如何改變這些錯覺。 期待作者的下一本書可以提供讀者一些方向。
展開
一往無前:雷軍親述小米熱血十年(小米官方授權傳記)
讀者評分
4.0
|
2025/01/12
劇透警告

格局決定結局

於2024年末時,在報紙上讀到保時捷在中國市場要裁員! 乍看之下有些意外,畢竟講的可不是一般的車廠,而是每個男人心目中的dream car。 多年前該車廠的廣告詞: Once in life time,真的是深深震撼我的心靈。 再讀下去報導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因為一款外號米時捷的電動車的影響導致保時捷銷售不利。 我想想這應該只是報導的一種敘述方式,但是不可諱言中國電動車的超CP值崛起讓消費者眼睛一亮。而這款米時捷,正式的名稱為SU7,是由中國的手機大廠小米出產。 截至2024年底,這輛在2024年3月開賣的車款到年底約賣出10萬輛。 小米的產品一項以吸引人的價格取勝,一看這輛電動車的價格約台幣96萬元。 以上種種讓我對小米的發展過程產生了興趣。 一家相對年輕的公司,但是產片線幾乎包山包海,只差還沒說要送消費者去火星吧? (未來誰都不好說)感覺上像是到處模仿貼牌+超便宜的價格取勝。 創業故事的開頭也跟很多創業故事差不多,幾個對智慧型手機有熱情的男子,在雷軍的集結號下開創了一個史詩般的故事。 有趣的點是雷軍在這個階段已經是個有經驗有成功過的創業家。 一開始對中國市場的正確判斷+民族情感的驅動下在很快的時間就在花海中一枝獨秀。 觀察這些中生代的中國創業家,在經過早期對美國企業的模仿。現在已經逐漸走出自己的特色方式 (可上YouTube 觀看雷軍的演講)。 這個才10多歲的公司在這個中美對抗的時代能走出一個什麼樣的路線,想必是一個有趣的議題。 小米行不行?只要去他的專賣店看看就一目了然。
展開
狂野人生:The North Face創辦人搶救巴塔哥尼亞荒原的瘋狂點子
讀者評分
5.0
|
2025/01/12
時到今日才發覺,自己當年在海外求學路上,其中一個深愛的流行服裝品牌及一個戶外活動品牌的創辦人竟然是同一個人。回想起來自己對美學的啟蒙點是不是也在無形之中被這位企業家影響了? 不得不說一個成功品牌的影響力是可以橫跨2-3代人的觀點。 當我讀到這位天生不羈的企業家在商業界登峰造極後的第二人生,真的是顛覆三觀。對他如傳說般的殞落有種莫名的惋惜。 在反思為何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會對大自然保育付出如此大的心力時。心中不僅想起紅樓夢中描述林黛玉的部分。 當接受者對給予者無以回報的時候是不是就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林黛玉以淚回報給賈寶玉。 這位企業家湯普斯金從社會中得到太多富貴,餘生選擇保育大自然做為對人類最大的回報? 願他的故事像他的品牌一樣影響我們如何保護大自然。
展開
菁英體制的陷阱:社會菁英為何成為威脅平等正義、助長貧富不均,甚至反噬自己的人民公敵?
讀者評分
4.0
|
2024/10/02
這是一本沈重的書。 尤其對我們生存在民主國家的公民更是殘酷的啟發。 由於歷史的因素,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這套系統的美好,人民皆可安居樂業,做自己喜歡的事,享有不被他人侵犯的權利。 在觀賞日劇&韓劇的時候,往往能感受到戲中那種對社會的僵固階級體制的控訴。 在享受之餘,不免有些慶幸自己生活的環境,在這方面沒有過度傾斜。 殊不知其實在這種體制下,一種新的階層已經崛起,很可能已經全面攻佔系統的制高點。 以往對只要勤奮付出,必有所得的信仰逐漸褪色。 高等教育+高科技的力量下,社會兩極發展的結果越來越嚴重。 當人們懷念島上當年的經濟盛世的時候,卻對菁英階級所造成的狀況卻毫無所覺。當我們以為階級鬥爭的歷史已經悄然遠去,但是新的階級間的鬥爭正逐漸進入高潮。 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將會是民主體制的價值重新定義的轉折點。
展開
【全圖解】核心逆齡節拍超慢跑(節拍超慢跑墊套組)【博客來獨家】:燃脂、降三高、預防肌少症,每天30分鐘三週立即見效
讀者評分
4.0
|
2024/09/16
劇透警告

為好玩而動

一開始是偶然的機會去聽作者的演講,後來被要求要換上運動服+瑜伽墊來參加。 結果就變成了自我體能的考驗,會場上哀嚎之聲不絕於耳。 有趣的是我環顧會場,小姐們居多。 這是在暗示男生對自己的體能和健康狀況比較有信心還是⋯⋯
引發我來參加活動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有什麼運動是適合上了年紀的父母可以做的。 畢竟有什麼禮物是比「健康」更好的? 那不知雖然自己平日也有保持運動的習慣,但有些被要求的動作,我也維持不了太久。 這也讓自己警覺到身體有些部分是沒有充分鍛鍊到的收穫。在最後的部分,作者的工商服務時間。想說活動是免費的,就支持一下。 收到貨品後,覺得這組合太棒了! 心理盤算要多買幾套送給輩。 什麼是最好的禮物? 健康! 讓我們一起觀賞電視劇 + 超慢跑~
展開
愈跑,心愈強大:跑步教父席翰醫生教你成為自己的英雄(再戰十年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09/07
這本書不是只為跑步愛好者而寫,是為每一個熱愛生命的人而寫。 跑步於我仿佛是喝一杯純粹的黑咖啡。 早上喝一杯不是為了什麼品味生活,只是為了今天的工作提神醒腦。 每天早上都會看到一群奮勇不懈的跑者在操場上一圈又一圈的奔跑著。 我心裡面只會想到小白鼠不停的在圓盤上奔跑。 我不僅納悶,全世界有這麼多有趣的運動方式,為什麼要選擇跑步? 當我讀到席翰醫生描述,跑步不是為了什麼了不起的理由,只是讓我們回到純真的小朋友狀態。我不僅想到,所以現在跑步變成一種神話? 最後我誠服與這種洞見。 因為只有小朋友會不求任何利益的前提下去玩遊戲。 「玩」的道理就跟黑咖啡一樣是純粹的事物。 只有當我回歸到「初心」的狀態下,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證據。 直到現在我也沒有成為眾多跑者的ㄧ員,但是盡量每天去從事自己喜愛的運動方式,讓我純粹的感到Happy !  

May force be with you.
展開
知行合一 王陽明(1472-1529)(二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07/12
劇透警告

西方有達文西,東方有王陽明。

「知行合一」幾乎在華人的世界中,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四字箴言。 在小時候的我來說,這只是在考卷上必須記得的一位明朝偉人,可能這題的答案只價值一到二分。之後在青春洋溢的歲月中,這四個字所代表的意思就是;我知道我年輕,所以我要盡情的玩! 這不就是「知道」& 「行動」最好的方案? 毫無意外的在成長的歲月中,就慢慢深埋在心中的某個角落,不復待見。 逐漸得腳步從台灣一路玩到國外,在義大利見識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達文西。心中深深的被他那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藝術創作所折服。誰又不會被那幅永恆神秘的微笑所吸引。 又有誰不會被達文西遺留下來的手稿所佩服? 但回到彷彿一切都是過度的環境下,再美的藝術品也沒辦法提供我們做人處事的一套準則。 直到接觸王陽明的故事,一方面被他的人生經歷所感動,一方面對他的「心學」動心了。 當我們習慣於我從外界尋找best practice的時候,這位聖賢指導我們「心既是理」。 赫然之間「知行合一」的四字箴言再度浮上心頭。 心學從來都沒有離我而去,只是在我走過一些人生的道路後,再度出現來引導我在人間道場的方向。 一幅好的藝術品可以流芳百世,一個好的哲學道理可以永垂不朽。
展開
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怪獸訓練總教練何立安以科學化的訓練,幫助你提升肌力、骨質、神經系統,逆轉老化
讀者評分
4.0
|
2024/05/01
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 從自己父母身上看見進入「高齡化」後,身體機能的退化似乎是無法避免的標準。 更有甚者作者提到;現代人幾乎就是一直處在退化的狀態下。 幸好在科技進步下的現代,我們可以透過規律的運動訓練下優化自己的肉體。 這一點簡直就是神蹟,不過這一次我們不需要跟神祈禱,我們只需要身體力行的執行下去就好。 人類最大的自由就是可以自由使用身體!
展開
大腦韌性:高齡化時代最重要的健康資產
讀者評分
5.0
|
2024/03/24
「我思故我在」但當自己無法思考的時候,我真的還存在嗎? 逐漸注意到大腦的功能,除了本身的好奇心外,就是對教導小朋友上的一種需求。 畢竟父母最重視的一定是小朋友的教育,有感時代進步,父母也願意調整以往的填壓式教育方式,採取開明多元的方式。另外邁入高齡的父母給我們上了一種身體的生命教育。 我們面對幼小的小孩子是一種「建造」的工程,面對老邁的老母是一種「維持」的工程。 回歸自己更是一種「發揮」的工程。生命本身帶給我們太多無形的教育,我們要如何學習與應用是最大的功課。如果連世界首富最擔心的都是大腦失能的症狀,我們更應重視和保護自己身體上最重要的器官! 在數位時代人類可能獲得某種形式的永生 (元宇宙)但如果我們無法思考能的時侯又要如何永生?
展開
AI 2041:預見10個未來新世界
讀者評分
5.0
|
2024/03/21
透過小說式的場景描述方式,讓讀者很容易在腦袋中產生畫面。 相對坊間一般相對AI的技術性或預言式的書籍實用度上提升不少。 個人最喜歡的章節是如果未來人類不需要工業賺錢來養活自己,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改變。 當每個人都會在一個資源富足的烏托邦世界下,我們人類奮鬥的目標又會是什麼? 未來以來,讓人期待。
展開
重啟人生:一個哈佛教授的生命領悟,給你把餘生過好的簡單建議
讀者評分
5.0
|
2023/10/29

每個人在進入中年後往往有種莫名的惆悵感。 尤其身為父母的族群往往喜歡不斷反覆對小孩子強調;少壯不比,老大徒傷悲的曲目。 反思我們成長的過程,本質上來說小時候其實也不知道為何而學習? 為了看得懂文字,會算數⋯父母師長口中的方程式就是: 不學習-找不到工作- 人生失敗。 很弔詭的現象是人一進入職場後很容易不思學習,反而數學力大爆發,每天計算著還有多少天之後可以退休安享天年! 但是現實生活的軌跡真的就是如此嗎? 我認為人在邁向某個年紀後,更應該了解自己的愛好,從其中發展出自己的專長。 尤其此書作者提出的第二曲線,人類的智力可以透過不同的學習方式持續成長。拜科學的進步,人類壽命不對延長,身體的狀態也能透過適當的鍛鍊保持健康。處於這樣的變化下,每個人都有機會發展出第二人生或第三人生⋯⋯ 重啟人生給我們一窺機會的窗口。
展開
腸道.腸道菌與人體免疫:餵飽你的腸道菌,就能提高免疫力改善身心健康
讀者評分
5.0
|
2023/10/16
劇透警告

邁爾醫生再一次展示他的專業知識和對生命關懷下所完成的文字報告。 上一本著作中喚起大眾對腸道菌的理解與重視。這一次他不只希望可以療癒人心並進一步想療癒整個地球。 嗯,看起來有一種復仇者聯盟的意味。 可以想像成這位超級英雄(醫生)期望透過他與微生物菌種的合作來保護地球和療癒人類飽受折磨的身心。

雖然這本書引述的資料有很多都是源自於美國的研究報告。 按常理來判斷,我國民的飲食結構與西方飲食應該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化。 當我讀到美國發達的現在食品工業如何將商品賣給消費者的時候,突然提醒我Costco標榜的其實就是美國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大量的食品後回家慢慢享用。 在這種高度加工的食品下,往往孕育出許多慢性病的結果。 追根究底業者可能也只是提供消費者喜歡購買的商品。只有當消費者了解以植物性飲食為本的飲食方式才能改變整體飲食結構。 古人說:醫食同源,改善飲食方式就是讓我們避免日後付出巨大醫療成本最有效的手段。引述書中的一段話「我們現今的經濟體制有一個行業靠著延續生命讓人不死的方式賺錢」。 慎之又慎!!
展開
發酵吧!地方美味大冒險:讓發酵文化創造傳統產業新價值
讀者評分
4.0
|
2023/10/13
劇透警告

日本可說是我國人最愛前往旅遊的國家,日本料理餐廳也遍佈與每一條大街小巷中。 在進入一個講究「有機食材」的趨勢下,日本料理的料理方式更讓許多人愛好不已。 我國甚至乎可以高喊離開日本後,最好吃的日本料理在台灣。 在以往享用美食的過程中,讚美之語不外乎是:新鮮,少油,清爽⋯ 之類的描述。 但我從沒思考過微生物在之見搭配的角色。誠如我們喜愛的清酒,葡萄酒,威士忌⋯ 藉由微生物所產生的發酵過程無處不在。 藉由作者的描述,我領悟了一種對日本更深沉的理解。 發酵文化也代表我先人與大自然相處下的智慧生存方式。 在2戰後,各國百廢待舉的狀況下,工業化的大量生產,確實是最有效的應對方式。在近年來因為吃下太多工業化的食物下,人體產生很多新的文明病,我們也逐漸忘記原來食物的味道。 當我們開始重新發現微生物對我們身體的幫助下,發酵變成一種自我身體的可能修復之道。有鑑於科學進步,現在的我們要活到100歲已經不是天方夜譚,更多開始討論活到120歲的可能性? 姑且不論我們壽命有多長,讓我們能夠健康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思考。在以前我們會說「英雄出少年」,在未來的新時代下會不會有「英雄出暮年」的說法? 我拭目以待 ⋯
展開
泰山經濟學:從Spotify看善用破壞性創新轉型的八大原則
讀者評分
4.5
|
2023/09/18
劇透警告

充滿意外驚喜的一本書! 一開始好奇作者的經濟學家身分在一間創新公司Spotify能做什麼樣的事? 觀念中經濟學家就是一群不斷設計數字模型和談供需的專業人士,更適合在大學教書多過服務於商業機構,更別提新創公司。 新創公司應該就是要帶給我們WOW 體驗的供應者。接下來作者帶給我”命運交響曲”般的心靈震撼。 現實社會中處處充滿大數據,但這些大數據也很有可能因為無心的收集過程中帶給我們錯誤的解讀。 例如說; 如果要降低戰鬥機被擊落的風險,我們是應該要加強彈孔的防護? 還是關注那些無法成功返航的戰鬥機? 這真是一題絕佳的腦筋急轉彎問題 。 另外觀察到網路時代人的「注意力」稀缺問題? 在抖音橫空出世後,專家學者指出短視頻對使用者的影響,但大部分的我們沒發現到其實在音樂市場就已經開始有這樣的變化。 我建議在閱讀這本書外也可以搭配Spotify的傳記一起。 這樣子對整體背景會有更大的理解與趣味。
展開
幫孩子找到自信的成長型數學思維:學好數學不必靠天賦,史丹佛大學實證研究、讓孩子潛力大爆發的關鍵方法
讀者評分
4.0
|
2023/08/30
劇透警告

AI時代下,最好的Google Map。以往的數學無非就是不斷反覆練習題目來提昇準確性和速度。 很弔詭的一點是華裔學生在數學這科目上,往往有優秀的表現。但鮮少有華裔子弟創造出不同凡響的產品或學術理論。 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我們往往追求的是計算能力而不是推理歸納的能力。 邁向AI社會,計算能力將是最容易取得和低價值的資源。 如何調整未來主人翁的數學發展重點將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讓我們一起學習成為數學愛好者!
展開
勵志書實踐生存報告:我如何花一年的時間讀12本暢銷勵志書,並真的改變人生
讀者評分
4.0
|
2023/08/14
劇透警告

太有趣的一本書! 每個人都無時無刻活出更好的自己,市面上勵志書是最不缺乏的品項之一。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本神奇的書告訴讀者們要如何做來改變自己。 風潮一過去,水面一片安靜。 大家又在期待下一本爆款。 透過作者的親身體驗,讓我們發現你我都不孤單。 想要成為更好的我是值得努力的目標,但是沒有一本神奇的書可以解決全部的疑難雜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生是不是就是一場自尋煩惱的冒險?
展開
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
讀者評分
4.0
|
2023/07/30
劇透警告

一開始被書中的標題吸引「 失聰切斷了我們與人的連結」。社會逐漸走向高齡世代,與長輩的說話方式變成一種需要從新學系的課題。 再者教育養成過程中往往比較注重於讀寫的能力訓練上,讓我對聽這樣的能力沒有太多的思考。 誰知道,作者指出聽覺是比我們的閱讀能力更早就演化出來的。 所以「聽書」可能比「看書」夠有效。 回想小時候還是相對文盲的時候,都是跑奶奶聽收音機播放的故事逐漸建立起一種世界觀。 至成人階段聽音樂更是一種最方便的娛樂方式。 我們這麼聽形塑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未來可以來比較看看「聽說」& 「看書」對我們大腦會有如何不同的反應。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