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乾脆來寫一本書叫《Reading in the 30s》好了,喜歡文學的人可能會誤會以為是1930年代的文學介紹,恰巧也快要2030年代了。我們這些愛書人永遠活在一百年前的時空,以為自己住在巴黎跟歐陸知識份子談天說地😌,結果現實生活根本沒人在乎文本裡的哲理思辨。回到家看到架上放著那本《百年孤寂》,不愧是文學經典呢!!
後來岳父讀過一篇我寫的關於澳洲房地產的讀書筆記,突然說小馬寫得不錯! 果然人都有關注的興趣,為了增加談資,更認識營建領域的思考方式,以及填補最近的空虛感,應該要接觸一些實體化的事物。剛好被推薦一本Great on Kindle,我來讀一讀紐約頂尖室內裝修師的回憶錄吧! 我也很好奇從事100%物理性質工作的匠人,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奇思妙想可以分享給我呢?
[It's a science book, but with a bit too many author-insertions/memoir for me. Like, do I care that the author is a colorectal cancer survivor or that she was pregnant in a sweltering room in Germany one day? Do I care that she had a sabbatical in NYC or in Austria? I do not. And the author says "we" too much, which is a stylistic tic that I personally hate. Not sure that I prefer my science books to be written in first-person.]
本書被《經濟學人》選為2024年最佳書籍之一,因為他針對我們生存的時代提出極具洞察力的評論。書名翻譯的很有巧思,原文是「The After Life of Data」,直譯為「資料的來生」,但出版社的翻譯更貼切:「雲端亡魂」。我們生活在數位時代,所謂的現實社會已經不是物理世界,而是網際網路,特別是社群媒體平台。
就像有一本1998年的舊書《The Hidden Writer: Diaries and the Creative Life》所言,日記和類似的筆記留存了一個人成長過程的每個蛻變,是一種內觀自省的方式,而且隨著記錄的時間越長,它的價值就越來越珍貴。先別管個體的資料,也是集體記憶重要的構成…諸如此類哲學家很愛說的廢話,在生成式AI氾濫的時代,還可以手寫記錄自己的心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群眾想要看AI產出的內容就let it go吧,在自己的時間軸上清楚記錄自己的歷史比較實在。
即使你心心念念認真備份到擴充硬碟,硬碟本身也有壽命哦,有可能5-10年硬碟就會自然毀損,導致你過往的歲月變成一片空白。反觀數位科技以前的資訊媒介,例如紙本書籍,如果放在圖書館,保持基本的環境維護,存放30~50年,甚至上百年不成問題。我一月時有在DW Documentary觀看一部紀錄片《Collecting, storing and preserving - Which knowledge is vital?》,就是在探討如何保存資訊,影片中也有提到科學家正在嘗試使用DNA儲存技術來記錄2020年代往後指數型增加的海量資訊,非常推薦這部影片可以跟《雲端亡魂》搭配著讀喔!
年輕時,我對這種倡議深表認同,但漸漸長大以後,突然間對這種想法失去熱情了。我待過的每間公司,前輩們都有一套標準的工作節奏,以及散發一股it is just business的氣場,12點整準時去吃飯,回來睡一下,接著繼續氣定神閒度過下午,下班準時拎著公事包直接離開,有些人也不太會說拜拜。相信在職場待越久,就能理解為何每個人最終都會養成這種氣質,因為確實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賺取收入,句點。思考工作能夠帶給社會哪些積極影響…這種話語真的是在校招時說給應屆畢業生聽得。我熱愛我的工作,只是突然不再熱衷於思索其意涵了。
Tom Butler-Bowdon是一位澳洲的專業書評人,他有在經營Substack,我有去訂閱,也推薦大家去追蹤哦! 電子報的名稱是「Success On Earth」,從標題就能看出他的寫作範疇跟成功學有關。他出版過八本書評集,其中包含靈性探索、自我成長、成功學,這三本也是他早期的作品。他希望透過閱讀每個領域的經典,濃縮精華,讓讀者可以領略經典的奧妙。他提綱挈領的功力深厚,每一本書大概都會寫成3000~4000中文字的深度評論,非常適合我們快速認識那個領域的知識譜系。他的寫作使命很簡單:[More people knowing more.]
這個詞指美國政治被軍火工業和軍事力量所把持,事後證明艾森豪的預言是正確的,美國在20世紀後期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軍事行動,先不論Pax-Americana的功過,這段時期軍事集團掌控了大量的話語權,影響美國與世界的走向。過了半個世紀,如今矽谷的科技業也掌控了類似的力量,幾間公司就能形塑全世界的政治格局,馬斯克也很厲害,直接升任為效率部長,川普當總統也像當年實境秀一樣在聯邦層面高喊You are fired! 如果仔細去想也不會感到意外,美國式的資本主義走到最後就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所以他們可以當上美國的領導者也是天經地義了。
Susan是現今網路架構的建築師之一,YT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閱讀這本《Like, Comment, Subscribe》可以瞭解她在YT成功的背後扮演關鍵的角色。看完的話,也可以再上YT去查彭博社Emily Chang的訪談專欄「The Circuit」—《What YouTube’s CEO Really Thinks About YouTube》,認識一下目前的YT CEO Neal Mohan對於這個平台未來的想法。
2024年剛結束,國內外媒體又推出一波best books of 2024書單,這是每逢年底必須關注的盛事,不過好神奇,隨著閱讀經驗一年又一年過去,雖然還是很喜歡讀書單,但腦海裡累積上千本想讀又沒機會碰的好書,我還在消化best of 2022,文學類的甚至還停留在2010s,一眨眼就已經到了二十年代的一半。這種書單不斷壓縮的結果,就是在心裡呢喃舉白旗投降。一個人的心靈真的能夠承載的資訊量極少,大腦一秒只能處理兩位元的資訊量,難怪AI已經要比我們聰明了。
《經濟學人》有推薦一本《The Afterlife of Data》,講述當我們死去,遺留在網路上的資訊會有什麼樣的來生? 書介提到臉書上很快死者的數量將會超越生者,等於臉書就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墳墓,動態都成了墓誌銘,不再僅限於一塊石碑,而是有非常詳盡的資訊可供後人追憶。僅僅未來30年,全球預計就有超過二十億人死去,而基本上所有人都會留下數位軌跡。
因此如果以打破傳統機構的角度來說,社群媒體是很棒的發明,它讓我們素人終於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同溫層或部落。”部落”這個詞聽起來是負面的,但如同2024年金融時報和施羅德投資年度商業書獎決選作品《Tribal: How the Cultural Instincts That Divide Us Can Help Bring Us Together》所探討的,部落的存在是人類天性使然,個體從一出生就不斷尋找部落,才能在原始的蠻荒中生存,社會也是建立在多元的部落之上,互相競爭、互相制衡,進而促進文明的演進。
(2)Institution and intuition 年紀越大發現社會文化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機制,而且深深影響每個人,所以不用設想可以改變別人的看法。新聞學的使命是透過報導傳遞嶄新的觀點予閱聽人,有趣的是一些新聞人入行多年以後想通了,其實這些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安慰而已。新聞有週期,每隔一陣子就會有似曾相似的場景,然後大眾就會議論紛紛,但最後還是老樣子。例如國會打架,看久了就麻痺了,所以很多人政治冷感。我們回來後,那位新娘朋友還傳了國會打架的印度新聞畫面到Sandy的Whatsapp問她Is it real? 不愧台灣”硬”實力的輸出!
隨意在亞馬遜上瀏覽就能查到好幾本特派員所寫的書,我以前也讀過金融時報記者Edward Luce所寫的《印度的奇特崛起》,以及華郵印度社長所寫的《Rogue Elephant: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India’s Unruly Democracy》,甚至還讀了一半2018年金融時報和麥肯錫商業圖書獎決選的《鍍金王國印度》,一般如果你要認識一個國家,去找國際特派員的作品保證讓你快速認識當地的政經環境和重要歷史脈絡。
Edward Luce聚焦的主題是印度的政治,他回來以後接棒的人就是標題這本《恆河生與死》的作者Victor Mallet(麥恆文)。他2012~2016擔任金融時報南亞分社長,我看書末的致謝應該就是內部的那個計劃。麥恆文後來又去巴黎當社長了,他們這種生活真的是讓人羨慕啊,但還好自己也可以亡羊補牢,用另一種方式來模仿與想像。
另一本書《Kaleidoscope City: A Year in Varanasi》作者又是一位記者了,他在聖城瓦拉那西住了一年,每個老外都很好奇為何恆河水那麼髒,他每次看到印度教徒在河壇燒屍體後放水流,旁邊的信徒依舊若無其事地泡進水裡,而感到不可思議。他訪談了最有名的寺廟的老僧侶,老僧侶很生氣說已經接受過無數次訪談,記者信誓旦旦表示會讓世人知曉恆河面臨的大問題,結果都徒勞無功,使他都已經心灰意冷,訪談到一半就憤而離席了。但這也是新聞人的某種無力感,筆桿子的影響力還是有其侷限。
雖然現在去中心化、共享化、碎片化的經濟當道,但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最安穩的還是惦惦吃三碗公,待在某個舒適有成長空間的企業裡,尋找一種三十世代的安全感。看著自己的簽名檔已經有英文的manager一字,終於不再是specialist,卻不知為何會想到imposter syndrome,我可能心理學的書讀得不夠多? 不要想太多,周一到周五繼續腦袋放空,專心盯著銀幕整理資料和做簡報。周末有餘裕再來跟普魯斯特學習怎麼回憶失去的時間,時間會讓文學越陳越香,我二十出頭時無法理解為何意識流會成為二十世紀文學的突破。三十出頭才懂得由衷讚嘆文學史上文豪們的文字功力,in search of the lost time.
要在下班後抽出時間看書也越來越難,想要探索時間,在閱讀的過程中勢必得完全靜下心沉澱,才能跟上作者的思緒,嘗試感受或理解時間的意義。一般來說這種書都得讀1-2周才能內化,所以如果你工作太忙了,還是去讀商管書為宜。這好像也是長大以後要學會的trade-off,花時間看這種職場上no one gives a shit的書讓自己心靈滿足,但又會影響到全心全意衝事業的”時間”。光一個工作時間和閒暇時間就能有這麼多小劇場(是不是很煩嘿嘿),把視角拉遠來看,想必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主題!
我有找到幾本英文書評合集,這種書如獲至寶。50 Classics這個系列我目前讀了四本,而且我還網購二手書! 這種書要買回來收藏,讀起來也沒時間壓力。過去一年我也有讀了另外兩本書評集,讀書筆記等我有空再來寫,最近換工作要專心上手~《Sunday Best: 80 Great Books from a Lifetime of Reviews》和《Around the World in 80 Books》。50 Classics和這兩本都是最頂級的書評了,我想不到質量更好的寫法了。
英國泰唔士報周末版叫Sunday Times,他的首席書評人John Carey是英國最知名的文學評論家之一,他也是牛津大學的教授,也擔任過國際曼布克獎主席,他也有寫了一本《A Little History of Poetry》,這個A Little History書系是耶魯大學旗下廣受歡迎的通識讀本,中文翻譯為《40堂公開課》,例如《文學的40堂公開課》,漫遊者文化目前也出版好幾本了。
我也好想找時間要來研究English poetry,幾個月前接觸莎士比亞,覺得用英語讀詩好好玩,而且很神奇現在竟然開始能讀懂英語詩,英文只要不用托福的讀法,就都超有趣! 每次讀英語文學類的書都一直在引用Wordworth、Yeats、T. S. Eliot等人,我還看到一本《The Waste Land: A Biography of a Poem》講述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荒原》如何影響整個20世紀歐美文學圈。每次”延伸閱讀”都覺得不可思議,浩繁書海,何時可以盡情徜徉? 所以要趕快認真工作,趕快財務自由~
John Carey自從1977年就受邀為Sunday Times寫書評,一寫就四十幾年,累積了超過一千篇作品。他1987年曾經出版過《Original Copy: Selected Reviews and Journalism, 1969-86》收錄過初期的作品,這本《Sunday Best》是收錄後面三十幾年的作品,時間跨越1980~2020年代,根本就book review chronicle,連書評讀起來都有”時代感”,你就知道多厲害! 這本心得以後有時間再回來寫,它讓我彷彿變成British reader回顧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英美文學。
John Carey也寫過《Pure Pleasure: A Guide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ost Enjoyable Books》,介紹100本20世紀的經典讀本。我在查閱讀合集的時候,發現2000年之交有好幾本回顧20世紀書籍史,很難想像20世紀已經離我們那麼遠了。今天川普又當選,世界歷史的走向到底會怎麼發展呢? 與其擔憂,不如回到安靜的文本中靜靜的研究吧~
《Around the World in 80 Books》作者David Damrosch是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主任2021年出版的世界文學導讀,這本不得了,哈佛學者的書都品質保證,含金量極高! 他把世界文學區分成16個版塊,你可以Google它的Table of contents就可以看到書單。我第一次接觸到中東、波斯、中南美、加勒比海(安地列斯群島)、非洲文學!! 雖然每個版塊大約都只有4~5篇短文,但每篇都是大補帖,讓我見識到世界文學地景之幅員遼闊,真的好希望能一直泡在圖書館裡(或自己家裡),慢慢品味這些文學經典。
我已經很久沒有那種因讀書接觸新領域而起雞皮疙瘩的快樂了~書中在日本板塊有介紹日本俳句之聖松尾芭蕉和《源氏物語》,台灣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被日本殖民😌,我聽過他們,但很神奇的是從來沒有去研究過作者和作品的故事! 接著,我們又來到中美洲,接觸到阿茲提克和馬雅文明的詩,我這幾天又看到一本墨西哥作家José Juan Tablada的書《微物的情歌:塔布拉答俳句與圖象詩集》,印象中他也有在墨西哥板塊被提及。中國的板塊他提及西遊記、魯迅、張愛玲、莫言、北島,這些我就很熟悉了~真的是literary journey❤️。
繞了一大圈,回到50 Classics。因為後續還有好幾本可以寫,暫且先停在這裡。Tom Butler-Bowdon有在經營Substack,名稱叫做「Success On Earth」,50 Classics前幾本都是自我成長的書籍,也包含成功學,甚至透過哲學來思考何謂成功的人生。標題這本50 Business Classics是他最新的一本作品,出版於2018年,大部分都是暢銷類的商業書籍。商業圖書較難歷久彌新,每隔幾年就會流行不同的商業思維,例如十幾年前很流行傑克威爾許等business guru的經營哲學,但事過境遷,他提倡的比例淘汰制讓美國企業習慣性mass layoff,如今已讓勞方對於企業失去信心,Corporate America也就瀰漫一股消極的工作氛圍,這也是川普可以獲得大眾支持的原因之一。
徐志摩的詩寫得太好了,我甘心當一條水草,在康河的柔波裡,看著知識的塔樓倒影,因為缺氧忍不住倒抽一口氣,沁冷的水灌入肺中溺水了,視域漸漸模糊,終於一片黑暗死寂。輕輕的我走了。回到兒時的筆記本寫情詩好了,好純粹的文學性呢。仍然很憧憬劍橋的意象,好懷念那句——Sidere mens eadem mutato.
“The stars change, the mind remains the same.“
安迪沃荷在60年前就已經預言在未來人人都有15分鐘的時間成名,不愧為大師,總能精準透視未來。關於媒體的歷史,有興趣可以去追本溯源,但簡而言之,社群媒體的發明讓所有人都可快速成名。這幾天走鐘獎在網上引發討論,議題主要是網路創作圈的熱度似乎不若往昔,我看Dcard留言竟然有說因為YT已經是落伍的展業了! 我看到時驚呼Are you kidding? If so, 該不會Threads才是正夯的變現平台吧? 脆的商模我還沒研究過欸,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啦。
我想到去年讀的書《Like, Comment, Subscribe : Inside YouTube’s Chaotic Rise to World Domination》,這本介紹YT的企業傳記竟然沒有繁中版,明明YT已經是當代的電視了,照理說大家應該都要非常關注這間Alphabet的金雞母才對? YT推動了全球的創作者經濟,也是最大方的平台。如果你想瞭解當代的商業世界,記得去找那些大公司的business biography來讀一讀,保證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