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昇奇〔美商甲骨文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李志華〔達利投資總經理、明基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袁建中〔交通大學科管所教授〕
陳豐偉〔南方電子報創辦人〕
溫肇東〔政治大學科管所教授〕
葉匡時〔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
蕭萬長〔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前行政院長〕
熊秉元〔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劉尚志〔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
謝金河〔財訊文化執行長〕
(依姓名筆畫順序)
聯合推薦
xxxx內容簡介:
每年,全球各大公司花費在資訊科技上的費用高達二兆多美元,這些龐大開銷隱含著現代商業最根深柢固的假設之一:資訊科技攸關競爭的優勢與策略的成敗。但作者主張:隨著功能越強、價格越低、越來越規格化,IT已從公司藉以略勝對手一籌的專屬科技,變成所有競爭者所共同擁有的基礎科技。換言之,IT雖是競爭力所必備,但它的競爭優勢其實已在消褪當中。作者所引爆的這個話題仍在延燒當中,眼前我們所遭逢的是這個世紀最重大的企業現象之一。經理人、投資人與決策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要在這個看似IT末日的新基礎上,規避它的重重陷阱與迷思,重塑全新的因應策略,並在科技、競爭與利潤的交互作用中取得完美的平衡。
卡爾促使我們重新評估IT與商業價值相關的若干最基本假設,你我也許不同意他的觀點,但這不是重點。他激發我們更清楚地認識IT價值何在,而許多重大的商業選擇與行動的成敗就繫於此一論戰的結果。
--管理顧問及《出人頭地》(Out of the Box)作者約翰‧海格(John Hagel)
IT末日
全球各大公司每年總共花二兆多美元在電腦和通訊設備與服務上,資訊科技已然成為最大宗的公司資本支出。IT的策略意義顯然也是水漲船高。作者卡爾質疑這種常見的看法,主張IT的策略意義其實已隨著IT的核心作用人人唾手可得而化為烏有。由《哈佛商業評論》那篇引起全球論戰熱潮的文章〈IT沒有明天〉(IT Doesn’t Matter)擴而充之的《IT有什麼明天?》(Does IT Matter?)指出,早先類似IT般的基礎科技,諸如鐵路和電力,不斷地由獲利型專利資源,演變成單純的業務成本。
卡爾援引信而有徵的史實與當代例證,說明硬體、軟體和聯網上的創意,何以會迅速為競爭者模倣複製,抵銷它們使企業脫穎而出的策略動力。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以共通和標準化基礎設備面貌呈現的IT,何以是最終導引出重大經濟和社會利益上自然且必要的進程。同時,新的IT基礎也代表企業體面臨許多的挑戰。卡爾所規畫的IT管理新議程,強調成本管控和風險管理優於創意與投資,提出可供主管遵循的原則,從花錢、用人到安全和外部採辦,一一加以重新評估。此外,他也探討更廣泛的IT策略意涵,點出經理人一不小心就會誤蹈陷阱的危機。
主管因應IT變動角色的方式,會影響到他們公司和自身往後數年的財運。《IT有什麼明天?》擲地有聲,是對當代最重要商業現象遲來的評估,誠為商業和科技經理人、投資人、決策者、跟IT前途利害攸關的人必讀的好書。
作者簡介:
尼可拉斯‧卡爾(Nicholas G. Carr)
是知名作家兼思想家,專研商業策略、資訊科技及兩者的交叉點,在《哈佛商業評論》寫過十幾篇文章,其中包括〈IT沒有明天〉(IT Doesn’t Matter)、〈大傳導:商務如點擊流〉(Hypermediation:Commerce as Clickstream)、〈尚德:品格與新經濟〉(Being Virtual:Character and New Economy)。此外,他還幫《金融時報》、《波士頓環球報》、《商業二.○》(Business 2.0)寫過文章,也在《產業標準》(Industry Standard)寫過一年多的專欄。
一九九七至二○○三年間,卡爾在《哈佛商業評論》擔任執行主編等編務,還當過將近一年的代理主編,所編輯的文章曾獲一九九九、二○○○、二○○一和二○○二年《哈佛商業評論》最佳文章「麥肯錫獎」(McKinsey Award〕。他加入《哈佛商業評論》前是「梅瑟管理顧問」公司負責人之一。卡爾一直是許多商業活動的主講人,諸如哈佛「網路暨社會會議」、哈佛商業學院「策略暨商業環境會議」、「電腦經銷商摶覽會」(COMDEX:COMputer DEalers eXpo)、「政府資訊長高峰會」、富比士/IBM主管論壇等,主要理念可參見《紐約時報》、《商業周刊》、《富比士》、《財星》、《快速公司》(Fast Company)、《華盛頓郵報》、《資訊長》等報章雜誌。他是達特茅斯學院學士、哈佛大學碩士,欲知卡爾及其作品詳情,可www.nicholascarr.com.查閱。
譯者簡介:
杜默
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叢書主編、雜誌執行副總編輯,歷任首都、自立、中晚、中時、自由各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有《聖經密碼》、《開始》、《美國遊戲》等百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