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尋找夢幻步道的旅程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尋找夢幻步道的旅程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7月讀書日】千里步道.徐銘謙: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要同步並進

    文/徐銘謙2014年07月27日

    找書、買書,最重要還是為了想讀書。 其實,「讀書」這件事究竟有什麼特別呢?為什麼這麼愛讀書呢? 也許你也還不知道答案,但你一定已經知道的是,讀書的樂趣所在、知道自己就是愛讀書。 謝謝你,如此愛讀書。 我們一同約定好,每月的27號,作為我們的讀書日,不只在這天才讀書,但讓我們在這天把 more
  • 一輩子一定要走一趟的阿帕拉契山徑之旅

    文/羅思虎吉2008年10月22日

    我喜歡走路。走在城市有一種流浪的風情。走在自然裡,走在山裡,既不浪漫,也無法憂鬱,心呢,得是空的,自然把活生生的你包圍著,唯一能做的,只是努力扮演自然的一部分,而儘量不要叨擾到那個言語難描述的平衡。阿帕拉契山的步道是一則傳奇,踏上這全長約三千五百公里的步道可以被我列做一輩子一定 more
 

內容簡介

「在阿帕拉契的那個夏天,我學會了像山一樣思考、聽步道在說話。」
飛行千萬里,只為了踏上追尋「夢幻步道」的奇妙旅程

  美國東岸的阿帕拉契山徑,數十年來全靠來自各地的義工維護整建,是地球上由義工所完成的最偉大工程。徐銘謙想知道,如果不用工程發包的方式、不依靠政府,我們可以怎麼做出自己夢想中的步道?

於是,她揹著四個月旅程的家當,上路了。

  出發前,她對阿帕拉契的想像來自《斷背山》的大山大水、雨雪、黑熊。出發後,走在「淚之路」上遙想印第安漫長遷徙生死之路的悲傷故事、博物館播放馬友友「阿帕拉契之旅」鄉村音樂裡流露的拓荒心情、鹹鹹的汗水味;而山徑上地名「天使休息的地方」是多麼美麗而引人遐想,卻是她步道工作最辛苦的一週……這些故事一點一滴勾勒出夢幻步道的故事與樣貌。

  原本只是單純的步道工程之旅,最後卻成為與自己對話的生命之旅、與路對話的哲學之旅,還載滿了笑與淚、汗水與泥巴的中外友情。

  剛開始,她光是拿著工具就已氣喘吁吁,面對一大堆自認辦不到的工作:步道清理、架設木樁邊坡、木梯、翻修石階、屋頂、橋樑、擊石等工作中,不斷協調身體各部位運動,最後發現,原來做步道一點都不難……
  她從被步道志工夥伴封為「愛問一千個為什麼的銘」,歷經六週脫胎換骨的勞動與腦筋大改造,變成了「步道工作隊的傳奇」、「本週第一名義工」、地方網站「2006年義工貢獻時間第二名」;甚至領隊還遊說她「你是最適合領隊工作的人」,想開設中文工作隊,希望她留在美國……

  然而,這不只是一趟步道工作假期。在實踐夢想的過程中,實作、思考、反省總是不斷循環反覆,「步道與人生的哲學」也不斷升級。每個行動的背後都是無數次、無數人經驗的累積,每個體悟都是人生最美好的剎那。

一直以為「路是人走出來的」,
來到阿帕拉契山徑才知道「路是人做出來的」,
而最上乘的美學是「做過不留痕跡」;
往後每回走過山徑,我看待步道的眼光有了變化……

一趟夢幻步道之旅,四個月的流浪,六週的步道志工假期,每天都有新視野!

---阿帕拉契山徑www.appalachiantrail.org/site/c.jkLXJ8MQKtH/b.1423119/k.BEA0/Home.htm-------

  它位於美國東岸,1921年開始串連、1937年全線貫通,全長約3500公里,每年由37個山徑俱樂部、協會、無數人次的步道志工志願參與步道工作假期共同維護,這是一條地球上由義工所完成的最偉大工程。直到今天它的範圍仍持續擴充:從美國境內,往北到加拿大、從山脈延伸到海邊,路線也隨著修整不斷浮動。它跨越州界、方言、階級甚至政黨與意識型態。這條連接著北方森林和南方棉花田的美國第一條國家步道,展現了超越南北戰爭的夢想厚度,也讓我們看到台灣步道跨界整合的可能性。

---作者到阿帕拉契山徑做步道.步道工作假期影片連結-----

●工法步道清理──挖掘邊坡篇 tw.youtube.com/watch?v=f6LHHL89R34

  挖掘邊坡的同時,我也發現每一段步道都有不同的個性,這些個性都是因為所在位置的向陽背陽、所擁有 的樹林稀疏、樹種樹冠的不同、水文流向,以及穿越步道的方式不同所造成。

在短短的一英哩之內,因應步道個性的千變萬化,許多工法必須進行微調。
我開始靜下心來,聽步道說話。

●取材自然1──擊石篇tw.youtube.com/watch?v=Czg1eCM1_F0

  我開始嘗試新的擊石方法。我想到小時候崇拜的旅日棒球明星王貞治,他那個「金雞獨立式的稻草人打擊法」是怎麼來著?「嗯,好。」我只要把橫向揮棒的方向,改成垂直的施力,我心裡這麼想著,然後將槌子高高舉起,試著把腳抬高,然後全身同時使勁往下擊中石心,力道

  超猛……彌年阿帕拉契山徑俱樂部的會長弗倫德(Friend)老太太拿著相機走來,「這是中國功夫嗎?」

●取材自然2──去除樹皮篇 tw.youtube.com/watch?v=0lS4LSmIZc8

  為了鞏固步道下邊坡,須找一段適合步道的木樁(盡量以倒木為考量),然後我翻過普雷斯 基斧頭的那一面,細細地為這段木頭去除潮濕的表皮,這層曾經在樹木活著的時候輸送營養 與水分的皮,顯然因為倒在林間幾個日夜,已經吸飽水分開始腐朽,而裡層實心的年輪間找 不到任何空隙,是塊堅實的好硬木。

●工法架設木橋樑tw.youtube.com/watch?v=6Ww0-UPHUuc

  ──比爾跟泰德開始動手在木頭上綁繩索,以一條粗繩相隔大約一英呎綁上一圈。泰德邊工作邊向大家介紹,這棵樹剛好是前一次暴風雨倒下的,長度大約二十三英呎,足以橫跨溪流。

●工法石階1找石頭tw.youtube.com/watch?v=85xyAZLRW3A

  ──石階是做步道的最高難度工法,是步道俱樂部會員們心目中自我挑戰、精益求精的夢想。
泰德是阿帕拉契山徑協會中做石階工法最出神入化的第一人。

  影片是泰德正在講解做石階第一步:無論做哪一種石階,第一個工作就是找石頭;正確地說,是要找到適當的石頭。這裡附近的山區地質多石頭,以石塊來鋪設步道,就是就地取材,相對於砍樹來作木階,對生態的衝擊也較小。

石階2搬大石頭tw.youtube.com/watch?v=JqIDhmCwNR8

  ──當地阿帕拉契山徑俱樂部扛來一種類似絞盤的工具,絞盤固定在一棵 大樹幹上,繩索綁在大石上,絞緊繩索,加上幾個人用沉重的移石鐵撬槓桿移動,就能將石 頭緩緩移動到階梯設置的地點。

石階3挖洞tw.youtube.com/watch?v=0h_2eY3xwOs

  ──你手上取得的石塊,永遠沒有固定的形狀,它總是不規則的立體。我們得學會欣賞它的優點,找到最適合浮出步道表面的一個平坦面,而把它奇形怪狀的其他面向埋入土裡,隱藏得當,就像選對衣服 ,蓋住過大或過小的屁股一樣,是門精彩的藝術。可以用目測仔細觀察,為它挖出一個合身的模子。

石階4測試,修正,再測試tw.youtube.com/watch?v=D0bgOxpJj7I

  ──泰德講解──必須不斷反覆地挖掘模子,然後把石塊搬起來「喬」到一個立面,置入挖好的洞裡 ,測試一下。我試做的結果:放不進去,挖太淺、要不就是底比較長的那端翹老高,調整半 天無效,於是又把石塊搬出來,繼續挖。這樣來回幾次,氣力已經耗盡,索性挖多一點,挖 深一些,結果,洞挖太大,石塊放下去站不直,會晃來晃去。

石階5夯實 tw.youtube.com/watch?v=U7zQRW0VwBM

  ──倘若挖得洞不合石頭大小,還得為了自己挖出的大洞,又得去挖出更多的石頭,彌補自己經驗 不足所犯的錯誤,在坡地上留下好幾個窟窿。我在縫隙間塞入許多石塊,不斷地再挖掘、調 整,最後用大槌子敲碎、敲密實,才終於讓石塊穩住。第三天我得再為它找兩邊固定的石塊 ,依照同樣的程序與之垂直嵌入地面,最後在階梯踏面回填碎石,與廢土、落葉。

作者簡介

徐銘謙

  台灣步道達人,活躍於「週週爬郊山」活動、社區大學,以及一連串的步道相關行動: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糖鐵專案負責人、荒野保護協會鄉土關懷委員會副召集人、林務局「步道工作假期」專案顧問、林務局「無痕山林運動」高階種子教師 ……。著有《週週爬郊山》、入圍金鼎獎的《眾神爭奪的國度》。主業是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她自2002年注意到四輪傳動車闖入山林的破壞後,開始反思人類接近自然的方式,遂共同發起「刷青苔、救古道」、「愛山林、反纜車」運動,提出「新世代的綠色登山運動」十大綱領。2007年為尋找替代步道石階工程的方法,決心遠赴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學習步道志工經驗,並以「學習像山一樣思考——阿帕拉契山徑的工作假期」獲得95年度客委會築夢計畫補助。

  本書就是阿帕拉契一百天山中沉思的結晶。延續這些思考,持續投入台灣的步道志工制度建立,以及環島千里步道的串聯,希望以正向、希望與實踐的步道運動,幫助人們重新思考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銘謙返台後,在台灣推動阿帕拉契山徑志工經驗的實踐全記錄

  .步道志工官網tw.myblog.yahoo.com/trailstw/article?mid=424&prev=434&next=410

  .2007年7月《遠見雜誌》報導阿帕拉契山徑的志工旅行www.gvm.com.tw/Board/content_print.aspx?ser=13219

  .公視「我們的島」<步道.志工>節目跟拍克莉絲汀來台分享美國步道經驗www.pts.org.tw/php/html/island/list.php?pbeno=1134

  .客委會築夢計畫成果發表談阿帕拉契作步道的經驗分享現場實況www.im.tv/vlog/personal/1525477/2737008

  .學習像山一樣思考,走出不同視野的世界觀電台專訪

  blog.youthwant.com.tw/hakkadream/hakkadream/41/

  .中國時報報導台大博士生赴美作步道163.21.249.242/News/News.asp?iPage=1&UnitId=268&NewsId=21164

  .中廣流行網快樂CEO節目專訪阿帕拉契綠色遊蹤

  www.wretch.cc/blog/HELAN/10205271

.2003年天下雜誌報導赴美前的步道運動

  tw.msnusers.com/s9ukhmgj3l1qegg0l64k0g5ho2/page38.msnw

.參與千里步道運動分享阿帕拉契山徑串連

  www.epochtimes.com/b5/6/11/3/n1508799p.htm

 

目錄

1.斷背山是個好的開始
.夢想的起點
.書上的視野
.Box---百年山徑故事
.非去不可的信念

2.輕量化的極致是僱一頭騾子?
.向山界前輩請益
.啤酒罐變身爐具
.選用輕量、節能的裝備

3.「怪咖」全程行者學校校長
.全程行者只是遷徙的動物
.裝備──低價Walt-Mart大戰豪華REI
.萬卷不抵一頁書
.我的同學們
.期待看見最美的山徑風景

4.阿帕拉契與沒有歷史的人
.阿帕拉契山名之謎
.Box---地質學上的阿帕拉契
.Box---卻洛基的傳說

5.淚之路
.漫長的生死之路

6.做步道,第一課
.愛你的工具
.少林基本功夫
.上乘工藝美學
.手工打造的價值
.Box---鋪設步道

7.屋頂上的打擊手
.展開完美的一天
.老當益壯的銀髮義工
.上屋頂,下不來
.第二座山屋
.爺爺泡的咖啡
.最後的晚餐
【後記】
.Box---修建山屋

8.山椒魚認識的樹根哲學
.難題,砍掉一棵樹?!
.與山椒魚的相遇
.萬物的尺度
.找出自己理想的步道尺度
.Box---開闢新路

9.仙娜度瓦華麗的冒險
.夏天的營火
.如果普羅米修斯看見
.營地帳棚裡的思考
.白尾梅花鹿母子
.Box---誰的國家公園
.成功移民的游隼
.Box---用保育救失業、拼經濟──公民保育團的奇蹟

10.早安!薛西佛斯
.一天挑戰一級石階
.我的第一級石階
.石階狂俱樂部
.Box---會思考的石階
.荒野的步道
.Box---打造石階

11.親愛的,我把步道變好玩了
.給我一個支點
.中國功夫擊石法──從空手道式到金雞獨立揮棒式
.我是傳奇
.夥伴們的狂歡
.意外的邀約

12.再別新橋
.遇到瘴癘之氣?
.超有型步道俱樂部
.兩種極端的步道
.沒有一棵樹因為這座橋倒下
.廁所也可以很環保
.Box---台灣的高山生態廁所實驗
.暫時回到文明世界
.為了夢想,意識型態可暫時擺一旁
.浮生千山路
.Box---架起一座橋

13.北與南
.健行者的朝聖地
.每一種都是美麗的選擇
.Box---中央山脈縱走聯想
.跨越洋基佬的地界
.南北戰爭與梭羅的哀弔

14.山徑,社區,行不行?
.不斷改道的山徑
.通過私人土地
.原初的新山村藍圖
.歐陸舒適的健行經驗
.散步在社區的英格蘭

15.漫遊新英格蘭山徑
.在紐約,爬郊山
.我在阿帕拉契山徑火車站下車
.酒精爐派上用場
.公無渡河

16.從這裡到那裡
.從33號閘口到0公里
.從高山到海洋
.卡塔丁以北、貝爾島以南
.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世界開始轉動,故事正要啟程
 
【後記】

 

推薦序

步道.森多精
──邱一新(TVBS週刊發行人)

  這是一本充滿森多精的「步道旅行書」,讀來令人通體舒暢。作者藉由在美國阿帕拉契山徑的步道志工行旅,仿效樹木以年輪寫日記的方式,將這一趟奇妙旅程寫成人生的軌跡,藉此呼籲「無痕山林」的哲學,藉以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期待建立台灣的環島步道和步道志工制度,讓人恍然大悟,原來作者的步道之旅,也是人生夢想之道。

與步道對話
──黃武雄(環島千里步道運動發起人)

  「二○○三年我參加『刷青苔,救步道』的抗議活動,心中留下很多不解的問題。幾年後我申請了客委會的築夢計畫,去了美國阿帕拉契山徑……」演說者這樣解釋她的背景。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銘謙。二○○六年十一月千里步道籌畫中心邀請她來智庫沙龍演講,那時她剛從阿帕拉契山做完步道修建的工作回來,身上還未脫去野外的氣息,語調裡猶帶興奮。

  「演講之前,我想先問大家,」她在講台前提出問題:「步道怎麼來的?你覺得什麼樣的步道是最好的?」
這是一個不一樣的演說者,我心裡嘀咕著。

  「一開始是農業社會,」社區大學的大樑張森田先生,用他平靜的語調繼續說:「農產品是用挑的,走的是人工開闢的小徑,凹凸不平的很難走,有些變成後來的產業道路,但步道是人走出來的。最好的步道要搭配當地的人文與環境。若將山路用花崗岩鋪上石階,會與周圍環境相抵觸,好像兩個世界。」森田先生對問題一向深思熟慮。

  「謝謝這位大哥,你已經把我今天要講的都說完了!」銘謙話未說完,全場浮起一片笑聲。

  這是我認識銘謙的開始。她在演講中說,她去阿帕拉契山之前心中存留了一些問題,為了尋找答案,她隻身去到另一個世界,在行動與實踐中打開她的視野、深化她的思維。

  這些問題不只涉及修建步道的工法,更叩觸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兩者之間辯證糾結的大問題,背後不免牽連價值與現實的衝突。

  兩年之後銘謙把她去阿帕拉契的經驗寫成了書。但它不像一般旅遊札記,只浮光掠影的記載所見所聞。也許是她心中一直存留著那些大問題,她不只在書中細膩的描寫她如何融入異國一個陌生的義工團隊、描寫她如何拉長她知覺的天線探觸周遭風吹草動的聲息,也在書中反覆說
  明事情的歷史背景,闡述相互衝突的觀點,並碰觸較深層的社會問題。

  讀她這本書,宏觀與微觀兩個按鈕,切換自如,好像鏡頭伸縮忽遠忽近,讓你身歷其境,卻來回翻越時空,不拘於一時一地。

  書已經呈現在讀者眼前,我建議讀者跳過這篇「序」以下的主文,直接閱讀銘謙的書。我無意作「導讀」,不想扮演仲介的角色,杵在讀者與作者之間。怎麼閱讀一本書,應由讀者依自己的經驗,直接去體會或評論。寫這篇序,我自己的定位比較像是一名讀者,因為這本書引出
  很多問題,使我有感而發,我才選擇其中幾個問題回應,也藉機與作者深度對話。

  讀者不妨在看過本書之後,才回頭看我這篇「序」的主文。如果我免不了還是做了導讀,這個建議便是我的導讀。

作者序 像山一樣思考

  在我心中,有一個與鄉野自然版圖相對應的心靈地圖,我所開闢的路,通往外在的山坡與沼澤,也通往心中的丘壑。藉由對腳下事物的研究,以及藉由閱讀和思索,讓我展開對自己及對大地的探索,最後,這兩種探索在我心中合而為一。而當本質性的事物藉由早期的基礎向我實現,且逐漸增強力量時,我在生命裡也面對著一個熱情而固執的期盼—永遠地將思想,以及它所帶來的一切麻煩拋開,除了最原始、最直接而徹底的慾望之外。走入小徑,毋須回顧。~ 海恩斯,《星星,雪,火》

侯文詠老師曾經問我:「山怎麼思考?」

  還記得客委會九十五年度築夢計畫的口試現場,我緊張地走進會議室,面對前面一字排開的評審委員,坐下,心裡忐忑著。侯文詠開口問:「你的計畫名稱叫做:『學習像山一樣思考』,那麼請你告訴我,山怎麼思考?」我愣了一下,突然覺得需要解釋的太多,一時不知如何在短短半分鐘內回答出來,只好說:「那裡的山怎麼思考,我得去了才知道」。這個答案,連我自己都不滿意,但是我記著要給侯文詠一個完整的答案,也許這本書可以算是。

  「像山一樣思考」是李奧帕德(Aldo Leopold)在《沙郡年紀》(A Sand County Almanac)中說的一個雋永小故事。大意是說,當狼在夜晚嚎叫的時候,聽到聲音的各種生物,都有關乎自己生存的一番解讀。但是「在這些明顯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懼之後,藏著一個更深奧的意義:只有山知道這個意義,只有山活得夠久,可以客觀地聆聽狼的嚎叫」。美國各州的獵人樂於殺狼,以為狼一旦減少,將能獵得更多的鹿皮,對狼嚎最為懼怕的鹿群,在狼群消失後不再恐懼;而一座失去狼的山,所有灌木和幼木的嫩葉都被過多的鹿群吃掉,變成光禿禿的,至於鹿群最後則因數量過多而餓死。「他沒有學會像山那樣思考,因此,乾旱塵暴區便出現了,而河流將我們的未來沖入大海裡」。

  「只有山活得夠久」,知道當人們在他身上開道路會帶來什麼長遠的後果。至於人本身,沒有足夠的壽命去理解完整的前因後果,對這座山作決定的,與承受後果的人群並不相同,但可以確定的,決定與承擔是代代相傳的。當我在阿帕拉契山徑健行時傾聽林間鳥語透露的訊息,在彎腰修整步道的時候想想水流說了甚麼話,在開闢新步道的時候觀察山椒魚與樹根傳遞的啟發,修屋頂、蓋新橋、釘釘子、敲石頭的時候,我都打開所有的感官試著理解,每座獨特的大山怎麼思考我們在他身上的所作所為。我想,我開始有點明白山的語言,而這通常是以一種細微、緩慢而直接的行動展現。

  「為什麼去阿帕拉契山徑?」這是評審委員邱一新老師的問題,他說:「你如果不在這三分鐘內說明之前你從事的各種與步道有關的社會運動,光憑你準備要去作什麼的計畫書,很難說服其他評審委員把這個機會給你」。我有點遲疑地看著素昧平生的邱老師問:「真的可以講嗎?我想,要來拿政府的錢出去尋找答案,總不能提起之前那些挑戰政府的社會運動吧?!不過,既然有老師注意到我寫在申請書上的簡歷,那麼我也就豁出去了!」

  追尋夢幻步道的旅程,事實上在六年前就上路了,只是當時的我並不清楚。即將看到的故事並不只發生在二○○六年的夏天,甚至仍然是一段「現在進行式」的旅行,即使已經回到台灣。而現在的我,還不知道何時何地會被導引到終點去?或說,真的有終點嗎?從二○○二年底,我因為不滿四輪傳動車涉溪的電視廣告,寫了一篇給中國時報的投書〈穿林跨溪、靠我雙腿〉,以後意外引動一連串對四驅車風潮的反思與節制;由此我又陸續捲入保衛古道、反對石階工程、反對高山纜車、反對蘇花高等與環境相關的社會運動中。

  一方面我愈來愈深入地瞭解環境與人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反對僅能暫時阻擋(或有時常悲壯收場)個案的、緊急的環境破壞,我們必須找到新的典範(paradigm)去取代舊的觀念,才能從根源阻止荒謬工程的一再發生。但是典範要轉移不是依靠思想的教育,而是人人皆能採取的行動。人們只有透過行動才能瞭解自然,人人都可以到自然去遊玩,這是一種行動;相較於你去認識動植物,並且對人們作解說,後者對自然的瞭解程度更深;若你在環境裡面動手種植作物、或親手修建山徑設施,在每一個行動中都要作決定,你會在過程中思考,並從結果中看到決定的好壞,這時你便會漸漸明白,山或是自然怎麼想這些事情。

  社會運動也是一種行動,在不斷反覆的實踐與思考中,我先是找尋了一個可能的解答,然後一頭栽進去研究;比如我從四驅車的廣告、探險節目、車商車隊的行程等表象,開始深入到相關的法律、文化、能源層面去探索。研究得愈深入,就會嘗試找方法解決問題,發現找錯答案之後,又換一個假設去探究;比如之前反對步道鋪設傷腳的石階,我就開始研究其他鋪面材質;發現問題不在鋪面,而在工程設計與施工,又開始研究生態工法;結果也不是答案,所以就尋到美國阿帕拉契山徑的經驗,發現志工參與和公民社會的新典範。

  這一路的思考,我先是與步道運動的伙伴林宗弘合寫了一本《夢幻步道》(暫名,未出版),紀錄了我們在一連串運動中的觀察與實驗,我們一方面在追尋心目中理想的步道原形,另一方面在我們身後也走出了一條無形的路跡,也就是那條導引我前進到阿帕拉契山徑的步道。《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先行付梓,但嚴格說來,只是整個步道拼圖的中間部分:從社會運動的「啟蒙」,到阿帕拉契的「追尋」,乃至返回台灣的「實踐」,構成了完整的「步道三部曲」。目前在台灣繼續推動的步道志工制度與千里步道運動,已經逐漸拼出完整的圖像。

  在步道三部曲中,本書本身是一個完整的斷代史,扮演著承先啟後的角色。從在台灣的行前準備開始,赴美參加「全程行者學校」的健行教育,一直到參與阿帕拉契山徑協會的修建步道志工隊的生活與思考,還有自助旅行式的國家公園、國家步道行旅……,而探索的故事一個接一個,就像深入不斷前進上升的螺旋迴圈,每回好像已經找到答案,卻又帶領我們發現下一個思路的線索。

  在學習做步道的過程中,不免要砍去一些樹與樹根,在握斧砍過樹之後,我一直對於出書兢兢業業,因為作書頁的紙也要砍樹,更何況裡面記載的旅程,遠在一萬多公里以外的美國,搭長途飛機來回的我,使用了很多石油能源,也排放了很多碳,讓樹與海洋辛苦吸收。閉關寫書的過程中,幾度因為害怕對不起樹,而舉筆維艱,我希望樹會覺得,它的犧牲是值得一條好的步道、一本負責任的書的。除了樹之外,我還要感謝許多人。

  首先要感謝書中提及與未提及姓名的前輩先進給我的建議,包括鄭廷斌、蔡振中、江慧儀與孟磊、黃福森、何燾、曾鈺琪等人在行前準備的指引與協助;另外除了感謝照顧我的美國新朋友外,也要特別感謝劉格正一家與留學生們在異鄉給予的幫助;當然還要感謝於我赴美期間,在台灣輪班照顧家貓的瞿慎思、黃怡蓉、翁淑靜、陳芬瑜等好友們,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前去學習最終並完成此書。

  感謝客委會與評審委員們幫助我完成人生的夢想,返台後更要感謝農委會林務局的育樂組林澔貞組長、翁儷芯視察,願意吸取新觀念、不厭其煩地努力建立新制度,並促成阿帕拉契山徑協會來台經驗交流,由此一併感謝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陳隆陞副處長、觀光課吳和融課長在接待上的協助,以及對步道志工制度的嘗試。而雅比斯步道顧問群李瑞宗、李嘉智、伍玉龍、賴鵬智老師,以及領導團隊的林?、辛苦執行的林秀茹等工作人員,他們促成阿帕拉契山徑經驗與台灣實務的接軌,使我在步道工法上有更深入的思考與實踐。

  感謝荒野保護協會六年來在步道運動上的支持與啟發,尤其是保育部主任黃子晏一直到周東漢,都提供了步道智識的增長與實際參與的機會。感謝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的工作伙伴,提供了可以讓我發揮對步道想像的平台,這本書的成形過程中,尤其要感謝黃武雄老師對內容的推敲與文句的耐心指正,以及周聖心、姜春年在文圖方面的編輯功力,促使本書更有可讀性。當然更要感謝本書編輯蔡麗真的無比細心與耐心,每當她忙完家事、哄睡小孩,開始深夜看稿,他們認真看待拙作更是敦促我追求完美的力量。

  最後要謝謝我的家人給我的空間,使我到三十五歲仍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謝簡錫?亦父亦師的思想啟蒙,淑芬姐與子蓁給予的家人般的情感支持;感謝妤儒一路的支持與陪伴,敦促我在思想與行動上不斷的淬鍊精進。在我博士第六年的此時,也要感謝論文指導恩師周繼祥十年來的提攜,以及對我忙於「外務」的耐心包容。謝謝所有給予我有形與無形的協助的人們,希望這本書可以算是對他們的回報與感謝。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807329
  • 叢書系列:野人家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7 x 23 x 1.4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開卷好書獎BV

 

內容連載

Ch1.斷背山是個好的開始
一九八三年五月,他們在一串冰封的無名高地小湖間度過寒冷的幾天,然後走到對岸冰雹河流域。

上山過程,白天還算好走,但步道上吹積物深厚,邊緣濕滑,他們因此放棄小徑,自行開道蜿蜒前行,牽著兩匹馬穿越鬆脆的樹枝。傑克的舊帽仍綁著同樣一根老鷹羽毛,在燠熱的正午仰頭吸收帶有樑木松樹脂香的空氣,嗅著乾燥的針葉落葉層與熾熱的岩石,嗅著馬蹄壓垮的苦圓柏。恩尼司顯露歷經滄桑的眼神,眺望西方尋找大熱天可能生成的積雲,無奈無骨的藍天如此深邃,傑克說,抬頭看一眼都怕會被淹死。
──安妮‧普露《斷背山》

我曾經發過誓,絕不踏上美國國土!

當進入美國國境要按捺指紋、過海關要脫鞋子徹底搜身、行李箱要整個打開不能上鎖等等政策,在未來的某一天通通取消之後,美國才會是我周遊世界夢想的最後一站。因此,此行多少來得有點出乎意外。

讓我非去美國不可的理由,就是夢想中的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s)。

夢想的起點
在我起步很晚的非正統肉腳登山生涯中,看待登山有點異於常人的角度。

試試搜尋Google圖片,輸入任何一個登山步道的名稱,看看會跑出什麼樣的結果?三角點、登頂標高牌、周邊的遠山雲海、動植物特寫、插有標示的登山口……

這些都是登山步道的景致之一;可是,我看到的不只是這些,我的眼睛照相機所看到的,是腳底下的步道!你曾留意過夏日在水泥步道表面曬成乾的蚯蚓死狀嗎?或是被車撞死壓扁的青蛙與蛇?

我常常蹲在路上端詳牠們許久,左右看看這開闢成一輛車寬的「步道」,竟然是這些可憐動物最後的「天堂路」,心裡著實難過。而自從畢業離開籃球校隊後,苦於受過傷的膝蓋與腳踝,想要用溫和的登山健行取代過去的運動量,卻總是避不開一山又一山的石階和水泥鋪面道路。我總是想著,一定有對動物更友善、人也好走的路吧!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登山前輩說起遙遠國度有一條無鋪面的夢想步道──美國阿帕拉契山徑,這是一條符合「路是人走出來」的自然步道,聽說要走完全程,至少得花半年的時間,等於是從美國東岸的最南端走到加拿大。

剛聽到這則訊息時,美國的「胖哥英雄」史帝夫‧沃特(Steve Vaught)也正在進行他的「減肥長征」,從西岸的加州聖地牙哥穿過十四州抵達東岸紐約,一年多減去四十八公斤,被譽為「現代版的阿甘」,在美國引起超級旋風。

我想,如果他可以走那麼遠,那麼我也應該可以吧?

會員評鑑

4.5
5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09/02/16
沒有翻開書本以前,預計要用點腦筋來讀,畢竟講的是步道嘛,這種主題已經被我歸類到「專業知識/技能」底下。不料銘謙很用心,她在書裡把做步道的方法以圖解釋,而且是類似食譜一樣;方式、材料、步驟、注意事項等等,列得一清二楚,還附一張跨頁的彩色說明圖,讓人看了想親自去嘗試。

為了學習這門”腳下踩的學問”, 銘謙背著行囊到美國深入阿帕拉契山徑,先到北卡羅萊納州的「阿帕拉契山徑學校」付費上課,再跟著當地的「阿帕拉契山徑協會」一起當維修步道志工。從為什麼 要去美國開始敘述,一路展開沿途的人事物,美國原住民的遷徙歷史、當地團體保育山林的努力、外表粗獷內心細膩的志工們,我彷彿隨著銘謙的腳程,走過一段艱 辛而豐富的步道之旅。

一個說中文的女子要背著吃喝睡的用品到美國翻山越嶺,需要很大的熱情,銘謙出發前勤練體力,到了阿帕拉契山徑與大家平等工作,挖土、搬移樹木、敲石頭等。雖然做步道是勞務,但是跟著銘謙的觀察,我看到了:

「我想,人們之所以對於殺害其他生命麻木不仁,可能是因為我們很少用自己的雙眼與感官近距離瞭解與觀察土地,因而缺乏對細微事物的敏感度。而文明為人類帶來最 大的損失,就是切斷人與土地親密的連結感,以及相信現代機械足以取代雙手完成所有的事情。教育並沒有彌補這個認知上的缺失,因應現代分門別類的專業,反而 是在去除人們對自然與生命的感知能力,並且致力於散播遠離土地與勞動的價值,離得愈遠就愈文明、愈高尚。」(p.112)

“教育並沒有彌補這個認知上的缺失”
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以前教小朋友的時候,發現他們說話回嘴很快,但要思考、描述一件事卻很困難,讓我最難過的是,當我說要帶他們去公園玩(只是去附近的公園), 竟讓他們高興期待成那樣。這些孩子放學後就關在安親班,有些父母為了多休息,假日也硬塞孩子到安親班。讓孩子受教育的目的是增長知識,學習做人處事的道 理,奠定基礎以後讓孩子依照性向發展即可。但現在變成先設定一個出人頭地的標準,再把孩子拼命往那方向推,不成功\的也不會成仁,只是困難於安身立命。我們 的社會型態與教育方式一直在拋棄過去、背離自然原理,不斷改變的後果就是需要更多的”教改”,這不是很奇怪嗎?我們把個人成功\的標準訂得越來越高,卻也越來越不擅於靠自己雙手去做事(打電腦除外),鄙視勞動價值,就把社會階級拉成一種奇怪的認知差距–知識份子從事勞力工作叫做「放下身段」,這所謂的身段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呀。

「在這種文明與教育下,人們為了休閒發展出來的娛樂,即使表面上是熱愛大自然的戶外遊憩,實際卻是一種與理解自然無關的活動,純粹只是滿足暫時逃脫都市、放鬆 壓力的慾望而已。」「……用手做步道與自然農法的啟發很類似,我們用雙手與自然的生命接觸,才能恢復對地球上美麗的事物的敏感與溫柔,……我們就會更為小 心。」(p.113)

我相信,當人類把垃圾丟在海灘上,或是以道路房屋取代樹林也不是蓄意扼殺自然環境,只是便宜行事。我們不會破壞自己的房子,因為那是遮風避雨一家團聚的地 方,是充滿情感的場所。如果我們對大自然也如此同理心,就會小心得多。現在政府積極搶救失業大作戰,大多是因人設事,只好叫大家去掃馬路、整理公廁。假如 讓這些求職者去協助環境保育工作,甚至把閒置的國有土地整理出來,在上面種些蔬果細心照顧不灑農藥,收成再分發給貧戶,應該都很有意義。讓大家有機會重新 親近土地,弄髒了洗乾淨就好、種壞了頂多翻土再來,土地會教我們,生命有許\多可能性,也不是那麼弱不禁風。

雖然這是一本與自然步道有關的書,但是銘謙很清楚交待阿帕拉契山徑的地理位置及人文歷史,還有那些被迫遷徙未能留名的北美洲原住民。

這裡面有一段「淚\之路」(The Trail of Tears)的故事。(參閱\Ch05,p.55~p.62)

阿帕拉契山脈從北卡羅萊納州至阿拉巴馬州的範圍,原本居住著「契洛基族」(Cherokee),最早來到這裡與之貿易接觸的是西班牙人,後來法國人、英國人陸續加入這場貿易關係。歐洲人帶來火槍也帶來傳染病與君主制度,硬是要求宗親制的原住民實施君主制度,引發契洛基族內部派系爭鬥不斷。

英國的喬治三世曾經頒布詔書劃分原住民與殖民者的領土界線,但後來美國獨立,日益增加的土地需求使得美國國會立法強迫印第安族群遷徙。即使契洛基人拒絕不平等法案,仍是在士兵的強制下連夜背著小孩拖著行李,在冬天徒步一千多英哩到指定的印第安區域。這段路上共有一萬六千名契洛基人與兩千名黑人,其中大約有四千到八千人死於途中。

曾經,契洛基族用換來的槍彈打擊異族原住民,甚至上層階級也跟著蓄奴種棉花,但在白種人的經濟利益面前,這群異族(究竟異族如何定義?)終究要背負親人的屍體,一步步悖離家鄉。

當然,並非白種人就等於壞蛋。銘謙跟著美國志工維修步道的時候,即使遇到小昆蟲都會盡量把牠們捧到旁邊放生,如果步道有小樹,銘謙也會寧願窄化步道而避免砍伐樹木。嚴格說起來這會影響步道的維護品質,但是美國的志工領導人看在眼裡,然後在動手前向銘謙表示「除了非砍不可的樹之外,我都會盡可能保留,而這樣做是為了向你表示敬意。」(p.116)

銘謙把撿到的橡實拋向遠離步道的林裡,因為它的生長機會僅有千分之一,要珍惜。當我讀完這本書,對於各種生命共存互生的狀態更加尊重,也感動於這世上有這麼多人願意長期投入利他的工作(書裡出現的志工有些年紀很大,有些已經持續一、二十年),我相信這些步道志工的身心狀況(生命品質)應該都很良好,因為他們的心很健康。這種書讓我很想多買幾本去分送他人……這是第一次有這樣的感覺呢!
展開
user-img
5.0
|
2008/11/12
如果這是一趟逐夢之旅,看了這本書,會發現這趟旅程並不是由夢幻的浪漫情懷交織而成的,而是由結實的勞力、汗水與面對困難的智慧所構築的理想踐履的道路。這道路,從面對現實中的步道,印證出人與自然相處之道,延伸到人在面對其他生命的態度所開拓出來的精神上的道路。所以,書的末尾點出阿帕拉契的旅程結束了,而回到台灣之後,這裡的正要開始。開始面對另一個理想吧?!

書店幾乎把這本書歸類在旅遊類別的書籍,這本書的旅遊部分幾乎是自我探索、邊問邊學地自助旅行。我卻覺得這只是一個鋪陳,在這鋪陳的底景下,作者用樂觀與敏銳的心靈,打開了豐富的人與自然之間互動的奇妙與人對歷史、其他生命的關懷。或許\看著書名,有\"旅程\",就被歸類到旅遊書籍,但是細細探究之後,發現作者以洗練的文字,穿插著不同風格的寫作方式:親腳踏入自然時,展現自然寫作的功\力;與人的相處,又帶著吳念真式點到為止的表達出深厚情感的敘事方式;說明步道的各種製作方式又展現精簡、清楚且詼諧的語調,有指導手冊的功\力,又沒有教條的生硬。如果有\"自然關懷\"這類別,我倒是覺得這本書的比較符合自然關懷的面向,而不是一般歡樂、探索、景點介紹的旅遊書籍。

這本書,有文學作品的功\力,又展現人與環境之間互動態度,呼應當前人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原來,只需要從我們自己的腳下開始,這世界就會改善。這本書是本好書,真的要大推一下!!
展開
user-img
5.0
|
2008/11/12
這本書真的很好看
可以綜觀美國的歷史、文化、族群
最吸引人的是那些很漂亮的照片
還有處處可見的幽默風趣的筆調
讓步道變的非常的親切
從來沒有發現原來走步道,背後的意涵可以這麼豐富
我花了一個星期把它看完
覺得這真是這一年我看過最好的非小說類的本土創作
它不是小說,但讀來確有欲罷不能的魅力
我覺得愛好自然,喜歡走路,喜歡親近大自然的人都應該要看一看
現在流行的慢活、樂活風潮
我覺得這是一本談慢活、樂活最深刻的一本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08/11/02
認識銘謙很多年,但記憶中和銘謙一起爬山的次數卻屈指可數,或許\是因為當我們在山上享受自然,把腳下清晰平整的步道視為理所當然時,銘謙正忙著思索什麼樣的步道才是”好\"的步道,以及推動相關的步道工作吧?

這是一本講「步道」的書,提供讀者多樣的角度來思考何謂”好\"的步道。如果您也是大自然的愛好者,閒暇時喜愛走入山林親近自然,或許\也曾對腳下的步道起了疑問。諸如硬梆梆的石階是否真的好過泥土路面?昂貴的進口花崗岩是否真的適合鋪設步道?步道的鋪設對周遭的生態環境有什麼影響?如何才能將影響降至最低?乃至於除了政府編列預算,來整建(而往往是濫闢)步道外,有沒有方法可以結合民間的專業及熱情,來維護整修進入自然的步道?這些基本而重要的問題通常沒有標準答案,但銘謙的書裡提供對相關問題的思考,並以她在阿帕拉契山脈數月做義工及健行的所見所聞,來當作對這些問題最好的對應。

然而這本書讀起來一點也不嚴肅,書中敘事的主體是作者遠赴美東,在「阿帕拉契山徑學校」六周的學習課程。作者一開始也和一般人一樣,對鋪設步道的工法一知半解,執行工事既笨拙又沒有效率。隻身異地,對如何克服語言、膚色、性別的障礙也感到不安。但作者用令人佩服的熱情跨越了這些,六周的課程裡,體驗了舖設泥土路、石階、木橋、整修山屋、廁所等課程,還發明了創新的碎石方法,超高的效率讓副領隊稱其為步道工作隊的”傳奇”。更在她要離開的前夕,被領隊讚為最喜愛義工的前五名,數次希望她能留下來申請副領隊的職務,以一個家鄉在數千公里外的東方學生來此從事如此專業的工作來說,真是夠厲害的了!此外,書中還穿插作者利用時間走訪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阿帕拉契山徑等地的經歷,以及透過作者豐富的閱\讀累積和在多處博物館裡所蒐集的資料,感性的敘述著一段段步道背後感人的史蹟。原來在阿帕拉契山徑系統的步道裡,包含了殖民時期被白人向西驅趕的原住民所踏出的「淚\之路」,高達四到八千人在當年命喪在這一千多英哩的山路上;而一條原來計畫被改建為公路的「C&O運河」,因為一個大法官的號召,發起長達八天的健行活動,終於被保留下來而改建成為特殊的運河步道;或是數條在南北戰爭時,南北軍征戰所使用的道路,被保留了下來成為國家歷史步道,讓讀者體會”好”的步道除了提供清晰、安全、耐用的路徑讓人們親近自然外,對歷史文化的保存也具有重要的功\用。

銘謙回台後,以她的所學積極參與台灣步道運動,與林務局推動「步道工作假期及步道志工推展計畫」,並舉辦了數次步道維護工作假期。同樣是大自然的愛好者,為大自然的付出卻不及她百分之一,實在令人感到汗顏。如果您也愛好自然,請不要把自然裡的一切認為理所當然,其背後有許\多熱心人士的努力和汗水,而如果您還是不清楚一條步道的鋪設維護需要付出多少心力,請看看銘謙的書,您一定就可以感同身受了。
展開
user-img
4.0
|
2008/10/17

给銘謙:

那是一本誠懇面對生命,而又極其尊重生態與自然的書。
謝謝你給我一個美好安靜的下午。
也許\對一般民眾而言它是偏了些,但對於喜歡自然的人來說
那本書提醒了我們一些事。
關於自然、簡單、對原生植物的尊重與喜歡,
以及,人之於天地的態度。

也許\是因為自己大學是登山社,到現在都還在爬山,對荒野也有一些興趣,
你的書讓我想起了一些幾乎要遺忘的東西。
還有,新的知識與觀念。

我對步道認識不深,只懂得踩著它往上走,爬山到現在,也許\更懂得放慢腳步了
卻仍不知原來步道背後有這些辛苦與感思。

能想見你是多麼專注又認真的人,
那些文字裡藏著巨大的執著、一個小小的夢
然而那種狀態是會傳染的。

我記得你認真回答我「沒有新書發表會」的眼,記得你坐在木桌前的沉默,
記得你一身簡單的裝束。
你和樹,真的很像。

只是想跟你說,不要擔心出書會砍樹,對我而言
也許\就是因為有那本書,因此拯救了更多的樹。

謝謝你的認真與執著,我要記得你對步道的努力
然後下次在走在台灣的山徑上時,我就能對身邊的夥伴訴說步道志工的事,
背著大背包,更小心而真誠地爬上去。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生活風格、飲食、旅遊、親子教養】高木直子新作《便當實驗室開張》!跟著高木直子一起回憶屬於她的便當記憶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