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回首頁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會員登入
黃金會員
前往會員專區
我的電子書櫃
訂單查詢
瀏覽記錄
下次再買
可訂購時通知
本月獨享
可用E-Coupon
0
張
可用單品折價券
0
張
可用購物金
0
元
可用 OPENPOINT
0
點
登出
訂單查詢
購物車(
0
)
電子書櫃
繁體
展開廣告
關閉廣告
HOT
曬書99元起
追星語學堂
膳魔師5折起
雅漾x史奴比
:::網站搜尋
全部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美妝
保健
服飾
鞋包配件
美食
家居生活
餐廚生活
設計文具
無印良品
星巴克
3C
家電
日用
休閒生活
婦幼生活
電子票證
寵物生活
票券
玲廊滿藝
故宮精品
電子閱讀器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必讀暢銷榜
天天爆殺
今日66折
每日簽到
禮物卡
現領折價券
全站分類
曬書市集
電子書
兒童館
旅遊戶外
家居日用
美妝個清
健康運動
旗艦品牌
中文書
.
簡體
.
外文
電子書
.
有聲
.
訂閱
雜誌
.
日文書
CD
.
DVD
.
黑膠
線上藝廊
文具
.
動漫
日用品
.
婦幼玩具
彩妝
.
保養
.
洗沐
鞋包
.
黃金
.
服飾
3C
.
手機
.
電玩
家電
.
視聽
美食
.
生鮮
.
保健
寵物
.
家居
.
餐廚
運動
.
戶外
.
旅用
禮券
.
票證
.
票券
博客來
讀者書評
山水先生 的所有評鑑
取消
送出
確認
瀏覽次數(373)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B
複製連結
Lv.4
依據書評貢獻度、參與度
山水先生
21
則書評
21
本書評分
1
位追蹤者
46
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21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
(可複選)
全部
中文書(18)
文學小說(13)
人文社科(5)
簡體書(3)
藝術設計(2)
童書/青少年文學(1)
展開
評鑑星等
(可複選)
全部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評鑑日期
全部
最近一個月
最近三個月
最近半年
最近一年
最近三年
三年以前
評鑑發表
全部
有評鑑內容
只評星等、無評鑑內容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
4.5
北極風情畫
讀者評分
4.5
|
2023/04/20
劇透警告
散失於無名的風情畫
—談《北極風情畫》無名氏
無名氏本名卜寧,又名卜寶南、卜乃夫。他揚於無名,著有一系叢書《無名書》共七卷,二百六十餘萬字,分別為:《野獸、野獸、野獸》、《海豔》、《金色的蛇夜》、《荒漠裏的人》、《死的岩層》、《開花在星雲之外》、《創世紀大菩提》。實際成書後為六卷,《荒漠裏的人》毀於戰火。但日子久遠,沒有再版,散失於無名。現在能集齊全書已足見肘。2015年,重新發現《無名書》第七卷—《荒漠裡的人》,轟動一時,復又消失於無名,不為大家所談。這好像卜寧晚年定居台灣生活一樣,寂寂於無名,偶爾只能在一小撮專欄文稿中看到他的手筆,見《情緣 無名氏等著 星光1985》,才可慢慢窺看他所蘊含的暗淡星光。
無名氏成名於《北極風情畫》,此小說先屬報章連載於1943年,後結集成書發表,出版正值抗戰時期,但風靡一時,號稱「中國新文學第一暢銷書」,各銷百萬冊以上。不過此小說在1950年後的動盪時期,跟卜寧一樣消失於無名,甚至被定罪抄家追究。隨著書稿在後文革時期獲發還,無名氏將稿件以斬件、螞蟻搬家形式,寄給兄長後,無名化為有形。《北極風情畫》在後文革及改革開放時代重新熾熱起來。《北極風情畫》可說是風行於亂世,此話亦不為過了。
要找《北極風情畫》一看,十分困難。在全香港圖書館裡,只有一處可借,因有預約,要在兩星期內看完。小說亦在台絕版,不會再發行。有電子書版本,但校訂一般,錯別字不少,但不能否定他們成書的心力。最後,要勞師動眾,千里迢迢,從中國接近北極的遼寧省將《北極風情畫、塔裡的女人》簡體合訂本訂購過來,方能如願。
《北極風情畫》的魔力不在於抗日戰爭裡國仇家恨之書寫,卜寧之所以具無名氏為筆名,就是不想被抗日主流作家批評。在國家存亡之秋下,仍掏空一切談談兒女私情。在另一方意識形態掛帥的洪流下,小說亦沒有宣揚抗戰文書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敘述,更沒有將此淪為政治宣傳的讀物。這部小說並不符合當時大眾傳播的主流,然而卻一紙風行,甚至入選成為中國現代小說必看的一百強,實是始料不及。
無名氏巧妙地利用韓國光復軍參謀長李範奭的愛情故事作為《北極風情畫》的故事藍本。這個故事的開端用了華山作場景,作者以細膩的文筆去描述華山的地形山勢,更透出他閒居於此以慰心靈的淡泊。華山的淡泊反托韓國陌生人之出現,就成了本書吸引讀者續看的引子。由汾酒對飲開始,作者與陌生人對談間,多少流露一種華山論英雄,識英雄重英雄,道風為一山的境界,這種傳統中國的山水淡泊情懷,透出的卻是一道異地戀的故事,而故事的鋪排是以西方希臘甚至是古典時期的悲劇手法貫穿。
故事中的林參謀(原型是李範奭)隨軍到俄國小鎮托木斯克,巧遇一位波蘭女子奧蕾利亞,他狡猾以奧蕾利亞認錯了人,故意往前跑,引誘奧蕾利亞上鉤,待到奧蕾利亞追到,又將計就計,摟住奧蕾利亞長吻。以爆炸性的奇遇作始,以熱烈追求為故事的原型,卻滲進《茶花女》這段歌劇進去小說的情節之中。林看《茶花女》後道了一句,悲劇雖是悲劇,然而女演員怎演都不能演活女主角,試問一個人臨終時仍有氣力唱好一段歌曲嗎?他道出悲劇有時是可笑的,應該要笑著看而不是哭著看,此借用手法,明顯為整篇小說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無名氏善以華麗的詞藻去描寫所有的景物,又插敍不少人生百態、生活哲學,來顯示林的優秀,卻在現今社會被人譏笑為追女聖徒、騙女賤男,更說這角色員是作者的一種美化。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說,這角色的設定並不是現今我們所想。作者對托木斯克這市鎮的觀感,顯然藏有一些隱喻。這種「冷」跟華山的「冷」不同,這種「冷」隱藏著封閉和恐怖。作者特別提到大提斯拉夫主義,波蘭的落難經過,以至對馬克思主義下的俄國之封閉思潮進行批評。不過,作者亦特別提到奧雷莉亞同事葉莉亞的往事,作者對她愛好西方自由奔放社會的偏見,作出冷嘲熱諷式的對應。那麼,卜寧在書寫《北極風情畫》時,他所表達的是怎麼樣的心態呢?
不少評論認為無名氏的作品是鴛鴦蝴蝶派,鹽花甚多,露骨突兀,猶以性愛描述為甚。卜寧有意弄破世俗的枷鎖,以愛為本位,坦蕩蕩的,帶有史詩式的,去真切地敍述林與奧蕾利亞的愛情經歷,這種表達在當時是劃時代、是開放的、是大膽的。正因為這種由心而發的浪漫主義表述,更見純真。作者提到康德,提到不少哲學家,對詩彈琴畫畫唱歌,很有中世紀古典純愛故事味道,越是純潔,越反襯當下社會的窒礙。在韓國人、波蘭人,俄國人這些外地風情畫之襯托下,作者刻意說出「真實」的重要性,來抗拒蘇聯統治之封閉,又批評西方文化之偽善,其實在此段鋪排裡,多少看到無名氏對當下社會控訴的隱喻技法。
奧蕾利亞自殺身亡,成為悲劇。她在寫信中,一邊自殺一邊寫下遺言於灰色紙上,甚有警示。有誰可以演得好《茶花女》,只有將近死亡的人就是,這顯然是與小說的開端呼應,一語成讖。卜寧以中世紀西方殉情故事藍本書寫此段,字裡行間十分悲壯。以結尾借華山雪景的「冷」回應托木斯克的「冷」作結,本來華山淡泊明志的「冷」已變成跟托木斯克一樣成為孤寂凄慘的「冷」,這裡寫得很有玩味,亦有多少預言性,並以愛的無可逃脫和愛的不由自主這一命運主題作結。但我卻認為所有純潔、真實均會被現實及封閉鎖住,只有死亡才可以轉化成永恆。作者成此小說的多種技法其實是回應當刻的時代。只不過他用了這篇真人真事及極優美的詞藻掩飾了吧。
《北極風情畫》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的無名,寂寂無名,湮沒於人間之中。但萬物皆有氣,只是不知就裡往那裡去。但不知何時,它的氣由無名成有名,又再凝聚一起。在亂世中嚐下一點甜?還是根本不知何謂亂世,真愛比一切來得更重要呢?值得思索。然而能拜讀如此秀麗文筆,已感受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快感,不讀竟癢起來,很久沒有遇上這種感覺了。
#北極風情畫
#無名氏
#卜寧
#卜乃夫
無名氏(卜寧)
展開
5
北極風情畫
讀者評分
4.5
|
2023/04/20
劇透警告
散失於無名的風情畫
—談《北極風情畫》無名氏
無名氏本名卜寧,又名卜寶南、卜乃夫。他揚於無名,著有一系叢書《無名書》共七卷,二百六十餘萬字,分別為:《野獸、野獸、野獸》、《海豔》、《金色的蛇夜》、《荒漠裏的人》、《死的岩層》、《開花在星雲之外》、《創世紀大菩提》。實際成書後為六卷,《荒漠裏的人》毀於戰火。但日子久遠,沒有再版,散失於無名。現在能集齊全書已足見肘。2015年,重新發現《無名書》第七卷—《荒漠裡的人》,轟動一時,復又消失於無名,不為大家所談。這好像卜寧晚年定居台灣生活一樣,寂寂於無名,偶爾只能在一小撮專欄文稿中看到他的手筆,見《情緣 無名氏等著 星光1985》,才可慢慢窺看他所蘊含的暗淡星光。
無名氏成名於《北極風情畫》,此小說先屬報章連載於1943年,後結集成書發表,出版正值抗戰時期,但風靡一時,號稱「中國新文學第一暢銷書」,各銷百萬冊以上。不過此小說在1950年後的動盪時期,跟卜寧一樣消失於無名,甚至被定罪抄家追究。隨著書稿在後文革時期獲發還,無名氏將稿件以斬件、螞蟻搬家形式,寄給兄長後,無名化為有形。《北極風情畫》在後文革及改革開放時代重新熾熱起來。《北極風情畫》可說是風行於亂世,此話亦不為過了。
要找《北極風情畫》一看,十分困難。在全香港圖書館裡,只有一處可借,因有預約,要在兩星期內看完。小說亦在台絕版,不會再發行。有電子書版本,但校訂一般,錯別字不少,但不能否定他們成書的心力。最後,要勞師動眾,千里迢迢,從中國接近北極的遼寧省將《北極風情畫、塔裡的女人》簡體合訂本訂購過來,方能如願。
《北極風情畫》的魔力不在於抗日戰爭裡國仇家恨之書寫,卜寧之所以具無名氏為筆名,就是不想被抗日主流作家批評。在國家存亡之秋下,仍掏空一切談談兒女私情。在另一方意識形態掛帥的洪流下,小說亦沒有宣揚抗戰文書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敘述,更沒有將此淪為政治宣傳的讀物。這部小說並不符合當時大眾傳播的主流,然而卻一紙風行,甚至入選成為中國現代小說必看的一百強,實是始料不及。
無名氏巧妙地利用韓國光復軍參謀長李範奭的愛情故事作為《北極風情畫》的故事藍本。這個故事的開端用了華山作場景,作者以細膩的文筆去描述華山的地形山勢,更透出他閒居於此以慰心靈的淡泊。華山的淡泊反托韓國陌生人之出現,就成了本書吸引讀者續看的引子。由汾酒對飲開始,作者與陌生人對談間,多少流露一種華山論英雄,識英雄重英雄,道風為一山的境界,這種傳統中國的山水淡泊情懷,透出的卻是一道異地戀的故事,而故事的鋪排是以西方希臘甚至是古典時期的悲劇手法貫穿。
故事中的林參謀(原型是李範奭)隨軍到俄國小鎮托木斯克,巧遇一位波蘭女子奧蕾利亞,他狡猾以奧蕾利亞認錯了人,故意往前跑,引誘奧蕾利亞上鉤,待到奧蕾利亞追到,又將計就計,摟住奧蕾利亞長吻。以爆炸性的奇遇作始,以熱烈追求為故事的原型,卻滲進《茶花女》這段歌劇進去小說的情節之中。林看《茶花女》後道了一句,悲劇雖是悲劇,然而女演員怎演都不能演活女主角,試問一個人臨終時仍有氣力唱好一段歌曲嗎?他道出悲劇有時是可笑的,應該要笑著看而不是哭著看,此借用手法,明顯為整篇小說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無名氏善以華麗的詞藻去描寫所有的景物,又插敍不少人生百態、生活哲學,來顯示林的優秀,卻在現今社會被人譏笑為追女聖徒、騙女賤男,更說這角色員是作者的一種美化。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說,這角色的設定並不是現今我們所想。作者對托木斯克這市鎮的觀感,顯然藏有一些隱喻。這種「冷」跟華山的「冷」不同,這種「冷」隱藏著封閉和恐怖。作者特別提到大提斯拉夫主義,波蘭的落難經過,以至對馬克思主義下的俄國之封閉思潮進行批評。不過,作者亦特別提到奧雷莉亞同事葉莉亞的往事,作者對她愛好西方自由奔放社會的偏見,作出冷嘲熱諷式的對應。那麼,卜寧在書寫《北極風情畫》時,他所表達的是怎麼樣的心態呢?
不少評論認為無名氏的作品是鴛鴦蝴蝶派,鹽花甚多,露骨突兀,猶以性愛描述為甚。卜寧有意弄破世俗的枷鎖,以愛為本位,坦蕩蕩的,帶有史詩式的,去真切地敍述林與奧蕾利亞的愛情經歷,這種表達在當時是劃時代、是開放的、是大膽的。正因為這種由心而發的浪漫主義表述,更見純真。作者提到康德,提到不少哲學家,對詩彈琴畫畫唱歌,很有中世紀古典純愛故事味道,越是純潔,越反襯當下社會的窒礙。在韓國人、波蘭人,俄國人這些外地風情畫之襯托下,作者刻意說出「真實」的重要性,來抗拒蘇聯統治之封閉,又批評西方文化之偽善,其實在此段鋪排裡,多少看到無名氏對當下社會控訴的隱喻技法。
奧蕾利亞自殺身亡,成為悲劇。她在寫信中,一邊自殺一邊寫下遺言於灰色紙上,甚有警示。有誰可以演得好《茶花女》,只有將近死亡的人就是,這顯然是與小說的開端呼應,一語成讖。卜寧以中世紀西方殉情故事藍本書寫此段,字裡行間十分悲壯。以結尾借華山雪景的「冷」回應托木斯克的「冷」作結,本來華山淡泊明志的「冷」已變成跟托木斯克一樣成為孤寂凄慘的「冷」,這裡寫得很有玩味,亦有多少預言性,並以愛的無可逃脫和愛的不由自主這一命運主題作結。但我卻認為所有純潔、真實均會被現實及封閉鎖住,只有死亡才可以轉化成永恆。作者成此小說的多種技法其實是回應當刻的時代。只不過他用了這篇真人真事及極優美的詞藻掩飾了吧。
《北極風情畫》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的無名,寂寂無名,湮沒於人間之中。但萬物皆有氣,只是不知就裡往那裡去。但不知何時,它的氣由無名成有名,又再凝聚一起。在亂世中嚐下一點甜?還是根本不知何謂亂世,真愛比一切來得更重要呢?值得思索。然而能拜讀如此秀麗文筆,已感受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快感,不讀竟癢起來,很久沒有遇上這種感覺了。
#北極風情畫
#無名氏
#卜寧
#卜乃夫
無名氏(卜寧)
展開
4.5
古色之美
讀者評分
4.5
|
2023/03/27
劇透警告
再談《古色之美》— 色系雜憶
作者青簡的功夫及心力不容置疑,先從古籍將抽述顏色的古字及詞抽出來,然後逐字逐句找出原典的出處,再將它們分門別類的歸納在不同的色系上。之後,他為每一組形容顏色的字詞配上色卡,以表示「色光」讓我們容易明白,那些古詞是代表甚麼顏色呢?最後,作者會以顏色所引發出來的飾物、陶器,書畫等,來一個小總結,更道出自己的遊歷去感悟顏色所帶來的情感。單是以一人之力,從編、採、讀、寫這四個角度撰寫成書,已感萬分佩服。
書中所表示的顏色是自然的,那些色彩是在不同的礦物或天然染料所製造出來,就算作者跟我們去看看各地鄉郊房子,那一磚一瓦都是用天然物料所作的。
顏色的變化是因天氣而定,好記得書中有幾張照片,作者道出了拍攝時所經歷的辛酸。特別想起他描述親臨雪景的那一幕,說起東北的林海雪源,而樹林亦被漂白了的情景。寒風蕭蕭,那是零下二十度以上的光景呢。又記起作者說的一片綠,盡在南方,惟有南方的綠才是最美的,也不會令他失望。
作者遊遍大江南北,看盡顏色的蛻變,戀上顏色的溫暖,嚐透顏色的冷冰。這書印刷得五光十色,你著它是一本歷史書亦可,工具書亦可,圖冊亦可,各式其式,但這書不太流行於境外,有點可惜呢。
有時我會想,如果作者將所有的古色集起來,寫一篇總結,效果如何呢?我想應該是精彩萬分的,不同的顏色自有獨特美,但集在一起的效果又如何呢?那就是歷朝歷代、不同時代的古色,共冶一爐,但仍歷久常新呢。
看這書色彩甚多,但不眼花撩亂,或許這些古色更令我體會到古人的淡泊與自然,不曾造作。每次在不同的物品上所散發的「古色之美」,均表達了這種和顏悅色的氣息和情感,傳頌至今。
#古色之美
#青簡
展開
4
殷海光全集 10 政治與社會(下)
讀者評分
4.0
|
2022/10/16
《政治與社會》殷海光全集
讀殷海光的書是孤獨的,他的人生路並沒有太多同儕伴走。事實上,殷海光亦是一位孤獨的學人,他既不是共產主義的信徒,又不容於國民黨的威權時代下,但他的一生卻走遍了炬光的大地,照耀四方,無愧於心。
海光先師不畏強權,不畏險阻,敢於思辯,敢於發聲。他用字鏗鏘有力,感染力極強,他是青年知識份子的啟蒙,亦是他們心靈上指導的燈塔。直到今天,殷海光先師對政治的研判,大部份是正確無誤的。他所預判的,依舊在現今社會中實現出來。但是,他的學說依舊不容於中國國內的社會,又不容於現今的台灣社會。他依然領著我們在孤海裡找到明燈,照亮我們的心,一步一步蹣跚的前進。
殷海光的政治析論基於全盤西化,他追求的民主亦是由此而來。這和當時胡適所提出的有點不同,他寫了多篇文章專門反駁胡適先生述及當中政治建構的論述,甚為精彩。更甚是,胡適先生非但沒有惱,還跟殷海光先師作一套理性討論,並沒有因為立場先行,而否定了殷海光的學說。這種胸襟,是十分難得,在兩岸的社會裡,更後無來者了。
殷海光的著作感染力十分強,對於當權者的管治都不大有利。所以兩岸三地,均以淡化的處理海光先師的著作為要,正是讀上殷海光著作的孤獨所持。另書《邏輯新引》介紹海光先師的哲學筆記,較為人所認識。海光先師的著作正是令人多想、多懷疑、多分析的點子,他的孤獨人生,正是找到一個清晰頭腦的真我,縱然孤單,卻從不會被人所操控,直到永遠。
#政治與社會
#殷海光
展開
4
殷海光全集 9 政治與社會(中)
讀者評分
4.0
|
2022/10/16
《政治與社會》殷海光全集
讀殷海光的書是孤獨的,他的人生路並沒有太多同儕伴走。事實上,殷海光亦是一位孤獨的學人,他既不是共產主義的信徒,又不容於國民黨的威權時代下,但他的一生卻走遍了炬光的大地,照耀四方,無愧於心。
海光先師不畏強權,不畏險阻,敢於思辯,敢於發聲。他用字鏗鏘有力,感染力極強,他是青年知識份子的啟蒙,亦是他們心靈上指導的燈塔。直到今天,殷海光先師對政治的研判,大部份是正確無誤的。他所預判的,依舊在現今社會中實現出來。但是,他的學說依舊不容於中國國內的社會,又不容於現今的台灣社會。他依然領著我們在孤海裡找到明燈,照亮我們的心,一步一步蹣跚的前進。
殷海光的政治析論基於全盤西化,他追求的民主亦是由此而來。這和當時胡適所提出的有點不同,他寫了多篇文章專門反駁胡適先生述及當中政治建構的論述,甚為精彩。更甚是,胡適先生非但沒有惱,還跟殷海光先師作一套理性討論,並沒有因為立場先行,而否定了殷海光的學說。這種胸襟,是十分難得,在兩岸的社會裡,更後無來者了。
殷海光的著作感染力十分強,對於當權者的管治都不大有利。所以兩岸三地,均以淡化的處理海光先師的著作為要,正是讀上殷海光著作的孤獨所持。另書《邏輯新引》介紹海光先師的哲學筆記,較為人所認識。海光先師的著作正是令人多想、多懷疑、多分析的點子,他的孤獨人生,正是找到一個清晰頭腦的真我,縱然孤單,卻從不會被人所操控,直到永遠。
#政治與社會
#殷海光
展開
4
殷海光全集 8 政治與社會(上)
讀者評分
4.0
|
2022/10/16
《政治與社會》殷海光全集
讀殷海光的書是孤獨的,他的人生路並沒有太多同儕伴走。事實上,殷海光亦是一位孤獨的學人,他既不是共產主義的信徒,又不容於國民黨的威權時代下,但他的一生卻走遍了炬光的大地,照耀四方,無愧於心。
海光先師不畏強權,不畏險阻,敢於思辯,敢於發聲。他用字鏗鏘有力,感染力極強,他是青年知識份子的啟蒙,亦是他們心靈上指導的燈塔。直到今天,殷海光先師對政治的研判,大部份是正確無誤的。他所預判的,依舊在現今社會中實現出來。但是,他的學說依舊不容於中國國內的社會,又不容於現今的台灣社會。他依然領著我們在孤海裡找到明燈,照亮我們的心,一步一步蹣跚的前進。
殷海光的政治析論基於全盤西化,他追求的民主亦是由此而來。這和當時胡適所提出的有點不同,他寫了多篇文章專門反駁胡適先生述及當中政治建構的論述,甚為精彩。更甚是,胡適先生非但沒有惱,還跟殷海光先師作一套理性討論,並沒有因為立場先行,而否定了殷海光的學說。這種胸襟,是十分難得,在兩岸的社會裡,更後無來者了。
殷海光的著作感染力十分強,對於當權者的管治都不大有利。所以兩岸三地,均以淡化的處理海光先師的著作為要,正是讀上殷海光著作的孤獨所持。另書《邏輯新引》介紹海光先師的哲學筆記,較為人所認識。海光先師的著作正是令人多想、多懷疑、多分析的點子,他的孤獨人生,正是找到一個清晰頭腦的真我,縱然孤單,卻從不會被人所操控,直到永遠。
#政治與社會
#殷海光
展開
4.5
雍正皇帝(全三冊)
讀者評分
4.0
|
2022/06/26
雍正王朝—九王奪鏑,看得過癮?還是看得沉重呢?
看二月河的小說,作者似是站在一個高地,說說歷史小說,栩栩如生,幾可亂真。若附以真的歷史史料比對,內容當然大有不同。但是,看官對小說內的字裡行間感到痴迷,甚至認定二月河所寫的就是當時的真實,一時間不能抽離自己,沉醉於帝皇子弟爭鏑權術的江湖之中,正是這部帝皇系列小說技法的高明之處。
傳位于四子,還是十四子。一直是歷史揭不開的謎底,究竟康熙確實傳位予誰呢?在九王奪鏑的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眾兄弟用盡方法奪鏑而回的洪流中,忽略了康熙召年僅十二歲的弘曆陪讀這一幕,亦掀起了隔代傳位的歷史論述,而這小說亦將此論述壓得較低,而表達雍正的個人手腕終得聖寵的論述反而提高不少。
勿論如何,小說終歸是小說,但經過中央電視台所拍攝的《雍正皇朝》連續劇播映後,這小說的被關注度、可讀性,及評價上亦大大提高。這是多得幾位當時得令的演員,特別是焦晃老師所飾演的康熙帝,以及唐國球所飾演的雍正帝、四阿哥兩大軸心精湛演出所賜,再加上演八阿哥胤禩的演員王惠春出色互動下,這小說的情節,權力爭鬥心態,大局把持的鎮定等等,都附於小說所鋪排的「術」之中,更令人對小說技法上致以極譽的評價。
文學與電影電視劇是相輔相成,有些文學作品寫得亮麗,卻因為導演的說故事手法不佳,反而令該作品的學術地位被拖垮。但這套雍正皇朝九王奪鏑的故事就不同了。電視劇令小說本身更加熱起來。焦晃老師演活了康熙皇帝,他不僅只看這小說,他應閱讀不少康熙皇帝的歷史資料,一些被紀錄下來的典章,經他融匯後,將他認為的所有放在此劇上。很多觀眾說焦老師就是康熙再世了,見他亦如康熙出巡,無疑令很多觀眾對小說多添了一份鍾愛。我們對康熙帝的印象只是從歷史文獻等參看到,從來與康熙帝素未謀面,那我們怎知道當時康熙大帝的真性情是怎樣呢?憑著演員的努力與智慧,令此小說昇華了成為皇帝當時所寫的生活雜記。亦令二月河的小說可讀性因循著電視劇的成功,而大為提高。
二月河書寫雍正的那種灰和冷是很明顯的,但電視劇卻稍稍扭一扭雍正這人物角色的設定,覺得雍正的心仍是善的。小說因循著武俠小說的江湖味,仍有點濃厚。當中的盤根錯節,捧十三爺胤祥成為英雄豪傑人物,性音和尚出生於政教合一的傳統中國社會分佈,亦好明顯,又有對科舉制度強烈批判的智者觀鄔思道,更有英雄難過美人關刻意混入作卧底的情節附註,這顯然是當時俠義小說的主流寫法,套進帝皇小說中,總有一份欲擒故縱,疑幻似真的江湖味,在當時的讀者群裡,正切中他們續看下去的主要元素。
然而在電視劇中,這類江湖情節,甚至是天降現象,陰陽五行的熟識技法,導演都一概不用。在導演的世界裏,他對二月河這本小說作品的演繹,在於皇帝本身對「亂」和「穩」的措置,在於皇帝本身對「狠」和「仁」的掙扎,在於皇帝本身對「理」和「情」的兼容,所產生出的矛盾與痛苦,同時對皇帝本身的孤寂和冷清的描述,衍生於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嘆。這亦令讀者們在拜讀二月河的小說時,多注入了一份投入感。
坦白說,純看二月河這部小說,不會覺得這是一部上乘的小說。當然,小說內的權力爭鬥,政局佈置,雖沒有刀劍來往,但張力奸詐更勝干戈,這方面小說寫得十分出色的。不過,沒有電視劇編導的潤飾陳述,這小說只會落入帝王江湖小說類型的讀物之中,小說並沒有著手帝王本身的心態,性子,歷史典章的背景等作出太多探究,這是可惜的。幸得《雍正皇朝》電視劇整個團隊融入,才令這部小說昇華至經傳,亦是文學與電視劇電影密不可分的重要理據,這是無可置疑的。
#二月河
#雍正皇朝九王奪鏑上下冊
#明報出版社
展開
5
邊城
讀者評分
5.0
|
2021/11/25
劇透警告
「笑話嗎,我已說過了。真話呢,看你自己的命運去了。」《邊城》— 就是沈從文所愛的國度。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亦是傳頌至今的小說作品。沈從文在引言中多次強調要寫出親身經歷。因為他覺得城市社會已變得庸俗與墮落。他以鄉郊地區的山水與人情,去表達自己所感所愛的世界。他想透過小說重提這些山水情、鄉土情、人間情,藉以對當時虛偽、奸詐的城市風貌作出批判與反思。
沈從文一生有著自己的一套,但他的一套,既不屬於摩登上海的繁華,又不屬於紅色革命的熱血份子。他透過《邊城》所遇上的親身經歷,寫自己所見所聞,愛自己所愛的地方,從不孤單,心靈上得到無比的滿足。
小說裡的翠翠與爺爺是一對孤單的遺孤,過著簡單而階下的拉渡船生活。然而,小說中的爺爺從不佔人便宜。雖引眾人竊笑,說爺爺只是「扮清高」而已。爺爺卻表現得有風骨,與孫女一起自力更生。翠翠與爺爺的生活看似枯燥無味,但又十分樸實。她與爺爺的關係亦十分濃厚,相依為命,情感間自然流露出真性情,樸素無華。
《邊城》是寫給城市人看的,小說中的茶峒為湘西偏辟的山城,與當時1930年代摩登上海的華燈繁盛,恰巧形成一種強烈的城鄉對比。作者刻意將山城內的景點、人物、事件邊緣化,以突顯世俗人眼光如豆,只視偏辟地區為蠻夷之地,遠離文明的地方。偏偏遠離城市的邊城:山水壯麗,河曲蜿蜒,峽線多變,民風淳厚,自有它對問題的解決方法。沈從文花了不少篇幅,用了很多靜態的描寫去表達邊城之美,更不時勾勒出山城內人情味濃厚,讓讀者感受到在山城生活的樸實。老實說,這些描寫均不是當時文學作品的主流:既不點題農村內封建守舊的思想,又不會提及農民受到地主欺壓。這恰巧與作者筆下的爺爺性格相同,從不沾渦,自成一格。
船主順順有兩位兒子名叫天保與儺送,他們同時愛上爺爺的孫女—翠翠,他們所愛的翠翠,正是那純真無瑕的她了。小說中描述他們兄弟倆以唱歌對決的方式十分點題,同時讓我們更了解湘西文化本身的價值所在。沈從文花了不少筆墨在提親,媒人試探雙方意願,甚至是在節慶中安排男女雙方見面等場面,描寫得十分鉅細。他很著重每一個小說細節,不想讀者就此略過。而事實上,沈從文對翠翠的描寫,正是他自己對潔白、純愛、簡單價值觀的嚮往和追求。
現實總是殘酷的。笑話嗎,我已說過了。真話呢,看你自己的命運去了。因為一場誤會,爺爺以為那晚的歌聲是天保唱的,實則是儺送唱的。天保去意已決,遠遊經商,卻遇上意外溺斃了。儺送一直認為是爺爺害死他的大哥呢。提親已成了一個笑話。真話呢,就是翠翠的命承著她逝去的母親一樣,以悲劇告終。沈從文刻意將之前那純樸山水、濃厚人情、潔白無瑕的山城意境推掉,藉著風暴來臨、爺爺死去、渡船被沖走等畫面,去點出宿命難違的現實。這動態描寫,有說是沈從文在行軍的途中,有一個叫趙開明的好友,在瀘溪縣城一家絨線鋪遇到了一個叫翠翠的少女,她長得俊秀。趙開明發誓要娶她為妻。十七年後,沈從文乘坐的小船又停靠在瀘溪。他站在船頭上,回憶到翠翠的美麗形象,便朝絨線鋪走去,在門前意外地看到了一個和翠翠長得十分相似的少女,熟悉的眼睛、鼻子、薄薄的小嘴。沈從文驚訝得説不出話來。原來這是翠翠的女兒小翠。當年的翠翠嫁給了追求她的趙開明。這時她已死去,留下父女兩個。為了不打擾趙開明,沈從文沒有跟他打招呼,但感情上的震撼卻久久不能平復,便寫在邊城中紀錄這純潔無瑕的愛。
沈從文自1948年12月31日起宣佈封筆,不再寫小說。很多人說他這樣做真聰明,不會因為往後政治風波而受更大牽連。然而,他花了十多年時間去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所花時間之長,考據研讀之廣,背誦資料之熟,面對不同環境轉變之耐,沈從文根本從沒改變過,他始終如一地守護著邊城的價值,正如《邊城》中的翠翠,默默守護著她的渡船,靜待儺送回來,「或許他會回來,或許他不回來」一樣。始終保存著那潔白如玉的風骨。
有幸在疫情初起,未到大規模封城前,到過鳳凰古城,進入沈從文的故居。若不是曾到過湘西,真的不易掌握沈從文筆下那湘西山水佈局之妙,各少數民族文化之奇。在鳳凰古城坐船遊江,看到那白塔、棚屋等,現在比一比《邊城》小說內的描述,果然十分精到絕倫。喜歡《邊城》的讀者,均喜歡其鄉土氣息及純真無邪的愛情,與世無爭的生活環境。然而,沈從文並不是不喜爭辯的人,他的「爭」,他的「辯」,根本已植入他所創作的《邊城》小說內,正如他臨終前的遺言一樣:「我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好說的。」因為他所嚮往的世界是身處在《邊城》之中了。
#邊城
#沈從文
展開
3.5
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
讀者評分
3.5
|
2021/10/12
「歷史沒有如果,只有教訓」— 讀《建豐二年 新中國烏有史》後感。
陳冠中以一九四九年國軍成功剿共的烏有史作始,來記念身於動蕩時代的父親母親。烏有史能願望成真的話,以他推斷,他根本不需要隨父母來港居住了。上一代的苦難,亦受惠於國軍的勝利而消減了許多吧。所有恩怨情仇襯托著濛濛朧朧的煙雨裡,柳暗花明,入型入格,書寫得份外凄美。
「烏有史」之所以令人著迷,是因為有一道說不完的命題,而且這命題並不需要得到任何實證。它是一種在既定脈絡下,天馬行空發想:「如果……的話,那會發生什麼事?」的幻想小說。作者能對故事內容自圓其說的話,就可以侃侃而談。只因所有分析脈絡都是「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而已。承接《盛世》的筆鋒,陳冠中成此書時所運用的手段亦十分高明。他借烏有史這種叙事模式,竭力包裝著自己對當代中國發展的觀察與體會,質詢與批評,管治得失與感嘆。他借代著書中所提及的七個單位:東蓀、立人、建豐、浩雲、平旺,樹森與歐梵,麥阿太與麥阿斗,依歷史的平行時空及基於事實所產生的演變論下,將他對新中國的構想呈現出來。
《蔣介石日記》內曾提及東北戰線的失利,是整場國共內戰成敗的關鍵點。陳冠中將此關鍵點扭轉,說中國並沒有遵從馬歇爾協定,大舉在東北剿共成功,使國民黨繼續掌權。他將史太林那種殘暴鐵腕統治的個性分析,寫成共產黨人被放逐至克里米亞半島裡。以蔣經國的勵精開明,套入建豐二年中國的盛世裡。以平旺的遭遇道出中央對香港高度自治的期盼,以浩雲的商業巨撆說明政商互相協作無寶不落的關係,愛國商人只是愛錢財,而投向政權的懷抱。以東蓀的一生來歸納出說真話的人永遠不能融於社會之中,實現全面民主路遙遠無期。以立人的一生來說明黨內權力鬥爭之演烈。以樹森、歐梵的經歷,來為中國作家抱不平,應可在世界上取得更高的文學地位。以麥阿太與麥阿斗的成名路,說出對當前中國的寄語與期盼。整體脈絡寫得有根有據,時序得當,看在腦裡,似是勾勒了一幅新中國的藍圖。
可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教訓。蔣中正性格使然,對桂系軍存有戒心,猶如書中立人一樣,又怎會對白崇禧將軍推心置腹呢?這從《將介石日記》與白先勇、廖彥博著《悲歡離合四十年.北伐》兩書已有較大篇幅的提及。他最後相信的是馬歇爾,並不是白崇禧,已是既定之教訓。讓共產黨人在東北得以踹息,在國共內戰中反敗為勝。一字錯滿盤皆落索,化為烏有,這就是歷史的使然。
恰巧,作者在書中提出專權當本錢,民主作利息。以宣揚中華模式,勝過西洋範式,儒法並濟,黨國一體,民主集權,吾黨獨大,新權威主義的中國特色黨主訓政。以建豐批准孫女出國讀心儀科目為伏筆……放手了。放權與否,仍是以一人作決定,無巧不成話了。
#陳冠中
#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
展開
5
盛世
讀者評分
5.0
|
2021/09/22
劇透警告
《盛世》— 中國2013年 「隨你們信不信了。」
《盛世》可說是陳冠中在其寫作生涯的轉向裡,其中一部極高水平之作。他在2009年寫下對未來盛世中國的解讀,而這份解讀是源自於他在2008年身在北京時的觀察。然而,這些觀察,特別是他借《讀書》雜誌老讀書人莊子仲口中提出的「十項建言」:「一黨領導的民主專政,穩定第一的依法治國,執政為民的威權政府,國家調控的市場經濟,央企主導的公平競爭,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以我為主的和諧外交,單民族主權的多族群共和,後西方後普世的主體思想,中華民族舉世無雙的民族復興。」在今日中國裡頭,特別是十九大後,多項建言已落實推行,成為管治中國的新方向。
自小說出版後,「盛世」一詞,一直引起海內外不同人士的談論與批判。然而,他們在批評的同時,亦同時肯定作者寫這本小說之高明及用心。至少,無論是「百年盛世論」抑或是「危言盛世論」,作者同時將兩項論述觀點之優劣,均呈現於故事之中。這對於曾長居於兩岸三地的作者而言,顯然是一種優勢。
陳冠中在2000年後移居北京,他明言《盛世》這篇小說在2008年已寫好並準備出版。然而,他認為自己的解讀與概念未必讓所有人明白。所以他最終決定以一個未來故事藍本作寓言,逐步將自己所想所講的套用於小說情節之中。事實上,故事的鋪排就算是比較荒誕也好,亦因為故事本身擬訂為「未來」所構建的書寫,可給作者自圓其說過去。
長居兩岸三地,資深傳媒人,作者將自己化身成為書中主角的「老陳」,理想主義代表人物小希與張逗,小紅書代表韋國,海歸派的方草地,拜金的文嵐,地產富豪代表簡樂,政治局常委後補委員何東生,還有個體戶的阿姨,後移居雲南的女相好,這人物的編排,恰巧是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總合。
作者利用小說中的人物特質,嘗試讓中國內地讀者了解香港、台灣及海外人士對當前中國的看法。又藉著居住北京十年的觀察,透過書中的人物,讓香港、台灣及海外人士了解當前「中國式」的管治是怎樣發展的。他是用心良苦的,他想扭轉「你們是外地人,是不會了解我們的。」「我們過得那麼幸福,就像一盞法國的水晶燈,真的不了解你們常常說中國是有危機,有所或缺的呢?」這些論述加上「中國模式」就是「盛世」的理所當然。
書中最後章節,講述小希,方草地與張逗三人綁架何東生,是全書的高潮所在。這是一個荒誕式的處理,但亦是一個難得的「打開天窗說亮話」機會,是當前政治統治集體成員與人民對話的機會。作者在書中提及食水放進MDMA令人多添了一份幸福感,若然是真,有些海外的中國青年們,到處杯葛或聲討不同意盛世論的人士,他們再沒有喝中國的自來水,為何「幸福感」及「嗨瀨瀨」仍使然呢。不需深究,只是「未來」的虛構嘛。
反之從何東生的對話裡,亮出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民主專政,當前「中國模式」的新管治哲學邏輯,推行的契機,實為現今十九大後中央領導集體在面臨疫情的全球危機下,所推行「為國為民、復興中華」政策合理性之所在。有如何東生離開前拋開的一句話,「我也是為國為民的,隨你們信不信了。」
對書中130頁所述最深刻:「二零零九年是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九十週年,四九年中共建政六十週年,五九年達賴喇嘛出走五十週年,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二十週年,九九年鎮壓法輪功十週年,所謂九六五二一,弄得大家很緊張。 所以也有人說笑,以後逢八進十好了,下次二零一八後,就提前進入二零二零。」一語成籤,二零一九香港的反修例運動,其後出現新冠肺炎大危機,而每當危機出現時,就有「大治」,最深刻不過了。
#盛世
#陳冠中
展開
5
呼蘭河傳(新版)
讀者評分
5.0
|
2021/09/19
《呼河蘭傳》— 溫暖與愛追求的憧憬
蕭紅是那個時代的特殊存在。事實上,她並不屬於那時的中國。她有如天空的流星一樣:「一閃而過,一掃而空。」橫空劃破一星宿,為後人津津樂道。至今,仍有不少人喋喋不休的談論她短暫的一生。
蕭紅一生充滿傳奇,被約婚,被離婚,竭力追求自己的愛情,卻一生被情所困,十分諷刺。她愈想掙扎得到丁點自由,卻被一重一重又一層枷鎖所困,「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這從蕭紅臨終前所寫的文字裡,顯然易見。特別在她的作品中,常常有「飢」、「餓」、「爭」、「扎」等字海裡,可見一斑。
《呼蘭河傳》成書在香港。蕭紅居於香港的時候才開始寫這篇小說的。蕭紅曾寫過,「心沒有栖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香港離她的家鄉最遠,她卻選擇此地表示出最近的呼聲,寫上家鄉的點滴與情懷。
《呼蘭河傳》的故事裡並沒有主角。故事主軸以蕭紅描述家鄉的親身經歷為重心,所寫的是在家鄉所見的一切人和事。它不是一部地方的「方志」,故事裡刻劃了不同的人物,及對當時的人文文化作出不同的批判和諷刺。
蕭紅的筆觸受魯迅的影響甚深,特別在童養媳、跳大神兩篇章甚為相似,所表達的封建家承,以及迷信蠱惑之陋習,和魯迅的表達幾乎一樣。事實上,蕭紅與魯迅曾在上海相會,她得到魯迅大力支持,算是活得比較安定的時代。魯迅的離去,對蕭紅的影響甚大,我甚至覺得有些篇章的寫法是刻意向魯迅致敬的,孰真孰假,就只有蕭紅自己才會知道的了。
蕭紅在小說中絕少提及她的雙親,在我閱書的印象中,「父親」兩字所出現的次數不超過三次,而「母親」兩字亦不超過五次。她對雙親的感覺如死寂,僅僅描寫一些重要場合聚會時候,才有輕描淡寫的敍述。令她一生中不能忘記的,反而是她的「祖父」。
蕭紅在香港的生活其實並不好。所住的地方亦十分狹隘,而蕭紅自己因適應不了香港的氣候,而得病纏身,到後期卻因為醫生的誤診,甚至連話也說不出來。然而,《呼河蘭傳》的書成,卻沒有看到以往蕭紅對現況的掙扎、逃脫的意志與控訴,反而她把心開闊了,和呼河蘭的草原一樣。縱而現實在於抗戰時代,動蕩不堪。但作品中所描述草原的寬闊,祖父的關愛,卻溫暖平實。有別於以往的作品,蕭紅沒有再將艱難的環境,呈現在其小說中,她亦甚少在《呼河蘭傳》中屢拼不衰的意志。反之,蕭紅卻將這些惡劣的環境,和周遭的不幸,演化成溫暖和愛,是永遠的憧憬和追求。這正是蕭紅一生的追求,而「追溫暖和愛」,在蕭紅的一生中,亦只有祖父才可給予得到。
在《呼蘭河傳》中,蕭紅在數個篇章著力展示祖父對她的愛和溫暖。與現實動盪不堪,封建枷鎖的冷,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比。1936年11月19日,她給蕭軍寫了很長的一封信,其中寫道:「窗上灑滿著白月的當兒,我願意關了燈,坐下來沉默一些時候,就在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鐘似的來到我的心上: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此刻。於是我摸著桌布,回身摸著藤椅的邊沿,而後把手舉到面前,模模糊糊的,但確認定這是自己的手,而後再看到那單細的窗櫺上去。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閒,經濟一點也不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是在籠子過的。」而事實上,她來香港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不想再在大時代,意識形態的地方生活,這正由蕭軍加入紅軍,兩蕭分道揚鑣後,更為明顯。蕭紅有別於魯迅成為左聯的代表人物之一,甚至魯迅當時都著蕭紅不要加入左聯,成為左派文學的旗手。而蕭紅離開中國,去到香港,正是一以貫之,以追求「愛」與「溫暖」為終生的目標。
蕭紅一生不認命,卻受命運所捉弄,到臨終的一刻,仍然不服於甘,就算話不說出來,她仍只認同「身先死」,但「魂常在」。就算身多苦,仍忍著在艱難環境下書成最溫暖的憧憬與追求,而《呼河蘭傳》內的風土人情正是她所追求的生活所在。
蕭紅死後,如她所說:「當我死後,或許我的作品無人去看,但我的緋聞將永遠流傳。」的而且確,她的書被圖書館放在書櫃下的暗角處,無人問津。2014年,以蕭紅一生為原本的電影《黃金時代》上映後,又翻起一片學術研究的「蕭紅熱」,很多中文系、文化研究系學生的論文亦以蕭紅為藍本。熱情過後,蕭紅回到昔日的寧靜,她死後本被葬在香港淺水灣,又有部分骨灰在赤柱聖堤反女子中學的山坡處,可是隨著年月,已被淡忘。甚至墓地已找不到,或被移送回呼蘭河處。或許,回到呼河蘭最樸實的草原下,我們才可與蕭紅一起找到那「溫暖」與「愛」的境地吧。
#呼可蘭傳
#蕭紅
展開
5
圍城
讀者評分
5.0
|
2021/07/21
重讀《圍城》,即想起書中第76頁左右,蘇文紈的話:「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Le mariage est une forteresse assiégée, ceux qui sont dehors veulent y entrer, ceux qui sont dedans veulent en sortir. “
年青時讀《圍城》,一直被以上引述的話牽引著,只感到小說中的人物傷春悲秋、困在圍城中,欲哭無助似的。現在讀《圍城》,可能多了一番人所共知的體會吧。
不少讀者均取笑或揶揄身在《圍城》中的小說人物,說鴻漸太懦弱,說方家太迂腐,說文紈弄權術,說柔嘉太攻心,說韓學愈夠奸詐,說辛媚太天真被汪夫人玩於股掌之間……可是當讀者們取笑小說內的角色時,他們已不知不覺墮入了作者所設的圈套之中,衝入《圍城》,成為城裡被圍困的人而不自知。
《圍城》似是以蘇文紈的話為小說之題旨,實則未然。縱使《圍城》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然而小說裡所述及的環境是十分真實的。抗戰前夕的中國:上海灘的紙醉金迷,香港的自由開放,重慶後方的防衛要塞,一同引領大家去看看30-40年代的中國社會百態。
錢老先生的學養實在太高深莫測了,他精通數文數語,將當時和太太楊絳所遇的周遭,記入小說的畫面之中,演繹得十分自然而又立體。同時,他刻意撇除所有意識形態的渲染:什麼自由主義,浪漫主義,馬列主義,資本主義通通沒有被讀者們找得到。作者刻意以一種極為平實,不加修飾的生活現狀按時序羅列,將小說的時代背景交待得清清楚楚,所帶出的並不是教條主義或者是什麼形勢使然之宣傳訊息,而是從零碎複雜的生活項目之中雕刻了本來的人性。
《圍城》不是中國人所獨有的城池,它是國際性的。一位愛爾蘭藉的小職員因被大學解僱,開始彷製假畢業証書賣給海外留學生。另一群法國水兵調戲著猶太女子,還有安南藉法系水兵肆意收取路費。貪婪,好色,奸詐的人性世界共有,只不過你回到中國後,走出了《圍城》沒有遇到他們,可暫且將《圍城》裡的焗促放在一旁罷了。
可笑的是,躍登入閭後,讀者們又衝入另一座圍城裡頭了。三閭大學猶如三座大門一樣:高校長一扇、劉氏一扇、汪氏一扇。門門當戶對,卻又是關卡重重,大家深府甚深。外裡口口聲聲配合教育改革,師生共同生活,開明得很。內裡卻為了自己的教職地位爾虞我詐。手段的陰暗,巧言之令色,有如封建時的深宮一樣,被擠壓得喘不過氣。一間所謂大開中門的新式大學,卻因為搜到一本印有”communist” 馬克思讀本,如獲至寶,羅織罪名,清除異己。老早把蔡先師新式大學抱負蹂躪得體無完膚了。不是派系裡的人,關了大門,停止聘約,被逐出閭外。巧合地「閭」與「宮」的下部分字符相同,就算社會開了風氣之先,人的劣根性依然存在,像被圍困的城池一樣,密不透氣,只有無奈和窒礙。
方鴻漸不想家,甚至不愛家。但他不時被拉回家裡的《圍城》處。與其說方家迂腐、周家勢利、蘇家仗權、張家奢華、孫姑母看人低……倒不如說這就是當時中國人的家,走進不同的《圍城》裡:有被倫理道德所枷鎖的,有被權力利慾熏心而不吃人間煙火的,有被西學東漸而為知識份子的……
柔嘉攻心的自寫信件,以擄鴻漸的愛。鴻漸志大氣短,落入了自怨自艾的衰運之中。辛媚看似穩重,卻又被人玩弄於掌上。文紈本性漸露,庸脂俗粉……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人生。
倒是錢老先生寫得特別好,一句收尾,不落俗套。「那隻祖傳的老鐘噹噹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一,二,三,四,五,六”。 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裡簡,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裡做事。 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涵了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頁369)不勝言語,盡在不言中。
錢老先生不喜歡讀者將故事主人翁與現實的他相互連繫。這從楊絳太太在1980年《圍城》重印時所書「故事全是虛構,記憶倒是真實」一句,顯然易見。成書1947年,飽歷風霜,兩岸所禁,八零復印。愛夫之深情,刻意鴻文一擋,謝過各方的疑問與騷擾,高明之極。果然是「最賢之妻,最才之女」,實不為過也。
相對同期的作家,錢老先生沒有說明予讀者在閱畢《圍城》後可學懂甚麼,得到甚麼的訊息。反之,卻希望讀者從故事的生活中得到一息自我體會。與其,各自有各的體會,為何偏執意衝入作者所設下的《圍城》之中,應聲附和呢。
言簡意賅,深於一切的疑問與質疑。
#圍城
#錢鍾書
展開
4.5
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
讀者評分
3.5
|
2020/08/31
邱建一 《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
初接觸《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一書,感覺有點奇怪,為何玉白菜在台灣人的心中仍存在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呢?縱使大家都知道,玉白菜並不是台北故宮國寶級的館藏。後來閱畢作者的解說後,原來玉白菜受歡迎的原因,是夾雜了台灣鄉土地緣及本土歷史的情意結而成。
邱教授娓娓道來每件台北故宮國寶的原由、特色、背景、歷史進程、賞析等。其所承所持,由五十年代李霖燦副院長所著《中國美術史稿》時代為始,到蔣勳先生跟隨李副院長學藝,後自成一家,開課講學,著《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啟後,現由邱教授在多年講稿集成的著作《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一書所承傳。這七十年來,台北學者對於中國書畫所涵的學養如一,論述如一,富有典型台北故宮博物院學派的味道。
顏真卿《祭侄文稿》之熱淚盈眶。《豁山行旅圖》由李霖燦先師發現范寬親筆落款的重大發現,其格局為一中撆天,兩柱的技法等,基本上是承啟先師智慧賞析而來,藉以傳達後世。所以在賞析上,邱教授在中國書畫的學問,均是循前人之所持,突破前人專著的論述並不太多。不過,邱教授對於八、九十年代國內台灣對不同展品的論述,甚至是一些學者對《豁山行旅圖》真偽及《富春山居圖》成畫所提出的質疑均羅列出來。相對先師之著,其著作賞析層面較廣泛,讓我們了解該書法、國畫,玉石瓷器的淵源更深。
邱教授專師重道,憶述故宮老師講課時的點滴,老先生對於國寶珍而重之,珍寶被運送崎嶇的路程傳頌千古,藉此想喚起讀者對國寶的重視,原來國寶是近在台北咫尺,國寶不只是台灣的國寶,更是世界上的珍品。邱教授不斷在講稿提示台北故宮的地位,不是本土性而是世界性的,似是對眼前國寶受到這一代台灣人的冷落而感到焦急。
承先啟後,看看邱教授賞析蘇軾《黃州寒食詩帖》裡,字裡行間,引經據典,細入闡析,用字精細,看得賞心。國寶彷彿被展示在您的跟前。您像是翻開它、觸摸它、細閱它般,美學似是一種心神領會,但其文字之精啄顯出多年來對藝術研究的功力了。
《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似是一本工具書,然則以邱教授的學養修為,他不只是想輯一本工具書那麼簡單。宋人尚意,中國書畫器物,不只是表達一種美學,更是滲出文人的氣魄。物其美,則盡其氣。著者在文章中不斷講述那種似是十分抽象的「文氣」,看似不易明白,然而亦因這「文氣」,才可以令中國藝術走進別樹一幟的格調,傲然於世界。反是本書想傳遞予讀者的真正訊息。
#知道了故宮國寶原來如此
#邱建一
#聯經出版社
展開
4
國文超驚典:古來聖賢不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
讀者評分
4.5
|
2020/03/29
劇透警告
「在這個世界裡,界線可以被穿越。……這個時刻暗含的貴族精英文化規則是:我可以進入你的世界,但是,你不可以進入我的。這個規則不僅應用於階級之間的關係,兩性之間也是如此。(宇文所安《下江南》)
好有時下的一番感嘆。
古人先賢所云所行,恰似一齣電影反覆重播於跟前,歷史總歸就是避不了,走不了。
作者在書末寫了一句話:「我覺得那些在悲壯在枯槁裡透顯出最後一絲絲堅持與任性的古人,最最讓我著迷。他們大多和想像中的古聖先賢很不一樣。但那是一個真正的人,面對真正無常與苦痛的生活,最真實的樣貌,最無畏的人生。」
在這陸游曾形容的時代:「風捲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可以看到一本寫得豪快得古文書,十分難得。我不是在此喻古諷今,而是影片不斷重播地在書中播放,看得十分有趣,但又十分警醒。
要活出真我至無畏,最為艱難,但又最為貼切,最能回應這個時代了。
#國文超經典
#祁立峰
#聯經出版
展開
3
當古典遇到經典:文言格林童話選
讀者評分
3.5
|
2020/03/29
劇透警告
“Open the door, my princess dear,
Open the door to thy love here!
And mind the words that thou and I said.
By the fountain cool in the greenwood shade.”
譯為:「卿卿試開門,開門納情郎。莫忘當日語,寒泉碧樹旁。」
(《蛙》今為《青蛙王子》)
又云:
后問:「數去名閨秀,阿誰貌最妍?明鏡儻相告?」
鏡答曰:「后魁百花先。」
(《雪霙》今為《白雪公主》)
再云:
「歸去視金履,金履實宜人,王子多豔福,滿載馬頭春。」
(《阿育伯德路》今為《灰姑娘》)
近代中國,我國對「童話」一詞是全無概念的。今在西方流傳的兒時故事裡,卻在大清時,時人了解成一些西方誌異而已。據考證,第一次引入格林童話中國人,是鄭貫公的翻譯。他是照英文本翻譯成中文,而不是正宗以德國格林童話版直譯的,他是太古洋行的買辦,在香港以報人自居。
遣辭使用,句式有層遞,我實在不得不讚嘆古人所譯之用心,一句「碧泉碧樹旁……后魁百花先」美感,疾妒,心情,雖數詞寥寥,但意態盡現。
我實在想不到今時今日,小朋友看這些原著的童話時有什麼感覺,當他們知道,灰姑娘一詞是指因她常沾污灰塵中人也,或者知道王子的舞會是舉行了三晚,有何感覺 。或許他們已經說這些原裝格林童話故事是假的。灰姑娘不是這麼記仇,姊姊的眼晴不會被白鴿啄盲的,該都是假的。
譯者學養深厚,考據充分,文學欣賞賞析著墨不夠。但原來以文言文看故事,不似是看童話,而是看一些誌異。中國文字,簡單數詞,已可妙筆生花,句式的吸引力,莫過於此,趣味盎然。
真亦假時假亦真,從來真話確是令人難聽極了,但是當你看這些文言文,再看看所謂的童話,情境意境俱在時,只有真話才能走到最遠。
#聯經出版
#當古典遇到經典
#文言格林童話選
#賴慈芸
展開
4
文化英雄拜會記:錢鍾書、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和生活
讀者評分
4.0
|
2020/03/29
劇透警告
拜讀黃維樑所著的《文化英雄拜會記》一書,作者曾有一段虐打妻女之醜聞,被大學校長開除,為人所不道。若以批判個人私德的遭遇向此書埋手,會有點不是味兒。皆因書中所論及錢公、余公與其髮妻之恩愛相守,遣詞杜撰,與作者現實之行為,大相逕庭,看得令人有點心寒而慄。
《文化英雄拜會記》一書,單看文句之清通,已如沐春風。用字精練,且讀得十分流暢,言簡意賅,深刻的描述錢鐘書大賢之氣魄,學問之淵博,特以拒絕高錕前校長之盛卻,領受中文大學院士一銜,更見大賢之學海涵遠,品格高尚。
夏志清教授之博學,學貫中西,更令我有點自愧,原來評中國現代小說有一本十分有份量的作品,那非要拜讀其《中國現代小說史》不可了。
述余光中的點滴,我曾有幸跟老先生有一面之緣,感受甚深,將我帶回與老先生初見的情景,所描所寫,身同感受,突顯老先生不計我忽然獵獅之唐突,且大筆一揮,圓我心願,活在壯麗的光中,已是永恆。讀到此處,深嘆作者之述事功力,以散文形式活化論文,樂趣盎然,在現今的香港文學評論作品裡,實難找到另一書可與之媲美。
#文化英雄拜會記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黃維樑
展開
4
書店旅圖:走進全球21間特色書店,感受書店故事、理想和職人精神
讀者評分
4.0
|
2020/03/29
劇透警告
金彥鎬先生利用大概一個月的時間,親自走訪全世界,並製作一張21間書店的旅圖,由書店的歷史,設計,藏書,營運挑戰等,一一鉅細無遺地闡述予各位讀者。作者在資料蒐集上準備充足,其落筆嚴謹的用心,治學之謹慎,流露於這本旅圖上,令我們猶如置身於書店內,親身閱歷,親身感受。
作者不斷強調實體書店之重要,遠勝於阿馬遜的虛擬書店,或是電子書發行之比擬。或許,這是對作為出版摯友及其群體最直接了當的感受,甚或是書店慘淡經營的現實苦況,娓娓道來。所以在書中,我們不難發現經營者對現今閱讀文化之控訴,同時積極地想想怎樣找到讀者群之類的一番話。
走進核心,各書店主人不期然流露了對開店的執著,不會因為市場定向,而放棄了書店的靈魂及風骨,不能作為銷售數字的工具。堅守到底,傳承至下一代。這一段我看得好動容,好比就算夕陽來到,書店都會守護著僅有的餘暉一樣,縱是走到盡頭,仍感催燦。
有幸遇到作者的話,我十分希望他能來看看我們香港的書店,接近十二年前,一位書店老闆,名為羅志華,為書店而生,為書店而亡。他的書店青文叢書因租約問題遷址,他在零八年年廿八在迷你倉中整理藏書時,被約二十箱書從高處塌下壓死。在整個世界上,他可能是因開書店而獻上生命的第一人。青文叢書既是書店,又是出版社,小說、詩集、散文到文化評論都有,1996年至2001年共出了下列21本書:
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
游靜《另起爐灶》
黃碧雲《我們如此很好》
心猿《狂城亂馬》
也斯《越界書簡》
李國威《李國威文集》
黃淑嫻《女性書寫:電影與文學》
王仁芸《如此》
葉輝《浮城後記》
丘世文《看眼難忘—在香港長大》
羅貴祥編《觀景窗》
也斯《失憶的女人》
錢雅婷編《十人詩選》
張燦輝《情愛與中西文化》
丘世文《周日牀上的顧西蒙》
丘世文《一人觀眾》
許焯權《空間的文化》
陳冠中《什麼都沒有發生》
陳冠中《半唐番城市筆記》
葉輝《書寫浮城:香港文學評論集》
崑南 《地的門》
而那些作者是在香港文壇獨有地位,或是大學教授等知識系列的著作。在港而言,這書店是鮮有是文化,閱讀共冶一爐之地。書店十分狹窄,很難作什麼讀書會之類的文創活動,但在因書而生,葬於書海的感觸下,實是書店旅圖的一張大拼圖,正好予此書的保育訊息中作了最重要的補遺。
其他有如被勒令關門,書店老闆主動受查後回港結業的銅鑼灣書店,都是一段令人感悟的事件。書店旅圖在出版界,文化界的大事,卻以書痴被書海壓死的悲痛一幕作結,獨步於光芒中,在黑暗的經營環境裡,還透出一絲僅有的曙光,燃起讀者的心窩。
#書店旅圖
#聯經出版
#金彥鎬
展開
4.5
通天之路:李白
讀者評分
4.0
|
2020/03/29
劇透警告
讀《通天之路—李白》不期然想起小時候念的一首詩。
李白小時很懶惰,天天不願去上課。
街上看見老婆婆,拿著鐵棒慢慢磨。
李白心裏很驚奇,走上前去問仔細。
她說要磨一根針,李白聽了不相信。
鐵棒粗壯針兒小,一輩子也磨不了。
她說只要有恆心,鐵棒定能磨成針。
李白聽了很感動,從此讀書很用功。
後來成為大詩人,多虧她的好教訓。
少時,總覺得李白好吃懶做,糜爛度日。自恃一官半職,極其量只是一名四處遊蕩、不事生產、酗酒鬧事的遊士。
諷刺的是,李白一家是商賈出身,在傳統中國社會裡,商人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李白的文采卻遠勝高中功名的儒家學士。偏偏他出身商賈,成為了他懷才不遇,生於鬱結的原罪。
李白畢生逐末於官場,滿頭白髮,依然想參軍參政,官場利祿,一生追逐。或許透過做官,可扭轉家聲,故他十分關注自己的仕途。李白的詩受玄宗賞識,編入翰林。後因懂大月氏文回覆使者來信,官至從至六品。為官之李白當著玄宗面前,羞辱高力士替他脫靴,醉酒昏醒筆下《清平調》後,從此命運轉變,自始潦倒一生。代宗立,以左拾遺召,惜李白已卒。窮一生追尋,死後才可再次封官,上天又再給他開一個玩笑。
李白詩豪邁奔放,晚年的作品卻細緻入微。其豪邁廣闊的性情,多少與他可能是混血兒,生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坦)有關。惜其母姓甚名誰,無從稽考。李白崇道,其詩沒有禮教家常色彩,反是遼望無闊的天地,比喻自己為通天翱翔的大鳥。惜現實上,官場傾軋,皇帝竉信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力士,且李白親眼目睹安祿山策劃叛變的証據,更加悲痛欲絕。既不能面聖,眼看皇朝快將崩塌,猶如籠中鳥,鬱鬱寡歡。唯有在詩句中抒發心中的自由,痛不欲生。
李白不事生產,卻可穿州過省,遊歷東北、江南、蜀地,華中等地,連被流放時,都可有朋友照應。早年遊歷更可揮金如土,憑李白寫詩有名,又有好多官員、文人雅士奔龍附會,進金潤文,可見盛唐物阜之豐盛。盛唐氣象,百姓又怎會想到盛極而衰的局面呢。
作者哈金,以詩人的角度去寫一代詩仙。讀時好像感到他正在與李白同時呼吸一樣。寫詩的情懷,何以寫詩,表達何事?詩的表現,詩的力量,作者交代得十分清楚。且更透出一位詩人寫作的心路歷程,甚為難得。李白寫的官府詩,竟比不上自己的懷才不遇詩體,可見李白雖為榮祿,實不如遊歷時,心境的開懷暢快。但當李白飲醉時,又想起自己懷才不遇的心結。作者刻意帶出李白心境裡的矛盾,與盛唐官場複雜之荒唐。讀到這裡,看看作者的經歷片段,多少借李白的一生遭遇,借古諷今。
作者在搜集資料,立論方面十分謹慎。箇中加插作者對現中國的一些感言,雖寫得很淡,但所延伸得亦易明瞭。說到底,李白雖不事生產,不太理會家室,但千首詩裡,看見唐朝由盛轉衰,心理變化的落差很大。
最令我欣賞的,還是詩中李白所展現的豪邁,明知有絕句在前,不怕與之比拼的心志,特以此兩首詩作結,抒我讀罷此書之感言:
崔顥 《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通天之路李白
#哈金
#聯經出版
展開
5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讀者評分
3.5
|
2020/03/29
劇透警告
二零一七年,對文學與電影發展而言,白星殞落,彷彿不是一個好的年頭。林奕含與胡波在該年自殺身亡,分別留下一生經營的遺作,引發了大中華地區的熱切爭論。更巧合的是,他倆到最後選擇自縊而亡,連自殺的方式都是一樣,湊巧得來有點令人吃驚。
胡波的首導亦是遺作《大象席地而坐》,有一種生存狀態為「我還能怎麼辦?」恰巧,在林奕含首發行亦是遺作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字裡行間,亦流露出這種無聲的控訴。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此藍本是改篇自真人真事。出版初期,震憾大中華:網民幫主角找疑兇,現行法例對誘姦此類罪行干犯之漏洞,保護女性Me too 運動,兩性道德底線之爭論等,都鬧得熱烘烘。這小說出版至今已有三年了,三年後冷靜下來,終可摒除雜音,初次翻閱此小說,讓自己親讀一次,探個究竟。
遇上房思琪被誘姦的遭遇,她還能怎麼辦呢?情節孰假孰真已不再重要,作者不斷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通曉古文,詳引典故勾勒生輝,用文學去作美學的化粧師,從而潤飾甚至掩飾故事內一種極無助的控訴。小說裡描述此外表時看似宮筆華麗,實則心靈已被淘空,是一臉虛空無助,所記下的鄉愁已永久塵封在十三歲時的猙獰歲月裡。
林奕含寫這本小說的動機,不似是要借讀者去救續身同感受的倖存者,或是要求讀者對作者伸出憐憫之手,展開鄧寇克式的救贖,力挽狂瀾。作者在小說尾段刻意鋪排一場飯局:涉嫌誘姦少女的老師、犬兒虐打妻子的父母均在同席,談笑風生,嘻嘻哈哈的酒來餸往……對誘姦,虐打的事無上於心,更將此猙獰的侵犯,轉化成被虐者之淫蕩與持家不濟所成。然後,以此作結。反諷大人社會的偽善與自私,以傷害別人的自尊為榮,添了一種愁雲慘霧,以笑掩醜,暗藏瘡疤的無力感,還能怎麼辦呢?
感覺到林奕含寫這篇小說,寫得好痛苦,她極力不想別人走進她的內心更多,但她卻希望別人能了解其複雜的內心世界,十分矛盾吧。她很在意讀者能否看得懂這篇處女作品,但同時她為讀者沒有機會看到這作品而感到氣憤。至少,這小說差點找不到出版社肯發行時,她是崩潰的。
很多讀者看到林奕含寫小說時的痛,看到故事裡角色侵犯女性的恨,這是不容否認的。我卻看到作者對現實世界感到無助與虛空,像是房思琪與伊紋姊姊一樣,沒有苟且,只有沉溺。要負得起思琪的種種太難了,她的青春已經完結,只能說是永不回頭的鄉愁。
我們對林奕含的想像是複雜的,但當看完這本小說後,會對她的想像變得十分清晰起來,她是房思琪也好,房思琪是她亦好,「她」— 就好像是小說裡房思琪與劉怡婷的共生。
如今,林奕含已離我們而去,她將自己最好的都一一奉在房思琪身上去演繹出來,而讀者就好像林奕含筆下的共生劉怡婷一樣,好好把房思琪未走過,未經歷過的人生,當成自己的生命一樣,堅毅地一起走下去。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林奕含
#遊擊文化
展開
2.5
四帝世紀:孫逸仙.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翻轉近現代中國政治的關鍵人物
讀者評分
3.0
|
2020/03/29
劇透警告
讀現代史是沉重的,書現代史是困難的。近代中國、現代中國,苦難多多,傾軋多多,爾虞我詐者更多。抗日所犧牲的同胞,遠遠低於革命運動的。形成,讀者不期然會將意識形態注入所迹之史實中,這是傳統以來,治現代史時之通病。
《四帝世紀》絕不是一般初會現代史者所能明暸的著作,因作者一開始認定讀者就是對現代史熟悉的一群:入物鮮有介紹其背景,所講的史實如抗美援朝,三面紅旗,百花齊放,反修,實用主義等,並沒有細加詳述,若初讀現代史者看,會十分難懂。
作者找到不少罕有的一手資料佐證,如一些官員行程紀錄出更表,他都涉獵得到。顯然其搜集資料的範圍十分廣泛,然而因資料準備得十分豐富,作者刻意摒棄利用較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去作出史實之論證。反之,他竭力淡化了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意識形態對抗性為立論。可惜的是,作者在展述一些史實論證時沒有下註腳,這令此書之學術價值會下降。畢竟,作者想一反坊間研究人物之吹噓,引用更多史料作佐證,其灼見令人推崇。可惜的是,作者某程度上過份沉迷其以記者新聞特稿刺針的方式將四人貫穿,忽略了一些史實的正確性,如一八六零年火燒頤和園(頁24),應是火燒圓明園才對,而詫異的是,譯者並沒有將此校對得好。
譯者的表現比較生硬,在意譯中表現不太突出,往往直譯,這從文句比較冗長,往往在兩三句中,才可表達其所述之意思一例可顯然易見。可惜,我對法文一曉不通下,從譯者所列的文句不通下,往往是在分析現代史下最容易犯上的通病,因為在論現代史上,要陳述一段史實,一個概念,往往是十分冗長而又困難的。
作者想以一個既有模式去解讀四人之經歷,作為情報研究專家的他,他將四人套入了一個模式當中,那就是權力,制衡,人物關係,性格去將四人之優劣,來展述1911-2014的中國現代史進展歷程。彷彿一切一切都走進其所展述的模式裡,怎樣都走不出其所設下的框框似的。
他批評「孫中山先生,行事衝動,欠缺深思熟慮,迷失在自己錯綜複雜的陰謀中,什麼事都做,什麼事都沒結果。蔣委員長呢,善於盤算而粗暴,政治狡詐多於軍事謀略,因缺乏開放精神與社會寬容而失敗。毛主席呢,有遠見沒良心的天才,對於子民的痛苦無感。鄧小平呢,這個小四川,最不缺的就是勇氣,懂得採取主動,付諸實踐。(頁9-16)」作者認為四人在其所設定的模式中是走不掉的,就算去到實踐論的鄧小平來說,都會終歸回到一句話,「西方會忘記的」(頁457)。在中國人的根裡,盡清異己才是首務,中國不可能再被分裂出去,這或是作者所意想不到的。
歷朝中國,一代新人勝舊人,多少豪傑都會被忘記的。然而,就算怎忘都好,歷朝中的人物很難為對方作妥協,要贏就要贏到盡,要輸就輸到盡才顯出光榮。或許這正是作者所忽略的,美國曾嘗試將中國兩黨成為兩黨制交換的模式,但在1949年始已顯示完全失敗,這種趕盡殺絕,就是傳統放虎歸山,唯一正統的想法。一往諸子百家的方向,就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花終歸有毒,亦是一攤亂子,難以安定,這是作者過於在模式套籠時所失焦的地方。
書中有兩段提到,作者展示在中國發展過程中不能忽略的問題:認受性及意識形態轉化的問題。「在現代中國的演進中,從這個時代有了資本移轉劃時代的大事:中共領導層意識到年輕一代對馬列主義毫無興趣,因此決定用侵略性的民族主義來取代……從現在開始,目標就不再是建立社會主義,而是建立下個世紀的中國強權。」(頁465-466)
「目前中國的領導層都在項莊舞劍,只要成長率連續幾年崩盤,只要經濟停止躍進,必然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從而危害到國家的統一和他們的特權局面。」(頁468)
這兩段評論,可說是一針見血地對當前中國甚至香港的局勢作出切實的把脈。最近發生接二連三的現象,令中國夢之實踐開始備受質疑時。路怎走,反而是當前走出困局之苗。新時代新勢力,銳不可檔,吸納賢才,重回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念,或是走出窘境之出路吧。
#四帝世紀
#聯經出版
#Lesiecledesquatreempereurs
#雷米考菲爾
展開
共
2
頁
下一頁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