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10
user-img
馬光廷

631則書評

631本書評分

98位追蹤者

1488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631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流量國度:從人氣變現到掌握影響力,網紅如何造就自媒體盛世
讀者評分
4.0
|
2025/06/14
台灣的網路生態圈跟歐美是鏡像雙生,只是會延遲好幾年,國外網路生態圈自從1990年代開始就蓬勃發展,有一些在海外留學的台灣人觀察到時代在轉向,他們就會去矽谷取經,將一整套商業模式帶回台灣,為台灣的網路產業打下基礎。21世紀社會文化也已經數位化,因此這一兩年台灣也開始流行探討數位社會學、數位人類學,現在要了解人類的文化,已經不是去杳無人煙的荒島或叢林部落田野調查,而是直接坐在電腦前面,用AI進行網路爬蟲,不是SEO,而是為了找出網路最新的趨勢。人類社會確實轉移到線上,網路改變了整個社會結構,塑造21世紀的文化樣貌。

網際網路的歷史約莫30年,這已經可以看作一整個世代了,網路文化一直都是矽谷引領潮流,最初是大家熟悉的駭客文化,就是最初設計網路的軟體工程師,他們是一群崇尚自由叛逆精神的年輕人,年輕的馬克祖克伯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期待用代碼創作一個公平的社會,並將所有人聯繫在一起。隨著使用者人數增加,網路也開始探索營利的商業模式,科技的發明會改變商業的型態,這是很自然的變化。網路也賦權使所有人都能輕易發表言論,這些變化融合在一起,孕育了網路的文化面貌。

21世紀以前文化是由菁英所形塑,你看20世紀的經典時尚,代言人都是國際雜誌模特兒或影劇明星,他們透過傳媒觸及大眾,引領潮流,這種潮流非常單一,由時尚編輯”把關”,大眾的品味由少數人裁決。這跟新聞一樣,新聞機構掌握話語權,閱聽人所接收到的資訊,是由新聞編輯過濾後的”事實”。話語權的集中,讓社會整體的文化對齊上流階級的價值觀,但大眾往往會察覺這些文化無法反映日常生活,所以一直都有人嘗試打破這種階級藩籬,讓真正代表普羅大眾的文化取而代之。恰好遇上網路發明,終於讓這個轉變成為可能。

這個轉變首先由紐約的社交圈展開,最知名的案例就是Paris Hilton,最初菁英們無法理解她為何要不斷製造花邊新聞,將自己的名聲跟流言蜚語畫上等號,但她是第一批了解群眾影響力的先驅,她透過不斷曝光,最終成為全球紅人,成功打造了無法取代的個人品牌,並開始將粉絲的注意力變現。她為往後二十年大大小小的網紅開創了一條通往名與利的道路,無數人前仆後繼希望能藉此獲得群眾影響力,這個領域相信在自媒體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每個人都有深刻的認識。

另一條故事線,則是五花八門各種生活賽道上的網紅。最初是媽媽博主,媽媽在部落格分享經營家庭和養兒育女的酸甜苦辣,這種貼近群眾生活的內容快速取代精緻做作的傳媒內容,跟新一代閱聽人取得共鳴。每個圈子裡都有人開始針對自己的群體創作專屬內容,”主流文化”一詞逐漸失去意義,因為大眾的注意力開始分門別類,加上演算法助推,讓今天成為大分眾時代,我們接收到的資訊大部分源於自己同溫層。好處是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缺點是社會集體較難取得共識。

俗話說內容為王,優質內容可以吸引流量,如果要持之以恆創作,創作者也須仰賴流量帶來的紅利。網路的商模也在此確立,廠商跟網紅們業務合作,藉由網紅的推廣讓產品精準觸及目標群體。這個商模的框架非常簡單,但是因為網路平台不斷興衰,廠商和創作者都需要不斷摸索,才能追趕瞬息萬變的網路生態。

《流量國度》完整記錄過去二十年網路生態圈的演變,本書讀起來其實有一點乏味,因為提及的網紅多如過江之鯽,95%我都沒聽過,又大部分都是美國的網紅。網紅文化基本上就是今日的大眾文化,它的樣貌會跟當下流行的社群平台相呼應。部落格、臉書、IG、抖音、YT…每個平台都有一群代表性的網紅,引領那幾年的風騷,但很快就會有新的一批人取而代之。

我以前分別讀過抖音、IG、臉書、YT的相關書籍,每一本都深入剖析那個平台帶給全世界的影響。《流量國度》幫我填補了一些知識缺口,因為有的平台(如Tumblr, Vine, Snapchat)沒有在台灣流行過,所以我不知道它的意義,這些一度紅極一時的平台,其實跟目前仍廣受歡迎的平台都有承先啟後的關係。前一代平台的網紅會影響下一代的網紅跟群眾互動的方式。

本書的作者是華郵科技版的專欄作家,因此報導的品質自然不在話下。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觀察~我們自以為了解世界的脈動,殊不知與事實天差地遠。網紅一開始不被傳統媒體所接納,認為他們只是曇花一現的現象,沒想到傳統菁英眼中的異類,在短短二十年內反過來取代他們,成為真正的文化塑造者。2020年AI也逐漸成熟,機器人已經開始取代人類,現在醫美診所都不需要請真人代言了,直接AI生成完美臉蛋。創作本身也可以直接叫AI產出內容,並參照賽道模板強化個人標籤,確立自我定位,一起踏進目眩人迷的流量國度。
展開
軋空風暴:GameStop散戶起義如何逆襲華爾街,掀起史詩級金融震盪(電影《笨錢效應》原著)
讀者評分
4.0
|
2025/06/10
每個作家經過一番嘗試,總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寫作風格,鮮明的個人風格養成,對於希望培養讀者群的作家來說是一門必須要練習的技藝。本書的作者班.梅立克就是一個很成功的寫作者,他是非虛構作家,但他的非虛構充滿故事張力,他的書讀起來就像直接為了方便翻拍成電影而寫。

我記得前幾年伍迪·艾倫的兒子Ronan Farrow讓這種說故事的手法獲得關注,國外這幾年越來越多人嘗試以小說的筆調去進行報導,好處是引人入勝,但有時候為了戲劇張力會犧牲真實性,例如以臆測的方式去填補一些敘事上的空白。雖然如此,這種創意非虛構作品(creative nonfiction)感覺歐美讀者接受度逐年提高,許多重要書籍獎項的得主也都採用這種方式說故事。

梅立克畢業於哈佛大學社會系,他最知名的作品是臉書創業初期的紀錄,被改編為電影《社群網戰》,很多人對於馬克祖克伯的印象就是源於他的作品。梅立克最愛寫小蝦米挑戰大鯨魚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人也有看過電影《21點》,講述一群MIT高材生透過統計方法在拉斯維加斯大賺一筆的傳奇故事。不過維基百科也有提到,有當事人質疑梅立克杜撰了一些情節,有時候他也會採用composite character,這種方法就是把不同的人技巧性的融合成為一個人,這樣可以讓角色更傳奇。身為讀者,我們在讀這種故事性強烈的非虛構時,還是要有這種認知,內容不一定100%真實,不過很神奇,我以前難以接受有偽造的成分,但可能年紀比較大了,反而覺得無傷大雅了,閱讀有讓我開眼界,足矣。

他在疫情期間出版《軋空風暴》,這起事件是美國金融史上非常有趣的一頁,GameStop是美國一間大型電玩通路商,它的股票有公開交易,它就像台灣的普雷伊,是很多中年級玩家的童年回憶,看到它的招牌就會想到學生時代在走道間尋找下一款電玩的記憶,沒想到我竟然也已經到了可以講古的年紀了! 電玩在2010年代開始逐漸數位化,直接從網路下載,不用再購買實體光碟,所以這種電玩通路商就開始凋零了。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如此成熟的資本市場,一定有投資者會做空GameStop的股票,看衰它遲早會破產,藉此操作套利。出人意料的是,2019年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YT分析師Keith Gill在美國知名論壇Reddit上面表示自己把一大部分儲蓄都押注在GameStop的股票上,稱其價值被嚴重低估。資本市場的看法則截然不同,對沖基金並不看好GameStop的未來,加上Covid疫情讓實體消費下滑,他們大量做空GameStop,其140%的股票被做空,等於股票被”重複”做空,對沖基金的立場很像禿鷹,等著這家老牌電玩通路商倒閉,就能大賺一筆。

有時網路的力量很驚人,散戶在Reddit上面得知這個消息,群情激憤,開始瘋狂投入資金,在不到三周的時間裡讓股價一飛衝天,讓這些對沖基金損失慘重,導致”軋空風暴”。這本書就是用說故事的方法,重現這起金融史上令人津津樂道的一頁傳奇。梅立克會從多位不同角色的視角出發,讓讀者身歷其境參與其中,包含那些散戶nobody、Keith Gill,以及風暴核心的對沖基金Melvin Capital的創辦人,他在事件中損失68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促成散戶交易的平台Robinhood,這個logo為綠葉的交易平台是過去十年矽谷最成功的金融科技新創之一,它藉由平易近人的使用者介面,吸引了大量美國的散戶投資人,它也打著免手續費的口號,獲得大量的曝光。可能也是頭一遭,因為散戶大量湧入購買GameStop股票,Robinhood在市場最火熱時限制交易,才讓這起高潮迭起的事件平歇。Robinhood的行為引發散戶不滿,認為它怎麼可以打著普惠金融的名義,結果在這場驚天大戰中袒護資本方呢? 事件過後,Robinhood也面臨了集體訴訟。比較詳細的事件始末,請參閱維基百科「遊戲驛站軋空事件」頁面。

《軋空風暴》大約三天就可以讀完,我覺得是一本寓教於樂的金融讀本,值得推薦給對資本市場有興趣的人。個人的額外收穫是對於Robinhood這種平台有比較多的認識,讀完以後也有再額外研究一下,大致了解它的商模,雖然名義上免手續費,但它還是會向造市商收取轉介費(Robinhood將平台流量導流予造市商,並收取很低的轉介費)。另外它也會將使用者的資金用來投資或借貸,提高資金的使用收益,是一個很聰明的商模。資本市場總是有各種創意能產生利潤~

梅立克最新一本書是《Breaking Twitter》,講述史上最具爭議的企業併購事件—馬斯克強行併購推特以後內部發生的事情。馬斯克也是一位很戲劇性的人物,跟川普一下子哥倆好、一對寶,半年內又反目成仇。川普也毫不迴避利益衝突,直接將總統職權當作CEO的特權,《美式資本主義時代》厚厚兩冊,想要拜讀,但心有餘,力不足了XD。
展開
Building: A Carpenter’s Notes on Life & the Art of Good Work
讀者評分
4.5
|
2025/06/07
本書的書評我有投稿至獨立評論@天下雜誌,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
標題: [在AI時代看見木匠的手作精神:讀紐約頂尖裝修師的自白]

下面是延伸的筆記,跟有興趣的朋友分享~

*
我們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用電腦完成,加上近年鼓吹無紙化,讓工作的流程全部都用滑鼠搞定! 我常常下班時看著整潔的桌面覺得很神奇,很多工作基本上就是盯著螢幕一整天,把各種資料搬來搬去,做成表格或簡報。之前讀過有一位工程師分享下班最愛”做東西”,他真的拿工具DIY,可能是做模型,或者修理汽車之類的,總之就想遠離電子顯示器,他還是喜歡摸得到、碰得著的實體物品。這幾年也有一股實作的風潮,讓人從永無止盡的網路資訊流中暫時抽身,才能用身體去感受活著的美妙。

看書久了也會有類似的感嘆,因為書中主人翁的故事都很精彩,他們都能深刻感受世間多采多姿的人情冷暖,有一群夥伴同生共死,一同冒險,彼此之間培養出非常緊密的羈絆。我經常讀到最後一頁,心裡五味雜陳,一方面很興奮彷彿親身經歷,但另一方面是覺得文學歸根究柢確實是虛構的,現實生活是平淡的循環播放。思緒恍如鐘擺,在上下班之際和閱讀的邊界之間來回擺盪。

看書的感受很抽象,卻又讓人難以抗拒,導致自己在真實世界裡總是顯得很平靜。讀者也要練習培養兩種身分,一種用於閱讀現實生活,另一種則在想像的世界裡實踐。總之看書有時候會陷入空虛,需要偶爾換位思考,這就是為何需要多讀不同領域的人所寫的作品。台灣這幾年如寶瓶文化就很用心培養了多位”職人作家”,以職業為書寫主軸,分享擔任職人的酸甜苦辣。

現在是個體時代,每個人都希望能獲得眾人目光及肯定,雖然有些作品呼籲人們不要再熱愛工作,但實際上越來越多人以職業當作人設,目前很流行某某師(醫生、心理師、律師等)當作網路人設。每個人都還是希望能找到自己熱愛可長期投入的天職,加上未來AI會把更多工作取代掉,因此有些人(包含我)會更加珍惜自己的職業,把職業身分當作徽章驕傲地戴在身上,是謂《老派工作是潮的》!

*
我忘記在哪裡遇見標題的這本書,目前我接觸書籍的管道已經都混淆了,有電子報、書評網站、Goodreads、網路書店、podcast、Bookgram、BookTok、BookTube,每一個媒介又各自延伸出去,例如我最愛的book newsletter其中之一,即澳洲媒體Brisbane Times文學編輯Jason Steger的《The Booklist》。老派讀書人都有一種內斂的幽默感,我也已經快跟Z世代有generation gap了😆。點開電子報又會被它的廣告吸引往外探索,來到各家出版社,甚至出版公會的網站,他們各自又有電子報,忍不住又訂閱了。

最近莫名有股空虛感,這個年紀好像大家都比二十幾歲更迷惘,因為人生階段真的就定型了,很難再重新塑造。難怪以前跟長輩交流,他們都說30~50是最不快樂的階段,因為必須承擔各種責任,等到50+才會稍微如釋重負喘口氣。我常常睡前滑著手機看著目不暇給的新書資訊,封面設計極為精美,擺放於精緻的布景中,覺得自己的生命也就這樣一閃而過,如同這些倏忽即逝的新書,乘載了幾千人的生活點滴,擠在一起,每個人都如此渺小又不為人知。

數位時代的人際交流也很有趣,假如突然被演算法助推,瞬間對某個人的故事好奇,立馬就能進去Kindle Store一鍵下單,開始跟毫不認識的作者進行交流。不過仔細一想這也是當讀者的缺點,因為花太多時間跟永遠不會在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交流,反倒壓縮去認識”真人”的時間,所以那些交友海派的生意人或業務都不讀”書”,因為他們都讀”人”! 跟真人建立友誼才能進一步利益交換,感性或實務面皆可。

我乾脆來寫一本書叫《Reading in the 30s》好了,喜歡文學的人可能會誤會以為是1930年代的文學介紹,恰巧也快要2030年代了。我們這些愛書人永遠活在一百年前的時空,以為自己住在巴黎跟歐陸知識份子談天說地😌,結果現實生活根本沒人在乎文本裡的哲理思辨。回到家看到架上放著那本《百年孤寂》,不愧是文學經典呢!!

*
Sandy的老爸是營建工程師,每次去她家就會看到一整櫃土木工程教科書、建築繪圖軟體教學、都市更新理論及實務…這種很”實體”的書。剛認識他女兒時,他第一次得知我的興趣是看書和寫作,總是會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不要再浪費時間了啦。岳父其實很博學多聞,這一點有遺傳給女兒~後來常去她家一起吃晚餐,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他。

他很喜歡跟我分享無限暢讀的手機app,就是那種中華電信提供用戶讀到飽的app,他最愛快速瀏覽各大報章雜誌,卻從來不會讀我看完會寫書評的這種”書”。岳父有令人敬佩的工作精神,甚至一周七天都去現場監工。在工地忙碌一整天之後,回家放鬆時習慣透過免費閱覽app,快速掌握當下的時代脈動。在與親戚聚餐時,總是能夠開心的評論時政,例如川普的關稅政策如何影響中美關係。

我雖然不是新聞從業人員,但心底一直都把自己歸類在這個圈子中,看了這麼多年的書,只是不斷強化我心中的認知,知道自己看待世界的視角跟這群人最相近。記者/文學家一直說新聞/文學的意義是促進人群的交流,但跨領域讀越來越多書,我只感到一廂情願的美麗誤會。不同部落永遠不會對其他部落產生好奇心,這是一種恆久中立的狀態,讓各部落的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專心經營那個圈子的事務。異溫層以一個整體來說,永遠無法達成平衡。除非你是那種落單的人,才會喜歡遊走在每個圈子的邊陲。

*
當我看著周圍的人接收新聞的方式,經常會對寫作這個技藝心生疑問,下筆時心裡會想像讀者因自己的研究和書寫而改變看世界的觀點。不過現實中閱聽人其實不在乎寫作者是誰,他們需要的只是實用的資訊,跟人聊天時才可以補上幾句。Tom Wolfe五十年前的《The New Journalism》顯得自我高潮了,說故事的人已經語塞,long-form essay改寫成日記,至少對自己還有價值。

希望這不會造成誤會,因為我完全沒有輕視的意圖,而是感到無比的舒暢。能夠找到自己下筆為文的真實動機,以及釐清目標讀者(可能就自己一個人😊),就能重新找回年輕時毫無顧忌創作與分享的純粹熱情。

與此同時,將心思分裂成不同的人格部分,身處不同圈子時刻意強化對應的人格,往後就能自在切換價值體系了。工作時強化熱愛的職業認同,這樣才能支持衣食無憂的創作;回到最愛的文本世界時,愜意的切換成永保好奇心的知識探索者;與非讀者/正常人互動時,聊一聊莎莉魯尼…哦不,請忘記書中的一切😉,聊工作、聊生活、聊感情、聊八卦,總之避開與書籍相關的話題,一切豁然開朗!

後來岳父讀過一篇我寫的關於澳洲房地產的讀書筆記,突然說小馬寫得不錯! 果然人都有關注的興趣,為了增加談資,更認識營建領域的思考方式,以及填補最近的空虛感,應該要接觸一些實體化的事物。剛好被推薦一本Great on Kindle,我來讀一讀紐約頂尖室內裝修師的回憶錄吧! 我也很好奇從事100%物理性質工作的匠人,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奇思妙想可以分享給我呢?

台灣前幾年已經對於做工的人有了全新的認識,作家林立青已經將這個群體做了深度的詮釋,作品也已經翻拍成影視作品了。在追隨潮流方面我通常都會慢眾人幾拍,直到上個月才想來讀一讀相關領域的作品,既然要讀就用英文讀吧。英文要慢慢讀才能讀懂作者欲傳達的意思,所以我發現每次讀完原文書感受都特別深刻,可以記得一輩子。

我很開心透過作者的文字領略木匠的人生哲學。闔上書本,回去上班,看著桌上打開的筆電,又要回去虛擬的雲端世界了。虛實交錯的時代,我也要想辦法建造出實實在在的成品。厭倦了literal existence,要學會physical existence。存在主義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了,該尋找新的詮釋框架了。
展開
內在專注力的節奏:注意力分四種,打破多工迷思,掌握大腦能量峰谷,高效不過勞、不怕干擾、不分心
讀者評分
4.5
|
2025/05/25
現代人專注力不足已經不是新聞,相信每個人都心有戚戚焉,我們習慣了快速又片段的接收資訊,大部分的人已經無法回到以前慢慢思考的狀態了,據研究現代人的注意力只有47秒。討論注意力問題的專書在過去十年推陳出新,每年都會有幾本新書出版且獲得注目,探討的主題大同小異,不外乎社群媒體發明以後改變世人互動的方式。智慧型手機的問世進一步推動快速俐落的資訊接收習慣。人類的注意力從來沒有專心過,自古至今都在分心。

二十世紀電視普及以後,社會學家就很擔心人們不再看書進行深度思考,而是偏好整天盯著電視觀看一小時的節目。這種擔憂事後看來顯得很多餘,因為社會發展的方向不會改變,那些文化評論通常也會被時代的浪潮淹沒,所幸一代又一代後繼的學者仍會持之以恆,繼續用筆桿子著書立說,希望救一個、算一個。假如有人能夠因為自己的研究而改變人生,這也是最讓人開心的學術成果吧?

《內在專注力的節奏》是一本科普作品,它不是商管書籍,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21世紀人類注意力的演變。作者葛洛莉亞.瑪珂是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心理學家,她最大的熱情是藝術,但發現藝術在經濟上太難養活自己,還好她數學也很強,意外的進入密西根大學進修統計碩士,接著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心理學是21世紀的顯學之一,包含AI在內的很多科學背後都涉及心理學,或者擴大包含神經科學,這些學科經常需要使用進階的統計研究方法。另外,人的心靈有豐富的樣貌,瑪珂教授有藝術家的細膩心思,投入這個人心與科技交會的領域,簡直是使命的召喚。

她從21世紀之交開始投入人機互動的領域,研究人類如何跟機器互動。人類是唯一懂得發明工具來強化自身能力的物種,科技的進步等於工具的迭代,人們發明越來越強大的工具以更高效的完成工作。每次新科技的出現,往往都會改變人類社會的樣貌,例如車輛發明以後,讓遠距離通勤成為可能,郊區就此出現,車輛也改變人們生活的方式。網路和手機的發明也不惶多讓,它讓所有人都緊密連結,人們也不用再像過往頻繁的面對面互動,轉而以電子傳輸的方式與人交流。21世紀的人機互動研究即聚焦於此,希望透過嚴謹的學術研究,探討智慧型裝置如何影響人類社會,以及人們跟機器互動時,心理層面是否有受到任何影響。

我在讀本書之前,看到「人機互動」當下會聯想到人類跟機器人在互動,以為這是很新穎的研究領域。不過其實這裡的機器指的是電腦和手機,這兩項裝置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舉凡工作到生活,幾乎任何事情都須仰賴這些機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人類跟機器已經融為一體,人類不論生理或心理,都需要進行調適,才能在數位時代生存。人機互動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提供一個指引,讓大家可以更從容的應對數位生活的挑戰。

這本書在Goodreads上面有1500則評分,但評分普通3.5顆星,我瀏覽底下的評論,發現好幾位讀者都說本書提供詳盡的研究彙整,但缺少可以直接應用於生活的實體建議,不如直接去讀自我成長(self-help)類型的書更實在。看到這邊讓我也反思看書的意義,我反而是比較喜歡學習理論,了解事物背後的原理,知道理論就能自己實踐了,所以覺得自我成長都是本末倒置…

不過這一兩年隨著社會經驗累積,也開始反省自己思維的盲點太自以為,認清其實大部分的事情不用瞭解太多”原理”,直接實務落地就好,例如開設自我成長頻道,講學術研究沒人在乎,觀眾需要的是實務作法。就像療癒系暢銷書,直接寫為了愛情應該要如何如何,那些文句很容易寫出來,也不需要科學佐證,反正就是一種文字遊戲,讓讀者覺得觸動心靈就達到目標了。以目的為導向,思考太多脈絡意義不大。

本書GR上最多讚(50個算很多)的留言甚至還直接寫:

[It's a science book, but with a bit too many author-insertions/memoir for me. Like, do I care that the author is a colorectal cancer survivor or that she was pregnant in a sweltering room in Germany one day? Do I care that she had a sabbatical in NYC or in Austria? I do not. And the author says "we" too much, which is a stylistic tic that I personally hate. Not sure that I prefer my science books to be written in first-person.]

這位網友不在乎作者曾經生病過。瑪珂博士會生病是因為她為了在世界上最煎熬的職場”學術界”取得一席之地,在三、四十歲努力打拼,但她察覺到自己的注意力被各種外部或內在的因素干擾,使她心力交瘁,而身邊的同儕也身陷各種注意力陷阱。這讓她更加堅信數位時代的注意力危機值得深入研究,她也發揮許多巧思,開創許多創新的研究方法,讓研究員可以在人們真實的生活中進行調查,打破從前只能在受控的實驗室監測的限制。

瑪珂博士曾於學術休假期間去德國的研究機構交流,這是學術交流最吸引人的地方,她得以親自感受大西洋兩岸的文化差異。在德國,同仁期待一起享用午餐聊天激發靈感,並一同散步半小時,精神飽滿開啟下午的工作。她回到美國後,她每天都急急忙忙,路過咖啡館時快速帶上一個冷凍三明治,回到辦公室電腦前開始拼命寫論文,而她剛才經過走廊看到其他的同仁也正啃著三明治敲打鍵盤。我喜歡科普書籍作者將自身經驗代入,不然跟論文有何差異呢?

另一個常見的書評寫法是說這本書應該用一篇雜誌長文寫就即可,不需要長篇大論,這句話已經成為所有書評的經典模板! 這也是注意力稀缺的例證之一,本書是作者二十幾年心血的濃縮,但有些人還是嫌太長了。《內在專注力的節奏》不免俗也會有人如此說道。確實書的內容有些許重複,甚至有些混亂,畢竟”注意力”涉及太多面向,包含科技、社會、人格特質等都會交互影響,變因包山包海。能夠在迷霧中照亮一條道路實屬不易,瑪珂博士卻成功辦到了! 她條理分明將注意力分門別類,並套用在不同的情境底下,說明人的注意力具有「頻動性」(kinetic),可以在不同的認知任務中彈性切換。

20世紀心理學有一個廣受歡迎的”心流”理論,這本書也是自我成長最愛的書籍之一,他鼓勵大家在工作上進入心流,忘我到忘卻時間的流逝。這種高度的注意力是一種理想的情境,但瑪珂博士點破盲點,過往的心理學研究只考慮投入程度,並未將任務的挑戰性納入評估。假如同時考量投入程度和挑戰性,便可以將注意力分成四種類型: [專注、重複、挫折、無聊]。

數位時代的多數工作本質上難以使知識工作者進入心流。我們應該追求的是高品質的專注。本書另一個核心觀點是”認知資源”,大腦每天要處理大量的資訊,每一件事都會消耗寶貴的認知資源,應該妥善分配使用,以及聰明的使其休息復原。看似無腦的滑臉書會用到”重複”的注意力,過度消耗於此不宜,但一個人總不能一直使用”專注”注意力,偶爾切換到”重複”注意力的頻寬,其實可以恢復認知資源。這就是所謂的注意力「頻動性」。

本書的內容所有人都不陌生,例如一心多用並不會提高生產力,反而會耗損注意力;演算法的目的就是要盡其所能提高黏著度…等。我閱讀最大的收穫是從心理學的視角,學到了這些事物背後的科學和歷史脈絡。舉例來說,網路發明時的構想包含了語意網絡(semantic network),這是一種知識的結構或譜系,也是人類意識的運作模式之一,人類的思考並非全然線性,而是透過聯想交織在一起。網路的發明就是要讓所有節點亂中有序、若有似無的連結在一起,讓網路成為人類集體的意識檔案庫。當個體的意識連結上網路,很自然就會開始心思漫遊,不知不覺數小時過去,寶貴的認知資源也就浪費掉了。

我很喜歡本書廣泛地從不同角度分析注意力面臨的挑戰。有一些思辨很有趣,例如自由意志和注意力的關係。人類以擁有自由意志為榮,但有些人提出反面論證,試圖說明我們看似有主觀選擇的自由,實際上一切行為早已被社會機制主導,就像演算法已經限制使用者自行探索的自由,導致扁平時代的來臨。歸根究柢,網路數位化只會更深入滲透你我的生活~今年AI代理人也是最熱門的商業關鍵字。隨著我們漸漸把能動性(agency)交給機器,人類究竟還剩下什麼? 資本社會無暇去思考這些感性問題,它唯一考慮的就是利潤與規模。

看書可能是這個時代碩果僅存還能保留能動性的活動之一,同時又能補充認知資源,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注意力也有節奏。我最近學到一個新的詞叫”物候學” (Phenology),生理節奏和氣候環境會有規律的交互影響,不妨讓我們當個everyday phenologist,好好澆灌心理的沃土,注意力才能長為春華秋實,等待瓜熟蒂落的那一天。
展開
雲端亡魂:往生者的數位個資與AI時代的生命思考
讀者評分
5.0
|
2025/05/20
本書被《經濟學人》選為2024年最佳書籍之一,因為他針對我們生存的時代提出極具洞察力的評論。書名翻譯的很有巧思,原文是「The After Life of Data」,直譯為「資料的來生」,但出版社的翻譯更貼切:「雲端亡魂」。我們生活在數位時代,所謂的現實社會已經不是物理世界,而是網際網路,特別是社群媒體平台。

臉書問世已經超過20年,它乘載了跨世代的資訊,隨著網路使用者年紀增長,越來越多使用者離世,他們生前遺留的資料就如亡魂徘迴在雲端。根據估計,未來30年就會有超過20億網路使用者過世,這些個人資料何去何從? 他們的價值為何? 這些資料在法律上有什麼定義? 誰擁有它? 誰有權利/權力使用它? 這些大哉問就是本書嘗試回答的主題。

本書我2024年底在瀏覽年度最佳書單時就決定要找時間來讀,很感謝衛城出版引進這本書,而且翻譯品質很棒! 哲學最怕讀起來卡卡的,好在本書讀起來很流暢,平易近人到不太像哲學論述,讓讀者可以很輕鬆地思考嚴肅的問題。順便也推薦各位讀者去追蹤本書編輯洪仕翰,他很用心在社群上推廣閱讀,讓嚴肅的主題也有機會觸及更多人。現在是社群在推動閱讀潮流,願意主動跟大家互動真的很棒,也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與支持。

本書的主題跟大部分台灣人會忌諱的死亡相關,所以我很好奇會有多少人對這種書有興趣? 假如你多讀一些書到某個程度,對於死亡的看法會改觀,你會覺得社會將死亡這件事從日常生活中隱藏相當匪夷所思。明明人終有一死,為何幾乎在成長的過程中從未有人好好的與自己談論死亡呢? 很多人都是健康亮紅燈或遭遇意外,才會去思考死亡跟自己的關係。盡早思考,心理層面會比較踏實。

這種主題的探索往往只能透過自己看書來思索,畢竟總不能跟同事問:[你有想過你哪天掛了,臉書會怎麼處置你的FB和IG帳號嗎? 你不覺得官方可能會用此來營利很可惡嗎? 讓我們一起當個盡責的檔案公民吧!] 其實當一個愛思考/有好奇心的人很累,而且年紀越長感受更深刻。正常人比較務實,思考怎麼賺錢,至於他們的個資是否成為科技公司賺取利潤的素材,坦白說誰在乎對吧XD。社群媒體單純用來記錄日常曬嬰孩,幹嘛費心思想這些動態會為未來世代留下哪些歷史紀錄? 文明是亡者所塑造的?! 你到底想說什麼啦…同事皺眉不耐煩了😇

在社會走跳,還是要學會正常人的思維,提醒自己跟人說話就是圍繞在利潤就對了,畢竟現在是21世紀資本論主宰社會思潮。體制和系統如此,個體首先得遵循遊戲規則,然後才能像反烏托邦-科幻小說中那些主人翁,下班後在自己的精神場域當個自由人,用鍵盤去無力的批判只追求利潤的市場邏輯。資本主義唯一目的即利潤,它不考慮美德、情感、道德等虛無縹緲的因素。當然不是說其一無是處,而是這套追求經濟成長的模式使企業必須犧牲許多良善的因素,唯有賺取利潤企業才能存活,繼續提供商品或服務。

這套模式現在逐漸被套用到死者的個資上面了。如果你的興趣跟我一樣很小眾,包含圖書館學、新聞學、歷史,甚至某種程度上涉及文學,這些領域的工作本質和意涵,其實都在「記錄、分類、保存」某樣東西。現在很流行Notion作筆記,但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產力,又是另一個資本迷思。我思考的切入點比較感性(很做作I know,這種詞不能自己使用,但要與時俱進採納Threads的風格),我對於記錄和保存有熱情,主要是文本乘載了記述對象的思想和情感軌跡,不知為何,我很喜歡閱讀文本去認識一個人,某種程度也以此感受不同的人生經驗。

就像有一本1998年的舊書《The Hidden Writer: Diaries and the Creative Life》所言,日記和類似的筆記留存了一個人成長過程的每個蛻變,是一種內觀自省的方式,而且隨著記錄的時間越長,它的價值就越來越珍貴。先別管個體的資料,也是集體記憶重要的構成…諸如此類哲學家很愛說的廢話,在生成式AI氾濫的時代,還可以手寫記錄自己的心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群眾想要看AI產出的內容就let it go吧,在自己的時間軸上清楚記錄自己的歷史比較實在。

圖書館、新聞、文學都是將記憶在世代間傳遞的技藝,唯有將事情記入文本,上一代的記憶,才能傳承給我們,而我們留下的任何紀錄,不論是文字、影像、聲音,都是未來世代認識我們的依據。人類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擁有傳承的能力,我們所有人都繼承過往世代塑造的世界,語言、文化、習俗等構成一個人身分認同的元素,也都是藉由口耳相傳或書籍等媒介保存下來。假如無法傳承,人類會陷入歷史黑暗時代,因為知識無法累積迭代,人類就會停留在史前時代。

好在人類發明了語言、印刷術、各種資訊科技,讓記錄、保存、傳遞資訊越來越容易。網路的發明更讓所有人都成為歷史的記錄者。綜觀歷史,通常只有王公貴族的生活被載入史冊,如今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塑造”歷史,留下屬於自己的歷史痕跡,本該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但這些數位痕跡的脆弱性比你想像的還要不堪一擊。試想一下那些已經消失的平台,當年你投入多少時間在無名小站或天空部落發文? 那些童年時的部落格文章和照片你有備份嗎? 還是隨著網站關閉徹底消失了呢?

即使你心心念念認真備份到擴充硬碟,硬碟本身也有壽命哦,有可能5-10年硬碟就會自然毀損,導致你過往的歲月變成一片空白。反觀數位科技以前的資訊媒介,例如紙本書籍,如果放在圖書館,保持基本的環境維護,存放30~50年,甚至上百年不成問題。我一月時有在DW Documentary觀看一部紀錄片《Collecting, storing and preserving - Which knowledge is vital?》,就是在探討如何保存資訊,影片中也有提到科學家正在嘗試使用DNA儲存技術來記錄2020年代往後指數型增加的海量資訊,非常推薦這部影片可以跟《雲端亡魂》搭配著讀喔!

本書的作者卡爾.歐曼是瑞典的哲學家,於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我很喜歡牛津或劍橋畢業的學者,他們寫出來的評論鞭辟入裡。他的研究專長是AI的倫理和道德等領域,探討科技如何跟社會互動,社會又該如何應對,並發展出一套應對的框架,諸如此類的議題。

《雲端亡魂》其實主旨很簡單,主要就是21世紀所有人都是網路使用者,所以都會留下大量私密的個人數位軌跡,當你死後這些資料就成為數位遺產。目前法律上並未針對死者的權利進行保障,目前的法律只服務活人,但目前這套社會體制已經不合時宜,我們要找出另一條路,才能讓雲端亡魂跟生人世界和平共存。

首先,需要先定義什麼是數位遺物,它究竟是財產還是人格權? 假如是財產權的話,是否適用目前的財產法? 後代皆得以繼承並處分? 作者認為數位個資涉及一個人最深層的思想,其實應該當作人格權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出發,才得以推動保障死者個資的倡議。

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死者個資被幾間科技公司所掌握,眾所皆知,企業終極目的是營利,因此有一整個產業圍繞在死者的數位資料上面,希望藉由將其商品化賺取利潤。或許是出於好意,但科技正在顛覆我們與死者互動的模式,例如用AI將至親轉換為虛擬人物/聊天機器人,這究竟是撫慰生者,還是讓哀悼無限延長,使哀悼者的哀傷轉換為”哀傷勞動”,進而讓企業獲利?

此外,如何妥善保存大量的亡者資料也是一大挑戰。據估計,2030年資通訊產業將佔全球五分之一的能源需求,儲存大量的個資需要耗費鉅資,假如企業認為不符合效益,可能直接將其刪除,造成未來世代無法讀取當前世代的歷史資料。甚至哪天企業倒閉了,這些資料該怎麼處理呢? 賣給誰呢? 可能會遭到哪些濫用? 本書針對這些議題,提出眾多啟發性的見解。

焚化爐發明於19世紀,從此死者被工業化的從現代社會中移除,時過境遷,21世紀的亡者在雲端取得數位永生,生與死的距離已被弭平,我們成為當代的納圖芬人,這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會將死者的頭砍下來,在眼窩處以貝殼裝飾,將逝者的頭顱並列於生活起居的空間,這也是一種向先人致意的方式,生者與亡者共存,象徵一脈相承。

21世紀網路吟唱著安魂曲,偶爾出現電路擾動,死者借屍還魂,與我們只隔著一片銀幕的距離,述說著那些深度時間的假想歷史。任何宗教都有一個彼岸,在橫渡雲端這片寧靜海的同時,假如世界消失了,這已經不是科幻的想像國度,而是益發難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了。
展開
逆轉有毒韌性:別被硬撐拖垮!哈佛專家教你設定壓力界線,重新連結大腦與身體,提升身心平衡與效能
讀者評分
4.0
|
2025/05/07
本書是一本非常舒壓的作品,因為它的主題就在教人如何釋放壓力。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推崇奮鬥文化,鼓勵人們努力不懈追求更高的成就。這種迷思有一個矛盾之處,假如有人突然請你定義什麼叫做”成功”,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無法給出一個答案,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正確答案。

人類是一種需要目標的生物,目標的存在能夠驅使我們採取行動,完成各種挑戰,但奮鬥文化要求無止盡的追求成長,這也是資本主義的內在驅動力。它的既有假設是每個人都能夠像機器人一樣不斷運轉,完全不會感到疲乏。經過幾百年的發展,21世紀每個人最主要的思維模式都是資本模式,投入各種勞力生產的活動,以期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整個社會方方面面都建構在這種利益交換的基礎之上,所以我們即使不願意,為了生存都必須認真的貢獻自己的”價值”。

其中跟我們最息息相關的就是工作本身了,這套系統要求參與者全心全意投入在工作之中,以提高生產力為目標,因此時間管理變成顯學。教你如何成為高效能人士的書和課程也成為歷久不衰的商管經典,每個人都在練習如何多工處理源源不絕的電子郵件,但一味的提高生產力總有一天會邊際效應遞減,達到一個峰值以後就上不去了。奮鬥文化就像騎在馬上的騎師,我們就是那匹馬,他會一直用馬靴踢你叫你越跑越快,但他沒有拉住我們的韁繩,他也無意讓我們停下來。

這種系統天生的缺陷以前父母輩照單全身,但隨著網路越來越透明,年輕一輩開始反思意義何在? 過去幾年越來越多作品在探討工作的意義,希望可以讓新一代的工作者解脫。別再像倉鼠跑滾輪,好歹跑個幾圈就下來吃一下葵花子當零食,人生路途迢迢,慢慢跑才可以保留喘氣的空間。

以前那種鼓吹不顧一切工作的文化衍生出對於”韌性”的迷思,它鼓勵大家培養韌性,你越忙碌越好,因為這在訓練你承擔責任的能力。舉例來說,你工作時間越長,代表你越有韌性,越能創造更多的價值。還好這種迷思漸漸被打破了,它開始被稱為”有毒韌性”(toxic resilience),大家開始意識到它的荒謬,因為它違反人性。

單純就工時而言,人類的專注力一天可能只有3~5個小時,工作8小時其實是19世紀工廠剛出現時制定的規矩,卻一直沿用至今未改變。工作滿8小時的實質生產力不一定優於3個小時,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象,如果能讓員工好好休息,一半的工時搞不好還能提高總體的產出。

我在領英上面這幾年也常常看到貼文的內容開始改變,變得越來越有人味。大家在秀事業成就的同時,還是會希望能兼顧家庭及生活,避免被工作綁架。培養韌性原本是美事一樁,但過度就變成任性了。Threads上面也愛開玩笑說這只會養出慣老闆,反而讓我們的生產力無法獲得對等的報酬。話說領英也有越來越多台灣人在使用了,獲得廣泛關注的KOL大部分也是發表如何聰明上班的內容。工作佔據我們大半輩子,真的值得細細思索,品味箇中滋味!

這也是為何三十歲之後,大部分讀者如果要花時間看書,主要還是以商管書籍為主的原因吧,因為書中的智慧能夠直接實踐。雖然都是老生常談,但時不時透過安靜的閱讀過程,提醒自己,好好沉澱,看書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減壓方法。果不其然,標題這本《逆轉有毒韌性》其中一個技巧就是看書,一來可以放下手機減少雜訊,二來可以讓大腦專心平靜。假如看完書再來寫一下心得,就可以實踐”寫作療癒”這項紓壓技巧。坦白說真的很有用,寫完任何作品都有一股自我成就感,留下一個此時此刻的心情記事。

而且滿神奇的是多看一些書以後,心裡大概都可以猜到作者的紓壓技巧和觀念。我發現幾乎每一個技巧都已經無師自通,平時就有在實行,但可能也是這樣害我過度平靜了XD,面無表情。這本書提供了5大技巧、15個小方法,你看目錄大概就能推測它要提倡的方法都是很簡單可行的小方法,例如減少沉迷於手機的時間、練習如何深度呼吸、吃得健康一點、溫柔善待自己、如何提高睡眠品質等。每個人都會遇到壓力特別大的時期,在那個當下往往感到喘不過氣,這本書的目標就是引導讀者透過微小的改變,每次從兩個小地方著手,建立新的大腦連結,在三個月內即可獲得明顯的改善。

壓力已經是一種流行病,導致很高比例的人口都有精神方面的困擾,這方面的作品也汗牛充棟,可以一起找來跟這種工具書搭配著讀,相信你會更有fu。如果要真心話大冒險,我會說《逆轉有毒韌性》有點隔靴搔癢,它是一本很理想化的手把手指南,但現代人壓力的背後有千絲萬縷的文化脈絡,如果你沒有從根源去思索,這些紓壓的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我們背負的人生責任太沉重了,這些方法可以讓你喘口氣,但各種壓力仍會排山倒海的湧入,陪伴我們到人生的終點。

我個人是滿慶幸有嘗試反其道而行,《逆思維》不是也很紅嗎,乾脆直球對決,直接去找那些探索死亡的書籍來看,接著再找探討老年、中年、成年期的作品。大概就能梳理出所謂的人生發展模式,心知肚明未來將會發生哪些事情以後,這些壓力管理的提醒更能發揮功效。

我從這本書學到最大的收穫是大腦面對壓力時的運作機制。我們的杏仁核負責示警,壓力會刺激杏仁核,使其處於警戒狀態。奮鬥文化會讓杏仁核長期處於緊繃狀態,無法獲得足夠的休息。當它長期主導我們的大腦,負責做決策的前額葉皮質會逐漸麻木。我們做任何決定都仰賴前額葉皮質,假如這個部分的大腦長期處於壓力之下,久而久之就會讓我們的心情陷入長期的低潮,嚴重影響判斷和做決策的能力。

好在大腦有神經可塑性,大腦就跟肌肉一樣,可以透過訓練產生新的神經連結,這個觀念現在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了。人的心智非常美妙,書中引述許多學術研究都證明不管在哪個年紀,大腦都有彈性可以重新開始。不過建立新的神經連結不容易,大腦通常也不喜歡瞬間做出劇烈的改變,假如你突然強迫自己要在一兩周快速建立新的習慣,大腦也會下意識的做出反抗,這也是為何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實在不容易。

可是也別灰心,因為初步養成一個習慣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作者阿迪提.內魯卡是一位哈佛畢業的醫師,她透過跟數千位病患的互動,發現建立紓壓的習慣很簡單。每次只要做出兩個小改變,持續大約三個月的時間,通常都可以取得有效的成果。例如因為壓力暴飲暴食,你只要輕鬆的養成一天走路20分鐘的習慣,以及改吃可口的蔬果,其實要回歸健康飲食並不困難。

我們被奮鬥文化洗腦,常常會希望可以取得立即的成效,不然乾脆拉倒不做,這種觀念害人不淺。再拿培養運動的習慣為例,我們常常在跨年倒數時期許明年可以規律運動,殊不知下意識給了自己壓力。我們總以為運動就要練成IG網宏的健美身材,結果去健身房兩個禮拜後就放棄了,畢竟這種自我要求不切實際。

內魯卡醫師希望大家清醒一點,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現在不是凡事提倡chill out嗎? 網路互動都是梗圖,何不用這種態度過人生呢! 凡事不求完美,只求”剛剛好”即可。假如要去超商買東西,別騎車,改成用走的,買完順便在旁邊的公園繞個三圈,很快就有半小時的基礎體能活動了。另外連續不間斷的工作只會讓杏仁核處於焦慮狀態,刻意讓自己在高強度的工作流中暫時抽身,才能在漫長的職涯中細水長流。

《逆轉有毒韌性》值得推薦給所有忙碌的工作夥伴。我們最愛戲稱台灣是鬼島,Z世代也已經開始在幫忙整頓職場了XD。歐美也花了上百年才建立比較人性的職場環境,在如今非常透明的時代,相信台灣的工作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我以後週五下班去書局散心時,多買一些這種書好了,週末就可以好好的reset,繼續下周的工作循環😊。
展開
夠好的工作: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讀者評分
4.0
|
2025/04/13
這本書2023年底一出版就已買回來讀完了,只是沒什麼動力下筆寫心得,這幾年自己也在累積工作經驗+社會歷練,下班之後一定都會思考工作的意義,因此陸續也看過幾本探討工作的書籍。這幾年歐美很有趣,越來越多作者都在創作關於”工作的本質” 之自我成長作品,呼籲讀者不要再熱愛工作,而是應該追求內心所愛的事物。這種書很好看,不過讀個幾本之後會疲乏,因為核心宗旨大同小異:我們過去被約定成俗的價值觀洗腦,將工作視為人生最重要的身分認同,導致陷在職涯的泥沼中無法脫身。好在此時此刻起,讀者都有機會再次認識自我,重新調整人生的優先順序!

年輕時,我對這種倡議深表認同,但漸漸長大以後,突然間對這種想法失去熱情了。我待過的每間公司,前輩們都有一套標準的工作節奏,以及散發一股it is just business的氣場,12點整準時去吃飯,回來睡一下,接著繼續氣定神閒度過下午,下班準時拎著公事包直接離開,有些人也不太會說拜拜。相信在職場待越久,就能理解為何每個人最終都會養成這種氣質,因為確實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賺取收入,句點。思考工作能夠帶給社會哪些積極影響…這種話語真的是在校招時說給應屆畢業生聽得。我熱愛我的工作,只是突然不再熱衷於思索其意涵了。

這幾年社會對於工作的態度有相當明顯的轉變,現代人不再把工作當作人生唯一的重心,人們開始重新思索工作的本質和意義。直到2010年代,多數人的生活重心經常圍繞在工作上,甚至不惜犧牲家庭或健康,將人生的黃金歲月貢獻給企業。這種理念源於16世紀的喀爾文教派,主張努力賺錢也是一種榮耀上帝的方法,西方資本主義將這種精神內化,鼓勵所有人把生命奉獻在工作上,某種程度上才能支持資本主義不斷的成長,並一直持續至今。

2025年代表二十一世紀已經走了四分之一,社群媒體是影響社會思潮最關鍵的新工具,社群媒體講究真實透明的分享,加上網路讓個體有新型態的謀生工具,人們不再需要如過往工人進工廠、白領進辦公樓勞動一整天,依然能開拓收入來源,所以企業漸漸失去了主宰勞動市場的能力,企業不再是唯一的麵包提供者了。

另一方面網路賦能使用者,讓群眾可以自由論述,隨心所欲地批判,網路作為發聲的工具,取代傳統媒體扮演的社會公器的角色,路人甲乙丙都能高談闊論,加上演算法鼓勵煽動性的言論,使得公共辯論的樣貌徹底改變,或者比較悲觀地說已經瓦解。個體和機構之間的信任已經被摧毀,人們對於企業產生反感,現在我們看待很多事情的預設立場都是對抗性的,覺得企業都是壓榨勞工的血汗資方,所以才會有所謂Z世代整頓職場的風氣。比較極端的情形,企業用心經營的福利,也會被冷嘲熱諷一番,認為這只是希望綁住員工,延長工作時間罷了。

假如你有在使用社群媒體,這幾年應該常常會接收到鼓吹辭職、轉作自媒體的倡議,不過坦白說自媒體的商模最後還是賣貨,只是收入來源變成不同的廠商,而非單一的雇主,其他面向沒有太大的差異,確實可能有比較多的彈性,但也會少了某種安定感。我也不是要幫企業說話,而是單純思索一下兩者之間的差異,況且自己的技能應該也不太容易透過網路賺錢,所以還是認清現實,腳踏實地繼續兩點一線上班,透過商業上的專業知識獲得酬勞比較實際。

《夠好的工作》是一本值得快速一覽的書,但缺乏深刻的見解,全書分成九章,每個章節都以某個受訪者為主角,介紹他們的職涯故事,以及從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發。這種說故事的手法沒什麼特點,你也可以想像一定有工作狂菁英,全心投入工作結果失去家庭和健康,中年才頓悟辭職,開啟人生第二種可能;也有比較辛苦的勞動者,為了餬口得花費大量時間做工,才能獲得公司的憐憫。

2020年代隨著AI普及,企業也愈來愈流行裁員,穩定的職務已經變成稀缺品,因此員工對於企業失去信任也是在所難免。我們這一代人對於工作有全新的看法。這種書捕捉了一些平時我們曾想過,但或許沒有進一步思索的視角。

最後順帶寫一點自己的題外話,我所在的產業有一部份是跟人力資源管理相關,包含薪酬設計、組織設計、員工健康、退休金精算、財富投資及傳承等,我曾經研究過他們的工作內容,覺得”企業”也是人類社會很神奇的產物。在如此複雜的世界裡,企業是集眾人之所長,讓社會得以有效率運作、達成目標的組成單位。另一個觀察是能夠往上爬的大佬們,往往也將企業文化內化為自我認同的一部份,並以身為組織的一員為榮。我不禁想在如今人際連結薄弱的時代,如果依然能在工作上找到和創造歸屬感,其實也是很幸福的吧。

在以前待過的集團曾經跟負責這塊業務的前輩吃飯交流過,我問他真的對這份工作有熱忱嗎? 他毫不猶豫給予正面答覆,他說很喜歡這份工作,因為能夠看到自己的付出產生明顯又正向的影響。當下我也受其感染,認真思考是否想要在所處的領域繼續紮根,結論是肯定的,既來之則安之,頭都洗下去了,不然還能做什麼對吧XD,職涯規劃根本難以預料呢。這位前輩後來跳槽去瑞士信貸當HR主管了,沒想到百年招牌竟然會一夕坍塌,當然人才總是不用擔心沒地方去,說不定還因禍得福。《夠好的工作》終究得靠自己努力追尋!
展開
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
讀者評分
4.5
|
2025/03/02
國外很流行靈性探索的閱讀,它跟心理學的主題有某種精神上的重疊,最常登上暢銷榜的類型也是這種心靈成長的書籍。我三十歲以前對這種書缺乏興趣,覺得不需要依靠別人來告訴自己該如何成長,所以選擇的閱讀都偏向紀實作品。我喜歡讀報導文學,透過優秀記者的眼光來認識和探索世界,當時總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知識啟蒙,反觀靈性探索好像玄學,空談一些身心的神祕體驗,似乎又牽扯到宗教的元素。

對於求知若渴的知識青年來說,這些學問不夠理性,不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甚至對它有點鄙視,也導致自己對暢銷書總是興趣缺缺。不過人總是會隨著時間轉變。如同網紅的成長軌跡,大約兩三年就要開始轉換產出的內容,不然觀眾會膩,會認為他沒有在成長。年輕的讀者在思想上叛逆、自以為是,採取批判思維看待世事,等到逐漸融入社會,終究會認清一路走來支撐自己的價值觀在社會上一無是處。

要改變他人很難,改變自己更難,但經過一段陣痛期,突然發現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很多套價值觀,互相衝突的價值體系也可以相處融洽。好吧,或許也可以說缺乏主見,但逼不得已啊。現在凡事都要量化,如果用數值來闡述,腦袋的組成變成50% A+35% B+ 15% C,A、B、C分別代表讀書、工作、生活時的思考模式,彷彿投資組合的比例,要定期再平衡,讓資產有穩定的收益。

面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靈魂拷問,不免落得魂飛魄散,這時就得求助於靈性探索,重新拼湊那個迷失的靈魂,或許可以晃到思想上的無可奈何橋,喝下孟婆湯,隔天醒來搭捷運前投胎轉世,成為一個在職場上沒有靈魂的機械人形。三十歲以後的生活真的就像《明日邊界》,我沒想過兒時讀過的科幻小說會用這種形式不斷重播。思想上每天都被重設,閱讀的夢醒時分,醒來以後的真實世界有點無聊,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可以永久沉睡,在夢中數著電子羊,跳越時空去2047年獵殺仿生人。

我很喜歡讀書評,書評存在的一個重大意義就是讓讀者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書籍,因為書海浩瀚,所以從古至今都有無數的書評人從事文學批評,寫評論,讓更多人可以領略好書的精華。現在進入個體時代,社群媒體上每個人都在分享閱讀心得,加上AI的普及,書評寫作蔚為風潮。

我常常在網路上尋找書評,最近也找到一個很棒的portal。美國的Whiting Foundation有針對文學領域提供贊助,他們除了選出優秀作家,也會評選最佳的文學雜誌(Whiting Literary Magazine Prize),我們可以再逐一去探索每一本雜誌的文學品味。通常literary magazine都會有book review,我就會再以此去延伸閱讀,漸漸又發現幾檔優秀的world literature podcast,可惜目前工作太忙沒時間靜下來聆聽。

書評是認識好書的管道,另外這個媒介也是一種行銷的方式,比較聰明的人就會借助AI的幫忙,直接聚焦於行銷的功能。三十歲以後有些道理不言自明,相信大家心有靈犀,閱讀就不全然是知識啟蒙了。資本社會的第一堂課就是如何獲利,《Money: A Story of Humanity》讀完也可以來寫一篇書評😉

現在太多書評了,讓人目不暇給,雖然講這個很奇怪,但有點懷念古早書籍資訊較匱乏的時代。不只書評,其他形式的評論,包括影評、藝評等,現在唾手可得,使得”評論”這個行為的價值大幅降低。若從比較布爾喬亞(自以為是)的角度出發,深度評論對於大眾的參考性已經很低。如同探店foodie,30秒一間隱藏版café,十分鐘可以踩點20間巷弄小店,Let’s chill out. 短影音速度太快,卻是2025年網路行銷的主力。

這種快節奏的多巴胺分泌,真的會影響到看書這種慢步調的心靈探索活動。網路出現前的文本時代,讀者若希望接觸到好書,往往得仰賴專業的文學期刊和雜誌。就像音樂串流出現前,樂迷會在公館附近某間地下室尋找某張由店主精心收藏的黑膠唱片,接著再回到工作室一起聆聽,時空環境不一樣了,以前那種敝帚自珍的樂趣也隨之消逝了。

Tom Butler-Bowdon是一位澳洲的專業書評人,他有在經營Substack,我有去訂閱,也推薦大家去追蹤哦! 電子報的名稱是「Success On Earth」,從標題就能看出他的寫作範疇跟成功學有關。他出版過八本書評集,其中包含靈性探索、自我成長、成功學,這三本也是他早期的作品。他希望透過閱讀每個領域的經典,濃縮精華,讓讀者可以領略經典的奧妙。他提綱挈領的功力深厚,每一本書大概都會寫成3000~4000中文字的深度評論,非常適合我們快速認識那個領域的知識譜系。他的寫作使命很簡單:[More people knowing more.]

他除了寫書評,他也擔任出版編輯,負責一個Capstone Classics的書系,這個書系出版一些文史哲的經典作品,例如柏拉圖的《理想國》、老子《道德經》等。他過去幾年也曾擔任過新創公司「Memo'd」的非虛構內容創作VP,這是一個自我成長的筆記分享應用程式,使用者可以快速搜尋經典語錄,當作身心靈的蛋白質補充飲。現在真的好流行各種筆記分享~自我成長這個產業感覺未來仍會蓬勃發展!

心靈探索的英文叫spiritual exploration,如果你對21世紀的人文思潮有了解,應該知道宗教的影響力在20世紀後期逐漸式微(替教宗禱告),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心靈成長的倡議。人類的心靈永遠都會感到不安與憂慮,不論在哪個時空環境底下皆然,以前人們仰賴宗教支持度過低潮,宗教也提供群體皈依感。不過宗教身為一種社會機構的權威已經被打破,人們總得尋求替代方案,哲學是一種最理想的避風港,但自我成長和心靈探索也能提供相當撫慰心靈的功能,所以就漸漸廣為流行。

這本書介紹了心靈探索領域50本經典作品,許多作品台灣讀者也很熟悉。我以前下意識都會避開這種書,但可能是終於融入社會了,開始接受這些大家感興趣的思潮,現在要刻意讓自己多去學習正常人的思想框架,也逐漸理解了它們有趣的地方。年輕時涉世未深都會把自己看得比較高,年紀稍長才會明白何謂圓融。紀實文學也可以視為一種心靈探索,讓我參照更多人的生命體驗。閱讀這些心靈探索著作的書評,看起來每本書嘗試傳達的智慧我都能夠心領神會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古代讀書人最終都會回頭去研究《易經》,文學愛好者會去鑽研《紅樓夢》。
閱讀文學的目的是獲得人生智慧,故須持之以恆,繼續讀下去。
展開
深海征途2030:地球最深的拓荒行動,權力、資源與科技的終極賭局
讀者評分
4.5
|
2025/03/01
本書是關於海洋探索的作品,聚焦的主題比較小眾,書中報導的對象是探勘海底的一小群人。作者是一位非常有溫度的海洋愛好者,她訪談了海洋測繪的全球社群,這個群體的使命是使用聲納繪製全世界海床的地圖。推薦本書予所有喜愛海洋的讀者,也很感謝感電出版願意引進這本優秀的報導文學,最近發現他們家引進台灣的書都真好看!

我有將本書的閱讀筆記分享至天下雜誌的獨立評論,歡迎去閱覽~最後一樣記得要用行動支持好書的出版哦!

文章標題—《探索深海:跟隨他們的步伐,踏上地球最罕為人知的角落》。
展開
AI霸主:OpenAI、DeepMind與科技巨頭顛覆世界的競賽
讀者評分
4.5
|
2025/02/09
這幾年AI的發展突飛猛進,OpenAI拔得頭籌,但過年時中國的DeepSeek異軍突起,讓中美兩強的科技冷戰進入新一波高潮。
如果你想瞭解過去十幾年AI的發展概述,非常推薦閱讀這本書~
我的書評有投稿至「獨立評論@天下雜誌」,文章標題為——[《AI霸主》想解決宇宙奧秘的程式神童,如何帶全世界走進人工智慧的新紀元?]
有興趣歡迎去點閱,更重要的是記得用行動購買支持好書的出版哦!
展開
Like, Comment, Subscribe : Inside YouTube’s Chaotic Rise to World Domination
讀者評分
5.0
|
2025/02/09
(1)
這幾年很流行討論大科技公司對於社會的影響,上個月川普二度上任,參加就職典禮的嘉賓都是科技巨頭的CEO或創辦人。我可能成長於二十一世紀早期,蠻懷念拜登總統的那種老派美式思維,拜登在卸任演說中警告「Tech Industrial Complex」(科技工業複合體)正在成形,呼應艾森豪在1960年代所謂的「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軍事工業複合體)。

這個詞指美國政治被軍火工業和軍事力量所把持,事後證明艾森豪的預言是正確的,美國在20世紀後期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軍事行動,先不論Pax-Americana的功過,這段時期軍事集團掌控了大量的話語權,影響美國與世界的走向。過了半個世紀,如今矽谷的科技業也掌控了類似的力量,幾間公司就能形塑全世界的政治格局,馬斯克也很厲害,直接升任為效率部長,川普當總統也像當年實境秀一樣在聯邦層面高喊You are fired! 如果仔細去想也不會感到意外,美國式的資本主義走到最後就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所以他們可以當上美國的領導者也是天經地義了。

近期很多書都在討論美國社會的現況,包括八旗文化的《國之荒原》,歐逸文前一本書是拜登的傳記,新書卻在介紹美國如何陷入如今的窘境,民主的燈塔光芒不若往昔明亮,民族主義的幽靈正在盤旋,歷史總是循環播放。如果關心時局的讀者,對於這些書應該非常喜愛,我剛逛完書展回來,看到好多這種書,但提醒自己得按耐性子,在事業衝刺期讀這種報導文學沒辦法帶來金錢的回報XD,讀書人總是後知後覺,別人已經在網路上發號司令,自己關在書房思考資本社會的未來,我每次下班想到這種落差就覺得逗趣~

還好漸漸學會了GPU的運算邏輯,AI時代要學會平行運算,看你在哪個位置、哪個群體就用這個部落的語言講話,上班時要用商業的語言,看YT時改為網民視角,看書或寫作時又是另一套框架,現在精神分裂已經是一種acquired talent,俗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再加一句有錢能使鬼推磨,30+的大人總得變成這副模樣,真的蠻讓人無奈,更神奇的是如果不變成那樣,反而顯得更奇怪。

有時候想一想,文學創作真的要趁年輕,對於世界還有很多浪漫幻想時下筆,字裡行間都是年輕的朝氣,或許就是這個緣故,一些很傳奇性的作家,例如Sylvia Plath的抒情詩才會流芳百世。在那個年紀才能無拘無束的探索人心情感的細膩,有一定比例的詩人都早逝,古今中外皆然(例如海子),詩句將他們的豐沛情感定格在那個瞬間,文學真的讓人著迷~

(2)
如果你熟悉網路的歷史,應該知道1980年代之後科技逐漸滲透進入大眾的生活,特別是網路在21世紀變成所有人思緒棲息的地方,網路的未來會如何演變,也是很多知識分子極欲探討的主題。若把時間再往前推,二十世紀科技的進步讓人類社會的樣貌經歷徹頭徹尾的改造,表面上看起來科技日新月異,但如果你靜下來去審視,其實會發現這些科技的本質換湯不換藥。因為人類的生活起居、七情六慾大概就是那樣,科技的發明只是為了更有效地滿足人類的需求,我們熟悉的科技工具只是載體形式的改善,本質上我們生活的核心需求從沒改變過。

書籍在15世紀印刷術普及之後開始大量流行,當初掌握知識權威的教會就很擔心這會造成文明的衰亡,結果並沒有,反而促成知識解放。20世紀電學的突破,讓無線電和電視成為資訊傳遞的重要媒介,如果你也上了年紀,應該還記得《娛樂至死》這本批判電視的經典社科作品。21世紀網路只是讓這些本來就存在的資訊匯流,Youtube就是當代的第四台,網飛就是HBO,Spotify就是廣播。網路讓閱聽人的選擇更有彈性,商業模式轉型為訂閱隨選制。

今天去書展看到很多電子書閱讀器,又聽了一場香港傳統媒體人跨足當出版人的講座分享,他們說香港在電子書方面比台灣還滯後,台灣的電子閱讀習慣似乎正在逐漸成熟,三位講者說以前專心寫稿就好,但傳媒是單方面,踏入出版後才驚覺它涉及很深的學問,但好處是可以跟讀者有更多的交流,所以他們也很喜歡書籍作為一種媒介的力量。

我也有看到幾間AI新創希望透過科技的力量讓出版產業轉型,包括用AI製作有聲書、寫書摘等數位工具,不過坦白說,這對我這種老派讀者來說,其實也是有一些感慨啦,《100 Things We’ve Lost to the Internet》是紐時書籍板的編輯寫的一本書,等我讀完再來分享~

這些科技目眩神迷,但追根究柢,它們都是希望讓作者嘔心瀝血創作的內容可以觸及更多的群體。這同樣適用於影劇作品的行銷,難怪有人會稱「行銷」是當代做重要的技能,從個人到企業,內容再好寫完放在那邊,也不會有人主動去欣賞,還得仰賴行銷專才,把產品推送到正確的受眾身上。

因為行銷是各行各業都有需求的領域,如果能建立一個強大的行銷工具,就能控制大片江山。哪間公司做到了? 當然就是Google啦! 雖然Google有很多新奇古怪的專案,但它核心的利潤來源就是廣告收入,它控制了90%以上的搜索流量,所以它們研發的新科技,都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目標,就是優化搜尋引擎的表現,讓利潤可以繼續提高。在這個層面上來說,Google基本上就是一間廣告行銷公司,在網路普及之際打造了一個基礎建設,如今每個過路人都要付過路費,Google成為文字資訊搜索的入口網站。另外不得不佩服這些創辦人的遠見,他們也瞭解未來影像資訊會成為網路使用者最愛的素材之一,所以趕緊在Youtube創辦不久就立刻收購它了。

(3)
YT的創辦人之一陳士駿先生是台裔美籍(目前回台投身於新創圈),他跟另位兩位共同創辦人在2005年創立YT,僅隔一年多就被Google用16.5億美元併購,這段時期很多網路創業家發現隨著頻寬越來越高、網速越來越快,人們不會只滿足於純文字的資訊,而是渴望看到更多影像內容。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市場剛需,因此很多新創以此為目標,希望打造最優質的影音平台。科技業經常是贏家全拿,YT創辦的過程有很多天時、地利、人和,總之迅雷不及掩耳,YT創辦人突然晉身為億萬富翁,Google也買到了一隻金雞母,為其帶來大量的金流,2023年營收高達315億美元,YT已經成為母公司Alphabet旗下重要的一間子公司。

YT創辦人在公司創立初期就離開了,所以不像黃仁勳那樣對輝達影響深遠。YT的公司文化和業務發展,主要都是併購以後由Google所塑造,特別是Susan Wojcicki在2014-2023擔任CEO,奠定YT如今網路影音平台的霸主地位。她是Google的元老級員工,當初賴瑞和布林在車庫創業,就是跟她租車庫,身為房東看到這間公司前途無量,就直接跳進去當一份子了,據說兩位創辦人也都非常信任她,所以才會委任她擔任YT這間重要子公司的負責人吧。

話說去年看到她的新聞時我竟然有點難過,這種報導文學的書都會批評商業領導者的缺失,讓我原本對她沒有什麼好感。看太多新聞報導會變得有點critical(年輕讀者要小心這個副作用!),現在還在調整要學習用商業思維來看事情。如果用商業視角出發,就會很敬佩她可以帶領一間公司不斷突破營收的新高,甚至平心而論,她也是相信科技的力量可以讓更多人受惠,她認為YT提供一個平台,讓使用者可以暢所欲言,盡情表達,打破傳統媒體對資訊的壟斷,觸及到真正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夥伴。

Susan是現今網路架構的建築師之一,YT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閱讀這本《Like, Comment, Subscribe》可以瞭解她在YT成功的背後扮演關鍵的角色。看完的話,也可以再上YT去查彭博社Emily Chang的訪談專欄「The Circuit」—《What YouTube’s CEO Really Thinks About YouTube》,認識一下目前的YT CEO Neal Mohan對於這個平台未來的想法。

(4)
《Like, Comment, Subscribe》的作者也是Bloomberg的科技專欄記者,這本目前沒有繁中版,可能企業傳記在台灣讀者群較少,YT應該也算很重要的一間大企業,但引介翻譯或許無法回本? 這本書就如同其他business biography,可以讓你同時認識一整個產業的發展故事,本書相關聯的產業即內容創作者的生態圈。YT是每一個網紅都要經營的平台,所以如果你想當網紅XD,或純粹希望進一步認識網紅這份職業,這本書都有豐富的乾貨等著你來提領。

這本書探討的範圍很廣泛,既然YT是當代的電視,又是由使用者創作內容(UGC)主導,YT勢必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科技公司通常都會聲稱自己只是平台供應商,不應該讓他們來負責審核使用者上傳的內容,因為這會箝制言論自由等論述。不過網路的匿名性讓人性的陰暗面顯露出來,YT開始流行以後,在內容管制上面遇到棘手挑戰。從暴力到色情影像,平台上開始出現暗黑內容,數量過於龐大,YT內部無法再由人工審核,所以他們也開始訓練AI幫忙過濾。不過YT的營運範圍遍及全球,每個國家的文化都不太一樣,他們也常遇到灰色地帶,究竟該如何在道德層面跟言論自由之間取得妥協? 書中都有提到相關的故事。

YT雖然是影音平台,但它某種程度也可視為社交媒體。YT是一個很微妙的存在,大眾知道它是網路資訊傳遞的重要樞紐,但對它的”關切”程度遠低於FB、抖音等競爭對手,這讓YT有比較多的喘息空間,儘管在過去十幾年捲入多次風波,但大致上都能全身而退,聲譽方面受到的衝擊較少,不像FB已經惡名昭彰(你看朋友都已經沒有在FB發文就略知一二)。

YT引發的風波主要都跟他們的演算法有關,因為網路生態快速變動,他們其實也一直希望延長使用者的黏著時間,才能更精準的投放廣告,所以餵給我們的影片越來越相近,越聳動的影片獲得更大量的推播,都讓我們深陷同溫層泡泡,進而導致公民社會不易取得共識,進一步讓民主的信任基礎瓦解。說到底它還是一間營利公司,所以這些犧牲使用者的行為,在財報上創新高的利潤面前,一切總是可以合理化啦?

作者針對這些已經廣為人知的問題做了深度的探討,我依然有從書中獲得一些新的想法,書中也花了一些篇幅講述YT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他們也投入很多資源去改善演算法的表現。整體來說,你如果去看YT的評論區,應該可以感覺YT在過濾仇恨言論方面表現OK,整個平台不至於成為仇恨言論的聚集地。YT在法律和公關方面也面臨過諸多挑戰,請看官自行研讀。

(5)
閱讀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是終於瞭解網路創作圈的產業鏈。YT在上線前幾年,影片的品質參差不齊,甚至有點詭異滑稽,二十年前沒有人相信閱聽人會想要收看素人上傳的自拍影片。影劇圈、媒體圈等傳媒領域的人覺得觀眾希望製作精良的節目,而非貓咪或嬰兒的搞笑影片。殊不知這些由使用者上傳的稀奇古怪、五花八門的影片,竟然有機生長,茁壯成21世紀的主流閱聽品味。

第一批上傳影片的人很驚訝竟然有那麼多人想要看自己在家中的生活起居,他們開始對著鏡頭吃東西、聊天、分享,觀眾彷彿面對面跟朋友在交流,手上的商品詢問度直線上升,原來這就是新型態的行銷方法! 贊助商蜂擁而至,開啟網紅行銷的新時代,並延續至今。每一、兩年就會有一種新的潮流,早期流行兒童開箱玩具,2010s流行彩妝分享…每個領域都積極嘗試YT來推廣產品,知識型工作者也不例外,製作懶人包成為主流,現在進化為短影音,未來不知還會有哪些轉變? 我們拭目以待!

本書出版於2022年底,我是2023年7月讀完,閱讀筆記一拖就一年半載~看書會讓人自覺孤陋寡聞,我第一次學到MCN(Multi-channel network,網紅經紀公司)這個詞,本書訪問了最早創立MCN商模的創業家,當時網路創作生態系尚未成熟,MCN的出現可說是必然,如同好萊塢仰賴經紀公司,網紅圈也需要有居中的資源調度者,商業的本質走到哪裡好像都如出一轍。

按讚、評論、分享~
喜歡的話,記得關注我的頻道喔😆
展開
輝達之道:黃仁勳打造晶片帝國,引領AI 浪潮的祕密
讀者評分
4.5
|
2025/01/23
輝達這幾年佔據所有商業新聞的頭條,CEO黃仁勳更是成為新一代的搖滾巨星,所到之處無不颳起一陣旋風。這個月有好幾本跟輝達有關的作品上市,甚至連名字都一模一樣,一本是三采文化,另一本是商業週刊出版。

我讀的是商周出版,由美國記者金泰所寫的輝達企業傳記,他又是前彭博社的記者了,自從2013年他們的主管寫了亞馬遜的傳記以後,過往十年幾乎每年都會有人執筆矽谷大公司的傳記。這是一個很棒的媒介,將人物故事和商業知識結合在一起,篇幅又詳盡,可以讓讀者深入了解一間公司、一個產業的歷史與未來。

黃仁勳出生於台灣,九歲時就移民美國了,他從小就嶄露才華,他曾在全國桌球比賽獲得第三名,他也展現了好強、不服輸的精神。他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敬業精神。最近相信大家都有看到貼文,摘錄本書的內容,描述黃仁勳最愛在周日喝著威士忌看郵件,總是最早和最晚離開公司的人,這一些對員工來說蠻變態的工作習慣,但換位思考,領導者感覺都很享受這種工作樂趣~

本書共300頁,輝達創立於1993年,至今32年,平均來看大約一年可以分配到10頁的篇幅,也差不多等於一篇商業雜誌的長篇報導,每一章節基本上都是公司創立過程的關鍵事件,沒有多餘的非必要內容。我讀過很多企業傳記,因為通常作者是文組背景,所以在技術上著墨較淺,但本書針對輝達的核心技術做了頗深入的介紹。金泰從一開始就探討輝達在技術層面上有哪些優勢? 然後一路上在顯示晶片的技術面持續突破,你會一直讀到下列這類技術介紹:

[Geforce有四條圖形渲染管線,讓它可以同時處理四個畫素。它也整合了一種屬於硬體的座標轉換和光影(transform & lighting,T&L)引擎,代表它可以接下移動、旋轉和縮放3D物體不可或缺的運送任務。]

對普通讀者來說,這些內容會比較陌生,但其實也不影響閱讀的節奏。假如你對電腦或電機有一些概念,這些技術內容滿有趣的,以我自己來說,輝達的顯示卡也陪伴我長大,以前玩遊戲都會特別關注最低配備的要求,去燦坤看筆電也一定要選夠力的顯示卡,但我只追蹤到GTX系列,後來出社會沒時間打電動(改看書)就無法辨識輝達的顯卡等級了~

閱讀這本書竟然也喚起一些懷舊心情,我很開心透過這本書讓我認識顯示卡/顯示晶片的歷史,以前玩遊戲都不知道顯示卡竟然會引爆這一次AI的革命。我腦袋中還以為電腦的運算核心仍以CPU為主,讀了這本書才了解未來CPU將退位,GPU即將取而代之(難怪Intel被打趴),開創電腦運算的新時代。如果你還看不懂這一段的意思,可以考慮讀一讀輝達的書才能與時俱進。坦白說每次讀科技類書籍,真的都會驚訝自己完全跟不上科技發展的步伐了。

黃仁勳是輝達的精神領袖,但其實輝達還有另外兩位共同創辦人,其中一位是輝達第一代晶片設計師,另一位有點像技術型PM,黃仁勳則是業務,兩位科技宅第一天就直接把管理職責交給Jensen,他的商業敏銳度和商場智慧也帶領輝達度過大大小小的危機,數次瀕臨破產,但天助自助者,關鍵時刻總會有神來一筆,讓輝達再次站起來,一步一步茁壯成為今天改變世界的科技公司。這些故事就留待各位讀者自己去閱讀囉,寫成摘要就失去脈絡了,輝達的故事值得用一本書的時間去深度認識。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金泰有獲得輝達官方的協助,讓他得以獲得眾多第一手的資料,包含黃仁勳本人都有接受他的訪問。成功的企業家一定有一套獨特的管理哲學,本書對此也有詳細的解說。黃仁勳的管理風格走實務路線,特別愛用白板和「五要事」電子郵件跟員工溝通,然後白板筆一定要採用台灣才買得到的指定款~這種企業傳記很厲害,能夠生動的捕捉企業文化,讀完以後我感覺都有一股錯覺,以為自己曾經當過輝達的員工了XD。

這兩年讀商業新聞常讀到AI的發展,常會碰到新的關鍵字,例如輝達的CUDA平行運算架構,我讀本書之前毫無概念,現在就比較有sense,知道為何這是輝達的護城河,更敬佩他們前瞻性的商業布局了。Nvidia源自拉丁文「忌妒」的意思,希望讓競爭對手羨慕自己。這幾天川普上任簽署一系列行政命令,放寬對資本市場的監管,輝達股價再次上漲,剛查市值高達3.6兆美元,重返世界第一。

我查到的這個網站叫CompaniesMarketCap.com,有世界各國大企業的市值排行,資本世界對於商業規模真的很癡迷欸。我們身為廣大商業世界小小的一份子,閱讀這種書可以強化自己對商業的理解,學習如何創造更大的價值~
展開
歡迎來到志祺七七!不搞笑、談時事,資訊設計原來很可以:從50人的資訊設計公司到日更YouTuber的瘋狂技能樹
讀者評分
4.0
|
2025/01/06
資訊設計在十年前是一個很新穎的概念,今天在AI的協助下,每個人都能批量生產資訊,有一些研究都指出幾年之內網路上超過90%的內容都是電腦生成的。今天我才看到一個小紅書00後網友開頻道教你怎麼幾分鐘快速用AI工具直接產出自我成長的金句,接著用另一款程式就能作成圖卡,然後你就只要上傳就能開始自媒體經營了。2025年創作的門檻已經不用費心思了,只要會按按鈕就有機會賺錢。

歷史學家透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書籍研究和詮釋歷史,很好奇22世紀的歷史學家回顧我們網路創世紀早期的人們,他們要採用哪些文本? 該如何識別是否為人類生成,還是AI自動產出? 我真的很愛思辨這種議題,所以演算法都知道要讓我花錢,就得讓我接觸到一些很奇怪的主題。

2024年剛結束,國內外媒體又推出一波best books of 2024書單,這是每逢年底必須關注的盛事,不過好神奇,隨著閱讀經驗一年又一年過去,雖然還是很喜歡讀書單,但腦海裡累積上千本想讀又沒機會碰的好書,我還在消化best of 2022,文學類的甚至還停留在2010s,一眨眼就已經到了二十年代的一半。這種書單不斷壓縮的結果,就是在心裡呢喃舉白旗投降。一個人的心靈真的能夠承載的資訊量極少,大腦一秒只能處理兩位元的資訊量,難怪AI已經要比我們聰明了。

《經濟學人》有推薦一本《The Afterlife of Data》,講述當我們死去,遺留在網路上的資訊會有什麼樣的來生? 書介提到臉書上很快死者的數量將會超越生者,等於臉書就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墳墓,動態都成了墓誌銘,不再僅限於一塊石碑,而是有非常詳盡的資訊可供後人追憶。僅僅未來30年,全球預計就有超過二十億人死去,而基本上所有人都會留下數位軌跡。

這些資訊將由誰擁有、掌控、控制? 這又是一個21世紀新興的歷史學和社會學研究課題,真的超級有趣(我已經認清自我~某部分喜歡的東西都好沉重XD),如果我還有餘力(+有人有興趣?),再來看看要不要寫書評分享吧,書評寫作已經成為反射動作,卻越寫越個人,跟我學習到的社會常識相違背,滿懷念十幾年前開始在網路上寫心得分享的單純,率性而寫。為什麼社會教我們凡事都要語帶保留呢?

最近又在茉莉二手書店買了一本《何謂數位歷史學?》,這個領域就是在研究如何透過網路文本和數位資料庫來研究歷史。長大以後腦袋對於資訊的處理會讓人錯亂,因為我還習慣用20世紀那種紙本和圖書館的媒介在消化閱讀”心得”,難以想像新一代學者竟然已經有嶄新的研究方法論。腦袋沉甸甸,還是上床洗洗睡,明天早上專心上班服務客戶,不要讓這些奇思妙想影響我跟正常世界的互動。下班後再來看博彭社記者Emily Chang的節目《The Circuit》和《Posthuman》(大推!!),瞭解科技如何塑造二十一世紀。

如果希望跟網海茫茫的虛擬人物們互動,當下最有效的媒介就是短影音,極致的懶人包,人類注意力最短可辨識的最高資訊密度,再更之後就要仰賴腦機介面了,在腦袋中裝晶片提高認知能力。寫書評是一種個人兒時夢想的變體和延續,這個職業的核心要求為精準傳遞資訊,正確、客觀、俐落,所以我對於媒體和資訊傳播作過滿深入的研究,國外有專門的PhD學位在研究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它是一門滿深奧的學問。

書寫大約在古希臘時期普及開來,在那以前人類仰賴口述歷史,世代用腦袋記憶的方式傳遞歷史,當時哲學家就在擔憂書寫會讓人的認知能力萎縮,後來到古騰堡印刷術之後,資訊更大量普及,思想家就轉而探討怎麼更有效率的讓受眾接觸及理解越來越大量的資訊;這過程中也產生很多資訊濫用、造假、壟斷、煽動等問題;網路發行以後一切指數型放大,如何作好資訊傳遞,就變成一種滿足閱聽人的生理需求。社群媒體和YT等平台都提供各種素材讓使用者發揮巧思,這就可以再延伸去討論如何創作有價內容,才能支撐起一個生態系。

我的腦袋大約在2010年代初期開始成熟,比較有能力接收和處理無垠網路海嘯般的資訊浪潮,自然而然不會錯過懶人包開始流行的風口,當時新媒體也蓬勃發展,現在回憶起來,青春的思想在沃土中萌芽,那種純粹讓我很懷念。我沒有特別去關心和學習所謂的資訊設計,但現在回顧可以很清晰的判斷它如何影響往後我們每個人與網路互動的習慣。

這本書很適合從事資訊處理的人參考,志祺是走在時代前端的先行者,也是今天台灣YT創作者生態圈的重要參與者+創立者。這本書是他職涯早期的心路分享。網路創作環境和方式一直在改變,網路創作者要一直與時俱進真的不簡單。2010s人們還在討論影片15分鐘會不會太短無法承載足夠的資訊,十年不到的時間已經縮短為15秒。

資訊設計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呢? 一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文學最愛追憶黃金年代。要不要打開ChatGPT丟一個提示詞,跟大型語言模型進行資訊交流呢? 一時心血來潮,但又瞬間意興闌珊,正如我腦中模型訓練的行為反射。我的生物大腦已經過載當機,為了保護腦中的資訊安全,還是趕快下線,以免斷線。病毒才不會駭入殘存的個體意識,徒勞嘗試維持最後一滴滴的自由意志。
展開
.NET Conf 總召真心話:社群與活動企劃幕後秘辛
讀者評分
4.0
|
2025/01/01
電腦圖書是書店裡一個很獨特的存在,大部分都是工具書,現在是數位時代,不會使用電腦就無法生存,所以就有大量教人如何使用電腦的工具類書籍,台灣也有幾間專職電腦圖書的出版社。這些書籍又可以依照目標讀者區分: 中小學、大學生、社會人士、專業人士。

我還是社會新鮮人時有買過excel的教學和公式集,但現在YT教學已經普及,用影片學習也比較容易吸收,所以這類型的書籍也有沒落的趨勢,改成網課的型式。這兩年也曾買過關於電子商務和網路概論的書來科普一下相關知識,跟十年前自己讀大一時的計算機概論相比,科技又有長足的進步。

AI實務應用也相當流行了,這些書跟報導文學不同,都是直接實戰操作,不會在那邊擔心或批判社會議題。工程師的思維就事論事,專心寫code解決實務難題,並用敏捷開發、專案管理等方法拆解問題,一步一步迭代產品,設計資料庫的框架,讓企業的運作自動化提升效率。軟體已經吞噬世界,起源於矽谷的工程師思維也引領當代職場文化,台灣科技業掛帥,有很多優秀的工程師投身於此,用代碼驅動經濟的引擎。

可能因為念理組,大學時也曾短暫加入過工程師的世界,某方面也有受到工程師文化的薰陶。此外,如果從小就有在玩電玩,多少一定會有相似的價值觀,以台灣來說,如果你從小使用巴哈姆特長大,思考方式應該會受到一些微妙的影響。我是滿喜歡工程師的思維框架,可以讓工作井然有序。

工程師之間的人際相處也滿溫馨的,以前跟同學相處大家都滿單純樸實(I人為主流),在個性上真的跟充滿E人的商學院有落差,連彼此之間講笑話都像一種0與1的邏輯。這麼說可能有一點刻板印象,但工程師相較金融業的人比較內向,甚至比較樂於跟機器打交道,我天生也偏向工程師個性,但不知道為何命運都要把我推向相反的職涯方向,身旁都是最頂尖的業務達人,讓我每天都要學習突破自我天性,才能盡量表現得有模有樣。

矽谷文化是工程師理念的圭臬,網路時代非常講究社群,除了在網路論壇上組成一個又一個虛擬群組,線下也有豐富的聚會活動,定期舉辦講座和工作坊。這種面對面的交流正是科技業最推崇的人際連結,讓一群技術同好定期相聚,討論產業最新的發展,技術大神們也樂於分享經驗,讓知識開源、傳承予後起之秀。

台灣這幾年有一股風潮,相信每個人都有看過這種動態,分享某個文組的人去學寫程式,改行工程師年薪翻倍跳的新聞。軟體工程師是當代最重要的職業之一,軟體的精神是開源的,講究互相分享,也必須藉由大家一起腦力激盪,才能讓某項軟體技術普及。

科技大廠包括微軟和Google也都很用心在經營技術社群,例如微軟MVP,就是在微軟社群中非常有貢獻的專家,它是一個受人肯定的榮譽頭銜。很多軟體工程師都默默在網路上無私奉獻,例如你遇到某個函數不會用去爬文,一定都看過很多大神寫部落格文章幫助我們解決疑難雜症。微軟MVP專家就是這種人,他們通常都會熱心參與技術社群的建立及維護,在這個領域累積了很多好評,圈內人對他們非常信任。

另一個例子是Canva,這幾年圖卡已經成為資訊傳遞的主要素材,Canva的模板很豐富,所以也有專門教人排板設計的Canva大使;Google的話則有Google Analytics方面的技術社群,行銷人員會聚在一起交流如何讓這項技術的效益最大化。Youtube、Wordpress…每一間公司或平台基本上都會有社群,甚至是創作者社群如今皆已非常熱絡。

抱持著想要多了解這一類社群的好奇心,以及希望增進自己對於社群經營與企劃的理解,在圖書館隨機出現的新書區看到本書時,我毫不猶豫就借回來了。想起以前參加過好幾次大學營隊的籌辦,我都只是工作人員,所以尚缺乏在領導的高度規劃活動的經驗,我都很佩服總召統籌大大小小事務的能力,這種辦活動的能力在社會上非常實用,甚至可以說領導力就是企劃力。竟然有人專門以辦活動為主題寫一本書!? 還是一個很奇妙的活動叫作.Net Conf ? 怎麼能不拜讀一下呢~

這邊可以再借用”部落”一詞,它是圍繞於網絡配置協議NETCONF而生的技術部落,這種網路協議我完全沒概念。書中的這場活動就是專業的技術年會。主辦單位是Study4,一個以台中為家的微軟技術社群,創立於2010年代早期,初衷是希望讓台中可以接觸到更多最前緣的技術資訊,畢竟十幾年前資訊交流的便利性無法跟今天相比。他們每年都會舉辦2-3天的議程,讓同行、同好一起共襄盛舉。這種活動一方面是技術交流,另一方面也是企業延攬人才的好地方。

本書作者Poy是熱血的資深工程師,連續多年獲得微軟MVP的殊榮,他也是本社群的核心成員,並於2019-2021年疫情期間擔任這場社群盛會的總召,直接用行動奉獻社群,也在此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如同Medium平台上面有很多科技人熱心地筆耕不輟,分享和記錄觀點,Poy也有在寫技術類的部落格文章,但這次很特別,他鉅細靡遺的寫下另類的紀錄,亦即舉辦活動的心路歷程,以及辦活動的”技術指導”。

從怎麼設計課程、如何邀請講師、票價該如何制訂? 到如何訂場地和處理垃圾? 無所不包,假如你哪天有要辦活動,一定會感激曾經讀過這本書! 魔鬼藏在細節裡,這本看起來是無聊的工具書,卻出乎意料的有溫度和人情味,融合工程師獨有的幽默感,讓人很羨慕有一個如此活絡的社群存在。或許也會進一步讓讀者反思該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社群吧。

偶爾跳進不同的異溫層,可以看見超乎想像的人文風情,或許也能帶回某些想法回到自己的同溫層,讓破圈成為新的可能?
展開
江大成電商創業筆記:如何透過社群媒體、直播,轉化成商業流量,大成小館從零開始到年營業額破千萬的58堂課
讀者評分
4.0
|
2025/01/01
江大成是「大成小館」的創辦人,這是一間創立約五年的電商餐飲品牌,一開始的產品是乾拌麵,就跟曾國城的曾拌麵類似。前幾年疫情大家都只能待在家裡,所以food tech蓬勃發展,食物科技包含跟吃有關的一切領域,這個詞看起來有點華麗,但實際上處理的是非常平凡的飲食需求,不外乎包裝、保鮮、物流等,市面上也有專門分享食物科技的商管書,可供有興趣讀者研讀。

如果有在用臉書或社群媒體,這十幾年下來應該每年都會接收到很多新粉絲社團的推文,貼文的格式很適合作為”筆記”分享,例如閱讀筆記、探店筆記、育兒筆記,以及投資或創業類的筆記。社群媒體的分享已經不再單純是興趣分享,它已經是很多網路電商仰賴的收入來源,電子商務的重要性已經等同實體通路。

電商的經營是一門學問,一方面來說很深奧,因為要學習如何建立社群、網路行銷、內容創作,但另一方面其實網路讓經營小本生意的門檻降下來,你只要有心、持之以恆,保持初衷跟廣大的網路互動,最後都會在演算法的幫忙之下找到跟自己志趣相同的社群。有了人潮就有商機,消費是現代人生活的重心,工作賺錢的目的就是要有地方花,所以社群建立起來,下一步通常就是開始商務活動,當起團主揪眾團購人氣小物。

假如你是老闆有願景,就該善用網路的規模化效應,積極跟粉絲互動建立品牌信任感,粉絲經營跟二十世紀的無差別行銷完全不同,今天講究個別化行銷,你只需要專注於經營自己的粉絲受眾即可。有趣的是,2020年代的行銷不限於公司品牌,創辦人本身也得是個走路的品牌。如果你有在使用小紅書,會看到中國連雷軍等最大咖的企業家都有在經營個人帳號。行銷方法真的是隨著時代不斷改變,現在網路上也有很多教人經營自媒體的課程,素人成為網紅已經是現在商業經營的必要環節。

社群媒體真的是很神奇的發明,每個人關注的同溫層都迥異,像我媽就很喜歡分享瓦城老闆娘Kelly Woo的IG reels給我,說她非常優秀懂得如何善用網路觸及更多客戶,而且又那麼真誠,幫瓦城的品牌加分不少。確實呢,如果點進去看她的分享,所謂的集團老闆娘頭銜不再高不可攀,反而給人一種親切感,看到她們透過餐飲與客人分享美食,黏著度自然快速增加。

總之,如果個人想要開始踏入電子商務的領域,一定得建立鮮明的個人品牌。在以前如果你想觸及消費者,必須透過傳統媒體和廣告,但這些管道一般都被那個產業的從業人員所控制,除非你花錢購買曝光,否則沒有機會大規模擴散。什麼意思呢? 以前如果你想當藝人,你得上固定幾檔節目,綜藝大哥要願意給你曝光機會,你才有機會往上爬;或者你想在捷運或公車上打廣告就要給廣告公司一大筆預算才行,因為整座城市的廣告設施都是由特定幾間廣告公司掌控,所以你搭捷運才會一直看到東森的廣告~我們習以為常的背後,每個領域其實都是由少數人管理。另一個例子是廣告永遠都是星二代代言。

因此如果以打破傳統機構的角度來說,社群媒體是很棒的發明,它讓我們素人終於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同溫層或部落。”部落”這個詞聽起來是負面的,但如同2024年金融時報和施羅德投資年度商業書獎決選作品《Tribal: How the Cultural Instincts That Divide Us Can Help Bring Us Together》所探討的,部落的存在是人類天性使然,個體從一出生就不斷尋找部落,才能在原始的蠻荒中生存,社會也是建立在多元的部落之上,互相競爭、互相制衡,進而促進文明的演進。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那麼蓬勃的閱讀、創業、興趣…等各種社群。我以前都覺得自己在荒原中流浪,沒有找到歸屬的社群,後來發現部落也是一種想像層面的建構。有了這層理解以後心態上舒緩多了,也開始把自己的專業領域視為”工作上的部落”,下班以後回到”文本的部落”,寫作時也有”創作的部落”,看紀錄片時又有”新聞的部落”。網路時代的身分建構既遊走又游離,我們的意識在處理資訊時,確實又不斷切換價值觀體系,才能不被集體的意識洪流沖走。

繞了一大圈回到電商相關的主題吧。江大成這幾年常上綜藝節目,受益於母親徐薇老師的名氣及人脈,他在傳統的媒體渠道上增加了不少曝光度,但如同藝人們已經無法只靠通告收入生活,第四台已經是明日黃花,觸及的消費者都是年紀較長的長輩,所以電視廣告幾乎都是賣藥或保健品。年輕觀眾的眼球已經轉移到線上好久了,如果想經營零售生意,勢必得經營電商和個人品牌。

我個人沒有特別去追蹤江大成,但可能因為我會關注新創的新聞,他的粉絲團”江大成創業筆記”廣告有跑到我的feed裡面好幾次,印象中也有快速瀏覽過,不過並沒有按下追蹤。反而是我去台北市三興分館借書時,在新書區看到他的紙本書,突然萌生想要閱讀的興致,因為這種書才接地氣,不會講那些虛無縹緲又沒用的學術理論。借回家下午兩個多小時一次讀完。

江大成是個非常有想法的年輕創業家,讓他獲得兩位台北市長專文推薦,某方面也可見網路聲量的重要性,得敢秀、敢要求,才有機會脫穎而出,讓有資源的人拉你一把。新聞指出他今年28,畢業於台大經濟系,學生時代適逢電競浪潮,他決定不走傳統路線,大三或大四就跑去Yahoo電競實習,畢業去上海當電競團隊經理,一年後2020年就遇到疫情回台,藉此機會就創業了。

因為他本身喜歡料理,就先從乾拌麵起家,接著每周三固定直播跟粉絲互動、辦活動,積極參與節目搶曝光,籌辦團隊,聯繫廠商,建立出貨流程,異業合作…開始馬不停蹄的創業生活。如同矽谷的精神,創業家一定要寫創業筆記分享創業點滴,於是就有了粉絲專頁,最後就是集合成一本約6萬字的年輕人創業分享。

本書真的都是”乾貨”! 對於想要經營電商的讀者非常推薦,江大成分享的內容很實務,讓想要了解如何從無到有建立電商的人來說非常有參考價值。此外,身為經濟系高材生,對於市場的運作自有一套見解,如果你有看過類似的電商經營哲學,大概可以預期作者要分享的商業洞察。

我虛長作者四歲,自己也累積一點職涯心得了,但偏向專業服務者的面向,本書有一些見解對我就比較沒那麼深刻了,但他在創業方面的經驗讓我獲益良多。如果你想學習如何創作更多的”價值”,畢竟這也是工作的本質,推薦你可以讀一讀這本書囉~
展開
控制邊緣:未來科技與全球秩序的抉擇
讀者評分
4.0
|
2024/12/23
本書有入選2023年金融時報與施羅德最佳商業圖書獎決選,今年2024也剛被比爾蓋茲選為冬季推薦書單,好像一本書要獲得大家關注都得經過蓋茲爺爺的推坑~

8月時我有將本書的書評投稿至關鍵評論網,標題為——「《控制邊緣》:大洪水傳說與文明毀滅,AI、生物技術等下一波科技巨浪即將來襲」,歡迎去讀一讀,喜歡的話記得支持一下推出好書的出版社哦!
展開
恆河生與死:從恆河的今昔探索印度的未來
讀者評分
5.0
|
2024/12/22
(1)First Impression
十一月底去印度九天,參加Sandy在新加坡外派時認識的印度朋友的婚禮,Sandy三年前跟這位印度同事隨口說假如結婚記得邀請她,隨口一句話對方竟然認真,於是就有了這個天載難逢的機會去參加寶萊塢電影裡的婚禮。

外國朋友很神奇,通常對於”朋友”都滿熱情的,在我的感覺裡外國人比較會把朋友放在心裡,我唯一一位通信超過十年的朋友也是外國人,大學參加活動認識的日本人,至今我們都還會互寄明信片,而且他是那種會突然寄信來的朋友。

婚禮辦在粉紅之城Jaipur,我們研究一下觀光路線,決定在Tripadvisor上面找一間評價很好的旅行社Indian Maharaja Tour,走印度旅遊入門路線金三角,就是從德里入境,接著去阿格拉看泰姬瑪哈陵,再去齋普爾。這是印度最多觀光客的路線,所以旅遊設施完善,競爭也很激烈,在網路上可以獲得好評的旅行社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品質。

印度未來會跟台灣有越來越緊密的合作,但你跟身旁的人聊印度,大部分都還是說聞到咖哩味;都是強姦犯;拉肚子有四種程度: 輕度、中度、重度、印度…這一些充滿歧視的印象。台灣受日本文化影響太深,幾乎都只想到要去日本旅遊,但明明去日本更貴,然後永遠都說以後再去遠一點的地方(就是永遠不會去)。我們也跟日本人一樣潛意識很排外,特別是對開發中國家都有一股優越感,明明東南亞、甚至印度在某方面都已經快超越我們了,卻還沉浸在亞洲四小龍的昔日榮光裡。

(2)Institution and intuition
年紀越大發現社會文化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機制,而且深深影響每個人,所以不用設想可以改變別人的看法。新聞學的使命是透過報導傳遞嶄新的觀點予閱聽人,有趣的是一些新聞人入行多年以後想通了,其實這些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安慰而已。新聞有週期,每隔一陣子就會有似曾相似的場景,然後大眾就會議論紛紛,但最後還是老樣子。例如國會打架,看久了就麻痺了,所以很多人政治冷感。我們回來後,那位新娘朋友還傳了國會打架的印度新聞畫面到Sandy的Whatsapp問她Is it real? 不愧台灣”硬”實力的輸出!

現在自己閱歷稍長,大概能理解緣由,人類的思考模式有一個固定的模板,洞悉透徹的某些人就知道如何操弄這種思維模式。對創作者來說,如果還要維持創作熱忱,這個認知頗讓人失望,因為知道自己的創作只是向回聲筒說話,沒有人聽到就反彈回來。不過另一方面也讓人感到輕鬆,把話筒放下,抬起頭來看遠方,反而可以狂吼亂叫~~空谷跫音,跟大自然有了共鳴。難怪現代人都不想跟人說話了,寧願跟花草動物為伍,與AI伴侶談戀愛。大分眾時代,獨釣寒江雪,別有一番雅趣。

我的意思是每個人都無法被別人改變啦,除非對方天生好奇有冒險精神,樂意接納新事物,否則很難說服別人做任何事。這種號召力或許是天生的,所以我很羨慕有領袖特質的人。

從印度回來跟坐我旁邊的同事分享,沒想到他竟然很快就決定跟這間旅行社下訂了。他一月要去不丹蜜月,未婚妻也熱愛冒險,他說既然印度是人生必去的清單之一,不如就順路怒衝一波吧! 真的到三十歲以後常有這種感覺,當下不做某件事,應該就沒機會了。

我很意外竟然有人會因為自己的分享就決定去印度”這種國家”,因為他”聽得懂”其實印度很安全,畢竟都跟著導遊根本不用擔心,但大部分的人應該都還是無法接受。這應該就是所謂磁場吧,人長越大越孤單,所以要努力找到理念契合的同伴,這一點我還要再繼續加油。

(3)Conclusion
扯了一波要回歸正常書評的寫法,接下來要來好好介紹這本書的內容。

我沒想過自己這麼快就有機會踏上南亞次大陸。印度文學在世界文學裡可見度很高,因為她是前英國殖民地,本來就有很多英國作家會來印度走跳,最經典的莫過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普林的《Kim》,他是19世紀英國殖民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出生於British Raj,所以他也以此為背景寫了很多作品,影響往後世人對於印度的看法。

如果你平常有在接觸外國文學的資訊,應該對於印度文學不陌生吧。我個人很愛讀閱讀世界文學,基本上來者不拒,我很愛去探索每個國家的文學地景,以前也研究過印度的書單,甚至還有寫過閱讀心得! 目前忙於工作沒空大寫特寫,world literature翻過一山,還有一山,這也算某種山岳文學嗎🥰?

這一年多發現好多讓人雀躍不已的世界文學資料庫,例如令我興奮不已的”Words without Borders”,竟然可以用國家當作書單篩選器!! 好愛文字的力量! 究竟要敝帚自珍,還是毫無保留大方分享呢? 其實寫札記也是一種滿足當journalist夢想的好方法~凡寫過必留下痕跡,本來以為要寫國際評論,沒想到自己天生注定要寫的主題竟然是很瑣碎的個人隨筆。也好,以蔡瀾為師,方寸之間,白紙一張,任我揮灑😉。

(4)Foreign Correspondence
印度是一個歷史源遠流長的國家,號稱人種博物館,印度有超級多種族擠在這個次大陸,去年人口也超越中國,成為世上最多人的國家,目前已經有十四億人,幾乎佔了全球六分之一的比例。重點是印度人還不滿足,他們看到中國一胎化的下場,更堅決要更努力製造寶寶,讓印度文化綿延不絕。關於印度人口這個議題,有很多的書都在探討,它在印度政治圈也是一個禁忌,印度獨立建國後唯一一次全國進入緊急狀態(1975-1977),某方面就是因為英迪拉甘地想要控制生育率祭出的鐵腕政策,結果適得其反。

另一個原因是印度宗教信仰虔誠,宗教一般都會鼓勵信徒要傳承香火,因為這是生命的自然節奏。加上莫迪這幾年提倡印度教優先,排擠穆斯林,執政黨BJP營造了一種緊張感,讓印度教徒認為穆斯林族裔正在大量”繁殖”(言下之意就是像害蟲),正在快速取代悠久而純正的印度教文化,因此政府鼓勵追隨者輸人不輸陣,一定要產出更多的Hindi babies讓印度文化源遠流長。莫迪也擔任總理超過十年了,他最大的爭議之一就是離間原本和諧相處的多元種族,特別是穆斯林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

我以前讀過幾本關於印度的書,包含旅遊文學和報導文學。旅遊文學一定要讀奈波爾的《印度三部曲》,但我只讀完第一本。印度因為英文也是官方語言,所以國際特派員在這邊如魚得水,國際通訊社也都有滿多特派員派駐於新德里或孟買。

隨意在亞馬遜上瀏覽就能查到好幾本特派員所寫的書,我以前也讀過金融時報記者Edward Luce所寫的《印度的奇特崛起》,以及華郵印度社長所寫的《Rogue Elephant: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India’s Unruly Democracy》,甚至還讀了一半2018年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商業圖書獎決選的《鍍金王國印度》,一般如果你要認識一個國家,去找國際特派員的作品保證讓你快速認識當地的政經環境和重要歷史脈絡。

假如你要從台灣視角認識印度,《孟買春秋》相信有研究過印度的讀者一定都知道,作者夫婿也是路透社記者。誠品印度書櫃其實就一兩排而已,頂多三、四十本。話說剛查到去年(2023)才出版的新書《前進印度工作去》,作者Cannie從2006年就到印度去闖蕩,至今已卓然有成,台灣創業家真的很厲害,一卡皮箱世界跑!

(5)Generation
我剛提到的幾本曾讀過的印度書籍背景年代都落在2008~2015年附近。金融時報的Edward Luce在他的書末感謝公司提供他輪調到印度的機會,原來金融時報內部有一個很搶手的計畫,可以讓申請人去印度外派幾年(感覺3~5年),歐美人最愛印度的靈性探索、瑜珈、古代文明等元素,他們就可以藉機四處旅遊,寫寫見聞,然後聚焦於某一個當下的主題,外派結束後公司會提供他們一年的空檔年寫書,他們就會回到歐洲或美國某個比較安靜的地方,例如羅馬某個基金會的villa,順便讓他們當駐村作家,靜心寫作,跟來自美國、南美、亞洲等地的藝術家交流。

Edward Luce聚焦的主題是印度的政治,他回來以後接棒的人就是標題這本《恆河生與死》的作者Victor Mallet(麥恆文)。他2012~2016擔任金融時報南亞分社長,我看書末的致謝應該就是內部的那個計劃。麥恆文後來又去巴黎當社長了,他們這種生活真的是讓人羨慕啊,但還好自己也可以亡羊補牢,用另一種方式來模仿與想像。

我有時候讀完書也會去臉書查一下每一位作者,他們這些二十世紀的新聞工作者通常不像二十一世紀的新聞人那麼辛苦要經營自媒體。新聞業跟其他行業一樣,有時候加入國際上最大間的公司有其好處,可以在公司品牌的保護傘下放心的當個時代的紀錄者,而不用擔心品牌方的贊助和流量轉換率。二十一世紀的自媒體新聞變成消費主義的紀錄者,促進資本主義的成長,網紅們的心得分享就是最接地氣的行銷手法。

社群媒體少數的好處之一是可以讓讀者看見文字後面的真實人物。我們也可以從一側面認識他們寫作的靈感來源。麥恆文的發文看起來有很多花花草草或動物的照片,而且很誇張的是他跟老婆一起在地中海駕駛遊艇,駛入威尼斯潟湖去品嘗地中海美食。這種生活真的是讓一位台北社畜感到羨慕又忌妒啊。

重點是我可以理解他為何會選擇”恆河”當作他在印度期間的焦點了。他是一位熱愛流水的冒險家,他在書的開頭就提到他對於世界各地的河流都有一股莫名的感情,因為河流是孕育文明的搖籃,河流是文明的母親,如果你對於歷史人文有熱情,應該也都能感同身受吧。

(6)Contradiction
恆河又是世界上最具靈性的河流,她乘載了印度古文明數千年的歷史,卻又被當代印度社會徹底汙染,這種互相矛盾的原因何在? 他決定一探究竟,從恆河源自喜馬拉雅山的源頭開始,一路說故事直到孟加拉灣出海口。麥恆文畢業於牛津英文系,這種頂級學府出身的記者說故事的功力叫人俯首稱臣。他飽覽群書,深度研讀與印度有關的書籍,特別是與恆河相關的學術文獻或旅遊文學。

很有趣的是他引用的幾本書我竟然也有讀過,所以說書籍都是交互參照的知識網絡,跟網紅眼中的印度感覺像平行時空。以恆河水究竟有多毒為例,葛溫德醫生的經典《最好的告別》尾聲他來到瓦拉那西將父親的骨灰撒入恆河,回歸恆河之母的懷抱,儘管不願意,他還是履行長子義務,將自己泡入恆河水中一下子。他身為美國最優秀的醫生,事前已經設想過各種可能的病菌吃了抗生素,沒想到還是遺漏掉某一種寄生蟲或細菌,只好回國後再休養恢復,可見恆河多可怕。

麥恆文特別寫了一章探討印度抗生素濫用的問題,印度有世界最嚴重的抗藥性問題,超級細菌透過恆河水四處流動,被所有人喝進身體裡,恆河水的汙染也導致每年數十萬孩童死於腹瀉。

另一本書《Kaleidoscope City: A Year in Varanasi》作者又是一位記者了,他在聖城瓦拉那西住了一年,每個老外都很好奇為何恆河水那麼髒,他每次看到印度教徒在河壇燒屍體後放水流,旁邊的信徒依舊若無其事地泡進水裡,而感到不可思議。他訪談了最有名的寺廟的老僧侶,老僧侶很生氣說已經接受過無數次訪談,記者信誓旦旦表示會讓世人知曉恆河面臨的大問題,結果都徒勞無功,使他都已經心灰意冷,訪談到一半就憤而離席了。但這也是新聞人的某種無力感,筆桿子的影響力還是有其侷限。

麥恆文當然會讀到這一段,然後再次造訪這間寺廟,原來的那位老僧侶已經過世,這次接受訪談的是他的兒子,完美詮釋”繼承衣缽”這句話,他講的話一模一樣,印度政府的承諾都跳票了。莫迪在首次當選總理時,刻意選在這座聖城演說,表示他會把治理恆河汙染當作首要之務,莫迪開了很多選票,宣告會成立專責委員並落實。

但相信你也可以預料,民主國家在推動政策上往往效率低落,印度貪污又嚴重,經過麥恆文的調查,印度政府從1970年代就已經推動好幾次恆河治理計畫,卻都無疾而終,甚至從來沒有一個完整可靠的數據評估成果,連究竟撥了多少預算? 每個單位統計出來的結果差了數十倍,結論就是這些錢都流入貪腐官員的口袋裡了,他們隨便出具一份報告蓋章就結案了,反正也沒有人會去調查金錢的流向。

麥恆文在書中會四處走動,跑遍印度南北,沿著恆河的主流、支流不斷移動,他也打趣的說當你去研讀”恆河治理”這個領域的文獻,你會驚訝的發現同樣的幾個人不斷出現,例如瓦拉那西大學的某位水利專家,或某個拯救恆河NPO的負責人。這些訪談有驚人的一致性,他們都對於政府感到絕望,甚至覺得恆河已經病入膏肓,但搖頭晃腦的同時,似乎又對未來保持某種樂觀,相信恆河之母終究會眷顧印度子民,未來總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剛有提到麥恆文很愛拍動植物的照片,你可以在書中讀得出來他有豐厚的生物學知識,他在描述恆河生態系時,對於各種動植物的名稱信手拈來,如數家珍,令我印象深刻。恆河流經大片印度國境,穿越人口最密集的幾個北方邦,印度因為並未嚴格執行汙水管理,工業用廢水、民生廢水都直接毫無處理就排入恆河,一路”精華薈萃”,對於環境的衝擊顯而易見。

恆河目前只剩源頭和少數支流水質比較乾淨,在這些地方動植物有了難得的喘息空間。回顧古文獻時,我們可以讀到幾百前年的遊人對恆河生機勃勃的生態系感到讚嘆,水質也是如此的清澈乾淨,誠如恆河之母該有的潔淨。反觀今天汙濁的河水,已不可同日而語。

本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麥恆文身為資歷豐富的水手,他在書中匠心獨具,竟然以恆河上的船隻為主題寫了一個章節,介紹印度歷代在恆河上行駛過的各式各樣的船隻。對於這種超級專業性的技術細節,一定要是行家才能寫出來。恆河在以前水量充沛,一直都是歷代運送貨物的交通要道,直到二十世紀公路和鐵路建成以後才式微。

今天恆河水運的比例佔印度整體運輸量很低的比例,一部分的原因是上游蓋了超多運河及水壩,把水導向都會區,或是用來灌溉農田或水力發電,以至於下游的水量僅剩涓涓細流,使船隻也無法航行了。麥恆文很詳細描述恆河的地理狀態,她是一條難以預測的大河,常常乾涸見底,但雨季(monsoon,另一個文學關鍵字)的時候又氾濫成災,我們可以深度的學習印度的水文環境。

最後當然要提到宗教了,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耶那》及《摩訶婆羅多》至今依然建構了印度人的哲學世界觀。印度教有3.3億個神,但三大主神梵天Bhrama 、毗濕奴Vishnu和濕婆Shiva一定要記起來,接著把《朝聖者的印度》放到待讀清單。

(7)Last Expression
在Hilton Jaipur的一樓禮品店,老闆指給我們看放在天花板高處的象神Ganesh,表示每天開店前一定都要跟祂拜拜請求好運,因為祂代表財富及好運。我們跟他說台灣也有類似的儀式,我們是拜關公,一位古代的將軍,老闆就搖搖頭,印度人的回答都讓人摸不著頭緒😅。聽完以後我當然二話不說買了一小尊象神回台灣囉,又失心瘋買了其他物件,結帳時老闆的搖頭晃腦我就知道意思了,盤子敲得很響亮,關公也救不了,畢竟蜀吳對立,我是黃蓋,願打願挨了。

這次去德里只待了一天快閃,沒有機會去走訪當地的書局很可惜,唯一有逛到的書局是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的免稅店書局,這間書局滿大的,Ratan Tata的傳記一大疊放在最顯眼的入口處,也有幾個書櫃主題就是Indian Literature。我有看到很知名的Sashi Tharoor,還有我最喜歡閱讀的那種知識份子寫的essay collections。印度的紙本書裝訂的滿精緻的,價格落在200~400台幣附近,Bloomsbury等國際出版社也都有印度分公司,負責南亞的出版業務。

我本來心動想買幾本,但這趟旅程已經買了幾套印度當地服裝參加婚禮,行李已經裝不下了,只好先把這幾本書加入Goodreads,決定回台灣再去Kindle Store購買…沒想到印度的書好像都有區域版權限制,竟然無法購買! 印度是個會讓旅人想再次造訪的國度,一定會找機會回去,屆時再買吧。

Incredible India!
See you soon.
展開
我們都是時間旅人:時間機器如何推動科學進展,影響21世紀的人類生活
讀者評分
4.5
|
2024/12/15
(1)時間是什麼?
這個問題最近一直在我的腦海中盤旋,因為過了一個年紀以後,對於時間的感知突然變得很麻木,年輕時常常會天馬行空思考”人生的可能”,但大部分的人過了三十以後基本上認清沒有什麼”可能”,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從學生時代想辦法考進好學校,出社會以後繼續跟人競爭。

當然這是比較負面的賽局思維,用這種思考模式生活也沒意思,二十一世紀網路讓人生各個階段的模樣過度清晰,很多人發現與其追逐某種不切實際的未來,不如放輕鬆躺平。不存在所謂的”社會”,社會是被想像出來的群體,顧好自己才是社會存在的意義。這種生活態度已經是普世價值,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也重新被定義,新世代不希望浪費寶貴的”時間”在工作上,大家都想趕快財務自由享受屬於自己的”時間”。

先把視角拉回自己身上吧,每個人難免都會受外部大環境的價值觀所影響,相信你我都渴望對自己的時間有主導權,再加上社群媒體會一直向你展示此時此刻理想的社會模樣,昔日友人們也會紛紛稱職地改頭換面,猶如文學的比喻,似乎彷彿好像就會成真,也確實會成真。

文學小說中每個主角都有人生遺憾,達成和解的方式其實不外乎幾種:灑狗血的就用死亡當作芭樂結尾;另一種比較溫馨的方式即傳宗接代,孕育和養育下一代,向未來傳承生命的美好與缺憾。莎莉魯尼《美好的世界,你在哪裡?》、莎岡《日安憂鬱》等都是這些套路。

(2)失去的時間
多累積一些人生歷練就會知道沒有什麼”可能性”,人生走向不外乎幾個結果,領悟了這個道理以後就會寬心的活在當下。先把這個階段該完成的問題解決,只能仰賴自己,腳踏實地上班,用心把交辦事項好好完成,等每個月薪資入帳,固定撥一筆錢去投資,剩下繳貸款及帳單;然後深呼吸,潛下心繼續在專業領域探索,報考新興議題的證書,做中學。讓日子在不知不覺中流逝,讓自己的”自由意識”消失於無形,全然接受命運的安排。等到某天猛然醒來,才發現自己已白髮蒼蒼退休,步向生命的終點…

呵呵,才不會放任其發生呢。年輕時在思想上叛逆,但行為舉止倒是中規中矩,幾年前還會胡思亂想,但上面的心得分享真的是這一年多的心境啊。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被抖音上面攻擊資本體制的浪潮所影響,個體最終都得依歸在時代的主體下,在我生存的年代,意即乖乖的蹲在企業體中生活。總比人民公社等主體更好啦~

雖然現在去中心化、共享化、碎片化的經濟當道,但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最安穩的還是惦惦吃三碗公,待在某個舒適有成長空間的企業裡,尋找一種三十世代的安全感。看著自己的簽名檔已經有英文的manager一字,終於不再是specialist,卻不知為何會想到imposter syndrome,我可能心理學的書讀得不夠多? 不要想太多,周一到周五繼續腦袋放空,專心盯著銀幕整理資料和做簡報。周末有餘裕再來跟普魯斯特學習怎麼回憶失去的時間,時間會讓文學越陳越香,我二十出頭時無法理解為何意識流會成為二十世紀文學的突破。三十出頭才懂得由衷讚嘆文學史上文豪們的文字功力,in search of the lost time.

日復一日,醒來上班下班,中午訂”作燴”送到公司爭取午覺時間,下班洗洗睡。時間就這樣快速的消失,意識流讓我想起十幾年前某個慵懶的午後,瑪德蓮太做作了,趴睡在台南圖書館那些對長大以後的夢境遐想,醒來了,睡著了,中國古典詩詞亦歌詠時間的無常,大江東去,原來時間有方向性,一江春水向東流,可否可否,偏安南方,一闋新詞上心頭,綠肥紅瘦,但歷史無情,北方遠處已稍來元曲的傳唱,連四大家都沒時間探索了,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西廂懷古。摻雜科幻情懷,夢醒時分抵達,網路創世紀3.0,個體意識自動生成,人的心自動化導入,原來我們都是時間旅人!

(3)時空幻覺
書評可以這樣寫真讓人開心~一秒摘要式的閱讀心得難怪反而可以吸引好多讀者關注,小紅書好多機器摘要,幾個月就數萬粉絲開通蒲公英。我的書評是在夢中寫就,斷簡殘篇,毫無邏輯和連續性,不知所云對不對。三十世代還在叛逆是不是太不成熟了,但沒關係吧,文學要抵抗時代,可能是最後一代手寫的書評了,讀者們請當作AI幻覺,ChatGPT 5.0開放前,碩果僅存的電路擾動(glitch),訓練資料的瑕疵,導致產出的摘要不夠精準。

我過去半年一直想要把”時間”當作閱讀的主題,諷刺的是好不容易書都買齊了,卻找不到閱讀時間。我研究後列出四本想讀的時間之書:《我們都是時間旅人》、《時鐘在說謊》、《解剖時間》、《深時遠見》。我想要了解”時間的感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沒意外,自己的生理時間應該也走了三分之一,生命的有限性(or雙關:有線性)攤開在眼前,仔細一想真的滿可怕的。回想過去閱讀的記憶書架,還沒有關於”時間”的閱讀筆記,甚至連霍金最經典關於時間的作品都沒讀過。

要在下班後抽出時間看書也越來越難,想要探索時間,在閱讀的過程中勢必得完全靜下心沉澱,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緒,嘗試感受或理解時間的意義。一般來說這種書都得讀1-2周才能內化,所以如果你工作太忙了,還是去讀商管書為宜。這好像也是長大以後要學會的trade-off,花時間看這種職場上no one gives a shit的書讓自己心靈滿足,但又會影響到全心全意衝事業的”時間”。光一個工作時間和閒暇時間就能有這麼多小劇場(是不是很煩嘿嘿),把視角拉遠來看,想必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主題!

(4)時間機器
從小就開始讀書也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這本《我們都是時間旅人》的開場就是被譽為科幻小說始祖的HG威爾斯的經典作品《時間機器》,對書中故事瞭若指掌。我開始學會讀書識字大約是2000年,這本書出版於1895年,就在即將跨入20世紀之際,2000年左右網路開始普及,資訊流通更快速,科幻這個文類在台灣也逐漸獲得讀者關注,身為一個小男孩,一定對科幻充滿好奇,《時間機器》當時已是公版書,市面上已經有好幾個版本。我讀的版本竟然在博客來還能查到~我讀的是2005年棉花田出版,第一次接觸到時間旅行的概念,後來也有再讀威爾斯的《世界大戰》,都打開了我對於書中世界的嚮往~

《我們都是時間旅人》的作者葛雷易克是美國一位暢銷科普作家,GR上面每一本著作都有破萬筆評價,非常厲害! 他也是記者出身,在紐時擔任編輯和記者十餘年,專門報導科技和科學。他畢業於哈佛英文系,所以可想而知他文學造詣極高。他出版過好幾本書籍都有獲得美國圖書獎等殊榮,他也有寫過牛頓、費曼等科學家的傳記。他寫作的題材類似葛拉威爾(連名字都很像哈哈),都是那種似乎很神奇又無聊又難以言喻的東西,長篇大論,縱觀古今,引經據典,帶領讀者鳥瞰式飛越某個主題,讓我們瞭解它在人類集體歷史中的故事。

葛雷易克寫過專門探討”資訊”和”渾沌理論”的書。以”資訊”為例,我們活在一個資訊氾濫的世界,但你是否曾想過資訊的本質? 2024年牛津出版社票選年度單字叫做”brain rot”,今天我們這些網路使用者看到這個詞,已經傻到會心一笑,我們超腦腐,但是又熱愛這種感受😆。最近又有新書《過曝時代》,身為一個過來人,十年前就已經有一模一樣的社科作品在批判了,結果我們還不是超愛嘛😉,這種書真的不用看,因為十年後也還是一樣。我們就是愛腦腐的快感,所以很值得去思索一下”資訊”的本質。讓我們一起探索腦腐的源頭,改善一條河川的水質,要從源頭活水來。

(5)時間簡史
葛雷易克已經好幾年沒新書了,最近期的是2016年的《我們都是時間旅人》,英文書名叫「Time Travel:A History」,顧名思義它介紹了時間旅行的歷史,它不是在探討科學原理,而是從文獻上去思索時間旅行在人類文化中扮演的角色。時間旅行這個概念是受到威爾斯的那本書才逐漸融入大眾的思維裡,人類對於時間旅行的想像,竟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那以前人們對時間並沒有太多的想像,時間只是一個單方向的介質。

不過隨著文藝復興、科學革命的到來,人類開始學習理性思考,科學家開始把時間當作實驗的一部份,用來測量他們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古典物理學的宗師牛頓也把時間當作實驗的一環,但牛頓的時間觀是上帝時間,亦即時間是上帝的一種度量衡,時間的本質人類並無法理解,也沒有必要去理解。時間是恆定的,時間是一種上帝制定的秩序。牛頓提出了完美的古典力學,在那個世界裡,一切都是完美可預測的。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物理學家開始發現古典物理學的侷限,他們觀察到一些現象無法以古典力學解釋,這些晦澀難解的領域後來就是廣為人知的量子物理學。在極小的尺度底下,亞原子的表現無法預測,甚至還有超乎人類認知的狀態,例如量子糾纏,正與反可以同時存在。量子物理打破了人類的知識邊界,至今仍在持續擴充。量子物理的理論也被應用在各種創作媒介,多重宇宙、平行宇宙、時間旅行…都是量子物理移花接木的成果。科學與人文交融,讓二十世紀以後的人類大開眼界,知識觀點有如宇宙大爆炸,只要人類想像力可及,凡事皆有可能。

「時間旅行」就是20世紀新興的思維框架。這邊岔個題,我覺得讀理組很棒,因為高中物理其實很有趣,可以接觸到古典物理學和入門的量子物理。我有幸在大一電機學院繼續研讀大學版本的基礎物理,大一的物理對於愛因斯坦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有更詳細的介紹。當初為了準備段考絞盡腦汁,突破想像力的極限,被迫接受了某種”難以接受”的思考模式。時間和空間竟然是相對的,端視觀察者所在的座標而定。文組的讀者朋友就比較可惜了,因為科普書通常介紹得太淺,淺到根本無法理解。現在回想,物理和化學都是滿有趣的科目,如果知識的探索能夠免除考試的壓力,那該有多美好。

(6)閱讀時間
如果你對上述有基礎概念,《我們都是時間旅人》讀起來會更有趣,但如果毫無概念也無妨,因為本書並無技術性,作者關注的是時間旅行的意涵。舉例來說,究竟有幾種穿越時空的方法呢? 如果能回到過去或跳往未來,對於歷史會有哪些影響? 所謂的永恆是什麼意思? 時間有形狀嗎? 我們都會下意識把時間當作某種線性的東西,可以往前或往後,但在科學理論裡,時間和空間可能交疊在一起,所以就有多重宇宙等假想。

葛雷易克博覽群書,書末的書單超過一百本,他先從科幻文學出發,分析時間旅行這個概念如何透過科幻小說雜誌普及到大眾的思維裡。接著他會從哲學的角度來分享該如何思辨”時間”的本質及其意義,古往今來最愛左思右想的哲學家們對時間有各式各樣的思索,葛雷易克會一一帶領我們領略他們的省思。當然囉,葛雷易克既然是科普作家,他一定也會介紹時間旅行在科學上的基礎,但這個部分就比較薄弱,略知一二即可。若你是硬核讀者,就直接去找大學參考書來看吧。

葛雷易克的思緒是跳躍性的,這種寫法會讓一些人無法跟上,GR上面也有不少人抱怨看不懂他想要表達的意思。或許時間這個主題本來就無法很有脈絡的敘述吧,我個人很佩服也很喜歡他這種輕快又”翩然”的闡述,向一代大師致敬。

本書某種程度上也是二十世紀時間旅行科幻小說的文學評論,眾多陪伴我長大的科幻小說都有被提及,葛雷易克的筆像魔法棒,把我腦中遺忘已久的突觸重新激活,再次提醒我科幻的迷人之處。他也打開了全新的時間視窗,等著我從書架上取下,一頁一頁,用心感受掌間的文學宇宙,好好享受一個人的閱讀時光。
展開
一次讀懂商業經典
讀者評分
4.5
|
2024/11/07
《一次讀懂50本經典》這個系列目前有八本書,而且全部都有翻譯成中文,這是一個很棒的書評合集,作者Tom Butler-Bowdon是一位澳洲人,他曾經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工作過,擔任的工作類似幕僚,幫官員編寫演講稿。他在YT的影片中回憶這段經驗讓他學會怎麼濃縮重點,因為官員都很忙,他們要求底下的文膽盡量把報告的重點濃縮在一張A4紙上。

這就是現在書評最流行的寫法,一頁A4如果換算成中文正常間距、字體12的話大約1000~1300字,差不多是現在社群媒體書評寫作的字數上限,更多的話就失去耐心直接滑掉了。如果你要發小紅書,最多也只有1000字。如果你去看轉換成粉絲專頁的媒體文學副刊,那些散文也大約落在這個區間。假如你有嘗試寫重點摘要,體感上大概能知道1000~1500字確實可以傳達不少資訊了,不要廢話或離題,可以將一本書的主旨清楚傳達。

假如要深度評論,至少要2000字以上,比較能有起承轉合,2000字其實如果有寫作習慣的人大概1-2個小時就能寫完,就像我這篇單純敘述口吻,平實敘述一件事情,沒有去探究細節和引用其他資料,很快就能完成,一般日記也是這種寫法,單純把腦中漂過去的想法和感受寫下來。

如果要分享在有新聞公信力的媒體平台,或者是以出版為目標,或是學術性質的評論,字數有機會超過3000字。之前讀過吳明益老師希望學生能訓練自己習慣寫3000字的文章。這個字數大約是九歌散文紙本書頁面5~6頁,內容很扎實,但也要看你寫作的主題,除非是自己喜愛的題材,否則要寫到3000字會滿痛苦,讀者也能讀出來根本沒有感情。

我很喜歡讀書評,特別是這種書評合集,但如果你去認真研究,就會發現這種書超級少! 為了避免完全跟社群脫節,我也是會在社群媒體潛水看看目前閱讀社群的活動,現在很流行寫讀書心得,閱讀帳、BookTube、Bookgram都有很多粉絲(不像我都沒粉絲😅),發文也會針對不同平台的調性量身訂製。我一開始犯了那種古代讀書人的陋習,覺得這種寫作不夠文學,也不稱稱自己有幾兩,算個老幾,頗自以為是XD。

後來看了國內外一些讀書網紅的分享,也才恍然大悟自己短視近利,他們面對鏡頭都落落大方、侃侃而談,分享閱讀的多重境界,看完就自嘆不如了,他們有社群思維,反觀自己閉門讀書。但有好有壞,感覺大家閱讀都是為了交流,反而自己越讀越迷惘呵呵。不過當代網路社會眾說紛紜,基本上沒有共識,閉門讀書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不受干擾,時間一久會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在自己思維尚未成熟前就被集體思維主導的話,應該會無所適從,一些淺見供有緣人參考^^。

我有找到幾本英文書評合集,這種書如獲至寶。50 Classics這個系列我目前讀了四本,而且我還網購二手書! 這種書要買回來收藏,讀起來也沒時間壓力。過去一年我也有讀了另外兩本書評集,讀書筆記等我有空再來寫,最近換工作要專心上手~《Sunday Best: 80 Great Books from a Lifetime of Reviews》和《Around the World in 80 Books》。50 Classics和這兩本都是最頂級的書評了,我想不到質量更好的寫法了。

英國泰唔士報周末版叫Sunday Times,他的首席書評人John Carey是英國最知名的文學評論家之一,他也是牛津大學的教授,也擔任過國際曼布克獎主席,他也有寫了一本《A Little History of Poetry》,這個A Little History書系是耶魯大學旗下廣受歡迎的通識讀本,中文翻譯為《40堂公開課》,例如《文學的40堂公開課》,漫遊者文化目前也出版好幾本了。

我也好想找時間要來研究English poetry,幾個月前接觸莎士比亞,覺得用英語讀詩好好玩,而且很神奇現在竟然開始能讀懂英語詩,英文只要不用托福的讀法,就都超有趣! 每次讀英語文學類的書都一直在引用Wordworth、Yeats、T. S. Eliot等人,我還看到一本《The Waste Land: A Biography of a Poem》講述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荒原》如何影響整個20世紀歐美文學圈。每次”延伸閱讀”都覺得不可思議,浩繁書海,何時可以盡情徜徉? 所以要趕快認真工作,趕快財務自由~

John Carey自從1977年就受邀為Sunday Times寫書評,一寫就四十幾年,累積了超過一千篇作品。他1987年曾經出版過《Original Copy: Selected Reviews and Journalism, 1969-86》收錄過初期的作品,這本《Sunday Best》是收錄後面三十幾年的作品,時間跨越1980~2020年代,根本就book review chronicle,連書評讀起來都有”時代感”,你就知道多厲害! 這本心得以後有時間再回來寫,它讓我彷彿變成British reader回顧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英美文學。

John Carey也寫過《Pure Pleasure: A Guide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ost Enjoyable Books》,介紹100本20世紀的經典讀本。我在查閱讀合集的時候,發現2000年之交有好幾本回顧20世紀書籍史,很難想像20世紀已經離我們那麼遠了。今天川普又當選,世界歷史的走向到底會怎麼發展呢? 與其擔憂,不如回到安靜的文本中靜靜的研究吧~

《Around the World in 80 Books》作者David Damrosch是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主任2021年出版的世界文學導讀,這本不得了,哈佛學者的書都品質保證,含金量極高! 他把世界文學區分成16個版塊,你可以Google它的Table of contents就可以看到書單。我第一次接觸到中東、波斯、中南美、加勒比海(安地列斯群島)、非洲文學!! 雖然每個版塊大約都只有4~5篇短文,但每篇都是大補帖,讓我見識到世界文學地景之幅員遼闊,真的好希望能一直泡在圖書館裡(或自己家裡),慢慢品味這些文學經典。

我已經很久沒有那種因讀書接觸新領域而起雞皮疙瘩的快樂了~書中在日本板塊有介紹日本俳句之聖松尾芭蕉和《源氏物語》,台灣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被日本殖民😌,我聽過他們,但很神奇的是從來沒有去研究過作者和作品的故事! 接著,我們又來到中美洲,接觸到阿茲提克和馬雅文明的詩,我這幾天又看到一本墨西哥作家José Juan Tablada的書《微物的情歌:塔布拉答俳句與圖象詩集》,印象中他也有在墨西哥板塊被提及。中國的板塊他提及西遊記、魯迅、張愛玲、莫言、北島,這些我就很熟悉了~真的是literary journey❤️。

繞了一大圈,回到50 Classics。因為後續還有好幾本可以寫,暫且先停在這裡。Tom Butler-Bowdon有在經營Substack,名稱叫做「Success On Earth」,50 Classics前幾本都是自我成長的書籍,也包含成功學,甚至透過哲學來思考何謂成功的人生。標題這本50 Business Classics是他最新的一本作品,出版於2018年,大部分都是暢銷類的商業書籍。商業圖書較難歷久彌新,每隔幾年就會流行不同的商業思維,例如十幾年前很流行傑克威爾許等business guru的經營哲學,但事過境遷,他提倡的比例淘汰制讓美國企業習慣性mass layoff,如今已讓勞方對於企業失去信心,Corporate America也就瀰漫一股消極的工作氛圍,這也是川普可以獲得大眾支持的原因之一。

50 Classics是一個非常讚的書評合集系列,超感謝時報出版願意全部引進! 對於上班族來說,商業書籍是最適合的讀本,不妨讓大師領路,一本當50本,這種投報率太高了,還0手續費,動動手指翻翻頁就有充實的意識流,ETF的股息要再投入,真是完美的投資組合!
展開
直播主不能說的秘密:上百場直播培訓講座,從素人到爆紅主播,經營法則首次公開!
讀者評分
4.0
|
2024/11/04

你就是品牌!

如果在網路上有在創作的人,不管是以網路為業,或單純興趣分享,有一個最重要的技能就是網路行銷,網路行銷自從2010年代社群媒體成熟以後,已經有非常成熟的網路商業生態系。我雖然讀商學院,但腦袋非常死板,被網路發明者的初衷所感動(愚弄XD),以為網路是一個興趣分享的平台,讓知識互通有無的工具。

學生時期就一直都有接收到”網路行銷”的課程廣告,總是很自以為覺得這是一門不需要學習的常識,好的內容自然會吸引人啊,幹嘛需要花錢上課? 網路分享不就是打破藩籬,讓人們更認識彼此嗎? 天真的”做學問”,等到大夢初醒,這才發現原來《萬物的價值》是這樣產生的。我捫心自問了很久,為什麼那麼輕易就被教科書那些迷人的學術理論所說服,優雅的公式詮釋了人類文明的進程,落實資源平等分配,彌補資本結構的缺失…?

懵懂踏上探索知識的那一刻,真的沒想過到這個年紀得到的答案這麼簡單,根本不需要那些理論模型呢,該關注的重點是等號後面的值有多少零。更傻的是,竟然沒有想過網路分享最終都得商品化,自媒體經營第一天條—無法變現就無法永續。矽谷第一批網路創業家在網路正要普及之際,就已經都規劃好未來的商業模式了,使用者都是韭菜循環裡的參與者。

徐志摩的詩寫得太好了,我甘心當一條水草,在康河的柔波裡,看著知識的塔樓倒影,因為缺氧忍不住倒抽一口氣,沁冷的水灌入肺中溺水了,視域漸漸模糊,終於一片黑暗死寂。輕輕的我走了。回到兒時的筆記本寫情詩好了,好純粹的文學性呢。仍然很憧憬劍橋的意象,好懷念那句——Sidere mens eadem mutato.

“The stars change, the mind remains the same.“

安迪沃荷在60年前就已經預言在未來人人都有15分鐘的時間成名,不愧為大師,總能精準透視未來。關於媒體的歷史,有興趣可以去追本溯源,但簡而言之,社群媒體的發明讓所有人都可快速成名。這幾天走鐘獎在網上引發討論,議題主要是網路創作圈的熱度似乎不若往昔,我看Dcard留言竟然有說因為YT已經是落伍的展業了! 我看到時驚呼Are you kidding? If so, 該不會Threads才是正夯的變現平台吧? 脆的商模我還沒研究過欸,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啦。

我想到去年讀的書《Like, Comment, Subscribe : Inside YouTube’s Chaotic Rise to World Domination》,這本介紹YT的企業傳記竟然沒有繁中版,明明YT已經是當代的電視了,照理說大家應該都要非常關注這間Alphabet的金雞母才對? YT推動了全球的創作者經濟,也是最大方的平台。如果你想瞭解當代的商業世界,記得去找那些大公司的business biography來讀一讀,保證收穫滿滿。

如果你想學習網路行銷,有好奇心的話可以去讀企業的創業故事,但建議不要像我一樣重蹈覆轍,直接去找實務指南和工具書就好了。不過謹記哦,這種書的時效性只有一兩年,”遙”想三年前直播正夯,疫情讓大家都泡在網上,台北街頭到處都是直播廣告,排山倒海之勢,讓人堅信直播就是網路行銷的未來。但在書末,作者也非常敏銳的提出觀察,未來是短影音的天下,網路行銷的模式又要轉向了,或者用比較樂觀的角度來說,變得更加豐富多元了。

直播在即將踏入2025年的此時,已經成為網路的底層結構之一,或許可稱為網路的元資料。今年起我在IG和小紅書看到的行銷教學都是短影音,加上Canva的設計教學,皆為2025年創作者的必備技能。

話說Canva是澳洲最成功的科技新創公司,幾年前有讀過她的case study,但沒想到竟然會成為當代網路美學的基礎層。科技的進程太快了,已經讓人無法跟上。直播已經由虛擬主播代勞,無限複製的數字人可以同時帶貨。

你就是產品,身兼PM,到底是網路行銷,還是個人行銷? 我還記得20世紀末有抵抗品牌的倡議《No Logo》,但果然盡信書不如無書。

You are the brand! Are you? Is he/she? Are we? Are they? Am I?
Sure, everyone is 😉.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