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6
user-img
呂昕遠

142則書評

142本書評分

46位追蹤者

389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142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佳媛
讀者評分
4.0
|
2025/04/14
斷斷續續地總算看完了,好似正因書中那些日常生活的平淡無奇,所以即便是本不起眼的小書(實際確實也是如此),終究也花費了不成比例的好一段時間。

說來莞爾,直至全書的後三分之一,一切才奇蹟降臨般地,突然有趣了起來;否則此前建立故事架構的一大半實在無聊的令人發慌。
不過這麼形容大概也有些不宜,因即便那最後的三分之一,作者也仍就在持續建構故事本身。

另一方面,可能也因〈譯後記〉中所描述的那種“芭芭拉皮姆的處境”所致,這種係指“某人黯然接受了自己被邊緣化的低微處境”似乎隱隱貫穿了全書,但這處境的未被言明,同時卻也是相當無謂,進而是無趣的。
就像這種當事人接受了自身處境的認分,即便旁人看來可能是種高貴的情愫,但考量恐怕沒人想陷入同樣窘境,這高貴本身,終究也是無謂而無趣的。

或許這世界並不欠缺一位二十世紀的Jane Austin,我不經這麼想。
展開
伊豆的舞孃:青春美學的極致書寫,川端康成奠定文壇地位成名作【精裝典藏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11/15
不如說五星是給那些技術層面的東西,否則本書對上自己的脾性不僅稱不上坦心舒暢;還有股一如既往的壓抑憋屈呢!
而文末收入由三島由紀夫執筆的〈導讀〉,大概道盡了關於川端康成文字的一切,或著該說,還有點不小心貼切過了頭嗎?

本書收入的四篇作品乍看僅僅在純粹述說著甚麼,可實際讀來,文字本身卻厚重到不行,好似把許許多多複雜地不得了的東西,都硬塞入一個世界,進而令也身處其中的讀者有種無所遁逃的窒息感。
首篇〈伊豆的舞孃〉作為書名篇,如同呼應世間對初戀的謳歌般,確實淒美;可在有感浮濫之餘,也不經令我反思初戀這事對人們的意義究竟為何?那用一生去背負、反芻的不可得,真係如世人所說的如此美好?抑或,一切只是在脫與不脫,得與不得間游移,於最終不免俗落入後者時,修飾與美化而來的嚮往?即便川端的初戀,固然美,也無可避免地給了我上述這種質疑。
這麼看來,不管究純粹精神上,又或物質經驗上,屠格涅夫一類的,或許更符合我心中對初戀一事的遐想。
次篇〈溫泉旅館〉讀來平平,卻同三島所言,架構相當複雜,惟當中對女人身體的描繪之獨到,那文字本身實在誘人。
第三篇〈抒情歌〉超驗成分濃厚,個人最不喜歡,但也因此相較他篇,有股異常的輕盈感。
末篇〈禽獸〉則大概是最令人盡興的一篇吧!不僅毫不高潔,還足夠低俗,唏噓之際,也大快人心。

此外,在書寫背景關聯下,本作也不時令人想起川端的散文集《伊豆之旅》,固然兩者的定位及調性大為不同,可也算得上作家在現實生活中,虛實交替的完整體現了。
另據個人考究,大牌這個版本係源自1950年新潮文庫的文庫版《伊豆的舞孃》,但不知為何,中譯本少收錄了竹西寬子針對川端康成作品的解說文,只保留三島由紀夫的導讀。
展開
目送(新裝珍藏版)
讀者評分
4.5
|
2024/11/09
龍應台女士在本作的文字主要奠基於兩處:上一代的父母及下一代的兒子。
而夾在其中的,則是在我看來,多愁善感而顯得有些難以立足於現實的作家本人。
(也因而,現實中的龍應台,定有另一相當迥異的面貌吧,但又有誰不是呢?!)

鑑於此,個人深感這是本屬於中年三明治世代的作品;但認真細究,大概也僅只如此。
因對於那些不夠"老"的讀者而言,本書所能提供的實屬有限;
而在那夠"老"的讀者面前,本書的總總似乎又過於無謂,甚或有些流於刺眼了。

可若能純粹地讀著,允許就這麼被泛泛地讀著,
那麼龍應台女士那本身具賦美感的文句,倒也不失興味。

另,相較新版這雞蛋花混雜龜背芋,好似為迎合時代,實際卻不知為何物的封面;
自己手上這本16年前、時報初出的舊版,那靜幽幽的綠色封面,宛若一大塊渾然天成的苔癬;
想來或許更能安定夾在當中的種種多愁善感吧。
展開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暢銷紀念版)
讀者評分
5.0
|
2024/10/21
德國哲學家施勒格爾(Karl Wilhelm Friedrich Schlegel)說過:
"認真閱讀真正的古老經典,今人對它們的評論沒有多大意義。"
叔本華曾言,自己有幸於年輕時讀到上述優美的格言-此後,便把這一格言奉為座右銘。
而我則同樣有幸於年輕時認識到這句箴言,
以及那更重要的-叔本華於本作中的整個思想。

因此,自己對於世人貼在叔本華身上的標籤始終不以為然-無論是那悲觀性質,或是黑格爾式的。
因其就如同逃不出這世間的"鏡子桎梏",
只好繼續對眼前的鏡中幻象品頭論足一番;孰不知那鏡後世界的別有洞天。
且在這鏡外的桃花源,即便是那無信仰者,也擁有獲得救贖的可能。

而在開頭如此提及,無非想藉機提醒其他讀者,
不管有何設想,必然遠不及實際翻開書本後,那親身所能求得。
且既使意識到叔本華的整體思想背後,是何等程度地超脫這自身存在之外,
可那真理彼岸始終是與任何隻字片語都不相涉的;就連叔本華本人在書中也毫不避諱地點出這局限性的必然。
因此,與其繼續顯得多餘的文字遊戲;
不如談一下在閱讀過程中,個人有所感,並稱得上"使用說明"的東西。

首先,對於閱讀上的建議,
(1) 須將《作為意欲與表象的世界》讀兩遍,方才算完整讀過一次。
(2)《作為意欲與表象的世界》實際上共有兩卷,本書內容僅為〈第一卷〉。
而在第二次閱讀〈第一卷〉時,應同時搭配〈第二卷〉的相應內容。
(3) 先從〈附錄〉對康德的批判讀起,再回頭來看正文內容。
其實,個人認為因叔本華的思想是直接長於這世界、出自這人的存在,故在理解上,是不具任何門檻的。
再加上,架構清晰且用字嚴謹下,可謂相當淺顯易懂。
全書認知上可能的唯一難處,大概僅有〈附錄〉對康德批判的部分。
因叔本華是假定讀者們事先都相當熟稔康德的思想,導致他這〈附錄〉就像只"寫了一半"似的,而讀者只能自行拼湊出書裡沒有的另一半內容。
所以,一開始直接讀這〈附錄〉想必會"嚇跑"更多人,
但個人認為基於書寫邏輯,這是對之後順利理解正文的某種必要條件。
(4) 除《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一書外,不用讀過叔本華他作也可理解本書;甚至即便未讀過前者,實際上對理解本身也是沒大問題的。
(5) 若想找本當作《作為意欲與表象的世界》的"前導書",推薦韋啟昌先生所譯的《叔本華思想隨筆》。

再次,談談翻譯的部分。
譯者石冲白先生於六零年代便完成了《作為意欲與表象的世界》的中譯工作;
不幸因文革,而他老人家又意外驟逝,遲至1982年《作為意欲與表象的世界-第一卷》的中文版才終於問世。
而雖對理解這思想本身沒有問題,
可說實話,個人認為同叔本華原著的標準而言,石氏的譯文勢必都有可要求的改進空間;
且在此甚至已不單指一般對於大意認知上的要求,還有那用字選詞時的字珠必較。
所以,單以"Wille"一詞來看,譯為"意志"或"意欲",便是最佳的體現,
又以後者-後來新譯的"意欲"一詞,確實較貼近叔本華的原意。
當然,石冲白先生作為先驅,首次翻譯出這部巨著所達到的成就勢必令人欽佩;
而無論翻譯上有何不足,將此視為出身先驅的態勢所趨來看,倒也都理所當然了。
此外,全書有少許排版缺字,用詞誤植。
說來莞爾,這些錯誤甚至從40年前對岸的商務印書館初出版後,便"保留"至今了。
*例如:§34第一行(244頁),理念誤植理性一詞。
幸好,這完全不影響讀者認知,因叔本華的論述是如此縝密,
以至於當你不解這思想時,這錯誤也不影響理解;而當你了解這思想後,這錯誤也沒法造成誤解。

在這世上,讀過叔本華的人可分為兩種:那些不懂的,以及讀懂的。
何等慶幸,自己能身為後者。
展開
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
讀者評分
5.0
|
2024/07/06
純粹只為某種個人好惡,但真心不喜歡Benjamín Labatut這種,將物理素材及爛漫劇情虛實交雜的書寫手法。
畢竟,基於好奇心下求好心切的偏執,面對前者時,自己總不得不覺須嚴肅以待。
但鑒於兩者間那高完整度的交融,平心而論,那手法之獨到與高明,實在難以不令人另眼相看。

此外,那些攸關物理之論據本身,大方向都無超出其所應當之處(至少以個人淺薄的相關智識判斷是如此)。
故針對上述一點,只要擺脫感性地去理解,總的來說,亦非不可。
另一方面,我想當本作仍以這世界為依傍時,那種附在物質本身的隱諱不明,注定難以消散;抑或同本作所示的,那隱晦一開始便注定為這世界的本質。
而那無法被理解,便為唯一可解之物了!

說來莞爾,閱讀的過程也算怡然自適;可偏偏在最後、放下書本的一刻,兀然驚覺整本書陌生地令人畏懼;既如同呼應書名般的,那每一文句所挾帶、興味盎然的當下,皆漠然不應地恍如隔世。
歸根結底,大概因自己不再,甚或從未真正理解—包括本作在內的—世界吧!
可若欲言稱那真正清明者,究竟又有誰?
展開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在這喧囂的世界, 一個人到西伯利亞森林住半年
讀者評分
4.5
|
2024/06/06
這世上若有兩類人,其一為浸淫群體者,另一為離群索居者;
那Sylvain Tesson大概如同其他多數人,為一生不停於兩者游移掙扎的第三類。

如同那些簡介及wikipedia上所寫的,世人將作者跑到貝加爾湖畔隱居半年的行為稱作他的project之一;
即便被加諸並乘載了不少幻想,可或許面對書中的總總文句,人們終究從未以a way of living真正接納過吧!
且說來莞爾,將隱居的時日集結成冊與群眾分享,這舉措本身或許便與隱居一事背道而馳;
而如欲替作者稍稍開脫的話,大概僅有書寫上,內容至少係以日記的方式去呈現的。

在個人看來,作者充其量僅能被視為一模仿得唯妙唯肖的偽隱居者,
因將其與那些“貨真價實的”隱士置於一處時,彼此明顯浮現出一難以跨越、鴻溝般的本質性不同。
另拿到本書時,自已就好似又不小心發現了這世上弔詭的一面-本書的中譯本在出版短短的3年內便達到19刷的銷售成績;大概是近年個人讀的眾多著作中,賣得最好的一本了!
可在這閱讀式微的世風下,本作這仍受熱烈歡迎的異常,於世人純然的好奇心作祟之餘,
相較某種面對既存體制的反叛,更多的是否僅只為世人自我安慰下的假性滿足?
我總不經不如此懷疑著。

最後,雖言稱作者是位” 偽隱居者”;但總的來說,仍不得不佩服其於應對生活時,心思之細膩及深邃。
也因此,就算是種模擬而來的結果,但那字裡行間的所思所想,或多或少勢必得以啟動或幫助讀者去思考及探索。
而隱居這事,相比於生活方式,毋寧說更是種生存態度;貝加爾湖畔便是這世上,面對這態度最友善及包容的少數所在之一吧。

翻譯部分,實際讀來,無什麼問題;
且譯者同時也盡責地將原文中的詩意,成功地轉譯進了中文內。
展開
古巴人的美好年代:從革命光輝到經濟崩潰的無盡匱乏,真實平凡人物的堅韌、富足、自由與愛。
讀者評分
0.5
|
2024/04/21
本作作為報導文學,與個人原先設想的史書定位有不小落差。
實際讀來,當中提供的專業資訊有限,相較於R.Kaplan一類的,更顯如此。
並在書寫側重個人層面的生活史下;使讀者若對大環境背景無一定認識,讀著讀著,面對總總文句有可能就這麼讀過去了。

作者Anthony DePalma長年為紐時外派記者,也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鞭;
並於身兼作家的期間,出版過一些攸關其記者工作的著作,當中也包括一本–寫於本作前,關於卡斯楚的專著。
而除工作上的淵源外,現實生活中,作者也取了美籍古巴裔女性為妻;因此字裡行間中,不時也能感到一份額外、作者本人也涉入其中的關聯。
個人認為,某種程度上,作者也已將己視為一廣義上的古巴人,且恰恰是這份情結,產生了催生出本作的那股熱忱!

最後,原著若為4顆半,中譯本可說只剩1星。

整體而言,全書有不少直譯、錯譯、亂譯、語焉不詳處。
固然,原著用字口語大眾,於中譯的過程,要同時保留那種戲謔、詼諧語調,以及話中話實屬不易;可至少要讓人能讀懂基本文意吧!
另,書中那些作者的隱喻用語,譯者不單沒加譯註,多數時候還亂翻,致使往往需查找原文,才得以理解作者意指為何。
簡而言之,本書譯者對自身譯文之隨便令人愕然,其經手作品已列入拒絕往來戶。

下將以第一章、第二章為例,同時也列出一些甚為低級的翻譯問題!
p.38
譯文:將浩瀚青綠蔗桿提煉成白糖結晶,賦予全世界的咖啡和蛋糕甜味,從數世紀前種植首批甘蔗田起,這就是繁重費力的工作。
原文:Turning oceans of green stalks into the white sugar crystals that sweeten coffee and cake around the world has been backbreaking work since the first cane fields were harvested centuries ago.
修正:自從幾世紀前開始種植首批甘蔗時,將海量般的青綠蔗桿提煉成帶給全世界蛋糕和咖啡甜味的白砂糖,就是件極費氣力的差事。
*直譯
p.43
譯文:菲德爾.卡斯楚與八十一位反叛同志把舊美國遊艇格拉瑪號(Granma)拉上岸,地點是古巴南部海岸一處視野受限的紅樹林沼澤。
原文:Fidel Castro and eighty-one of his rebels had beached an old American yacht called Granma in an almost impenetrable mangrove swamp on Cuba’s southern coast.
修正:菲德爾.卡斯楚和八十一位反叛同志將一艘名為格拉瑪號(Granma)的舊美國遊艇拉上古巴南部海岸一處幾乎難以穿越的紅樹林沼澤。
*錯譯
p.49
譯文:女兒就讀公立寄宿學校,她自己白天在蔗田工作、晚上讀書,下定決心搬回哈瓦那。
原文:With the girls in a government boarding school, working in the fields during the day and studying at night, she decided to return to Havana.
修正:當女孩們在一間政府的寄宿學校,白天在田裡工作,晚上讀書後,她下定決心要回到哈瓦那。
*亂譯
p.56
譯文:跟其他的商家一樣,熱火中心把名號自傲地鑲嵌於磨石子地板中。
原文:Like other businesses, El Fuego had its name proudly embedded in the terrazzo floor.
修正:就像其他的商家,熱火中心把自家的商號自豪地嵌於磨石子地板。
*亂譯,由此選詞用字,可見譯者之隨便
p.64
譯文:無論阿圖洛威脅羅倫佐再不放過這件事的後果,似乎發揮了效用。沒過多久,阿圖洛被共產黨青年團的區域會議傳喚,料到自己絕對會被踢出共青團且被攔阻去莫斯科。然而決策下達前會議就宣布休止。
原文:Whatever he threatened to do to Lorenzo if he didn’t drop the issue seemed to have worked. A short while later, Arturo was summoned to a regional meeting of young communists, fully expecting to be tossed out of the league and blocked from going to Moscow. But the meeting adjourned without reaching a decision.
修正:無論阿圖洛威嚇羅倫佐若不收手的話,將對他做些什麼,一切似乎都起了效果。不久後,阿圖洛被共產青年團的區域會議傳喚,他滿心以為將被踢出共青團,並遭禁止赴莫斯科出訪;可在未有定案前,會議便這樣草草結束了。
*整段亂翻
p.81
譯文:算是艱辛旅途所能期待的最好情況,在哈瓦那下船時晃動極其劇烈,導致尤絲托奎亞發誓絕不再搭上另一艘船。她的嫁妝大多在這場颶風中遺失,只剩下原本裝滿椰棗乾的橘色果醬瓶。
原文:An arduous passage under the best of circumstances, the bobbing and rocking were so violent that when she disembarked in Havana, Eustoquia vowed never to board another ship. Most of her dowry was lost in the storm, all but the orange jar that originally had been filled with date preserves.
修正:船隻一路的劇烈顛簸,令尤絲托奎亞在哈瓦那下船時,便決心再也不踏上任何一條船,這可說是一趟艱鉅旅程所能帶來的最好情境了。當時她的多數嫁妝都在風暴中遺失了,只剩下這個原先裝滿椰棗乾的橘色罐子。
*整段亂翻
p.122
譯文:年輕的一家人在一九七○年離鄉背井,當時近乎所有健康的古巴人都被迫勞動,要達成菲德爾異想天開的一百萬噸收成目標。最後只產出八百五十萬噸糖,赫黑並不失望,他很高興可以回家。
原文:The young family was uprooted in 1970 when nearly every able-bodied Cuban was forced to work on Fidel’s quixotic 10-million-ton harvest. Jorge wasn’t disappointed that just 8.5 million tons of sugar were cut. He was just glad to go back home.
修正:1970年,這一家年輕口子被迫離鄉背井,並與同時期具勞動能力的每一位古巴人一樣,被迫工作以實現菲德爾異想天開的一千萬噸收成量。而當實際生產僅有850萬噸時,赫黑卻並不失望;他僅慶幸自己可以回家了。
*錯譯,低級譯者,一百萬和一千萬都可以翻錯
p.124
譯文:很快他就賺到足夠的錢,還給借錢蓋房子的那位朋友。
原文:Soon he was earning enough to pay back the friend who had loaned him the money for his house.
修正:很快,他就賺到夠多的錢,足以還錢給那位借錢給他蓋房子的朋友。
*亂譯
p.189
*1988年變成1998年
p.278
譯文:雖然不斷尋覓發臭的垃圾堆,如同關那巴科亞使她困擾的街角,然而卻從未見過任何一處。
原文:And although she kept a lookout for mounds of stinking garbage like the one that plagued her corner in Guanabacoa, she never encountered any.
修正:即便她不停留意是否有那些像在關那巴科亞街角困擾著她的發臭垃圾堆,卻始終尋覓不著。
*直譯
p.343
譯文:配給店鋪通常一顆蛋賣十五分錢,每個人每月限買五顆。有時能用較高的價格多買五顆蛋,一顆五分錢左右。
原文:Libreta stores usually sold them for fifteen centavos apiece, with a limit of five a month per person. Another five eggs sometimes could be purchased at a higher price of around a nickel apiece.
修正:配給店鋪一顆蛋通常賣十五分錢,每人每月限買五顆;有時也能用每顆加價五分錢的更高價格多買五個。
*直譯、亂譯
p.367
譯文:等政府來清運要隔三、四週,到那時候塑膠桶早就裝不下,深及膝的垃圾散溢至人行道和路面,甚至多條曾令關那巴科亞聞名的溪流。
原文:Three or four weeks might go by before the city came to empty them, and by then, the containers would be overflowing, the garbage knee deep and spreading into sidewalks, streets, even the many streams that once made Guanabacoa famous.
修正:等市府來清運至少需要三、四週,那時桶子早已滿出來,及膝的垃圾堆則四散在人行道、街道上,甚至形成那些令關納巴科亞臭名遠播的垃圾河。
*直譯、亂譯,語焉不詳
另也有如:常見的西班牙名“Alejandro”,在p.62被譯作“阿勒真德洛”,同樣一個名字,在p.358卻變成"阿雷安德羅";更遑論譯者自創的兩個爛音譯,與中文對此名慣常譯法“亞歷山卓”或西語實際音名“亞雷漢德羅”的差距。

最後的最後,還是忍不住要提一下,馬可孛羅多此一舉又令人發噱的“超譯書名”,
本書中文團隊真的有實際讀過本作嗎?

因令人深感諷刺的是,書中的古巴人並不“美好”,多數人只能被迫苟活著,甚至僅能以某種世人難以想像的艱苦、最低限度地活著;而正是這種生存堅韌才造就了古巴人民的"extraordinary"!
大概也只有糟糕的編輯,才容得下差勁的譯者,綜觀而論,本書中文團隊大概不比古巴政府好到哪去~
展開
中華民國斷交史
讀者評分
2.5
|
2024/04/12
本書用字口語大眾,淺顯易讀;但或許因多位作者合著,彼此卻又協調不足,
致使不同章節間不時出現重複性內容,而整體書寫亦缺乏一系統性邏輯架構。
甚或部分論述空洞、欠嚴謹的篇章,有令人不明所以、只為充數而納入之感。

排除書中那些明顯帶有執筆人主觀意識的文句而論,
於當今閱讀式微、政治冷感的年代,本書確實不失為一足以吸引群眾去思考的引子;
可在篇幅有限下,書中呈現的多數資訊,難以避免地僅為歷史潮流、政治角力中,龐雜的眾多面向之一。

所以,開頭個人言稱本作淺顯易讀,而非易懂。
因若妄想透過書中的隻字片語,便足以釐清、弄明事件或議題本身,那明顯是遠遠不夠的。
此外,本書以“法律”為切入點及其論據軸心,但不得不說那現存的法本身,卻又僅為另一歷史進程下的結果;固然之後其得以不同形式、某種程度地影響遊戲規則,但面對事件議題本身,卻也難以不將其視為過程中,行為人當下選擇性利用的結果。
也因此,欲用法來談論政治的現實,無論如何,注定會有它的侷限吧!

最後,為個人對各章內容的一些整理及感想。
Ch.1 扼要呈現了二戰後,國共勢力消長,最終令蔣介石政權退守台灣的過程。
Ch.2 多面向探討了日本投降後,對其原領有之臺澎地區歸屬問題,及當今踞守島上的中華民國,其法理上的治理正當性。
Ch.3 去蕪存菁後,中華民國從在聯合國;直至退出聯合國的前後起始。
Ch.4 在不退出下,仍可維持國際參與資格的奧會模式。
Ch.5 簡易台美關係。
Ch.6 利用光華寮事件,不怎麼高明地批判了九二共識及一中各表。
Ch.7 介紹國際關係中,其他像台灣一樣的“非常態個案”,執筆人邏輯清晰,行文淺顯易懂。
Ch.8 象徵性論及台灣參與的其他國際組織(WTO&RFMOs),接著就莫名地探討起台灣在國際參與上不得不自我矮化時,那這樣的參與對我們的國際地位是否真有提升一事?不過本篇執筆人似乎沒意識到,其文中所列的組織,台灣加入的前提主要皆以經濟,而非政治目的為出發點,故其似乎在某種錯誤的立基上探討事情。
Ch.9 開頭便丟出了當台灣連一個邦交國都不剩會如何的大哉問,藉著就“建交&斷交”在法律上的意涵,繞來繞去扯了一堆,可直至文末,都未針對上述的“大哉問”,提出任何哪怕一絲有意義的探究。
Ch.10 先對國際法本身進行概念性介紹,再點出目前台灣“法理台獨”的難處(當然是指國際法,不是政治口水的國內法),進而點出若欲獨立,去中(中華民國)化的重要性;最後則丟出已不時在他篇出現的“島民共識”超級大哉問,替全書畫下句點。
其中,屬第一、二、三、七、十章為值得一讀者。

*2018年以降,我國又依序與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及諾魯(2024.01)斷交,另同時期,巴拉圭與吐瓦魯亦曾傳出斷交危機。目前僅存12個邦交國,為歷史新低。
展開
在西瓜糖裡
讀者評分
5.0
|
2024/04/01
作家朱岳寫於〈導讀〉的這句話,似乎替整本書的不對勁,下了個不錯的註解:自嘲既是對絕望的表現,又是對絕望的反抗。



書中涵蓋了太多東西,多到令人不知從何說起;由何結束!
多說無益下,薄薄的一本,直接去讀最好不過了。


若Richard Brautigan並非不死,

那似乎也僅有自殺,方為這唯一的可能。
展開
情話色語
讀者評分
4.0
|
2024/03/27
本書做為張老師文化這套余德慧先生文集的最後一冊,共分為講情的〈輯一〉與講色的〈輯二〉兩部分。
相比直指要點的〈輯二〉(特別鑑於當時的社會風氣更如是),個人認為講情的〈輯一〉著實反而有些過度鉅細靡遺了。
不過,面對情事或許本應有這份細膩;所以大概是因自己面對前者,除了依循著某種本能性的直覺判斷外,多數時候總不怎麼上心所致;甚至不妨有受理性宰制的當下!

又書中收錄的各篇內容,〈黑衫白水紅森林〉及〈性在暗處起舞〉兩篇乃個人認為較有意思者,前者將男人看得透徹,後者則白話地揭櫫了在性面前,人們實應有的坦蕩。另〈好色餘情〉一篇中,章末的創作短文也相當不錯,特別是第三篇文。

老實說一路讀來,在思考人生與存在一事上,余德慧的這套書實無帶來太多生發。真要說的話,大概是令自己於困窘之餘,仍舊意識到也有”就這麼”好好活著的可能吧!
展開
美德的徘徊(二版)
讀者評分
4.0
|
2024/02/23
純粹停留在腦際間的多數人事,似乎總顯得美好;
可當真正付諸現實時,卻又不免淪為貧乏庸俗。
這大概是遐想、意淫為何如此美好的真諦吧!

說實話,這本《美德的徘徊》,自己一路讀來,是越讀越失望。
幸虧於最後一刻大事底定之際,
三島由紀夫才又以令人滿意的高明收尾挽救一切,
也令自己最後,才遲來地再度產生了“不愧是三島由紀夫”之嘆服。

或許因婚外情故事本身的乏善可陳,
抑或單個人體驗上的主觀落差之故。
而就算三島由紀夫文筆的細膩獨到依舊使人驚豔,
可如同自己在三島他作中總感受到的,
同時也夾帶股“真是如此嗎?”的疑慮!
且這股疑慮於《美德》一書中,又越發清晰、真實了。
自己總感到女主角節子不過是作家筆下,
依自身意識形塑而成,多出一份不協調的人造物。

另一方面,說來莞爾,閱讀本作時,
食之無味下,後半部便讀得斷斷續續的;
當時儘管對劇情的前後起始仍有印象,
卻早已忘記文字本身乃出自三島之手;
僅隱隱然感受到股閱讀三島時特有的不適感。
若這麼看來,我想本書作為三島由紀夫作品,還是很適任的!
展開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讀者評分
3.5
|
2024/01/28

回望那年代,不管怎麼說,
大概都是種退步。

流淌在為生存而掙扎的暗色基調上,
灰撲撲的大地即便佐以植被的鮮豔,
似乎也徒留某種動物性的官能一般。

可與此同時,書中那牲畜模樣的脾性,
卻狀似仍蟄伏於現所褪下的外衣中,
靜待其重見天日的一瞬。

另全書混雜大量台語文或日文的用字遣詞,
個人認為,當下讀著雖不失興味,
但長久下來,便顯得勞心費神了。
展開
生命夢屋
讀者評分
4.0
|
2024/01/24

相比系列前兩作,實際讀來,本作顯得鬆散。
個人認為當初會將書中各篇集結一冊,
純粹因某種書寫背後思維架構的雷同。

可對這思維欲處理對象間的關係,似乎就不那麼重視了。

整體而言,全書宛若隱隱然生於一種“相對”的概念中。
文字本身則以某些不同;或說世人總視其有所別的兩方為論述主角。
而除生死有無,內外虛實外,
書中〈輯一〉所收錄的幾章,也算得以第一次較完整地清楚窺見了余先生深受海德格等人所影響的那一面。
且不單止於思想方面,也落實到了用字遣詞上。

與此同時,對於〈輯二〉收錄的各篇,多數時候,自己反而僅能以學術性的分析待之,
某方面或許可咎因於自己天生就較為寡言的緣故吧!
在說話一事本就負擔下,附加的總總即便如何,也不再那麼吸引人了。
展開
觀山觀雲觀生死
讀者評分
5.0
|
2024/01/10

《觀山觀雲觀生死》作為這套張老師文化-余德慧先生作品集的第二冊,儘管自己讀了第二遍,仍舊難以輕易界定那藏匿於文字背後的究竟是些什麼?

較之於前一本《生命宛若幽靜長河》,《觀山》一書所處理的東西甚為龐雜,可同時,文句本身卻也更加幽遠深邃。
因而,即便余先生的論述皆是依自身或他人經驗而來,可若單透過文字去理解,背後欠缺相應經驗應和,多數時候難免夾帶一股“旁觀”的生疏感。
反之,若有幸擁有書中相似經驗,那閱讀本身便可謂之人間一大樂事了!

另一方面,當年的初版序中,余先生於全文最後提及了心靈學(又作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一詞。我想或多或少也解釋了為何自己面對書中總總,會產生前述之感了!
而就算過了近30年,心靈學並非如作者所言在未來成為顯學,甚近年還有式微趨勢;可總的來說,個人認為《觀山》一書遠比《生命》一書來得有意思,不過若要確切言明,於細究推敲之餘,大概純粹因前者更對自身脾性的緣故吧!

最後,是該找時間,將川端康成與赫曼赫塞好好讀一遍了。
展開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讀者評分
5.0
|
2024/01/09

本作實際讀來的溫馨程度,大概不亞於其書名字面上的反存在性。

可說實話,即便閱讀當下,浸淫於人與人相互的那股善流的自己倒也欲罷不能;與此同時,卻也不時隱隱伴隨一縷不切實的心虛。
深恐一切不過是場夢境,虛實間一個不慎,意識便會從夢中驚醒。

另一方面,作者的書寫架構乍讀下,在描繪一個人如何死去的過程;
但細究背後,實際論述的卻是生而為人該怎麼活,且該怎麼好好地活。
若不解風情地來看,在這過程中,作者省略了許多面向,徒留當中富具善美的那些組成;忽視了現實中,多數人、多數時候如陷落同樣情境,可能早就死透的結果。
就如同現實中,那些作為好的、良善的,難以就這麼純粹地待著,也並非因而就足以獲致被善待的機會。

當然無視上述總總,單純地去理解故事本身,亦無不可。
因就算是成年人,也需要擁有自己的童話故事。
畢竟,活在世,難免得相信著些什麼!
展開
非人
讀者評分
3.5
|
2023/12/08

我不願將貫穿全書的驚世駭俗純粹當作某種噱頭;
但即便由〈譯後記〉來解讀,作者本人的寫作立基實在顯得單薄。
而在譏嘲暗諷這個人類世界之餘,作者究竟還想表達什麼?
思肘良久,腦筋依舊一片空白!



不過確實如開頭引用的Kofi Annan所言:

L’homme est un risque à courir.
人類乃避之唯恐不及之險。


同樣生而為人,我深深如此覺得。
展開
生命宛若幽靜長河
讀者評分
4.0
|
2023/12/07

或許因作為一套書中首卷的緣故,抑或某種起心動念的本質差異,總深感一切似乎沒有切中自身痛點。
可鑒於余德慧先生書中的字字珠璣,卻又不免令人有所遺憾。

同余先生所言:自我超越意味著個人的不斷轉化。所謂「轉化」我們可以這樣說,當個人活到某種時候,開始懷疑原來的生活態度底下的假設是可以翻轉的……。這些根本生活假設的翻轉,已經涉及宗教意識的層次,超過心理學的範疇。
就此,即便一直以來都是無意識的,但也終算第一次將自己為何從未以心理學作為切入點一事,給清晰地表達了出來。
而在錯誤的先設下,無論當初自己欲透過本書所冀求的是什麼?
注定都會是種癡心妄想了!

不過撇除相當個人本位的部分,恰好同一時間,也剛讀完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
當論及東西、中西文化下的調合與衝突時,那種源於空間而來的不同,在施以時間上的落差後,卻反常地都帶有一股似曾相似的熟悉感;不管是近百年前的昭和初期,或當今這個人們已無法再神色自若地自稱為中國人的年代。
另一方面,也必須老實承認,自己始終不是位海德格信徒,但書中那些海德格如影隨形的段落,確實自有其理地恰如其分。
(儘管如此,也不代表自己因而全然認同前者對於存在的那番理解。)

我想追根究柢,大概也可歸結於自己一生都是以一種較不入世的方式活著,
所以書中總總對我而言,更像是某種心理學、社會現象學或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分析報告。
固然自己身處其中,但多數時刻,精神意識卻也是抽離的。
展開
陰翳禮讚:侘寂美學的極致書寫,谷崎潤一郎淬鍊日式底蘊隨筆代表作【珍藏紀念版】
讀者評分
4.5
|
2023/12/01

全書共收入分為六部分的隨筆雜談。
既謂之隨筆,當初下筆時,作家本人便無太多的先設條件,所以實際讀來確實也不失輕鬆寫意。

而即便在當今這個全球化一詞也顯露些老態的年代,谷崎潤一郎先生當年面對周遭世事變換清晰又細膩的眼光,仍舊令人驚艷。
又在書中的東西文化架構下,百年後的自己,或許仍不啻為一位日本人,或著毋寧說是位東方人吧!

另根據所收入的內容來看,本書最早似乎可追溯至1975年10月中公文庫所出版的同名《陰翳礼讃》,不過根據其他版本的《陰翳礼讃》來看,除了這六部分的隨筆外,其餘遺漏的谷崎潤一郎隨筆到還不少,若能廣為納之固然是最好的了。
展開
夏摩山谷
讀者評分
1.0
|
2023/11/20
剛翻開本書;讀沒幾頁,渾身便感到一股不對勁襲來,
而在進一步尋覓這股莫名的不尋常究竟從何而來之際,
偶然看到下面對岸讀者對《夏摩山谷》一書的感想-即便粗俗地有欠修飾,卻也直白有力地揭櫫了這不對勁的真面目!
“這是坨用綢緞包裹的屎,再華貴,裡頭也是坨屎。”

若以慶山視之如存在意義的情愛來形容,書中文句宛若出自一位沈迷於性高潮之肉慾快感,卻又同時宣揚著柏拉圖式戀愛之宏大的人格分裂患者。
個人也完全不認同某些讀者用之以託辭-所謂“讀不讀得懂”的問題。
的確,慶山缺陷般地非常態執筆風格,儘管少數視其為自成一派的作家特色,但更多的僅是加劇了一切的荒謬可笑。
而無論當中的裝模作樣、自憐自艾,乃至自命清高,又因這荒謬可笑的程度,進而凸顯出那使人噁心不適的做作感。

本書的真正問題在於它的“可讀性”。
人們並非讀不懂,而是因難讀,勉強硬讀下,終算讀懂了;卻發現一切不過是個俗不可耐的低級惡趣味。
套句慶山自己在後記所說的:寫作得以為一個人的精神之旅做下一路標記。
由此看來,或許為因應作者自身精神的膚淺狹隘,才誕生出了這本裝腔做勢的《夏摩山谷》。
且好巧不巧,世間萬物中,慶山又擇以“宗教”為幌子,並將一切強加於其上;使書中佛教用語的浮濫,不純粹是個惡趣味,嚴肅說來是種褻瀆了!

這本書若能停在第一或第二章,老實說,還不至於如此不忍卒睹。
而同樣,如慶山自己在後記所稱:這本書僅是個體的領悟與創作。
那在一開始便棄絕了所有讀者的前提下,《夏摩山谷》為何如此這般,倒也情有可原。
但也因此,對於一位作家,無論是作為慶山,抑或安妮寶貝,最好就是放下手中的筆。
否則若真心開悟,何必又絮絮不休?
展開
春琴抄
讀者評分
4.5
|
2023/10/28

或許如谷崎潤一郎所言,文人寫文章可大別為喜歡“和文調”和“漢文調”的兩類。
因此,相對自己始終喜愛-被歸為漢文調的夏目漱石,自視為和文調的谷崎潤一郎,大概打從一開始,就注定難以合乎自己的品味。

《春琴抄》即便篇幅不長,但全書實際讀來,卻總帶有一股柔弱無力的拖沓感;加之故事本身自有的衝突性,舉凡男女、師徒,甚及個體與社會的關係,皆存在著內部與外部的矛盾。
不管怎麼看,實在都令人沒法舒心。

固然另一方面,在這總總矛盾上,讀者們也可藉機一窺谷崎潤一郎高超的寫作技巧,因其無論如何,都有辦法將所有的不對勁,拉回認知的軌道上;而這也是為何,讀谷崎潤一郎是一種對於感性的磨練!
因人們僅能透過感性去理解作家的文字,若不信邪硬將理性帶入,那不久後,自我意識大概就會碰壁了。
也因此反過來說,無法喜歡《春琴抄》的自己,也可說是因為不夠感性、感性力度有欠細膩的緣故吧!

另,這是第一次讀村上春樹以外、賴明珠女士的譯作。
不過,《春琴抄》中的賴明珠貌似與《遠方的鼓聲》或《聽風的歌》裡的賴明珠為截然不同的另一人。
看來翻譯這活,不純粹是種作者與譯者的合作關係;而賴明珠女士的應時予變及本書後半所收錄的〈譯後記〉,則揭櫫了這關係實有的細微與繁複。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