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當我們旅行:lonely planet 的故事

當我們旅行:lonely planet 的故事

Once While Travelling:The Lonely Planet Story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5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混合著自傳(Tony and Maureen Wheeler)、公司歷史(lonely planet)和旅行(Tony and Maureen Wheeler永不間斷的自助旅行歷程)。

  托尼?惠勒是自助旅遊者的旅遊聖經──lonely planet系列的出版者,創建了非常成功的出版公司

  lonely planet,托尼和莫琳‧惠勒已經出版了幾乎包括全球每個地區、國家的旅行指南。

  lonely planet出版公司誕生於1973年,惠勒夫婦當時自己出版了一本傳奇的旅行指南《便宜走亞洲》。很快又推出了迅速被稱為背包客聖經的《省錢玩東南亞》。他們大膽地前往沒有其他旅行出版商涉足的地方,在旅遊熱潮盛行到來之前,他們獨具慧眼,早已開始為追尋獨立、自助的新一代旅遊者服務。

  《當我們旅行:Lonely Planet 的故事》是本獨特的混合著自傳、公司歷史和旅行的書。它回溯了托尼和莫

  琳‧惠勒的個人故事,還有他們的事業如何一路跌跌撞撞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助旅行出版公司的發展過程。

  更重要的,他們的回憶揭示了勇往直前的探險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成就了《紐約每日新聞》所說的:「他們是指導奇怪的人去奇怪地方的專家。」

作者簡介

  1972年,托尼‧惠勒(Tony Wheeler)和莫琳‧惠勒(Maureen Wheeler)決定出發去做一次環遊地球的一年之旅,他們本來想這樣可以過足一次旅行癮。沿著「嬉皮路徑」,他們從英格蘭出發,穿越亞洲來到澳大利亞。此番旅行,為他們開啟了一片新的天地,迎合新興的自助旅行者需求的一種新旅行指南應運而生。

  三十多年後,他們已經是世界上最大、最成功和最受愛戴的獨立旅行讀物出版公司之一。目前lonely planet 在三個大陸設有辦事處,有四百多名員工,二百五十名作者,六百多種圖書,年銷量超過六百萬冊。托尼和莫琳夫婦現在生活在墨爾本。

本書特色

◎旅遊聖經首次授權繁體字出版。
◎自助旅遊者旅遊聖經的作者現身?法。
◎目次:1.穿越亞洲、2.東南亞之旅、3.開始行動,慘澹經營、4.山雨欲來、5.更多的煩惱、6.暫時的寧靜、7.轉戰歐美、8.關於指南書、9.世界上所有的麻煩、10.其他工作、11.不一定總是好人、12.高峰,低谷、13.「9‧11」及其他、14.路在何方?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31603
  • 規格:平裝 / 398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9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路在何方?
現在往哪裡走呢?——對於指南書,對於Lonely Planet,對於我們?
經常有人問我,今天如此多的資訊可以在網路上立刻更新並免費獲得,指南書還有生存的空間嗎?
「人們仍然會閱讀指南書」是我的一個回答。「我只是不知道它們是否會被印在紙上。」或者,「我現在已經有了未來的指南書。」我可能會一邊說,一邊舉著我的手機、GPS(全球定位系統)和我的筆記型電腦或PDA(個人數位助理)。「只要同時拿著這三樣東西。我就可以查看指南書中的義大利餐館,把它裝進PDA中,GPS會指出我選中的餐館距離我現在的位置有多遠,我按下按鈕打電話預訂座位,然後就可以跟著GPS到達餐館門口」。

所以,我們依然會生產「指南書」。依然會派查訪人員去考察餐館,跳上旅館的床,決定什麼是真正值得看的,什麼又是可以忽略的,但最後的結果也許是數位的而不是印刷的。另一方面,印刷的指南書依然還有很長的未來——這些紙製品電池永遠不會沒電,連接永遠不會斷線,資訊是可靠的,而網路上總是充斥著大量錯誤的資訊。

無論是印刷還是數字,我們希望旅遊指南仍然是Lonely Planet的核心產品,不過我們也希望能盡量減少對它們的依賴。多年來,從網站到圖片庫、從特色出版到電視、從繪圖到手機,所有這些計畫都逐漸變得更加重要,我們期望加速這種趨勢。

密切注意形勢變化很重要,因為真正的競爭不可能溜進你的後視鏡中,它更可能是從旁邊撞向你。也許應該用那個頻繁使用的短語「思維轉換」(注:Paradigm Shift,指思維觀念上的重大轉變,由美國哲學家庫恩首次在他的經典之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庫恩在書中闡釋,每一項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幾乎都是先打破傳統,打破舊思維,而後才成功的)。看看免費電視的命運吧,收視率輸給了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輸給了出租的錄影帶和DVD,輸給了網路。或者還有大眾雜誌,它們失去了報攤上的位置,敗給了很多瞄準特定小市場的專門雜誌。又或者看看《大英百科全書》,它長期的商業模式先是被數位版本所衝擊,現在又輪到了網路。

如果商業在改變,那麼我們也應該在改變。既然有從電腦到金融的各種專家,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這個問題莫琳和我經常自問,對未來的展望好像不是一個極端就是另一個極端——要不就是我們兩個在辦公桌後度日,就像很多其他商人一樣(除了我永遠不打領帶外);要不就是我們就在游泳池邊消磨時光,品嘗新開張的餐館或者探索奇異的地點,只是偶爾打電話回家,確認每個人都在努力工作。可是現實是我們仍然對Lonely Planet的每件事情都非常有興趣,雖然我們不再坐在駕駛員的位置,但還是會參與所有重大的決策。

會員評鑑

4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20/02/07
It doesn’t have to be a lonely planet.
在我遇到Sandy前,地球的確是個孤獨星球。

2014年,我買過一本Lonely Planet,書名叫Europe on a shoestring,我們把它放進行李箱登機,飛往捷克,在歐洲的中心交換學生,旅行了一個學期,以最小的成本,完成了最大的夢想。

2017年,我們沒有買Lonely Planet: Australia,Tripadvisor已經提供最佳的解答,一年的研究所時光匆匆,此時的我已經忘了孤單北半球的歌詞,因為我們在南半球聆聽幸福旋律。在雪梨的達令港欣賞身旁最迷人的Darling。

我還沒有讀過任何一本書,講述一個女孩如何使一個男孩走出來看見世界。

他孤獨地活在台南,高中時藝術課老師播放投影片,分享她旅居巴黎的一段時光。下課後的男孩,用一種羨慕但又沒自信的口氣向老師說:[好希望有一天也能去歐洲…]。老師收斂了熱情,有點冰冷:[總會有機會的啦。] 一轉身就離開了。

設想一下孤獨的長鏡頭,他站在夕陽斜射的藝術教室門口,最後一堂課的放學鐘響已久,空蕩蕩的校園,徒留他若有所思。他緊握拳頭忿忿不平,已經把全部的心力都投注在課業上了,為什麼夢想還是遙不可及,只好嘆氣。第一志願都是學霸,他彷彿學渣;大家都有女神級女友,征服者的豐功偉業,性愛早已家常便飯,保險套不住氾濫的愛情。

男孩輸了,被參考書的扉頁裝訂著,同學們以身體實驗著物理運動和化學反應,他永遠解不開數學的方程式,只好稍稍寄情於文學意境,古人云云,讀聖賢書,當古今完人,赤子之心,處子之身,不亦樂乎?

大學的校園就在高中的隔壁,電機學院的男女比10:1,他對著燈泡永遠不亮的電路板苦惱。他還在夢想有朝一日能去到那浪漫的彼方,人文歐陸,探索文學裡洋溢愛情的城市。男孩經常在課間躲進總圖地下室的視聽中心,看著Pilot Guides: Globe Trekker,把圖書館的整個系列都看過了。旅遊紀錄片帶著他探索世界,隔著銀幕,他心中既興奮又失落,詩與遠方,在哪兒呢?

在青春的尾聲,男孩在營隊遇見女孩,國光1837路客運,載著男孩一趟又一趟往返台北台南,台北不再是畢業旅行的驚鴻一瞥,而是跳往整個世界的起點。

當我們旅行,在人生的路上,還好有你。

*
與別人聊起旅行,我總是興致高昂,不過大部分的談論都淺嚐即止,不外乎你最想去哪裡啊(海島、日韓、歐洲…),去過哪裡(巴黎很美、紐約很亂、東京迷人…),我有時候會想,是否自己被文學過度影響,總是期待更有深度的交流,像文學沙龍一樣…應該很多人都有這種感受吧,與同事朋友聚餐,相談甚歡,氣氛很好,不過仔細一想,大部分都是打哈哈,其實沒什麼意思的交流。也不是說一定要有心靈層面的共鳴,只是比較有知性的交流,總是比較吸引人的,對吧XD?

體驗過旅行的魅力後,我重回文本中探索旅行的意義。旅行文學(travel writing or travel literature)成了我最熱愛的主題,一路讀下來,也已經成了某種關於旅行的專家了。城市的天際線、鬼斧神工的自然奇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很少有我沒聽過的旅遊主題了。給我一個提示,我能舉一反三的提供深度旅遊的建議,我當然沒去過,但是透過各種指南,瞭然於心當我重回路上的那天,我要帶著Sandy去哪裡了。

如果住過青年旅館,大廳的書架上往往會有一整排的藍色的書,它們就是孤獨星球指南。不是有一句話嗎? 當整個世界開始閱讀旅遊指南,旅遊的本質就變調了,所有人的路線均一化,彷彿標準化的觀光模式。喜愛旅遊的雅痞會刻意的劃分旅行者的身分,個性化精緻的自由靈魂才是旅行家,大媽模樣的鄉巴佬叫觀光客。威尼斯是近年討論度最高的議題,觀光客湧入摧毀了傳統的生活模式,旅行家紛紛扼腕美好昨日的消逝。許多人將矛頭指向孤獨星球,因為正是這本旅遊雜誌,開啟了旅遊指南的榮景,隨著交通越來越便利,人手一本,蜂擁而至,旅遊似乎不再瀟灑了。

我看了非常多的旅遊指南,加上各種時期的旅遊文學,漸漸理解了”旅遊”這件事的歷史演變。幾百年前交通不便,頂多在住家四周晃晃,除非有馬可波羅那般的勇氣才可能跨洲旅行。當代的旅遊盛況始於1960、70年代,交通便利,費用也可以負擔,二戰後經濟逐漸復甦,越來越多人有閒錢旅行,旅遊業才蓬勃發展。當全世界都是你的遊樂場,難免會迷茫找不到方向,希望有引路人,旅遊指南應運而生,”孤獨星球”的創辦人嗅得商機,拔得頭籌。

這本就是孤獨星球創辦的故事。作者就是創辦人夫婦,主要由老公Tony撰寫,偶爾穿插老婆的聲音。Tony寫作的方式實在是不怎麼樣,書的一開頭寫了很多他與老婆的旅遊故事,不過他敘述旅程的方式有夠無聊:[我們去到巴里島,那邊有全球最知名的沙灘,沙灘很美麗,我們在那邊度過了美好的一週。] 呵呵,完全沒有帶入感,比Google小姐還要單調無趣。閱讀前一百頁時,我曾經一度想要放棄,無聊到不想再看了,還好耐住性子,後面的內容對我來說是尋覓已久寶藏,因為我終於把眾多謎團給解開了。這些問題跟我的成長經歷有關,自我內心的探索,原來與整個世界緊密相連。例如我在總圖看的旅遊紀錄片,原來就是孤獨星球的企劃之一。

該怎麼說呢~知識分子似乎都特別嚮往1960年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不過這個十年對我的意義是阿波羅任務)。所謂的嬉皮世代差不多也起源於此。Woodstock啊,1968年學運啊,革命的潮流,往往充滿青春的氣味。很多歐美的青年面對未來的不安,選擇遠走高飛,就有了一條穿越歐亞的嬉皮之路,探索世界和內心的朝聖之旅。他們應該是第一批的現代背包客。

作者夫婦倆人是英國人,大學畢業後決定一起踏上嬉皮之路,從英國出發,最終抵達澳洲落地生根,在墨爾本創業,一步一步影響了全球旅遊的格局。Tony畢業於倫敦大學商學院,他本身就是一位很有創業精神的創業家,具有開創新局的創意。這本書集個人回憶錄與公司傳記為一體,你可以把當作另類的case study。因為旅遊指南這個產業太特別了,學習它背後的運作原理,非常有趣。我從中學到了如何繪製地圖、怎麼決定景點、如何更新…等等技術細節。最大的收穫,應該是瞭解近半世紀旅遊產業的發展趨勢。紙本的旅遊指南過於笨重,最終還是被數位化取代了,其實在每一次產業變動的風頭,作者都採取了應對措施讓組織轉型,挺過很多次危機,不過數位化的大趨勢,讓旅行者們不再依賴紙本,各種新興的旅遊媒體在網路上出現,”個人網紅”也成了旅遊達人,孤獨星球不再是旅遊指南的意見領袖,所以影響力也稍微減弱了。

其實活在這樣一個資訊暢通的時代的確很棒。我比較奇怪,放鬆時的休閒,不太喜歡看當紅的youtuber,反而都在看旅遊類的影片,例如Expedia的travel guide,Vagabrothers,還有歐洲最權威的旅遊指南Rick Steves Europe…或者是相關的紀錄片,例如世界文化遺產、自然探險…等等。孤獨星球是這一切的前輩,透過當事人的視角,觀看它的故事,不只有趣,它也會讓我用全新的視角享受旅行的樂趣。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生活風格、飲食、旅遊、親子教養】高木直子新作《便當實驗室開張》!跟著高木直子一起回憶屬於她的便當記憶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