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島嶼行旅:跟著公共藝術.旅行

島嶼行旅:跟著公共藝術.旅行

  • 定價:400
  • 優惠價:936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2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散播於各地的公共藝術,藉由美學的語言,成為講述地方的方式,其創作的意涵,也標示出另一種旅行的意義。地方,之所以成為「地方」,並不僅在於地理意義,或經緯數字所標示出的定點;文化地理學者定義它為人類在主觀和情感依附上的意義空間;文學家們則關注於鄉土、鄉人與鄉情;耆老講述的地方與產業文化,鋪陳出不同面向的「移民」史,而再現出一段段地方情事。這塊土地發生過太多圍繞著歷史、政治的開發與遷徙行為,在興盛∕衰微、定著∕離散的演繹中,體現出多元多樣的人文特質;不同世代的人們,不斷透過各種身體實踐過程,詮釋出關於「故鄉」的多層次價值,而賦予土地更豐富的存在意義。因此,在這裡所談論的「旅程」,既是一種行為上的身體經驗,也意喻著一種關於文化經營的「思路」,由移民到住民的觀點,寫真出一片片美麗的庶民風景,讓人們在文化的價值辯證中,重新看見了這塊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在這段島嶼行旅中,以農、漁為業的花東地區,長期面對著教育資源匱乏問題,如何藉由社區經營的過程,去思考著孩子們的未來,與賦予文化記憶的保存意義;早年因礦(鑛)業而興盛一時的東北部鄉鎮,隨著時代演繹,重新在熱絡的觀光產業中蛻變,又如何激發著聚落的人們不斷省思著現在與未來;當人口老年化與外移的普遍性問題,反映在雲嘉地區的農村聚落中,怎樣透過庶民美學,來創造多樣性的農村再生思維,擴張出在地文化的營造能量,並帶領著老農們,在平淡的日子中活絡出另一種生命色彩。這些發生於各處聚落的生活情事,並不僅於彰顯出個別的地方性格,故事與故事之間,亦非各自獨立,在同質與異質中,彼此間均存在著微妙的聯結關係、意涵著人與土地的情感溫度,而鋪陳出縱向的思路主軸。在橫向的思考上,農業、礦(鑛)業、化工業、傳統產業及觀光等種種產業面向,聯結著每段村落故事,來探索聚落的形成特質,進而激化出多元思維的故鄉意識;同樣具有歷史意義的老屋,透過不同的經營思維,不僅活化出文化保存的實質性,也重新締造出聚落文化特色;藉由每個被經營出的「亮點」,更標示出生活在這塊土地的意義。

  本書以台東與台南兩都市區域分居首尾;依序由花東平原、東北部鄉鎮再至雲嘉地區的「行旅」路徑,來真實呈現關於「島嶼」的樣貌,也嘗試著以劇本的型態,展演出精彩的生活戲碼;亦接續著以公共藝術分享地方故事的《公共藝術.故事漫遊》、取材於村落美學來推廣地方人文的《島嶼行旅-庄內ㄟ美術館》等系列之「島嶼行旅」紀錄,再度匯集更多文化經營的智慧,以《島嶼行旅-跟著公共藝術.旅行》,來勾勒出台灣城鄉之美。每一段人文記錄,均是許多地方人們共同努力多年的成果,相對於當代的名人與品牌價值的短暫性,這些存在於各地城鄉中的人與事,更彰顯出在地文化經營的永續觀,與表徵出台灣這個島國的文化性格。

作者簡介

林志銘

  投入人文研究領域近三十載,長期於大學執教,並專研建築學及藝術教育,城鄉文化為其研究主軸。於學術沈潛的過程,從藝術文化的研究者與教育者,成為城鄉美學的推廣者,每年在島嶼的各處生活聚落間穿梭數萬公里,然而,其間感受的夢想與感動無法被里程計數,寫作是唯一的抒發方式,分享與訴說著每段旅程中,那些蘊藏溫度與生命觸動的島嶼生活經驗。

 

目錄

前言

Ⅰ-台東
從遇見一首歌開始
從心靈驛站到生活教室
山與海之間的生命藝術地景

Ⅱ-花蓮
郵寄,一段破碎的移民夢
老屋.老污.充滿生命色彩的寶屋
種一顆讓孩子想回家的種子
在凋零的糖業中萌起的另一種教育事業
由傳說的Tafalong到文化經營的太巴塱
復育海梯田背後的文化靈魂

Ⅲ-宜蘭
無尾港的移民村故事
蘭陽平原上的學習遊樂園
一段老城故事多的社區美學閱讀

Ⅳ-新北
由礦工的生活聚落到「貓居」的新故鄉
基隆河畔另一處被遺忘的小礦村
雙溪河畔的小鎮故事
走過,那段淘「金」之夢

Ⅴ-新竹
在「千人彩繪」中看見百態人生
在世代變遷中唯一不變的愛
走過,百年的家族生命與橫山生活

Ⅵ-雲林
由「牽手」到攜手經營的小農市集
由莿桐看「農業首都」的雲林
透過柳丁,我們與故鄉零距離
用四色牌,來搭建一個彩色故鄉
在釘畫裡講述的「劉厝」故事
唱著「母鴨帶小鴨」的「阿勸」村
通通都是寶的崙前村
醃漬風土滋味的大埤聚落

Ⅶ-嘉義
從記憶的百寶箱找出最美的風景
「甜」蜜記憶的接軌
一部微電影,走讀一個村落

Ⅷ-台南
鹽分地帶的傳奇、苦澀與愛
與毀滅比鄰的桃花源
消失的眷村.浮現的樹屋夢想
鹽水溪旁的香草花園
在郵件之外,「寄」出另一份關愛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552953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郵寄,一段破碎的移民夢

曾經存在於東海岸上的漁村


「鳥踏石仔村」為花蓮港尚未開闢前的老地名,當時,這處也花蓮當地人稱為「東岸街」的聚落。在文獻與耆老的記憶中,源於一百多年前的入墾者,搭著小船行經到此時,看見了一塊有許多海鳥群集的大礁石,而稱此地為「鳥踏石仔」。隨著到此以捕魚維生的居民增多,逐漸形成了一處小漁村聚落,而稱為「鳥踏石仔村」;花蓮溪在此匯入太平洋,海岸與沼澤等自然景觀,均成為了昔日這座村落的環境記憶。日治時期,日人大力開發花蓮,「鳥踏石仔」也在這段建設工程中成為「洄瀾港」,也就是日後的花蓮港的一部份。

「鳥踏石仔村」岸邊有座建於1939年的白燈塔,在老一輩人印象中,那是一座高約十三公尺多的白色圓柱型燈塔,長年以來均是當地漁船入港的重要導引。約於1940年,築港所需大量人力與資源,除日本及琉球人外相繼投入外,也陸續吸引了當地的噶瑪蘭族人、宜蘭龜山島的村民,甚至高雄屏東等各地人們集聚於此,不同的族群文化、生活習性及漁業技術,成為鳥踏石仔村多元多樣的地方文化特色。1979年,政府推展花蓮港第四期拓港工程,「鳥踏石仔」漁村海灘被列為禁區,全村被迫面臨搬遷的命運,在以國家建設為前提的時代價值下,村民無力抵抗既定政策,只能不捨地搬離家園,自此,「鳥踏石仔村」成為了歷史名詞。隨著建設的腳步,隔年,白燈塔在引爆炸藥後,永久消逝於海岸地景上;「當時引爆時,初夏時節的鳥踏石仔海灘,還有許多在此戲水的人,漁民們也如日常般地忙碌於漁業,剎那間,在眾目睽睽下,這座與當地人相處了四十年的白燈塔,「就這樣突然消逝了!」許多老花蓮人每每想起當時的那幕景象,依舊紅著眼眶深感不捨。

藝術裡所述說的老花蓮故事

在缺乏客運,貨運量也逐漸降低的趨勢下,許多港邊的設施逐漸閒置,位於花蓮漁港邊一處閒置多年的1-1倉庫,在藝文與講求舊建築活化的政策推動下,號召藝文團體進駐,計劃轉換為一處城市裡的藝文空間。然而,數年間,一個個懷抱著夢想的單位陸續進駐,又因港區的管制與地點的偏僻而默默地離去。長期在花蓮港經營維納斯藝廊的林滿津,在遷到港區之前,原本在市區租了一棟三層樓的空間,交通便捷,也讓訪客絡繹不絕,然而,一份想追求寧靜的心情,讓她決定由市區搬到這處邊陲地帶的港邊,目前,也是港區藝術空間中少數堅持留下的藝廊經營者。

看見港邊藝文特區的沒落,她計劃了一段以「驛站‧藝讚─花蓮港」為題的藝術介入空間計劃,期能透過一群藝術家、當地村民與孩子們的集體參與,來回顧與講述出關於「鳥踏石仔村」與「洄瀾港」的老故事。倉庫外側牆面上,約有9米高寬約31米的「山海迴旋-白燈塔印記」大型壁畫,當地藝術家以老照片與老人口中的故事為基礎,以馬賽克為素材,帶領孩子們一起完成創作,將老花蓮人印象中的「鳥踏石仔村」勾勒出來。壁畫裡講述著早期的花蓮車站與蒸汽火車的時代;也透過日出、海鳥及白燈塔等老花蓮的環境元素,回味著昔日「鳥踏石」地名時期的生活記憶。另一處結合藝術家牟善珺的紙雕、馮祥生的雕刻工藝及書法家李秀華的書法,以蛇紋石為素材,跨領域地共同創作出一座高約3公尺的「幸福青鳥郵筒」,在港邊締造出一個新的場所意象。這座可以讓旅人投遞信件的藝術郵筒,上方有隻傳說中「東方最喜樂的鳥」,名為「東僖」的青鳥,透過信件的收送,穿梭於天涯海角,為許多人們傳遞著幸福的訊息。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生活風格、飲食、旅遊、親子教養】高木直子新作《便當實驗室開張》!跟著高木直子一起回憶屬於她的便當記憶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春旅遊
  • 小天下暢銷展
  • 兒童節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