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_暢榜
食物戀

食物戀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飲食是生活的總和,每一道菜背後,事實上都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豬母水湯、大蛤包飯、黑糖炒章魚、刺鮭皮、蘆黍糊、狗母乾煮花菜、臭肉圭、天公魚……從菜色名稱就知道,這絕對是最道地的澎湖料理,不是頂級名菜,不是食材珍貴的珍饈饗宴,卻是道道地地,充滿濃濃情意的家鄉味,更是走過許多國家,許多城市,最後選擇回返故鄉的攝影家張詠捷,始終想念回味的媽媽的味道。

  以攝影聞名的作者張詠捷,更以專業的暗房技巧,手工將黑白照片上色成彩色影像,營造視覺效果獨特;加上數十張澎湖相關的飲食、習俗、祭祀、慶典等雋永動人的黑白攝影作品,以及生動活潑的生活速寫手繪稿。

  這不只是一本滿足口腹之欲的食譜書,作者以食物為媒介,傳達人與人之間動人的愛情、親情故事,以及人與土地密切的互動與聯繫;濃厚的情感為爐火,動人的故事、精采的視覺影像為食材,溫柔燉煮成一道道視覺與心靈的豐富宴饗,也譜成一曲動人的攝影家家鄉戀歌。

作者簡介

張詠捷
  澎湖山水人,專長攝影,熱愛食物,眷戀家鄉,曾任《人間》雜誌、《張老師月刊》攝影,三度榮獲攝影金鼎獎。曾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誠品畫廊,各地文化中心等處舉辦攝影個展,並於紐約、巴黎、阿姆斯特丹展出攝影作品。
  除不間斷的攝影創作外,張詠捷也致力於澎湖地方文史、口述歷史的紀錄工作,其文字書寫也充滿了個人獨特的詩情,曾於《張老師月刊》、《中國時報寶島版》開設關於攝影與食譜的文圖並茂專欄。

 

目錄

  • 海島.飲食.生活
  • 推薦序
  • 作者序

  • 豬母水湯
  • 大蛤包飯
  • 薄餅夾
  • 黑糖炒章魚
  • 米豆湯
  • 臭臊成煮鹹菜

  • 蘆黍米篩漏
  • 刺鮭皮
  • 扁魚麵線
  • 金瓜雜煮
  • 酸瓜仔炒豬腸
  • 狗蝦炸與紫菜炸

  • 蘆黍糊
  • 狗母花菜湯
  • 米粉湯
  • 魚丸湯
  • 臭肉圭

  • 紫菜湯
  • 炸棗
  • 菜繭與雞母狗仔
  • 黑糖麵線
  • 米糕糜
  • 烏豆酒
  • 天公魚

    我的廚房

  •  

    因為愛的緣故

      作為一個人文攝影工作者,人生首度出版的書籍,竟然不是攝影專輯,而是一本食譜,內心感到微微羞赧。但書寫傳統食譜對我而言,卻是真實而急切想要完成的心願,那傾斜而必須向前衝去的緊張感,並不亞於面對一個深具意義的畫面時,內心強迫手指去調動焦距與快門,急切想要捕捉那種稍縱即逝的感覺。

      打從都市返鄉歸來,就對鄉土菜產生了濃厚興趣,因而和家鄉老人家的話題,也增添了許多。鄉土菜是族群的共同回憶與情感,在共同居住的環境裡,上天賜予當地某種特殊物產,人與人之間因此也親近了起來,澎湖赤崁的紫菜、湖西的荸薺、西嶼的臭臊成、沙港的海鼠肉、西吉島的菜甫、望安島的酸瓜仔……,每個老人家一講到地方特色菜,眼睛都亮了起來。

      可惜的是,道地的地方美味,跟著老人家一道道消失了。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年不管是男人或女人都開始流行煮菜,每天電視、報紙打開來,都看得到烹飪報導。而漸趨世界化的傳播媒體,讓家庭餐桌漸漸匯入了異國風味。速食店與便利商店的快取食物,也讓現代人忘記了母親的味道。泰國酸辣醬、日本拉麵、紐約奶油龍蝦和巴黎牛排,不聲不響地入侵我們的味覺。台灣人的胃囊變得愈來愈國際化,這樣的變化,不知是好還是壞?

      但我就是死心塌地的喜愛鄉下菜。在鄉下,我們甚至不用「料理」這兩個字,而是直接說咱今日來「煮」個湯,或「炒」個米粉、「爌」個排骨……。

      記憶裡,阿嬤灶間小窗台上的綠色玻璃粗鹽罐子,就是唯一的調味料。鹽巴最能喚醒食物的原味,而那理直氣壯的原味也好像自信地告訴我們,「沒別的,只有鹽巴,就是這樣!」

      是啊!沒有囉嗦而需費時調製的醬料,就是鹽巴!海邊的人最瞭解,來自於海洋,與陽光合作而成的鹽巴,就是最好的調味料;在水火融和過程中,鹽巴將隱藏在食物細胞裡的原味,完全釋放出來,甚至連陽光的氣味都融入湯菜中。

      一向愛吃的我,暫時放下相機,開始拿起鍋鏟向長輩學習烹煮傳統菜餚,不為什麼,僅僅是愛,愛澎湖這個小島,愛小島的故事,愛上天賜予小島生養萬物的一切。

      拿相機與鍋鏟,其實一點也不衝突,因為拍照或書寫食譜,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熱情——對食物的熱情、對生命的熱情,毫無保留的融會在湯菜與底片裡。

      對傳統烹調的喜愛,最早來自於幼年時期蹲踞在灶間阿嬤身旁,看阿嬤添火燒煮湯飯的點點滴滴回憶。傳統女性照顧全家大小飲食的體貼、溫柔與耐心,讓我深切感受到母性的偉大,也意會那一湯一飯,果真來處不易。

      而在重新認識傳統飲食的過程中,我深深感激母親給我的一切;在挑食與任性的成長階段中,母親一次又一次,選擇海島當季最新鮮的食材,融入對子女深切的情感,熱騰騰地將母愛從四季的菜餚中烹調出來。

      終日在海上征風戰水,四季無歇無息奔忙討海的阿公,年輕時可以擔負百斤臭肉魚,從豬母水社奔赴馬公早市;光復前夕,為了因應即將斷糧的危機,三度搖櫓渡海,到台南南鯤身買薯簽……那自信與剛強的外表背後,有著對妻兒子女的無限關愛與不求回報的永恆付出。

      每次傾聽阿公戲劇性的故事,在緊張急促的生動語調裡,彷彿可以感受到子彈從頭頂飛掃而過,大海就要將阿公淹沒……。故事講到最後,阿公總是揚起嘴角,露出雙排金色牙齒,垂老的眼睛頓時飛亮了起來,彷彿看到六十年前圍繞在他身邊的孩子們,一個個張開大嘴,咬食燙口的蕃薯甜包那副滿足模樣。

      在不確定的時代,在彈煙戰火中,沒有巨大勇氣的阿爸,哪來的蕃薯粉白糖土豆包?傳統食物的美味,不是來自昂貴食材,也非鋪排而花俏的烹調手法,而在於它的純美簡樸,以及說不完的生活故事;每一道湯,每一道菜餚羹飯都盈溢著濃濃的愛,隨著節氣,隨著四季的流轉,從母親汗水淋漓的灶間和阿爸溫柔的看顧中,一代代傳了下來。

    循著詠捷的笛聲

    文◎夏瑞紅(中國時報副刊浮世繪版主編)

      昨晚闔上詠捷的《食物戀》,關了燈,才發現自己在流淚。

      這本書是近年台灣有關食物的創作中,最樸素卻也最令人感動的。但,這是流淚的原因嗎?

      我閉上眼睛在黑夜裡尋索,依稀間又聽到那天外的笛聲,忽遠忽近。

      約莫十年前某日,有人跟我說,《張老師月刊》那個幾乎得過台灣所有攝影獎的張詠捷,決定辭職回澎湖陪她阿公過日子。我愣住了!我們那一輩正熱烈於在台北攻佔一片天,詠捷竟吹起自己的笛子要回家了?

      那時雖與詠捷僅只一面之緣,甚至可以說毫無交情,但我早已細讀過她許多攝影作品,那些作品常引我遐想她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竟能對每一個題材都用情那麼深?因此,詠捷的笛聲剎那間就飄進我心深處了,那宛如一種召喚,輕輕叩問著:妳在忙什麼?妳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就這樣,十年來詠捷靜靜待在澎湖,而我仍在大海的另一邊。然而因為約她在浮世繪版寫「照見」攝影記者專欄之故,我們卻開始有了聯繫。雖然至今沒再見第二次面,但我們不時互換書信文稿。去年我阿嬤往生,收到她的長信,末尾說:「我的葡萄柚酒會分妳的,因為妳有一個那麼特別的阿嬤。葡萄柚酒是在今年的五月廿七日、妳大悲傷的日子釀的。明年五月來乾一杯,慶祝優秀的畢業生終於放下了人生的重擔。」我突然覺得,和詠捷相識一定不只這一輩子。

      這輩子詠捷應該沒有過太大的風霜坎坷,但不知道為什麼,每次讀她的文章,我總覺得那是哭過長夜、終在黎明時分破涕會心一笑的人才寫得出來的。像這本書,寫的明明是故鄉家常飯菜的豐裕,但卻讓我讀到泫然欲泣。

      因為,我深知道這豈只是詠捷的「食物戀」?這更是她苦心投入人生精華十年所修成的族譜、鄉志,與永恆的生命地圖。

      對詠捷來說,「大蛤包飯」是澎湖人對睡在墳裡的祖先的情愛;「賀頭棗」是傳統婚禮的迎親序曲;「臭肉鮭」是「雖然只是一個小島,也不曾被老天爺遺棄過」的宇宙信物;「米豆湯」裡有阿公少年時九死一生的討海故事;「赤崁紫菜湯」教她一定不要忘記媽媽的娘家……。

      即使「毀漁礁、毒魚苗、趕盡殺絕過撈魚群」使得小島漁事衰落,故鄉人隨順天地安渡四季的溫熱只能在夢裡回味;即使像「蘆黍弄花是好避蔭,土豆開花是好眠床,君若愛來就毋愛返,親像雞腳在纏頭毛。」這樣的「褒歌」已隨老人凋零而疾速消逝……,揹著相機和錄音機踏遍澎湖的詠捷,仍然堅持「不信故鄉喚不回」。

      書頁間,我彷彿看到詠捷風塵僕僕的身影,她訪問百歲看仔婆怎麼種蘆黍、跟大姑學狗蝦炸、纏著阿公教她捆包長翼魚,還親自做每道菜,並細緻佈置後才按下快門。那大海群島的祖靈一定會很欣慰,也很驕傲他們有詠捷這樣一個特別的澎湖女兒吧!

      看來這本書恐怕也不是十年前開始寫的,那個「最愛蹲在大灶邊看阿嬤燒柴煮飯」的小小詠捷,其實已經打開這本書的扉頁開始塗鴉了。

      於是我明白了,原來日常吃食真的不只餵飽我們的身體,更養育了我們的靈魂。詠捷的樸實、敦厚、真誠、溫暖,就是來自澎湖土地與大海上最新鮮的食材和最簡單的烹煮,特別是媽媽和阿嬤一看到孩子回家就問「想吃什麼」那一份最原味的疼惜。

      循著笛聲,我也再次看清,現代人競相向外奔波,卻任家園爐灶灰冷,其實錯亂顛倒了!終究,一個能安靜下來體會到平常家庭生活真味的人,才可以像詠捷完成這本好書一樣,歡喜滿足地展開自己的人生盛宴。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059252
    • 叢書系列:野人家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7 x 23 x 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大蛤包飯
    元宵過後,島上濕暖的南風初起,東北季風隨著日日北移的太陽,一天天減弱了。當田裡的蕃薯苗開始伸出嫩綠的藤蔓,燕子從遙遠的南洋飛回小島,在黃昏的屋頂上飛旋盤繞時,清明節就快來到。

    在我們島上,一年之中有四個重要的祭祖日一定不能忘記,那就是春天的清明、夏天的七月半、冬天的冬至日,以及每位先祖一年一度的祭日。俗語說:「公嬤盡看清明月半」,「月半」也就是中元節的簡稱,而清明則是開春後的第一個祭祖日。在民間祭祖禮俗中,這兩個日子特別受到重視,因而每逢清明、月半,各家子孫一定要盡其所能,準備祭祖的菜飯和水酒,讓祖先回來可以飽食一頓。

    「清明十日前、十日後」意思是說,以清明正日為基準,清明前十日與清明後十日這段期間,各家戶擇其方便之日,備妥五味菜碗、燒酒、水果、香燭、紙錢、龜粿、五色紙等各式祭品,全家大小一起踏青掃墓,講究一點的家庭,還會特別做大蛤包飯來祭祖。

    記憶中,清明的青空是蒼白而帶點淡淡的綠,半天鳥雙雙對對,在春天的空中啾啾鳴叫,火煙味飄拂平野。小時候的我,每年都跟著外公和舅舅、舅媽、表弟妹,一起回到赤崁外婆的墳地掃墓。

    經過了夏秋冬春,山野小路已被層層青綠所覆蓋掩埋,幼小的我們,緊跟著大人的腳步穿越銀合歡叢林,找尋去年路跡;模糊不確定的記憶曲曲折折,引領我們來到墳地。外婆墳墓周圍總是長滿雜草,銀合歡枯枝殘葉掩過了墳頭與墓碑,水泥地面也堆積了一層厚厚的塵土。

    站立在外婆墳前,大人們變得嚴肅起來,不太講話的臉孔看起來有點哀愁。大舅、小舅有的拿鋤頭,有的拿鐮刀,砍去紛亂雜生的銀合歡枯枝。阿姨、舅媽也低著頭拔除四周雜草、掃淨墳前塵土。沒事做的我們這群小孩,有的幫忙撿垃圾,有的幫忙們撿小石子,跟在舅舅後頭,沿著墓龜,把手上一束束白色的墓紙用小石子鎮壓在墓圍四週。

    很快的,墳地乾淨得像去年回來的時候一樣,舅舅們才把香燭祭品擺上供台。外公手中的大把香火點燃了,召喚大家一起聚在墳前。在煙香繚繞中,手握三柱香,跟著外公默禱,奉請外婆回來吃頓「鮮臊」(豐盛鮮美的菜餚);祭過祖墳,再轉向終年陪伴在外婆墳旁的土地公,感謝祂一年來為我們照顧墓地。

    上香後,大人圍坐在墳前聊天、看守著香火。靜不下來的我們,一下子追著滿山飛跳的蚱蜢笑鬧奔跑,一下子又循著半天鳥的聲音在草叢中探看巢穴。玩累了,才回到墳邊。看著墳前香柱已經燒到底端,就知道祭拜儀式快要結束,大家就要分食大蛤包飯了。

    會員評鑑 TOP

    會員評鑑等級 ,共 4 位評分。

    感謝您為本商品發表您的看法,這是專屬於博客來會員的發表園地。 看更多書評請前往 【讀者書評】專區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12/5~12/18限定 線上耶誕市集 交換禮物破盤優惠4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遠流暢銷展
    • 知遠截止加碼
    • 時報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