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

一個司法心理學家的告白

The Dark Side Of The Mind

  • 定價:400
  • 優惠價:936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4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揭開「犯罪」的神祕面紗,「惡」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瞭解犯罪行為背後的心理過程,才能在罪與罰之間取得平衡。
 

「請告訴孩子我愛他們。」女子舉起扳手朝酒醉的家暴丈夫用力砸下去;
壓抑的憤怒長成有毒的刺,男子瘋狂毆打前雇主,舉槍轟掉自己半張臉;
思覺失調的弟弟相信哥哥被惡魔附身,刺了對方背部兩刀造成致命氣胸;
被女友嘲笑憤而出手攻擊的少年,淪為掠奪型的跟蹤騷擾慣犯……

   所有犯罪都是人所犯下,對象也是人,司法心理學把心理學的科學方法運用在司法程序中的當事人,探究其心理現象的發生與發展。司法心理學家除了針對犯罪行為進行評估報告作為審判依據、協助犯罪者改變行為,也會建議人們如何安全地回應各式極端行為。
    本書是作者身為司法心理師的經驗,透過如人生劇場般的真實案例,以及與當事人交手的日常,檢視犯罪行為的不同樣態,反省我們社會對所謂「瘋子」或「壞人」的標籤和妖魔化,如何使整個刑事司法與矯治體系陷入岌岌可危的窘境。目的是希望更深入檢視極端行為的成因,同時呈現出每個人受犯罪影響的方式都不同,不論加害者或被害人,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只要有更多的理解與溝通,我們就能創造新的開始。
 

☆讀來令人著迷又驚懼。本書帶我們一瞥所謂惡人與不被理解者的世界。
――法醫人類學家 Dame Sue Black
☆戴恩斯以引人入勝的傳記方式探索危險的心靈。
――每日郵報Daily Mail記者Katya Edwards
☆深具啟發性的佳作,寫來真誠動人,揭開司法心理學家的世界。
――犯罪影Waking the Dead編劇Barbara Machin
☆由一位熟諳刑事司法體系黑暗面的作者深入探究犯罪心理問題,這本書來得及時。
――懸疑小說天后Harriet Tyce
☆充滿知識洞見,佐以戴恩斯面對犯罪者及矯治體系的個人與專業經驗;這個領域是很多人不願碰觸的。戴恩斯展現心理學技巧與幽默,揭示對於犯罪與犯罪者我們亟需給予人性的回應,而犯罪管制必須重建。
――英國知名作家Jessica Fellowe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莉•戴恩斯Kerry Daynes
英國犯罪心理學家、司法心理學家,主持心理診所,與共同執業的專家及治療師為眾多機構提供服務,時常在警方偵查的重大案件中擔任心理專家,是英國政府關於高風險個人安全管理議題上頗受信賴的諮商對象,參與許多犯罪調查,工作上必定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物。
戴恩斯也常於訴訟程序中擔任專家證人,交手過英國監獄中最複雜難懂的罪犯。固定上電視和電台節目,提供專業評論,包括英國 Sky 電視台系列節目《殺父弒母》(Killing Mum and Dad),以及第四頻道的《狂人》(Mania)系列節目。二○○八年,她在罪案偵緝頻道(Crime & Investigation Channel)主持《怪物的誕生》(The Making of a Monster)系列節目,探索惡名昭彰的殺人犯的相關背景。
戴恩斯提倡在精神健康議題上必須有更好的對話,並長期贊助全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以及「與心對話」機構(Talking2Minds)。
著有:《小心,魔鬼就在你身邊》(The Devil You Know)
個人網站:www.kerrydaynes.online


譯者簡介

高忠義
台灣高雄人。中國律師、台灣大學國發所博士生、美國西北大學法學碩士、東吳大學法律碩士。曾任國會助理、部會首長祕書、電子業、金融業公司法務。譯有商周出版的《合理的懷疑︰從辛普森案批判美國司法體系》、《老年、社會、法律經濟學》、《刑事偵訊與自白》、《失控的懲罰》、《如何做個好法官》、《憤怒與寬恕》等十餘本著作。詮智法律翻譯工作室負責人。

 

目錄

第一章 這裡有怪物
我們的社會對於犯罪者有刻板印象,我們將那樣的形象內化並隨身攜帶――他們是我們的反面,我們是好人。而當我們以這種方法在心理上將自己與他們區隔開來,將他們非人化,把他們視為怪物,由此可能產生各種結果,其中之一就是我們看不到他們就在我們身邊。

第二章 大男孩別哭     
我問他是否還有什麼我能幫上忙的。他以半邊的笑臉回答說:「今天不用了,今天不會有事。」那天他想活著。有時候就我的工作來說,只要能讓人多撐一下子,那就夠了。後來我再也沒見過他,我希望他找到可以繼續說話的方法,而且繼續說下去,直到服刑期滿。

 第三章 怪罪的遊戲     
愛莉森是否真的精神異常?要多異常才會做出像她那樣的反應?無疑那是很極端的情況。但以極端的反應面對極端的情況,算得上異常嗎?在不同的情況下,倘若結果不是如此致命,她面對這種威脅的身體反應是否會被視為正常,只是一種求生的本能?

 第四章 裝病的人 
為什麼犯人要裝病?主要誘因顯然在於,如此一來,他們就不用為某些讓人羞愧的問題找答案,對犯下亨特利這種重罪的人來說更是如此。若被視為法律上的精神異常,首先就能逃脫法律的嚴厲制裁,也不用被關起來。

第五章 巫醫與洗腦者 
如果我們對那些做出奇怪行為的人,或者令人難以理解的人,能夠像馬庫斯當時在精神健康意識小組那樣被對待,將他們看作是飽受折磨的人,而非抹上疾病的汙名,我們是否會更願意也更有能力對他們伸出援手?而像雷蒙那樣的悲劇是否就更容易避免呢?

第六章 裝腔作勢 
在這樣的調查中,資源很有限,畢竟那不是重要或高度受關注的案件。事實上,一個老人在家裡被殺,很快就不在媒體的雷達掃描範圍內。若沒有任何新發現可以開啟新的偵查程序,這個案子就像他們說的,會冷掉。

第七章 侮辱與傷害     
她對這些事件建構出自己的版本,讓自己好過一些。我能理解她用自己的方式接納兒子所做的事。雖然大腦受損可以解釋他為何無法思考自己行為的後果,也就是硬體問題造成執行的程式出差錯,但我相信除了做錯事、犯了罪,他原本還可以有很多其他選擇。

第八章 一個男人的世界    
我曾問過他在攻擊女友時,心裡有何感覺。他說不知道自己當時想些什麼,只覺得很生氣,而且必須阻止她,不能讓她嘲笑他、看扁他、羞辱他。他陷入「發狂」的情緒,但他說後來自己平靜下來。討回公道的欲望已經獲得滿足。

第九章 斷指案  
我知道自己的客觀性受到影響,對一個司法心理學家來說,那是很嚴重的事;一個走鋼索的人如果亂了腳步,就不知能否繼續走下去。雖然我可能還沒準備好大聲說出來,但我對自己的職涯以及未來走向有了懷疑。我不禁思考:我的存在是否真的有意義?我究竟想做什麼?

第十章 安全與健康   
一個人要能夠有力量繼續往前走下去,他必須能為自己描繪更好的將來,一個可以達成的目標,而且比現在的生活狀況更好。作為病人治療上的夥伴,心理師只能真實地向他們呈現那種生活的可能樣貌。你必須打著光,與他們踽踽前行,走到隧道的盡頭。

第十一章 部分的總和
這個制度的每個面向都壞掉了。而在這個矩陣裡的每一個點,加害者與被害者、富人與窮人、男人與女人、黑人與白人,不論怎麼看,都有顯著的不平等與失能之處。從犯罪發生到提出解決方案,每個層面都有制度失能。我必須再度問自己,我是否已成了問題的一部分?

 

推薦序

一種「慢性社會病毒」感染引發的「社會心理疾病」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沈勝昂

 

    近幾年台灣發生多起受人矚目的暴力殺人案件,特別是隨機殺人事件,受害者從小孩到大人、從殺一人到連續殺多個人,凶殘的程度令人怵目驚心,社會對殺人行徑的深感痛惡自然不在話下,然而更多的困惑是,這種違背人性常態的暴力行為到底為何發生?殺人者出了什麼問題?

    幾次隨機殺人的案件中,根據法院案情的媒體報導,對於為何殺人,殺人者有著各種不同的理由(動機),其中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殺人只是為了吃牢飯」――只因為無法(錢)生活,這個年輕人自殺了好幾次,又因為不敢(勇氣)再自戕,最後選擇容易下手(殺)的小朋友,年幼無辜的生命在一個「只是為了吃牢飯」的念頭中被消失了! 

    走出看守所,即使南台灣七月的豔陽照得人頭昏眼花,卻無法停息這段對話在我腦海反覆翻攪――「那我問你,你為什麼那麼想活?」這個「哲學式」的反問,令人無語。沒錯,對大多數人而言,從來我們就以為「活著」理所當然,無法理解為何「殺個人來死」會是一個「理由」,若只因為「活著實在太辛苦」,著實令人無法接受。人們總以為「殺人應該有個神祕、驚人的理由」吧!「他們應該跟我們不一樣」,多數人都是這麼想的。

    在最近常出現的幾種暴力犯罪案件中,飽受「精神症狀」干擾也是常見的殺人理由,殺人者因為長期受到莫名「妄想力量」的壓迫,導致無法承受,而採取毀滅「妄想力量」的方式:「他們一直要弄我,分明是要逼我死」,於是「殺人」,也就是直接「消滅妄想對象」成為最簡單的解決方式。然而,一般人無法理解的是,殺人卻只是為了一個消滅「現實中不存在」的「力量」。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呢?一直以來,「善與惡」、「好人與壞人」是社會對犯罪的審判標準,犯罪應該是「惡人」、「壞人」才會做的事,然而,多年的犯罪心理鑑定經驗告訴我,犯罪案件的發生,實質上對於「犯罪行為」的事實認定不難,客觀證據會說明「行為」真相,若只是針對犯罪行為,好比「用刀將人砍死了」,法定的有罪或無罪(善與惡)其實不難區分。但對於「為何發生?」的理解,才是真正的難題,特別是那些「偏離常態」的犯罪行為,例如:殺童案件,人們無法用常態去理解這個殺人行為,於是「司法心理鑑定」會在此時介入,協助釐清犯罪當時加害人的心智狀態(MSO, mental state at offense)。然而,最難的是犯罪發生的原因絕非單一因素,應該說犯罪的發生是一連串生命事件組合的故事,那個事件組合導引了一個「心智(時空)狀態」的犯罪結果,只是那個令人心碎的結果,讓人傷心到無法接受,整個社會都受傷了,在哀傷中尋找無法被回覆的答案,為什麼?

    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犯罪者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故事,這本書正是嘗試描述犯罪為何發生的社會心理故事背景,或許很多犯罪情事的發生正如我們每天的生活一般,「犯罪的人並不全然必須有著特殊的生命經驗」。作者以自己從事司法心理工作多年的經驗,藉由不同犯罪案例鉅細靡遺描繪犯罪者一生的「發展故事」,讓每一位我們眼中的「惡人」走進我們的生命當中。「犯罪發生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暗示著犯罪的成因,可能涉及遙遠的兒時故事、年少時期到長大成年的發展經歷,甚或是犯罪前夕庶民般的生活瑣事。

   「這些都跟他為何殺人有關?」你心裡一定有這樣的疑問。

  沒錯!事實上,當我們揭開犯罪的神祕面紗後,「惡」跟我們的距離其實並不遙遠,犯罪可能一直以來就在你我周遭的生活當中,預防或改善犯罪的發生,就是「照護」個人生命成長「小事」的社會心理發展,因此犯罪的成因像是一種「慢性社會病毒」,會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滋養,一旦感染就可能發展成為具「毀滅性」的「社會心理疾病」。而正如對於病毒(如COVID-19)的預防需要落實平日「乾淨」的生活習慣,預防社會心理疾病需要落實平日「乾淨」的心理健康習慣,犯罪的預防與治療則需要社會(含政府)投注更多的努力來培養「人」的心理健康,讓「心理健康」行為取代「犯罪行為」(社會心理疾病),讓每一個人能健康安全的成長與生活。

    「關心別人(社會),就是保護自己。」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778577
  • 叢書系列:生活館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1 x 14.8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內容連載

第二章大男孩別哭
 
如果我們無法跟人說自己的故事,就說給自己聽吧。
 
――史蒂芬•格羅茲StephenGrosz,《說不出的故事,最想被聽見》(TheExaminedLife)
 
派崔克•湯普森(PatrickThompson)入獄前,才試圖用一把獵槍自殺,但沒瞄準腦袋,卻毀了自己的大半張左臉。那天早上他走進會談室的情景依舊栩栩如生,看到他的外貌我難掩震驚。他的左耳垂、下巴的一角、大部分的左臉頰都不見了,只剩下坑坑疤疤與腫塊。他另一邊的臉也毀了,幾乎糊成一片,右眼混濁不清。幸好他帶了一些他的畫要給我看,適時轉移焦點。我們花了一些時間看畫,客氣地討論他的作品,讓彼此都能逐漸適應這尷尬的情境。訪談的目的是要評估湯普森是否還有自殺的意圖。
 
那時候我結束韋克菲爾德的研究已經過了好幾年,再度進入監獄裡,是在某個B級監獄的醫療單位擔任代班心理師。大部分的監獄都有醫療單位,生病或受傷的囚犯會接受監獄護士的看管照護,如果他們幸運的話也會遇到訪視的醫生。但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那些單位大概只是堆放人類苦難的倉庫。任何時候都會有很多囚犯身體不適,有些已經病危,有些是被別人或被自己給弄成重傷,可能是因為爛醉或過於亢奮,或因為嚴重的毒癮戒斷症狀。那裡的人身心狀態都處於低谷,甚至連那裡的氣味都讓人絕望,混雜了消毒水、汗水、嘔吐物,以及各種想得到的人體排泄物。聲音也同樣讓人困擾。在監獄裡,一般會聽到的是談話、活動與廣播等背景噪音;但在監獄的醫務室裡,更常是一片不祥的靜默,間有急促的刺耳聲、喊叫聲、碰撞聲、警鈴聲,或者門被關上的聲音。所見所聞讓人惶惶不安,除非你早已習慣。而那時的我已經習慣了。
 
我到的第二天,一位在職員工帶我去會談室,他是負責門禁與訪客控管的雜工,一個胖胖凸肚的男人,留著鬍鬚,很適合扮起聖誕老公公。顯然他很高興看到訪客,一路上講不停,興高采烈地解釋說他大部分的同事都因為壓力大而生病,或者被犯人揍到無法工作。

會員評鑑

4.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5
|
2024/01/14
這是一本非常真誠,不只書寫專業生活,也真誠揭露職場與個人相關經歷的省思。儘管時空背景是英國的現代社會,足以成為願意沈澱思考個人工作、生活的讀者,好的對話參考與借鑑。書中提到個人不堪經驗的低潮,能如實地同時寫出冷漠、殘酷的現實,也能如實提到溫暖的被同理與善意協助,不過度選染地描述打擊,並且慈悲寫下對年輕自己的建議,我認爲是本書最有價值、也能尋求理解和參考的部分。
展開
user-img
5
|
2021/05/01
|
電子書
作者以自身的經歷描寫出的故事
故事精彩,會讓人想要趕快把它看完
也讓讀者體悟到犯罪的形成與人格養成的關係
台灣間接了解到台灣心理專業人士不願接觸與人性黑暗面相關的工作
以台灣這樣的心理輔導相關工作者如何有效預防犯罪地發生呢?
真是令人堪憂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1世紀的人生難題,線上解憂價,單本88折,二本8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