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回首頁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會員登入
黃金會員
前往會員專區
我的電子書櫃
訂單查詢
瀏覽記錄
下次再買
可訂購時通知
本月獨享
可用E-Coupon
0
張
可用單品折價券
0
張
可用購物金
0
元
可用 OPENPOINT
0
點
登出
訂單查詢
購物車(
0
)
電子書櫃
繁體
展開廣告
關閉廣告
HOT
本月選書
輕小說大展
母親節蛋糕
Moshi↘
:::網站搜尋
全部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美妝
保健
服飾
鞋包配件
美食
家居生活
餐廚生活
設計文具
無印良品
星巴克
3C
家電
日用
休閒生活
婦幼生活
電子票證
寵物生活
票券
玲廊滿藝
故宮精品
電子閱讀器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必讀暢銷榜
天天爆殺
今日66折
每日簽到
禮物卡
現領折價券
全站分類
電子書
兒童館
旅遊戶外
家居日用
美妝個清
健康運動
品牌旗艦
旗艦品牌
中文書
.
簡體
.
外文
電子書
.
有聲
.
訂閱
雜誌
.
日文書
CD
.
DVD
.
黑膠
線上藝廊
文具
.
動漫
日用品
.
婦幼玩具
彩妝
.
保養
.
洗沐
鞋包
.
黃金
.
服飾
3C
.
手機
.
電玩
家電
.
視聽
美食
.
生鮮
.
保健
寵物
.
家居
.
餐廚
運動
.
戶外
.
旅用
禮券
.
票證
.
票券
博客來
讀者書評
Julin 的所有評鑑
取消
送出
確認
瀏覽次數(957)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B
複製連結
Lv.5
依據書評貢獻度、參與度
Julin
100
則書評
100
本書評分
0
位追蹤者
57
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100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
(可複選)
全部
中文書(100)
文學小說(77)
童書/青少年文學(9)
輕小說(4)
心理勵志(3)
人文社科(2)
自然科普(2)
親子教養(2)
飲食(1)
展開
評鑑星等
(可複選)
全部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評鑑日期
全部
最近一個月
最近三個月
最近半年
最近一年
最近三年
三年以前
評鑑發表
全部
有評鑑內容
只評星等、無評鑑內容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
第 3 頁
第 4 頁
第 5 頁
5
惡願清除居酒屋(首刷特典版)
讀者評分
4.5
|
2025/01/06
劇透警告
驚奇屢屢,刻劃出良善的深度
單看內容簡介,很難讓人不以為這是本奇幻小說作品,但實際閱讀些許本文後,才發現奇幻色彩的比重,不似自己預想的那樣多,可這並不是說,這本書就失去風格亮點,相反地,正因為與現代緊密相扣,閱讀起來反而屢屢讓自己感到驚奇。
事實上,在〈應允者〉這一篇章之後,作者就索性將故事情節,直接搬到現代開展,不僅場景現代感十足,就連字裡行間,也帶入不少現代人熟悉的流行用語,甚至是曾沸沸揚揚或進行式的社會事件,同時透過角色的談話,作者還巧妙地偷渡了他個人對時下一些現象的看法。
更絕的部分,是自己看到了在文字底下流動的,長久以來就為人爭論不休的議題,原來處於對立的性善性惡觀念,可以運用這樣的方式表述,原來輪迴、願力,還能以這樣的面貌呈現,作者這般較為和緩的手法,闡述自己的理念,似乎在避免了正面對決的衝突,針鋒相對的唇槍舌戰的同時,也讓人更容易接受。
建構在人性上,以現代為舞台,以願望為出發點,作者營造出讓讀者明知道是虛構,卻又彷若置身現實中的氛圍,成功模糊了奇想和真實的界線,並透過不同的登場人物與事件,用純真將貪婪襯托得更加可憎,不僅寫出了慾海難填的醜陋自私,也寫出了追悔莫及的撕心裂肺,心存僥倖的可嘆可悲,於此同時刻劃出良善的深度。
展開
4.5
潛水:深海的記憶
讀者評分
4.5
|
2023/10/04
劇透警告
世界末日一直以來似乎就是個不曾退燒的題材,儘管作者將故事開啟的時間點設置在二○五七年,地點則是被冰川化成的海水所淹沒了的首爾,即使大環境已然不復以往,但人類並未像恐龍那樣就此滅絕,劫後餘生調整、摸索出新的生活方式後,首爾的居民仍然繼續生活在首爾,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
誠如作者在一開始的序中提到的,人類生存的本能與人性之惡,並非此書焦點所在,那麼,《潛水:深海的記憶》一書,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或許讀者可以從老姑山潛水員宣率和南山潛水員佑燦,因爭執而定下那場為期十五天的比賽,以及叔叔在看見宣率在第十天尋獲的戰利品時所說的話中,找到蛛絲馬跡。
叔叔說的話是否合理自然是見仁見智,不過有幾句話或透過字句傳達的觀念,自己倒是認同的,像是「任誰都無法輕易選擇要活下來或選擇死亡,不僅只是人類而已」,還有,不知道他人的想法就輕易預設立場而決定,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等等,但想強調的是,有些話即使合理,說出來還是讓人感覺到語帶嚴厲或難堪。
在宣率眼中,叔叔的真實想法難以揣測,常常說的老跟做的不一樣,「他總說不要留戀早該放手的事物,但他自己卻做不到」,無論如何世界確實產生極大變化,可也有些事情似乎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影響,在那樣的環境之下,人生的下一步究竟該怎麼走,又該如何與自己相異的人們一起活下去?或許看完這本書會有答案。
展開
5
毀滅前的香格里拉
讀者評分
4.0
|
2023/09/25
劇透警告
「江那有樹,十七歲,殺死了同班同學」,全書正文開頭的短短幾句話,感覺有些沉重,是怎樣的深仇大恨,讓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好少年,背負上一個「殺」字?身為讀者,想進一步了解整起事件來龍去脈的好奇心瞬間被引發;無獨有偶,第二頁的「我--走到哪裡都是我」,這句話對某些人來說是自信心爆表的體現,可是透過江那有樹傳達出來的,卻反倒有著滿滿的無奈甚至是絕望感。
儘管江那和母親的關係算得上親密,母親對於江那本身在意的外貌及學業、運動等成績,也未給予苛責,但江那似乎就是擺脫不了強烈的自卑感,接著往下讀,不難發現字裡行間,多的是江那用來保護他僅存的自尊心,他堅稱為幽默的自我解嘲,面對某些同學接二連三的不合理要求,即便是千百萬個不願意,江那始終沒有拒絕的勇氣,只敢在心裡犯滴咕,幸好他並像他自己認定的那般毫無可取之處。
如果《毀滅前的香格里拉》的色彩是全黑到底,或許整體氛圍只會讓人感覺到沉悶、透不過氣,讀到最後也可能會陷入憂鬱也說不定,所幸,即使覺得無力改變現況,幾乎是自我放棄的江那,時不時還是會流露出人性的光亮,當他打從心裡想捍衛的對象出現了,關鍵時刻他依然能爆發出極大的勇氣,挺身而出加以保護,彷若《遺棄之島》中,始終未曾停止自我療癒的大自然,展現出的強韌生命力。
透過一名十七歲少年採第一人稱的敘述,《毀滅前的香格里拉》以平易樸實的文字,串聯幾起事件,細膩地刻劃出江那以及和他處在相同年齡層的同學的靈魂,究竟是怎麼受傷的(如果有),他們可能面臨什麼樣的困境,勾勒出了其他人物的性格特質,同時娓娓道出單親家庭、校園霸凌等等,普遍存在現今社會的現象或問題,也反映出世人在末日來臨時,做了什麼樣的選擇,但最重要的還是讓人感受到蘊含其中的希望。
展開
3
遺棄之島:得獎記者挺進戰地、災區、棄城等破敗之地,探索大自然的驚人復原力
讀者評分
5.0
|
2023/09/24
劇透警告
書甫入手,無法耐著性子依次閱讀,直接翻閱第一部的核災之冬,踏入的公寓內盡是滑落到地板的壁紙,缺少了玻璃的窗戶,雖然該處不見人的蹤跡,可那些從抽屜、書架到角落,不經意被發現的鳥巢與蕨類植物,卻展現出蓬勃生氣,所謂的禁區,似乎不再是一片死寂,除了野生動植物族群數量明顯增加,更有上千人其實早在核災爆發後一年,就悄悄返回居住,儘管該區仍處於輻射高汙染風險中。
接下來跳躍式地飛到坦尚尼亞˙阿曼尼,像澳洲又有著中國影子的廢棄植物園,成了外來種發展的大本營,人們習慣用歸化和入侵,來區分對待外來種的態度與方式,因為對本土動植物產生極大威脅,所以強勢的入侵外來種,必須被積極加以移除,然而追溯其來源,人類卻往往脫不了干係,無論是從動植物園逸出,或者曾被眷養、種植在人類居所,後因故被丟棄在外,都是伴隨人類的引進或其他活動而來。
在讀過自己較熟悉的部分後,回過頭從序言讀起,文中提到須踩著受困而亡的動物屍體進入建築,這樣的情況其實在臺灣也存在著,不乏有野生動物跌落排水溝、集水井、進水池等,因無法脫困釀成死傷的報導,有些看似便民的工程設施或政策,諸如水泥化的河堤、水槽化的河床,長久以來的河川整治,對野生動植物來說,卻是相當地不友善,非但成為其致命的死亡陷阱,甚至將其逼上滅絕之路。
這麼說來,《遺棄之島》的立意是在強烈譴責人類的行為?倒也不盡然,至少在論及廢石堆在時間推移下形成的五姊妹山時,著墨更多的是,在那些人類放棄使用、減少或停止活動的荒廢土地上,大自然展現出什麼樣的力量,作者將其在十二處地點深入的觀察見聞,轉換成樸實生動的文字,不用長篇大論,讓讀者彷若身歷其境的同時,還能深刻地感受到,自始至終蘊藏在大自然裡,不屈不撓的堅強生命力。
序言裡有句話:「與移除汙染或地雷區造成的危害相比,人跡的消失對自然環境更有助益」,人類為了存活,一直以來與其他生物存在競爭關係,工業革命提升了人類的能力,卻也大舉加快了人類消耗大自然有限資源的速度,既然干預在所難免,那麼,人類是否能以更友善環境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來對待共同存活於地球的其他生物,給予大自然更多喘息的機會,讓彼此不僅僅是共存更能共榮,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跟著作者的步伐,進行一番又一番的深入探索後,我們了解到,生態議題不會是哪個廢墟或荒原所獨有,更不會只是少數幾個國家的課題外,透過作者的眼睛,我們還發現了那些本該是與世隔絕的地點,其實並非如想像般那樣遺世獨立,因為,即便是曾飽受輻射汙染,一度寸草不生,遭人遺棄的荒蕪之地,大自然仍在悄然地進行自我療癒,看似緩慢卻不曾停止,一如字裡行間揭露的,充滿著令人驚豔的韌性與希望。
展開
5
時光裡的醍醐味:日本文學大師的飲食手記,寫下最富禪意的人生百味
讀者評分
4.5
|
2023/07/12
劇透警告
看到「精進料理」這四個字,感覺特別親切,倒不是自己對日本文化忒了解,也不是因為有著和作者一樣,在禪宗寺院生活,甚至擔任過「隱侍」的經驗,而是自己在學習日語的過程,曾聽過這樣一個說法,「精進料理」在某種程度上,可用來指稱素食,一直以來都不太清楚箇中原因,然而在閱讀過《時光裡的醍醐味》一書後,似乎大致可以理解了,儘管書中提到定義時,並沒有直接採用素食二字。
《時光裡的醍醐味》不僅為「精進」下了—從一無所有的廚房裡擠出菜色—這樣的定義,更直言精進料理好比吃土,或許正因為能用的食材極有限,又多是土裡鑽出來的菜,與素食給人的印象不謀而合吧,所以才有了自己聽到的說法,不過,這並不代表作者想透過這本書來勸人吃素,更多時候自己從中感受到的,反而是蘊含在料理間的人生智慧,無論是挑選、處理食材,還是烹調手法。
根據作者在〈一月之章〉的描述,都市人對慈菇敬而遠之,一般拿來燉煮或者作為煮物拼盤的一角,彷彿在普羅大眾的眼中,既不起眼還被嫌棄,但在作者極有耐心地慢慢烤之下,竟搖身一變成禪師青睞的特色佳餚,受限於氣候環境,冬天可入菜的食材本就不多,加上經費有限,處理食材勢必相當小心謹慎,拿菜刀帶肉削慈菇皮、去子芋皮這種事,絕對不可以發生,哪怕只是一片皮,也不容許無端浪費。
忍受過酷寒嚴冬,苦等的春天終於到來,〈四月之章〉傳達的,不僅僅是生命的強韌與美麗,更讓人在領會一草一芽皆珍貴的同時,懂得珍惜且心懷感恩;經過真心、誠心、淨潔心調味後,那怕是被針刺包圍的嫩芽,也可以成為令人難忘的珍饈,而透過食物,我們非但能與土地握手,還能建構起親情的連結,即使是平淡無味的白稀飯,也能因為一家人常常共聚分食,而成為百吃不厭的佳餚。
表面上,作者在《時光裡的醍醐味》中談的,似乎是學習製作精進料理的過程與回憶,可是字裡行間蘊含的,卻是滿滿的為人處世之道,以及修身養性的人生哲學,並摻雜著其對與山為伍、粗食一生父親的思念,讀者也不難察覺,真正使人再三想念的、不是滑過舌尖、稍縱即逝的滋味,而是用心經歷過的人生點滴,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
展開
4.5
如果我們終將分離
讀者評分
4.5
|
2023/05/02
劇透警告
表面上看似是一位代表政府單位的陌生人,前來宣達一般大眾期待的好消息,照理說氛圍應該是輕快愉悅的,然而,讀者卻又時不時地嗅到隱藏在文字下的不尋常氣息,為什麼所謂的幸運徵召,是取決於一個連當事人都不曉得的抽獎,更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被遴選者的資料是透過螢幕麥克風蒐集?又因何身為泰倫斯口中極少數幸運兒的二世,卻沒有美好興奮的感覺?
泰倫斯到訪的用意,隨著其與二世的對話,看似漸漸清晰了,可是,到後來二世產生的,卻是開始想要捍衛、保護這裡的生活念頭,對二世來說,泰倫斯帶來的,不是什麼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反而是一個又一個層疊的謎團,有越看越模糊的感覺,除了泰倫斯之外,葉兒也似乎不太對勁,一句「這男的來肯定有事」,點出了二世心裡的疑惑,更暗示著葉兒和泰倫斯的關係似乎非比尋常。
弔詭的氣氛,從二世觀察到奇怪又莫名的綠光車燈時,便開始萌生,而後,經由他對不速之客(泰倫斯)造訪時間的推敲,另一半葉兒不經意顯露的行為動作,以及泰倫斯說明來意的過程漸漸擴大發酵,然而泰倫斯突如而至的深夜到訪,帶給二世的,卻不僅僅只是用弔詭二字就能夠完全加以含括,字裡行間還能感受到二世的焦慮甚至是恐懼,同時摻雜著越來越難以消弭的猜疑。
只能說,短短的文稿,成功地勾起了讀者追下去的興趣,很期待知道接下來會有怎樣的發展~~
展開
4.5
動物小夥伴的超級太空週末(榮獲法國安德烈.布拉希奇獎最佳兒童天文學繪本肯定)
讀者評分
4.0
|
2023/04/19
《動物小夥伴的超級太空週末》書封及書底的折口,與其各自連貫對應的蝴蝶頁,可以看到多個和天體系統或天文現象有關的名詞簡要定義,而這些名詞相關的進一步說明,在書裡幾乎都能找到,有趣的是,這些名詞及有關知識的分享,並不是單純以文字陳述,反而採用孩子們接受度高的,黑白為主、彩色為輔的圖文漫畫方式來呈現,同時還派出三隻擬人化動物為響導,引領大小讀者一窺天文的浩瀚。
全書透過十四個章節,涉略了宇宙、太陽系、觀星(星座)與光學等方面的天文星體相關知識,以我們居住生活的地球為出發點,無論是衛星→行星→恆星→星系→星系群的概念,還是宇宙誕生的大霹靂,都相當有系統地分享,而書中不僅僅只是幫助讀者了解基礎名詞,另外也針對幾個部分進行說明或釐清,像是太陽系九大行星因何變成八大行星,星座一詞在天文學和占星術用法上的區別,都是很重要的知識。
大自然的奧妙與美麗,向來是人類在欣賞之餘,也爭相探索、亟欲多了解的領域,儘管和萬物生命緊緊相繫的宇宙,分分秒秒都在默默運行,但相較於觸手可及的動物、植物,天文星體似乎免不了還是遙遠又陌生了點,然而,跟隨著小老鼠拉特、鴨嘴獸歐尼及河狸卡絲特的腳步,一起度過週末的天文之旅後,會發現只要踏出第一步,其實天文也可以很貼近生活,更沒有想像中的艱澀難懂。
Julin覺得《動物小夥伴的超級太空週末》,非但是耐看的一本書,某方面也是很好的親子話題,我家少爺讀過後,就曾提出他的疑問,而自己每次翻閱,似乎還能發現有些遺漏的小地方,不管是為了更清楚理解書中有些內容的細節部分,還是希望能幫助孩子釐清疑惑,都會想進一步查找相關資料,對於充滿好奇心的大小讀者,或是天文學的初學者來說,有了拉特、歐尼和卡絲特的帶領,將能感受到宇宙星體蘊含的樂趣。
展開
4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意義療法大師的5個心法,幫助孩子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的勇氣
讀者評分
4.0
|
2023/03/28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閒聊時,她提到了孩子接受演講比賽訓練的一些情況,其中關於撰寫演講稿這件事,不僅僅讓她覺得自己肩負重責大任,需要督促孩子有更好的表現,來回應老師的努力付出,此外她也希望孩子的作文能力,得經此而有所進步,不巧的是,在她指導孩子時,孩子總似乎不像她那麼看重,那麼認真,導致她的火氣忍不住上升,孩子情緒也不太好,儘管母子倆並不會因此決裂,可衝突循環是避免不了。
像朋友這般的親子衝突情境,相信大多數家長都不陌生,不可諱言,這背後參雜了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擔憂,老實說,當了這麼多年媽媽,自己跟孩子的過招次數也不在話下,但無論是基於什麼原因,應該沒有人對於起衝突這件事,感到樂此不疲吧?相反地,衝突一旦發生,即使最後孩子順遂了父母的意見,看似贏方的父母,又有幾個真的是打從心底感到高興?而孩子感受到、體認到、學到的又是些什麼?
對於教養孩子,邱教授在導讀裡,以一個現代孩子忙到不行的生活實況為例,指出了現代大多數父母普遍存在的盲點,確實,要父母完全無視於內心對孩子的期許是不太可能,然而,教養目標是以「目的」為導向,或是以「意義」為導向,兩者培育出的孩子,性格可能大大不同,當然這並不是說以「意義」為導向,就完全不會起衝突,那為何還要那麼做?作者在前言裡便已大方揭露。
關於教養,在我們還沒來得及深入思考其中理論,其實就已經在進行了,而跟孩子間的衝突,自然也不可能是掛零,那麼現在才回過頭來閱讀這些談論教養的書,會不會有點太晚?都說「不怕慢,只怕站」,更何況教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管是有心或無意,從言語到行為,從面對事情的態度到處理方式,無論是父母、師長,甚至所有接觸到孩子的人,都有機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那麼,究竟要怎樣做,才稱得上是以「意義」為導向?究竟何謂內心強大的孩子?又如何才能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作者在書裡說得很清楚,《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並不是在鼓勵主要教養者,將孩子視為雜草,頂著「意義」之名撒手不管,更多時候只是不建議將孩子養成溫室裡的花朵,養成世人眼中的草莓族、啃老族、媽寶、爸寶,並幫助孩子在體驗到幸福的同時,也學會以最好的方式來處理不快樂、不適和挫敗。
正所謂教學相長,用心教養孩子,往往不是只有孩子受益,如果你也認同以「長出強大的內心」為孩子的教養目標,就是還不太清楚該如何進行,欠缺臨門一腳,不妨從作者在書中所特別提出的,五個支柱和十一個靈感著手,請相信並肯定孩子的能力,適度地給予更有助於他們成長,除此之外,也別忘了在教養孩子之際,自己也要先長出強大的內心,才能成為孩子更好的學習對象,畢竟孩子的模仿力是極強的。
展開
5
日本異界博物誌:原來這些習俗都跟妖魔鬼怪有關係!
讀者評分
4.5
|
2022/12/10
不同於自己以往所津津樂道的,諸如《妖怪醫院》、《妖怪新聞社》這一系列,建構在故事情節脈絡發展,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作品,從「異界」切入的《日本異界博物誌》,嚴格來說著重在對日本傳統、民俗的探討,讀起來帶有些學術研究的氣息,倒不是說有多艱澀難懂,或者是用字遣詞有多生硬,而是內容並不偏重在妖魔鬼怪或神佛本身的傳說故事,反之,傳說故事是用來幫助理解,所有可能與「異界」有關的一切事物。
既是不屬於人類的另一個世界,凡是與人類不同的,通通可以歸類於「異界」,也因此涉及的對象,不單單只有那些令人感到恐懼的鬼怪、幽靈,同時包含令人景仰敬重的神佛,有些動物亦羅列其中,在闡述對「異界」的簡單定義,扼要地淺談人類的價值觀後,本書透過以四則耳熟能詳的故事揭開序幕,進而由「空間」、「事物與生活」、「例行活動」及「表演藝術」四部分,引領讀者更深入探索,那些已知與未知領域的關聯。
光是「空間」談到的,無論是山、海、墓,還是神社、門、橋、十字路,雖然每個點無法一一詳盡敘述,都讓自己捨不得放下書,一方面是閱讀的同時,腦海裡不時地會浮現出些問題,像是三途之川是不是有點像冥河?川上的橋是不是也可以用奈何橋來解讀?另一方面,也讓自己對有些看過的字詞,有了更清楚、完整的理解,像是「注連繩」的由來與意涵,水龍頭為什麼做「蛇口」?《鬼滅之刃》的鬼舞「辻」無慘有何意義。
如果以為這本書就這麼點內容,那就大錯特錯了,緊接的「事物與生活」,只會讓人更感到意猶未盡,原來稍不留意,我們的言談舉止,就有可能觸犯某些禁忌,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文字、圖案或符號,背後也可能隱藏著我們未知的力量,就連兒童遊戲也與「異界」脫不了干係,有些傳說或許早不可考,但謹言慎行絕對沒有錯,對於既有的傳說,雖然不見得要盲目一概遵從,可也不需要一味地反對,若能以了解代之更有益。
說起來,《日本異界博物誌》是讓自己又愛又恨的一本書,愛的是,全書從「異界」著眼,表面上像是要揭露「異界」的神祕,實則傳達出生活、情感的聯繫,並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對建築、文化也有了一定的感受,有接觸過《航海王》(或名《海賊王》)者,讀到「乙姬」、「八岐大蛇」、「海坊主」等字詞時,肯定有種非常熟悉的感覺;恨的是,礙於眼睛保健,每閱讀一段時間,就一定要強迫自己放下書本,不能一鼓作氣讀完,太磨人了!
展開
4.5
我在西伯利亞的監獄
讀者評分
4.5
|
2021/04/11
突如其來的逮捕,擾亂了生活的步調,也打亂了人生的計畫,但更令人感到難受沮喪的,不是肉體上的疼痛,而是內心的苦楚,雖然作者並未刻意大篇幅著墨,可我們卻不難讀出隱藏在字裡行間的情緒,而那些蘊含在看似平淡的文字底下的,隨著回憶不斷湧出、不停流動,卻又不能失控的情感面,也正是故事情節張力之所在,他對家人親人的滿滿情感,更是支撐他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最大動力。
正因為建構在真實,這本書很難有太超乎常理、天馬行空的發展,然而在書中,我們依舊能見識到尤安.巴爾貝羅,與其友人的智慧展現,見識到存在人性中的那份光輝,儘管他很難像其他虛構的主角那樣,十八般武藝樣樣齊全,也因為建構在真實,某方面來說,更顯得讓人不太容易接受,畢竟,羅織那樣的罪名,只為了陷構一個人入獄,甚至監獄裡不為人知、刻意被隱瞞的部分,都太過於殘酷暗黑。
從無預警、劃破寧靜、莫名所以的逮捕出發,《我在西伯利亞的監獄》帶給讀者的是一連串的衝擊,儘管這本書的意圖,不在抽絲剝繭,追查是遭到何人設計,也不在將幕後黑手揪出,對其展開報復,不過作者仍巧妙地對來龍去脈做了說明,全書記載的不單單只是冤獄這樣的一件事,而是透過入獄、在獄中及死裡逃生的驚險過程,運用非怨懟和仇恨的筆觸,反映出人性的優劣。
隨順時間軸發展的《我在西伯利亞的監獄》,談不上有緊湊快速的節奏,似乎也不算有太多讓人感到驚心動魄的場面,至於纏綿悱惻的愛情,在自己的眼裡也稱不上是有,但在閱讀完這本書以再平實不過的文字,所紀錄下來的經歷時,卻還是感到有些唏噓,即使尤安.巴爾貝羅此刻已不在獄中,遠在西伯利亞的「極端」霜凍的寒氣,依然穿越時空使人感到顫慄,不過,相信作者更欲傳達給我們的,是人性中的溫暖與希望。
展開
5
養心1:消失的生死玦(首刷限量作者簽名金句扉頁)
讀者評分
4.0
|
2021/03/25
以少年男女做為主角,不管是對於目前正值青春年少的讀者,抑或是恰巧有著處於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甚至已經歷過該時期的大人來說,在引發共鳴這部分已然先馳得點;此外,還融入《修煉》系列中的幾個角色,以及靈魂不滅、輪迴轉世,黑暗和光明力量糾葛拉鋸等元素,更為曾讀過《修煉》或《仙靈傳奇》系列的讀者,增添了幾分熟悉感。
倘若以為這樣的熟悉感,就是全書的焦點所在,那可是大錯特錯,作者意欲讀者關注的,其實是內心深處,情節發展的舖陳也緊扣其上的,關於心理層面的起伏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於是身為讀者的我們,非但不用多費神,就能讀到攸關心情、感覺、情緒等等的字句,對於不同角色的掙扎、矛盾,憤怒、傷痛等等也更能感同身受,同時藉由角色們面臨的際遇,還能做進一步深入的探討。
人生在世所面臨的課題,往往可能不只一個,當課題出現時,或許一時之間會沒有勇氣,或是不曉得怎麼去面對,可《養心1:消失的生死玦》是這麼告訴讀者的,倘若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去逃避,怕是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即便靈心順利抵達了養心池,沒有遭受到巫煞的攔截,引導養心的使者,也會隨著靈心離世時的心情而有所不同,情緒管理究竟重不重要,可說是不言而喻。
儘管人的心理可說是包羅萬象,作者卻沒有深陷於錯綜複雜當中,反倒是運用淺顯簡易的架構,由晨欣的意外身亡開始,透過其靈心養心的過程,慢慢納入相關人事物,佐以不少內心思緒的著墨,讓時而待在冥靈界,時而又回到物人界的讀者,經歷思念、擔憂、背叛、恐懼等等情緒的轉變,最後獲得成長,這本書雖然立意上有一定的深度,讀起來卻不會覺得艱澀難懂,讀完後還一再地回味。
展開
4.5
壞小孩
讀者評分
4.0
|
2020/08/25
長久以來,善惡好壞始終是人們思辨不已的課題,善也好惡也好,好也罷壞也罷,究竟所謂的善惡好壞,評判的標準是什麼?即使像是有了心照不宣的準則,有時候,似乎也不是那麼簡單就能一分為二,身而為人,是否有權對其他人貼上善惡好壞的標籤?面對每日不斷發生的、眾多驚世駭俗的事件,又該從怎樣的角度來加以看待?閱讀完這本書,不見得就得到標準答案,但一定能刺激不同想法。
一起雖然不完全沒有疑點,可終因查無實質證據,不得不以意外宣告終結的案件,究竟兇手是誰又如何得手?堪稱完美的殺人計畫,背後隱藏的是怎樣的計謀?冤情是否能順利得到昭雪?正義是否能得到伸張?這或許是絕大多數推理作品,吸引讀者的要素,但此書卻打破常態,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作者不僅沒刻意隱藏計畫內容,反而將細節全盤托出,連兇手是誰也不肯故弄玄虛。
推理作品最神秘、最令人燒腦,甚至原本可能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書裡讀不到不說,全書採用的還是平舖直述的手法,這樣的作品應該沒有什麼可讀性可言吧?但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本書竟然還是能使讀者去深入思考一些議題,為何三名加起來不滿半百的少男少女,會做出那些不善良的選擇?到底是誰或什麼,將他們直往人生的岔路推去?大人又是以怎樣的眼光來看待他們?
接二連三的問題不斷被拋出,讀者腦袋也沒怎麼閒著,一連串的問題在腦海裡翻攪的同時,還要關切著書中要角如何抉擇,會走向什麼結果,分明是被作者推入另類的燒腦模式,如果這樣還覺得不是那麼滿足,情節發展上出人意表的幾個轉折編排,絕對不能錯過,至於一個又接一個的問題,不妨等一口氣讀完整本書後再來傷腦筋,畢竟有可能是想破腦袋,也想不出個結論來。
透過三名父母不是俱亡就是離異的少男少女,與大人間你來我往的鬥智、周旋,這本書反映出由大人把持的社會當中,部分被蓄意予以掩蓋的陰暗面,也反映出孩子們的聲音,反映出他們長時期被漠視的苦痛,以及說不出口或說了卻不被大人接受的無奈,也讓我們見識到偏見(先入為主)與偏心的殺傷力,是如何消磨孩子對大人的信任,當孩子和大人的關係不再那麼單純,似乎所有的一切也隨之複雜。
書裡情感豐沛,有脆弱矛盾,也有堅強決絕,有陰險狡詐,也少不了妒忌怨恨,有恐懼害怕,也有對愛、對名利赤裸裸的渴求,有些事沒人願意碰上,可相同的情境落在不同人身上,卻往往不是只展現出一種選擇,當一個人走上世人眼中的不歸路,是該怪家庭還是社會,抑或是自己也該擔負起一些責任?當行為牽扯到情理法時,該怎樣兼顧或取捨?善惡好壞、是非對錯是否有一定的標準?跟著作者一起思索吧!
展開
4
幻想中的朋友
讀者評分
4.0
|
2020/08/23
「如果前50頁還沒打動你,你的驚奇感肯定有問題!」,就是這樣一段話讓自己下定決心閱讀這本書,藉以證明或許自身的幻想力一再被消磨,但驚奇感一定不會有問題,全書運用不到三頁篇幅的文字,將讀者帶到一個瀰漫詭譎懸疑氛圍的夜晚,看著小男孩大衛.奧森,瞞著父母溜出房間離開家,他的腦海裡不時出現聲音,畏懼害怕卻不能停下腳步,隨著他進入使命街樹林,敘述驟然而止。
時間一下子推移了五十年,主角也從大衛變成七歲半的克利斯多夫,要說克利斯多夫跟五十年前的事件有何關聯,一開始充其量就是小男孩和使命街樹林兩個線索,然而正因為大衛謎團的線索極少,反倒給了好奇的讀者探究的動力,但閱讀完此書後發現,即使大衛謎團最終沒有被解開,甚至將大衛謎團抽離,對自己來說,光是克利斯多夫就存在著相當的魅力。
書裡,看書時會覺得文字錯亂的克利斯多夫,似乎有閱讀障礙,雖然媽媽不只一次地告訴他,「分數級等和聰明是兩回事」,可學業分數表現不盡理想,成不了所謂的好學生這件事,仍舊打擊他的自信,讓他討厭學校,對上學感到緊張甚至是恐懼,儘管如此,想到媽媽為了讓他讀好學校而努力工作,他還是鼓起勇氣去面對,非但突顯出他的純真、良善,更使人感受到他的堅強、剛毅。
這樣一個小男孩,怎麼不讓人想要關切,又怎麼會不讓人為他感到心疼?更不用說,再加上電腦螢幕自動跳出的訊息,彷彿有著臉孔的雲朵,使命街樹林中傳來的小孩哭聲等,充滿神秘色彩的諸多元素,以及瑪利凱薩琳等陸續登場的人物,不僅為接下來的情節,鋪陳出更加啟人疑竇的發展,同時也堆砌出更耐人尋味的架構,字字句句都蘊含作者在細節處的用心,需要讀者細細咀嚼品味。
事實上,作者一直醞釀著更強大的意圖,他運用驚人的寫作功力,透過書中的個個人物,由多樣化的視角切入,循著人性中單純善良的特質,勾勒出表面上看似懸疑驚悚,實則進行更深層探討的故事,在幻想與現實間,在不尋常、不可思議的氣息背後,堅定地傳遞出相信與信任的力量,以及和善並非軟弱的信念,當然,超越親子、手足、朋友這些關係,無我利他的愛,也是作者意欲讀者加以思考的。
午夜夢迴時,那些自己聽得見的聲音,並非是小男孩的專利,那究竟是不是我們所想像的,或許這本書可以提供一個思索的方向,真正的關鍵不在於對宗教信仰的認同與否,而是我們是否有足夠智慧去判斷,聲音究竟引領我們走向何處?是不曾消停的慾望,還是良知良能的展現,是毀滅還是安詳平和?人生的每一次抉擇,都可能帶來無法逆轉的影響,我們能不謹慎嗎?
展開
3.5
櫃檯沒大人
讀者評分
4.0
|
2020/07/11
劇透警告
1848年,從加州開始掀起一股淘金浪潮,促使大量移民爭先恐後地湧入美國,暫且不論有多少人因而得惠致富,即使浪潮早已消退的今日,仍有人懷抱著夢想、冒險偷渡、前進美國,《櫃檯沒大人》就是建立在美國夢這樣的時代背景,從一名十歲少女的視角切入,來看待並陳述那些發生在她的周遭,關於她自身、關於她的家人,以及其他同樣努力求生存、為生活辛苦打拼的人的故事。
在諸多外籍移民中,華人所占比例不在少數,彌雅一家人便是其一,彌雅曾問媽媽,「為什麼要來美國?」,媽媽沉默了許久後回答,「因為這裡比較自由」,但無論是基於何種原因選擇移民,生活並不會因原因不同而有所改變,首務之急自是圖個三餐溫飽,然而沒有合法的公民身分,卻又不得不工作掙錢養家,即便雇用他們違反法律,仍往往阻止不了有心人士對其加以剝削。
關於外籍尤其是中國移民面臨的生活困境,以及如何掙扎求生,根據真實事件發展出許多情節的《櫃檯沒大人》,少不了著墨、敘述,由於是非法移民,躲避移民局查緝是家常便飯,只要找得到工作,就算被雇主以各種理由苛扣,最後還領得到工資都算幸運,不乏護照和身分證件遭到沒收,超時工作甚至領不到半毛錢的,也因為收入不佳、不穩定,他們連受傷、感冒的權利都沒有。
對於移民美國這件事,十歲的彌雅其實沒得選擇,養活家人的經濟重擔,固然爸媽還能頂著,可在學校發生的景況,恐怕除了她自己面對,旁人也使不上什麼力,不是她不願意『單純』上學,只是顯而易見的貧富差距,加上種族(膚色)歧視思維,左右了同學們的行為表現,於是偷走她鉛筆的人不需要任何實質證明,只憑一套說詞,就可以光明正大、搖身一變成為鉛筆的主人,而不會被處罰。
堪稱社會縮影的學校,尚且存在此類現象,社會就更不用說了,汽車旅館一起偶發的汽車失竊事件中,哪怕是警察的態度,還有某些人對嫌疑犯的推敲,都恰恰反映出一般人是如何在無形中,單憑對貧富和種族、膚色先入為主的觀念,就能對其他人施以判刑、戕害,所幸,世界並非只有晦暗不堪的一面,雖然是花了點時間,不過人性仍舊展露出光輝,讓人感受到良善帶來的希望。
《櫃檯沒大人》藉由小女孩純真不文飾的口吻,來闡述生活的所見所聞,反襯出大人世界的拐彎抹角、爾虞我詐,也傳達出世界複雜與否,其實是取決於個人的角度,透過彌雅的雙眼,我們除了看到移民生活的艱苦外,也不得不審視一直普遍存在美國社會中的一些問題,而蘊藏在平舖直述筆調下的推理、鬥智,不僅鮮明了彌雅的人格特質,也為全書增添不少色彩,千萬別小看孩子們!
展開
4.5
作家的祕密生活
讀者評分
4.5
|
2020/07/06
書序中提到,所謂的「史翠珊效應」就是,你越想隱藏某件事,人們就越對這件事感到好奇,該書正是以文學作家納森‧弗勒斯突然退出文壇為出發點,開展出全書的架構,不預警封筆,也不再接受任何媒體訪問,並退隱至小島,因此,當懷抱著作家夢的哈法葉‧巴戴,有機會至柏夢島工作時,他毫不猶豫就前往,沒想到的是,弗勒斯的生活遠比他設想的,還要有更多不為人知的面向。
身為一名公眾人物,想要擁有完全屬於私人又不受干擾的生活,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往往行事越是低調,反而越使人想要一探究竟,在書裡作者便巧妙地運用世人的心理,藉著揭開作家生活的神秘面紗之名,行推理解謎之實,老實說,到底弗勒斯隱退後過著怎樣的生活?私底下的他又是什麼樣的人?讀者不見得都感興趣,但一牽扯到駭人聽聞的犯罪案件,有些人就很難抗拒嗜血蟲的驅使。
於是,讀者被與弗勒斯有關、不只一個的「祕密」所吸引,同時也一腳踏入作者精心編排的情節,跟著查找蛛絲馬跡、抽絲剝繭,跟著膽戰心驚,究竟隱藏在迷霧中的真相為何?背後又牽扯著怎樣的愛恨情仇?一切固然是待解的謎,答案人所欲知,但作者卻也不忘提醒讀者,真相有時可能令人難堪,倘若一昧地追求,卻忽略了是否能承受,到頭來恐怕會落得悔不當初的下場。
無論是居處法美或作家身分的背景,都貼近作者自身經歷,雖打著懸疑推理的旗幟,瀰漫著濃厚的神祕氛圍,充斥著緊張刺激的氣息,但在這樣一個故事當中,作者不僅傳達出當今存在於媒體、文化產業圈裡,那些個敷衍了事、迎合大眾口味等祕而不宣的現象,也點出當人任憑慾望牽引、無法駕馭本心之際,可能導致什麼樣預期之外、令人唏噓的結果。
覺得種種議題聽起來很嚴肅嗎?別擔心,有了作者拿手的浪漫愛情挹注,讀起來不會太過冷硬外,也使人從中得到突破的勇氣及希望,揉粹了多種元素,豐富全書的精采度之餘,更餵養了讀者求變的靈魂,想體會真相幾乎到最後一刻才能得知的欲罷不能嗎?一定要入手這本走法式懸疑推理風格的書!
展開
4.5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讀者評分
4.0
|
2020/07/03
關於教授Q有婚外戀這碼子事,讀者打從一開始就知情,作者也不曾試圖隱瞞,但作者並不急著帶讀者一窺究竟,而是透過文字鋪陳,由外在的環境、居家佈置,以及人際關係、喜好、外型等等,慢慢勾勒出教授Q這個人的形象,究竟為何教授Q會不惜賭上自己的前程,甘冒世人普遍認為的大不諱?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了解後,對他的想法會有所改變嗎?恐怕是讀者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
在書中,教授Q、愛麗詩、瑪利亞三者的關係耐人尋味,教授Q固然是唯一男主角,但若少了愛麗詩、瑪利亞,有些謎團或課題就不容易探討,在大部分人的眼裡,教授Q和瑪利亞稱得上是賢伉儷,可除了他們倆個人,沒有人真正知道婚姻生活還剩下什麼,就算出了問題,也不見得就願意去正視,因為人最大的盲點之一,就是“只是看到自己希望看見的東西”。
藉著教授Q這樣一位,用世俗的眼光來看,社會地位不算低的人物的一場婚外戀,我們看到了他難以對人啟齒、來自內心欲求的秘密,他要的其實不多,就只是想要新的自由,想過新的生活,重新活一次,不想再淪為一個皮肉人偶,更不想當行屍走肉,試問,我們有多少人的秘密是能輕易說出口的?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只為自己而活,成為自己生活的人?既然人生是不可逆,我們又該如何去看待?
或許正因為太需要情緒出口,又不好對活生生的人坦誠,教授Q才會選擇愛麗詩,將她當成一個能完全接納他的一切,不過問細節又能守口如瓶,同時還能滿足他的對象,明知是道德所不允許,他還是想任性一回,就法律層面而言,他確實沒有構成犯罪傷害,然而就情理上來說,恐怕不是這麼回事,身而為人,一旦選擇扮演某種角色,自會衍生出相對應的責任,若感到無力承擔,不妨斷乾淨再開始新局。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用平實的字句道出的不單單是一個故事,反倒以單純不複雜,卻帶點撲朔的情節,勾勒出饒富深意的省思,當一個人內心的渴望被壓抑到極致的反撲,究竟能達到怎樣一個境地?這股力量帶來的是解放還是毀滅?或許終究無關對錯,純粹是因為角度有所不同,但這是否就能合理化一個人的各種行為?而且還名正言順讓其他人,一起跟著背負後果?當有定見才是。
展開
4.5
班,無處安放
讀者評分
4.0
|
2020/06/30
作者筆下的班,心智年齡遠不及身體成長的速度,有著看似成熟的身體,可內心卻依然像個孩子般的單純,因為害怕一再流離失所,恐懼到頭來又是自己孤單一人,遇事總習慣性選擇隱忍或逃離,不願橫生枝節,於是被貼上懦弱可欺的標籤,被欺壓、佔便宜是家常便飯,說好的工錢或報酬被削減、拿走甚至侵吞,更是常有的事,這樣一個與世無爭的人,究竟是為了什麼不見容於社會?
雖然班也曾遇過能夠包容他,也願意幫助他、照顧他、收留他的人,但到頭來那些人不是與世長辭,就是各有各的人生規劃,可在他們的計畫中,並沒有班的一席之地,或有居心不良、利慾薰心的不肖之徒,滿腦子想的是如何利用班來滿足個人私慾,如何從班身上獲取利益,而後再一腳將他踢開,世界之大,何處是班的安身立命之所?這不單單是讀者想知道的,更是班始終想找到答案的。
全書的情節,固然是以與眾不同的班為主軸開展,不過作者對人性的刻劃,卻是透過班接觸到的人來突顯,相對於班處處受挫、時時壓抑、隱忍,大多數人毫不掩飾的輕蔑,不肖之徒無所遁形的自私,讓人感受到冷峻,但某些人的不捨、憐惜,即便只是掙扎、矛盾,也使人內心溫暖,倘若我們能透過班的際遇來反思一些事,或許在對於人生有另外一番體悟的同時,也能更加知足。
閱讀這本書,總讓自己忍不住去思索,如果班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會怎麼做,老實說心裡很難有個答案,就連碰上班這樣的孩子,自己可能會怎麼做,也不見得能說出個想法,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野蠻不該是班的代名詞,至少他為融入對他不友善的家庭和社會,盡了最大的努力,真正野蠻的是假借各種名義,整日勾心鬥角,以戕害他人、圖利自身為目標的,外表看起來正常的世俗之人。
作者以樸實的筆觸、旁觀者的視角,緩緩道出班的故事,健碩的身體裡,承載的是脆弱的心靈,在這本書中,有班的無助無奈,更有著他再平凡不過的心願,既讓人對貪婪冷酷又自私的人性唏噓不已,也使人為全心全意、不求回報的溫情感動不停,世界上或許沒有班這號人物,但肯定有需要被施以援手的人,打開我們的心扉、伸出我們的雙手,一起來營造美好的世界。
展開
4
尖叫連線
讀者評分
3.5
|
2020/06/29
倘若序裡提到的種種堪稱地獄,在經歷過絕教高校關於恐怖片的一切後,恐怕是寧可投身地獄,也不願再踏入學校,因為那幾乎無所不在的人吃人現象,並不是感染「HLV」後才產生的,「食客」相食的場面固然血腥,可有些人即使未遭受到感染,卻一樣生活在被吃的世界當中,廁所成了演技特訓的場地,儘管只有收到紙條的人,才有資格接受訓練,但卻沒有人希望自己雀屏中選。
從「HLV」談到錄影帶,《尖叫連線》鋪陳出幾個謎團,表面上像是在引領讀者抽絲剝繭破解,實則反映出校園霸凌的頻繁與嚴重性,然而,就算對別人釋放善意、想幫助別人,反而傷害更多人,也並非完全沒得選擇,“只要變動一個小小的條件,就能改變這一切。”,“只要一個人,就能改變結局。”,關鍵取決於有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承擔,即便出現非預期中的後果。
遺憾的是,霸凌既不是高中獨有,更不是只發生在校園,它就像書裡提到的「HLV」病毒,相關機制在某些情況下會被啟動,起初有可能只是兩個人的摩擦,卻因為其中一人的影響力而擴散,偏偏群起效之的人中,又有將情緒感覺無限放大,或是好像找到能宣洩的出口;或有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被霸凌的對象,反過來先跟霸凌者站在同一陣線的,無論出於有心或起於無意,事情就是這麼發生了……
《尖叫連線》毫不隱瞞地揭露出,「HLV」病毒與霸凌,之所以一發不可 收拾的原因,直指人性最暗黑的一面,以及那所謂的原罪,同時也闡述出 “所有命運,其實都是人為。”的事實,人類所要對抗的最終還是自己,祝福還沒進入高中的,在經過一番惡鬥後,能順利存活下來;從刀口下撿回一條命的,可以喘口氣但別太鬆懈,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存在著是非、存在著歷練,更存在著危機。
展開
4.5
寄生
讀者評分
3.5
|
2020/05/31
睿特女中的師生成了毒克(Tox)的宿主,所有人無一倖免,官方單位宣稱為保障安全,將之全數隔離在校園內,諷刺的是,始終不虞匱乏的物資只有穿用的衣物,至於食物,乾掉的麵包還算好,就算是發霉沾黏、過期變酸的,為了活命都得吞下去……
儘管學校課的程照樣進行,但習以為常的空氣中,少了自由的氣息,圍欄的那一頭成了禁地,在人與人間傳染的,不是只有死亡,冷漠抑或是情感上的需求也持續蔓延,日復一日的等待似乎沒有盡頭,瀕臨瓦解、一不小心就會崩潰的,恐怕不單單只有被毒克侵蝕的身體,還有脆弱的心靈。
雖然只有短短數頁,但我們能讀到人類對未知的恐懼,感受到是否要保持距離的掙扎,隨著生命一個又一個流逝,死亡的陰影和懸疑的氛圍也越來越強烈,究竟,跟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的病毒,替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威脅?又將如何考驗人性?人類能否展現出生命的韌性與勇氣,都令人相當期待。
展開
4.5
就算內心愧疚千百回,我依然是個母親
讀者評分
4.0
|
2020/04/27
這本書雖然是作者自身經歷的記錄彙整,不過就某方面來說,似乎有些時間上的區隔,從孩子出生展開,談到青春期,還有截至某個時間點,甚至往後還會繼續的歷程,身為一位母親,曾經出現過怎樣的思維?和孩子們經年累月的相處過程中,讓她領悟到什麼?而接觸過的家長,大多有怎樣的困擾,又可以嘗試在哪些觀念上予以調整?每位家長恐怕不見得都會得到相同的答案。
咱家的孩子,今年要升國中了,可是讀哪間學校好,這個從他五年級就開始討論的問題,到這一刻都還沒定案,原本想報考資優班的,然而在知道要繳交報名費後,他就打了退堂鼓,老實說,為娘欣賞他的節儉,卻又覺得不試試看有點可惜,撇開資優班不談,戶籍所屬的學校,據說某些學科比其他學校弱,ㄟ……這不就說明了,為娘終究還是把讀書、怕他輸在起跑點,通通納入考量了。
事實上,幾乎所有為娘認為的問題,都只是預想出來,不是說船到橋頭自然直?或許,順其自然是最好的選擇,在其他事多少會有意見,偏偏在這件事上表明都可以的孩子,大概也是抱持隨遇而安的想法吧?對於還沒有發生的事設想太多,只是徒增困擾罷了,“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對人生懷有熱情、幸福過日子”,要隨時以這樣的觀念、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有時候感覺比生孩子還要困難。
書裡讓自己感到印象深刻的有好幾個部分,像是孩子上小學後,對於心靈呵護的鬆懈或失措,或許和媽媽做自己想做的事有關,擁有私人的時間確實是必要的,可是該怎樣讓孩子理解,該怎麼做才不會過於急躁,當孩子放學回到家後,開開心心想要分享某件在學校發生的事時,又該如何才不會讓孩子感受到敷衍或不耐煩的情緒而受到傷害,親子兩造都需要重新磨合。
還有,Julin非常認同承認不足、放手不足,人非完人,世界上也不存在所謂完美的媽媽,不是所有家長的環境、條件、才能都相同,當然就沒有什麼好比較,難道只有哺餵母乳,才是疼愛孩子的表現?又或者沒親自下廚料理,就是不夠疼愛孩子?什麼叫好的生活?好媽媽的定義是什麼?其實再深入思考一些,不難發現孩子需要的其實很簡單,只要讓他們吃得飽穿得暖,陪伴他們時心無旁鶩,他們自然就能從中感受到愛。
讀完這本書,也想讓自家寶貝條列出對為娘感到埋怨或傷心,分享一些為娘害他受傷的事,想不到他居然說,除了為娘有時兇了點,其餘的他肚量大不跟為娘我計較,所以列不出什麼事情來,挖哩咧,到底為娘我是要因為孩子有自尊感而覺得驕傲,還是要追根究柢問問,也不想想是哪一個傢伙,惹得他娘變成母老虎來著,罷了罷了,臭屁味總是比火藥味好。
如果妳也是三不五時,莫名就陷入愧疚感中的媽媽,或是和Julin一樣,有著即將邁入或已經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相信在閱讀過此書後,除了會更加肯定自己之外,也會更有勇氣去擔任母親這樣的角色,這本書不僅給予所有母親安慰與療癒,同時也提供我們努力的目標及方向,讓我們能夠找到更合適的方法,呵護孩子成長中的心靈,維繫自己和孩子間的親密關係。
展開
共
5
頁
下一頁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
第 3 頁
第 4 頁
第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