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5/1(四)勞動節假期,客服中心及相關作業調整詳情

Lv.4
user-img
無名

38則書評

38本書評分

2位追蹤者

47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38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現代小說化讀
讀者評分
4.5
|
2025/01/27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佛家的四弘誓願,鼎公(王鼎鈞)曾仿擬造出文學四願:「文心無語誓願通,文路無盡誓願行,文境無上誓願登,文運無常誓願興。」廣贈同文。

2024年1月出版的《現代小說化讀》,源自商務印書館的李昕在數年前讀《古文觀止化讀》後,函詢鼎公能否再寫一本有關現代作品的「化讀」,97歲的鼎公答應後即著手進行,遂有本書面世。和2013年2月出版《古文觀止化讀》相比,《現代小說化讀》容易消化吸收多了,少了一層古文翻成白話的功夫,多了一層十年文學積累的功力。

從古文到白話文,從逐段講解到略述梗概,從賞析點評到擷取寫作方法,「文心無語誓願通」,感謝鼎公的轉譯;自凍梨之年至白壽之年,鼎公閱讀、創作不輟,「文路無盡誓願行」之於鼎公,不止是發大願,更是身體力行。

「小說是什麼?」從高中開始困擾我的問題,鼎公在《文學種籽》介紹四大體裁,「如果散文是聊天的延長,小說就是說故事的延長。」這是比喻;在《現代小說化讀》引述彭歌的定義:「小說是你騎在牆頭上,把牆內發生的是說給牆外的人聽。」這也是比喻。四分之一世紀過去,網路上可以輕易搜尋小說的定義,我的問題已不是問題,弄清楚定義跟寫好小說也沒有必然關係。

有關係的是寫作技巧,也就是鼎公在這本書中談到的,包括:起承轉合、壓縮、選擇、刺激─反應定律、視角、拉長、堆高、點題、矛盾、衝突、放大等等,幾乎是每篇介紹一項(大而化之),一如鼎公所說,學習寫作要用「麻雀戰術」,麻雀只吃很小的東西,但不停的啄食。我們每次只學一點點,方便消化吸收(食而化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來運用(轉而化之)。

鼎公化讀了35篇現代小說,對「化讀」二字隻字不提,幸好李昕在序文說了,否則對沒看過《古文觀止化讀》的讀者來說,可能會一頭霧水。就我所涉獵的書籍中,這是一篇有用的序文,也是一篇可讀性高的序文。有用是因為他介紹鼎公在新書的化讀之法,並引用延伸《古文觀止化讀》的化讀之意;可讀性高是因為他指出鼎公別開生面,將文學理論形象化的鑑賞方法。

容我節錄《古文觀止化讀》的〈前言〉:「化,大而化之,食而化之,轉而化之。……得其益,承其統,盡其妙。如何化讀?一言難盡。願有緣人以清淨心一展此卷。」十年之後,《現代小說化讀》一言難盡依舊,願有心人以精進心一展此卷。

願文學同好攜手前行,同登文境、共興文運!
展開
這樣說話很傷人: 關於白目、討人厭與情緒勒索的毒舌辭典
讀者評分
3.5
|
2024/12/13
《這樣說話很傷人:關於白目、討人厭與情緒勒索的毒舌辭典》是韓國網紅王高來的著作,張雅眉的譯筆流暢,譯文沒有生硬感,如果不是文中那些「禹鎮」、「東健」、「素英」之類的人名,根本不會想到背景是韓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韓國社會的表達,在白目、討人厭和情勒這方面,跟我們相近。

這陣子媒體不斷報導霸凌案件,看這本書的時候很容易代入情境,聞得到、聽得到、嚐得到、看得到、感覺得到,這也是本書的五大主軸:

第1章 嗅覺篇:這些話會不自覺散發出令人討厭的氣息。

第2章 聽覺篇:聽著聽著就讓人不自覺打冷顫。

第3章 味覺篇:聽了既讓人倒胃口,又想揍對方一拳。

第4章 視覺篇:在一觸即發的爭執下又火上加油,令人不敢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慘事。

第5章 觸覺篇:對方的話會令人全身寒毛直豎。

以五種感官為主題,依據語言的影響力和強度,架構成四十八句有關白目、討人厭與情緒勒索的「毒舌辭典」。

每章各舉一例:

「你懂我的意思嗎?──一直問,我的耳朵都快長繭了。」(頁53)

作者表示,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不相信對方會真的理解,而我的經驗是這是一種不自覺的表達習慣,我曾見過一對母女對話,女兒跟老媽媽說話,不斷的出現「啊捏汝聽有無?」(這樣你聽懂嗎?)突然老媽媽不高興地回她:「係密待聽無勒?」(為什麼聽不懂?)作者建議,在說明告一段落後,用「你還有其他問題嗎?」詢問對方,是比較正向的表達方式。

「我是為你好才這麼說的──其實是為了我自己好。」(頁96)

作者指出,這種以愛為名的情勒,會出現在任何人際關係,包括親子、師生、朋友、情人、夫妻、上司下屬等。問題是,好的定義是什麼?「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甲認為的好,未必適用在乙身上。更何況,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若經我苦,未必有我善。主觀的價值判斷難以直接移植替代。

「我只是實話實說──我又沒說錯。」(頁195)

我曾經寫過一篇〈做人要誠心,不要誠實〉,「誠心」跟「誠實」是不一樣的,「誠心」很難,要重視別人的主觀感受,替別人想內心真正的感受,而非利害,需要很大的修養跟功夫!「誠實」相對簡單,有什麼說什麼,只要是事實就拿出來講,想要什麼就直接開口要,不用考量對方的主觀感受。比如覺得對方能力不足、程度很差,不管對方能不能接受,就直接挑明或拐彎抹角的挖苦。

「你就是這樣才不行──你以後也好不到哪裡去。」(頁253)

作者引用心理學的「畢馬龍效應」跟「污名化效應」來說明正面和負面的期望(或預測)成真的現象,換句話說,這句話是帶有心理暗示的作用,當父母對小孩說話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延伸到老闆對員工、上司對下屬,或是夫妻情侶等「重要他人」的角色,要避免完全的否定造成負面的效應。

「我本來不想說的──但既然我已經說了,你就覺悟吧!」(頁276)作者將這句話比喻成定時炸彈的導火線,也是讓對方先做好心理準備的安全裝置,但如果是本來不想說的話,還是忍住別說的好!在我看來,這句適合用來為自己無法守密開脫,也是一句很容易激怒對方的話,堪稱吵架的先鋒營、敢死隊,為後續的正規軍打開城門,雙方進入短兵交接的激戰階段。

言語傷人,甚於刀劍;身疤易痊,心疤難癒。我們不太可能將這本書帶在身上,在開口前翻一翻,等翻完看完想好怎麼說,談話的對象可能已消失在眼前。這本書的用法反而像事後檢核表,每日三省吾言:與人言不由衷乎?為人言而不信乎?說話不習乎?
展開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讀者評分
3.5
|
2024/12/01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是蔡康永情商課的三部曲之三,陽光、微風、水滴是作者對情商的比喻,分別是明白、剛剛好、逐漸累積,各自對應三本書的主軸。

這本書談的是一步一步的來,作者鼓勵讀者多嘗試,試過才知道;正向看待拖延症,「懶」是發明創新的原動力;不談自律談慣性,用省力的方式改造舊習; 把握遭遇、做出反應和選擇,創造機會;打造屬於自己的標準,人生就有值得的可能。

假如要在每章各選出最有感的一句話,我的選擇如下:

「不少條件出色讓人感覺不好追的人,好好跟她要求認識,正常的講話,好好的在聊天中揭露自己的價值觀,一步一步的,往往就能成功的開始交往,根本不算難追。」(頁28)康永表示,有些人把出色的人想成「冰山美人」,言行缺乏自信,自然令對方退避三舍。無意冒犯,康永這番論述必定不是出於他自己的個人經驗,但我個人經驗可以證明,他說的是對的。

「對於自己想做的事,不要想『完成』,不要想『完美』,要想的是『做到某個程度就好了』。」(頁119)康永指出,完美是一種妄念,是我們不開始行動的藉口。善哉此言,如果事事都要等到「良辰吉時」,都要「天時、地利、人和」,即使萬事俱備還要等東風吹起,恐怕最後只剩下「想當年」跟「早知道,我就先……」。

「想到的道理、學到的知識,有任何感受,都把它拿出來摩娑把玩、做出東西、寫成文章、講成一段話,都好,這是確保自己真的有學到了的簡單方法。」(頁165)康永說,自言自語也可以促進自己有效率的學習。類似的說法有:用「輸出」確認「輸入」、把學到的東西秀出來,社群媒體提供大量發表的平台,如果害羞,可以先設定為不公開,設定限制閱讀或回應的對象。

「所有的欲望或價值觀,都應該以我們想要的生活為基準,去排優先順序,去挑選。」(頁197)康永強調,這樣做才能讓我們立下目標,並對這些目標充滿熱情。不以古非今、不食古不化,不必像孟子「予豈好辯哉」的否定、抨擊自己認同以外的價值觀,我們不需要或認為不好的價值,對他人而言未必如此。

「你最想在什麼樣的地方生活?……你最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最想跟什麼樣的人一起生活?」(頁258)康永認為,人生只要問這三題就夠了。我想,這三題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往何處去?」簡單,但也不容易回答,甚至過一段時間答案又變了。但無妨,我思故我在,每一次的思考,都是對個人的人生標準再次定位。

人生很長,長到可以不斷累積。

蔡康永的情商3,以水滴為喻,強調一點一滴的改變。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時想起電影,八大藝術的電影,將時間與空間藝術熔於一爐的電影,電影的畫面有空間感,電影的聲音有時間感。全劇終,燈亮,螢幕消失,走出戲院,在觀眾心中留下什麼?這本書有畫面,有聲音,像一部電影,這篇文章,是康永這本書在我心中留下的「什麼」。

【圖:蔡康永著,《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台北:如何,2024年8月初版,2024年11月初版12刷】
展開
高流量寫作:不用打廣告,也能擁有200萬鐵粉的社群寫作技巧
讀者評分
3.5
|
2024/10/27
「寫作是閱讀的反過程,讀者的大腦反應就是作者的下筆點。」

一般而言,除非有特殊缺陷,但凡人類會的「技能」,只要肯學,只有學得好與學得不好的差別,結果就是擅長與否,沒有完全不會的問題。如果這個前提成立的話,「寫作可不可以教?」就不再是問題,問題的重點是「怎麼教?」或「如何學?」

《高流量寫作》鎖定的讀者是需要快速寫出作文拿高分的學生,是寫出爆紅文快速吸粉的自媒體新手,是寫出好文案讓顧客下單的行銷企劃。可以說是目標明確、願望宏大。

作者楊瀅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認知成像科研教授,她的微博「屠龍的胭脂井」擁有200萬的高流量粉絲,繁體版的書名副標題正是由此而來,簡體版的原書名是《寫作腦科學:屠龍的高效寫作指南》,或許更貼近本書內容。

以腦科學為名,這樣的書最怕流於兩大陷阱:一是對於腦科學的介紹鉅細靡遺,估躁乏味如醫學教科書;一是缺乏可操作的步驟,介紹人腦的機制很科學,寫作方法卻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藝術。幸好,這本書沒有這兩大陷阱。

本書共分8章:第1章解釋寫作跟大腦的關聯,第2章帶領快速寫作的遊戲,第3章講解精彩故事的公式,第4章介紹大腦喜歡的文字,第5章說明大腦的品味,第6章傳授連貫與流暢的秘訣,第7章談如何建構說服力,第8章用腦科學原理分析名著。

其中,精彩故事的公式不是什麼新鮮事,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起承轉合」,「起」是用危險或出人意料的開頭,來吸引讀者目光;「承」是引發讀者感同身受,以保持注意力;「轉」是用『定時炸彈』來炸出期待;「合」是主角的幡然醒悟。所謂的『定時炸彈』即是各種最後期限(deadline),是迫使主角採取行動的壓力源。

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寫作是閱讀的反過程,讀者的大腦反應就是作者的下筆點。」因此,當我們了解大腦對文字的偏好,就可以運用其原理來寫作。這是本書的立論基礎,證明寫作其實很科學。
展開
子彈寫作:25發狩獵式寫作技巧,只要三行文字就能擊中人心
讀者評分
3.5
|
2024/10/27
「文如其人……比起創作,更重要的是過好每一天的生活。」

《子彈寫作》是以一本狩獵為比喻的寫作技巧書,將讀者視為獵物,傳授如何擊中目標的寫作技巧。作者近藤康太郎自1987年進入朝日新聞工作,有作家、評論家、農夫、獵人、寫作老師等多重身分,這本書便是他生活與工作經驗相互雜揉反芻後的結晶。

開卷前的警語:文中有許多以日本文學的文法(如「體言」、「品詞」)或日文的節奏結構(如「拍音形式」),以及外來語(如「律動感groove」的日文寫法)的例子。譯者忠於原著,在翻譯時詳加註解,或按原本的平假名與片假名呈現,除非懂日文,否則閱讀障礙重重;除非對日本文學有興趣,不然可以直接跳過。

撇除上述的問題,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理由如下:

首先,人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寫作?作者的答案是認同自己與世界、改變過去、讓看不見的顯現、使看得見的隱藏,以及接受各種變化、無所畏懼。「如何」寫作是技術問題,「為何」寫作是本質問題,是形而上的哲學問題,是不容易回答的「大哉問」,而作者願意花篇幅討論。

其次,什麼是只有我才能寫的內容?文章的價值在差異化,在言人所不能言,在提供他人所無法提供的內容,如果只是資訊的分享跟理論的彙整,那AI也做得到。作者指出,只有個人才能寫出來的是「情緒」,亦即每個人獨特的喜怒愛樂,最難的就是「樂」,有別於自嗨的「喜」,「樂」是令人開心、讓人發笑,使人在壓力、緊張、憤怒、哀傷中得以暫時解脫。

再者,作者分享五種「轉」的方法,起承轉合是文章的基本結構,其要義在「轉」,即文章變化處,目的在強化問題深度,讀者始料未及而讀畢有所得。轉的方法包括古今、中外、逆向操作、正向操作,以及脫臼。古今是拉長時間,中外是放寬空間,逆向是跟輿論唱反調,正向是跟輿論站同一邊,脫臼是改變話題。

最後,什麼是好的文章?作者認為,好的文章不等於易懂的文章,好的文章容許誤讀,甚至歡迎誤讀,用作者的話叫做「種下誤讀的種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樣的山才值得一再登臨,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跟領略,這樣的文章也才可以反覆閱讀。如果一錘定音,只能用單一觀點解讀,那就沒有重讀的必要。

作者在結語寫道:「在……的專業面前,……體認到自己過去一直都太天真了。在這本書成書之際,我打算要再從頭開始練功。」

這本書就是我的砍掉重練。
展開
孫中山思想的時代意義:國家發展研究的視角(全新一版二刷)
讀者評分
5.0
|
2024/01/23
劇透警告

龐建國老師的絕版書《孫中山思想的時代意義:國家發展研究的視角》再印出版了,上個月應邀參與校對工作,能為先師的著作再次面世略盡棉薄之力,與有榮焉。

該書有如國家發展研究的小百科,介紹了國家發展研究的相關理論及其脈絡,包括現代化理論、依賴理論、世界體系理論、新自由主義、發展型國家、全球化論述…等。
龐老師在這本書中,詳細地從理論的思想傳承、不同派別的主張差異、到政策意涵跟批評,和以國家發展的視角來跟孫中山思想對話。示範了如何進行學術討論跟對話,因校對重新溫書一遍,對於龐老師的學術研究更加感佩!其涉獵之博、用功之深、評論之正,堪為後學之典範。

國家發展研究其來有自,係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兩強對峙,美國援外工作需要之下的產物。美國總統杜魯門在1949年1月20日的就職演說,宣布「第四點計劃」,在這個計劃提供國家發展的研究經費。因此,從1950年開始,在社會科學領域有了以發展中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的成長發展做為探討主題的研究。

算一算,到龐老師在2012年出版這本書時已逾一甲子,累積了不少研究成果。
時隔十二年校對重印,對於國家發展所的碩博士生是一大福音,一書在手,即承繼龐老師留下的珍貴學術遺產。
展開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讀者評分
4.0
|
2023/12/31
劇透警告

小說分析範例──朱宥勳《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無法站在舞台上演唱,就坐在底下當個好聽眾;無法成為小說作者,至少可以成為小說讀者。國、高中求學時期,除了課本選文與老師指定的課外讀物外,我閱讀的小說非常少,以致我在小說上有閱讀障礙,看的速度慢也看不太懂,自然,也不會寫小說。

朱宥勳的《學校不敢教的小說》是寫給中學生的小說入門書,他在〈自序〉表明:「寫自己的小說是一種對自己的召喚,談別人的小說則是希望把更多的人召喚到文學殿堂來。」(頁27)附錄的〈如何測量學校不敢教的小說〉,朱宥勳提出「分析小說的五個原則」和「細部分析的觀察點」,說明他分析這三十篇小說的方法,可以視為本書的導論。

「關於學校,我們學會的第一件事情是遺棄,第二件事情是隔離;你不能做你本能想做的事,因為你現在身在一個特區,在這裡你的天職就是被管束。」(頁36~37)我在臉書分享這段話,引起剛送孩子進幼兒園的朋友的感觸:「叫為媽的該怎麼做?」「我覺得那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在愛情中,我們可能遺棄對方或被遺棄;在工作上,我們一樣被隔離。作者使用『學會』而非體驗或遭遇,我覺得還是有正面意義。」這是我的回應。

「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情,雖然看似天經地義,但其實禁不起考較。」(頁44)我們可以進一步思索:那些生涯規劃(求學、工作、結婚)的建議究竟是為了誰好?是真的為當事人設想?抑或只是滿足建議者的價值觀與偏好?

「〈童女之舞〉的主調是壓抑,而壓抑的極處是,不必誰來管理,人們自己的心裡就有一個糾察隊在檢查所言所行。」(頁56)壓抑是很貼近讀者日常經驗的主題,欲言又止、欲說還休,打好的字一一刪除、發出LINE後按下收回鍵,想舉手發言變成抓抓頭髮。這些動作的背後是自我審查下的不妥,或擔心對方的不悅,或自覺人微言輕的算了。

「為什麼人類的行為要被自己身上的器官制約?我是否喜歡粉紅色和是否選擇念理工科系,難道是根據那些殊異的器官嗎?更重要的是,沒有別的可能嗎?」(頁67)關於性別差異造成兩性不平等的討論仍持續著,性別平等的觀念宣導及保障仍在推動,係建構公平正義社會的一環,不能依靠既得利益者單方面的讓步與善意。

「一個詞的流行往往反映了一種心態的普遍。」(頁73)小說文本中的「碰壁」,現在常見的「小確幸」,背後都代表著一個值得考察與深究的社會現象。

「現代化是不平均進行的,它的好處會先在有資源的人們身上發生,而它的苦果則先由缺乏資源的人承擔。」(頁118)我想起金門終止戰地政務,駐軍逐年減少,身為理髮師的雙親也被迫轉職謀生。

「無知的善意很可能比什麼都殘忍。」(頁120)作者提到很多格言看似真理是因為缺乏論證,故一時無從反駁。例如〈牛車〉裡的保正伯說「只要認真,總不會吃苦的。」這句話反過來的意思就是:你會受苦就是你不認真造成的,不關我的事。然而,社會的不公義,我們真的都沒有責任嗎?

「這樣也對(錯)、那樣也對(錯),那我們要怎麼辦?」(頁134)小說提出一個個的兩難問題,衝擊我們習以為常的、不曾懷疑的道理,讓我們在親身經歷前得以思考,不輕易下結論。

「『破壞語言規則』本身就是一種對自由的追求。」(頁139)這是作者對王文興《家變》的肯定,認為這是一位作家勇敢抵抗語言規則的痕跡。

「在文學寫作裡,唯一正確的信條就是你的文字有沒有藝術效果。……最典雅、最精緻的文字,不見得是最好的文字」(頁165)重點在恰如其分,作者下筆時必須思考什麼角色說什麼話,而讀者是從說什麼話推敲角色是什麼樣的人。


「這篇小說的中心意念只要用一句話就可以說出來了:所有的記憶都不可能是真的,故沒有一種記憶比另一種珍貴。」(頁171)朱宥勳推崇張大春的〈將軍碑〉,不但在故事內容表現「記憶都是虛假的」命題,並以小說敘述形式示範人們如何操縱自己的記憶所呈現的面貌。而關於記憶虛假的命題,或許可以參照阿德勒心理學「目的論」的主張:「根本不存在所謂真正的『過去』,有的不過是大家根據各自的『現在』加以塗鴉上色,並各自賦予其解釋。」(《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頁75)

「姜貴的深度在於,他透過小說進一步思考:為什麼他們會那麼輕易地相信了自己也不懂的東西?」(頁211)《旋風》裡不懂共產理論的共產黨員是如此,身為對照組的國民黨員,又有幾人真正懂「三民主義」?

歌者需要聽眾,作者需要讀者。《學校不敢教的小說》提供讀懂小說的入門方法,展示如何分析小說、如何撰寫小說的讀後感,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讀者。
展開
職場開放性關係:怎麼讓老闆變貴人、同事成幫手、顧客轉鐵粉?把人脈安定好,勝過傻傻苦幹實幹。
讀者評分
3.5
|
2023/12/15
劇透警告

預購先挨批的《職場開放性關係》

「人生時常有許多想法浮現,差別是你講過它,還是做過它。」

這句話出自《職場開放性關係》第248頁,作者是艾薇。蕭,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我選這一句。因為書中提到的各種觀念與小故事,幾乎來自作者的個人經驗。

未演先轟動,預購先挨批。因為書名,還在預購階段就有人針對書名寫書評,抨擊書名不妥,譁眾取寵、離經叛道,甚至到作者的臉書粉專留言抗議。讓我一度懷疑,是不是以後都不能使用「積極性的處置」、「前瞻性的思維」、「調查性的報導」等含有「性」的字眼了!

原本出版社給的書名是「聰明拼出最好的職場身價」,艾薇。蕭自己改成「職場開放性關係」,無論話題性、概括性跟吸睛度,後者皆完勝前者,由此也可看出作者自我行銷的功力。

為什麼我知道原書名呢?因為作者是我大學同學,大學畢業後就失聯了,直到多年前在立法院偶遇,她叫我的名字,我一臉狐疑,心想她是誰?「你一定不記得我了。」不等我回答,她接著說。「你是……」然後她說出她的名字,我終於認出她來。容貌身材跟大學時很不一樣,但低沉的嗓音沒變。

2013年,我參加第一屆台灣微電影節選拔活動,邀她參與演出占卜老師,占卜那段台詞出自她手:

人生這場考試,並沒有標準答案。當不知道怎麼解答,有時,我們會轉筆找靈感;有時,會偷看隔壁同學的答案;更多時候,我們抓破腦袋、坐困愁城的等待鐘聲響起。「占卜」就像是偷翻一下參考書,但動筆寫下答案的,還是自己。

而當過高中公民老師、民意代表助理、上班族、塔羅老師到開行銷公司的艾薇。蕭,不僅動手寫下答案,還透過親身實踐去驗證。一如她在書中所說的:「人生時常有許多想法浮現,差別是你講過它,還是做過它。」

書如其人,偶有幾道暖心的雞湯,但更多的是直白的提點。例如:

「內涵才是讓人駐足停留的魅力,但外在會讓人先看到你,沒看到怎麼停留?」(頁37)

「學習的態度,決定專業的程度;待人的態度,決定職場的高度。」(頁70)

「找出你最重要的事,在上面花時間,這世界沒有非誰不可,但你得專注才能成事。」(頁260)

「所有的關係,本質上都是價值的交換。」(頁292)

看起來很現實,但我們不就在現實中過日子?
展開
洗車人家
讀者評分
4.0
|
2023/12/15
劇透警告

職業造人!

隔行如隔山,如果想了解自己從事以外的行業,除了結交那行業的朋友,最便利的方式莫過於閱讀了。職人書寫有兩種,一種是非從業人員寫的,像是記者的採訪記錄或學者的調查報告;一種是從業人員寫的,像是《做工的人》、《你好,我是接體員》、《洗車人家》等等。

《洗車人家》,作者姜泰宇,筆名敷米漿。從事洗車業十年,之前的職業是寫作,著作十餘本小說,因為罕見眼疾,一雙敲著鍵盤寫作的手,變成拿高壓水槍為汽車美容的手。因為女友的鼓勵,他開始整理變成洗車工的種種,投稿臺北文學獎。「寫作就該是這樣,該是你就算精疲力盡,也要逮到時間去寫的那種激動。」(頁274)這是他截稿一個月前蠟燭兩頭燒,只能趁休息空檔寫作所獲得的樂趣。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有的職人書寫都只能是片面,畢竟受個人經驗侷限,但這並不妨礙讀者對該職業多一點點的認識與了解。職業不同,具體的工作內容不同,但有些抽象的工作法則相通。

例如帶員工的方法,姜泰宇發現:「所有的方法都沒有對錯,只有選擇。想因材施教在這種環境是不可能的,你永遠探不清員工心裡在想什麼。」(頁151)連在學校教育都很難做到因材施教,我好奇有什麼工作環境可以做到?當員工羨慕他大學畢業就可以跟家裡講話大聲,他回:「說話大聲沒什麼用,說話有人聽才有用。」(頁163)

面對員工的來去,姜泰宇有所領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沒有誰有義務為誰停留負責。」(頁157)要讓員工留下來,短時間可以靠心靈雞湯,但長時間還是要端出真的牛肉。「馬雲說過,員工會動離職念頭,不是心委屈了,就是錢委屈了。」(頁168)誠然實際情況未必如此簡單二分,可能還有家庭因素、職涯規劃、或是樂透中大獎。「離開的人不會管那麼多,電話錯了與他們無關,營業時間錯了也與他們無關。」(頁262)因為,這家店的一切都再也跟他們無關了。「『怕』不是解答,變強才是。」(頁179)姜泰宇經常這樣告訴自己,而他也這樣撐起洗車店十年。

談工作時的心情,「施工時最討厭的,不是客人在旁邊聊天,而是客人把車交給你,又喜歡自己動手。」(頁226)搞得原本可以完成的時間加倍不說,甚至會因為客人不熟悉洗車場的慣例而發生意外傷害;而對於半桶水的客人,「不單是身體的勞累,聽他講著那些似是而非的改裝理論,讓我應付他也不是,附和他也不對。」(頁227)想起職涯遇過的某些老闆或主管,愛下指導棋卻跟現實脫節,沒有雅量接受回饋意見,遭反駁時見笑轉生氣。

半桶水響叮噹,洗車店開久了,看的人也多了,姜泰宇告訴自己:「我不要當那樣的人,這個社會有各種各樣厲害的傢伙,貌不驚人但是實力雄厚,我一定不要發生這種吹牛皮半天,結果被人家在心底嘲笑的事。」(頁232)《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怠;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不清楚對方的底細時,最好就事論事,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避免過度推論與貿然論斷。

作家是文學的將軍,用字遣詞是調兵遣將,段落鋪排是行軍佈陣。姜泰宇談一個人如果擦鏡子擦到爐火純青,或許可以如「東邪西毒」般給個封號,「就稱呼他為『擦鏡的人』吧。」(頁252)因為這個技術不值錢,鏡子擦得再好,在這個社會上還是一個「差勁的人」。這諧音哏用得好!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同職業有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社會位階及人脈網絡,從業人員浸潤其中,薰染習氣而未必自知。〈職業造人〉是王鼎鈞先生在《我們現代人》的篇名,我曾多次延伸引用。《洗車人家》讓讀者看到姜泰宇對自身工作的覺察與反省,也讓讀者對洗車美容業有了多一點點的認識與了解。
展開
超強記憶學習法:用遺忘、複習的學習周期,加速理解與維持記憶
讀者評分
4.0
|
2023/11/16
劇透警告

後設認知──《超強記憶學習法》讀後

《超強記憶學習法:用遺忘、複習的學習周期,加速理解與維持記憶》,原文書名是《Super learning: advanced strategies for quicker comprehension, greater retention, and systematic expertise.》,直譯是「超強學習法:可加速理解、維持記憶和系統化專業知識的高級策略」。
全書共六章,包括:〈學習的豐沛條件〉、〈維持記憶〉、〈主動學習的技巧〉、〈把學習當成次要目標〉、〈透過教學來學習〉,以及〈我們在學習中會犯的錯誤〉。因此,本書書名翻譯是強調第二章的內容,而非關照到全書。

書中提到的專注時間、記憶系統的類別跟記憶過程、遺忘曲線、學習週期、間隔重複、費曼學習法、交叉練習、學習金字塔、PQ4R學習法、閱讀的四個層次、學習型態,以及康乃爾筆記法等等,跟我涉獵過的學習方法大同小異。

對我而言,較新鮮的部分是作者引用學者約翰‧鄧洛斯基(John Dunlosky)和其同事研究十種常見學習技巧,「成效低」的有五種:摘要、畫重點、關鍵字記憶術、文本視覺化、重複閱讀;「成效中」的三種:詳盡詢問、自我解釋、交叉練習;「成效高」的有兩種:練習測試和分散練習。而造成成效差異的原因在學習者主動參與的程度。(參閱頁78)

作者指出,最強而有力的學習工具是「動機」,但動機可能無法源源不斷提供學習的燃料,這時可以運用「十分鐘法則」跟「三分之二法則」。所謂的「十分鐘法則」是在不想做的時候先做十分鐘,或想停止前再做十分鐘,透過實際執行的紀律維持學習的狀態;而丹‧科伊爾(Dan Coyle)的「三分之二法則」適用於技能學習,如學吉他,用三分之一的時間閱讀、研究,三分之二的時間實際動手做和應用。(參閱頁103~106)

第四章談到理解的六個層面,有說明(甲乙丙為何會發生?)、詮釋(想法如何從甲形式轉為乙形式)、應用(這些知識有何用處?)、觀點(還有哪個角度可以切入?)、同理心(其他人是怎麼看的?),和自我認知(我是誰?)。這六個層面沒有優劣之分,都可以引發強烈的學習動機。(參閱頁127)

作者強調,特定的學習型態(如視覺型、聽覺型、語言型、身體型等等)是種迷思,因為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大腦的運作方式是東拼西湊的。相反的,有大量證據證明,所有的學習型態都一樣有效,如果將注意力跟偏好一起納入考量的話。(參閱頁196)

作者引用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和其同事發展的「介入培養成長心態」技巧,該技巧著重在讚美學習的過程,而非讚美學習者天生的特質或稟賦,藉以激勵學習者(無論是他人或自己)投入努力和實作的行動。(參閱頁192)

回到原文書名,所謂「加速理解、維持記憶和系統化專業知識的高級策略」究竟是什麼呢?
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這整本書就是在練習「後設認知」,意即「認知的自我調整」,透過了解自己是如何學習的,再據以調整,讓自己學得更好。(參閱頁150~151)

這本介紹學習方法的書,兩百多頁,提綱挈領,引用科學研究,但不鉅細靡遺的講解實驗過程。像是導覽手冊,突出特色景點,而不是從盤古開天闢地講起。嘗試練習後設認知,相信會有更好的學習經驗跟成果!
展開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讀者評分
3.0
|
2023/11/12
劇透警告

引導選擇──《推出你的影響力》讀後

《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原英文書名是《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Nudge的原意是用手肘輕推對方以達到提醒或促進行動的作用,副標題直譯的意思是「改善關於健康、財富和幸福的決策」。兩相對照,可以看出中文書名的行銷含量大於原文所要傳達的書籍內涵。

除〈前言〉和〈後記〉外,全書分為四大部分:一、一般人與經濟人(1~5章),二、金錢─儲蓄、投資與借貸(6~8章),三、推力如何讓社會更美好?(9~13章)以及四、延伸運用與反對意見(14~16章)。第一部分屬於理論介紹,第二和第三部分是用各種實例驗證理論,第四部分主要是回應質疑。

開頭以自助餐廳的菜色擺放位置影響學生選取的實驗為例,作者提出「選擇設計師」的概念,也就是不同的選項安排會造成不同的結果。而所謂的「自由家長制」是選擇的自由加上更好的安排,這是他們倡議政府辦理公共政策(無論是自辦或委辦),在引導民眾選擇時的設計重點。

作者指出,人之所以可被「輕推」,即易受影響,是因為天生具有的偏見與謬誤、易受誘惑,以及從眾心理等等。而需要推力做選擇是在1.無法立即看到效果,2.困難、少見,不易得到回饋,以及3.選擇和體驗的關聯不明等情況下,最佳的例子便是「買保險」。

作者主張,選擇的設計是要給一般人使用的,需考量預設值(鋪一條阻力最小的路)、預期錯誤(完成後的錯誤)、提供反饋、了解對應關係(從選擇到結果)、複雜的選擇(消去法、聯合過濾),以及誘因等。而記錄(Record)、評估(Evaluate)、比較不同價格(Compare Alternative Prices)的RECAP是民眾在選擇時的好工具。

作者提醒,方案的選項越多,民眾參與率反而越低,原因是太複雜造成難以抉擇。而教育的成果有限,因此,政府的角色在簡化措施,避免造成阻礙。

作者認為,他們的自由家長制是真正第三條路,對照紀登斯由左向中間考攏的第三條路,本書可說是由右向中間靠攏,是對新自由主義的修正。
展開
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年讀700本人氣書評家高效率閱讀技巧大公開
讀者評分
2.5
|
2023/11/05
劇透警告

反其道而行──《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讀後

在我涉獵的閱讀範圍,讀書方法佔一類,看的多但實際應用的少,行動往往訴諸慣性,就像國中學素描時買了一套鉛筆,硬度從6B到6H,但常用的還是那支2B鉛筆。不過,偶爾接觸一下不同的說法,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閱讀慣性。如果從社會風氣跟升學主義的角度看「閱讀」這件事,日本跟我們比較接近,參採的價值相對高。

原日文書名是「適合慢讀者的閱讀術」,中文書名有一半是對的,因為內容跟「快速抓重點」有關,但跟「過目不忘」無關。有別於強調快速、大量閱讀整本書,並將內容「儲藏」腦中的「儲存式閱讀」;反其道而行的「瀏覽式閱讀」(flow reading),讓書的內容如水般在腦海流動,並從中找出核心價值的閱讀法。(參閱頁43~44)

作者強調,這種閱讀法的目的並非「知識的學習」,而是用於「可快速閱讀的書籍」,這種書籍的內容是「事實」加上「主張」,如商業書籍、新書。所以,從假設到推論建構理論體系的書,需要細品涵詠的詩、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都不適用。不清楚作者對「新書」的定義,書中並未說明,可能是指書商主打的暢銷書吧!

可以省略不看的部分有那些呢?作者提出三種參考依據:一是「作者自述」,通常是為了強調自己與其他同類書的差異,實質上就是以推銷為目的的資訊;二是證明理論或主張的「個別事例、經驗談」;三是煽動期待、危機心理的「誇張表達方式」,如讀完本書,你的人生就此改變!(參閱頁110~112)從上述標準判斷,這本書有一半的內容可以略過不看。總之,讀者才是閱讀的主導者,有權選擇想要閱讀的部分,而非「依序閱讀」。

作者提供的「快速抓重點」,也就是尋找仔細閱讀部分的方法,有查找小標題和關鍵字搜尋兩種,跟一般談閱讀技巧的書差別不大;而所謂「過目不忘」的秘訣在不熟記的閱讀法,不建議在書中劃線註記,因為劃再多線還是會忘記,也不會再翻開書來讀,根本的說,因為想要記住,所以更會忘記。(參閱頁136~141)這部分不同於一般談閱讀技巧的書。

因此,重點不在把書的價值收藏於腦袋,而是收藏於身外,技巧就是「單句取樣→單句選粹→單句感評」,單句取樣就是摘要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單句選粹就是從摘要中挑出最能刺激思考的一句話,單句感評就是寫下被這句話感動的原因。日後就可以藉由「一句感想」喚回「整本書的記憶」,這就是作者所謂的「過目不忘」。(參閱頁78~90)但究其實,是「備忘」而非「不忘」,至於所謂整本書的記憶,其實對那本書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最後,必須規劃閱讀日程表,否則,一旦心存「有空再讀就好」的念頭,閱讀時間必定會被其他行程「侵蝕」,意即「隨時」都能讀等於「永遠」不能讀。(參閱頁150)
展開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讀者評分
3.0
|
2023/08/11
劇透警告

一家之言──《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讀後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一書主張,國家貧富的核心在於制度選擇,源頭是政治,然後是據以形成的廣納或榨取型政治制度,再受政治制度影響的廣納或榨取經濟制度,最後建立良性或惡性的反饋循環。

作者先破後立,駁斥解釋世界不平等的地理、文化、無知等三大假說,但在論證過程有其自相矛盾處:如在阿茲特克與印加管用的殖民模式,卻無法複製到北美洲,「原因是基本環境差異太大」。(頁45)因環境而造成制度不同,這不正是地理假說?作者為凸顯制度假說,刻意略過造成制度選擇的地理、文化、無知因素,這是讀者在閱讀時要加以留意的。

或許是科普讀物的緣故,作者在討論制度的相關定義甚為寬鬆,如「政治就是社會選擇管理社會之規則的過程。」(頁104)社會上的權力分配狹窄侷限者屬於專制制度,廣泛分配並使權力受到節制者屬於多元制度。(參閱頁105)問題是,狹窄侷限和廣泛節制如何具體區別?

作者將足夠集中化和多元化的政治制度稱為「廣納的政治制度」,集中化與多元化二缺一就稱為「榨取的政治制度」。集中化是指國家有足夠的力量行使公權力。(參閱頁105~106)這裡同樣有定義寬鬆的問題,怎樣才算「足夠」?

作者指出,「廣納的經濟制度」具備五要件:一是具備安全的私有財產、二是公正的法律制度、三是提供公平交易和簽約的公共服務、四是允許新企業跨入、五是自由選擇職業;而「榨取的經濟制度」則是為了使一部分人獲利,而向社會的另一部分人榨取收入和財富。(參閱頁100~102)乍看似乎沒問題,但從資本主義實際運作下的極度貧富不均的事實看,形式上符合「廣納的經濟制度」,在實質上不也是「榨取的經濟制度」?進一步說,作者只著眼世界各國間的貧富差距問題,卻不論各國內的貧富差距問題。我們要進一步探究的是,在本書研究中所謂的富裕國家,國內為何有貧富差距?而這些差距對於國家的發展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作者提出廣納性的經濟和政治往往形成「良性循環」,其運作機制為多元政治制度形成權力制衡,並保障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去除榨取式經濟關係,以及自由媒體的監督。(頁362~363)但光是法律之前的平等並不夠,重點是法律之後是否依然平等?而無「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的情事發生。還有,日益財團化的媒體,還能發揮實質監督的功能嗎?或是成為特定政黨和財團的化妝師跟打手?這也是我們在肯定自由媒體功能時所必須注意的。

從新制度主義的角度看,本書的制度假說是自變項,以此決定國家發展的興盛衰敗;而在地理、文化、無知等假說中,前三者為自變項,制度則為依變項。變項不同,推論的結果自然迥異。

定義寬鬆,或許是為了接近更大多數的讀者。整體來說,瑕不掩瑜,作者另闢蹊徑、旁徵博引,成一家之言,在取材與論證上,仍有可觀之處。惟盡信書不如無書,切不可貿然全盤接受。
展開
往事並不如煙續篇
讀者評分
3.0
|
2023/08/02

坦白椎心──《往事並不如煙續篇》讀後

「苦難和損失都值得珍惜,珍惜的方法就是記住它!」在《往事並不如煙續篇》裡,章詒和又寫了沈雁冰、沈鈞儒、左舜生、葉恭綽、洪深、柳亞子等民主人士的故事。他們源自於國共內戰時期,國共兩黨以外的第三勢力,其目的在化解調節兩黨衝突,在1949年共產黨取得政權後,他們以為走向自由民主的天堂,卻一起進入地獄。(參閱頁5~6)

記憶並不全然可靠,所以直接買了《往事並不如煙續篇》,直到回金門查找書櫃,才發現只有一本2017年入手的《章詒和散文集》,怎會以為自己看過《往事並不如煙》?或許是散文集裡書寫的章伯鈞讓我印象深刻!

去年看完續篇時已是六月下旬,博一下學期修了一門【當代中國大陸研究】,主要介紹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政府運作、權力結構、領導菁英治理理念、政府和民間社會的互動等等。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學期2學分的課程時間有限,只能做大略的介紹跟問題意識的思考引導。讀章詒和的書,可以增加對彼時彼地的知識份子處境的理解。

章氏寫人記事不全依仗記憶,篇末或有注釋,或羅列參考資料,可見其嚴謹。作者在讀了趙丹的自我思想檢查後,想到:「文章信口雌黃易,思想椎心坦白難」,這是聶紺弩在文革時期寫就、流傳甚廣的詩句。(參閱頁203)豈唯文章,政論節目信口雌黃更是變本加厲!

上月中旬和一位久違的記者朋友見面,他告訴我,他已經多年不看政論節目了。理由是:早期的政論節目較客觀,可以吸收不同的觀點,還有點收看的價值;現在幾乎都是立場鮮明的一言堂,最多找個對立陣營的來賓,表面上是為了言論平衡,其實是樹立集中火力的標靶,群起圍毆。

多數政論節目如同政黨鞏固基本盤般的鞏固基本收視群,變相成為各黨的文宣部,發揮「文宣四大金剛」的本領,以「攻」展己之長,以「打」擊人之短,以「守」護己之虛,以「辯」解人之打,將支持者牢牢地圈在同溫層裡,擴大回聲室效應,使其目眩神迷、偏聽偏信,斲喪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該書篇名前半即是評價,如「受不了的心理 受得了的現實」、「向左」、「衣被滿天下 無人識其恩」、「凡認識你的 必為你驚奇」等等,對照內文,夾敘夾議,可謂持平論人。

作者在〈自序〉說:「聽秋風不悲,看冬雪不嘆。原本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落到筆下才發現他們都關乎世道人心。………我老了,所幸還能寫兩行字,讀幾頁書。」看到80歲的章詒和如此筆耕不輟,才她一半歲數的我又有何休耕的藉口?
展開
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
讀者評分
3.5
|
2023/07/30
劇透警告

失土雖可恥但有用──《從暹羅到泰國》讀後

《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作者夏恩‧史崔特係美國肯特州立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專門教授東南亞歷史和後殖民主義。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到泰國執政者如何運用悲劇跟喪慟的論述來影響國家認同,並了解這些論述為何能在特定歷史時間點使泰國人民產生共鳴。(參閱頁54)這樣的手法,值得我們加以認識與思考,以避免受到執政者的操弄。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民族主義者如何將失落土地的概念推銷給廣大民眾,故書中的大多數資料與大眾媒體有關,包括1930年代末期到40年代初期的地方報紙,還有披汶的官方演說,1914到1946年的國會辯論紀錄,以及曼谷聖母升天主教座堂未發表的私人文獻。(參閱頁70)特別是教堂文獻部分,因為缺乏泰國官方文件對照,無法兩造俱呈,須留意片面之詞的控訴。

除前言跟結語,全書共六章:第一章探討國恥論的起源。第二章進入1930年代,說明泰國政府如何構築國恥論,挑起一場與法屬印度支那的邊界衝突,以為披汶獨裁尋找藉口。第三章檢視泰國政府如何將天主教與法國帝國主義掛勾,並從1940年起開始驅逐教會。第四章探討日本入侵與佔領泰國,披汶用泛亞洲主義混入國恥論,製造日本佔領並不損及泰國獨立的假象。第五章說明二戰後的泰國政權如何努力與國恥論,與日本的合作劃清界線。第六章檢驗曼谷新聞界在泰國─柬埔寨柏威夏爭議期間出現的國恥論言論。(參閱頁66-69)

作者引用法米‧佛坎的「選定創痛」為例,說明法國─暹羅危機對泰國國家認同所造成的創痛效應。所謂「選定創痛」係透過重建祖先受難的記憶,使國家、宗教群體或種族產生一種團結意識,意即針對曾讓一群人的祖先落難的一個悲劇,創造集體記憶。而披汶政府倡導國恥論的目的,就在於將法國─暹羅危機轉換為泰國的選定創痛,以遂行其獨裁統治。(參閱頁57~58)一言以蔽之,失土雖可恥但有用!

作者在這本書要強調的是,造成國恥論的原因是,泰國政府不願意接受1893年戰敗的後果。泰國領導人採取的對策是,為這場歷史悲痛加油添醋,將暹羅描述成一個西方帝國主義的犧牲品。(頁251)從這個角度,我們要提防作者間接為西方殖民主義說項,試圖解構反殖民主義的論述。

國恥論雖不強迫人人接受民族統一論調,但卻產生寒蟬效應,讓有意表示反對意見的人心生畏懼而不敢說話。任何人膽敢暗示泰國放棄柏威夏主權,都會被解讀為支持柬埔寨主權,而遭到不忠誠的罵名。(參閱頁286)如果讀者覺得書中的例子太遙遠,不妨想想釣魚台的主權爭議,應該不難理解。

根據「選定神話」說,泰國從未遭到殖民;按照「選定創痛」說,泰國則是不斷遭受割地賠款、國土分裂的屈辱。據佛坎的理論,「選定創痛」的影響力更大。「選定神話」雖然能提升集體仰慕,「選定創痛」卻能啟發心理效應,導致哀悼或復仇雪恨,將群體更緊密地綁在一起。(參閱頁301~302)距2024總統暨立委投票日倒數五個半月,各黨的文宣恰可提供我們檢視佛坎的理論。
展開
每道人生的坎,都是一道加分題
讀者評分
3.0
|
2023/07/23
劇透警告

做比說重要──《每道人生的坎,都是一道加分題》讀後

莎莉夫人在《每道人生的坎,都是一道加分題》分享她對工作、愛情與親情,還有人生的經驗與感悟。封底文案用「寫盡我們一生中會遇到的『坎』。」所謂「寫盡」過於誇張,畢竟只是一本兩百多頁的小書,且作者既非思想哲學家,亦非學術研究者,其近三十年的職涯主要在媒體業。讀者不妨將之視為個案分享。

作者認為「職場無朋友」,在職場受到的傷害、被出賣的憤怒,和對人性的失望,皆來自以為職場上有所謂的「朋友」。(參閱頁26)這是從她的經驗出發,自有其堅信的基礎,但就像法家主張人性本惡,相對於儒家的人性本善,各有其成立的邏輯與實例,讀者不必偏執於一端。

作者說職場無朋友,只有因利害聚散的人。卻又說真正的朋友是在你離開職場後,還會主動聯絡關心聯繫的人。(參閱頁28)自相矛盾,較周延的說法應該是職場上的同事不等於朋友,但有些同事可以變成朋友,否則,怎麼會在離職後又出現朋友?

談離職,作者強調欲走還留,會讓同事瞧不起,也會使長官心生疑慮。一旦離開,就不要說老長官和前東家的壞話,而是要感謝曾經共事的歲月與學到的一切。(參閱頁50、52)這點我同意,畢竟話說出去就有傳到當事人耳朵的可能,若要人不聞,除非己莫言。

作者發現,越相信風水命理的老闆耳根子越軟,造成公司小人是非多。(參閱頁62)就我的理解,風水命理之說難以驗證,多屬穿鑿附會與事後諸葛,相信風水命理的背後思維是「寧可信其有」、「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而非講求確實的證據。

說到論據,作者說發展斜槓至少要努力一年以上的時間,才有可能看到些許成果。(參閱頁71)所謂的「一年」就不知道是怎樣提出的,是作者的個人經驗?還是有相關研究證明?或者只是像孟子說的「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只是形容而非實際估算的量詞?

如何發展斜槓?作者引用《異數》中的一萬小時定律,每天花2小時,15年就有一萬個小時的磨練時間。(參閱頁86)這裡再次出現論據的問題,2018年1月15日,商周有篇的〈「一萬小時天才法則」致命漏洞,10年後終被揭露:光是努力沒有用,不正確的練習等於「埋沒天賦」〉,內文提到《異數》的作者是誤用其研究成果。而我要說的是,除了興趣之外,還是要考量其他的主客觀條件,畢竟,在水泥地播種澆水,是不會開花結果的。

莎莉夫人之所以成立粉絲專頁,其實是以身作則示範「做比說重要」,否則,聽完他人的經驗分享,只是當下感動,而自身的生命狀態依舊不變。(參閱頁69~70)知行合一,言之成理,但前提是演講者說的內容是自己也想要追求的,假如事事項項都要採取行動執行的話,恐怕備多力分,成不了事!
展開
宅爾摩斯的萬事屋
讀者評分
4.0
|
2023/07/22

信而有徵──《宅爾摩斯的萬事屋》讀後

去年十月下旬傍晚,我和智博約在台北車站二樓餐敘,順便拿當天中午看完的《宅爾摩斯的萬事屋》和他合照,跟這位睽違二十多年的小學弟再次見面,看起來比當年壯碩多了,依舊不變的是他那溫柔的嗓音和謙和的態度。

智博是我東海政治系的學弟,小我四屆,他大一時,我念碩士班一年級。還記得他那年發生車禍,我去宿舍看他,他的嗓音特殊,令我印象深刻,覺得他很適合做廣播。而今,他也有了Podcast節目【徵信話大冒險】。

看到封面摺頁的作者簡介寫著「夢想是在山上有一塊地可以種,收養許多流浪狗。」瞬間打開我的記憶庫,想起他說過他有空會去望高寮附近的動物之家當義工,狗比人單純可愛之類的話語。

「一直覺得對學長很不好意思!」他說。
「為什麼?」我問。
「聽其他學長姐說,當初我輟學讓學長很生氣。」
「應該不是生氣,是覺得可惜吧!你是會唸書的。」

現在回頭看,二十多年過去了,他也從事徵信業十六年,大學文憑已無足輕重。更何況,當初會輟學也不是因為貪玩,而是有經濟上的考量。

十幾年前,臉書讓失聯已久的我們重新連線,他當時有個部落格,不時分享他從事徵信工作的種種,一如這本《宅爾摩斯的萬事屋》前身。他偶爾會跟我私訊,我當時還在從事政治幕僚工作,他跟我聊選舉,我很訝異他對政治的熱情和對地方的了解。畢竟,我算是從政治理論研究轉到政治實際工作,事實上,我當時的「政治效能感」低落,並未從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獲得高度的成就感,甚至辭掉工作一年,追尋自己的文學夢!如果陳雪的《寫作課》提早在當年出版,或許我就不會辭職,而是邊工作邊寫作。

智博說多數人覺得他不像傳統的徵信業者,但他也不清楚一般人所想像的徵信業者是何樣貌,但總不是個喜歡看書、追動漫、打電動的阿宅;不愛應酬、不太會做人,卻可以為工作投入各種角色扮演。我可以理解這樣的差異,因為我也是個阿宅,差別是我不追動漫不打電動。

在部落格揭露徵信業的種種秘辛招來同業的警告,智博依然堅持書寫,原因有二:一是想讓徵信業透明化,二是想要說故事。前者是努力去除負面標籤,建立客戶的信任,重新定義徵信業,以促進行業的進步;後者是受到故事本身的招喚,這些故事已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書寫能將其從記憶深處卸載。本書去年九月出版,同月即二刷,可見讀者之好奇。增進了解是彼此互信的基礎,相信智博已達到初步目的。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滿足的,除了各種曲折的案例與故事外,智博的文筆更是好──跟其他的職人書寫相比,不愧作者簡介開頭四個字:「喜歡文字」,期待他的下一本書。
展開
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
讀者評分
3.5
|
2023/07/22
劇透警告

適才適所──《跨能致勝》讀後

《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的原書名是《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可直譯為「廣度:為何通才能在專業的世界獲勝」。〈前言〉最後一段可為書名的註腳:

「當科技把世界變成環環相扣的複雜系統,人人只能管窺一隅,有些領域無疑需要老虎伍茲這樣及早起步的人,這樣專心致志的人,但我們也需要更多費德勒:立足寬廣,經驗多元,觀點多樣,足以跨能致勝的人才。」(頁30)

由此可見,這本書的目的,並非在推翻一萬小時「刻意練習」的專業養成法則,而是提出另一種人才養成方式,翻譯書名副標題用「顛覆……迷思」洵屬恰當。

從第6章開始,作者強調了解自己比了解專業知識更為重要,引用經濟學「符合質度」(match quality)的概念,指「所做工作與個人特質(含能力與性情)的吻合程度」(頁162),第12章(頁354,行6)跟結語(頁381,行8)則翻成「符合質量」,從原文看,質度或質量的差異不大;如從概念看,或許翻成「適才適所」更容易讓人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個人的能力是隨著學習加上經驗累積發展的,因此所謂的「適所」並非始終固定在某一處,而是視能力的發展而定。

作者表示,認識自我是透過實踐,而非理論。就像學者依博拉所說,人是透過實際行動發掘可能性,如不斷嘗試新事物、建立新網絡、尋找新典範。因此,與其打造華而不實的計畫,不如著手可以即刻實踐的實驗(參閱頁204、206)從這個角度,學生時期的各種社團活動,正是讓參與者在多元體驗中發掘自己的可能性,而成人進入職場後的轉職或職務輪調,亦是同樣的道理,只是成本較高;倒過來,機關或企業採取職務輪調制度,除了因應人事遞嬗外,也有培育人才的作用。

在第12章,作者提到卡薩德瓦博士常建議他人:每天讀點個人專業以外的書,會讓自己的世界更寬闊,可能在某個時機點,你就使它們連結起來,產生效用。(參閱頁370)像是將企業管理引進到公共行政管理、商業行銷運用到政治行銷、大眾傳播嫁接到政治傳播,或是把小說、戲劇、詩的手法運用到散文寫作等等。

作者在〈結語〉指出,他所探討的,是在這個越趨超級專業化的系統中,如何獲取和培養跨界的能力,並體驗多樣化與探索跨學科領域。建議讀者在生涯規畫中,願意不間斷的學習並隨時調整,甚至必要時轉向新目標。(參閱頁380~381)對某些人來說,調整轉向很困難,有的是因為「沉沒成本謬誤」,使他們遲遲不願認賠殺出;有的是因為面子問題,怕被說沒恆毅力或沒抗壓力。如果你有前述的問題,建議細讀第6章〈看似不被擊潰的恆毅力,深藏危機〉,會有醍醐灌頂的感受。

在這本書中,作者旁徵博引,以大量的研究和學者的訪談,來論證跨能致勝的人才養成過程與思維模式,讀者不必急於批判,可於閱讀全書後,與自身和周遭親友經驗相互印證,亦可藉此檢視自己的職涯發展歷程,若是同意作者所述,則盡速安排「試驗學習」,以達到「適才適所」的目標。
展開
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三版)
讀者評分
4.0
|
2023/07/15
劇透警告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預設讀者是為「增進理解能力」,而不是為獲取資訊跟娛樂而讀書的人。該書將閱讀劃分為四種層次,由低到高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如金字塔般,高層次的閱讀技巧必須以較低層次的技巧為基礎。

全書四篇:第一篇「閱讀的層次」共五章,包括閱讀的活力與藝術、閱讀的層次、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以及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第二篇「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有七章,包括一本書的分類、透視一本書、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意、判斷作者的主旨、公正地評斷一本書、贊成或反對作者,以及輔助閱讀;第三篇「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計七章,談如何閱讀實用型、想像文學(包括故事、戲劇與詩)、歷史、科學與數學、哲學,以及社會科學等書籍;第四篇「閱讀的最終目標」僅二章,分別是閱讀的第四階段:主題閱讀,和閱讀與心智的成長。附錄一為建議閱讀書目,附錄二為四種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測驗。

以篇幅而言,第二篇和第三篇各為125頁和108頁,第一篇和第四篇各為51頁和34頁,份量的差異顯示本書的重心在介紹「分析閱讀」的技巧與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作者對「基礎閱讀」與「檢視閱讀」的著墨不多,因為前者是小學畢業、至多到國中畢業階段就應掌握的技巧,也就是基本的讀寫能力;而後者就是所謂的「略讀」,即在短時間內掌握一本書的架構跟重點的技巧。「主題閱讀」又稱「比較閱讀」,其實就是大學做報告、研究所寫論文用的閱讀技巧,根據同一主題,將不同書刊文獻和主題相關的部分,抽離出來對話討論,而不是把所有資料從頭看到尾。「分析閱讀」則是所謂的「精讀」,主要是用在傳達知識的論說性作品,其技巧包含架構、詮釋和評論等三階段十五條規則,作者不厭其煩的說明,但也承認沒有多少人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閱讀一本書。

作者強調,這是一本實用的書,而非理論的書,跟理財投資、時間管理、寫作方法一樣,實際的問題只能採取實際的行動解決,光說不練是不行的。因此,具體功效不在於有多少人信誓旦旦的見證,而在讀者實際按表操課後的心得印證。

作者表示,這套方法並不適用所有的書,因為有些書根本不需要這樣閱讀。換個角度,這本書係從西方人的閱讀觀點切入,其方法亦無法適用於閱讀中國的傳統經典著作,作者在建議閱讀書目部分,也自承對西方傳統以外的文化並不十分在行。

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於1940年出版,在1972年增訂改版,那是收音機、電視取代書本部分功能的年代,作者認為,隨新傳播媒體而來的資訊氾濫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而今網路時代,資訊量倍增於電視時代,透過閱讀提升理解力仍有其必要,我想,這是這本書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我在2020年2月14日購買此書,翻沒幾頁擱下,直到三天前才從書架上拿出來,花三天讀完,間隔三年五個月,果真讀書是一種「心境」,有些書,時機未到是讀不下去的。其實我對閱讀的這四種層次並不陌生,早在二十多年前,大學的某社團活動,郭永先同學帶領的讀書會就分享過,講義我還留著,當時無法虛心學習,自以為是的與她詰辯,如今了然於胸,卻也再無機會與她切磋了!

最後,以一本435頁的厚書來說,誤植比例算少的:第43頁第六行「出版者」的介紹,按文義應該是「書籍」;第92頁倒數第三行如此這「段」,應為「般」;第99頁第七行製造「古」架應為「骨」;第165頁第七行「例」舉應為「列」;第277頁第三行門外漢前應加個「對」會更通順;第412頁第三行的答案選項標錯,全部都是(a),應為(a)、(b)、(c);第427頁第九行之答案(b)應為(c)。僅供參考。
展開
寫作課:陳雪給創作者的12道心法
讀者評分
4.0
|
2023/07/11
劇透警告

陳雪的創作心法


《寫作課:陳雪給創作者的十二道心法》,副標題已將書的內容表露無遺,傳授心法而非招式,以華山派為喻,是氣宗而非劍宗。

「十二」是虛詞,代表很多的意思,就像「三」代表多數。硬要以十二為數的話:【輯一】八篇如天龍八部,匯聚成她的創作之路,視為一道;【輯三】三篇猶天地人三才,分述自由工作者的接案指南,亦視為一道:【輯二】十篇則似十面埋伏,提供創作者十道心法,得以「用最低的現實,成全最多的夢想」。

「用最低的現實,成全最多的夢想」,是陳雪兼顧理想與現實的方式,用簡樸單純的生活減少開銷,用必要工作以外的時間累積作品。(參閱頁19)理想與現實,永不過時的命題,我想起十五年前寫的一篇〈理想與現實〉,全篇以對話形式跟比喻修辭呈現,當時似受王鼎鈞《作文十九問》啟發,對比喻修辭有過大量的刻意練習。

眼高手低怎麼辦?陳雪表示,寫不好的原因很多,她覺得最常見的原因是寫得太少,疏於練習,對要寫的題材掌握不佳,和選錯文類。(參閱頁86)至於怎麼寫?如何練?那就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心專慮純、口誦心惟的,只有多讀多寫不斷的寫。

才華不夠怎麼辦?陳雪認為,不要阻止一個人去做他熱愛的事,畢竟,人一生能為夢想努力的時間有限。至於才華,陳雪的定義很廣泛,像是願意用心鑽研努力實踐,或是在困頓時仍堅信自己做的是有價值的事,而最珍貴的才華是「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失落、受得了挫折。」(參閱頁124~128)有志寫作的讀者可以自我檢驗。

下筆困難怎麼辦?陳雪強調,動筆實踐是保護才能跟作品最好的方式。寫出來,才有出書的機會。不要追求成為一個作家,而是追求成為一個持續創作的人。創作者最需要的是累積作品。(參閱頁122)作品很重要,因為它就是創作者的名片。(參閱頁185)寫出該階段最好的作品,就對得起自己。(參閱頁154)換句話說,「凡出我手,必屬佳作」,是一個永遠值得追求的目標,而所謂佳作的標準,應該因應不同的階段向上調整。

不要怕沒案子,陳雪說,會有工作邀約上門,是因為你的作品、名氣,和信用,而不是因為你人很好跟好講話。(參閱頁176)作品跟名氣都不難理解,信用指的是如期交件,特別是有固定出刊日期的報紙雜誌,稿件遲交,甚至是開天窗都會造成出版的困擾。老是逾期交件的聲名一旦傳開,信用就會大打折扣,工作邀約自然相對較信用佳者少。

堅持寫作的理想三十年,陳雪靠四項原則支撐至今:一是不借錢,還債壓力下的寫作很難全心投入;二是不期待長期飯票或某人支助,自己賺錢養活自己的底氣對寫作非常重要;三是保持彈性,寫作跟上班並非無法並存的二擇一選項;四是保護自己,不要因為評論就喪志受挫。(參閱頁141~144)這四項原則似乎也適用於攻讀博士班寫論文的研究生。


無論際遇好壞,寫作是陳雪賴以站立的一塊土地,她鼓勵年輕的寫作者:「寫下去,為你自己累積作品,這些作品即使短時間無法回饋給你金錢或榮耀,但,給它時間,它會守護你。它會成為你心裡最堅實,別人無法奪走的一塊寶地。」(頁8)對此,我舉雙手雙腳百分之百同意,因為,「無名修煉地」就是我的寶地,自2006年1月11日起。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