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改變世界的6℃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一旦平均氣溫升高6℃,人類將集體滅絕!
這是一場你我都不能缺席的革命,一起努力讓愈來愈熱的地球降溫!

  *國家地理頻道『Six Degree』改變世界的6℃紀錄片改編自本書內容,本書作者也為紀錄片之製作人。

  *本書也為台灣正負二度紀錄片製作發想概念來源之一。

  *全球第一本以「氣溫升高的度數」作為架構而撰寫的書。作者為雜誌專欄記者,同時精通氣象、生物、地質、地理及水文等領域,本書以案例結合知識,資料可信正確,全書引用之數據與資訊已更新至2010前發表之各項報告。

  *作者也是馬爾地夫總統的氣候顧問,教導這個小島國家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同樣為島國的台灣,不可不認真面對。

  這部作品仔細探討了大量科學研究,再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勾畫出每增溫1℃將發生的改變:

升高1℃:全球糧食短缺
  北極冰層加快融化,造成氣候巨變;環礁島即將沈沒、珊瑚礁持續嚴重白化、範圍更廣更嚴重的乾旱愈加頻繁發生、非洲高山冰雪絕跡、全球會有三分之一的地表缺乏淡水,不再適合人居。

升高2℃:超過一百萬種生物步向衰亡
  海洋持續暖化和酸化,破壞食物鏈,摧毀所有僅剩的珊瑚礁、格陵蘭冰原持續融化、北極海冰消失造成北極熊絕跡、水源危機更嚴重,全球糧食如何分配更顯困難。

升高3℃:大量氣候難民湧現
  整個碳循環過程都會顛倒過來,土壤和植物不再吸碳,反而開始大量吐碳、亞馬遜雨林大部分會被燒毀成一片沙漠、生物大滅絕展開。

升高4℃:灼熱的高溫將主宰萬事萬物
  海平面持續上升淹沒各臨海城市、南極冰原開始崩裂、兩極將處於無冰狀態,永凍層開始融解釋放大量二氧化碳、糧食供需失衡。

升高5℃:世界完全走樣
  南、北極殘留的冰原將不復存在,不斷上升的海平面吞沒了沿海城市,準備進攻內陸,人類在旱災與水災雙面夾擊之下,大批湧入逐漸縮小的可居地,人口大幅衰減。

升高6℃:生物大滅絕
  人類將集體滅亡!
  地球愈來愈熱,我們將何去何從?

  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就是一直過度消耗能源的人類,也就是你和我。據目前所知,地球是浩瀚無垠的宇宙之中,唯一擁有各種奇妙生物的星球。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獨特的價值,每一個其他物種的生命當然也是,所以我們全部都責無旁貸必須在短期之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絕不能讓氣溫上升的幅度超過2℃,以免全球暖化到「無可挽回」的危險地步;事不宜遲,各國政府要盡快先設立目標,並讓每個人充分獲得資訊,才能獲得大眾的監督與支持。

  氣候變遷將造成的駭人景象,透過書中生動描述讓人彷彿身歷其境,但作者也提醒我們只要及早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仍有機會選擇不同的未來,書中也介紹了許多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做的減碳法;無論如何,每一個人都該立即採取行動為避免地球遭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

暖化對生態環境影響最正確、完整的一本書!
當全球平均氣溫升高6℃,世界將回到白堊紀,進入恐龍生存的極端氣候環境……

  你覺得地球從暖化走向滅絕,是幾個世代以後的事,而北極熊消失、亞馬遜河乾涸對你不會產生立即性的傷害?

  對於氣候異常轉變,你只是感覺冬天不如從前寒冷、季節交替的溫差變大了;世界上大規模地震變多、森林大火、豪大雨的問題頻傳…這些氣候異象,都將成為常態!

  全球平均溫度至今已經上升0.8℃了!

  當氣溫上升至2℃,海水酸化可能讓珊瑚礁從此消失在墾丁海岸,我們再也吃不到牡蠣、螃蟹等海鮮……書中勾勒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1℃-6℃將面對的改變,劇烈的水荒、野火、夏季熱浪常態性奪走人命,你將會陷入自保及搶救家人的困境……

  身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我們必須面對全球氣候的轉變!

  你還有機會不必走進生離死別的想像,從現在起,每一度的變化都是我們必需守住的界限,深信你為環保做的每一個小舉動都是有意義的!

作者簡介

馬克.林納斯 Mark Lynas

  國家地理學會的新生代探險家,同時是位新聞記者、環保行動家和科普作家。1973年出生於斐濟,但在秘魯、西班牙和英國成長,於愛丁堡大學攻讀歷史與政治。常出現於各大媒體評論環保議題,定期為《衛報》等其他知名報紙和週刊撰文,也常獲邀上電視和廣播節目談論氣候變遷,目前另受聘為馬爾地夫推動碳平衡的顧問。林納斯現與妻兒一起住在牛津,其個人網站:

譯者簡介

譚家瑜

  祖籍湖南,在台北出生長大,歷史、新聞系出身,興趣多元,常悠游於繪畫、縫紉、園藝和閱讀天地間,崇尚自然簡樸,關心環保議題,育有一子一女,曾在雜誌社任職,無心插柳踏進翻譯領域,以「活到老,譯到老」自我期許,譯有《記得你是誰》、《心中的天使》、《更快樂》、《幸福工作法則》(以上皆為天下雜誌出版)……等書。

 

目錄

序 章 暖身

第一章 一度
沈睡中的美國沙漠 /
《明天過後》已經開始上演?(北大西洋暖流是否會停擺?) /
氣勢磅礡的非洲大山(高山冰雪將絕跡) /
撒哈拉沙漠中幽靈般的河流 / 北極開始融化 /
阿爾卑斯山危機四伏 / 珍貴的雨林和珊瑚 /
南大西洋颶風警訊 / 即將沈沒的環礁島

第二章 二度
水源稀少的中國城市 / 酸溜溜的海洋 /
歐洲熱浪襲人 / 熱呼呼的地中海 / 珊瑚與冰帽 /
北極熊最後的家園 / 印度的水鄉澤國 /
消失中的秘魯冰河 / 加州陽光下的冬雪 /
如何養活全世界?寂靜的夏天 /

第三章 三度
波札那人的最愛 / 從「上新世」看未來 / 聖嬰再現 /
亞馬遜盆地死期將至 / 澳洲祝融之災 /
休士頓,超級颶風來了! / 北極新風貌 /
馬雅文明之謎 / 孟買季風何時報到? /
巴基斯坦水源告急 / 科羅拉多河的最後一滴水 /
紐約在下陷 / 暴風雨齊聚歐洲 / 非洲熱病 /
失落的世界 / 糧產區大搬家 /

第四章 四度
尼羅河之死 / 指向南極心臟的匕首 / 中國式資本主義 /
沙漠擴張 / 歐洲的水塔 / 英國淹大水 /
德州的地下機密 / 北極定時炸彈

第五章 五度
陌生的地球 / 遠古時代極熱事件 / 海嘯的警告 /
人類的前途 / 努力求生存

第六章 六度
白堊紀溫室效應 / 混濁的大海 / 二疊紀大滅絕 / 回到未來

第七章 未來
瞭解未知 / 設定目標 / 認清現實 /
否認心態 / 石油危機 / 採取行動

附錄一 中英名詞對照
附錄二 地質年代表

 

推薦序一
每一度都是關鍵

  阻止全球暖化持續惡化是不可忽視、刻不容緩的議題,最近的一些氣候異象,不論是超越以往規模的暴風雪、超級颶風、異常頻繁的森林大火或是極地冰棚崩解融化,在在都說明了地球正在發燒,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若不儘早採取必要行動,將自食惡果。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籍,讀來不僅發人深省,更是感到驚心動魄。作者涵蓋了氣象學、生物學、地質學、地理學和水文學等領域,以許多科學研究論文為依據,再宛如小說般鋪陳,一步一步地向世人揭示當全球平均氣溫不斷上升,地球將會變成什麼面貌,而賴以生存的人類又將何去何從。再者,其描述氣候變遷災難場景的文字十分生動,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而且資料運用地熟練客觀,並非一味指責人類是氣候暖化的原兇,也非僅陳述暖化的惡果,而是透過資料間的相互辯論與驗證,來說明在全球氣溫上升後,地球生態以及人類社會所可能遭遇的問題。書末更指出解決此危機的可能方法與機率,讓人們明白未來的路有多麼艱辛,但也表示只要現在能積極行動,未來還是充滿希望。

  本書作者運用不同視角來解讀相關研究資料,並轉化為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深入淺出。雖然書中提及上升六度才會造成「大滅絕」,但事實已告訴我們,只要有一度的變化,全球生態與人類社會就必須面對難以復原的破壞及損失,所以,每一度的變化都是我們必須守住的界線。
近年來我國政府大力推動節能減碳政策,這不僅是永續發展的挑戰,同時也是攸關人類未來存亡的必要行動。本書的出版有助於全民更了解人類所面臨的困境,深刻思考應有的作為,因此與我國現階段的重要政策相符,故樂為題序,實值得向大家推薦閱讀。

環保署長 沈世宏

推薦序二
我們還有多少時間改變?

  備受全球期待的,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已在爭議中落幕,大會以附註(take note of)的方式,來認知《哥本哈根協定》(Copenhagen Accord),內容包括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幅度,應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攝氏兩度內等。這一份未經大會議決,且缺乏政治、法律約束力的文件,勉強保住了與會共119位國家領袖的顏面,也突顯了全球氣候治理的理想與現實。

  面對哥本哈根的會議結果,本書作者林納斯(Mark Lynas)在英國衛報撰文:《我如何知道中國破壞了哥本哈根協議?因為我在現場!》(How do I know China wrecked the Copenhagen deal? I was in the room),批評中國阻撓將具體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納入協定中。林納斯的沮喪與憤怒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透過《改變世界的6℃》一書,我們可以看見作者不僅熱切希望,一般大眾能了解地球逐步升溫後可能帶來的衝擊,更期待本書能影響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各國談判代表,儘速訂定一個符合公平正義的新氣候公約。

  《改變世界的6℃》是一本成功的科普著作,作者將生硬的科學專業術語及理論報告,以溫度變化做為架構,透過生動的筆調,描述全球平均氣溫每上升攝氏一度的模擬情境,引領讀者了解未來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的衝擊。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更以本書為腳本製作紀錄片,以影像的效果進一步擴大了本書的影響力。事實上,當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正式生效之後,氣候變遷的議題已不再僅是一項科學的警告,更已成為規範全球環境體制的政治現實。

  但後京都氣候談判是一項高難度的政治工程,因為氣候爭議的本質反映了南北方國家的結構矛盾:富有國家享受了工業革命以來近200年的主要經濟成果,而許多小島型與低度發展國家卻要承擔氣候變化的苦果。氣候正義的倡議,即在於批判全球暖化議題所造成的不正義、剝削、及資源與風險分配不均的問題。因此,以中國為首的G77發展中國家集團的「發展權」訴求,即強調消除貧窮才是發展中國家的首要目標,而非減碳,在工業化國家提供資金援助與技術移轉的前提下,開發中國家才可能進行兼顧發展的碳減量行動。

  後京都氣候談判,反映了在氣候危機與能源安全的挑戰下,全球正進行一場以低碳發展為核心的革命。因此,台灣對於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戰略思考,不應忽略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大趨勢,而延宕台灣朝向低碳經濟與低碳社會轉型的契機。作者林納斯強調,一個社會對於氣候變遷的應變與調適能力,取決於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和文化價值觀,以及關鍵時候的重大抉擇。換言之,形塑這六個溫度不同情境的關鍵條件,鑒於我們這個世代對於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願景,「選擇」怎樣的政策與行動。問題是,經濟社會結構的轉型往往需要30至50年,我們還有多少時間進行改變?

  必須提醒的是,對於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衝擊的思考,不應被簡化為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爭議,也絕非只是考量溫室氣體減量對於經濟面向的影響,卻忽略了氣候變遷正在對人類的生態環境、社會文化、以及政治制度帶來根本性的變化,更不應忽略「六度」背後所代表的朝向低碳經濟,與低碳社會轉型的積極意義。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國際全球變遷人文社會計畫科學委員會委員)
林子倫

推薦序三
認清現實,採取行動

  當第一次受出版社邀請為本書寫序時,其實先猶疑了一陣子,不僅因為我太忙,而是書名很特別,並且目錄是按照全球暖化一度度來標明各章節。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因為必須參考、消化大量的科學研究論文,而且因為論文品質往往良莠不齊,我原本很擔心作者馬克.林納斯會去藉由東抄西抄來發揮自己的觀點,但當看到序章作者特別聲明「本書引用的所有資料,均來自同儕審核過的科學文獻,絕非依賴可信度較低的來源,例如報紙或相關利益團體的文章。」並且還說「仿效主流科普作家的著書態度,盡可能以生動的筆調呈現所有個案研究,並忠於原文內容。」就義不容辭答應推薦。

  我在花了三個晚上讀完譯稿後,認為這真是一本好書,是我所見關於全球暖化對生態環境影響最正確、完整陳述的科普讀物,其內容充實、生動、敘述條理分明、深入淺出,並且讀起來相當通順、易懂,當然也應該歸功傑出的翻譯。

  本書在討論地球每一度的暖化時,都能舉出許多實際例子來說明可能造成的氣候衝擊,尤其是古氣候方面的例子極為引人入勝。更難能可貴的是,並不過度渲染全球暖化的影響,甚至坦承預測暖化的氣候模式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內容除了指出氣候暖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之外,在人文社會方面也有深入的探討,最令人感動的是提出關於氣候難民的問題。由於低緯度地區受洪水、乾旱的衝擊最大,而這些地區往往較為貧窮,無力做大規模的有效調適工程,將無可避免產生氣候難民,「這些流離失所、沒有國籍、毫無希望的難民,將成為第一代的新種族:氣候游牧族。」而且,「當社會加速瓦解之後,新的政治哲學可能誕生,所有難民都會將矛頭指向真正應該接受抨擊的對象,那就是放火燒毀今日世界的富裕國家。」

  儘管書中陳述無數令人憂心、甚至沮喪的情景(我個人觀點認為在21世紀內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二度己不可避免),我非常讚賞作者仍維持著樂觀、進取的信念,鼓勵讀者做好準備行動,努力改造我們的社會,如中書中結尾的「民眾要熱情洋溢、同心協力地邁向只讓氣溫上升二度的目標。」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特聘研究員兼主任
劉紹臣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2411049
  • 叢書系列:天下財經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一度
阿爾卑斯山危機四伏

2003年7月15日清晨4點,兩位英國登山客克雷格.希金斯(Craig Higgins)和維克多.桑德斯(Victor Saunders),正要離開荷恩莉山(Hornli)的小木屋,準備攀登瑞士地標馬特洪峰(Matterhorn)時,壓根兒沒有想到,自己竟會在這天稍晚成為當地有史以來最大一次救難行動的獲救者。兩人出發後,先來到一段筆直的上坡,爬過三座高聳的岩峰,又越過幾塊陡峭的岩板,在清晨6點走到荷恩莉山脊上第二間比較小的木屋。才剛抵達,就發生巨石崩滑重擊山的東面,兩人只得快進屋裡躲避紛紛滾落在四周的大小石塊。當時的最佳因應之道,應該是立即掉頭,盡快下山,然而崇山峻嶺的魔力總是令人難以抗拒,於是這兩位英國登山客繼續挺進。

3小時後,再度天搖地動,因為換北邊出現規模更大的巨石群崩滑,緊接著,第3次山崩爆發,連荷恩莉山脊也坍塌了。當地面開始崩裂之際,有位瑞士登山嚮導發現大難即將臨頭,自知無法跨越岩石鬆動的危地帶,遂以無線電發出求救訊號。接下來的4小時,策馬特航空公司(Air Zermatt)派出兩架直昇機,來回將受困的登山客從山脊上吊起來載回主要營區。桑德斯回憶道:「當我們慢慢走下山時,持續看到落石揚起一縷縷塵煙,還有直昇機不斷從山區飛回來,才知道正在展開重大救援行動。」這兩位英國登山客終於發現自己也無路可逃了,便加入等待讓直昇機送往安全地點的隊伍。

據報導當天共有90人獲救,而且奇蹟似的無人傷亡,這得歸功於瑞士擁有十分專業的登山嚮導和救難服務。事發之後,山區封閉了好幾天,以供專家們評估巨石再度崩滑的可能性。事實上,馬特洪峰山區並非只有岩石崩落的危險,就在上述地點發生意外的同一天,附近另一個度假勝地格林德瓦(Grindelwald)也有眾多龐大的冰塊從冰河崩裂,墜入河中激起兩公尺高的巨浪,使得河水一路氾濫至山下,多虧警方火速採取行動,趁著大型土石流沖壞一切之前,搶先淨空度假區。

威福立德.海伯利(Wilfried Haeberli)是任教於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冰河學家,當他一聽說這兩個鄰近地區同時發生災變,立刻就斷定原因是暖化,並且毫不猶豫地對記者說:「馬特洪峰是靠永凍層的支撐才能挺立不墜。」而當時瑞士正遇到自古以來最強的一波熱浪,夏季高溫使得山區積雪比往年早融化,連永凍層與冰河都保不住。海伯利警告,「一旦開始消融,雪水就會四處漫流,大塊岩石也會從山上崩塌。」

阿爾卑斯山中大部分海拔超過三千公尺的山區,向來終年結冰,誠如海伯利所言,這些山區都是仰賴永凍層來支撐。不過在2003年夏天,積雪融化區已擴升至海拔4600公尺處,比馬特洪峰的山頂還高,幾乎接近歐洲第一高峰白朗峰的高度。雖然7月15日當天,所有馬特洪峰的登山客都能幸運獲救,但在同年這個炎夏,有其他至少50名登山客可就沒這麼好運,大多被落石砸死。

海伯利也是全球知名的永凍層專家,曾與人合撰一篇論文,探討2003年的炎夏對阿爾卑斯山造成的衝擊。據估算,那年夏天熱浪所引發的解凍,是阿爾卑斯山在近代以來所遭受最為嚴重的損害,而且大多數岩石崩滑都發生在天氣最熱的6、7和8月。甚至還發現,這段期間阿爾卑斯山融化的雪水滲入岩層的深度多達半公尺,高於過去20年的紀錄。

出乎意料的是,最嚴重的落石崩滑並非在直接受光、熱度最強的向陽坡,而是在蔭蔽的北面山坡,因為炎熱的高溫穿透了山脈,甚至透達從未受過日照的區塊。這項研究的不祥結論是:全球氣溫若再升高1℃,阿爾卑斯山的永凍層勢必縮減得更嚴重。海伯利和他的同事們警告:「由於氣候仍將持續變動,山區岩壁中的永凍層會因暖化而造成崩塌的範圍擴大,以及地質鬆動破壞基礎建設等問題,並且很可能會一再發生。2003年炎夏為山區永凍層帶來的影響,可視為初步預兆。」

山壁一旦融化與坍塌,阿爾卑斯山與其他山區的所有城鎮和村落,均將陷入危險。瑞士東邊的蓬特雷西納(Pontresina)等市鎮,已開始建造土堤,以便抵擋從融化的冰坡滑下來的致命坍方,然而有更多城鎮還沒有任何防護與準備,等到突如其來、毫無預警的嚴重山崩造成傷亡,就太遲了。不過隨著世界愈來愈熱,山崩將不是山區的唯一潛伏危機,另一項很可能發生的是,喪失最寶貴的生命資源:水。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12段學術遊蕩   ●三千年時空穿梭。《翦商》作者全新力作──《歷史的遊蕩者》。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