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
  • 電子書
草原王權的誕生: 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117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草原王權的誕生: 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 (電子書)

スキタイと匈奴 遊牧の文明

  • 定價:550特價:385
  • 特價再85折:327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8日止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匈人是匈奴人嗎?匈奴人和斯基泰人又有什麼關係?
  漢王朝如何被迫和親匈奴?它的復仇戰爭成功了嗎?
  探尋中央歐亞草原的騎馬遊牧民──「斯基泰」與「匈奴」在世界史被忽略的意義!

  騎馬遊牧民是野蠻和破壞的化身、而與文明無緣嗎?
  這不過是留下文字記錄的定居農耕社會單方面的看法!


  鼎盛期的波斯帝國也無法征服的部族集團──「斯基泰」;與漢皇帝具有對等軍事戰鬥力的遊牧民族──「匈奴」。他們跨越了「東方」與「西方」地理分界,串聯起整個歐亞大陸。

  「斯基泰」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遊牧民族,約在西元前八至前七世紀的時候登上歷史舞台。而「匈奴」確切在歷史上出現,則是西元前三世紀的時候。雖然兩者的存在時間有落差,且看似一個存在於西洋史、一個存在於中國史,然而從考古挖掘的資料可以發現,兩者文化上非常的相似,屬於同一系統。同樣身為馳騁在草原之上的霸主,「斯基泰」與「匈奴」是同一群人嗎?他們又各自如何影響東西方的歷史呢?

  本書首次把橫亙東西方的騎馬遊牧民合併而寫,探尋古代草原世界的王權形成和它們的文化,藉此思考遊牧民在世界史中的積極角色。在這套「興亡的世界史」中,有三本書的主角是騎馬遊牧民(另外兩本是第六卷的《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和第十卷的《蒙古帝國及其漫長遺緒》),這種非常罕見的設計,反應了學界重新評價騎馬遊牧民在世界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在騎馬遊牧民看來,「歐洲」或「亞洲」這樣的地域框架是可笑的概念!
  斯基泰和匈奴不只是中央歐亞草原的統治者,也是東西方文化的偉大傳播者。

  從亞洲東部的蒙古高原,到東歐的黑海北方,這一片廣袤的草原上疾馳著騎馬遊牧民。對它們來說,這個世界既沒有「歐洲」,也沒有「亞洲」。這些騎馬遊牧民,與農耕定居民的文化、社會、道德處在完全不同的位置,經常創建出擁有廣大領域的國家,並帶給鄰近的東亞、西亞及歐洲很大的影響。

  騎馬遊牧民如何衝擊世界史呢?眾所周知,匈人的入侵導致了歐洲發生重大變革,雖然匈人是不是匈奴,學界依舊未達成定論,但匈人是從東方遷移到歐洲的騎馬遊牧民族則是確定無疑的。同樣的衝擊更早地發生在東亞。從所謂的「五胡亂華」開始,其中鮮卑系的北魏勢力崛起,最終銜接上隋唐帝國,統治東亞長達五百年;然後就是契丹和女真,最後是蒙元和滿清席捲了整個中國。可以說東亞受到騎馬遊牧民的影響更大。

  不受既定地理概念拘束的遊牧民,除了自身發展出的輝煌文化之外,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雙向的傳播。他們將取自西方的構想傳到東方,也將東方的發明傳至西方,並以自己的方式改變來自西亞、希臘、中國等不同的美術風格。

  ■透過文字與考古資料的對照,還原草原上人群的真實樣貌。
  用考古挖掘的成果,具體掌握彷彿傳說般存在的古代遊牧民族。

  然而遺憾的是,斯基泰與匈奴都沒有文字,它們沒辦法訴說自己的歷史。但藉由東西方的「歷史之父」──司馬遷與希羅多德的描述,他們的戰鬥實力與習俗被書寫、留存下來。司馬遷描述的匈奴人和希羅多德筆下的斯基泰人驚人地相似。這兩人不持有偏見,承認與自己定居農耕社會完全不同的價值觀之存在。
 
  除了利用文獻,本書最與眾不同的特色是採用考古和美術史資料。關於遊牧社會的考古,大約是十八世紀初期才開始的。在彼得大帝兒子的生日會上,一名在中亞經營礦場的富商,獻上了他挖掘到的大量黃金器具當作禮物,大帝注意到了這些物品在美術上的價值,下令展開中亞地區的挖掘。隨著考古挖掘,馬具、兵器及黃金器具,這些斯基泰文化的代表象徵陸續出土。本書就利用了至今為止發現的考古資料,盡量「復原」湮滅的歷史。

  以草原的「古墳時代」為主,解釋了西元七世紀的草原上已經誕生了王權,而且分佈在整個中央歐亞。另外,對(1)馬具、(2)兵器及(3)黃金器具的美術史分析,也凸顯出斯基泰美術的獨創性,及其融合波斯、中國、希臘風格上所達到的極致。

  本書也將考古發現和文獻彼此印證。比如希羅多德記述的遊牧民「王的葬儀」——製作木乃伊、用割耳或傷害身體部位的方式表示哀悼、在喪禮上吸食大麻達到亢奮狀態,以淨化自己——這些都從考古發掘中加以證實。而在南西伯利亞考古發現的中國風屋舍,其主人是叛逃到匈奴的李陵,還是嫁到匈奴的王昭君的女兒呢?作者也結合文獻加以推論。

  ■擺脫農耕社會的觀點,看見遊牧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國際性!
  從遊牧民的角度出發,重新看待古代「文明」的定義。

  遊牧民通常被視為野蠻和落後,與文明無緣。在中國史料中,「華夷之辯」是一種貫通整個農耕國家歷史的意識形態,甚至至今如此。真的是這樣嗎?

  這首先要看文明的定義。「文明」一詞是從英語「Civilization」(原意是市民化)翻譯而來,原本就是城市定居社會所發明的用語。從這個角度看,以往被視為人類偉大的古代文明,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等等,都有一些所謂文明的共通要素:城市、王權誕生、具有象徵性的巨大建築、官僚制度的創設、發明文字等等。

  然而,對於本來沒有「城市」的遊牧社會而言,他們難道因此就是與文明相反,生活在「野蠻」之地的「胡」人嗎?本書反對這種觀點,認為那不過是農業社會的偏見!遊牧民有自己的文明——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從挖掘出土的草原霸者們的裝飾品來看──華麗的黃金工藝品、色彩鮮豔的氈製品、以及各種馬具和武器——都凸顯出「文明」的獨特性。另外,隨著文化的交流,遊牧民也建立了更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和法律的城市,更具有多樣性和國際性。

  以西元七到十世紀裏海附近的遊牧國家「可薩」為例,他們用貿易支撐其財政,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背景,與當時的大國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國並駕齊驅,備受矚目。首都裡有七位法官,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法官各兩人,薩滿教法官一人。處於對立的三宗教竟然受到平等的對待,這個事實讓近代歐洲的歷史學家大感吃驚。這樣的做法雖然並非出自近代宗教自由的觀念,但遊牧國家的多樣性和國際性由此可知。

  因此,如果擺脫農耕社會的觀點,就可看見遊牧民族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和藝術!本書即採用大量考古學和美術史的資料,從遊牧民的角度出發,重新看待古代「文明」的定義。

  ■如果放棄中國視角,從匈奴的角度看漢匈之爭,會看到什麼樣不同的結論呢?
  其實,司馬遷已經告訴你。

  關於匈奴的史料,幾乎主要來自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是持平之人,他透過一位叫「中行說」的宦官表達了匈奴的立場。中行說本是陪同和親的公主到達匈奴,但他最後發誓向單于效忠,並用他所認同的匈奴的價值觀反駁漢使。比如他認為,匈奴的政治更靈活和務實,不像漢那樣被無意義的禮儀所束縛。

  透過司馬遷的記載,我們看到,漢除了以公主和親,取得匈奴支持外,還必須每年提供大量高質量的絲綢。這些絲綢並不是遊牧民自己需要,而主要是轉賣給西方,獲得高利潤。此外,一般中國史書上多強調匈奴不守規則,即便漢已經和親、並每年提供贈品之後依舊反覆侵寇。然而本書指出,漢匈之間本來就存在民間自由貿易,這也是符合雙方利益之事。然而漢的中央政府認為不需要民間貿易、故常常閉關,從而引發糾紛。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內部的叛亂分子常常尋求遊牧國家的援助。西漢時代最大的叛亂——吳楚七國之亂,就與匈奴單于合謀而發動。

  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都沒有記載匈奴掠奪金銀財寶、絲綢和穀物;他們掠奪的是人和家畜。這些人被掠奪去做什麼呢?——答案是從事農耕。本書也從考古學的資料中分析匈奴的遊牧社會中,也存在定居聚落。本書指出,漢帝國中也存在大量自發性的逃亡者,除了層級高的比如燕王,還有大量一般民眾「聞匈奴中樂」而翻越長城。官員郎中候應在反對廢除長城防衛的十大理由之一即是,長城的防守功能也包括防止漢人向北逃亡。

  ■《草原王權的誕生》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台灣是海洋島嶼國家,和中央歐亞的騎馬遊牧民國家的地理環境迥然不同。然而本書讓我們懂得,拋棄傳統中華思想中的華夷之辯,不再認為遊牧民族是野蠻和落後的化身,而理解到「文明」擁有不同的形態,遊牧民有自己的文明,擅長吸收和融合別的文化,更加尊重多元文化和價值,更具有國際性。

  本書啟示

  遊牧國家的多樣性和海島貿易國家的多樣性,都是以貿易為前提而遵重不同的價值。以本書結語中提出的「可薩」這個遊牧國家為例,近代西方史學家也驚詫於它除了擁有強大的貿易和軍事力量,首都裡竟然有七位裁判官,負責不同信仰之商人的法律仲裁。這就是台灣作為商貿國家可以從騎馬遊牧民社會中學習之處。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草原王權的誕生: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03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本書系由21卷構成,陸續出版中――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作者: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作者:森谷公俊(帝京大學教授)
  03《草原王權的誕生》
  作者: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
  04《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
  作者: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作者:本村凌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作者: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
  07《伊斯蘭帝國的聖戰》
  作者: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
  08《凱爾特的水脈》
  作者: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
  09《義大利海洋都市的精神》
  作者: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
  10《蒙古帝國及其漫長後續》
  作者: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作者: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作者: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任教授)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作者: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作者: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作者:土肥恆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作者: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作者: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作者: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作者: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副教授)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作者: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
  21《人類該何去何從?》
  環境與人口、海洋與人類、宗教與社會,以及非洲的現狀。多面向的論述。

  作者: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森本公誠(東大寺長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學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學名譽教授)、Ronald Toby(伊利諾大學教授)、福井憲彥、杉山正明、青柳正規、陣內秀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 俊雄


  創價大學文學部教授,專長古代中央歐亞史、中亞考古。研究主題包括遊牧民國家的出現與擴張、歐亞大陸草原上的石像、絲路上獅鷲圖案的傳播,以及馬具與打火石的起源等等。著有《歐亞大陸的石人像》(雄山閣,二○○五)、《獅鷲的飛翔──以聖獸觀察文化交流》(雄山閣,二○○六)、《遊牧國家的誕生》(山川出版,二○○九);共著有《中央歐亞史》(山川社,二○○○)、《中央歐亞的考古學》(同成社,一九九九)。

審定者簡介

陳健文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專長中亞史、東西交通史、秦漢史。

譯者簡介

陳心慧

  青山學院大學國際傳播學系碩士。現任專業中日筆譯、口譯人員。譯有《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中國為何反日?》、《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史的誕生》、《從蒙古到大清》、《代表的日本人》等。
 
 

前言

  ◎希羅多德和司馬遷
 

  然而,斯基泰和匈奴沒有文字,無法記錄自己的歷史。騎馬遊牧民要到西元六世紀之後,才開始用文字敘說自己的故事。幸好,有兩位在東西方被稱作「歷史之父」的當代史家,分別詳細寫下了斯基泰與匈奴的生活和習俗。這兩位分別是希羅多德和司馬遷。

  希羅多德的出生地不是希臘本土,而是愛琴海對岸卡里亞一帶的哈利卡那索斯(今日土耳其西南部的博德魯姆)。據推測他出生於西元前四八○年代中期,逝於前四二○年代中期。在他生活的前五世紀中葉,雖然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國已經略走下坡,但在當時的西亞與地中海世界,仍是唯一的壓倒四方的超級大國。

  為了調查希臘最大敵手波斯帝國的歷史,希羅多德前往波斯帝國的領域旅行各地。根據在埃及的所見所聞,他說出了「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名言。(見《歷史》卷二之五。不過有一說主張,此名言其實是早希羅多德兩個世代的歷史家赫卡塔埃烏斯所說。)希羅多德又調查帝國鼎盛時期登場的大流士一世(西元前五二二~前四八六年在位)的治績,結果發現有一個連大流士一世都無法征服的部族集團,於是他轉向調查這個部族集團──斯基泰。為此,他繼續前往斯基泰居住的黑海北岸旅行,在當地蒐集資料,其成果便展現於《歷史》一書中。

  另一方面,司馬遷的生卒年亦不明確。他的出生年,有西元前一四五年或前一三五年之說,卒年也有西元前九三年或前八七年左右之說。司馬遷旅行的距離並不輸給希羅多德,而關於他旅行的目的也有許多種說法,不過他年輕時的旅行是以蒐集資料和學習禮儀為目的,當官之後則是以使者或隨漢武帝出巡的身分旅行。司馬遷旅行的目的地大多在漢的南方(今日的四川、雲南、湖南)和東方(浙江、山東),北方則去到距離長城很近的地方。儘管從未越過長城進入匈奴領域,但他的身分可以自由使用宮廷內的史料,想必也會從遠赴匈奴的使節和張騫這樣長期住在匈奴領地的人身上,得到有關匈奴的情報。

  匈奴不僅對漢影響深遠,也是導致司馬遷遭受永久性身體傷痛的主因——因為他為被匈奴俘虜的李陵辯護而惹怒漢武帝,結果被下令處以宮刑,喪失了男性生殖能力(關於李陵,將在第七章詳細說明)。

  ◎「歷史之父」眼中的騎馬遊牧民

  希羅多德和司馬遷共通的特徵,就是不受限於自己生活的定居農耕地帶的觀念,而能理解騎馬遊牧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是適合草原地帶的;他們不持有偏見,承認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之存在。為此,希羅多德也不免受到「偏袒蠻族」之類的批評和中傷。然而,這兩位史家能以客觀的角度看事情、對人類擁有深刻的洞察力,同時又是少見的敘事大師,可說是具備了身為史家最優秀的資質。正因如此,他們的著作在東西方分別獲得史書的最高地位,至今仍被讀者傳承不倦。

  有趣的是,兩人筆下的斯基泰和匈奴,他們的風俗習慣有著驚人的相似。以下試著加以比較:

  希羅多德《歷史》卷四       司馬遷《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

  不修築城市或城廓       毋城郭

  不留下一人,家宅隨人遷移   逐水草遷徙

  擅長騎馬射箭           士力能毋弓,盡為甲騎

  既不播種,也不知耕種       無耕田之業

  生活……仰賴家畜       寬則隨畜

  波斯王若進,則邊逃邊撤退   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波斯王若退,則追蹤攻擊       

  根據上表,可以發現斯基泰與匈奴的共通點如下:

  ①是不從事農耕的純粹遊牧民。

  ②與家畜一起遷徙,沒有固定居住的城市或村落。

  ③尤其擅長弓箭,所有男子皆是騎馬戰士。

  ④戰術富有機動性,而且很現實:情勢不利時,毫不吝惜撤退。

  這些共通的特徵皆與定居農耕地帶的文化、社會和道德基準完全相反。在這當中,沒有「城廓」這一點,對於定居社會的居民來說尤其不可置信。

  (本文節錄自「前言」)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6544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8MB
 

書籍延伸內容

從政治,學校到職場生活, 都可能是荒謬爆笑的實況劇★歡迎加入菁英學院★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立即評分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蓋亞2024★國際書展新書展|譚劍《復仇女神的正義》、星子《乩身II 3》全新上市!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