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叔本華的眼淚

叔本華的眼淚

The Schopenhauer cure

  • 定價:380
  • 優惠價:934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30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當罹患癌症,只剩一年可活的心理治療師朱利斯,見到多年沒聯絡的老病人菲利普時,心裡大吃一驚。二十三年前,菲利普有嚴重的性上癮症,每天沉溺於獵豔行動,直到嘔吐為止。而今,菲利普依然傲慢冷酷、目中無人,卻取得「哲學諮商師」執照,全心推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它可以解答一切困惑。

  朱利斯不喜歡菲利普,卻答應要督導他,條件是他必須先參與團體治療。這個團體裡,有遇見婚姻難題的小兒科醫師、哀嘆年華老去的美麗女律師、成天跟人打架的水電工、對前夫和情人滿懷憤恨的文學教授、無法表達情緒的經理人、缺乏自信的圖書館員……。當疏離冷漠的菲利普走進團體治療室,兩眼瞪著天花板,不與人目光接觸,口中卻不斷冒出犀利而絕望的哲學經典,他的加入,宛若一顆特殊的石子,在團體裡激盪出一陣陣不斷擴大的漣漪,伴隨著朱利斯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叔本華的眼淚》是歐文.亞隆最新的小說作品,在虛構的情節之外,巧妙地將存在主義哲學家叔本華的一生和標準的團體治療過程交錯編織;一虛一實,相互呼應,一個關於生命、存在和死亡的動人故事,於焉展開。

作者簡介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1931年6月13日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父母是俄羅斯人,第一次大戰後移民美國。

  亞隆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造詣最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家。早年師承新佛洛伊德學派大師蘇利文(Harry S. Sullivan),將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發揚光大,成為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他並將存在主義心理學融入心理治療之中。曾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目前是該校榮譽退職教授,仍在加州派洛艾圖與舊金山執業。亞隆出版數本心理治療的經典作品,受到極大的重視,包括:《生命的禮物》、《日漸親近》(心靈工坊)、《存在心理治療》(張老師文化)、《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桂冠)。

  除了學術上的成就,亞隆也是傑出的小說家,他最為人知的作品有:《愛情劊子手》、《診療椅上的謊言》、《當尼采哭泣》。《叔本華的眼淚》是他的最新力作,甫一出版即深深震撼歐美知識份子的心靈。

譯者簡介

易之新
  開業醫師、文字工作者。譯有《疾病的希望》、《生命的禮物》、《超越自我之道》、《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超凡之夢》、《關係花園》(心靈工坊),《存在心理治療》、《聖徒與瘋子》、《刺蝟的愛情》、《美聲男子》(張老師文化),《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天下文化)等書。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7574503
  • 叢書系列:Story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6k菊 / 14.8 x 21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叔本華的眼淚》第一章

每一口呼吸,都使我們暫時逃離不斷衝擊我們的死亡……但最後獲勝的,必然是死亡,因為從出生以來,死亡就是我們的命運,它只是在吞噬獵物之前玩弄一番。可是,我們卻一直對生命抱持大量的興趣和掛慮,就好像竭盡所能地吹肥皂泡,希望越大越好、越久越好,但肥皂泡卻注定爆裂、化為烏有。

朱利斯熟知生死之道,就像任何人一樣,他同意斯多葛學派的說法:「我們從一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他也贊成伊比鳩魯的理念:「只要我存在,就沒有死亡;只要有死亡,我就不存在。既然如此,為何要害怕死亡呢?」朱利斯身為精神科醫師,常常在垂死病人的耳邊柔聲細述這些安慰人心的話。

雖然他相信這些暗淡的哲思對病人有用,卻直到四個星期前出現徹底改變一生的可怕時刻,才發現這些話和自己有切身的關係。

那是例行的年度健康檢查,為他做身體檢查的內科醫師赫伯.卡茲是他的好友兼醫學院同學,檢查結束後,赫伯一如往常請他先穿好衣服,然後到辦公室聽檢查報告。

赫伯坐在辦公桌前,一面翻閱朱利斯的病歷:「就一個六十五歲、又老又醜的男人來說,你的身體非常好。前列腺有點腫,但我也是如此;血液檢查、膽固醇和血脂肪濃度都很正常。你的飲食和藥物都很適當,這是降血脂藥的處方,這個藥再加上慢跑就足以使你的膽固醇濃度不會升高,你可以鬆一口氣,偶爾吃顆蛋。這是甲狀腺素的處方,你的甲狀腺正逐漸萎縮,這是完全正常的現象,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如此,連我都需要為自己開甲狀腺素來吃。

「沒錯,朱利斯,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無法逃避老化的命運。你的膝關節軟骨也逐漸磨損,上腰椎的軟骨不再像以前一樣有彈性。不但毛囊逐漸死亡,連皮膚都失去光澤:你的上皮細胞已完全損壞,看看你臉頰上的老人斑,那些棕色的斑點。」他拿起一面小鏡子讓朱利斯觀看自己。「從上次檢查到現在,數目至少增加了一打。你是不是常曬太陽?有沒有聽我的建議,戴一頂寬邊的帽子?我希望你去看一位皮膚科醫師,鮑勃.金恩是個好醫師,他就在隔壁大樓,這是他的電話號碼。你認識他嗎?」

朱利斯點點頭。

「他可以用液態氮去掉難看的斑點,我上個月才請他幫我弄掉好幾個。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只要花個五到十分鐘,許多內科醫師都自己動手。我還希望他看一下你背上的一個斑點,你自己看不到,就在右肩胛骨外側下方,看起來和其他斑點不一樣,色澤不均勻,輪廓不鮮明。可能沒什麼關係,但還是請他檢查一下,好嗎?」

朱利斯聽見赫伯的聲音帶著故作輕鬆的緊張。當一個醫生向另一個醫生說「色澤不均勻,輪廓不鮮明」,就足以令人擔憂了,因為這句話表示斑點可能是黑色素瘤。現在回想起來,朱利斯認為那句話正是無憂無慮的生活從此結束的時刻,死亡原本是看不見的敵人,卻從此露出猙獰面目,開始如影隨形留在他身邊,日後的一切恐懼都是必然的結果。

數年前,鮑勃.金恩曾是朱利斯的病人,就像舊金山的許多醫師一樣。朱利斯執掌精神醫學界牛耳達三十年之久,在加州大學精神醫學的教授職位中,訓練過許多學生;五年前,他曾擔任美國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他的聲望如何呢?他絕對是醫生中的醫生,最頂尖的治療師,就像神奇的大巫師,願意為病人做任何該做的事。這就是鮑勃.金恩在十年前找朱利斯處理長年Vicodan上癮的原因(由於醫師容易取得此藥,所以是醫生最容易上癮的藥)。那時金恩陷入嚴重的困擾,需要的藥量大幅增加:他的婚姻陷入危機,在工作中身心俱疲,每天晚上都要靠藥物才能入睡。

鮑勃想要接受治療,但求助無門。他在決定停業到另一個城市匿名接受治療前,找上朱利斯,朱利斯願意冒險,雖然藥物上癮的治療非常困難,但朱利斯花了三年時間治療鮑勃。這是每一個治療師都有的祕密之一:治療成功,卻不能公開討論或發表。

離開內科醫師的辦公室後,朱利斯坐在車上,他的心臟劇烈跳動,好像車子在搖動似的。他深吸一口氣,以壓制強烈的恐懼,然後又一再地深呼吸,終於打開手機,用顫抖的手撥電話,和鮑勃.金恩安排緊急約診。

* * * * * * * * * *

會員評鑑

5
12人評分
|
1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6/05/08
整本書以叔本華的思想貫穿,藉由團體治療的過程當中菲利浦的厭世態度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相呼應,書中除了介紹叔本華這位天才哲學家的思想外,對於西方哲學的演進與各時代的著名哲學家皆有所介紹,相信對於想了解西方哲學史的讀者有相當的幫助。

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叔本華所提出的刺蝟寓言,在寒冷的冬天裡一群刺蝟聚在一起互相取暖,牠們必須找出一個最適當的距離,以避免被對方的刺弄得不舒服,同時又必須屈於生存需求相靠近,在兩難之間徘徊,藉此來比喻人類的相處模式,十分的貼切。

順道一提,文中的團體心理治療模式在西方國家好像蠻常見的(許多美國影集內也都會出現),但在台灣好像較不注重此領域,覺得這種團體治療的模式非常特別,透過團體使得大家更加認識自己,進而改變自己的缺點,再從團體內部延伸到外部社會,蛻變成為更好的人。
展開
user-img
4.0
|
2012/02/15
我對哲學沒有興趣,可是這本充滿哲學思想的書卻深深吸引我,
利用朱利斯面對死亡的經歷,帶出叔本華對人的概念,讓我對哲學有初步的認識。
尤其書中提到「人的一生如果都很順遂,大家想要什麼都能實現,
每個人都活在天堂中,這樣的生活不是很乏味嗎?因此人生中的苦難是必要的。」
原文不是如此,但意思大概是這樣,
這個觀念對我來說很重要,有一種突然頓悟的感覺,
雖然書中提到很多叔本華對人生的負面想法,但這個觀念卻對我很有影響力,
甚至最近我遇到挫折,也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難過,因為我想到了這句話。

我覺得這本書相當適合對哲學有興趣的人,更適合不了解哲學的人,
讓這本書成為初步認識哲學的好媒介。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3/06
能夠因為閱\讀本書 認識心理學且認識哲學 真的使本書發揮莫大的效用
因為這本書讓我對叔本華及其哲學理論產生興趣
非常推薦本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09/06/29
對生存的不安感,我們一直擁有著。
想要擺\脫這種感覺,手段可能是娛樂、可能是菸酒毒品、可能是性,也有可能是宗教或哲學。
但是不管是什麼方法,都只有短暫的效果,但「那種」感覺都會如鬼魅般形影相隨-令人感到焦慮、缺乏、無聊、茫然與前途未定的意義。
《叔本華的眼淚\》,是諮商心理大師-歐文˙亞隆晚年的著名小說。內容將叔本華的一生與哲學思想濃縮和一場為期一年的團體心理治療穿插交錯。這本書的主角是一位主持團體治療但卻即將瀕臨死亡的心理醫師──朱利斯,即使身為專業治療師,深諳生死之道,但道理僅僅是道理,真正面臨死亡時仍然會感到手足無措以及恐懼逼近的實在感。因為死亡,讓他開始想和過往治療失敗的病人接觸,希望能用畢生最後的力量來醫治他,在工作上將自我的生命價值活到極致,讓自己死而無憾,他找上了二十年前的患者-菲利浦。菲利浦現今是一位以叔本華為圭臬的諮商師,但他過於冷酷、理性,很難與人建立信任與愛的關係。朱利斯為了幫助他,以答應當他督導為交換條件,要求他一起加入團體治療的課程。
  菲利浦是一位純粹理性思維的人,他在說話的時候,都是用第三者的客觀眼光來談論自己和對方,用叔本華的存在主義來解釋一切。話語看似有深度內涵,其實是害怕崩解,害怕受傷。建築起高架的圍籬,冷酷的外表包覆脆弱的心。在他開始和團體建立關係之後,旁人的生命逐漸走進自己的生命,他必須面對團體的心酸、苦痛,同時也激盪起自己內心的情緒波濤──儘管這一切並非他原先所願、所想,但互動卻來的如此頻繁又自然,縱使他的談話繼續以超脫俗世立場的方式大談哲學,而刻意不與人正面對話,但心中卻早已產生與人的聯結與交織的情感…死寂的心又一點一滴復活了起來。
  人性,就如同叔本華所說,需要群集的溫暖但也需要獨立的自由。最會高歌自己能一直享受孤獨的人,是否是最害怕孤獨,並且只是在裝作孤獨的人呢?從菲利浦的掙扎中,似乎也看到了人性中欲與個體疏離的表象與潛意識追求美好、愛與合一的矛盾。
展開
user-img
5.0
|
2008/12/12
從「存在心理治療」到「生命的禮物」,從「愛情劊子手」到「當尼采哭泣」,提及Yalom,其總是能創造許\多的驚奇與讚嘆。這位在教科書上屢次讀到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大師,讓人更為著迷的是其能以深厚的臨床經驗寫出讓人不忍釋卷的心理小說。猶記得,還在唸書的時候,曾有位老師提及關於人性的理解與探索,也許\小說家更甚於心理學家,而Yalom則是成功\地跨越兩者的界線。喜歡那樣的書寫,原因也許\在於其努力地想將心理學用更多的管道去傳達,而非塑造成難以親近的嚴肅思想,更非刻意去標榜高深莫測的專業身份。
當不經意地在心靈工坊的網站上,看見了Yalom的新書即將出版的訊息,便引頸企盼著這次的閱\讀經驗,尤其是書名「叔本華的眼淚\」更是激起了極大的好奇心。拿到書後,看到書末所描述的內容:「在虛構的情節之外,巧妙地將存在主義哲學家叔本華的一生結合標準的團體治療過程交錯編織;一虛一實,相互呼應,一個關於生命、存在和死亡的動人故事,於焉展開。」更是挑起了閱\讀的渴望。而在幾天的閱\讀之後,其所激盪出來的火花確實讓人深刻。
如同書末所述,整本書是以一位罹患癌症的心理治療師朱利斯,在其僅剩的生命裡所帶領的團體內容為主軸,夾雜著關於叔本華這位哲學家的生平論述。就前者來說,由於Yalom所寫的「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被評為學習團體治療所需研讀的首選書籍,於是看著其精彩地描繪整個團體的進行以及團體帶領者的心境,是種極大的滿足,也是個極大的刺激��關於學習的刺激。而就後者來說,整本小說的另一個主角,菲利普,其在接受朱利斯三年的個別治療後轉而朝向哲學諮商,而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則是其轉變的原因。其不僅克服了原本個別治療所沒能順利處理的難題,甚至轉而希望擔任哲學諮商的治療師。由於其對於叔本華的高度認同,使其不僅熟讀叔本華的著作,甚而刻意模仿著叔本華的生命態度與生活方式。體貼的Yalom,或許\考量到讀者並非皆是哲學迷,於是乎在每次團體進行的描述之後,插入書寫關於叔本華的成長歷程。這樣的鋪陳,讓讀者有更多的線索去思維,其以叔本華為小說的主要意象,背後的隱喻為何。也進一步地藉由菲利普的生命轉折,論述存在的意義。看完後,長聲一嘆,對於作者的用心,除了佩服,還是佩服。
其實,當一開始閱\讀到朱利斯的生命遭遇時,原以為整本書的主軸會是以「死亡」為焦點,卻沒想到看完後,內心所撼動的不單是關於死亡的著墨,還有「眼淚\」的意象。尤其是當閱\讀過程中漸漸理解叔本華的人格特質與處事態度之後,會對於其所連結的「眼淚\」感到無比的悸動。一個純粹理性思維的人,面對著情緒的壓抑與漠然,或許\最怕的就是被譽為深層情緒觸動象徵的「眼淚\」。那像是原所高築的牆圍的崩解,那像是原所逃避的感受的喚醒,那更像是早已死寂的心再次活了起來。
過往總喜歡將眼淚\稱為心中的彩虹,畢竟在自然界如果沒有雨水,天空便沒有機會彩繪出那人人驚嘆的美麗弧線。相同的,倘若沒有淚\水的滋潤,乾凅的內心亦無法泛起那關於色彩的極致。而如何能讓原所乾凅的心靈再次領受生命的滋養,是否該讓早已漠然的心境重新體驗生命的精彩,其實這些都是在諮商情境裡,不斷反覆回問自己的難題,其所碰觸的其實不單是諮商情境的取向,更是關乎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曾經遇見受傷的心靈,同樣地選擇封閉自己,選擇冷漠地活著。面對著這樣的存在,即便其心裡明瞭,那不完整也不健全。但,卻起碼是在經歷過碎裂的生命之後,自我保全的方式。畢竟,感官的漠然可以減少受傷的機會,可以不再付出,也可以不再理會生命存在的複雜。曾經提問過:「那樣的生活,或許\選擇捨棄了悲傷,但不也同樣的遠離了快樂,遠離了存在的享受。」只見其冷漠地睜著雙眼,輕蔑地說著:「是嗎?那麼對我並沒有任何的影響,因為我從來沒有經歷過快樂。本來就沒有的,哪來的損失。不是嗎?」
其實,心裡明白感受的再次喚醒,是痛的。曾有的記憶再次甦醒,曾有的傷口再次迸裂,怎能不痛。如果不痛,當初又何必選擇忽略與遺忘。然而,痛的感受或許\是讓自己有機會再次去面對那傷痛,也再次讓自己在經過了多年以後,可以有機會帶著傷藥,重新去面對那心靈的傷口,療傷止痛。而非在選擇刻意遺忘裡,不斷地忍受著隱隱的、不定時的痛楚。因為記憶的傷口,其實大多無法遺忘,甚至隨時都有可能在不經意地碰觸裡,悲痛欲絕。
或許\便因此一因素,總能聽見許\許\多多的吶喊與疑惑,什麼是存在,什麼是活著。為何活著卻會帶來如此多的苦痛、為何生命無法單純地選擇遺忘。透過書上的論述也許\更能夠去支持自己所深深相信的,關於存在的價值,關於活著的精彩。總以為生命該是去體驗、感受甚至掙扎,而非單一地選擇逃避與冷漠。不涉入的生命情態或許\給出了超然的虛榮,或許\創造了自我控制的極致,但其意義為何。更多的產能?更多的炫耀?活在這個質疑悲傷的時代裡,也許\不涉入是許\多人所渴望的成就,但是那豈非是生命存在的荒謬與悲哀。
曾經遇見許\多敏銳易感的生命,面對著社群的意識,自然而然地質疑著自己的特質與存在。在歌詠效率與單一價值的世界裡,複雜成了負擔,甚至成了被嘲笑的對象。冷漠給出了人與人間的鴻溝,卻在極端理性思維的架構下轉而稱其為界線。或許\以為有了那樣的界線,可以減少互動上的失控。可是,那樣的存在究竟創造的是什麼,給出的又是什麼。或許\不涉入的生命情境裡,架構了活著的軌道與其運行的準確,沒有意外,沒有波動。然而其卻永遠無法感受到涉入的深刻與感動��而這不就是存在的核心信念嗎?
這疑惑總是反覆地縈繞在心頭,曾經試著在老莊的「無為」論述裡尋求另一種解答。即便徜徉在不同的思想領域裡,同樣的想去釐清關於生命的價值,更想去找出生命的出路。在「心齋、坐忘、逍遙遊」的文字與思緒裡,不自覺地學著挑戰著生命的該然,思索著生命的輕盈。那過程裡更想試著去區辨,是否跳脫的生命等同於不涉入的生命態度。幾次反覆的閱\讀裡,看見了關鍵的「自在」,也懂得了「涉入的淡然」與「不涉入的冷漠」兩者間的分野。因為自在,是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命情境,不是一種刻意選擇忽略的生命態度,而是在正視的過程裡體悟生命的如實。兩者間,或許\在表象上有著難以區別的情境,但是倘若探進去心裡頭,前者的悠遊自如對應於後者的拼命壓抑,其實是有天壤之別的。
是啊!疑惑的解開,更讓人期待著存在的意義。也在閱\讀裡同樣地看見了朱利斯如何藉由團體的力量,讓菲利普重新打開封閉的心靈。看見大師在面對人性時的態度,更讓人願意去相信存在的價值,也許\在於人之所以為人的那種感受、體悟與反思。如同朱利斯所身體力行的,在生命僅剩的一年裡同樣地在日常的步調裡看見了存在的價值。那是份禮物,關於自己存在的禮物,更重要的是那是自己可以送給自己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禮物啊!
當最末讀到了菲利普流下淚\時,心中的悸動讓人久久無法釋懷。也相信朱利斯在面對此一情境,其內心的感動絕對比起身為讀者的我們更為強烈許\多。而情緒的起伏與內心的震盪,相信可能讓其在生命最末的幾個夜晚難以成眠。然而,那又如何,這不就是存在的精彩嗎?閱\讀時慢慢懂得,精彩其實無關於快樂或悲傷,亦無關於順遂或逆勢,只是關於生命涉入的全然。全心全意的投入,體驗著那當下存在的如實感,生命意義與價值也許\便不言可喻了。
關於存在,關於生命,相信還會有許\許\多多的疑問,只是看完這本書後,更願意去相信原所相信的:沒有眼淚\的世界裡,看不見心中的彩虹。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心理勵志】2024高寶電子書暢銷書展:人生就是選擇的總和,全展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