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奇賓恐怖劇場:第二四九號木乃伊

奇賓恐怖劇場:第二四九號木乃伊

Charles Keeping’s Classic Tales of the Macabre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3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字裡行間的陰森鬼氣
  歷久彌新的古典名著
  八齣恐怖短劇接連上映
  八位文學大師聯袂提戲

  英國當代插畫大師查爾斯?奇賓素以風格詭譎幽奇著稱,由他親手挑選八篇經典恐怖故事,更是耐人玩味。精心繪製的二十五幅黑白插畫,捕捉愛倫坡等大家筆下的懸疑、陰森、猙獰等若有似無的氛圍,雖然都著墨於黑暗詭譎的內心世界,但是每一篇各有獨特的趣味:或是馳騁於超自然想像,或是描寫離奇夢魘,或是寓社會寫實於怪誕之中。這八篇故事所開創的寫作原型豐富了恐怖故事的內涵,啟發了後世作家,也奠定了作家不朽的經典地位。

  哥特式小說有幾個特點,像故事發生地點大多為城堡或大宅,如本書收集的〈厄榭家傾頹記〉或〈法官的宅子〉,另外凡為超自然所引發鬼怪或撲朔迷離現象者亦是,如本書中的〈第二四九號木乃伊〉和〈萎縮的手臂〉及〈已故之艾佛森先生紀事〉等篇即是。前兩篇具有強烈文學性的隱喻,特別是文字風格上亦相當突出,畢竟此兩篇作者柯南.道爾和哈代都是文體大家。後一篇則充滿科幻小說性質,探索人類互相交換靈魂的可能性,讀來像是一篇浮士德故事的縮影,本篇作者H. G. 威爾斯本來即擅於此道,這個短篇更展現他那無遠弗屆的想像力的發揮,令人讀後印象特別深刻。另外,本書所收最後一篇〈分時之間〉充滿道德教訓意味,同時又含有濃厚心理學的成分,整篇故事敘述基調頗為類似《聊齋誌異》的鬼故事風格,讀來頗為引人入勝,不得不特此一提。--劉森堯

作者簡介

查爾斯?奇賓(Charles Keeping, 1924-1988)

  一九二四年生於倫敦。父親是攤販,也是拳擊手。自幼家貧,混跡碼頭、市集,下層生活的晦暗在他的童年留下深刻印象,對日後的作品也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

  奇賓在十四歲中學畢業後,就去當印刷工人。一九四六年服完兵役,以半工半讀的方式,至倫敦工藝學校就讀,並於一九五二年取得了英國國家設計師的執照,之後在母校及克羅伊登(Croydon)藝術學院執教多年。

  奇賓在一九六七年創作的《Charley, Charlotte & the Golden Canary》及一九八一年創作的《The Highwayman》,分別得到了次年度的Kate Greenaway最高獎項。一生作品無數,被譽為英國當代最偉大的繪本插畫家之一。

  透過插畫,奇賓傳達了心中的想法和對生命的感動,魅力獨具,用色斑斕,但卻常描寫倫敦中下階層的生活片段或深層心理。在灰暗與明亮交替之間,以濃重的詩意,表達內心的孤單、不安、欲求和憧憬,在觀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奇賓嗜讀恐怖小說,擅以畫筆勾勒字?行間的陰森鬼氣,捕捉人性中的幽暗,「奇賓恐怖劇場」就是他一生編選、繪圖「唯二」的恐怖小說選集。
奇賓於一九八八年病逝,享年六十三歲。

譯者簡介

宋偉航

學歷:台大歷史系,台大歷史所中國藝術史組。
經歷:編輯、兼職翻譯,現為專職譯者。

  譯著有:《我的動物天堂》、《補綴的星球》、《人類大世紀》、《數位麥克魯漢》、《放客企業》、《一六八八》、《語言的死亡》、《辦公室求生文告》、《有關品味》、《自己的房間》、《重拾山居歲月》、《靈魂考》、《黃色歌曲》、《死亡傳喚》、《酷男的異想世界》、《閱讀日誌》、《迷》和《無辜之人》等。

 

導讀

插畫大師的異想世界 蔡明燁

  二○○三年間,國內的遠流出版公司引進了英國童書插畫家查爾斯?奇賓(Charles Keeping)的三部作品《約瑟夫的院子》(Joseph's Yard)、《天堂島》(Adam and Paradise Island),以及《窗外》(Through the Window)。由於畫風奇詭,引起國內童書界相當的矚目。

  奇賓在一九二四年出生於南倫敦的藍巴斯路(Lambeth Walk),這是著名的音樂劇《我和甜心》(Me and My Girl)裡一再唱及的街名,距離碼頭和市場都很近,車來人往,好不熱鬧!奇賓的父親是職業拳擊手,根據奇賓自己的說法,他的大家庭是「舒適的勞工階級」,雖然周遭貧病充斥,但他們一家並不窮困,他和姊姊從小就被鼓勵從事具有創造性的娛樂活動,例如唱歌、背書、談話、講故事……等。他的祖父母都非常喜歡講故事,尤其他的祖父是商船船員,所講的故事格外令他神往。

  奇賓從小就愛觀察附近鄰里的活動,同時他的觀察力顯然也十分敏銳。雖然大人們平時並不准他在街上亂跑,他卻經常看著窗外的人潮,幫他們編織故事,他尤其喜歡看著馬車穿過崥連的圍地,或者經過一道道灰黑的磚牆。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試著把這些情景畫下來,也特別喜歡繪畫,因為他覺得,「當你畫出一樣東西時,你便擁有了那樣東西,沒有人可以將它奪走!」於是我們從這裡似乎也可以想見,在國內已有翻譯本上市的《窗外》,以及奇賓的第一本圖畫書《史恩與馬》(Shaun and the Cart-Horse),極可能都是作家兒時生活的再現,透過畫筆反映出他眼中和腦海裡所見到的童年世界。不過也正因奇賓從小就把所有時間都消磨在作畫上頭,他學校裡的其他功課簡直樣樣不行。

  九歲那年是奇賓生命的第一個轉捩點,他的姑丈、父親和祖父相繼意外去世,死亡的威脅霎時間籠罩了他幼小的心靈,對他日後的畫風無疑具有深遠的影響,此外家裡的經濟情況當然也因此而受到很大的打擊,使奇賓在十四歲那年不得不輟學成為印刷學徒。奇賓坦承,打從進入印刷廠的第一刻起,他就知道自己不可能一輩子幹印刷這一行,不過弔詭的是,成年後的奇賓卻深深浸淫在以平版印刷作畫的藝術裡,他的無數畫作也都呈現出在平版畫方面的精湛技巧,換句話說,無論是否出於自願,印刷學徒的訓練儼然已成為他創作生涯不可分割的一環。

  二次大戰期間,奇賓加入了皇家海軍,面臨他人生的第二個轉捩點,因為他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意外,頭部左眼上方遭受重創,幸而未曾喪命,但在他等待救護車抵達之前,他驚愕地發現每個人都故意避開自己的視線。而到了醫院以後,他從鏡中看到了一張腫脹、扭曲的面容,連自己看了都恐懼不已!於是往後在他的作品中,也一再重現這種畸形的震撼和恐怖的容顏,難怪國內藝術工作者宋珮認為:「(奇賓的)插畫……好像五線譜上的音符,可以有無窮的組合方式,營造出故事中驚悚、詭異的氣氛。更令人驚訝的是,他所刻畫的一張張臉孔,顯示出他對人、對人性有著異常的洞察力。」在我看來,這似乎證明了奇賓臉部受傷變形的經驗,已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他永難抹滅的夢靨。

  外表的傷勢痊癒之後,奇賓被送回皇家海軍服役,但他內心的創痕卻使他罹患了長期的憂鬱症。戰爭結束以後,經過了和官僚體系相當的奮鬥,奇賓終於爭取到回學校專攻藝術的機會,不過在就讀藝術學院的期間,他的憂鬱症也每況愈下,因為他從前所熟悉的倫敦街道已變得滿目瘡痍,同時為了半工半讀,他找到一份幫人收房租的差事,從而目睹了更多不幸的家庭和貧病交迫的生活困境。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說:「藝術是苦悶的象徵。」這對奇賓來說毋寧頗為貼切,兒時的記憶和成長的歷練固然提供他創作靈感的重要泉源,但他的繪畫也因此充滿了憂鬱、陰霾、詭譎、乃至變化多端的性格,或許正是奇賓精神境界的表徵吧?

  這段時期的奇賓自認具有一種暴力傾向,後來並因此接受了六個月的心理治療,因為在藝術學院裡,奇賓認識了一位同樣以繪畫為職志的女孩芮奈(Renate),兩人很快論及婚嫁,但奇賓擔心自己的躁鬱情結可能會傷害芮奈,遲遲不敢步上結婚之路。傳記家馬丁(Douglas Martin)在《查爾斯?奇賓:插畫家的一生》(Charles Keeping: An Illustrator's Life)書中,曾記載了與芮奈的一次訪談,她說:

  「(奇賓)很早就警告我,說他的精神不正常,後來也坦白說他雖然很想娶我,卻不能娶我,因為他很可能會殺了我!不過那時的我畢竟年輕、天真無邪,而且深深墜入情網,我相信我能使他康復,幫助他對自己的理智恢復自信。

  (奇賓)其實相當幸運,因為他能透過繪畫表達自己的情緒。他早期的插圖,不僅題材本身經常非常暴力,連畫筆的實際線條也是如此;但他後來無論在線條上或性情上,都變得越來越細緻。

  大部分的圖書館員都非常欣賞(奇賓的)作品,偶爾也會邀請他去做演講。他們那時多半都以為屆時出現的將是一個深沉、陰鷙、暴躁的畫家,可想不到所遇見的竟是那麼樣一個迷人、和善、幽默的人而喜出望外!」

  由此看來,如果說愛情的滋潤是奇賓一生的第三個轉捩點,應當並不為過。奇賓後來於一九五二年與芮奈締結連理,同年於藝術學院畢業,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強納森(Jonathan)則於一九五三年呱呱墮地。

  為了養家活口,奇賓取得藝術文憑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報社和廣告公司擔任卡通插畫家,他承認這份工作使他學會「如何設計,以及如何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因此宋珮在分析奇賓的畫風時,曾表示為他「精心的整體設計,(以及)運用線條的技巧深深折服」。不過,奇賓卻覺得商業藝術令他產生了「出賣靈魂」的困擾,於是從一九五六年起,他便放棄了報社和廣告公司的工作,開始從事有關平版印刷和石版畫方面的講學,並要求他的經紀人代他尋找為書籍插畫的案子,而在幸運之神的眷顧下,機會在第二年即翩然降臨。

  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當時正要推出沙特克里夫(Rosemary Sutcliff)的《銀色樹枝》(The Silver Branch),決定讓奇賓放手一試,而這本圖文並茂的作品問世後,摘下不少美國童書獎,因此沙特克里夫隨後的作品亦指定由奇賓插畫,成績斐然。到了一九六○年代中期,奇賓除了持續講學外,也不斷為各種童書及成人書畫插圖,其中包括許多有關維京人(Vikings)的故事在內。對於這點,在一九八三年的一場演講會上,奇賓曾笑說:「當時的我其實對維京人毫無概念,只好靠自己的想像力來發明。」孰料他的插圖居然大受歡迎,使他變成了英國維京人書刊最炙手可熱的插畫家!怪不得奇賓最後戲謔道:「我畫了無數的維京人插畫,到頭來連自己都變得像個維京人了。」

  累積了數年成功的插畫經驗後,奇賓終於開始試著為自己的故事配上插圖。他的第一本圖畫故事《史恩與馬》於一九六六年問世,敘述一個倫敦男孩的父親因為生病,不得不賣掉拉車的老馬,於是史恩想出了一個辦法,請各個街頭小販共襄盛舉,大家湊足了錢,從馬販手裡救回了待宰的瘦馬,然後把牠還給他的朋友。雖然故事有點薄弱,但奇賓充滿活力的畫風卻立刻招來各界評論的熱潮,有些專家甚至擔心小朋友可能會因為圖畫過於醜惡而受到驚嚇!不過在出版社的鼓勵下,奇賓創作不輟,總算在一九六七年以他的第三部圖畫書《查理、夏綠蒂和金絲雀》(Charley, Charlotte and the Golden Canary),贏得了英國童書大獎的肯定。這本書敘述兩個好朋友因其中一位搬家而分離,不過當查理的金絲雀逃走之後,卻飛到了夏綠蒂新家的窗台,使兩人再度聚首。簡單的故事溫馨感人,尤其是亮麗的插圖令人愛不忍釋,借用評審委員的話來說:「這是一本『感覺』的書,透過插圖傳達情緒、溝通感情,頁頁生輝!」

  說穿了,其實我以為奇賓正是一個「感覺」的創作者,而且他畫得比寫得更好,因此他自己創作的圖畫故事都是言簡意賅,以畫面為故事的主體,有時更企圖完全避免文字,僅藉圖畫來傳達心思,譬如描摹火車旅程的《城市之間》(Inter-City),便是最好的例證。

  直到一九八八年謝世之前,奇賓一生自寫自繪了二十多部兒童圖畫書,也曾為超過兩百部以上的作品畫過插圖,題材包羅萬象,從神話故事、妖魔鬼怪、古典作品到詩歌等應有盡有。他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隨著生命歷程和精神境界的蛻變而一再自我突破,同時他對倫敦低下階層生活的關懷,也使他的作品飽含人性的肌理,雖然終其一生,他的繪畫和創作哲學曾一再引發童書評論人的激烈爭議,但這位堅持原則且特立獨行的藝術家,無疑堪稱英國童書插畫界極具原創性的一代大師。

推薦序

怪力亂神是最好的娛樂 劉森堯

  我本人和這本集子裡大多數受害的主角一樣,都是不可救藥的唯物主義者,也是堅定的懷疑論者,我們只相信理性和大自然的規律,絕不相信未經過證明的事情,但怪的是,超自然和鬼怪的事情卻總是會發生在這些人身上,甚至把他們修理得體無完膚以致狼狽收場,是否有教訓意味,不得而知。我自己生平即碰見過多次被鬼怪糾纏騷擾,甚至惡性攻擊的慘痛經驗(在下面適當的時刻,我會適度揭露此類經驗,以饗讀者),也為此受到不少驚嚇,事後檢討起來,無不將之歸諸於自己精神耗弱的問題,比如,我自幼即患有輕微精神分裂疾病,偶而會有幻影或幻聽現象,像哈姆雷特有精神分裂會看到鬼而引發狂亂傾向一般,並不足為奇,但矛盾的是,我又特別喜歡讀驚悚或講怪力亂神的小說,像《聊齋誌異》或史帝芬.金的作品,就都是我所愛讀的對象,尤其是曾由已故大導演庫柏力克拍成電影的《鬼店》(The Shining)一書。同時這方面的電影我也愛看,比如波蘭斯基所拍的《失嬰記》或《房客》等片,都在講不可思議的靈異現象所導致的狂亂悲慘下場,觀來無不覺毛骨悚然,但我愛看極了。總之,雖然我自己標榜是個理性和唯物主義的人,卻從不排斥這方面的作品,就像讀偵探小說一樣,總是可以由此獲得很大的樂趣,有時還可以讀到某些名家的作品,比如本書所收入的柯南.道爾或H. G. 威爾斯,不但娛樂,而且還能得到一些有關想像力的啟發,進而體會人生無常的事實。下面我即準備從近日讀到的這個驚悚和恐怖故事的集子,在讀後驚嚇之餘,藉此來抒發我個人有關這方面的心得和看法。

  首先,我們不妨先簡單說明什麼是「哥特式小說」(Gothic fiction),因為本書所收的各篇故事,幾乎都是這種類型作品的典型代表,就文學類型而言,這特別指的是盛行於十九世紀初期(約1790-1830)英國的一種恐怖小說,後來還繼續流行到十九世紀下半葉以至二十世紀初期,甚至今天鼎鼎大名的史帝芬.金更是集其大成的佼佼者,幾乎已經寫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幾無出其右者,比如上述的《鬼店》或如《戰慄遊戲》等書就寫得相當精彩好看。十九世紀中葉,甚至一些知名文學作品也都免不了參雜或多或少哥特式小說的驚悚要素,如布朗特姊妹的《簡愛》和《咆哮山莊》,還有狄更斯的《錦繡前程》也是,另外,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其中多篇也少不了參雜這類驚悚要素,譬如長篇〈巴克斯維爾的獵犬〉或短篇〈斑紋的繩索〉都是典型代表。哥特式小說有幾個特點,像故事發生地點大多為城堡或大宅,如本書收集的〈厄榭家傾頹記〉或〈法官的宅子〉,另外凡為超自然所引發鬼怪或撲朔迷離現象者亦是,如本書中的〈第二四九號木乃伊〉和〈萎縮的手臂〉及〈已故之艾佛森先生紀事〉等篇即是。前兩篇具有強烈文學性的隱喻,特別是文字風格上亦相當突出 畢竟此兩篇作者柯南.道爾和哈代都是文體大家。後一篇則充滿科幻小說性質,探索人類互相交換靈魂的可能性,讀來像是一篇浮士德故事的縮影,本篇作者H. G. 威爾斯本來即擅於此道,這個短篇更展現他那無遠弗屆的想像力的發揮,令人讀後印象特別深刻。另外,本書所收最後一篇〈分時之間〉充滿道德教訓意味,同時又含有濃厚心理學的成分,整篇故事敘述基調頗為類似《聊齋誌異》的鬼故事風格,讀來頗為引人入勝,不得不特此一提。

  先從最後這一篇〈分時之間〉談起,因為此篇所述和我個人經驗有幾分相仿之處,唯一不同地方是結局,故事中的主角最後死於非命,我到如今依然活得好好的。長話短說,我的故事發生經過是這樣的 :一九九六年秋天,我在法國巴黎學習了半年法語之後,來到中部一個外省小城,在當地大學註冊繼續學習法語,剛到時人生地不熟,獨自在旅館住了一個星期,甚感厭煩,急著找正式落腳棲身之處。一天傍晚下課之後,班級裡一位中國大陸女生聞說我在尋找住所,她和其法國夫婿住郊外,二樓有一空房可暫租給我,當下大喜,不由分說當晚立即搬入,等第二天一早醒來推開窗戶一看,真有一套,底下竟是一片大墳場,瞬時驚訝莫名,又不敢流露害怕樣子,只得先暫住一陣再做打算,只是心裡不免納悶,怎麼有人會把住家選在墳場旁邊。第二天夜裡,想到窗底下不遠處埋了那麼多死人,我就帶著不安心理上床,竟一時無法立即入睡,折騰許久之後,在欲睡不睡的朦朧之間,突然感覺有一個人坐在床沿低頭望著我看,還露齒微笑,定睛一看,是個美麗法國女子,再仔細看,長得很像我當時最仰慕的法國女星茱麗葉.畢諾許(那時才剛看過〈藍色情挑〉和〈烈火情人〉不久),當下睡意全消,當時不但不覺害怕,甚至還春心蕩漾,心想絕不可放她走掉,正想靠過去時,她突然轉身從窗口跳了出去,我立即跟到窗口,往下望去,早已不見伊人蹤影,只見墳場上鬼影幢幢,磷火飛來飛去,我感到有些懊惱。從此我的茱麗葉.畢諾許未再出現過,我幾乎每晚半夜都在等待她的再度惠臨,卻總是落空。一個月後我搬離那裡,這中間夜裡再也未碰到什麼鬼怪東西,事後檢討起來,我當時是否太猴急了些 而打草驚蛇?

  我特別拿個人此一經驗,來和〈分時之間〉主角看見女鬼並因此身亡一事相提並論,主要還是在於想闡明一種可能存在的與夢幻有關的心理學現象,然後更進一步印證鬼怪故事除了製造驚悚效果娛人之外,是否也可能包含某種心理上潛意識的微妙現象 ?首先,就我事後所推斷的結論來看,我前面經驗裡並未真正看到什麼鬼,那只不過是在精神耗弱狀況下慣有的反應 :看到了幻影,為什麼會看到這種幻影呢 ?也就是長得像茱麗葉.畢諾許這位迷人法國女星的女鬼幻影 ?道理很簡單,在我的潛意識裡,我把她和墳場存在的事實結合在一起,形成為我的夢魘的內容,與其說我看到了鬼,倒不如說我經驗到了不可告人的潛意識的發作,別忘了,人總是經常在要睡不睡的恍惚當兒,最容易靈魂出竅看到鬼怪的幻影了,事實上,這只是主觀的幻覺罷了,就客觀而言,那裡有什麼鬼東西呢 ?要是我猜測沒錯的話,〈分時之間〉極有可能正是作者個人一場夢靨的紀實,他在故事中賦與男主角抒發壓抑情緒的管道,這個夢靨的背景來自兩方面 :一個是道德良心的譴責,男主角曾拒絕對乞丐慷慨施捨;另一個是潛意識裡對異性的渴望,他年輕時曾經有過一次失敗的愛情,後來就再也沒接觸過異性。他自我安慰,沒有女人也可以活得很好,事實當然不是如此,當他在夢幻中遇見來自一百五十年前的美女時,內心的狂喜是多麼的強烈,他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情的滋味,總之,作者在故事中把主角自我譴責的行動和潛意識裡對女性的渴望緊緊結合在一起,要是我們能夠把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和《性學三論》二書好好理解一番,上述微妙的心理學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了。

  哈代的〈萎縮的手臂〉可能是本書所收集的故事中,最不具哥特式小說特質的一篇,既無城堡大宅亦無驚悚場面,有的話就只有超自然的要素而已,就簡單情節而言,好像就是哈代兩個長篇《黛絲姑娘》和《嘉德橋市長》的結合 :男人的無情無義和女人的悲哀宿命。一個女人好不容易嫁到一個小有家財的富農,卻被丈夫前面的女人下了符咒,一隻手臂逐漸萎縮,看醫生和問神都沒效,只得任其日漸惡化,完全無能為力。這是一個有關女人悲哀命運的宿命故事,從醫學角度看,手臂的萎縮並非絕症,可是在哈代筆下,卻非要演變到家破人亡不可。 這之間值得注意的反而是字裡行間所流露的有關宿命論人生的隱喻,這是哈代眼中所看到的悲觀人生哲學,引用到恐怖驚悚作品上面,仍然具有相當的說服力。

  H. G. 威爾斯的《時間機器》和《隱形人》向來就擁有許多熱情的讀者,他對未來的想像,在今天看來也許過於天馬行空和一廂情願,但再過幾千年後誰敢說不可能呢 ?比如說返老還童或長生不死,最近剛去世的《二○○一年太空漫遊》的作者克拉克博士在該書中就說過,人的身體在未來會怎麼變化,沒有人能夠逆料。至於人老化的問題如何面對呢 ?這即是〈已故之艾佛森先生紀事〉這篇故事的主題,描寫一個前程似錦的年輕人,如何為了錢財而出賣自己的「年輕」的故事,乍看荒誕不經,實則隱喻意義非常豐富,顯然我們不能從寫實眼光去看這則故事,這仍得從隱喻的角度去看,好比〈浮士德〉故事中出賣靈魂以換取知識的情況,或卡夫卡的〈變形蟲〉中有關人類處境的隱喻,都是極高的想像力的發揮。

  我們會發現,寫得好的驚悚恐怖小說,不光只是營造恐怖嚇人的氣氛,那會流於膚淺,和偵探小說一樣,這中間仍然還是必須取決於高度想像力的發揮。柯南.道爾在福爾摩斯探案系列之外,也寫了許多充滿想像力的驚悚作品,〈第二四九號木乃伊〉提醒我們,這位作者晚年對靈異現象的興趣所發展出來的另一想像空間,一樣精采有趣,他把塑造懸疑的偵探寫作手法帶進驚悚小說之中,寫來別具一格,即使他的至大魅力在福爾摩斯上面,他的其他類型作品,基本上還是一樣維持相當程度的魅力,至少,讀他寫的任何東西,永遠都可以感受到很大的樂趣。

(本文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63043
  • 叢書系列:文學館-COSMOS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華文創作展
  • 東立GoodBuy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