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2
user-img
劉瓊微

8則書評

8本書評分

0位追蹤者

10次有幫助

全部書評 | 共8本書評分

主題分類(可複選)
展開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評鑑發表
獨角人
讀者評分
5.0
|
2014/02/08

從來沒有一本小說是讓我那麼矛盾的。


幾年前看完《獨角人》的心得就是--悶。而且難看。
或者說那時候的我看的東西還太少,無法體會些什麼,只是覺得故事不好看。
我完整的看完了整本書,結尾作者還隱約的傳達了一些東西,
讓我感覺好像領略了些什麼,但終究還是一頭霧水。


我以為看完以後,很快就會把這本書給忘了,沒想到《獨角人》的故事卻在看完以後,時不時的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不停思索究竟這個苦悶、奇怪、不明就裡的故事想講些什麼?我最不解的是書的最後那句看似平淡無奇卻又頗讓人玩味的話:「若你顯露內在之物,你所顯露之物將拯救你。若你不顯露自己內在之物,你所不顯露之物將毀滅你。」


其實當初看完並沒有讓我有任何的體悟,我以為的懂其實也是自以為,當時的我根本一點也沒有參透。我才發覺,有時候短短的一句話、一本書或者任何事物,並不足以在當下就讓你有所改變,但你會在以為自己已經遺忘的時候,在生活中印證和想起它。然後你終將明白,那些你原本以為沒什麼意義的事物--不但深具意義,而且還會徹底的改變你。人生很有趣的地方似乎就在這裡。以前覺得沒有用或不喜歡而捨棄的東西,多年以後再撿起來、想起來,才發現原來過去只是不懂得它的價值,於是你重新喜歡了,而且,非常喜歡。


我原本一直都不相信有這種事。除了人本來就很喜新厭舊外,也實在沒道理去重新喜歡以前早就看過的東西,可是當我分別過了五年、十五年,重新拾起以前不以為然的《小王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獨角人》後--我不得不相信。
展開
第十九層地獄
讀者評分
1.0
|
2013/11/01

蔣友柏的《第十九層地獄》書名取得真好,光看他的文字,就讓我好像到了文字地獄一樣,看了近200頁,看完回過頭想想竟一點都想不起他究竟說了什麼。書中後半段有很多篇幅都是找了她身邊的人來描述他,而這些人大多是他的員工、朋友、合作夥伴、客戶…姑且不論這些評論是不是都一昧的講好話(畢竟本人會看…而員工還想在公司立足、客戶還想殺價、夥伴還希望有合作機會、朋友還想留點情面……),但是這些評論他的人反而比蔣友柏在形容自己還要具體的多,他朋友寫的都比他寫得好。蔣友柏或許很有本事把公司搞得很好,但是這本書中除了看見他脂總以會成功是因為他骨子裡那叛逆的因素想顛覆所有事情,但是卻反覆的在表達一個東西:「我很痛苦、我成功了、我很痛苦、我成功了、我很痛苦……」他說自己像是活在地獄,我卻看不出他到底在痛苦什麼?不過知道原來看書可以像來到地獄一樣,至少書名不負眾望。蓋上書的感覺一片光明,覺得活著真好。謝謝你,有薄。
展開
鴨子中了大樂透
讀者評分
3.0
|
2013/08/06

他應該要是一本很好看的書。

在作者所提出的主題中確實有很多點中了許\多需要哲學及邏輯思考的問題,但是在閱\讀過程中發現許\多文字似乎總是詞不達意,看得讓人似懂非懂,總要認真的重新看好幾回才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

哲學書我看得不少,有時這類非常講求邏輯思考的書籍,更是需要優秀的譯者才可以讓內文達到易於理解的效果,但我總覺得譯者似乎不知道該如何拿捏和翻譯書中的詞意,所以整本書看得非常的不順暢,有時更是不知所云,讓我覺得這本難得主題比較生活化的哲學書,也許\會因為譯者翻譯的問題,讓它又被初接觸哲學的讀者們打到了”哲學真是艱澀又難懂”的冷宮去了。

真是可惜。


展開
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
讀者評分
5.0
|
2013/04/06

把石勇的書《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好快的看完了,好久沒有看一本書看的那麼過癮,書中這段見解更是精闢。

  書中提到,如果我們把「自我」建立在外部世界的社會價值上:權力、金錢、地位、信仰…那麼你就走入了這個社會給你的遊戲規則中了。就像有些人從獲得權力中認同自我,那勢必也會在失去權力後喪失自我,而被外部世界擊垮。

  我想,換個例子來說,這也就是為什麼從過去一直到現在,一有人提出「上帝不存在」的論點時,許\多宗教徒拚了命也要捍衛他們自身的信仰,因為這樣的論點無疑是在動搖他們的「自我」,要是失去了這個他們所認定的「自我」,那便沒有存在這世界上的價值了。

  更不用說為什麼宗教之間會有如此多的深仇大恨,或是一有科學家提出外星人的論點就會遭到多數人的譏諷(無論事實到底是如何),因為這些論點無疑都是在動搖這些人心中那個「自我」的認定。

  但這些建立在外部世界的「自我」其實極其脆弱,就像有句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樣,只要外部世界一被動搖,那樣的自我就會不堪一擊。真正能讓內心強大的自我,應該是建立在內在,而非這個世界給你的規則和社會價值之上。就像蘇格拉底在被賜死前,平靜的喝下毒藥,不選擇逃走,正是因為他在理性和哲學的思考之下,這種建立在內心的「自我」早已超越了死亡。

  聽我意猶未盡講了那麼多廢話,還是去看這本書吧。
展開
孤獨六講有聲書(4片光碟+1本畫作萬年曆)
讀者評分
5.0
|
2012/03/05

這周末回鄉下去度假,陪家人把蔣勳的有聲書《孤獨六講》給聽完了,雖然沒做什麼、沒買什麼、沒去哪裡,卻覺得這趟旅程滿載而歸。蔣勳這《孤獨六講》中所謂的六講,講的就是:情慾孤獨、倫理孤獨、革命孤獨、語言孤獨、思維孤獨。

一邊聽,一邊覺得自己好像回到了學生時期,又變成了像學生一樣扮演聽課的角色,而蔣勳給我們上了好棒、好充實的一課,覺得自己好像又多認識了一個很棒的老師。這個主題中的「孤獨」兩個字,也許\在大家認為是不好、或極其負面的字眼,也許\是因為,每個人都害怕孤獨。但深入地去思考,也許\在人群中,即使人與人之間如此的靠近,我們卻還是會感到孤獨,究竟是為什麼?孤獨或許\是一種更接近心靈層面的東西,就如同蔣勳說,孤獨並沒有什麼不好,孤獨其實是一種跟自己的對話,而我們從多種角度去看,才會真正的了解究竟孤獨是什麼。

其中,蔣勳提到革命的孤獨,提到了魯迅,我們對於魯迅也許\只是國文課本中的一個似曾相識的名字,似乎是個作家、革命先烈,卻沒有太深刻的印象,蔣勳講到了他的故事,魯迅原本是學醫的,而他在學醫的那段時間,看到戰爭紀錄片中,日本人殘忍的殺害中國人,旁邊圍觀的全是中國人,讓他有了很大的感觸,覺得自己學醫,是要救人的身體,但在這戰爭中他看到的,中國人更應該被拯救的,是他們的靈魂。所以他最後放棄了學醫,去從事文學工作,因為他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

蔣勳也提到了一個重點,所謂的孤獨即是個人,即是那個所謂的小我,當我們都在歌頌著「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時候,到底有多少的小我被犧牲了,或者被這個社會壓的喘不過氣來?如此的犧牲,最後成為了一個活得很不快樂的人,對社會、或是這個世界是好的嗎?他的想法是,其實每一個自我的完成,才能成就真正的大我。

讓我想到我好久以前曾經看過一本日本的小說「冰點」,在講的即是一個家庭,為了維持那表面上的和平,不停的犧牲、奉獻,甚至每個人為了掩蓋\那些不堪,互相欺騙、隱瞞,其實本質上都是為了要完成那個大我,但這樣的大我,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實質上卻已殘破不堪,真的是真正的大我嗎?蔣勳從孤獨中探討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我沒有把這《孤獨六講》的內容講完,其實也講不完,若大家沒有時間可以看書,不
妨找個能夠安安靜靜的空閒時間,聽聽蔣勳,講心。
展開
五歲時,我殺了自己
讀者評分
5.0
|
2011/08/02

讀完書深深的惆悵感,
其實他的故事不如標題如此聳動,看完卻會有另一種惆悵感。


最遺憾是我看完書之後,看了書評,竟然還是很少人能看懂這本書。





老實說,我很喜歡這本書。
書中描寫的是一個小男孩-小波的故事,
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夠那麼細膩的以孩子的口吻來敘述整段故事,
讓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真的以為自己是在看這個八歲小男孩所寫的故事,



整本書可以說是用小波的角度去描寫的,
而他在講述這段故事的時候,那種單純、簡單的想法一直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們也是這樣,


遺憾的是我們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 防雷 -------------------------------------------------------

( 以下有提到書中內容,雖然我覺得大致上的情節書上簡介都提及了,但還是防一下好了 )














在書中小波是個自閉症的孩子,同時也比一般小孩更需要耐心去傾聽和了解,
在看書的過程中我真的覺得他的想法正常的很,而且有時候他在想的東西真的會讓人會心一笑
只是根本沒有人想去了解--他怎麼想的!



我突然想起小時候,忘記聽哪個大人跟我說,
我們住的社區,地下室養了一隻很可怕的動物(好像是熊還是老虎),
我一直深信不疑,所以從來不敢靠近地下室
長大後我問我媽才知道地下室根本就沒有什麼可怕動物。


而且我也曾經和小波一樣相信人會像卡通一樣,
身體被針刺過之後再喝水的話,水會從被針刺破的地方流出來!
..........另外就是小時候一直以為吃了波菜真的會和卜派一樣長肌肉出來。




其實小波也只是個單純天真的孩子,
在書中好幾段都讓我覺得他的對答和想法都很有趣,


像是小波一直很想在家門口蓋\一個堡壘,
某天小波問爸爸:「爸,藍色百葉窗要多少錢?」
爸爸:「幹嘛?」
小波:「我要裝在我的堡壘上」
他爸爸就說:「只要我還活著一天,你就別想蓋\什麼堡壘!」
小波:「好吧,不過等你死了之後,那要多少錢?」


另外還有小波班上的同學說他在萬聖節要扮成牙仙子,
小波心想:我覺得他長的比較像一顆牙齒,他應該要裝扮成一顆蛀牙才對!


我都笑了
小波就是這樣很可愛很童真的想法。






有時候孩子真的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更何況是自閉症的孩子,
他們更是以不同的思考和模式在生活著,
大人們卻對小波的行為很不理解,只認定「他做錯事了」,
也從來不耐心的傾聽和了解為什麼他會這樣做,
小波只好用自己的方式(他向來都用自己的方式思考)來反抗這些大人,
於是大人們把他當作神經病一樣的送進了精神病院,
而醫生也只會條例式的把他的行為歸納出病名,從來沒有用心以小波的角度去和他溝通,
他甚至沒有瘋,卻被當精神病患一樣看待,這有多可悲!




當然我並沒有把小波的行為合理化,
只是在錯誤的當下,不要只是執著那個錯誤,
而把一切都否定掉,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了解、傾聽,
不要再自以為的用大人的方式去處理這些問題,因為他們只是孩子。



在過程中另一個醫生知道了小波的處境,
所以介入了這個所謂的”案件”
設身處地的站在小波的角度和他溝通,也十分奏效,
卻在過程中被主治醫生制止了,認為該醫生在干涉他的”案件”
後來那名插手的醫生被開除了,最後沒有人幫的了小波,
很悲傷,卻也很令人警惕。



別和那些大人一樣,只急著翻到書的最後看結果,
重要的是那些過程和原因,如果你想和那些大人一樣,那你看完書名就可以翻到最後一頁了。





那麼,你也會像”那些大人”一樣始終覺得小波是個壞孩子、神經病、變態。







看到最後我更想起了之前看完也感觸很深的《事發的十九分鐘》
雖然那本書在講的是校園霸凌問題,
但《事發的十九分鐘》主角彼得跟小波一樣,從來沒人了解過他們內心的想法,
只是執著在他們所犯的錯上,
錯是錯了,他們也被懲罰了,但最後沒有人搞懂真正的問題所在,
若我們從不去在乎那真正的原因,
永遠換來的就只會是無辜生命的殞落,和同樣的悲劇上演。
展開
1Q84 Book3
讀者評分
5.0
|
2011/07/11


分別看過了BOOK1.2.3,一直以來村上都是用非常實際、貼近生活的文字在描述男女主角的情節,但世界卻慢慢的出現了變化,而看著看著卻也理所當然的去接受這樣的事實,並不是隨便的相信,而是我們一旦開始相信村上那種實際、寫實的口吻之後,一切也變得不那麼突兀,也許\是一種:「認真的說謊,人是會相信的。」那種心理,書中的人們總是相信著某個東西,於是我們也認定他是存在,也許\就是如此簡單的道理。


只花兩天看完了《1Q84》BOOK3 ,464頁,撇開村上這種奇幻小說情節不說,還真讓人感受到了人因為各種原因被囚禁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走出的苦衷,發現書中人物都不約而同地因為不同理由,被迫困在一個人的空間中。

牛河為了監視與青豆有關的川奈,長時間的躲在租借的公寓裡;青豆為了等待川奈的出現,也躲在曾經親眼見到川奈身影的公寓中;川奈為了見到空氣蛹中的青豆,也長時間待在無趣的貓之村,順勢地陪著他那長年臥病的父親;深繪里為了躲避教團的追尋,也長時間的躲在川奈的公寓中。


若這不是村上的巧妙安排,那一切也未免太不約而同。

更有意思的則是川奈父親的角色,即使長年的也因為身體的緣故一直待在醫院中,卻又好像在另一個世界中依舊的扮演著那所謂NHK收費員的角色,挨家挨戶的收取款項,而更巧合的是書中神祕的NHK收費員同時的敲過牛河、青豆、深繪里的門,彷彿川奈父親的化身(這部分似乎也是村上刻意的朔造),三個人也都被觸及了他們所害怕的內心深處,這部分我也非常的佩服村上這樣的安排。


而在1984跟1Q84這種不同世界的劃分或許\村上有著更深的含意,雖說出現了一些奇幻的元素如同:兩個月亮、空氣蛹、little people ...等等,或許\只是要劃分不同世界的形式,也或者有我尚未看出的涵義,但能斷定這些奇幻的元素並不是村上的重點,因此只需要知道如何區分世界的不停即可,像是--看月亮。


除了上面說過的,感受到了人因為各種原因被囚禁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走出的苦衷,卻又各自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影響著別人。終於看村上春樹的書看出了一點頭緒,但嚴格說起來也只是冰山一角,文字簡單、流暢,想法卻如此難捉摸。




展開
蘇格拉底:「述而不作」的古希臘聖哲
讀者評分
2.0
|
2010/10/29

開頭敘述蘇格拉底如何安然的面對死去的故事時,還覺得似乎不錯,但看到後面不停的重複講述他喝毒藥、以錯對錯、靈魂轉移、他的安然自得,讓我疑惑的往前面翻--前面幾頁才講過的東西怎麼又再講了一次呢?內容都大同小異,且在敘述的事情不但文法不順,也詞不達意,看了很不舒服,所以也不想再看下去了。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