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麵包而戰的戰爭,烏克蘭的《麵包和平協議》、俄國內戰時期的穀物廊道;法國革命、十月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引起戰爭的主要因素之一。當穀物價格、市場機制及人們的飽足感無法平衡時,和平穩定的生活被破壞、衝突的引信就被點燃。這些事件充滿書中文字。其中也談到國家主要財政單位,鄂圖曼帝國、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大多數徵稅權屬於中央。但歐洲新機構直接強加並收取這些稅款。中國海關總稅務司(1854-1950)、鄂圖曼公債管理局(1881-1914),俄羅斯鐵路事務部(Russian Department of Railway Affairs, 1889-1917)。帝國沒有主權機密,前兩者都是不平等條約的產物。但是後來作者談到養活世界的國家。一八九○年代,阿根廷、澳洲和印度也做出同樣的貢獻。這些都是目前世界重要農業出口大國。李嘉圖悖論在書中也為糧食爭奪權做一註腳,糧食是剛需,糧食是生存必需品、商品和公共物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經典著作《貧窮與飢荒:論權利與剝奪》重塑了貧窮與飢荒產生的原因:飢荒的特徵表現為一部分人沒有獲得足夠的糧食。然而卻沒有跡象表明,是糧食的短缺引致了飢荒。 」阿馬蒂亞·森認為,飢荒並不是因為糧食短缺而爆發,問題更多是由分配不均和權利缺失引起的。糧食即權力。農業與工業時代的國際政治法則,作者確信在資訊時代仍然適用。
書名的原文是:Stuffed And Starved,翻成中文就是飽足v.s.飢餓,都有關於人與食為天。本書主要談飲食的整體供應機制,由農田,收購到世界貿易,單一產品與多種產品的多樣半推銷輸出,強力推滿食物,素樸的吃飽要求,可能被大量的巨量消費掩蓋。甚至發展出農業巨頭,威脅人民需要達成資本需求。作者特別談到二戰後,農業領域巨頭的市場佔有率提高,利用政治獻金等方式影響決策,加上美國使用大量農業補貼準備進行糧食戰爭,打垮其他各國農業。結果就是美國人民特別是低收入階層體重平均值越來越高。生物科技改變種子及綠色革命與基礎建設搶占水源土地資源等。各式各樣的化學肥料等助長作物產量,但這些產品太過單一化,倚賴個別公司等問題,已經隱隱出現糧食戰爭的隱憂。作者以黃豆為例證,跨國公司改變種子,土地集中,大量生產,打敗個別小農與其他國家,對大量需求者如中國可以說予取予求。自已賺飽卻讓他國一堆公司個人破產。接者作者的書寫走向似乎由巨觀而微觀。社會學的書籍,可以由全球或國家巨觀角度書寫趨勢,也可以有個別地區的居民角度說明,生活中每個人的消費,看似自由,如自由於超市購買,受到各種媒體影響,看電視同時在廣告中飲食等,由用電量瞬時變化得知消費者行為,大部分人選擇受宣傳等各種條件影響。同時大量的資本影響到超市發展,甚至引導消費,對抗農民等問題,很多所謂的有機運行,實際上也是資本主導。國家力量的深入,如美國故意提供麵粉改變台灣人民的消費習慣,由稻米轉為麵包,這點就是受到美國內部資本力量主導。很多廣告看似健康,實際上生活充滿各種化學藥劑,影響未來生活。新消費者必須由消費者與生產者直接建立連接,選擇在地消費,改變口味,需要並非想要,慢食活動的主導,選擇公平交易,符合生態需求,支持地方產業,對農人友善,重建農村文化,公司無罪,問題是剩餘價值必須分享到每一勞工,可維持生計的收入,永續經營的供應結構,後來這些都是很大的政治議題,作者由個人而社會改造,野心不可說不小。
狹義的糧食戰爭,此概念在較早的一本書,Food First 中譯糧食第一及綠色革命書中談到。本書作者三人Frances Moore Lappé & Joseph Collins,Cary Fowler,Houghton Mifflin, 1977,參照相關讀後感。本書部分內容牽涉到李登輝的博士論文,《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Intersectional Capital Flow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1895-1960 康乃爾大學論文資料 1969年全美農業經濟學最佳博士論文獎,1971出版英文專書。1976年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的中文版本。
作者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劍橋大學畢業。曾任印度報章雜誌自由撰稿者、著名的食品工業評論家。身體力行挑戰對待食物觀點。 從大學起,專吃蔬菜市場剩菜,後來調查大超市每天丟棄物。大學畢業後在紐約、巴黎、倫敦、斯德哥爾摩的高級區域可以找到夠吃一頓的二手食物。一班叫做撿垃圾食freeganism,或稱為免費素食主義。並非第三世界難民,受家庭教育影響成為環保人士。 青少年間,環境友善的把學校餐廳廚餘幫家裡的農場照顧小豬,週末去菜市場收集卡車菜葉和麵包店賣剩商品。親身實踐垃圾桶的探險,減少自身對地球的破壞,抗議食物浪費。榮獲環保最高榮譽蘇菲獎 The Sophie Prize。解釋並證明大家想像廢棄食物並非是壞。實際上百萬噸完美食物被丟掉。相片證明垃圾可吃。書內敘述,商家為了避免麻煩,賞味期限≠保存期限,多數人到期前就丟食物,造就浪費。
舉一個比較極端的範例,參見小麥完全真相 : 最受歡迎的美味不只讓你胖, 還潛藏糖尿病、心臟病、慢性發炎、致癌的風險 Wheat Belly: Lose the Wheat, Lose the Weight, and Find Your Path Back to Health一書,作者威廉.戴維斯 William Davis ; 閻紀宇譯 著。2011年初版,書名為小麥肚,作者指陳經過多年基因改造或誘發變異的現代小麥,麩質含量高,係由Einkorn單粒小麥或二粒小麥(一種Farro 食品,遠古小麥)經過雜交,異種交配與基因漸滲introgress變異而成。生長時更耐寒,環境忍耐更好,產量大,容易發酵,黏性好等多種優點,但此種超級碳水化合物,引發吃食者胃口大開,血糖急速增加,身體變酸性,皮膚外觀與敏感都有狀況,腦與神經被影響,容易有乳糜瀉,過敏、腹瀉,糖尿病患病率高等問題。增高低密度膽固醇,相對提高心血管疾病機率,這些都是人工作物的產生的問題,但是一班人很難尋回原始的單粒小麥,二粒小麥等作物,原始小麥蛋白質高,但澱粉低。建議是禁吃現代小麥,或者是1.多吃蔬菜,2.吃一些水果,3.吃生堅果,4.多用好油脂,5.多吃肉類和蛋,6. 多吃乳製品,但少糖。7.多元零星攝取如橄欖等元素,8.飲料:多喝水。天然食材為主。論點比較激烈,至少提醒大眾有關低GI飲食的重要性。對照上述作者所說基因食物的隱憂,可以提醒讀者有關這類話題的思考與採購行動,至少對於很多議題來說,多方參照比較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