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天上有審判?
從沒有想過因為自己與旁人不同的「驚豔」(經驗?)而出一本書,何況我不是文字工作者,出書對我而言,雖不能說是天方夜譚,卻從無此念頭。
四、五年前某夜,與我心靈相繫的「大老闆」來訪,祂明確表示時候到了,必須將我半生的歷程著書為文,同時找出版商出版。甫接獲訊息,我的本能反應為拒絕,這曾經是我過往對自己「天賦」不睬不理的態度。我回拒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的經歷難加驗證,同時我不認為會有出版商願意冒虧損的風險,來出版這一本看似「江湖術士」的書,還有也不容易找到撰寫我的故事的人。
大老闆一直是最瞭解我的,諄諄曉以大義,且提醒我,一位與我相交二十餘年的摯友,正可以當這支筆(她是一位資深撰稿人,我們兩人相知不虞,有深刻的信賴情誼),而有關出版事宜,則由祂來處理。雖然如此,我還是跟祂抗衡許久,讀者只要讀下這本書,就可以瞭解原因為何;而故事的轉折之一為我的好友居然願意撰寫這本書,因為有了她的應允,我才認真思考如何進行書稿事宜,而其他的事情(包括出版等事宜),就交給大老闆來處理吧!
這是我在認知自我能力之後,所學習到的謙卑態度之一,因為有些事情,絕非己力所為,「全心信賴」是我當下的接受。
我生長在小康之家,自幼容受雙親的疼愛,父母親的愛陶養我見事不平、心生匡助的動力,小時候住在台北市最熱鬧的街肆,左鄰右舍均是商家,我總是神來一筆的說出旁人無法瞭解的事情,母親也許是見證我擁有奇特能力的第一人,不過一向傳統的媽媽並不聲張,也因此讓我安度童年。
爾後有更多驚異的事件發生,讓一向崇尚理性以及性格膽小的心靈強力拒絕,一直到我吃足苦頭,不得不對老天爺俯首稱臣,這時,我才謙遜地感恩於上蒼賜給我的稟賦,而願意承擔與生俱來的使命。
我與其他女子一般,對自己的一生有期待,有美夢,尤其是婚姻與愛情的人生歷程,是年輕時刻花季歲月的浪漫情懷,也在自己為人妻、為人母,甚而結束一段人人稱羨的婚姻,強力將自己「墮入凡塵」去品嚐生活的困頓之後,才漸漸領悟,我必須經過這許多生活的責難與惶然,唯有如此,方能體會普羅眾生的艱苦,瞭解人生的滋味。
這幾年因著更關懷生活周遭的事物、更關心人活在世間的尊嚴與價值,對於我們曾經熟悉與鍾愛的社會,產生了諸多的無力感。我的無力除了有形社會普世價值的失落,更有無形空間中難以安棲的「它們」。
先就有形的大環境言,我們的社會或因政客惡鬥、或因官商勾結、或因人心沈淪、或因物質至上,已經喪失了昔日的樸實敦厚,在價值混亂的當下,如何堅持善惡的抉擇,以及明辨是非公理,似乎已經陳義過高,因為所見的是素行不良者坐擁富貴高祿,溫良恭儉者倒成為「落伍」的一群。
於無形的空間中,悽悽無依的「它們」四處遊走,它們的出現與日遽增,無論是因為情傷、家敗、失業、意外、好勇鬥狠等各種因素而殞命,因為無法臻登「無上」,而充斥在我們生活的四周,它們的怨氣四溢,總會不慎侵及人身,而造成更多的意外。
我雖有一些特殊的際遇與能力,甚而有時能夠預知將發生的事件,但獨力難以回天,因為這是社會大環境以及人心小宇宙的價值落差,在當下的多數人不再相信有善始有善終的天道倫常,以及善惡皆有報的天理綱紀,社會與人心的墮落,將拉距出未來更多混濁的現象。也許這即是天神慈悲,希望藉助我的親身經驗,為文書之的原因。
書中所載皆為真實故事。我的記憶極佳,而且一向有把重要事件記下的習慣,這是因為有時我接獲訊息,心中仍不明所以,或在無意行進順勢而為(如隨性自在的旅行),卻不日立即印證事件的發生以及我的參與。於是這些筆記成為採訪素材,整理下來,由我成長的故事開始,一直到「認證」的過程、宇宙磁場的善能量,以及「大老闆」需要我傳達的訊息,一件一記地串連,輯成一冊。
這些文字看似駁雜多元,卻是我將自己所知的重要訊息,將所謂匪夷所思的事件與奧祕的空間,以真實的事例,詳加敘述。尤其是解釋善能量的磁場、玄密的神靈世界,與善惡皆有報的疑惑,無不是大老闆希望我透露的點滴(尤其是惡有惡報的實例),希望這一片苦口婆心,能啟發人原就具有的善本能,進而創造自有的善念,養成光潔能量的善磁場。
當我們的社會角落充滿著如此具善思、不貪、平和、踏實,以及回饋的心念與行動,大家所期待安和樂利的社會,方能在穩固的人心基礎上建立。在台灣具有善根善行的人數不少,我們一定有機會扭轉乾坤,重塑價值。
至於我的「大老闆」是誰?讀者於閱讀本書之際,一定會心領神會的了悟,原來祂是如此的悲憫有情,擔憂我們的社會淪喪至無可救藥;而祂又是如此的寬厚慈悲,以眾生的救贖為己任,每一日的每一分、每一秒均在我們左右。因為大老闆慈悲為懷的大愛,讓我不得不盡快傳遞這一個訊息:天上絕對有審判,切莫僥倖行險,也許有生之年我們未必看得到,但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尤其在禍延子孫這一塊,切之!戒之!
最後我必須感激出版本書的大塊文化出版事業集團董事長郝明義先生,我與撰稿的傳文於去年的十一月左右透過電子郵件與之聯絡,當時兩人都覺得唐突,但是我們都知道,這一本書的出版非他莫屬,這其中有許多上蒼的美意以及因緣,不過總是初次接觸,難以言明,但是郝先生卻在百忙之中回覆,而且在成書之際,提供非常好的意見,讓本書的風貌得以一貫,人稱郝先生為出版界的才子,除此之外,我更覺得他肩負台灣傳媒正向指引的使命,是一位我尊敬的出版人。
而撰寫本書的劉傳文,與我深交近二十五年,我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從採訪到撰稿到一再地修正,傳文均不以為苦。我們兩個麻吉真是心領神會,有時我無法言述的,她都能夠抓得一分不差,這一本書與其說是我的過程以及上蒼的期待,也是我們兩人以半生體悟生命價值的結晶,在此更感謝她的用心與參與。
走筆至此,才驀然發現今天是我先生的生日。顛沛與高、低潮行走的半生,大老闆賜給我最佳的禮物就是他,有他在一旁默默的扶持,讓我毫無疑惑的向前邁進,實現我與生的使命。謝謝你,我的生涯伴侶。
於二○○七年十二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