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最直白犀利的評論對談
直擊13位建築人的核心價值
鋪陳臺灣現代建築史的半世紀流光
 
  本書為建築評論家阮慶岳與王增榮,針對臺灣戰後十三位重要建築師進行的評論及對談記錄,其中以經典凝視、開東合西、人與土地劃分為三個時代──
 
  先是戰後至六○年代、結合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的王大閎、陳其寬、李承寬,以及貼近人性的女建築師先鋒王秋華與修澤蘭;接著是八○年代轉向商品化的資本權力後,後現代主義代表的李祖原、漢寶德,與特立獨行的吳增榮,以及在九○年代引領回歸現代主義的姚仁喜;最後是歷經九二一地震與經濟泡沫化,轉而省思臺灣在地現實與常民文化、回應自身主體的謝英俊、黃聲遠、廖偉立、邱文傑。
 
  透過兩位建築評論家坦率直白的見解,除了得以回顧臺灣建築師面對的處境,洞悉他們如何以設計趨近理想,尋找自身定位以及未來的可能性;同時,更是對照出臺灣建築在面對現代性的全球化挑戰下,既直行也迂迴、蹣跚卻可佩的漫長路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阮慶岳
 
  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與策展人,為美國及臺灣的執照建築師,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退休。著作有文學類《山徑躊躇》及建築類《弱建築》等三十餘本,曾策展2006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並獲2012第三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建築評論獎,2015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
 
王增榮
 
  建築評論學者、建築藝術設計策展人,現為比格達建築世界主持人。曾任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和建築系講師、《建築師》雜誌編輯、《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總編輯,亦曾任職於漢光建築師事務所。
 

目錄

序文 
 
一些後話|王增榮 
 
單向與迂迴─臺灣戰後建築思潮的發展|阮慶岳
 
經典凝看 
現代主義舵手,文藝復興人再現|王大閎
傳統與現代交融,空間如水墨流動|陳其寬 
「整體建築」的宇宙、環境、居所、人|李承寬  
女性建築先鋒,瞻望理性與浪漫|王秋華、修澤蘭 
 
開東合西 
符號與象徵運用,文化與文明的對話|李祖原 
理念與現實並進,建築趨勢的導引者|漢寶德  
理性與專業的回歸,現代性接軌的堅持|姚仁喜 
混沌分歧的年代,堅持自我的獨聲|吳增榮  
 
人與土地 
簡化構法與開放建築,個體勞動力的尊重|謝英俊 
重啟社區的公共性,時間、土地與人的合一|黃聲遠 
「雜木林」的美學,「造化」空間的追求|廖偉立  
歷史與記憶的回應,在地實踐的路徑|邱文傑  
 

 
一些後話
王增榮
 
  許多年前,曾經在漢光建築師事務所工作,這是漢寅德先生主持、漢寶德先生實際主掌設計的事務所,他們是弟與兄的關係。後來,因為考上研究所,趁著漢寶德先生到辦公室來討論設計,我和他說要離職重回學校進修,當時他的回應是直接地問:「那你要研究什麼?」我也很快回答,因為在大學畢業時的確有想過─臺灣戰後的建築發展。
 
  我想,這可能出乎他的想像吧?因為那時期的建築研究所與建築史有關的研究,最熱門的是古建築以及相關修復的題材,甚至對日據建築的研究都還沒成氣候(就李乾朗先生一個人在開始),而我竟然要研究眼前的建築!他應該覺得驚訝,也很快、很直接地回:「這值得研究嗎?」
 
  我已記不起當時具體的回答,但記得回答的大概。
 
  在大三的上學期,因為設計被擋修,我空出很多時間,因此有更多機會去確認對建築的興趣。在這時期,透過閱讀與思考,我意識到建築原來不僅是一門技術,其實也是文化的一種,它不只如許多設計老師說的是解決或提供基本居住的合宜性,它還潛在著敘述人性所需之精神性的能量。在這以自我學習來填充的空白時期,我曾逐字翻譯地讀了一些建築作品與評論文章,以及許多中文建築論述,其中對我最具啟發性的,則是賀陳詞先生在成大建築系內部刊物發表的文章,以及漢先生主編的建築雜誌,尤其是他的著作。在當時充斥著譯代作的中文建築「論述」裡,上述兩位先生卻能夠以個人的建築認識對建築作品提出獨到的觀察、分析與評論,讓我體會到,我們是可以對建築有見解的,不是只能唯國外的書寫亦步亦趨;而賀陳詞先生開設的現代建築史課程,則讓我確定歷史整理與當下的評論對未來發展的提示意義。
 
  回答的大概是:或許現在臺灣的建築不太起眼,也缺乏觀點,似乎不具研究的價值,但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才算值得研究呢?歷史有一種角色是累積觀點,有觀點才能累積,有累積才能比較與反思,否則我們只能跟著外面的思考走,但跟得上他們的風潮,卻跟不上他們的內在理路。因為環境狀況不同,以致於從任何時期開始做都會覺得虛無,也找不到所謂值得記錄(或,歷史)的開端,因為在這些發展裡,永遠都找不到自我的存在,那麼與其擇日,還不如就地開工!
 
  其實現在回想,當時我有這樣的念頭,應該也不完全是自發的。1979年,《建築師》雜誌出了一期一、二月合刊的專輯「光復以來臺灣建築的回顧」,這才是臺灣對本島現代建築研究的開端,這或許也算是建築界對當時本土化運動之安靜的回應吧,我想。1979年,是我應該大學畢業但畢不了業的年份,這專輯對我影響深刻,我認為當年參與編輯這本專輯的先生們,才是當代建築歷史的前鋒。
 
  漢先生聽了回答道:「這應該不容易吧。」再客套地笑了笑就離開。之後,我也完成研究戰後現代建築在臺灣發展的論文。
 
  三年多前,深夜來了一通電話,是阮慶岳,他要和我聊建築、聊評論。
 
  完成論文後,我投身建築雜誌做編輯,在主編王立甫的支持下,推動實名制的評論,這是實踐我前述提到的觀點─沒有評論的累積,就難有歷史的書寫。以前我們以為歷史是絕對權威的定論,現在我們瞭解,歷史只是撰寫者相對整體的評論,是供參考之解讀的一種。可惜的是,中文的文化圈裡,或許儒家影響已經出神入化,輩分意識深入骨髓,許多朋友或許學問有好幾馬車,談及評論,卻常有意無意地狂丟書包,繞了一圈又一圈,對點評的作品只像蜻蜓般點水般帶過,這現象讓我有點失望。
 
  那一夜,阮慶岳也談到這個失望。
 
  我認識阮慶岳,比離開漢光更早幾年,他是我最早認識的他校學生。那年夏天是我們最後的暑假,我與阮慶岳(還有他的同學陳珍誠,目前淡江大學的教授)不約而同到漢光事務所工讀。報到後,隔天三個人就到嘉義教師會館住了一個月,做古建築的測繪。畢業後,他們出國就少了往來,十幾年後,才重新聯繫,兩人之交一向是君子般清淡,不過,又不約而同地,彼此也對觀察與評論建築有興趣。
 
  電話裡的阮慶岳有點激昂,說著如果我們有共識,要不要辦個公開的評論講座,以對談的方式做沒有遮攔的直率評論?我覺得這主意很好,也是我長久以來希望做的事,馬上答應了。然後,他說怕隔天我們會後悔,他要儘快公開這個想法。後來,我們真的沒有反悔地完成了這個構想。過程中,為了保持觀點的獨立性,我們決定只討論人選,講好不事前交換看法,希望能展現觀點的多樣性,我們也做到了。最後,就是這本記錄的誕生。
 
  這是我們拋出的一塊磚吧(我沒問阮慶岳同不同意這是塊磚),希望能夠引起更多漣漪。
 
  這也是我與阮慶岳相識四十年之際,合力完成的第一件事。雖然,我們在許多層面觀點不完全一致,但能夠不一致地合成一本書,我覺得真是快意,不過,他會不會也這樣想,我是不知道!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527304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單向與迂迴:臺灣戰後建築思潮的發展
 
阮慶岳
 
引言:伴隨時代背景演化的臺灣現代建築發展
 
1999年五月科學月刊中,臺灣交通大學應用科學系教授何子樂,發表一篇名為〈單向與迂迴〉的文章。他指出許多自然現象中出現如箭靶或螺旋的圖案,其實是一種生物系統必須經由振盪性反應,以達成自身演化與生存的必然手段。
 
他以心肌自律搏動為例來作說明。心肌收縮神經波訊在軸突(axon)的傳遞運作,有著兩大特徵:其一是沿著神經軸突有一波電流(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傳遞,其二是軸突在一段時間後必須重新調整(recovery),才能發揮下一訊號的傳送工作。這種單向前進與迂迴調整,彼此不斷更替的重複現象,是使許多自然現象得以聚集能量並演化,以繼續在宇宙中存在的原因之一。
 
若以同樣的現象模式,來觀察臺灣戰後的現代建築演化歷程,似乎亦可見具有同樣類似現象的痕跡。基本上,臺灣的現代建築發展,也伴隨著時代背景,在單向與迂迴間不斷更替演進。單向指的是意圖現代化的學習模仿,迂迴指的是對自體位置何在的思索與反省,兩股力量交替演譯,建構出臺灣當代建築直行又迂迴的時代身影。
 
1945年日本撤離臺灣,結束長達約五十年的統治。日本自身的現代建築發展,因為明治維新全面西化的積極態度,而能與整體的現代化進程同步,有著鮮明的成果。然而日本在二次大戰期間,因帝國主義思想的主導,現代建築往著模仿歐陸古典風格、宣揚國家權力符號的方向發展,使得發展步伐出現歧異。臺灣因此間接受到影響,同時期出現許多具有濃厚仿西方古典與權力符號的公共建築,加以當時建築師的主導角色,幾乎全由日人掌控,因此在二戰結束及日本撤離臺灣後,留下了建築師專業角色的真空狀態,因而與現代主義脈絡的發展,有著時空相對斷離的現象。
 
二次戰後的第一次迂迴期:追求新的建築空間,回歸歷史文化主體
 
戰後至六○年代末期,第一批銜接上來的,是隨國民政府撤守臺灣、主要來自上海的建築師們。其中,包括王大閎、楊卓成,或是來自上海聖約翰大學的張肇康、沈祖海,在帶進新的建築工法與觀念時,亦企圖將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作結合,這可以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1953)、楊卓成的圓山大飯店(1961、1971)為例。這時期想接續傳統語彙的意圖清晰可辨,尤其如何使用鋼筋混凝土展現木構美學的辯證,有著戰後第一階段的迂迴期成果,其在時代的位置上,也符合當時國民政府來臺後,亟欲在臺灣「重建法統」的政治權力道統思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