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回首頁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會員登入
黃金會員
前往會員專區
我的電子書櫃
訂單查詢
瀏覽記錄
下次再買
可訂購時通知
本月獨享
可用E-Coupon
0
張
可用單品折價券
0
張
可用購物金
0
元
可用 OPENPOINT
0
點
登出
訂單查詢
購物車(
0
)
電子書櫃
繁體
展開廣告
關閉廣告
HOT
環保杯壺餐盒
理財節稅
星巴克夏新品
霓淨思8折起
:::網站搜尋
全部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美妝
保健
服飾
鞋包配件
美食
家居生活
餐廚生活
設計文具
無印良品
星巴克
3C
家電
日用
休閒生活
婦幼生活
電子票證
寵物生活
票券
玲廊滿藝
故宮精品
電子閱讀器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必讀暢銷榜
天天爆殺
今日66折
每日簽到
禮物卡
現領折價券
全站分類
電子書
兒童館
旅遊戶外
家居日用
美妝個清
健康運動
品牌旗艦
旗艦品牌
中文書
.
簡體
.
外文
電子書
.
有聲
.
訂閱
雜誌
.
日文書
CD
.
DVD
.
黑膠
線上藝廊
文具
.
動漫
日用品
.
婦幼玩具
彩妝
.
保養
.
洗沐
鞋包
.
黃金
.
服飾
3C
.
手機
.
電玩
家電
.
視聽
美食
.
生鮮
.
保健
寵物
.
家居
.
餐廚
運動
.
戶外
.
旅用
禮券
.
票證
.
票券
博客來
讀者書評
紅髮安妮 的所有評鑑
取消
送出
確認
瀏覽次數(1912)
分享至Line
分享至FB
複製連結
Lv.5
依據書評貢獻度、參與度
紅髮安妮
55
則書評
55
本書評分
25
位追蹤者
176
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55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
(可複選)
全部
中文書(55)
人文社科(16)
心理勵志(15)
商業理財(6)
藝術設計(6)
文學小說(4)
自然科普(4)
生活風格(2)
醫療保健(1)
影視偶像(1)
展開
評鑑星等
(可複選)
全部
5星
4星
3星
2星
1星
評鑑日期
全部
最近一個月
最近三個月
最近半年
最近一年
最近三年
三年以前
評鑑發表
全部
有評鑑內容
只評星等、無評鑑內容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
第 3 頁
5
隱性潛能: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教授,突破天賦極限的實證科學【附潛能提升秘訣卡】
讀者評分
4.0
|
2025/03/10
即便天生不如人,也不妨礙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非常同意Youtuber張修修說的,Adam Grant擁有一種把「老生常談」談出新高度的能力。比方前作《給予》談施比受有福,這本《隱性潛能》談通往成就的路上,品格比天賦更重要。
為何同樣一個道理,別人說起來像「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Adam Grant就能談出霸榜的份量?我認為有三個獨到之處。
一是逆反的思維,Adam Grant善於在想當然耳的慣性思考中看見逆反的價值。比如「盡量不要犯錯不是比較好嗎?」「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不是更好嗎?」「辯才無礙且具備個人魅力就是所謂的領袖特質?」作者總是在提出見解之前,先拋出問題,挑戰大家慣常的想法,讓看似普通的道理在正反辯證之下,顯得更為引人入勝。作者提出這些平常沒想過的問題,藉以引發好奇,讓人想知道,真的是你說的這樣嗎?
接下來就是Adam Grant的拿手好戲,在你對主張半信半疑時提出大量的實證科學,證明主張的可信度。但真正讓整本書好看的主因,除了理性的實驗數據,更多的是動人的故事。比如書中提及的:不被看好的西洋棋隊伍、創造生涯奇蹟的棒球明星、聽不見聲音的打擊樂藝術家.......這些化不可能為可能的真實生命歷程,讓我們最後不只被作者說服了,也被他筆下的人物感動了。 我還發現,作者將多線敘事的手法融入寫作之中,比起故事的道理,他更在意情節的轉折,讓你像追劇一樣帶著好奇一頁一頁翻下去。
這本書的暢銷,或許在這個凡事比拳頭,在高度競爭引發無力感,在相對剝奪感重的當代局勢裡,折射了現代人的一種底層渴望:即便天生不如人,也不妨礙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展開
4
旅行的意義:帶回一個和出發時不一樣的自己
讀者評分
3.0
|
2024/12/06
旅行必然有意義嗎?
「旅行已死,多年前就被觀光殺死了!」
被書封上這句嗆辣的文案吸引,抱持著好奇的心情,想讀看看作者對旅行有何真知灼見。在前言,作者就以「觀光業」祖師爺---英國商人湯瑪斯‧庫克從羅浮堡出發的觀光列車說起,並且語出驚人地闡述,旅行就是從那個時候被觀光扼殺了。如此高調的宣言,更是讓我想一探作者的高見。
可惜,在本書前言高張的情緒之後,閱讀的興致一路下探。
第一章寫旅行為何重要。感覺全書精隨在這一章節便已結束。之後的篇章,也僅是以不同例證重申同樣觀點,例如旅行可以帶來新舊經驗的對照,進而帶來舊有認知的改變;旅行讓人了解到家鄉如何形塑自我,了解到世界以多元樣貌並存,沒有孰優孰劣也毋須懼怕。讀到這裡,我不禁想,這些對於「他方」的理解,非要透過嚴肅的旅行才能理解嗎?到底是先成為一個開放的人所以去旅行(而非觀光),還是去旅行了才成為一個開放的人?我很懷疑其中的因果關係。畢竟從西方近代劣跡斑斑的航海殖民史中,我們學到了走得越遠、成見越深的歷史黑暗面。
關於該如何旅行,作者條列了十一點。其中有一些確實不是跟團觀光容易執行的,比如去當地人出沒的地方、進到當地人家中、當某家店的常客。但也有一些建議並非與觀光客絕緣。例如獨行。如果自己報團,行程中確實可以安排一些單獨行動的時刻。又例如閱讀旅行地相關的書籍。我相信也有那種求知若渴的觀光客,在行程之前已準備好對接異地文化的基本知識。
我認為在全球化之後,在網路資訊越來越垂手可得之後,觀光和旅行的心態其實也沒有以前那樣壁壘分明了。更多新型態的觀光行程正在向所謂的旅行靠近。這何嘗不是美事,因為觀光的便利性,降低了出國旅行的資本門檻,讓不同階級的人,都有機會去到異地,感受不一樣的氣候、風景、建築和人。旅行的收穫與心態息息相關,不同形式有時只是達成目的的工具。
說回本書開篇對觀光的宣戰,是什麼殺死那種充滿未知、涉足冒險、鍛鍊自我的旅行?與其說是觀光,不如說是這種對於「新地方、新人群、新世界」的無限渴求與無盡攀比。那些對於更新奇、更在地、更深刻、更不為人知的旅人見證,成為了爭相蒐集的珍奇標本,直至絕跡。
展開
5
努力是癮
讀者評分
5.0
|
2024/11/18
勿忘癮中人
即使與「資優」沾不上邊,論「努力」此生也沒什麼好說嘴,但不知道為什麼,書中有許多許多篇章都是讀著讀著就笑了、笑著笑著就哭了,那樣地猝不及防。這就是文學的本事吧!在催生努力與催眠躺平的兩端,我們其實心知肚明,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在勵志成功學和心靈雞湯之外,這本書給了我另一種遁逃的選項,謝謝寺尾哲也,他確實做到了他說的「成為提供精緻娛樂的人」。
展開
3.5
待在家裡也不錯:過得還不錯的一年2
讀者評分
3.0
|
2024/11/05
葛瑞琴‧魯賓一定是個J人
這本書首次在台灣出版是2014年,今年(2024年)因改版再出而重新進入我的閱讀視野。
我覺得這本書做的最棒的是書封上的金句摘要,例如:「快樂不是擁有更多,也不是擁有更少,快樂就是我所擁有的都是我想要的……」實際閱讀內容,覺得含金量不是那麼高,加上這十年科技進步神速,生活面貌也劇烈改變了,許多書中描述的生活情境,例如不熟悉GPS導航、擁有兩隻黑莓機、睡前不收EMAIL等都讓人覺得彷彿在描述上世紀的煩惱。
雖然對葛瑞琴‧魯賓式的快樂實驗有點不耐煩,甚至覺得她有點「條列強迫症」,也覺得如此散漫的書寫很容易讓我讀完就忘,即使閱讀樂趣有限,但我也十分同意她書中的許多提醒,尤其書中所論及的關係經營之道,同時佩服她的行動力與自省力,還有適度的彈性調整。
或許這整本書都不是一本快樂的權威指南,而是一本,關於快樂,我沒有答案,但你可以試著和我一樣去行動、去嘗試、去找找屬於自己的快樂之道。
展開
4
簡樸的哲學:為什麼少就是多?
讀者評分
4.0
|
2024/11/04
用哲學的態度審慎檢視簡樸的價值
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本書作者秉持這句話的精神,將簡樸的哲學抽絲剝繭,什麼是簡樸?歷年有哪些哲學家推崇簡樸?簡樸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好嗎?簡樸又可能有什麼缺點?
作者先就「道德」的論點去檢視簡樸的生活是否真如古聖先賢所說那麼值得過。道德的論點比如說,簡約生活使人遠離誘惑和墮落的危險,簡約有助培養良好品德。雖然有些論點似乎有理,但也可輕易舉出許多反例,例如節儉可能導致吝嗇,貧困可能孕育犯罪,文明與科學的進步需要財富聚斂方能支持。
接下來作者就「審慎」的觀點論證,也就是簡樸是否會促成幸福。比如說,簡約使人工作變少、閒暇變多,簡約可使內心寧靜,節儉使人更能適應突來的艱難,簡約反而增強享樂能力,簡約促進自給自足和獨立,簡約使人親近自然促進健康。某些「審慎」的觀點雖合理卻也並非牢而不破。比如簡約其實也代表無聊又沒抱負,不懂得享受更有深度的愉悅。
如果簡約那麼好,為什麼就很難推廣?想必簡樸和當代生活的現實面有許多衝突之處。畢竟「人因夢想而偉大」,一味的返古懷舊難以推動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進步。作者以「芭比的盛宴」這部電影舉例,若不曾吃過精緻創意的料理,便無法擁有鑑賞美食的能力;相信這個例子,有看過《黑白大廚》的人應該都可以秒懂。
讀到這裡,如果以為作者只是想寫一本對簡樸和聚斂各打五十大板、不痛不癢的書,那也未必。作者其實是希望我們用當代的角度重新審視古聖先哲崇尚的價值,而不是對柏拉圖、蘇格拉底、伊比鳩魯、梭羅的話照單全收。畢竟他們並不是活在這個平均壽命變長、意外變少、糧食豐盛無虞、娛樂隨手可得的資本世界,他們也還沒遇過氣候暖化、能源短缺、數位成癮等人類危機。究竟我們該如何看待簡樸的價值,並且如何以簡樸之道使世界更好,再經一番審慎檢視之後,或許你也會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展開
5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讀者評分
5.0
|
2024/10/23
關於獨裁者的廚房竟然還能再挖出這麼多精彩內幕
從《跳舞的熊》開始讀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的著作,就深深被他說書的能力吸引,雖然他的著作都是基於實地調查與人物訪問而寫成的非虛構寫作,但他真的太會說故事了,讀著書中這些「基層人物」的生命歷程,不知不覺就串起了宏大的國族歷史,原來大敘事與個人的生命是如此息息相關,並且如此深刻動人。
很喜歡《克里姆林宮的餐桌》以時間為維度的寫作編輯,從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廚房,寫到普丁當權的獨裁者餐桌,讓不熟悉俄國近代史的我,在讀完一篇一篇好看的故事之餘,也順道補習了俄國革命之後的政權交替輪廓,尤其書中幾個特別嚴峻殘酷的歷史時刻,比如烏克蘭大饑荒、列寧格列圍城、阿富汗戰爭、車諾比核災、克里米亞韃靼人的種族清理......提醒著我獨裁者的暴行從未離去,如何與之對抗,仍是這個時代最艱鉅的議題。
雖然全書以時代為背景,但真正勾住讀者的還是他筆下這些受訪者的故事。
讀伴君如伴虎的總理廚師如何挺過權力中心的更迭,讀飢荒時代的人性如何脆弱又是如何展現光輝,讀美俄太空競賽中的廚娘如何影響大局,讀肅殺戰場上「媽媽的味道」如何療癒人心又是如何令人心碎。這些發生在廚房和餐桌的故事,有生離死別也有靈魂試煉,是個人的傷痕也是整個國家命運的縮影,書中每一章都有發展成一部好萊塢電影的潛力,太好看了。
推薦給喜歡讀真實故事的朋友,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的每一本著作都大推。
展開
4.5
我們為何吃太多?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
讀者評分
4.0
|
2024/08/05
適合自己的體重設定點就是幸福人生的甜蜜點
有的人吃多也不會變胖,有的人吃少也不會變瘦,少吃多動真的會變瘦嗎?實情似乎並不是如此。
這本書從「負回饋系統」談到「體重設定點」,原來讓我們體重文風不動的原因就是這個。我們要如何改變我們的「體重設定點」呢?常見的節食策略,只會把我們帶向惡性循環的溜溜球效應中,減重不該節食,反而應該吃好一點加上充足睡眠,好好生活才是改變體重設定點的最佳支點。至於怎麼吃才算吃得好?作者提出Omega3(魚油、草飼動物油脂、綠色蔬菜)和Omega6(植物油、堅果油)比例必須控制在1:1~1:4之間,這一點,是我讀本書最大的收穫,也是自認最難執行的。
讀完這本書,回想這幾年變胖的過程,似乎就是從某次節食減重開始的。雖然當時成功減到理想的體重(現在想想實在沒必要),但因為那樣的食量並無法長久執行,過沒多久我不但胖回原本的體重,甚至比以前更胖。原來是我已經更動了我的體重設定點,這時若再度採取節食的做法,有很高風險會再度讓我體重不減反增。幸好讀到這本書,我已經知道真正健康的方法,就是好好吃飯、規律運動、多多睡覺,一點一滴改變我的體重設定點。我這次不會再重蹈覆轍,也不再陷入無謂的外貌焦慮,為了幾公斤體重傷神。
如果你也嘗試過各種減肥法都成效不彰,或者覺得自己終身都在減肥的路上永無止盡,這本書絕對會為你帶來嶄新視野。
展開
3.5
深度紓壓:每天15分鐘,7天降低壓力指數,破除慢性壓力循環,放掉煩惱,活得更快樂
讀者評分
3.5
|
2024/08/02
培養紓壓好習慣
可以把這本書當成紓壓技能的盤點,看看有哪些是已經正在嘗試的,又有哪些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並不真的嚮往純然無壓的生活,那樣的生活也不會等於真正的快樂,因為快樂來自於韌性,讓我們可以適度承受壓力,也可以順利休息恢復,快樂來自於意義,讓我們不偏離自我價值,與人際和大自然保持連結。透過本書的七個章節,我幫自己做了一個年中的review,為自己準備好迎接之後的挑戰。
展開
4
多巴胺國度: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
讀者評分
4.0
|
2024/07/18
隨時都想爽一下的人生為何不快樂
對於成癮這個題目我不算陌生,跟之前讀過的相較,這本讀來非常輕鬆,甚至帶有一點娛樂性,專心閱讀,一天就可以讀完。可以有如此暢快的閱讀經驗,或許翻譯有幫上一些忙,我感覺本書翻譯有花功夫在口語化的呈現,讓本書少了沉悶的學術感。
對我來說閱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是最後章節,談到「徹底的誠實」和戒斷成癮的關係,論及誠實可以帶來覺察,誠實可以培育親密的人際關係,誠實可以通往真切的自傳、促成真正的負責。作者以戒酒無名會為例,12步驟第一條就是「我們承認無力抵抗酒精,以致生活變得無法掌控。」誠實,可以讓羞恥成為利社會的羞恥,擺脫破壞式羞恥的循環。沒想到誠實對成癮依賴是如此重要。
以下節錄本書結論,作為閱讀的紀錄。
痛爽平衡教會我們的事情
·拚了命地追逐愉悅(並逃避痛苦),只會通往更多痛苦。
·戒癮始於禁慾。
·禁慾可以重設大腦的獎勵路徑,並讓我重拾享受生活中簡單愉悅的能力。
·自縛可以在慾望與消費之間創造出後設認知的空間,而這些空間是現代人活在這個多巴胺過載世間的必需品。
·藥物可以回復人體恆定,但用藥物祛除痛苦的代價不能不考慮。
·壓下天秤的痛端,可以重設爽痛平衡到爽端。
·注意不要對痛成癮。
·徹底的誠實可以促成覺察、強化親密、促成真實自傳與真正的負責,誠實讓一個現況匱乏的人也可能有豐盈的心靈。
·利社會的羞恥,可以確認我們是人類部落的一員。
·與其逃離,不如試著讓自己沉浸其中、找到容身之處。
展開
5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讀者評分
3.5
|
2024/07/12
指數化投資的入門書
如果對「指數化投資」有興趣,這本書會是很棒的入門。所謂的指數化投資包含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買進並持有,二是投資全市場。
如果你已經成為一個指數化投資人,那麼這本書將提供你滿滿的研究數據,提醒你哪裡有誤區、哪些是迷思,以及如何預防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幫你增強「持續買進」的信心。
立志成為書中說的不選股、持續買進的投資人,道理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很違反人性,要面對這漫漫長路上的誘惑與恐懼並不容易。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知道自己為何選擇這麼做,更需要透析這其中的道理,這麼做的好處或許不在於幫我們創富(這應該算是附帶的好處),這麼做的好處是讓我們在參與市場的時候有所選擇,並且學著忠於自己的選擇。
展開
3
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
讀者評分
3.5
|
2024/06/25
不妨讀一下作者如何與歷史上的厭世哲學較量
這是一本哲學取向很高的書,閱讀的過程猶如大腦肌力練習,要非常專注地跟著作者的文字做邏輯思辯,如果你也熱衷做這樣的哲學思考,應該會覺得很過癮,但如果你只是想輕鬆地從這本書得到熱愛生命的救贖感,那可能會有點失望。
即使如此,讀著作者竭盡所能地用哲學小白也聽得懂的語言解釋叔本華、佛學、尼采,讀完會對「生命哲學」有知識系統化的認識。我也是第一次搞懂佛教的「輪迴觀」和尼采的「永恆回歸」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跟過去讀過的哲普書比較,作者算是很懂得跟一般人溝通,畢竟用有限的文字說明形而上的學問,真的非常困難。
讀這本書讓我感到訝異,原來在文明數千年的長河中,贊成「不要出生比較好」的理論似乎曾經是壓倒性的勝利,可見生而為人真是非常辛苦啊;另一方面訝異的是,即使科技都已經發展出人工智慧,但人類還有好多哲學難題有待爭論,例如「人的出生都是未經同意的,擅自決定生小孩難道完全沒有道德問題嗎?」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比我想像的還少。讓人感到推動哲學思辨的進化是如此的不容易且似乎相對不受重視。但是跟生命有關的倫理問題,似乎是當代迫切需要的不是嗎?
總之,這是一本哲普好書,出版社為了讓好書觸及到更多人,做了不同以往的行銷,也算是個美麗的錯誤吧。
展開
5
良性羞恥:接住你家庭、職場、愛情與人際關係中的無地自容
讀者評分
5.0
|
2024/06/24
覺察羞恥感與直面脆弱,必讀
如果負面情緒是我們內在的黑暗大陸,那麼令人難以啟齒的「羞辱感」應當是這片黑暗大陸中的最內核、最深處、最難觸及的一處。
讀過不少關於羞辱感的大眾心理書籍,也在這些書中碰過不少壁。第一個難題就是大部分談羞辱感的書,都會先教你區分「shame」和「guilt」的差別,很抱歉,雖然讀過這麼多次,我還是分不出來有什麼差別,甚至也疑惑這兩者的差別很重要嗎?很高興讀到這本,作者認為我們不妨以一整個「情緒家族」來認識羞恥感,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一種痛苦的自我意識。」這點重新打開我對羞恥感的認識。
第二個難題是,大部分談羞恥或脆弱的書,都會鼓勵我們更溫柔的對待自己,用疼惜的語言和自己對話,強調無條件的愛並且練習讚賞自己......。我不知道其他人實作起來如何,對我來說,這些自我鼓勵的語言,雖然值得成為一種好習慣,但很多時候,尤其是失敗挫折低落的時候,便會感到窒礙難行。本書除了用諮商故事示範了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懷與善意,並且也十分認同溫柔不自我批判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還有一獨到之處,就是非常強調「建立自豪感」的重要性。這點我非常認同,我也認為試著設定目標,以成就克服自卑,這才是培養自重自愛、不受羞恥所苦的真正關鍵。
羞恥感會以各種不同形式呈現,也會躲在各種不同的防衛機制之下,這是作者累積40年豐富的諮商經驗所得出的成果,書中的諮商案例每一件都好有代表性,讀過不會忘記,故事也都峰迴路轉好精采。五星推薦這本好書,迫不及待想跟著書末提供的練習,好好探究關於羞恥的黑暗大陸。
展開
4.5
大腦不滿足:打破「匱乏循環」,在數位浪潮中奪回生活主導權
讀者評分
4.0
|
2024/06/11
我們為何總是不滿足
本書從「匱乏循環」的機制談當代所有的「過載」問題。吃太多、買太多、網路依賴太多、資訊攝取太多。為何身而為人就是那麼不知滿足?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關於這個問題,有太多專家試著提出解方。比如心靈成長派專家,會建議我們練習自我覺察,用正念的方式生活,自然會知道什麼時候該適可而止。比方極簡生活派,會教我們各種斷捨離,教我們清空物品、網路排毒。但如果你曾經嘗試過這些方式,或許會有和我一樣的感覺:要貫徹這些方法真的好難。不是說這些方法不好或沒用,只是真的不容易。
擺脫不滿足的惡習,為什麼這麼困難呢?本書開宗明義就告訴我們,因為「匱乏循環」是個超有用的生存機制;追求更多、更快是我們的本能,如果沒有它,我們無法演化成為主宰地球命運的智人,它就寫在我們的原始基因裡。一個我們原始設定就裝載的「好」東西,為何會變成今天我們亟欲擺脫的負擔?因為我們用原始的大腦在這個什麼都過剩、什麼都不缺的世界中生存,必然會出現適應不良的問題。
本書就是在這樣的前提,去梳理我們和藥物成癮、網路成癮、購物成癮、和資訊焦慮等現象的關係。作者走訪各界的專家,尋求智慧的解方,他找到的這些受訪對象不限於學術淵博的人,有些並不是學者,而是活得很特別、有特殊生命經驗的人,這些受訪者在作者幽默生動的筆觸中皆個性鮮明,他們的人生所帶來的啟示也很引人入勝,且作者為了與他們見面對談,總是煞費苦心,讓這趟寫作旅途充滿未知,讀來很有冒險紀實的樂趣。
至於如何不被原始設定中的「匱乏循環」操弄,作者提出的方法也有他獨到之見,雖然總是顯得過於簡化,但或許有時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最素樸簡單卻困難。
展開
4.5
打造你要的人生:歐普拉與哈佛教授談「更幸福」的藝術與科學
讀者評分
4.0
|
2024/06/05
邁向幸福所需的能力都在這裡
我們還需要多一本談幸福的書嗎?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心生這樣的懷疑。讀完覺得Arthur C. Brooks作為哈佛商學院認證的幸福專家,果然有他獨到之處。
我認為這本書最重要的觀念是,幸福是需要改變後設認知、積極學習、刻意練習的。這點和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強調的觀念一致。人並非生來就會愛、生來就擁有幸福的能力,這一切攸關你自身擁有多少邁向幸福的「能力」。是的,不是擁有幸福,而是邁向幸福,幸福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方向」。這點跟近年提倡的健康生活觀很像,我們運動、飲食、睡眠,不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通常是瘦身)就終止了,而是一種生活型態的選擇。
在作者提供的各種練習方法中,我發現寫下來、記錄下來是最常出現的。有陣子很流行感恩日記,我自己也實際操作過,或許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對於每天都要寫下感恩感到有些困難,而且一直重複也很無趣,很快就困乏了。這本書提供書寫感恩的方式,是改良版的,我覺得很棒,讀完讓人躍躍欲試。 書中還有一些關於書寫的撇步,提供了我不少靈感,讓我重新對記錄自己有了興趣。
最後讓我激賞的是書中談到幸福的四大支柱,作者毫不避諱地談「信仰」。我很欣賞作者對待信仰的態度,這也是我年過四十之後才漸漸有感的領域。這本書提醒我,靈性的啟發不會從天而降,必須靠自己起身去接近,既然我已經有興趣,就不該毫無行動。人生中許多會讓自己更好事情,都應該越早開始越好。就像理財一樣。
不管你已經讀過幾本談幸福的書,這本還是非常值得一讀再讀。
展開
4
指揮家之心:為什麼音樂如此動人?指揮家帶你深入音樂表象之下的世界
讀者評分
4.0
|
2024/05/29
所有你想了解的關於指揮的事,都在這本書了
這實在是一本很特別的書。
這當然是一本談指揮的書,也是一本談音樂的書,作者談了許多我買這本書想了解的「內情」:指揮到底在幹嘛,指揮作為唯一背對觀眾且不演奏樂器的那個人,他的所思所想為何,他真的有功用嗎,又有何功用呢,指揮真的像電影《塔爾》演的那樣,宛如樂團裡的獨裁者?實在太多太多對指揮家的疑惑,在這本書都能一窺內幕。最棒的是,作者不是用「這就是標準答案」的方式傳達他對指揮的理解,更多是帶領讀者看到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但我說很特別是,這本書也遠遠不只是談指揮和音樂,更多是透過指揮這樣特殊的存在,提出作者對藝術的表達、對人類的情感、以及與人類群體的互動有許多精闢的觀察,很多時候,一個指揮要熟稔的技藝遠不止藝術的涵養與音樂的修養,其領導能力與管理能力也要是企業CEO等級。這部分讀來非常精采,作者幽默又誠懇的寫作,彷彿知無不言,帶我們看到一個指揮所需的職涯能力,遠比我們想像的多面立體。
全書最愛的章節是最後一章〈指揮你自己〉。全章充滿智慧的語言,以及對音樂真摯單純的愛。沒想到買一本寫指揮的書,可以得到這樣出人意料的收穫。我想不管是不是愛樂人士,都可以在此書中得到樂趣。
展開
4
那天,還好我去了森林:被平靜擁抱而重生,在附近公園就能實行的森林療法
讀者評分
4.0
|
2024/05/29
讀了會很想試著做做看的森林療法
編輯太強了,給這本書一個超厲害的書名,讓人一看到封面就想帶回家。
這本書乍讀會覺得內容有點古怪,但對於有正念基礎概念的讀者來說,讀來會有如獲至寶的感覺。雖然本書並不是談靜坐正念,但很多章節會讓人聯想到正念的益處。比如練習正念不是要把負面的想法情緒消除,而是練習把心的容量變大,就是作者在書中說的,讓身體的邊界感消失,讓意識處於寬闊有餘裕的容器中,即使負面的感覺仍存在,也可以從占滿內心的不舒服,進而變得稀薄、變得可以共處甚至不在意。
本書還有一些章節,會讓人聯想到一行禪師的思想精隨:我們每個人和世界萬物是連結在一起的。作者還用了非常淺白的方式,說明佛學中「無我」的概念,這部分實在很有趣。這本書也提醒我,要去感受大千世界的實體、感覺人在心在的臨場感,這是數位虛擬時代要格外珍惜的事情,真正美好的景色不必在遠方,但一定要親自去看看,手機裡的圖片或虛擬實境,怎樣高畫質都無法取代。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也在尋找除了靜坐以外的練心方式,這本書提供了另一個途徑,雖然方法有點抽象,但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到森林或公園中實作看看,親身體驗不思考、只感受的美好。
展開
5
旅人之歌:音樂家簡文彬的非虛構人生
讀者評分
5.0
|
2024/04/11
機智指揮家的機智人生
「我一生都在偷懶。」整本書第一句話,竟然是這樣開場。這是怎麼回事?一個號稱一生都在偷懶的人,是怎麼一步一步成為享譽國際的指揮家?又是什麼原因讓他毅然決然放棄德國歌劇院終身職,返台承擔衛武營藝術總監的重任?
這本傳記以第一人稱撰寫,作者十分傳神地保留了簡文彬的說話語氣,讀這本書就像是聽總監說故事,說他從小怎麼開始接觸音樂,以及與許多可敬的前輩學習的過程,談到旅歐生涯的甘苦與見聞,章節結束在衛武營從籌備到成立的艱辛。跨距幾十年,幾乎是指揮家的前半生,但讀起來真的就像聽一首「旅人之歌」般愉快。總監的人生樂章看似歡快輕盈,有時還十分詼諧有趣,但若細讀也不難發現,在榮耀背後,是無數心血的投入、不斷挑戰極限,還有藝術家的品格與才華,光芒難掩。
全書印象最深刻的是,簡文彬選擇《伍采克》作為維也納藝術碩士畢業考試音樂會曲目。原來是畢業考這種生死關頭,很少有人會選這麼困難的曲子,但總監憑著對這部作品的熱愛,登台完成了這個極具挑戰的任務,並且得到全票通過的認同。讀到這一段,我內心十分有感,尤其台灣教育一向比較不重視學生熱情之所在,也甚少鼓勵學子相信內在的聲音,若我們能學習更珍視天賦熱情,相信自己破框的能力,是否能激發更多不一樣的心靈?
像這樣深具啟發的故事,在這本小書裡俯拾皆是,不管你是不是像我一樣已經是簡文彬的粉絲,這本書,都值得一讀。
展開
5
音樂之戰:奪回二十世紀的古典音樂
讀者評分
5.0
|
2024/04/09
戰爭陰影中的古典音樂
為什麼古典音樂會的標準曲目永遠都是那些?古典樂的世界彷彿凍結在二十世紀初,難道現代都沒有人再寫像布拉姆斯、拉赫曼尼諾夫那樣的音樂?反而說起當代音樂,都會直接聯想到令人退避三舍的非調性音樂。很多經典電影配樂,不論旋律或意境都不輸古典樂,尤其華格納的主導動機,不就是電影配樂最常用的嗎?但是為何電影配樂好像跟古典樂界總是壁壘分明?
自從我開始接觸古典樂、勤跑音樂廳,這些疑問就在我心中盤旋不去,讀了一些談音樂史的著作也沒能解惑。感謝這本「音樂之戰」出版,為愛樂者另闢思考之路。
指揮家約翰‧莫切里認為當今古典樂界的樣貌是三場戰爭陰影投射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戰爭結束了,但反法西斯、反共的意識形態似乎還留在古典音樂圈中,加上雅與俗涇渭分明的迷思,讓許多二十世紀晚近的卓越音樂沒有機會被演奏,也沒有機會被聽見。作者進一步指出,古典樂界長久以來顢頇僵固的文化,已經離死越來越近、離地越來越遠,隨著古典樂最重要的贊助群體---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凋零,前途難免令人擔憂。
不論你有沒有聽古典音樂、是不是古典樂迷,這本書都會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窗口,帶你了解近代戰爭如何影響西方音樂。全書觀點犀利、直言不諱,尤其對當代音樂霸佔機構資源有諸多批評指教,或許會讓許多學院建制派頗為感冒吧。你可以不必全都認同,但讀完絕對有滿滿收穫。
展開
5
我,厭男
讀者評分
5.0
|
2024/03/27
簡直想背下書中每一句話
該死的聖母病犯的時候,快拿出這本書來讀一讀。
不小心落入「完美的女性主義」迷思的時候,快拿出這本書來讀一讀。
聽到有人檢討女性主義做的這裡不夠、那裡不好的時候,快拿出這本書來讀一讀。
這本書就像女性主義者的護身符,尤其是還兼具冒牌者症候群的女人們,不妨將書中金句背起來,每天在心裡默念三次。這本小書裡的金玉良言,句句屬實。
展開
5
始於極限:跨越社會習以為常的「邊界」,當代女性如何活出想要的人生
讀者評分
5.0
|
2024/03/02
以書信直面身為女人的困難與困惑
我和作者鈴木涼美同屬於80年代出生的女性,差不多中學的年紀,開始對女性主義感興趣,當時台灣最主流的性別論述是何春蕤的豪爽女人,高舉只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的口號,對於那時一心想反抗保守父權桎梏的我,「解放」這兩個字就像自我賦權的萬靈丹,天真地以為解放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如果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一定是不夠解放而已。我的青春歲月,在這條性別平權的實踐路上,有挫折也有困惑,卻不曾停止鞭策自己,莫成為那個在關係中受傷的人。第一次感到價值體系碰壁是輔大心理系性侵事件,當時社會輿論譁然,「不要輕易踩上受害者的位置」這句話引起討論聲浪,也讓我重新檢視結構與主體的矛盾關係。
或許是這樣的成長經驗,讀這本《始於極限》,每個章節對我來說都是靈魂的叩問與重擊。鈴木涼美彷彿代替我提出了內心最糾結難解的問題,上野千鶴子也毫不避諱地提出她直指人心的見解。雙方的交鋒有如冷眼的解剖刀,精準直下病灶;同時在兩個世代女性的書信往返之中,也流露著赤誠無畏、相知相惜的心情。我相信,即便在台灣長大和作者成長於不同國度,應該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樣,擁有與作者同樣的關於性、戀愛、婚姻、獨立、自由......等人生課題,在資訊爆炸的混亂之中需要被重新整頓與安放。閱讀這本書,即使不用找標準答案的心情,你也會得到一種同為女人的寬慰與獲得。
展開
共
3
頁
下一頁
前往
第 1 頁
第 2 頁
第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