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民族的美感:台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的對話

民族的美感:台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的對話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民族的美感──台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的對話》是依本首度探討台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相比較的思考實錄。長期關懷原住民的林建成,以十餘年的時間,上山下海,深入台灣各個台灣原住民部落,以田野調查工作者的熱誠和文化人類學的背景,探尋原住民生活中蘊含的美感與文化內涵,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資料與照片,紀錄下原住民的文化與藝術。

  除了對於原住民藝術文化的深刻體認之外,林建成更把視野拉大,將他所長期觀察的原住民藝術文化與西洋藝術並列思考,分別從「神話與宗教之美」、「生活與歷史」、「體質與運動」、「植物與醫藥」、「物質與工藝」、「創作與藝術」等六個面向切入,涵蓋了排灣、魯凱、卑南、雅美、布農、阿美、泰雅、賽夏、鄒、噶瑪蘭、邵、太魯閣等不同原住民族群,以及從希臘古典雕塑到二十世紀的經典大師名作,以四十五個篇章、橫跨東西的跨領域思考方式,提供了讀者一種看待藝術的全新角度。

  作者在每一個篇章的最後,都闢了一個「對話」的單元,比較原住民文化與西洋藝術的異同——魯凱族的搶婚習俗vs.波隆納〈被掠奪的薩賓人〉、鄒族的戰祭vs.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卑南族的婦女節vs.克林姆的〈女人的三階段〉、布農族的巫醫vs.林布蘭特的〈杜普爾醫生的解剖課〉、排灣族的獸骨勳章vs.歐姬芙的〈牛頭骨與白玫瑰〉、阿美族的舞者vs.馬諦斯的〈舞者〉……等,不論是人類的共通性,或者異文化之間的差異性,皆引人省思,更體會到原住民文化藝術的特色與豐富內涵。

作者簡介

林建成

  1959年生於台灣東海岸。

  畢業於國立台灣藝專美術科西畫組(1980)、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2002),目前為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博士班五年級(2009)。

  1992年出版《雲水故鄉》,著作包括《頭目出巡》、《小米酒的故鄉》、《牧羊人的冰棒》、《九族原住民風情彩墨畫集》、《後山原住民之歌》、《後山老厝彩墨集》、《後山族群之歌》、《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台灣美術大系—原始、樸素專輯》、《畫說後山情》等十一種。

  2002年起國立台東大學美教系兼任講師。

  2003年獲行政院新聞局一般圖書藝術生活類作者金鼎獎、教育部原住民語教文著作甲等獎等。

  2004年服務於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

  2008年任史前文化博物館公共服務組組長、兼代展示教育組主任。

 

目錄

序一
序二

一、內心的召喚——神話與宗教之美
1.蛇的傳人
2.晚餐的號召
3.英雄不死
4.出草
5.太陽王
6.飛魚王與美人魚
7.吃?子拜樹頭

二、祖先的榮耀——生活與歷史
1.國王的雕像
2.集會所與教室
3.搶新娘
4.公主的生活
5.頭目與皇帝的加冕
6.活水泉源
7.新舊的階級
8.戰祭與戰神

三、生命力的追尋——體質與運動
1.盾牌的力量
2.權力新貴的婚禮
3.船筏人生
4.盪鞦韆
5.漁人與舟
6.相撲的世界
7.女人的節日

四、自然的頌歌——植物與醫藥
1.神與人的花環
2.奇特的帽子
3.醫生與藥草
4.衣服的奧秘
5.健康的膚色
6.小米與小麥
7.百合花與聖母

五、器物的光華——物質與工藝
1.銀盔與戰甲
2.琉璃珠與珍珠項鍊
3.女子樂隊
4.愛的表白
5.刀劍傳奇
6.呼喚鄉愁的樂聲
7.獸骨勳章

六、多元的容貌——創作與藝術
1.臉上的證書
2.藝術殿堂
3.人頭紋與時尚
4.異國公主
5.歌聲繞山谷
6.吶喊的威力
7.自然的舞姿
8.織女
9.朽木可雕

後記

 

後記

  雅美拚板舟下水的儀式上,老人家慎重地穿著傳統服、丁字褲出席,兩手緊握拳頭在胸前抖動,口裡短促有力的呼喝,一種高亢的氣息與張力,不時鼓動著一旁觀看的群眾情緒,跟著沸騰起來,彷彿進入一個特別的情境裡。藉著這種稱為manhawey(曼哈威)的肢體語言,彼此之間有一種微妙的情緒與波動,那是沒有界限的美感經驗在當中交流與傳遞。

  在其他的場合上,我也看過表演團體,將「曼哈威」編入傳統雅美舞蹈來演出,結合原始與力量的震撼感,讓人感受到雅美舞蹈內涵的特殊與深邃,「勇士舞」似乎僅僅是一個舞蹈的代名詞而已。

  「那不是表演!」老輩族人認真地提醒,十分在意獨特的文化特質,被外界簡化稱為「勇士舞」或「驅魔舞」,在部落裡這種肢體活動稀鬆平常,它也不專為表演而存在,耆老們不斷地澄清,曼哈威在不同的場合有它各自表述意涵,代表著認同、支持或安慰的情感傳達。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複雜的情緒與經驗,透過部落內部文化發展的探索,比較容易掌握它的特性。其實民族藝術的發展核心,關鍵應該也在於此,藝術活動可以具體而微地展現了民族文化的特徵,但是失去了部落的文化脈絡,我們無法親炙豐富的內涵,發揮不了重要的意義,民族藝術與文化人類學之間,似乎有著一條看不見的線連結彼此。

  2002年,我在台東大學開了一門「原住民與西洋藝術的對話」課程,嘗試開了一扇門,將原住民文化與西洋藝術直接放在同一天秤上,實踐對話的空間,一方面是針對大學通識課程而設計,以跨領域方式為思考基礎,除了挑選西洋藝術經典作品介紹外,特別將原住民題材平均分布於各民族文化藝術及創作之上,讓文化人類學與藝術之間有了交流。在我思維的背後,其實還存在著一個夢想,企圖藉著比較找出屬於原住民本身的美感經驗。

  《民族的美感──台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的對話》這本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它的內容文字,基本上是近5、6年一邊持續紀錄原住民藝術的田野資料,一邊為課程所準備的教材,重新整理編寫而成,同時它也是繼《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後,進一步想完成的另一個目標。

  感謝政大民族系、東華大學族群所的師長們這些年來的教誨,無論在學術知識與研究方法上,讓我獲益匪淺,也謝謝台東大學、藝術家出版社提供的機會,讓我實現自己的理想;當然,我的家人長期以來無怨無悔的支持,供我在田野、學校等場域安心受教與成長,是背後最大的助力。

  20多年來無論在原住民或史前館的工作場域,遇上了很多扶持的貴人與原住民朋友的幫忙,少了這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恐怕這本書都難以呈現。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565342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1/07/03
在現今台灣藝壇上,充斥著諸多畫派,譬如現代藝術、超現實藝術、寫實藝術…等,不勝枚舉。而近年來由於本土藝術的抬頭,在台灣藝壇上造成不小影響,許\多藝術家開始紛紛反思,如何結合本土文化和國際主流文化來近行藝術創作,而本書可以說是在這一種時局變遷下的產物。
本書收錄南台灣原住民相關藝術,並著述簡單的神話故事、節慶活動,及作者自身接觸經驗。作者以原住民藝術為出發點,探討其意義內涵,並於每篇文章後段加上與此文章相關的西方藝術作品作為對照,這點令我感到訝異。
長久以來我們常把東、西藝術二者區隔,以為二者均無任何共通點,但作者林建成先生卻打破這項迷思,他那全新視野的思考模式,令我豁然發現:儘管東、西藝術二者在媒材上不同,但是它們表現出來的內涵卻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也讓我發現原來原住民藝術的內涵,比想像中更為豐富。
作者冀望此書能使在臺灣居住的每個人在看過本書後,可以重新省思我們自己在地文化的價值,他的用心實在是難能可貴。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