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理查.桑內特作品集1】

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理查.桑內特作品集1】

Building and Dwelling: Ethics for the City

  • 定價:560
  • 優惠價:79442
  • 優惠期限:2024年04月0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城市是如何建造的,人如何生活其中?
 
紐約中央公園設置多出入口、低矮柵欄,卻未能促進城市社交?
Googleplex打造自給自足的內部設計,竟阻礙了創意發揮?

黑格爾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經典《肉體與石頭》、《再會吧!公共人》作者
聲譽卓越的社會學家理查.桑內特
結合歷史、社會學、哲學、文學及城市設計理論,剖析近代城市的困境和解決之道

打造意義豐富的開放城市,真正實現「城市空氣帶來自由」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康旻杰.專文推薦

本書是理查.桑內特談城市規劃的權威著作。他說明都市規劃的歷史演變,巴黎、巴賽隆納、紐約市如何呈現現代風貌,並重新審視珍.雅各(Jane Jacobs)、劉易斯.孟福(Lewis Mumford)和其他重要思想家對於城市規劃的論述。

桑內特帶我們參觀深具象徵意義的當代地點,從哥倫比亞麥德林市的後街小巷,到曼哈頓的Google辦公室,以其獨到見解記錄封閉城市令人遺憾的崛起,向讀者展現這股風潮如何從北方國家擴散到南方國家的爆炸性都市聚集。

在封閉的城市裡,社會分化、貧富差距與建築本身彼此強化,人居於其中的體驗往往並非順暢完美。桑內特觀察到封閉城市中建築與人形成的倫理衝突,都市規劃者與大眾價值觀經常難以協調。他所面臨的挑戰是──都市規劃是否能解決快速成長、迴避異己、濫用科技的問題,最大程度增進人民「棲居」其中的公共生活體驗?桑內特點出城市的雙重性:ville與cité。ville是指整個城市,cité是人在城市中的生活經歷與特徵,兩者能否相互融合,便是打造出開放城市的關鍵。公民能積極化解分歧,都市規劃者嘗試塑造讓居民更容易溝通及應對的城市形式,即意味著城市走向開放的新契機。

現代愈來愈多人的生活與城市密不可分,《棲居》的重要論述,為城市未來提出了嶄新願景。

【國際書評】
★充滿同理心,寓教於樂……令人愉悅的城市生活沉思錄,涵蓋了城市生活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安德魯.啟納西(Andrew Kinaci),全球格網(The Global Grid)

★精彩……桑內特教授學識之淵博、歷史想像力之豐富、分析之嚴謹執著,令人欽佩。
──克里斯多夫.李曼赫普特(Christopher Lehmann-Haupt),《紐約時報》

★我很羡慕最近才接觸桑內特作品的讀者。過去四十年來,他的著作愈來愈專業、平易近人、通俗易懂,針對城市生活與工作的各種弊病做了全面的診斷,並為拯救與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有歷史淵源的務實處方。
──博伊德.鄧金(Boyd Tonkin),《獨立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
在倫敦政經學院及哈佛大學教授城市研究,也是哥倫比亞大學資本主義與社會中心的資深研究員。在成為社會學家之前,對音樂有所涉獵。桑內特獲獎無數,包括獲頒2006年黑格爾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三十年來,他在聯合國的贊助下主持都市發展專案,指引二十一世紀的城市發展。著有《再會吧!公共人》(The Fall of Public Man)、《職場啟示錄》(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肉體與石頭》(Flesh and Stone)、《匠人》(The Craftsman)等書。

相關著作:《匠人:創造者的技藝與追求【理查.桑內特作品集2】》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管理碩士,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現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

 

目錄

第一章    簡介:扭曲、開放、簡約

第一部    兩種城市
第二章    不穩定的基礎
第三章    Cité 與Ville的分離

第二部    居住的困難
第四章    克利的天使離開歐洲
第五章    他者的壓力
第六章    托克維爾在科技城

第三部    開放城市
第七章    合宜的都市人
第八章    五種開放形式
第九章    創造的連結

第四部  城市倫理
第十章    時間的陰影

結語:眾多之一
謝辭
附注
插圖表
 

推薦序 開放城市的築與居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康旻杰
 

書寫城市

一如桑內特一貫的書寫風格,這本可作為都市規劃專業學院必讀的都市文本,其實並不囿限於學術行話,乃至築高閱讀門檻。全書即使建構都市理論的企圖昭然若揭,讀來竟有散文式的節奏和趣味;迂迴但流暢,微觀個人又格局恢宏,面對遽變當下卻始終不忘探測歷史縱深。尤其當桑內特中風後,以身為度,觀察和體驗的城市空間,不只是先前《肉體與石頭》(Flesh and Stone)書中所譬喻或被結構化的身體處境,而是扎扎實實的困難身體感受、和設身處地由他者位置看見的全球城市流變場景。
《棲居》是「創造者」(homo faber) 三部曲的總結大作,但拉長時間軸,更像桑內特寫作生涯的都市里程碑。從《失序之用》(The Uses of Disorder)、《再會吧!公共人》(The Fall of Public Man)、《視覺的良知》(The Conscience of the Eye)、乃至《肉體與石頭》,他論述的主旨其實頗為一致,都是關於城市性(urbanism)核心價值的倡議:簡言之,由多元差異的市民集體形塑的公共生活/社會生活。他總是深掘西方文明的檔案,藉以爬梳城市空間與社會,或本書引用之ville與cité相互為用的關係;但此「西方」揭示的民主制度與公民社會,以及相對應的建築風貌及規劃範型,實為全球北方(global north)視角所建構的城市想像,而非全球城市的真相。相較於前作,《棲居》總算跨越南北分歧的布朗特界線,正視急劇都市化及超高密度的全球南方城市,和相伴隨的非正式空間過程及階級困境出路。桑內特因此發現諸多西方哲學與都市規劃典範的限制,從而更確認差異融滲、多元包容的城市倫理。其中最批判性的倫理對照,便從書的原名開始。 
 

築與居

《棲居》英文原名Building and Dwelling直譯乃「築與居」,刻意與哲學家海德格深具影響力著作〈築居思〉(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對話。從物理環境的「築」與生活實踐的「居」,引申出集體「築與居」所具現的ville和cité - 關於城市規劃設計營造與居住生活文化,或所謂城市的實體與靈魂之間的辯證。海德格透過現象學描繪的居所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產生唯心式的內向思考和避世觀點,強化了家園的地域認同,卻逆反城市必然要面對差異的多元共榮本質。
如果對海德格而言,「築」是為了「居」的目的,放大到城市尺度,不同棲居者在都市發展過程集體形塑的生活經驗,又該如何深描?基礎設施與建築街廓作為城市私密及公共生活的容器,與海德格索居山林的環境美學大相逕庭,但桑內特提醒讀者,海德格反猶太(他者)和納粹牽連的過往,與他詩意卻保守的築居哲學不無關聯。城市,反倒冷酷地強迫其中的棲居生活者真實面對我群與他者,進而在集體的住宅(housing)環境發展出鄰里關係。築與居的社區與社會主張,反映在都市住宅文化的演變,也體現於社會主義理想與現代主義建築之間的媾合,其中最關鍵的角色莫過於國際現代建築學會(CIAM)依循柯比意瓦贊計畫(Plan Voisin)的布局、至今仍影響全球南方城市規劃的雅典憲章。
 

雅典憲章

桑內特對雅典憲章的重視,無非乃察覺這份一九三三年起草的文件,竟預示了未來城市的發展圖像,且隨著全球化及都市化的軌跡,空間形式越趨立體龐碩。柯比意的瓦贊計畫以「築」的總體結構回應、甚至定義了現代性城市「居」的需求及價值觀,一種翻天覆地砍掉重練、與城市歷史文脈決裂的國際通則。但桑內特批判雅典憲章的規劃議程正是它對都市文化最劇烈且不可逆的破壞──雖然就社會主義的居住正義命題和以個人運輸載具主導都市基礎設施系統的技術革命,形隨功能的態勢已幾乎無法避免。所幸當年巴黎瑪黑區沒有被瓦贊掉,但後來中國城市不僅熱烈擁護,甚至舉國家之力擴張規模,成就大片新闢土地上由快速路網編織的獨立高塔街廓。而原本應是立基於社會主義的城市模型,亦即,公有土地上預設高效率大量生產的模距化住宅,以照顧勞力再生產的集體消費需求,最終仍不敵房地產市場經濟的侵蝕,門禁社區圍牆更直接界定了階級藩籬。這如同政府管控的ville強壓市民生活的cité,假理性規劃之手毀棄了人性城市的倫理。許多全球南方城市的經驗,幾乎同時見證了雅典憲章邏輯的荒謬和失控。
桑內特作為聯合國氣候變遷與城市計畫的資深顧問,利用二〇一六年「人居III」(Habitat III)大會,與其他幾名專業者與學者提出「新雅典憲章」(New Charter of Athens),以聯合國「新都市議程」(New Urban Agenda)揭櫫的真實議題與挑戰,引領新世紀的城市價值。新雅典憲章的核心論述,開放城市(Open City),正與本書第三章提到的五種開放形式遙相呼應。如桑內特一向關注具滲透性的多孔邊境,不僅指涉建築空間皮層的開放,讓使用者有機會自力參與設計營造及空間詮釋,也暗示其間社會階級跨域流動的可能。尤其在高密度非正式城市的前緣,桑內特透過在邊界奮鬥存活的都市角色,新德里尼赫魯廣場的蘇迪爾先生、麥德林貧民區引路的小孩、或上海的Q女士,象徵性但非刻板地開展出開放城市的多層次敘事,同時巧妙呼應了珍雅各對都市社會生活與街道芭蕾的捍衛主張。桑內特在《棲居》中勾勒的柏林康德大街場景,也彷如雅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的格林威治村。
 

雅各、孟福與鄂蘭

桑內特與珍‧雅各的私人情誼及都市對話,讓《棲居》更具一種內幕者的權威視角。特別當他對比雅各與同時代其他卓越的、且與他也有私交的都市研究者及政治學家,讀者更能體會桑內特第一手分析後摩西斯年代的紐約、不同思想陣營建立歧義都市論述的獨特況味。其中珍‧雅各、劉易斯‧孟福、漢娜‧鄂蘭各跳脫雅典憲章的現代主義框架,提出不受基礎設施部署與資本開發主導的城市性概念。雅各對於小區鄰里和街道生活的熱愛,強調混合使用的街區模式,並召喚由下而上的自主市民參與,抵抗摩西斯對紐約創造性破壞的行動,儼然成了都市傳奇。但桑內特以孟福受霍華德啓發的「花園城市」範型,比較雅各過於聚焦社區尺度的公共生活,反而彰顯了她忽略都市結構中必要的規劃干預及基礎設施佈局,而產生cité凌駕ville的失衡。孟福的社會主義信條,關心土地產權的制度(如花園城市立基於土地公有信託之上)以及都市居住、工作/產業、基礎設施、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空間調配,但卻常依附左派烏托邦的理想,跳過多元雜沓的街道生活與地方政治,淪為紙上城市的想像。但互有歧見的兩人都堅持原有都市紋理的維繫,而非現代主義式的截然切割;也因兩人對合宜都市尺度的眷戀,難以面對當代大型城市密度及衍生的各種非正式現象,最終反而框限於歐美城市的象限。
反倒未提出整體都市看法的鄂蘭,從自身猶太離散、落腳紐約的經驗,發展為新生(natality)的概念,似更契合桑內特開放城市的主張。鄂蘭認為,無論過往非志願的遷徙,新來乍到者擁有開展全新世界的能力,經由無止盡的交流互動,與他人一起重塑生活,便得獲重生。桑內特的城市倫理從來不是道德規範,他深諳多元社會必然存在的衝突,而包容也非親密的相互擁抱。那種包容陌生人/他者、但保持一定距離而共成鄰里的能力,和從街頭智慧培養機鋒轉適的能動性,正是由封閉社會轉向開放城市的關鍵。
 

新生

「她相信生活將不斷地重新塑造,這與巴謝拉的觀點相呼應。巴謝拉放棄小屋的安全感(小屋的存在就像孩子的搖籃),轉而面對城市的困境。因此,打造一座城市會有破壞與破裂。這是『行動』的領域,改造的領域。」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509231
  • 叢書系列:Act
  • 規格:平裝 / 448頁 / 21 x 14.8 x 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用一代人的努力終結氣候危機《再生》|自然科普展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雁暢銷展
  • 靈性療癒展
  • 防癌抗老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