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探戈的所有評鑑

迷宮(博客來獨家書衣版)

迷宮(博客來獨家書衣版)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2/0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是否你也曾有過一種經驗,明明對某個人事物感到極其噁心,卻說不出是什麼狀況?

或許我們都有過相同的體驗,那感覺其來有自但卻從未發覺,因為它來自心底,那深淵底層的無光之地。

多那托·卡瑞西這次帶來的《迷宮》道出的不僅是令人憎恨又噁心的病態,也讓人循著那未知的噁心,探索心理最真實的恐懼。

故事以30年前而起,一名簡稱「R.S」的小男孩無故失蹤3天後自動返回家中,警方以離家為由結案,卻想像不到男孩於三天中如何遭遇殘酷暴行、凌虐。受到極度創傷而性情大變的他卻被父母遺棄,使陰影不斷擴大化為惡魔,正一步步將他吞噬殆盡。
15年前,一名13歲少女「莎曼珊」於上學途中消失無蹤,警方毫無頭緒就此成為懸案,隨著時間流逝沙曼早已遭人遺忘,沒想到一通報案電話居然讓莎曼珊現身蠻荒沼澤,讓人訝異的是:「這現身,已經是15年後了。」

原來莎曼珊還活著,受虐15年後獨自從綁匪手中逃出成為全國新聞,也燃起警方逮捕罪犯的生機。此時,15年前受到莎曼珊父母委託調查的私家偵探「真柯」決心在將盡的人生中完成救贖,拖著殘敗軀體再度展開調查,他告訴自己抓到犯人,得以善終。

真柯逐漸發現兩起看似年代相差甚遠的案件卻有著極為相似之處 :皆是相同的惡魔 -「兔子」

「兔子」,這隻有著心型雙眼的可愛動物來自一本名為「邦尼兔」的詭譎漫畫,是眾人無法言語的噁心感來由,一切實在耐人尋味。多那托·卡瑞西最擅長迷惑玩弄的燒腦就此展開。

「要是你犯了錯,落入禽獸的魔掌中,你會迫不及待祈求一死。」
兔子不求你死,只求你被惡魔吞噬,臣服其中。

原來這僅有孩童能見的可愛兔子,是對孩子極盡暴力、虐待、性凌虐的可怕惡魔。
書中的惡魔讓人迷惑,牠樂趣不在殺戮而是使人恐懼,並藉由製造惡魔延續惡行,牠稱其為傳承,因此牠專挑受到霸凌的孩子們下手,因為他們脆弱、無助,容易灌輸邪惡並任牠玩弄、掌控、摧殘,孤立無援的永居迷宮。

何謂《迷宮》,遭綁架孩童被惡魔囚禁黑暗地窖,怎麼逃都逃不出,將此稱為迷宮。
遭受凌虐重創的心靈,縱使逃離魔掌也無法回歸社會,內心所困的黑暗深淵就是迷宮。

而「兔子」真相到底為何?
是什麼驚人秘密與病態藏於「邦尼兔」漫畫中,使惡魔得以傳承交棒呢,就待你去翻閱此書一同尋探噁心的萬惡根源吧。
闔上此書感受五味雜陳,如同我們現今社會上演的虐童與霸凌案件寫照,使我不禁思考社會中有多少人如同莎曼珊一樣陷入恐懼卻不為人知,等不到援手就此在黑暗中消逝而去。

《迷宮》作為「米拉·瓦茲奎茲」系列第三部作品,這次卡瑞西帶來的是全然不同的敘述觀點與故事架構,實在讓我大為驚嘆。
此書僅286頁卻帶來極為爆炸性的震撼,完全展現多那托·卡瑞西大師級別的寫作功力。

故事以「真柯」一角作為敘述主軸,直到100頁才出現與「靈薄獄」、「米拉」關聯之處,但也僅是輕輕帶過,最後再以極為燒腦的收尾架構出完整的第三部曲,帶給讀者強烈驚奇 :原來打從一開始我們就被蒙在鼓裡,又再度淪為卡瑞西燒腦文學的玩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迷蹤

迷蹤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2/0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人有時候,必須要放心接受冥冥之中的安排。」
這注定的際遇所掀起的巨大漣漪,就是《迷蹤》

漣漪的一切從16年前說起,一個神秘教派「集居會」隱世於深山中發展成自給自足的小型社會,並取名為「西天」。
在這個獨立世界中人人聽從「先知」教導,先知就是一切,先知受盡偶像崇拜,所有父母著魔般不惜將親生孩童獻上,只求先知賜予無上榮耀。
因此集居會女孩皆淪為「先知」的玩物,任其賞賜給男人作為「性靈新娘」,成為供男人洩慾的女奴。
男孩則將以放逐,自生自滅。

集居會美其名奉獻上帝,其實不過就是如同《曼森家族》亦或《人民聖殿教》般的異端邪說罷了。

這日莫爾頓家中的13歲女兒凱蒂被先知選中成為「新娘」,她帶著恐懼步入禮堂,人生就此宣告落入黑暗深淵中。

16年過去,法醫「莫拉.艾爾思」前往懷俄明參加醫學研討會時巧遇大學同窗道格,並在盛情邀約下接受邀請加入一趟五人滑雪之旅。
讓莫拉想像不到的是,集居會、先知,這看似與她毫無關聯卻在冥冥之中將她們一行人牽引至此,使她們受困於荒無人煙的「西天村」中。
身處茫茫大雪的零下世界、寒冷、物資缺乏、還有一名同行者重傷敗血命在旦夕、五人孤立無援,彼此自知滑雪之旅早已變調,死神稍稍來襲。

先知人在何處?
集居會貌似人去樓空卻充滿詭譎不安?
要如何尋求外界協助,是誰要奪取她們性命、又是誰有天大本事收買警方?
一切就籠罩在這茫茫暴雪中絕望而哀悼,此時因際遇所掀起的巨大漣漪正逐步引領莫拉挖掘真相。
而昔日美麗動人的凱蒂在飽受摧殘後貌美不在,最後更為解救孩童不再受困而殞落,不禁使我一陣鼻酸。

泰絲.格里森的作品從第一本中文譯本出版至今已過了11個年頭,隨著時間的演進,迷人之處不光是伴隨著讀者許多時光,還有逐漸對書中角色加深的情感 。

《迷蹤》故事的時間軸在《梅菲斯特俱樂部》與《祭念品》之後,《緘默的女孩》之前。
此時僅有瑞卓利擁有幸福的家庭,佛洛斯特面臨婚變,莫拉與丹尼爾的情感走入了灰色地帶。
泰絲筆下的愛情總是讓我讀得入迷,那是屬於「大人」的愛情,書中角色的愛總是屢屢備受折磨、走向盡頭,皆是那麼寫實。

如今的莫拉已經42歲,她渴望擁有歸宿與安慰,與丹尼爾相愛卻見不得光,僅能暗通款曲。
她得不到承諾,他給不起承諾,兩人離別時帶著悔恨、兩人殘存的愛如同灰燼不堪一觸,只需再輕輕一碰隨即消失得無影無蹤。

幾部作品下來,看著莫拉為愛消瘦、憔悴的遍體麟傷不免心疼,這夜正是莫拉想讓自己為愛放縱一時,因此答應道格邀約使自己身陷冰風暴中。
但慶幸的是,此作最後莫拉對丹尼爾的感情終於做下決定。
丹尼爾又是如何表態呢?就請你們再翻閱《緘默的女孩》與之後作品吧。

我非常享受閱讀《迷蹤》所帶給我的體驗,相較於過去作品是多麼與眾不同,故事的轉折就在莫拉受到小男孩「老鼠」、他的狗兒「熊」營救之後逐漸迎向高潮:
「城市熟女與老鼠和熊一同在大雪中步行數天數十哩,展開橫跨山區雪地的逃難之旅」實在精彩。
透過小男孩超齡的表現,帶著莫拉展現連神都敬畏的求生意志一路存活至獲救,宛如看見一部壯闊雪山的公路電影。

翻開這本書迎面而來的冷冽感實在適合炎炎夏日閱讀,它緩和了炙熱的煩躁,倘若在強力冷氣房閱讀那更有身歷其境感受。
泰絲描繪出的「冷」與「急凍下的絕望」絲毫不輸北歐作品的冷冽死寂。

書中依舊展現出泰絲擅長的醫學專業,在莫拉與道格受為重傷同伴所進行的腿部手術與後續敗血症狀,描述的極為寫實驚人。

《迷蹤》分別以莫拉一行人遭遇及瑞卓利與先生嘉柏瑞、神父丹尼爾飛往懷俄明尋找莫拉穿插進行,作為一部闡述莫拉對愛情的轉變、絕望後的成長,闡述於冰天雪地下的求生意志,以及邪教偏執,綜觀以上實在出色。
泰絲·格里森再次用她具有的醫學專業結合高超敘述技巧帶給我萬分驚奇。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我知道的秘密

我知道的秘密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2/03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社會大眾對殘害孩童的人恨之入骨,總會有那麼一句:「虐待孩童的人應該判處死刑。」
但在人們原生存在的既定道德觀裡,總是遺忘如何釐清孩童是否說出不實謊言,是否做出莫須有罪名的指控。

「孩童絕對不會說謊」,成了人們難以看清真相的盲點,也成了摧毀他人一生的利刃。
《我知道的秘密》就將孩童天真糖衣下的邪惡展現淋漓盡致,使讀者被蒙蔽、欺騙,甚至為純粹的暴戾感到不寒而慄。

波士頓高級住宅區裡,一名年輕女子卡珊卓在床上貌似安詳的死去,但被挖除的雙眼、捧著雙眼的雙手,震撼瑞卓利與佛斯特 ,這極度殘暴又病態的手法卻帶有難以抽絲剝繭的完美。

正當兩人毫無頭緒之時第二具屍體出現,串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關聯。
一具被弓箭射入的屍體,對應卡珊卓的死,兩者宛如「殉道者」再現,病態至極的宗教狂熱。

就在瑞卓利詳查過往懸案是否有與殉道者相似之處,發現原來死者不只如此,彼此還有著相同的關聯:「二十二年前,蘋果樹安親班孩童性侵案的受害者。」

當年,五位孩童同時舉證開立安親班的「斯坦尼克一家」,詳細闡述他們如何遭受令人髮指的性侵犯,引發社會輿論強力討論,大人心疼孩子們的勇敢,也激起民眾群情激憤。
毫無疑問,法官誓言給予家屬的一個公道,縱使無法撫平傷痛。

如今二十二年已過,案件早已塵封深處,當年的孩童如今卻逐一以殉道者姿態遭到殺害。

此時,出獄的「馬丁·斯坦尼克」被列為重要嫌犯。
但就在瑞卓利找上馬丁時,他憤怒、絕望、無助,強調沒有殺任何人,更強烈表達二十二年前的指控皆是捏造不實,冤獄毀了他曾嚮往的未來人生,他才是最無辜的受害者。

真相如同看不清的迷霧使人茫然,謊言究竟深烙何處?又為誰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痕?
一切翻動起二十二年前的過往連結,挖掘邪惡,並一步步創造邪惡。

孩童的天真使人蒙蔽邪惡,但邪惡不會油然而生,它始於家庭中萌芽,在過度溺愛中滋長,最後將天使幻化為魔。
記憶可以透過灌輸、教導、乃至於相互影響,最終將不存在的一切植入,將顯得如此鮮明,使人難以分辨真實,進而摧殘一切。

這讓我憶起自己童年的親身經歷,一群童言無忌的孩童,以訛傳訛的捏造謠言,一人流傳、二人流傳、三人流傳、廣為流傳,最後謠言竟成了事實,成了大家共同擁有的「假記憶」,包覆著不斷壯大的謊言,並使其無堅不摧。
這力量如果淪為霸凌,可堪比武器。

此作故事以瑞卓利、莫拉、兇案關係女子,三位角色第一人稱進行,透過三人各自對案件的觀點,架構出故事的驚人真相、孩童說不出口的醜陋秘密。
也透過描繪三人生活概況,道出不同價值觀下的人生。

《我知道的秘密》或許會使些許泰絲迷們感到不悅、失望。
因為一再佈滿傷痕,誓言割捨一切的莫拉,再度回到丹尼爾的懷抱。
那溫和無害、討人喜愛的佛斯特,與棄他而去的前妻舊情復燃。

或許瑞卓利認為他們不懂得保護自己,但看著書中的莫拉與佛斯特,重拾快樂、再次感到溫暖、擁有迎接未來人生的動力,或許「愛」從來都不需旁人諒解,只需要自己深深感受就足以。

對比佛斯特於《祭念品》中所說,「夫妻一場 九年了, 怎麼著, 我就配不上她了。」
至少這次,他配得上了。

「悲傷的重逢,畢竟還是重逢。」
此作道出兩人展望未來的愛,也讓莫拉與母親做下最終的離別,書的結束卻是嶄新一切的開始。
從第一部《外科醫生》發行至今已過了超過十個年頭,角色也不再年輕,接下來如何嶄新?
就期待泰絲·格里森下次帶給我們的下一部故事吧。

喜歡「費迪南.馮.席拉赫」筆下《罪行》與《罪咎》、喜歡電影《謊言的烙印》等作品的朋友,「泰絲·格里森」新作《我知道秘密》絕對讓你讀的目不轉睛。

如果你是對孩童暴力、霸凌有著濃厚探討議題,那《我知道的秘密》絕對值得一讀。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開膛手傑克刀下 的五個女人:死於地獄,卻也生活在地獄!歷經130年,沉冤終得昭雪……

開膛手傑克刀下 的五個女人:死於地獄,卻也生活在地獄!歷經130年,沉冤終得昭雪……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2/03

「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一直把一蹶不振的女人和墮落的女人混淆在一起。

社會大眾把因為道德上的弱點而失去婚姻與家庭的女人,和涉入了婚外性關係的女人,都當作令人厭惡的存在。

酒醉且失態的女人、在大庭廣眾之下使自己難堪的女人、對己的外表毫不在乎的女人、沒有正派的住所或丈夫、能規範自己行為的女人,都會被歸類成和妓女一樣墮落的人。她們變成了同樣的整體 : 被放逐的女人。」
- 這是你可能不知道的維多利亞時代。

《開膛手傑克刀下: 的五個女人》是一本將帶給您全新觀點重新檢視這段橫跨130年的懸案, 並帶您穿越回到「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感受英國風光下,不為人知的血淚歷史。

作者「哈莉.盧賓霍德 」不僅身為的社會歷史學家,更專精於揭露不為人知的歷史,以及女人所無人知曉的事件、卑微。

談到維多利亞時代,大多數人的印象是 「那是英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實事上,在強盛的維多利亞時期所為人不知的另一面向,是階級劃分、街頭運動頻繁 、無數的貧窮,當時露宿街頭,參與遊行抗爭的人們不斷創下新高 ,當時的報紙皆有紀載,鐵證如山,但卻如同這群人們一文不值的人生,隨著時間逐一被人遺忘。

而談到維多利亞時代最轟動世人的案件「開膛手傑克」,刀下的無辜亡魂呢 ? 我們普遍所獲得的資訊是 : 「開膛手傑克,專挑娼妓下手。」

關於死者為娼妓,你可曾想過這在事實上毫無任何根據 ,只因媒體穿鑿附會的大肆喧染 ,只因為當時普世價值認為,貧困的人就是好吃懶做 ,貧困的女人就會是娼妓。
完全忽略當時的社會階層體系下, 窮人、下人,永無翻生。
微薄薪資支付不了房租,工作大半輩子總是居無定所,縱使多努力生活,多努力接受教育,卻終身一貧如洗直到死去。
這錯誤不但影響了當時僅警方的辦案方向,更讓普遍大眾就此錯了一百多年。

事實上,許多跡象指向受害女性是在「睡著時遭到殺害」,驗屍指出並沒有遭受性侵與性行為。
事實上,這五位受害女性受過教育、有過美好婚姻、曾對未來懷抱憧憬,最終依然敵不過現實,敵不過維多利亞時代將女性束縛的卑微,淪落街頭成為亡魂,更使後人錯誤的為她們定義人生。

她們是「瑪麗安.尼可拉斯(又名波麗)」、「安妮.查普曼」、「伊莉莎白.史泰德」、「凱瑟琳.艾道斯」、「瑪莉·珍·凱莉」
哈莉.盧賓霍德,透過當年的報紙與眾多文獻,深入探討並還原五位被害生平,將帶給讀者更加精確、更具史實觀點重新檢視案件,顛覆人們接收多年的錯誤資訊,加以反思。
宛如一部重建維多利亞時代,細說底層辛酸的血淚社會史。


對於此作《開膛手傑克刀下: 的五個女人》哈莉.盧賓霍德這麼說 :
「百年以來,世人總把她們視為活該受害與罪有應得,甚至對於一團血肉模糊的殘破身軀津津樂道,她們是女兒、姊妹、妻子、母親、戀人。她們曾痛哭流涕,也曾笑臉盈盈。作者哈莉·盧賓霍德還原了真相,讓世界清楚聽見她們的故事,把她們被搶取豪奪的事物物歸原主──尊嚴。」

或許,這不過是樁現今人們茶餘飯後的娛樂話題,並不如此嚴肅看待。
但她依舊替五名人們口中為「娼妓」的受害者,還已遭人們踐踏百年的尊嚴。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摯友

摯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1/01/0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我想念他,每天想他,每天非常想他。
如果那種感覺消失了會怎麼樣? 我不想讓那種事情發生。

我告訴心理醫師:不再想他,一點也沒辦法讓我快樂起來。

正如那首老歌所說,愛催不得,哀傷同樣也催不得。」

這是一本明明僅有301頁卻整整使我花上兩個多禮拜才得以消化完畢的作品,「西格麗德.努涅斯」筆下的《摯友》道出了烈愛、失去、椎心刺骨之痛、難以承受的寂寞、思念、還是思念,無止境的思念。

或許書中的男女關係有那麼點錯縱複雜,但我感受到的愛卻是無比「純粹」,女士不過純粹的愛的太過深厚了。
正是愛的太深,身離死別後的世界才會如此崩離。

書中故事的呈現,彷彿女士(文學教師)喃喃自語的道出內心脆弱之處,與亟需撫慰的靈魂。
細品書中的情感,是歷經淬鍊,洗禮過後的愛。
看著看著,我可以說好憂愁,或許曾體會失去之苦的人更能重中看見自己。

「再過一個星期,我的教學焦慮會捲土重來。
你能聞出我的開放性傷口、我隱藏的恐懼、我的孤獨,我的憤怒,以及我永無止盡的哀悼。」

對女士而言男人是摯友,大丹狗成了摯友。
生罹死別後遭逢的思念並不僅於「人」,在貓兒、在狗兒,存於每一絲在乎的情深。

崩離的世界隨著大丹狗的來到帶來了轉變,經歷照顧、相處,為她失落的心靈帶來慰藉,卻也為年邁的牠感到憂心忡忡,自問人生是否再經得起一次離別 。
因為「阿波羅」早已成為男人的化身,不僅陪伴了她空洞失魂的軀殼,更為男人的思念劃出延伸、鑿出新的回憶,成為她走出自己的唯一救贖。

「他做的事,就跟在他之前自殺的人一樣:
說服自己,相信那些被他拋在身後的人會好好的。
我們會震驚一陣子,哀悼一陣子,接著我們會恢復常態,大家都是這樣。
世界並未因此結束,生命仍在繼續,而我們也該往前走,做我們該做的事。」

故事的最後,對文學未來充滿擔憂與不安定性的女士,知道了筆下故事最後該如何收尾,為自己寫下了跳脫於男人文學的定義下的作品。
女士不停留在過往,最終明白仍向前邁步,這正是人生。

我想說,有些作者的作品讀起來就像堅守過文學風格往的衛兵,帶你走入過往文學的風采。
而「西格麗德.努涅斯」不同,她帶你從古典跨越到現代,將上的世紀的文學風格融合了當今思維,為現今文壇帶來震撼。

我實在非常喜歡作者簡單又富有極為精確情感的文字,無須華麗就能征服人心。
書中更能體會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及文學實力,將文學引用於情感與回憶,實在優雅得使我著迷。
同時也藉由同為文學執教的女士與男子對談下,道出文學至今所面臨的些許狀況,文學存在的價值究竟是不可動搖,還是被新時代逐漸沖刷而去?

「他拿寫作和棒球比較:你有三分之二的時候是失敗的。」
我想這只有看你自己如何對文學賦予價值了。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驗屍官系列】第二號 死神的考驗:再追查下去,躺在驗屍台的將會是你 (電子書)

【驗屍官系列】第二號 死神的考驗:再追查下去,躺在驗屍台的將會是你 (電子書)

  • 會員評鑑等級 類型:電子書
  • 評鑑日期:2020/11/30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或許當你將《死神的考驗》捧於手中時,腦海想起的是與「#泰絲格里森」作品的似曾相識。

或許,起因是書封上大大的手術刀,以及同為醫學的專業背景。

想當然耳,兩位女士的作品絕對是大不相同。


此書對比「泰絲·格里森」筆下的作品,不論愛情與生活,顯得更加年輕。富有更多獨自生活的趣味與憂傷。


看看作者茱蒂.梅琳涅克過往的人生,自小敬重的父親在13歲那年選擇結束生命,深深震撼了她年幼的心,也為她立下的行醫的誓言。求學生涯成為了哈佛大學優等生,並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取得醫學學位後,成為法醫病理學家。


31歲時,慘絕人寰的九一一震撼世人。

「茱蒂.梅琳涅克著手進行遺骸辨識。現場殘骸遍布,經手數以萬計冰冷屍塊的她,憑藉逝者殘留的餘溫,回應生者殷切的疑問。」


如今,茱蒂.梅琳涅克已經處理超過兩千具遺體,更提供家屬諮商、與警探合作、出庭作證。

因為她決心替無聲的逝者發聲,縱使僅是渺小的正義。

茱蒂不僅將理想以行動付諸於世,也將自身的過往化為筆下的迷人故事,深深撼動讀者。

《死神的考驗》就是一部以此而生的作品。



《死神的考驗》在眾多犯罪小說中立下了截然不同的敘事觀點。

前半段如同觀看女主角的執業概況與工作百態,中段開始以「比特幣挖礦」及「毒品枉死」兩段交錯而行,道出複雜又龐大的新創產業鏈與官僚體系的暗地運作。


「我們不是再一個正義的系統裡工作,這是個法律系統。我們接受我們能得到的東西。」

潔西.泰斯卡,一名年輕的法醫憑藉著過人的執著,對於黎貝佳她勇於面對上層 。對於曖昧的科技大亨, 誓言挖出商業保密協議背後的不恥真相,將自身性命置於刀鋒,卻也逐步逼竟舊金山權力風暴中心。

面對這新興產業的龐大惡獸,宛如挑戰整個舊金山權利世界。
一位極為渺小的法醫要如何為枉死女孩的公道奮戰?
作為小蝦米,挺身對決大鯨魚本就不易 ,要顛覆產業與法律制度回到現實僅存為理想。
而一部法醫作品,重點在於主角對死者的尊敬與死因的徹底解析,而非辦案。
因此故事的最後警方是否破案,是否使醜聞攤至陽光將案件擴大至聯邦層級,一切就待讀者如何看待了。

我喜歡書中這位年僅30歲,住在破纜車屋卻開著BMW的女主角,一位前往舊金山的「西飄青年」,一登場就使我會心一笑。

她執著、堅持、富有理想,也摔得遍體麟傷 ,曾為多金迷人的新貴著迷,直到發現原來心暖的愛並不遙遠,如同許多到大城市打拼年輕男女的身影。



《死神的考驗》並非茱蒂.梅琳涅克一人獨自撰寫,亦有從事電影工作的先生「提傑.米契爾」共同完成。

資深法醫結合電影工作者後能帶來怎麼樣的化學效應,激盪火花?

書中以不同解剖案件帶來眾多法醫知識,也以新興網路「虛擬投資」引領讀者一窺 「比特幣洗錢」的神秘世界。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青銅騎士 II

青銅騎士 II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1/19

伊曼湖女王塔香娜失去了深愛的士兵,如此撕心裂肺又孤獨無依,但她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與腹部逐漸隆起的身孕,履行承諾橫越半個蘇聯,從二戰砲火中走過列寧格勒、芬蘭、瑞典、英國,來到紐約,她張開雙臂,蹣跚而行,少了士兵的黑色駿馬大步隨她而行,卻早已帶著士兵遺落的憂傷靈魂進入她心中的永恆。

女王,我們的「塔香娜」,以愛包覆恐懼活過了大時代,僅存她一人,成為不可思議的勇敢。
她與士兵兩人身心交織、狂亂無懼的烈愛,成為照耀衰敗列寧格勒的金黃蒼穹。

闔上《青銅騎士》第二部,我沉浸在塔香娜的堅毅中久久不能自己,故事完美告終使我極其滿足,這一年來的等待完全值得。
事實上《青銅騎士》因為篇幅過長所以出版社以一、二部兩本發行,而作者寶琳娜‧西蒙斯於2003年及2005年發表續作構成《青銅騎士三部曲》,由衷希望有機會能閱讀兩本的繁中版本 。

第一部結尾,塔香娜的家人走不過戰爭,她走過了亂世卻走不出情字,故事在1942年逃離列寧格勒至「柯波那」後哀傷的結束。
塔香娜望著結冰的湖面眼淚不停流下,砲火、死亡與殘酷依舊,「亞力山大」是她僅存的唯一,但她早已沒有勇氣奢望。

第二部從塔香娜於「拉扎列沃」的新生活開始。
這裡遠離戰火,不再有殘酷令人煩憂,在這和諧生活中為她帶來渴望許久的平靜,試著藉由在安逸中忘掉列寧格勒的一切,不讓傷口隱隱作痛,但她打從心裡知道,自己永遠默默喚著亞力山大的名 -「修洛」。

在戰線中的亞力山大因毫無塔香娜與達莎音訊擔憂到發狂,決心拋下戰事告假前往「拉扎列沃」尋找這對姐妹,沒想到與塔香娜這一見,使彼此愛意再也無法隱藏,兩人瘋狂、恣意放縱示愛,塔香娜獻出了初夜,亞力山大宣誓永浴愛河並許下承諾。
烽火連天的世界遇上這烈火之愛都相形失色。

後半的篇幅透過塔香娜、亞力山大與迪米崔三人關係再次相遇後逐漸明確分離,已身懷六甲的塔香娜為了兩人未來,決心策畫一項逃往美國的驚天計畫,卻在亞力山大遭受出賣後面臨「祕密警察」嚴密調查,死神再度親敲生命之門。
看著生存的最後希望逐漸稍縱即逝,亞歷山大做出揪心的抉擇,而再次承受傷痛的塔香娜再度帶著勇氣與愛獨自面對亂世,於漫天砲火之中,遍體麟傷走上漫長、煎熬的自由之路。

「愛情是,被人所愛,並還之以愛。
一本喚起初戀心動、酷烈真情的熱淚巨作。」

《青銅騎士II》它驚人的在全書479頁中,使用超過一半「258頁」的篇幅去細膩闡述「初戀的悸動與品嘗初夜的甜美狂喜」,強烈展現倆人愛的多麼深刻、瘋狂,是如何在壓抑後綻放。
在後「221頁」中架構出亞力山大返回前線、「火花行動」列寧格勒反擊戰在即、塔香娜隻身返回列寧格勒,以及「逃離蘇聯」,揮別前段彭湃的俄羅斯浪漫,迎面而來是毫無喘息機會的精彩。

當塔香娜從戰火中走過列寧格勒、赫爾辛基、斯德哥爾摩、哥德堡、哈維治、利物浦,跨越四個國家到達紐約,達成了自由的承諾。
憶起她的士兵在耳際輕語,「沒有我,你還能找到方法獨自存活。你會找到方法,為我們兩個繼續活下去。」
塔香娜將於自由世界降臨的孩子驕傲地以他父親、英勇士兵命名,「安東尼‧亞力山大‧巴林頓」

亞力山大不在了,卻已成為與她共存的靈魂。
當士兵思念女王時,永遠都能一親芳澤, 因為女王終其一生都在等著這英勇授勳的偉大士兵。
而伊曼湖的側翻女王-塔香娜,自始自終都帶著那本兩人定情的《青銅騎士》永不離棄。

寶琳娜‧西蒙斯筆下的塔香娜屢屢讓人驚艷讚嘆,她筆下的《青銅騎士》是傳奇的羅曼史、是史詩、是與《飄》齊名,劃時代的轟烈愛情。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出家

出家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1/19

「這一行沒那麼乾淨,你真的要做這一行,就要做到6個字,要『不怕醜,不怕狗』。」


閱讀《出家》這本書,起因都是緣分,那天下午整理滿堆的書籍時,這本書就這麼掉到了地上,撿起時看著書封上的文字,一時興起就翻了起來,書也不整理了,就擱著,就這麼沉迷在文字中脫離了塵世。

書中方泉一角,與妻子從鄉下到大城市打拼,願給心愛之人一個未來,縱使接了三分工,不高的工資,每月入不敷出總得勒緊褲帶,無法喘息,隨著家中娃兒即將出生,終究被現實壓垮。
在一次偶然的際遇下,被叔叔阿宏邀去做「假和尚」。
原來,和尚也可以是一個職業,這和尚不假,光靠心中有佛怎麼過的了生活呢?

就此,看透了「出家人的道貌岸然。」
原來「寺廟」是一個企業,也是一門投資事業 ,藉由人們求助無門的脆弱,轉化為一個具有龐大利益的心靈寄託。
但方泉卻不同,他窮,他需要錢,卻也虔誠,心中有佛。

出乎意外的,和尚本是餬口的裝模作樣,卻因佛緣帶他脫離塵世煩憂,在寺裡,方泉不為房租所苦 ,不為家中妻小與開支紛擾,不為生活鞠躬哈腰討好他人,在寺裡,方泉平靜、超脫。

方泉就此在出家與返家之間擺盪,一邊是心靈的渴望,一邊是此生摯愛的妻小,逐漸地,兩方拉扯撕裂了生活,只能擇一。
「塵世慢慢化成了僧袍……
一個養家糊口的營生,讓他發現另一個自我。
出家,究竟是短暫的逃離,還是漫長的追求?」

方泉當初走不過生活,選擇當了假和尚,但當上了假和尚卻走不過家庭,回歸了塵世竟走不出自已。
有意思的是,方泉起初的確為錢而剃度,但在求子心切與乞求家庭平安之際,將自己投入佛緣,假著假著,久了也成真了。

這名牛奶外送員、三輪車夫、送報員、三個孩子的父親,如今取了法號,名為「廣淨」,斬斷所有依戀。

《出家》一書,出自中國作家張忌之筆,細膩道出小人物生活不易的無奈,生動描繪「佛事 」、「寺廟 」裹著宗教外表下裏頭資本又虛偽的醜態、逐一闡述方泉身心獻入佛門的轉變。
而透過方泉求子心切的過程,亦能看出如今中國依舊存有男尊女卑思維,或許身於台灣的我們感到可笑與嗤之以鼻,但這正是他日後全心奉獻 ,心繫佛門蓋大廟的重要轉折。

故事的尾聲,對我而言是開放式的,方泉是否頓悟了塵世、認清自我的所有,最後皈依佛門,我無法斷定 ,但方泉真的累了。
闔上書的那一刻,腦中浮現文字裡的他,既疲憊又孤獨。

《出家》書中對話並無引號,並不為閱增添困擾 ,反而更加流暢,此書好看與精彩之處絕非三言兩語就能道出,僅有閱讀它,才能感受到字裡行間的迷人深意。

提到僧侶與師父,在現今道德扭曲的塵世下,倘若大富大貴、家財萬貫 、享盡榮華富貴,也不足為奇。
這使我想起前陣子大家朗朗上口的哪句,「感恩師傅!讚嘆師傅! 」,不免讓我會心一笑,打趣地說 : 「真的入錯行了!」
但這僅是玩笑話,遠離塵世之人絕非皆是如此,依舊有許多師傅值得眾人尊敬,縱使香火鼎盛,信徒廣捐善款,一位師父能做到六根清淨、不存慾望,照顧所有需要幫助的迷茫眾生,又豈是容易之事呢?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霧中的男孩(獨家限量贈送.博客來特別裝幀設計書衣)

霧中的男孩(獨家限量贈送.博客來特別裝幀設計書衣)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1/1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一切由哀傷開始,也於哀傷而終。這是我看完《霧中的男孩》後一直縈繞心頭的感受,闔上書頁依舊走不出書中濃霧瀰漫的憂愁,彷彿參加了最後一場喪禮,伴隨厄蘭島一同感傷。
我完全能理解為何當時出版社會說「這是瑞典大師史迪格·拉森狂熱後,最閃耀的一顆星。」
它是如此細膩、寫實、與眾不同。

《霧中的男孩》講述出了,瑞典第二大島「厄蘭島(Öland)」從1945年二戰尾端至1990代所經歷的轉變與樣貌,昔日繁榮海港,歷經蕭條、衰敗 、遺忘、嶄新建設而生的貪婪。

故事以25年前名為「彥斯」的小男孩走進大霧中消失開始。
他的消逝使得母親「尤莉亞」與祖父「耶洛夫」關係降至冰點,尤莉亞憎恨父親以及那一天所有的無心之過,而兩人皆帶著自責始終走不出自己。
25年過去,一隻彥斯當年離家時所穿的涼鞋寄至耶洛夫手中,似乎是綁架者的訊息? 收到消息的尤莉亞決定從都市返回傷心地厄蘭島,她渴望得到任何關於孩子的消息,不論是死是活,進而發現原來父親從來沒有放棄調查,縱使孩子的死對於彼此而言已是必然,即使到進入棺材的前一刻都要挖掘彥斯消失的真相。

令人弔詭的是,耶洛夫與其他年邁的居民都將矛頭指向早已過世的富二代「尼爾斯·坎特」
「尼爾斯·坎特」為厄蘭島大地主獨子,他惡名昭彰,暴戾,背負三條人命,雖多年前於南美洲過世被運回島上下葬,但詐死傳聞四起至今。
但所有推理僅是臆測,耶洛夫毫無證據,僅有一隻涼鞋, 一個郵封,一本殘破不堪的書籍,以及年邁的老人相互傳遞的訊息。

《霧中的男孩》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 ,故事中並無警察進行案件推理,讀著看著的是一名年邁、行動不便、年過70的老人憑著對孫子與女兒的愛,帶著令人敬佩的執著抽絲剝繭長達25年。
故事也以(背景為1990年) 尤莉亞與父親追查真相,以及1945年至70年代,尼爾斯·坎特的一生穿插敘述。

透過尼爾斯·坎特一生,看見的是另一個家庭的衰亡,也象徵的厄蘭島輝煌的流逝。昔日的風光,僅存於居民回憶的過往。
閱讀到書的尾章不禁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尼爾斯並非故事開頭所貌似將讀者引導他為兇手的方向,原來並非書中居民口中所言如此無惡不作,彥斯遭逢的一切,是血脈復仇下的無辜者,更是成為貪婪 、成為一座城市衰退重生後,暗藏龐大利益的犧牲品。

「那片土地現在不值錢,不過將來搞不好飆漲好幾百倍。
厄蘭島的山腰上蓋一棟賭場的話....誰說得準呢?」

說尼爾斯·坎特惡嗎? 的確惡,但其他人相比之下僅是道貌岸然呢?
或許,如同書中的那句形容「窮苦」,窮怕了,就見錢眼開了。

故事以生死未卜展開序幕,在喪禮中劃下終幕。
在看似悲傷的氛圍下,或許,人的終結正是圓滿,也是放下心中所有執念的時刻,不須言語就能了然於心,如同本該嗜血的老記者最後卻在筆記本上寫下大大的留白,他無需轟動的新聞 ,無需在家屬傷口上撒鹽 ,他自知感受到「光明、莊嚴、祥和,一個大結局。」就足夠了。

毫無疑問,《霧中的男孩》是不能錯過的傑作,故事敘述不疾不徐卻扣人心懸。北歐作品特有的生冷、陰鬱、刺骨,表現得淋漓盡致!
「約翰.提歐林」筆下的《霧中的男孩》原文《暮色時分》(資訊來自 譚光磊臉書),閱讀時能感受到厄蘭島「暮色時分的每一刻憂傷,厄蘭島是約翰.提歐林每年的避暑之地,他筆下的厄蘭島,道出的是現今觀光蓬勃發展後,另一個面向的滿腹哀愁。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做自己喜歡的、快樂的、有意義的事,拒絕崩潰的無壓生活練習

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忙:做自己喜歡的、快樂的、有意義的事,拒絕崩潰的無壓生活練習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11/19

香水可以訂製,服裝可以訂製,你有想過其實連生活都可以訂製?

我相信很多人會感到疑惑,當個社畜或是奉獻家庭都累的像條狗,被壓縮的時間生活哪來訂製?
《你可以不用這麼忙》就是一本幫助你打造客製化生活的詳盡指南。

以往的工具書總是不斷告訴你,如何透過作者建立的概念達到成功,並試圖將每個人套用在一個「因人而異」的公式中。
而「譚雅.道爾頓」很不同,在這裡非常有意思,她並不提供「公式」,而是貌似心靈治療(亦或諮詢師),不斷引導讀者探尋心中的目標,進而「自行」創造生活。

譚雅.道爾頓作為一位成功的創業家、穩定成長的生產力中心執行長,成功早就不是新奇之事。
但在成功後如何讓自己在家庭與事業達到平衡?如何在忙到不可開交的生活中給自己喘息的空間並發揮出最大的工作效益?
接踵而來的問題使她發現「我們看似成功與滿足的背後,其實充滿了焦慮、自我認同危機,以及疲憊不堪的身心靈。」

譚雅.道爾頓就在重新檢視自己日常,替自己打造一套生活並身體力行後,得到前所未有的喜悅與極高效率。

如今她成了演說家、在apple podcast 創下100萬下載紀錄的自媒體,就此致力將「訂製生活」推廣給所有需要幫助的每一位人士。
此書以四大章節為主軸,每章節再細分三細項為大家引領自己如何在生活中找尋目標,一步步量身訂製自己的生活。

書中不時引用許多譚雅的求助個案:
總是忙碌卻得不到回饋,不知道為何而忙?
如何在照顧家庭中取得自我喘息的狹小空間?
在事業與家庭中如何取捨並帶來自我認同?

「這裡僅有取捨而非平衡,凡事皆為一體兩面,唯一擬定優先順序才能達到最佳成果。」

從中可以發現個案與自己、周遭朋友皆有相似之處 :
「你是不是整天瞎忙卻只能哀怨時間不夠用?
在生活與工作中無法獲得成就感?
是不是奉獻家庭後感覺自己逐漸渺小。」
如果您也有以上症狀,或許這本書正是你的良藥處方。

如果您也有以上症狀,或許這本書正是你的良藥處方。

《你可以不用這麼忙》真的很與眾不同。
它並非盲目的勵志,而是讓在生活失去重心、迷茫的人們給予助力,並將你輕輕一推,前往身心更遼闊的大道上。

譚雅.道爾頓,宛如一名替生活煩惱人們諮詢的治療師,只是她更懂得如何在休閒、家庭與事業拉扯上,提供每一位諮詢者最好的方向,正因為她三者兼具,使觀點能更精確受用,否則怎能有那麼多身份且成功呢。

「生活並非是要你做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做最重要、快樂的事。
你是不是一醒來就覺得累?四面八方而來的壓力讓你焦慮不堪?」
訂製過的生活將讓你體驗生活「原來可以不用那麼忙碌」,多了喘息,多了效益,多了享受生活的美好。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6123456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