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夜車

夜車

Night Train

  • 定價:250
  • 優惠價:922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1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只要解開死亡的謎底,就能撫慰生者的心靈?

    文/博客來編輯2008年11月18日

    文/幾存 這樁令人不安的死亡,是由「她」來訴說及抽絲剝繭試著釐清的:一位身材粗壯,既菸又酒的女警官邁可,曾有一度酒精嚴重地影響她的健康和生活、她的外貌平淡無奇、她的愛情乏善可陳。但說到工作,她不只一次被稱為「優秀的偵訊員」,在兇案組表現出色,偵破過無數案件、見過各式各樣的屍體- more
 

內容簡介

是誰殺了美麗的女天體物理學家?
愛情與迷失是它的基調,詭譎的人性與未知是它的出口!
一場從死亡開始的愛情,徹底顛覆你曾經讀過的愛情懸疑小說!

「擁有這樣美好的身體實在太可悲了!」

  她是一個年輕美麗、身材姣好的天體物理學家,有著人人稱羨的家世與感情生活。然而在週日夜裡,本來是該與愛人溫存的美好夜晚,她卻被發現陳屍在房裡!

  她的頭部中了三槍、全身赤裸,在在都顯示這絕對是一樁兇殺案。但是臥房的門窗緊閉,命案現場亦無打鬥的痕跡──難道,兇手就是幾分鐘前才從她寓所離開的教授男友?

  這件命案引起的震撼非同小可,因為死者的父親是警界大老,而承辦這個案件的女警探不僅是和死者交情匪淺的舊識,也是死者父親手下能力最強的部屬。  

然而對女警探而言,這卻是她生平所面對最迷亂、最棘手的案件……

  這是英國文壇教父馬丁.艾米斯相當精采的作品。在迷人的懸疑氛圍下,我們經由一名女警探的抽絲剝繭,逐漸走入這樁死亡案件撲朔迷離的渦流裡。

  到底是誰殺了這位美麗的女天體物理學家?這答案絕對需要讀者的參與,也勢必讓所有人大感意外。

  它不是我們過去曾讀過的那種愛情懸疑小說,在這部作品裡,真正的答案太殘忍了,或許,你可以給它一個解釋……

作者簡介

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

  放眼當今英國文壇,還有哪一位大師每每入圍布克獎便引來大幅話題,但是卻又從來沒得過布克獎,而讓人懷疑此獎項的公正性?此人當是「文壇教父」馬丁.艾米斯。馬丁.艾米斯在1949年出生於文學世家,崛起於八零年代的英國文壇。他成名甚早,曾以1974創作的第一部小說The Rachel Papers(瑞秋檔案)獲「毛姆文學獎」;1983年,他已成為英國著名的文學雜誌《葛蘭達》第一代「最佳英國年輕作家」名單上的頭號人物;而他在1986年出版的著作Money-a Suicide Note(鈔票-絕命書),更被《時代雜誌》選為100大最佳英語小說。   

  馬丁.艾米斯在創作上受到卡夫卡、納布可夫、詹姆士.喬伊斯的影響,他的風格則深深影響了威爾.塞爾夫(Will Self)、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等英國新生代知名作家。其作品在寫實筆法中伴隨著意識流、黑色幽默,以及濃厚的魔幻寫實風格,總是被形容為帶著迷藥墨水書寫的文壇大師。數十年來,馬丁.艾米思從未間斷以豐富的創作形式及多變的風格在其文學生涯留名。他在英國文壇具有崇高的地位,與伊恩.麥克伊旺(Ian McEwan)、朱利安.拔恩斯(Julian Barnes)雖並稱為三巨頭,但憑藉著獨特的書寫形式,馬丁.艾米斯顯然會走得比他們更遠,而他的作品也將成為永遠的經典。譯者:何致和1967年生於台北。文化大學英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短篇小說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寶島小說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小說集《失去夜的那一夜》、長篇小說《白色城市的憂鬱》、《外島書》。另有《酸臭之屋》、《惡夢工廠》、《時間線》、《人骨拼圖》、《戰爭魔術師》、《巴別塔之犬》等十餘部譯作。目前正於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導讀 父子情仇話《夜車》◎南方朔

  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1949-)儘管在英國早已望重文壇,但對台灣讀者卻仍是個陌生的名字。迄至目前,只有他一九九一年的《時間箭》中譯本,這部他一九九七年所出的《夜車》,則是第二部中文譯本。

  馬丁.艾米斯乃是英國前代重要作家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1922-1995)之子。這對父子檔作家,早已成了當代文學研究上的重要課題。金斯利是戰後崛起的「憤怒的新世代」代表作家,也是古典寫實諷刺喜劇的代表人。他一九五四年第一本小說《好運的吉姆》(Lucky Jim)即一炮而紅,在文壇享譽四十年之久,並於一九八六年以《老惡魔》(The Old Devils)獲英國布克獎。至於馬丁,則是英國後現代派的領航舵手,他於一九七三年以《瑞秋報告》(The Rachel Papers)初試啼聲,也同樣一炮而紅。由於寫作風格後現代,他的作品皆以第一人稱方式敘述,無論在角色、情節、時間、空間等範疇皆多番探討。以《時間箭》為例,它不但主角一人有多個分身,時間的進程也是完全倒反,很有名家炫技的特性。在馬丁.艾米斯的所有作品裡,《夜車》相比起來倒可以說是最有讀者親和性的一部。

  所謂「夜車」,根據書中的敘述脈絡,它其實有雙重寓意:其一,它是指自殺。書中即明言「自殺是輛夜車,載著人們朝向黑暗走去」。其二,它也是指擾亂生命安穩的一種無明力量。小說裡即藉著女警探邁可.胡里罕不斷被夜車騷擾,而點出了這樣的借喻。

  《夜車》乃是馬丁.艾米斯的作品裡相對而言比較簡潔扼要的一部。一個年輕美麗,愛情事業皆極順利而被稱羨的女天體物理學家珍妮佛.洛克威爾連開三槍自殺殞命,一個粗魯邋遢的女警探邁可.胡里罕,奉女孩父親——她的頂頭上司,警察局長湯姆.洛克威爾之命查案。湯姆不相信自己的女兒會自殺,認為乃是她的同居男友,大學哲學系科學哲學副教授特雷德.福克納所殺。但在邁可抽絲剝繭的查案過程中,她終於發現到珍妮佛儘管表面順利幸福,卻有不幸福以及迷惑的一面,包括她工作上搞錯了程式與數據,對愛情出現疑惑、情緒不穩而私下服用藥物,和出現了「凝視死亡」這種對生命有虛無之感的疑問……等。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所謂「天堂症候群」在發作呢?或者是她禁受不起挫折而輕生?或是有什麼神祕的理由?小說在最後並沒有給我們確切的答案。它只是指出,她父親湯姆咬定女兒是被同居男友特雷德所殺這種固執的不確。

  馬丁.艾米斯過去的作品以後現代式的嘲諷喜劇為主,《夜車》乃是他首次以不是那麼文字炫技的方式,以接近寫實的手法來探討人類生存情境的迷亂困惑,以及人的情緒容易受傷害的心靈問題。他在小說敘述結構上,將粗壯邋遢,既抽菸又喝酒,並一度戒酒,情感生活也相當平庸甚或乏味的女警探,與美麗順意的自殺女天體物理學家並列。這是個非常有張力的對比,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對比,什麼是幸福?生命有何意義?這類有關生命本質的難題,遂得以凸顯而出。也正因此,評論家們認為,這本小小的《夜車》,乃是馬丁.艾米斯寫作風格的蛻變,他已由後現代嘲諷的棲木上走了下來,以一種具有同理心的方式來感覺人生的深層悲哀、困惑,以及那對生命持續干擾並使之混亂的力量。一九九七年,當時馬丁.艾米斯四十八歲,寫作也已二十四年,他的創作開始走向另一峰巒。

  而馬丁.艾米斯會出現這樣重大的改變,當然是有理由的。一九九五年他的父親金斯利過世,而他自己在一九九○年代初的這個階段,也經過混亂痛苦的結婚、生子,以及離婚這一連串變故。生命的歷程影響了人對生命的態度及寫作的風格。這就是痛苦的代價。

  若論及馬丁.艾米斯的演變,則勢不可免的必須說到金斯利和馬丁這對父子檔頂級作家間的父子情仇,以及這種父子關係對馬丁寫作深層影響。他們之間的這種關係,不但早已是英國文壇的重要公案,也將是作家及作品研究上的重要課題。

  我們已知,金斯利最先娶妻希莉(Hilly),一九四九年八月生馬丁,五年後的金斯利因處女作《好運的吉姆》一炮而紅,在大西洋兩岸炙手可熱,他一度帶領家人赴美走訪遊歷,但這種家人和樂的日子並不久長。當馬丁十二歲時,即一九六一年,金斯利拋妻離子移情別戀,一九六二年另娶伊莉莎白.霍華(Elizabeth Jane Howard)。這痛苦的被棄以及護母情緒,從此以後即左右了馬丁的心靈,也造就了他要在寫作上與那個他痛恨的父親一爭雄長的決心。他在寫作風格上刻意遠離父親那一派古典寫實傳統,他的作品長期以來皆以帶點影射的方式嘲諷父權主義以及對女性帶有深刻的同情,都是這種「恨父情結」(即所謂的「伊底帕斯情結」)的顯露。當代英語世界文學理論家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有經典論著《影響的焦慮》,他從精神分析角度討論作家的「文學父親」,都會有一種既受愛影響而又叛離的緊張競爭關係。馬丁對金斯利那種糾纏一世的父子情仇,就是討論「影響的焦慮」最具雄辯性的範例。

  馬丁的文學生涯與父親金斯利有著太多對立的相似性,而且也有著太多明鎗暗箭的不良紀錄。金斯利回憶說,早年馬丁習作,每次他經過馬丁面前,「他都急忙用手捂住打字機上紙張的字跡」,而對他,馬丁自己則說,「金斯利天性自大懶惰,我早年習作他根本不屑理會;直到我把第一本小說的樣書重重砸到他的桌上時」。

  馬丁在一九六八至七一年間進牛津大學艾克斯特學院,追隨英國浪漫大詩人華滋華斯的後裔喬納森(Jonathan Wordsworth)就讀,獲文學第一名畢業。他和父親相同,都是處女作即一炮而紅並獲毛姆作家新人獎。由於「恨父情結」,馬丁後來在寫作上刻意追隨許多與父親風格殊異的大師級人物為他自己的「文字代理父親」,喬納森即是第一人。

  金斯利和馬丁這對父子的情仇之深,確實在文學史上罕有前例。例如,金斯利對兒子的小說曾評曰:「他刻意的玩弄文字技巧,像納博可夫一樣要證明他的英文好。」「他的作品我根本讀不下去。」一九七九年當時馬丁已紅,曾到外國旅遊一年,金斯利即在致他的好友,當代英國詩壇祭酒拉金(Philip Larkin)的信裡說道:「我是否曾告訴過你,馬丁出國其實是為了逃稅,去年他二十九歲,賺了三萬八千英鎊,這個小狗屎。他這個小狗屎!」做父親的如此蔑視自己的兒子,將他貶得一文不值,難怪另一大作家拔恩斯(Julian Barnes)也要公開表示「這太沒格調了」。

  金斯利貶兒子,但兒子對父親也同樣不留餘地。例如馬丁就說過:「我從很早就努力要成為作家,我也很早就知道我的父親是那種等級的作者。」另外,金斯利乃是英國戰後出人頭地的第一代,那一代的憤怒青年多半左傾,金斯利還一度加入英國共產黨,但後來卻一路右轉,變成支持保守黨。對此,馬丁就曾如此清算過父親:

  「對他和他們那憤怒青年的一代,現在他們都已變成右派了。他們那些人都不是窮人出身,但也沒有多有錢。而等到他們賺了一些之後,他們所想的就是保住財富。由於他們那時左派當道而工會又把生活搞得很緊張,因此他們的向右轉只是為了自己。而我則不然,自我稍微有政治觀念以來,就從不像他們那麼右傾,因為我所看到的皆窮人,這乃是我們社會的基本事實。窮人,底層的人,平凡無權力的人,這乃是我寫他們的原因。」

  真正不八卦,而是有文學意義的,乃是他自小見到父親拋妻離子,因而產生的對父權的痛恨及對女性的同情,這些日後成了他作品裡最重要的「文學無意識」。對此他曾如此說道:

  「女性主義者宣稱,它和性及種族偏見有著道德對立關係。而的確,這是有著某種親切關係,有時它表現得溫和,但也很有鼓舞性。性別歧視有如種族歧視,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它的脈動。我的父母所體驗到的就比我們深。但願我們的子女們所體會到的能比我們更弱。人們並不可能改變或改善得太多,但人卻會慢慢進化。」

  因此,父親移情別戀,拋妻離子,作威作福這些他早年受到的傷害及見證,遂自然而然的成了馬丁作品裡長期以來「反父權」的基本線。當代馬丁.艾米斯權威學者狄德瑞克(James Diedrick)就明確指出,馬丁的處女作《瑞秋報告》其實是針對父親處女作《好運的吉姆》所做的謔傳。此外,該書主角查爾斯.海威(Charles Highway)就有許多感傷馬丁的縮影,包括他十二歲時看到父親和情婦幽會,對父親的學問及人品不齒等。因此,馬丁的處女作在深層的心理構造上,可以說是他在表現風格、反父權思想等方面對父親所做的「驅魔宣言」。狄德瑞克就明白指出,馬丁知道的這種父子情仇,使得他成了父親金斯利的另一種「分身」(Double),才會有非常獨特的馬丁風格,但換個角度言,它也讓馬丁掉進了所謂的「父權牢籠」裡,他的作品不去碰觸這個問題就覺得不自在。他痛恨的父親在鼓舞出他的成就,成為督促他的資產同時,也成了他的負債。而這種「恨父情結」在《時間箭》裡,達到了最高點。《時間箭》的後半,是以一種時間倒流的方式在進行著,人不是由性交、懷孕、胚胎、嬰兒、童年、少年這樣直線而來,而是時間反方向倒退,最後有如父親的陽具進入子宮殺死了胚胎,毀掉了自己。馬丁在小說最後一章如此寫道:「很快的,父親將完全掌握母親。……他將進入,以他的肉體將我殺死!」在《時間箭》裡,敘述者所代表的乃是納粹醫生奧狄羅(Odilo Unverdorben)的剩餘良知。納粹醫生,白袍黑鞋,殺子,它構成了一幅嚴峻冷酷的父權畫面。這是馬丁反父權的最高點。這和美國天才自殺女詩人普拉絲(Sylvia Plath)把父親比喻成穿長統皮鞋的納粹,實有相互呼應之效!

  不過,就在《時間箭》出版後的一九九五年,他終生痛恨的父親金斯利死了。而馬丁自己也人生起伏,經歷娶妻、生子、離婚這般與父親巧合的生命歷程。當恨的對象已不在,而自己的生命歷程也讓他對往事有了不同層次的理解與體悟,於是有了《夜車》這部突變的作品。在《夜車》裡,警察局長湯姆對女兒珍妮佛,仍有著殘餘的父權影像——他自以為是,對女兒的世界其實完全茫然無知,因而他遂專斷的企圖說明女兒是被她的同居情人特雷德所殺。但隨著情緒的深入,而且是深入到心靈層次,終於顯露出這種父母與子女的隔閡,它的真正原因其實並不容易簡單歸納。人類的生存情境太過幽微,有太多無明的干擾力量以難以理解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以及恩恩怨怨。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但我們終於知道我們過去以為的那些其實都是虛構的。「不知道」是《夜車》的結局,而從深一點的意含來說,也未嘗不是馬丁和金斯利間有了終極的和解。人生草草,在經過許多滄桑後,也就恩怨了!當我們讀《夜車》時,讀到了這個層次,或許才進入了創作者的心裡。

  金斯利與馬丁這對糾纏一世的父子檔,他們早已是近代英美文學兩大重量級作家,但因為我們在引介上有所偏廢,對這兩人遂一直極端陌生,對他們的生平和恩怨情仇也不明瞭,這都妨礙了去深入他們作品的通路。在《時間箭》及《夜車》已有了中譯本作為開端的此刻,對他們父子的作品做更多引介與探討,或許才是更全面理解當代西方文學應走的路吧!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745485
  • 叢書系列:Island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我是一個警察。這麼說感覺好像要做什麼特別的聲明,或暗含某種不尋常的意義,但它只是我們習慣的說法而已。在我們這行,我們不會用「我是男警」或「我是女警」或「我是警官」這樣的說法,我們只會說「我是警察」。我是一個警察。我是警察,而我的姓名職稱是邁可.胡里罕警探。此外,我還是一個女人。

現在我要講的,是我所遇過最糟的一件案子。最糟這兩字,在我看來,當你身為警察之後,「最糟」就變成一種頗有彈性的概念。你難以固定「最糟」兩字的定義,它的疆界每天都在不斷往外擴展。「最糟?」我們會這麼說,「根本沒有『最糟』這種東西。」不過,對邁可.胡里罕警探來說,這件案子就是最糟的一樁。

刑事偵查局位於市中心,這裡有三千位同仁,分成許多部門、科室、小組和分隊。這些單位的名稱可說變化多端:組織犯罪、重大犯罪、人身傷害、性侵害、竊車、票據詐欺、特別調查、資產沒收、情報、緝毒、綁架、闖空門、搶劫……以及謀殺。這裡只有一扇扇上面標有「罪」的玻璃門,卻沒有一扇標有「孽」的玻璃門。犯罪的市民是攻擊的一方,而捉賊的我們則是防衛的一方,這就是一般人的看法。

關於我個人生活的「十張牌」𤩐是這樣的:十八歲那年我進入皮特.布朗大學攻讀刑事司法碩士,但我真正的志願是第一線的工作。我無法按捺,便去參加州警考試、邊境巡警考試,甚至參加監獄管理員的測試。我全都考上了。我還參加警察特考,結果也一樣通過。所以我離開皮特.布朗,進入警察學校就讀。
剛開始我在南區擔任巡警,成為第四十四街治安維護單位的一員,我們徒步或駕警車巡邏。後來我到「老人搶案組」待了五年,其間我積極辦案,主動出擊偽裝誘捕,這讓我得以晉升為便衣警察。之後,我又通過測試,佩上盾形警徽調至市中心。目前我在「資產沒收組」服務,不過在這之前我在凶案組待了八年。我辦過不少命案,我曾經是個專辦命案的警察。

用幾句話來形容我的外貌吧。我的體型遺傳自我的母親,她可說走在她那個時代的前端,形象看起來頗似今日言必及政治的女性主義者。我媽幾乎可以在那種以核戰過後為背景的公路電影中𡡒,扮演窮凶極惡的男性惡漢角色了。我還遺傳了她的聲音,而且經過三十年的尼古丁薰陶後,這聲音低沉的程度更加嚴重。我的相貌遺傳自我的父親,這張臉很鄉土,平淡無奇,一點也不城市化,不過我的頭髮倒是金黃色的。我在這座城市的「月亮公園」區出生,在這座城市長大,但後來遭逢變故。十歲那年我便由州政府接手撫養,迄今我仍不知我父母人在何方。我身高一百七十八公分,體重八十二公斤。

有人說最刺激的單位就是緝毒組(髒錢也最多),而公認最有樂趣的單位則是綁架案組(如果美國的謀殺案多半是黑人對黑人的話,那麼綁架案則多半是幫派對幫派)。性侵組有它的支持者,掃黃組也有其信徒,而情報組正如其名(情報無遠弗屆,揪出匿影藏形的壞人),不過,所有人都默認凶案組是老大。凶案組才是真正的主角。

會員評鑑

4.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10/03/30
假設如果你是一個女警察,一個長得像男人婆的女警察,一個從小就被繼父性侵從而長大後想成為一個可以保護自己的女警察,一個只能跟一個身材有點癡肥的男人同居的女警察,一個曾經酗酒到無法正常工作的女警察...



這樣的妳,在某一個機會下,承辦了一個「自殺」案件:一個女人的自殺案件、一個警察局局長寶貝女兒的自殺案件、一個身材臉蛋都完美到讓人覺得上帝是不公平的女人自殺案件、一個近代天文界譽之為天才的女人自殺案件、一個最沒有自殺理由的自殺案件...



在絕對黑暗的角落裡看到身處於最光明的氛圍中的黑暗,會讓人無法理解這樣的黑暗!



故事裡的主角邁可‧胡里罕(這個女主角連名字都像個男人),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自己頂頭上司的女兒全身赤裸裸地朝自己頭上開了三槍,所有的證據都指向自殺,但同時兼具老爸跟警察局局長的上司卻怎麼也不相信,用盡人情跟權勢,硬要女主角朝情殺的方向調查。



只是,越是深入,邁可‧胡里罕越是發現那個天之驕女,並不是真的像眾人眼中的無憂無慮。



只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非要結束生命才能解決的問題跟困難,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可能只會是每天都要遇到的家常便飯!



我們會看到有些學生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而自殺,但有些人的成績單滿江紅也活出一片天!

我們會看到有些情人因為感情受挫而自殺,但有些人的情史只能用屢敗屢戰來形容也照樣活得精彩!

我們會看到有些父母因為沒有錢過年而帶著小孩燒炭,但有些人一天到晚打零工都要讓自己的孩子過得更好!



只是,對一些人來說,很多自殺的理由都是無病呻吟或是抗壓性太低。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沒有經歷過別人經歷過的黑暗,如何能說出自己不會結束自己生命的誑語呢?



每個人都會經歷過人生的黑暗期,就像是坐在一列不知開往何處的列車一樣。



出口也許\是光明,黑暗也許\是過程。



只是有沒有可能,我們之所以經歷過一些挫折而沒有自我了結,並不是因為我們在暗黑行駛的夜車中有看到光明的終點站,而是因為我們根本不在意那些東西。



既然我們不在意,又有什麼資格說別人呢?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1/15
這本書的作者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是英國當今的”文壇教父”,孤陋寡聞的我還是在圖書館內誤打誤撞借了這本書才算是第一次知道這位作家,也才從書中南方朔先生的導讀稍微了解了他的生平及作品風格。當我以拜讀大師作品的心態來閱\讀這本書時,當然就多了一份敬意,也不敢大放厥詞說這本書有甚麼令我不滿意的地方,不過,老實說,如果我不知道作者是文壇大師,可能只會認為”夜車”是個成功\但沒有結尾的偵探小說,甚至可能看到晦澀不明交代不清的結局時,還會重重闔上書本大罵一聲”SHIT”,但是,我絕不會否認,這本書帶給讀者的感受,絕對不是一般的偵探故事而已,就算我再駑鈍,也會被作品中對人性的深刻觀察與書中瀰漫的幽微絕望所震懾,知道自己讀了一本”好書”。
故事是以第一人稱敘事法進行,作者塑造了一個名叫邁可。胡里罕這個名字與外表都相當男性化的中年女警官,作為敘事者。故事一開始這位女警官就被指派進行一樁自殺疑案的調查,死者是她敬重的上司警察局長的女兒,年輕貌美才智出眾前途不可限量的她為何要一絲不掛朝自己頭部連開三槍自殺?究竟是自殺還是他殺?成了這個故事進行的主軸。情節其實非常好看也堪稱懸疑,故事中有幾處案情在自殺及他殺的疑雲轉折設計的巧妙自然,讓人很想一口氣讀完整本書。
但是命案推理只是包裝,讀者藉由胡里罕的自白及觀點,一點一滴地了解她的職業、人生經歷、情感、過去。作者想傳達的重點是一個對自己幾乎絕望的中下階級現代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在心理上掙扎,想要過一個更值得活的人生的過程。進而對比在外貌、智慧、感情歸宿及事業上都傲視群倫的上層階級現代人,完美的人生中所隱藏的空虛缺憾。所以結局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原因是甚麼?作者都沒有明確而清楚的講白,因為,這不是他想講這個故事的重點。
貫穿全書的冷冽氣氛及情感相當克制的敘事筆調,讓這個故事有了相當奇特疏離的風格,也讓我再一次見識到大師作品是可以深沉地言之有物又通俗地引人入勝的。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