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經濟系畢業的蕭菊貞理應走上證券金融這條路,然後以分析師或投顧專家的姿態接受採訪或寫書,但她卻成為紀錄片導演,以《紅葉傳奇》獲得九九年「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並以《銀簪子》獲得兩千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今年四月,《銀簪子」曾在真善美戲院做商業上映,創下的票房佳績令許多商業片都相形失色,改寫了「紀錄片是票房毒藥」的刻板印象。
這部以外省老兵的鄉愁為體材、以蕭菊貞父親為拍攝主軸的影片,觸及了台灣社會最敏感的族群問題。但是蕭菊貞以平實而真摯的拍攝手法,反而跨越族群融合口號的侷限,拋棄了政治的激情,回到人性關懷的基點,引領觀眾重新看待一個我們如此熟習、卻又如此陌生的外省老兵的世界。
但是就如這部片子還有數千呎的底片沒有呈現在觀眾面前,影片的背後,其實牽引出更多沒有說出的故事、沒有回答的問題……。每一部電影的完成,背後都有一個更顛沛曲折的故事。這本談《銀簪子》怎麼拍起來的書,正是一個鮮活的佐證。
蕭菊貞的筆調儘管充滿喜劇性的自嘲,卻如實披露了獨立製片過程中,種種匪夷所思的挫折與辛酸。一個自願放逐於生活底層的人,奮力紀錄著另一群被迫放逐到社會邊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