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7
user-img
Adam

295則書評

295本書評分

102位追蹤者

1085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295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超級專案管理:牛津大學教授揭示計畫成敗的法則,教你順利完成任何專案
讀者評分
4.0
|
2025/07/09
書評:超級專案管理:牛津大學教授揭示計畫成敗的法則
How Big Things Get Done: The Surprising Factors That…

整體評價: ★★★★☆
講:「超級大型專案」的管理,好好作務實有據的規劃。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概念的傳遞步調其實相當慢,只是舉例的密度高)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首先這書名的解讀應不是:超級「專案管理」、而應是「超級(大型)專案」的管理。原本主書名「How BIG Things Get Done」。註:專案大小的判定,除時間金錢與內容,有部份是相對於你的資源(預算與能力)、與所管人員幅度。

●總之,大型專案:
避免「少計畫、先作」。(但可先作各種Trial驗證比較、屬一種評估,對應p.108)
而應「計畫好、再作」。
(本書所言「慢思快行」的慢思是採「快思慢想」一書中的分類)

註:為針對大型計畫的原因是(書評者意見)類似於保險上「保大不保小」。作計畫本身經常無法改變環境事實或消滅意外。但小型專案就算計畫不全遇到狀況再處理,處理成本也多在可吸收範圍內(精度:因運氣影響多案分配下,好壞案互抵的部份;小案上下幅度不致造成組織困難或經營危機)。但大型計畫可能產生超過數月甚至數年可負擔程度的損失或延誤。

●雖事情不會全照計畫跑,但特別是「大型專案」的新要素或非預期要素就自然會更多了,連本應「在可預期範圍中的東西」都沒計畫好的話就更容易失控,變成各單位無組織的各別戰鬥。

註:專案一詞於管理上的定義包含「非持續進行、非例行性」的工作之義。故其中幾乎必然會包含有新要素成份,可能是要進行的內容、也可能是對象或成員。但正常來說,絕大部份要素並非是新的。不太會是沒作過那業務的公司,派沒經驗的人,去第一次到的地方作事。

「有作計畫」不表示認為不會有計畫外的事項發生,但至少有先標好路線圖,與已經沿路安排好一定量的補給或支援。不可控或無法預期的因素本身就已經很煩人了,更不要因疏於規劃,把本應是可控可預期的因素變成不可控不可預期的。而既然已知道「事情不會全照計畫跑」,那就要留個一般來說,可能會被影響的時間或預算的預留空間Buffer值(對應p.147)。

註:學習效果有時也可預估進來,但其通常為適用於「非專案型」的業務內容、或是基本作業層級(或可沿用之類同模組單位或技能,對應p.213)。專案業務經常含有新要素,舊方法能否直接用有時是個變數需要驗證。


其他人員或組織互動心理等的要素也會有,該部份的存在為常見狀態。例如政府計畫容易延遲超支並追加預算。政府計畫超支例行化可能是在「包商」的目標與計畫內。對他們來講這可能才是「照計畫在跑」。有時候發起人或承辦公務員也不會因此被解雇,所以風險就不明提了、簽契約就是。有作就是政績或今年的工作績效(對應p.45, p.56……)。

其他:書中不時提到一些常見的「偏誤」,多數與預測失準與不當的自信心有關。如果對偏誤較生疏的人,看本書可以順便補這段。


【實用價值】
雖為概念式,但屬具實用性。

不過與技術性的PMP等講的範圍不太一樣。PMP專案管理師的工作是「作計畫、管專案」的實行面的東西。本書屬於大範圍的整體精神,要作好規劃、務實的規劃。

至於本書所提的「群組預測」方法:概念不複雜。群組中抽出樣本的平均值(預測值),應要很接近群組原本的平均值,特別是接案數夠多後(準度:缺乏經驗時,預估中心值也要合理的部份。缺乏經驗時自己要知道會有很多「沒想到、沒估到」的部份)。雖選擇對應母體群組是個學問並有很多操作空間,但總不好假設自己總是幸運之手:不只是一半而是一定會抽到好簽好案,所有沒估到的東西都不會發生。

*你用平均值作預算假設的話,就已經假設了有約半機會是抽到好簽好案了,可在預算內完成。只是其他人的經驗記錄不好取得,需要自己的經驗、在業內打聽、或其他公開資訊等(對應p.152)。

註:不只平均值,有時也需把握重大風險(金額與時間、發生的機率)。例如VAR, Value at Risk 的金額與機率、預防對策或是投保等。商業案件的極端值出現狀況通常不會是理論理想上的常態分布。本書附錄一為VAR的概念,但未完整表示,且該書表譯後字樣不好理解。


●如果需要快速結論的人,可以直接跳到本書結語篇「改善專案領導的11種捷思法(to do)」。但其實只有10種,其中有一項是作者明顯在講別的概念。


【翻譯與排版】
翻譯:平。
排版:原文書 2023/2/7 出版,繁中版 2024/4/18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另:雖本書稱有334頁,但本文含附錄一只到251頁。餘(1/4本)為研究引據等之腳註。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同理心領導:應對遠距與分散式團隊新常態,領導如何更抓住人心?
讀者評分
3.5
|
2025/07/01
書評:同理心領導:應對遠距與分散式團隊新常態,領導如何更抓住人心?
Your Resource is Human: How empathetic leadership can help remote teams rise above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直接主旨是針對:疫情期間歐美Remote Work遠距辦公急速普遍化帶來的影響與市場。但遠一點的話,跨國公司也是本來就有將工作外包至其他國家據點或組成團隊之事。

而台商對海外出差旅費通常是較節約的,故本書所述對「海外據點」的連繫仍是有用處。但對海外據點的遠距團隊管理,經常有較多「文化差異」與「無直接人事權」等其他考量在內。

書中有不時串入一些其他人的說法或是論點,以加強說服力與可信度。不過這些說法比較沒有明顯的被串連起來(畢竟本書的主題是個蠻廣泛空泛的東西)。而太過廣泛而點綴式的自不同領域屬性來源的引述,雖避免掉「都是靠作者我的經驗與感覺在講」的問題,但也會形成一些閱讀上的不連續性與負擔,以及本質上仍是「都是作者我在挑選引述支持我論點的說法」。

單論主旨本身的話,倒是相單簡明的。

取5種遠距辦公成員常見的5種心理困擾要因「無聊、憂鬱、內疚、偏執、寂寞」,相對於原出勤同一地點辦公時。並對應提出5種對策「確認狀況、溝通、信任、劃定界線、管理績效」。概括為「同理心」統括。

註:書中雖稱為1對1之關係對應,但這5對5的關係主要是圖樣與對應格式好看,5種要素間並非一定是1對1的關係。你不可能在判斷有無這5種常見潛在問題並決定是否要對應時,(不管該成員是誰)只有對應於其中1種問題時需要作「確認狀況」。行銷口號式管理。


【實用價值】
應屬實用類書籍。雖然以人為對象的管理論述,本質上無法依表面文字照抄使用,但至少有些具體的參考表或是參考想法可以用。

另外,原書倡議的「同理心/empathy」也不是看一本書就可以「我學會了!」的東西。這個多半不是技巧上的東西。如果本質上不關心對方,只是「我知道有這個技巧或看法」…很難。但作者的領域「行銷」上會常態性要求這些,以觀察推測瞭解顧客的想法與需求。

註:書中所述不必然是唯一正確的解釋法。論點或看法可以有很多種,人的想法亦同。而對於心理上因素的解決,有效的就是有用的,並沒有要求一定要有個「學理上唯一正確的解法」。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
有明顯但未構成閱讀妨礙的譯書感。這種程度通常是與作者於原著的敘述方式有關。

排版:原文書 2023/4/4 出版,繁中版 2024/10/22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戰爭論圖解【經典新校版】
讀者評分
2.0
|
2025/07/01
書評:戰爭論圖解【經典新校版】/ 是本信義
図解 クラウゼヴィッツ「戦争論」は面白い!

整體評價: ★★☆☆☆
----------------------------------------------

【內容】
戰爭論略當於在西方的孫子兵法的地位,會拿這本書或是看書評的應該都至少有相關的概念,故這邊不再贅述。

●但本書內容,並「不是」直接純取「戰爭論」一書的內容,而是加上了作者(以下「作者」一詞指「是本信義」先生)與其參照日本史或其他國家近代史的狀況所作的說明。

這點以書名主旨來說扣分很大。既然叫作「戰爭論圖解」那就應該是要以戰爭論一書及其作者的觀念為主體。作者本身的融會貫通或衍生想法,若是格式上沒有明顯與原戰爭論一書的內容在版面或文字上作出區隔的話,不太好。而其「圖解」的部份主要也是對其它戰史戰歷狀況所作的圖解,非對戰爭論原書理念所直接作的圖解。

(書評者很久以前讀過戰爭論中譯本、後續偶有碰到其他譯述)

現代史或是近代史中的類比事例放太多也是不太好的部份。畢竟原書是抽離各項要素敘述,但是如果用「近代戰例」來作驗證或是類比的話,於「基本要素」以外會產生影響的「其他要因」會太多。例如兵器的科技屬性等在各階段顯不對等,所印證的勝敗中會有很大比率是基於新兵器、地形、甚至運氣等等影響都會有。

雖然就算有很多「其他因素影響」時,要解釋成概念正確是也可以這樣解釋,但這就變成各自創造解釋性說法的問題。你可以找一些事例解釋成概念是對、但也可以找不同的事例把它解釋成已經失效。

●書中有很高的比率(估70%以上)是作者借「戰爭論」之名,講戰史戰例、或是作者自己想講的其他東西。

雖然使用這些案例有講到「戰爭論」本來的幾個大主軸(戰爭與政治政策、以及消滅敵人抵抗意志/或其能力與存在本身)。但只是要講這幾個主軸的話,不必填入十幾二十個戰史戰歷。本書實質只是變成一些「戰史戰歷、會戰彙編」,然後都帶到以「××主義是對的!」作結論的作文轉折集。


【實用價值】
一般來說為低。


【翻譯與排版】
翻譯:中文版原2003年出版,之後2025年有「新校版」但同一譯者。
「新校版」並非「新譯版」應該只是更正誤植;以及重出一次當新書賣、賣相會比較好。

排版:原文書 2000/8/1 出版,繁中版 2003/9/1 出版(初譯版)。譯本速度屬慢,但戰爭論原著是幾百年前的書。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稻盛和夫 經營12條:管理者應貫徹的會計原則、人才養成與組織管理
讀者評分
3.5
|
2025/06/27
書評:稻盛和夫 經營12條:管理者應貫徹的會計原則、人才養成與組織管理
経営12カ条: 経営者として貫くべきこと

整體評價: ★★★✬☆
----------------------------------------------

【內容】
稻盛和夫:京瓷創辦人,日本航空重建等……(略);著名經營者,單一個人著書近百本。

中文書名有點超譯,原書名沒有特別強調「會計原則、人才育成」。經營12條字面上也沒有「功能別、部門別」的口號。註:日本公司對於高層經營者的可能人選經常會有「在各部門間輪調過」的安排與經驗要求,稍微牽制一下各部門只看自己,不管其他部門在作什麼的現象。

原書為2022年出版,但經營12條已出現10年以上,半數以上是很精神綱領性的東西。若採比較粗暴的說法,很多項都是在講「要為目標強力奮鬥」。

以下取自目次,「/」後為書評者註記:
  1. 明確事業的目的與意義 / 或:明確(化)事業的目的與意義
  2. 建立具體的目標
  3. 胸懷強烈的願望
  4.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5. 追求銷售最大化、經費最小化
  6. 定價即經營 / 或:定價「為」經營(之要項)
  7. 經營取決於堅強的意志 / 這個「取決於」在中文裏有不同的解釋方法,原文同
  8. 燃燒的鬥魂
  9. 拿出勇氣做事 / 或:拿出勇氣「當責領頭」做事
  10. 不斷從事創造性工作
  11. 以體貼之心真誠待人
  12. 始終保持開朗樂觀的態度 / 用字與原文有幾項差異但文意沒問題;原項特別長

因為這些東西字面上蠻虛的(要傳達精神需要內文),直接取日文同書名的話明顯缺乏實用感賣相會不佳。畢竟稻盛和夫的知名度在台灣不如在日本的高,需要些「讀了這書可能會對我有幫助」的作法。故點明一些「可能的具體應用面」應該是此考量下的產物。

註:原書假設閱讀者與其一樣是「企業經營者」,領導全公司的最高層負責人。「經營者之間」傳授經驗。

另外,日本歷史久的企業多,12條中多條在強調目標意識的原因包含了許多現任社長總經理並非是「創業者」,而是第二代接班、或是從職員昇上來(我進這家公司是因為畢業時錄取的公司中這家公司較好)。作者自身在本書中有提到這點。故這些在既定環境中接班的人,繼續經營目前的事業經常是因為「這公司本來就是在作這樣的事啊!還能賺錢就繼續作吧」。

註:稻盛和夫先生已於2022/8/24去世,本書為其單著書籍中最後遺作。

另外,書中怎麼講是一回事。實際看一下京瓷的經營方式會比較好。日本也有大型轉職網站,上面會有對各公司「社風、文化」的評比雷達圖與評價例。各公司間互相比較一下比較客觀。


【實用價值】
參考用。各企業經營者可能不少人會有在類似領域的體悟,但以不同的方式或措詞呈現。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
排版:原文書 2022/9/7 出版,繁中版 2024/3/27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獲利的魔鬼藏在庫存裡:從網店經營,到公司採購、業務、財務、主管必學的訂貨與存貨技術。
讀者評分
4.0
|
2025/06/25
書評:獲利的魔鬼藏在庫存裡:~必學的訂貨與存貨技術。
手にとるようにわかる 在庫管理入門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概念簡單;但故意放很複雜的圖,反不易理解會是問題)
翻譯排版: ★★★☆☆
----------------------------------------------

【內容】
原日文主書名「在庫管理入門」明言為初階新手書。雖要賣東西,但維持庫存有風險與成本。但有部份內容也不只是入門者的議題了,故中文版改成目前的書名也是合用。

主目標對象應為「小型業者與店鋪」,提供一些便捷實用的庫存管理方式與應注意事項。台灣讀者對如「定期不定量訂貨法」用語可能較不熟,沒有深意只是慣用詞不同,後面的「不定量」基本上是贅詞,就算定期定量也是需要例外管理。

另以公司管理來說,庫存防弊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如本書p.37所言塞貨假銷貨後退回,或轉類別出庫等。

書評者意見:實務上,因「缺庫存」產生的喪失可能銷售的機會成本,是比較難統計的部份。因該部份通常缺乏有效且不重複的統計取得方法與建檔。只能以慣例推估,但發生這狀況時也可能本身起因就是「需求狀況在原統計假設之外」。


【實用價值】
對小型業者與店鋪較會有實用性。

中型以上業者應會有專責人員;小型業者比較有都兼任在管庫存的狀況。如人事兼總務兼會計兼倉管與庫存叫貨。不過作者經歷在日通屬於(最)大型的物流業者(下的研究所),故本書內的部份方案對於一些中小業者可能會有無法採用的情形。


【翻譯與排版】
翻譯:平。有部份文義變型,如p.68「存貨滯留讓公司血液循環變差,其實可以節稅!」。
原該部份目次標題僅「存貨滯留讓公司血液循環變差」,這部份是其主要文意。

排版:原文書 2023/1/18 出版,繁中版 2024/8/28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但是紙本用紙廉價,書頁透字的狀況很嚴重,到會顯著妨礙閱讀速度的程度。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停止職場內耗,遇事不心累的靜心思維
讀者評分
4.0
|
2025/06/25
書評:停止職場內耗,遇事不心累的靜心思維
何があっても疲れない心をつくる 職場ですり減らないための34の「やめる」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這本書是講「靜心思維」,不是要你去減少組織內耗或防止他人對你內耗,而是避免自己因與其他人職場內耗而消耗過多自己在煩(作無用功)。

關於情緒的產生、本質、與運作經營,本書所述屬一般通念下的感覺。作者為心理(諮商)師以實證有效為主。

註:此處說的有效是指解決對象心理上的問題,降風險減損害;不是解決其職場上的實質問題。能改善的當然還是去改善,但對不能改善的東西過於回想強化自己的負面感受也不會得到新的解決或是預防策時,就沒有幫助了。


【實用價值】
算可參考具實用性。但這類問題主要還是在程度上的拿捏。本書講的目標原則上是對「本質上無法解決、改變的事情」。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好。
排版:原文書 2023/5/27 出版,繁中版 2024/9/4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原書名取的「34項〇〇〇〇」被拿掉是好事,因為很多點是在重覆述說相同的概念。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麥肯錫最強團隊協作力:激發組織士氣與終結隔閡,每個人都能自我貢獻的回饋策略
讀者評分
3.5
|
2025/06/25
書評:麥肯錫最強團隊協作力:~每個人都能自我貢獻的回饋策略
みんなのフィードバック大全/三村真宗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關於書名】
在以「麥肯錫/外商管顧的〇〇〇〇」為名的書中這題材的較少。外商管顧的資料圖表、成果時效風評外面看得到。但內部工作氣氛互動關係外面看不到,也不是主要評價對象。

●原日文書名為「大家的回饋大全」(暫譯),沒有麥肯錫團隊協作力字樣。但原日文書名有點不知所云。原書副標也沒主打麥肯錫背景,而是主打其自營IT企業之「企業經營者」背景。

若以「外商管顧內部互動」為題,在如「在外商管顧要學會的事」之類的書可參考。較可反應真實的溝通互動模式。要在很短時間內弄出相當好的東西,要講好什麼時候誰作出怎樣的東西,現在的狀況與方向怎樣。


【內容】
上述背景說明跳過後,在溝通互動方面本書有好好的在講,並鼓勵直接溝通互動。本書內文有提到日本的文化問題(一般較不明述,保留空間避免破壞關係)。但就算排除這點,本書也屬內容良好,但切分出的項目有點多整理有點雜。

●書中心主旨是基於良好立意的有效加值型溝通(建議與認同等)。

書內容與其說是「回饋」,不如說是「溝通互動」或處世術「大全」(原書名,有雜記彙編的意義在內)。溝通互動只要不是雞同鴨講各說各話,都會有回饋的成份在。作者寫書所講的回饋基本上是「上位對下位」的立場。

書內異常高頻率出現作者所營公司Concur的名稱,應有出書兼當自營公司宣傳材料的用意。也會把很多人在用的東西取不同名稱當特色。講述上常以自營公司狀況作「統計例」並用內部圖表,有把個案當通例的問題。只是就算這狀況書名也沒法取「我在自創公司Concur的內部管理與溝通方式」這樣的書名,沒什麼人會買。

●書中很多「擅自評分表」,你得到幾點的話評價是幾級……。實用上大概用與其他人、同業其他公司的風評狀況對照,會比較利於採行與實用。


【實用價值】
半實用。這類無形的東西是參考價值。

書中心主旨是基於良好立意的有效加值型溝通(建議與認同等)。

註:作者是老一輩昭和世代1969年生。新幾代的日本人對直接溝通與稱讚,可能沒有如作者那一輩一樣不習慣與生疏。(只是現在也還是有每天朝會、作體操、喊社訓、唱社歌的公司)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好。
排版:原文書 2023/3/23 出版,繁中版 2024/3/15 出版。譯本速度快速(1年內)。

書名改很大,不過原日文書名真的不知所云也缺乏賣點,這樣改是可理解。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最高附加價值創造法:產品、服務「營收翻倍&顧客感謝」的基恩斯式工作技巧
讀者評分
4.0
|
2025/06/25
書評:最高附加價值創造法:產品、服務「營收翻倍&顧客感謝」的基恩斯式工作技巧
付加価値のつくりかた

整體評價: ★★★★☆
----------------------------------------------

【內容】
大架構在商業書中算是基礎知識說明的層級。包含要去發掘潛在顧客、要瞭解什麼是對顧客有價值的……等等。本書主要應該是在賣給讀者:「應用思考」的能力、及建議讀者「多看現場、多去瞭解客戶或是產業的實質」。

至於方法論的部份……論法上是基礎的「毛利/毛利率」(邊際利益、邊際效用)圖示等級。

部份說明會有作者個人的一方論狀況。例如「提供超過顧客需求(預期)」的部份被作者認為是「浪費」(Sony Timer?品質剛好到能用滿保固期、然後就壞掉了);歐美論法下比較會偏向「提供超過顧客預期」的服務或價值以贏取並維持顧客,雖顧客預期之後也會水漲船高上去。

其中把「隱性、尚未被發現的需求」也劃進圖中的想法:在理論上很好(常見以Apple產品為例),但實務上只能當概念看無法真正把握量化(市場量不明,Apple也有失敗產品的例子)、且顧客本身就會有各人差異存在。但相對可排除一些鼓吹不計代價滿足或超越顧客需求的極端論法。商業上沒有不計代價這事。

主要優點:書中對概念上的分拆定義作了很多,比較偏向想要把分類論法MECE不重不漏的方法作好的部份。其他論述也屬於講得比較全的。其所提的「六大價值(方法、提示)」相較於同類書會比較有接觸到表面業績下第二層、第三層的部份。

A. 看清「顧客的顧客」是誰:研調企畫部門會比較重視這個,不然無法估需求。
B. 法人的利益來自「個人感受到的附加價值」:這項講的個人指「法人購買程序決策者」。
C. 價值的王道
-1. 提高生產力:KEYENCE是感測器等生產設備商,講客戶的(與自己的)生產力。
-2. 改善財務:主要講「客戶的」CCC變現週期。講自己的CCC多半已聽膩了。
-3. 降低成本:除與1講的部份重疊外,也包含改變某程序方法本身要不要作。
-4. 降低風險:這個一般較少講:但感測設備常用於品管,預防對策的銷售重要性高。
-5. 提升企業責任:商業上基本就是廣宣與企業形象。
-6. 提升附加價值:指回到A,對「顧客的顧客」。在消費品就是顧客的各種需求要素。

而後面的行銷銷售、企劃研究開發聯動部份,本質上當然是大家需要緊密連繫,但會有些推責或獎賞的內部分配管理議題,文字上歸企業文化與體制影響。

至於事實的把握與對客戶狀況的感受,還是要回到現場或自行省思。而且,需求或是業界體質除了有各人差異之外,就算是同一對象其本身也就可能是會隨著時間變化或是退出或加入。

另外本書論法較適用於大公司。因作者所提倡作法是基於工作過公司的經驗:研究新產品可能有的市場規模,且首批就大量推出滿足市場建立地位。這樣除了大起大落風險較大之外(失準就是大量呆滯存貨),「小公司」因無法首批貨就推出足夠的量滿足市場(軟體類公司除外),可能會幫其他人測市場。如果產品成功證明市場存在,其他人特別是大型公司會抄著用並改善一些地方,最後拿走業界產品標準的地位。

需要更具體的東西的話要看讀者所屬業種。像是飲食業有講飲食店的、零售業有講零售店的,業內更具體之宜注意要點的專書。


【實用價值】
對大部份讀者應屬概念上已知,但有提醒價值。主打精神就是:你要去瞭解客戶想要、需要、對其有價值的是什麼。


【翻譯與排版】
翻譯:正常至良好。
排版:原文書 2022/11/9 出版,繁中版 2024/10/30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主管必看!最強KPI管理術:活用10大步驟、53張圖表,績效輕鬆達標
讀者評分
3.0
|
2025/06/25
書評:主管必看!最強KPI管理術
最高の結果を出すKPIマネジメント

整體評價: ★★★☆☆
----------------------------------------------

【內容】
講述一些關於KPI的看法。只是本書講的是屬於比較直觀的「可見易於衡量的」「直接部門」的「業績產出」為主。這部份在施行上通常問題不大、或是比較直觀、或者就是種MBO目標管理(相對於對間接輔助、行政幕僚等來說)。平白的說,最簡單的「業績掛帥」就是種KPI。

本書講的KPI基本上是對「事業成果」「事業單位」的KPI,但實質上這大多是被連結為業績部門的業績與獲利KPI。本書論述結構上是照KGI(事業目標)、CSF(成功要因)、KPI(衡量要素)這三層在講。

但這邊還是要反對一下作者某些所述:KPI並不是如作者所說的「只能有一個」、CSF也不是如作者所說的「只能有一個」;事業整體的話連Goal都可能會有2 個以上了,包含明文的以及暗默的前提設定。

書評者註:KPI的使用可以有不同見解,本質上是管理工具,所以你可以認為它源自不同地方,可以有不同的用意或是優先想法。但是在實務上會有一些常見的共通問題(本書中會提到)。書評者本身是比較會把它和BSC平衡計分卡連接在一起。要找出對目標的積極性的驅動因素Driver之外、也要顧到消極性的限制因素,風險與有限資源。


【實用價值】
屬實用,論點也很符合書名。

但相對的就會產生很著重在強調:作者我認為KPI就是這種東西,就是這樣作就是了的單一路線方法的狀況。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好。
排版:原文書 2018/6/22 出版,繁中版 2024/10/31 出版。譯本速度很慢(6年以上)。但影響相對小,KPI這名詞已經存在有幾十年了。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為什麼他看起來那麼閒,進度卻總是能超前?:第一本「偷懶聖經」,顛覆職場傳統思維,把你的人生變長一倍!
讀者評分
4.5
|
2025/06/23
書評:為什麼他看起來那麼閒,進度卻總是能超前?
なぜ、サボる人ほど成果があがるのか?

整體評價: ★★★★✫
在同類「怎麼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之一般論書籍中屬彙整得相當好的。
----------------------------------------------
通用程度: ★★★★★(內容並沒有限定於在商業工作上應用)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其實書名很簡單,因果關係是反過來。因工作效率好進度超前,所以看起來沒在忙。當然作者也有表示說:也有可能那個人是真的在偷懶的,要看同類工作在其他人或其他公司的狀況。

準備方式有很多,如:
●準備工具
●準備方法
●整理排程
●想突破點
等等。

本書中有講蠻多具體的方法類型,換個書名的話可能可以取「~的101種小方策」。只是內容上可歸類於比較少數的基本類別。本書分10章編排,但同章的一些小方策經常內容方向是高度重複,可能本來真的是想取「~的101種方法」(體認、經驗談)這類型的書名吧。把類似項目併一併後,項目數應該只剩下約一半。

註:本書原日文書封面副標為「成為快速完成工作的人之101則時間術(暫譯)」。

所提內容在同類「怎麼有效率的完成工作」書籍中屬彙整得相當好的,只是對很想溝通的地方可能會換個例子講2~3次。

各技巧在觀念上的平均程度不深。1/3以上是在各種「給社會新鮮人的書」中常提到的,進行工作的基本事項。但中階應該也算有約1/3,其他部份會依各人評價分類標準不同。

但要讓本書內容實用,例如怎麼弄出更好的方法、或預測未來很可能發生的狀況,這類的東西要靠讀者自己的瞭解。

各點下標蠻直觀的,大多都是看到標題就可以知道要講什麼。只是少數可能有較好(較直接)的講法,如「先作需要花時間的工作」是在講「會造成時間上瓶頸的作業」或用如甘特圖這類概念,有時需自行轉譯。作者的寫法是採「類似場景舉例」,但如果是從生活中就能自行學會的人,讀本書前很可能就已自行體悟到了。


其他,非本書所述:但實務上也是很多人有藏私,工作本來是短時間就作得好,但是藏起來、裝忙、留一手讓別人作不來也幫不上忙,讓工作看起來「好像有需要維持這個人在」來每個月領薪水但不用學新東西的。


【實用價值】
屬實用書。並屬一般通用方法,並沒有限定於在商業工作上應用。


【翻譯與排版】
翻譯:良好。
排版:原文書 2023/3/10 出版,繁中版 2024/9/2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排版上也很易讀,技術上本身是沒什麼缺點。但是用的紙薄了一些,紙本的話會有點透字。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沒有搞不定的工作,只有沒搞好的關係:把同事、部屬和客戶通通變成神隊友!用五個關鍵提問改善關係,合作效益最大化
讀者評分
2.5
|
2025/06/19
書評:沒有搞不定的工作,只有沒搞好的關係
How to Work with (Almost) Anyone: Five (5) Questions for Building the Best Possible Relationship

整體評價: ★★✬☆☆
整體閱讀性並不好。論述上有許多隨意發散,主旨也難稱寶貴。
----------------------------------------------

【內容】
本書寫作,在類似書中屬相對較少用的「立個主軸,然後一路陳述」的編排方法。中間會穿插一些其他人曾經提出過的作法或論點等,但這種寫作法下的他人意見就會埋在內文之中。

整體閱讀性並不好。因作者提他人說法只是在旁徵,用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有用。作者主要想說的還是自己的作法,這樣不時引用下來就會變成經常性的小幅跑題。其引用的論點來源與舉例從古代希臘到現在都有,當然也不按時間順,時代感上也沒有統一。

另外,雖然編排方法上是先立個主軸,但是中間的論點還是會各自小拐彎去講些關連單一論點的題目。並不是整個有組織架構一層疊一層的建構型論述。整個論述有許多隨意發散的狀況。

雖然作者的提案適用性很難客觀量化比較,但架構上相當自我本位。雖說是講關係建立與維持的書,但很少提及要觀察環境與對象與目標需求;雖本質上無法具體的提,需要自己看。書中只能講些一般性指針。本書問題5原則上包含了這些狀況但僅兩句話帶過(p.139)。


以下取自目次名稱:
Part 1. 基石對話的五個問題,為基石對話做準備
1) 放大問題:你最棒的部分是什麼? [註:你有什麼]
2) 穩定問題:你的做法和偏好是什麼? [你想要怎麼作]
3) 好約會問題:你能從過去成功的關係中學到什麼? [註:你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
4) 壞約會問題:你能從過去挫敗的關係中學到什麼? [註:你自己過去的失敗經驗]
5) 修復問題:當事情出錯時,你會如何解決? [註:你應該怎麼改進]

嗯,簡言之:你要自己向自己學習、要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自我分析。你要自己去撞牆後檢討(從經驗中學習)撞到會為止。雖然這是正常的主要學習路徑之一,但出一本書只講這些有些過於混水。

本書各小篇中間有各自穿插幾個參考性敘述。但放了不少「自省筆記、整理頁」,講白點就是畫了筆記線的「空白頁」、以及其他的大量留白頁在充填書的篇幅頁數。


●目標讀者群比較不好判斷。撇開每人先天差異的話,應該是尚不會「自省」或經驗比較不夠的人或時期;或是換了環境類型、把前一階段的經驗或原則習慣性的帶到下一個環境,但尚不知道要修改、或是不想改了這樣的狀況。前者典型例如剛畢業學生會把在學校的期待帶到職場(公司不是學校:學校是收了錢要負責幫你教你、公司是你收了錢要負責幫公司作事);後者典型例是更換公司、或是部門主管更換等。


【實用價值】
本意應該是打算寫成實用書,但是整本書目標在於主張作者提案的單一方法論。書評者認為這個單一方法並不甚直觀、能對應的狀況環境與議題也很有限。絕對不到原英文書名所稱的How to Work with (Almost) Anyone: Five (5) Questions for Building the Best Possible Relationship

(Okay, you can work with almost anyone by that, but not necessary a sure and efficient way with no leaks.)


【翻譯與排版】
翻譯:略有生硬。
此評價是基於一般性的語法組成,不涉及文中有一些基於語言對應性的限制先天上較難翻譯的單字推敲,如Vital有生機、Keystone基石(拱頂石、楔石)。

排版:原文書 2023/6/27 出版,繁中版 2024/9/11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中文書名相對於原英文書名改變很多。原英文書名冗長且重點放副標,尤其是封面的配置方式,主訴的重點副標變成看不太到的小字宣言。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職場原力:化環境為助力,打造不被淘汰的職場競爭力
讀者評分
4.5
|
2025/06/19
書評:職場原力:化環境為助力,打造不被淘汰的職場競爭力

整體評價: ★★★★✬
----------------------------------------------

【內容】
於此類書籍屬標準配置,取作者認為重要的經驗談,搭配幾項XXXX法、YYYY法等語法列示作為外觀上較具體的提要事項。

語法能力:整體文字敘述相當順暢。內容平穩不作奇異論述、易讀易理解是主要優點。

內容篩選:屬具實用價值與重要性的經驗談。擇要且充實,並且也沒有為求標新立異作出驚人的反常識宣稱。因屬經驗談,故在類似書籍或自己的工作體驗中也多少會有相同或類似成份,這些部份當複習或確認即可。


只是這類話題,在先天上就很難量化敘述,最後在詮釋上還是需要用讀者自己的經驗與環境等配合;多重要才算重要、多異常才算異常、多具體才算具體。

而前述XXXX法部份多屬分類法或經驗提要法則,各種作法可同時存在或參考。各家創說時通常會各自作出些差異、各人執業經驗與環境也會有差。各敘述多可同時用其他領域不同法則解說。至於各項取什麼名字則一般不會想去默記。英文法則縮寫字通常為了讓縮寫後成一單字好記,內容各項取名時經常用不直觀的命名來湊。

但敘述中有些詞語如正念、生命能量等形式上比較空。其他像是質問vs提問,雖可能不全等但也可用封閉式問題vs開放式問題等形態來表述,有些時候只是單純對象本身沒有一個公認的具體正確解答或狀況存在(例如請以一句話敘述這個業界、或是這個世界)。


【實用價值】
屬實用書。這類書籍本書不是操作手冊那種具體的手續條列式實用性,但只要看過有個印象就可能會有影響。


其他:本書編排主要分:溝通藝術、工作態度、視野角度三大類別闡述。但這些比較偏向事後分類法以加強編排整潔度。別的作法亦可用什麼的OO幾項法則的方式來編寫書名,但那種書名取法就容易流於因為想湊美觀的項目數字,拿不重要的東西進來湊項目數。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專業變現的修練:打磨個人品牌,輸出稀缺價值,幫自己進化成不可取代的頂尖人才與職場最大贏家
讀者評分
3.0
|
2025/06/17
書評:專業變現的修練:打磨個人品牌,輸出稀缺價值
替えがきかない人材になるための専門性の身につけ方

整體評價: ★★★☆☆
----------------------------------------------

【內容】
作者經歷主要是在電通(日本一流廣告公司)的行銷數位轉型部門(DX類)。

本書篆寫上會有一些廣告文稿特性,比較會想在同樣篇幅的字數裏擠進更多東西。但寫法大多僅作較短篇幅、幾個段落內的連貫性,話會一直轉;而不太會是整個長篇連貫下來的敘述。

本書主分:
前半本:講專業性很重要。這種概論本應可跳過,但本書談的專業性和一般講的不太一樣。
後半本:講作者認為該怎麼獲得專業性。基本上就是:這個你要用各種形式自己去想。

其講的專業性可能與一般講的專業性不太一樣。本書講的專業性主要指「明星型」的專業性,以其背景來說,不是只要能產出稿件就好就叫有專業性,而是要能作到驚人成效並取得遠高於同業其他人的報酬。

本書論述整個會與其行業特性有關。因廣告業必需一直生出「不同的東西、新的稿件」,不能一直都是依樣本公式化照抄(至少就電通或作者的期許來說)。因此作者主張「專業性是無法制式標準化向他人學習(Copy產生)」;而必需自己進行研究。因此在看本書講「專業性」時,必需要意識到它講的專業性,可能和你想的在你的職位上所需要的專業性,是不同的東西。

本書中包含「知識」等其他詞也是在這個(廣告業、出名設計師)情境下的涵意。應瞭解該項狀況與作者本來所想要指示的在該場域下的應用意義,避免只是取幾個作者講的「聽起來好像不錯」的話語,套用在自己的行業與環境上。

本書所述「馬上能派上用場的書是沒有用的」也是這個想法下的陳述。其實不是那東西沒有用你不需要會,而是「雖然有用但每個人都會用」。那如果你有一天要換公司了,僅靠這些市面上任何人隨時都可以複製的管道工具方法時,那你的價值可能就只和其他包含剛畢業新人的所有人價值一樣而已。但你以後轉職會想要和剛畢業的新人薪水比價競標嗎。

書評者意見:因作者的行業廣告業有其特性,其如上面等種種所述不一定都適用於其他行業。一般來說找書看還是有用的,但找書也要會找,不可能先看完該題目所有的書後再選用一本。例如自己想的方向與書中講的方向可以搭配使用,可能可以比較快到達想要的點。因為你會有想要解決的課題,並且需要在所面臨的特定環境狀況下解決,問題也可能會跨數個不同領域。不太會是隨手拿起該領域的一本書時,書中寫的狀況剛好完全就是你所面臨的狀況與環境。


註:本書想特別強調「養成專屬個人的能力」是基於日本仍留有較多(基於法規就業保障下)終身雇用制觀念作法,進公司後只要公司不倒,不犯大錯原則上公司就會養你一生,最後只學到該公司內部的規定格式作法資料等,出了該公司就沒用的東西。但「養成專屬個人的能力」的觀念在台灣本就並不罕見。


【實用價值】
具參考價值。但是本書所講的專業性主要指「要能作到業內頂尖名手」的程度,而不是相對於非業內人士的專業性。廣告業特性:如果只是要能塞滿版面或是影片秒數,那誰都作得到。但你的效果呢?


【翻譯與排版】
翻譯:正常。
排版:原文書 2023/7/21 出版,繁中版 2024/9/27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年輕人為什麼安靜離職?:停止淺層對話、降低內心攻防、提升有效回饋,成為共同成長的最強團隊
讀者評分
3.5
|
2025/06/16
書評:年輕人為什麼安靜離職?
静かに退職する若者たち、部下との1on1の前に知っておいてほしいこと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將「偵測部下的離職念頭」作為重點。原日文書名講的是真的「離職」;但中譯本「安靜離職」不是真的離職,是在工作上僅作低限度而消極的投入。

本書為日本大學教授所寫,其對各公司狀況多半是間接知道。間接知道本身不是問題,否則會很受限於任職公司部門、與直屬部下狀況(一般為8人以內:其餘採間接管理或異常管理)。

目前一般認知上日本年輕人是較多離職的,至少相對於「以前日本一流大企業」的狀況來說,但其統計上未證實(本書中有述)。能進「一流大企業」的人本來就是少數,公司營運順利、錢給得多的話,相對於經營不穩定的中小企業,一流大企業的人本就較少會要跳出來。

書內議題很少有一般報章雜誌未談過的。有些是以前就有但換個名詞。如「安靜離職」在以前「大企業病」「公務員心態」「大鍋飯心理」也有:多作多錯、少作少錯、不作不錯,只作最低限度被要求完成的工作,其他就(個人、或部門)別引人注意,安靜領錢到退休就好。

但因統計來源與國情差異,對台灣市場適用性會比對原日本市場低一些。引述資料多來自人力銀行網站,在資料來源(填寫申報者)內容與可信度上也僅能作同系列問卷歷年的自我比較。


主管對部下的1on1對談:
原書名副標明確將主管對部下1on1對談準備作為主打目標,但中文書名裏拿掉。行文算易讀(不必要的口語化)。多以作者體驗搭配他人論說述證。但仍受限於作者體驗大多是教授對學生,研究生只在學校幾年、年齡也特定,故鎖定「現在的年輕人」為討論對象。


【實用價值】
本書原設定目標為「日企中管理職要進行對部下1on1面談時的參考書」。增加對年輕部下想法的瞭解,這些想法可能表現在突然離職上、也可能表現在其他方面。

此類書籍一般會在「理論化」與「依作者個人環境經驗」間選擇,本書屬「理論化」分層分段分類撘配統計。只是人文光譜過度「分類化」常只是不同人畫不同邊線、分出不同數量區塊。同一字樣在不同系列問卷對不同受訪者,也可能有不同意義。

本書可作為具普遍性的觀察參考。議題屬大部份管理職會碰到的,於其下加深論點或列出統計作為對普遍狀況認知正誤的參考。但資料大多來自人力仲介網站業者,為現實條件限制。


【翻譯與排版】
翻譯:基本上還好;有時有日文或特定人士所作中文無此表達方式的直譯。
排版:原文書 2024/01/23 出版,繁中版 2024/10/02 出版。譯本速度很快(1年內)。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培養你的戰略思考!超詳細商業經營戰略說明書
讀者評分
2.0
|
2025/06/11
書評:培養你的戰略思考!超詳細商業經營戰略說明書
ストーリーで学ぶ戦略大全

整體評價: ★★☆☆☆
----------------------------------------------

【內容】
主要介紹一些SWOT、4C、4P、BCG矩陣(本書稱PPM)等的書。對,就是你常會聽到的那些通常是2~4個英文字縮寫的,標稱MBA用或管理學工具等,市面上有一堆同類書的書。

類似書籍很多,但是本書在類似書籍中算寫得很差的。更正確的說是很少看到這種書裏面寫得這麼差的。

●首先內容配比不當,因為想放(抄)很多項目進去,裝成內容豐富,但每項可分配到的頁數就很少約4頁。其中開頭1頁是普普的開場對話漫畫,再來是約3頁的對話形式說明文。

●最致命的點是:本書內文的說明力很低。寫一些無具體意義的小劇情,但又說明不到重點。已經不是隔靴搔癢,而是癢的是腳底但你抓的是手臂,說明根本不到位。這種書要作的,需要讓讀者理解的,是背後有哪些觀念怎麼去想怎麼區分取捨,不是有那幾個什麼名稱的空格要填。

●頁數已經很少了,然後用來說明提出者生平、職位、提出年份、當時文件名稱…等等,用來讓你「懷念、感謝」概念提出者的欄段還佔掉了很大的篇幅。反正這些是事實,可以光明正大的抄進來充字數,不會抄錯也不會有版權問題對吧。

●對話說明的部份也很水,因為要裝成對話的形式與放些虛擬小劇情,約一半字數與該觀念的介紹無關。行距也排很大賺篇幅充頁面,實際文字密度很低。

●實際在對話中對概念的說明能力也很低,多是在擦邊角的反正就是在空欄中填字進去,不太會去講到拆成幾部份時的思考與關連性(你要具有整體觀念,想好整件事應該會是什麼樣子,再去想怎麼去區分改進或配合或補償)。本書因為是作者自己寫的假劇情,所以也就根本不需要對問題作深入思考,不用去想所提解方(?)的合理性或邏輯性。有寫字進去就行。

●我不知道這個作者是怎麼回事,是覺得反正這些詞都是常見用語共通知識,抄來抄去整理後自己編故事配個漫畫就也能出一本?但是別弄到連BCG矩陣(PPM, Project Portfolio Matrix)的「關連用語」拿 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專案管理師資格)來填吧,這兩個根本是不同領域的東西、不相干的概念,只是PPM與PMP這兩個字長得很像而已。然後像是孫子兵法那篇也別這樣亂塞東西填篇幅吧?這種說明和沒講差不多,4頁放不下的說明不完的東西就別當作題目選進來了。「我的書很厲害耶!連孫子兵法的概念都包進來了」,沒有,並沒有。


【實用價值】
雖然所選項目本身是實用,但是要看這些東西去找別的書看比較好,市面上已經一堆了。


【翻譯與排版】
翻譯:本書評基於日文原書寫成,故不含對中文翻譯評價。
排版:原文書 2022/05/20 出版,繁中版 2024/10/07 出版。譯本速度略慢(2年內)。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不需公式!一看就懂的資料分析思維
讀者評分
2.5
|
2025/05/29
書評:不需公式!一看就懂的資料分析思維
マンガでわかる数式なしのデータ分析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中譯後的書名與封面改得相當大,原日文書名指「用漫畫學習 不需記公式的資料分析」。實際內容本應以日文原書名為準,內容穿插很多連續全頁漫畫。

本作畫風在類似原書名的書中算是比較像樣的。只是內容就真的很淺薄、且密度很低。內容因過於基本(屬經商的基本),連到一般能冠上「資料分析」這字樣的程度都沒有。屬於在進入資料分析之前的「問題定義」「資料定義」的問題。

雖說一般商業分析是也沒有太多高深數學就是了,以總計小計累計各種分類,以及A/B或是C-D這種加減乘除為多,在專門部門外連標準差這詞(高中數學範圍)都很少被搬出來用。


【實用價值】
本應是想要定位成屬實用書。但是內容的層次實在過低,就算是還沒出社會的一般大學學生(任何科系)應都會知道的等級。就算全翹課,至少也會有至外地自己生活選購東西的經驗。

註:這邊有一些國情差異因素在。日本仍有較多重實務的職訓體系,以及「高中畢業時要昇學還是就業」的選擇存在,日本年輕人「僅高中學歷」的比率會比台灣高。18歲人口大學進學率在日本約50%(各年不同)、在台灣近90%(只要付得起就去上大學)。故若以「僅高中學歷」的年輕人為對象看本書目標市場,雖在日本仍有這種市場,但此市場空間在台灣近乎不存在。


另外,本書p.52提到快思考慢思考的部份,使用上是完全的錯誤(如果不是翻錯的話):
應為相反。但p.84的解釋是正確的…。但其後p.85對神社與超商數推估所稱「慢思考」邏輯並不成立,本質上也是基於既成印象與主觀想要結果或已知結果時,編稱理由的「快思考」。

其情節篆寫有些是現場或正常對話不可能發生的東西(或跳空):
屬於想像力不夠具體時,光寫文字不看現場可能發生的錯誤(文字篆寫與漫畫繪製不同人)。寫文字的人沒有真的去想,但現場人員一看到產品就知道不可能的狀況。此類狀況不只發生於本書,一些不看現場不瞭解現場的總公司企劃、資料分析等單位也有可能發生。雖然本書主旨自己就是想表示要重視現場重視事實、深入去想…。此外編造的數字相對於日本人口數的比率太不合理、以及食品市場推估值把食品單價與目標客數人均年銷售額視為相等之類種種問題。

而其對於歸納與演繹法的說明部份,其「現象」與「結論」的舉例也不太對:
該部份把歸納法定義為從具體現象找出抽象結論(其實應該是歸納出具一般普遍性結論、而非抽象性結論。有的普遍性結論不容易直接觀察)。但其於歸納法所舉例子兩層又都是「現象」(「現象」與「現象」);其放在「結論」的項目也是物理上可直接同時同地觀察到的東西,且還比該例列為「現象」項目者觀察難度要更低(為更淺層的現象)。

基於以上種種認為作者對本書內容範圍認知的廣度x深度的乘積,其表現未達預期。而且本書客層定位的是在入門前尚對相關作法認知比較少的人,這樣的印象誤導傷害較大。


【翻譯與排版】
翻譯:算正常。少部份因為日文有該種表達方式、但中文沒有這種表達方式時,中文翻譯後看起來會有點怪。但這算語言差異先天問題,要完全換成中文說法有時需把原字全部刷掉。

排版:原文書 2023/10/24 出版,繁中版 2025/06/04 出版。譯本速度正常(2年內)。

本書中譯後的書名與封面改得相當大,原日文書名指「用漫畫學習 不需記公式的資料分析」。原書名與封面設計會給人內容比較低層次的感覺。但實際內容還是應該以日文原書名為準,整個內容穿插很多連續全頁漫畫。中文譯本把書名與封面這樣弄,易引起內容不符購買者期待、而真的想買該類型書籍的人又會跳過本書的問題。本書評對翻譯排版的扣分很大是在這邊。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狐狸型思維:世界怎麼變都能游刃有餘的34則致勝筆記
讀者評分
3.0
|
2025/05/28
書評:狐狸型思維:世界怎麼變都能游刃有餘的34則致勝筆記
Thinking Like a Fox: The Complete Guide to a Life of Adventure and Practical Wisdom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一本小書,屬於作者個人(以色列人,出過4本書)的工作生活觀察所感、整理歸納的經驗MEMO類。

內容普普。有些部份有「為賦新詩強說愁」勉強生出、或使用比一般常見說法更難傳達意思的繞邊舉例問題。

心得主旨:It’s a changing world, be flexible 這世界持續在改變中誰也不知道全貌,要有彈性。

雖然中文書把它號稱為34則,實則比較接近分34個階段及例子(例如誰誰誰在什麼議題上作過什麼創新)套至同一主軸觀;固守既定想法的刺蝟vs彈性融通應變、理解與找出新規則的狐狸。在敘事說明手法上,各則敘事內會有些紊亂、拼接感經常很強。


【實用價值】
普普。概念應該多為既知,只是用什麼名稱去講它、或是分成多少個例子去講的問題。


【翻譯與排版】
翻譯:正常。
排版:原文書 2023/03/05 出版,繁中版 2025/04/07 出版。譯本速度略慢(2年以上)。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愈吵愈有競爭力:建立團隊的心理安全感,鼓勵「有意義的意見對立」,不讓「沉默成本」破壞創意
讀者評分
3.0
|
2025/05/28
書評:愈吵愈有競爭力:建立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心理的安全性のつくりかた

整體評價: ★★★☆☆
----------------------------------------------
通用程度: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 ★★★☆☆
翻譯排版: ★★★☆☆
----------------------------------------------

【內容】
本書的吵指「人多話多」能自由發表意見的吵,不是吵架的吵。原文書名也沒這字。本書本來不是要講如本田技研的「ワイガヤ(WaiGaya,人多講話聲吵雜的狀聲字)」討論會這東西。

原日文書名只是中文當副標的「建立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背景是日本直系社會,有上司在或較早進公司的前輩在時,部屬或晚進公司的後輩經常不太敢發表意見。另外也有各部門不同領域互相不管事互不侵犯的習慣。

註:背景是日本終身雇用制觀念與法規上的就業保障、只要不犯大錯幾乎就可以安全待到退休;但得罪人的話之後幾十年在公司都會過得很痛苦。但其較適用於被認為較不會倒的大型公司,大鍋飯心態。如果是中小零碎企業的話,一人兼多職、公司安定狀況也不太一樣。

本書基本很簡單:要打造一個能讓公司成員安心發表意見的環境。

其實概念很簡單,但弄了一堆表與圖與引述,證明所言有據。中途也會繞道很遠去講一些別的東西,以填篇幅並作理論武裝。大部份論述篇幅並不算切題。

此外,有沒有動機是另一個問題。台灣與日本都一樣,有時會出現「這是誰提出的意見,就誰負責誰去作(然後沒預算)」的狀況,然後就沒人要提案了。


【實用價值】
算實用。至於讀者各人在公司能管理或改變多少環境因素是各自的狀況。


【翻譯與排版】
翻譯:正常。
排版:原文書 2020/09/10 出版,繁中版 2025/05/21 出版。中譯本出版速度相當慢(4年以上)。

另外因為中文書名的變更(應是為了取驚人書名以利銷售),會讓本書論述主旨與讀者的預期間嚴重跑題。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不是內容摘選、不是讀書心得、非代替買書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展開
プロの小説家が教える クリエイターのための語彙力図鑑
讀者評分
3.0
|
2025/05/27
レビュー: プロの小説家が教える クリエイターのための語彙力図鑑

全体評価: ★★★☆☆
実用的でしょう。需要も相当数あると思う。
----------------------------------------------
対象層広さ: ★★★☆☆
内容実用性: ★★★★☆
內容の深さ: ★★★☆☆
内容の密度: ★★★☆☆
読みやすさ: ★★★☆☆
----------------------------------------------

【対象、内容】
応用対象は実にタイトル程限定的ではなく、語彙力自体は広い範囲に応用できる。

需要も相当数あると思う。「小説家になろう」をそこそこ読んているが、多くの書き手はこの問題を意識している。それで無理やり文字を難しい漢字に変換してごまかす(そして誤字使用)の人は相当多い。

内容は正論だが、内容の具体的な想像力は一朝一夕で達成できるものではない、正しい方法でも練習と積み上げは必要。テンプレ的なシナリオで描写力を上げるか、よくあるキャラを斬新的なシナリオに投入するかの差はあるけど、語彙力/描写力を上げるのはどちらでも重要。なお、無理に普通見かげない単語の使用ではなく、「シンプルな語彙にこそ、巧みな技や表現の極意があるもの」(p.10)には同意。

内容構成も実用で有効であると思う。難しく思う必要はない、違う表現方式を何度も見たら(左側ページ)、知らずに自然にそれを使うでしょう。字数に限りがあるので、一応何通りの表現を例示として掲載しているが。他は普段見かけるものを使うか自然生成しても良い。

内容の一部(右側ページ)はシナリオ書き/構成定番の解説でもある。

但し「図鑑」と称する割に「図」がページの端で小さめで装飾的。主旨は「語彙力」なので、その説明に文字では伝わらない図が必要ならばそれはそれで問題でもあるのだが。

そして一部の描写と語彙の関係性に少々違和感はある。怒り―貧乏ゆすりなど、イライラ/怒り、感情分類の括りが大きすぎる?ページ数の制限内、スペクトルかマトリックスなどで強度関係か(サブ)方向性を表示してもありと思うが、表題が「図鑑」だしね。


【内容実用性】
実用的でしょう、奇効は期待できないが。「沢山読み」「具体的に想像して」のレベル。


----------------------------------------------
展開
ドイツ人のすごい働き方 日本の3倍休んで成果は1.5倍の秘密
讀者評分
3.0
|
2025/05/26
レビュー:ドイツ人のすごい働き方 日本の3倍休んで成果は1.5倍の秘密

全体評価: ★★★☆☆
----------------------------------------------
対象層広さ: ★★★★☆
内容実用性: ★★★☆☆
內容の深さ: ★★★☆☆
内容の密度: ★★★☆☆
読みやすさ: ★★★★☆
----------------------------------------------

【対象、内容】
そこそこの本、内容にそこそこの玉石混淆。

大筋は問題無いけど、(日本と)表面差異の観察と仕事効率の因果関係がハッキリしないものが散見。形から入る期待の部類か、因果は事後の解釈でどうにでもなる。反面に同じ行動が違い国(例えば〇国)に置けば仕事効率低下の悪要素として解釈してもありうるが。

公平に見て、それを全部解析してどの国・会社にも複製可能にした人・顧問会社はいませんなので、あくまでリマイダーでして、欠点と称さない。


但しさすがに「メモを青色のペンで手書きで…」の類は別にどうでもいいではないか?内容の量に困るのなら、重要性の低いものはデコレショーンを付けて別枠の余話ボックスなどに納めた方もアリを思う。

尚、日本の企業もドイツの企業も、規模と素質のバラツキは非常に大きい。自身の勤務経験のみから整理するのは偏りが多めに発生します。コンサルティングは、ちょくちょく客観的な統計からも補足していきたい。後半内容にコンサルティングの一般的な事例案例、改善用ツールもそこそこ言及してたけど。


【内容実用性】
類似本を読んだことが無い人には、そこそこ参考になる。尚、類似本の中でも、内容は類似だが、この本は現在2025年上半期では比較的新しい。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