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慈心禪:帶來平靜、喜悅與定力

慈心禪:帶來平靜、喜悅與定力

Meditation on Loving Kindness and other Sublime States

  • 定價:230
  • 優惠價:9207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18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慈心」與「墜入情網」很像,兩者都是「心」的產物。

  得慈心定就是「深深墜入情網」。但慈心是無我、出世的愛,有別於世俗的貪愛和執著。正如有人所言──它像是墜入情網,不同之處在於它很平靜。

  我們如何分辨兩者呢?簡單地說,就是有無了了分明的正知和正念現前。

  所有的禪修都致力於獲得寂靜,在成道過程中,培養止的能力不可或缺。此書中,作者慈濟瓦法師將慈心禪做一詳細介紹,以此調伏擾動不安的心,培養深層的定力。

  修習慈心禪,我們需要正念分明地觀察身心,之後對自己施以慈心,並善巧地選擇放送慈心的對象做為禪修的所緣。為了不讓專注力隨意散失,道德的生活、具備正見、清除情緒障礙,以及發願,就成為提高能力的必要條件。只要接受老師的正確指導,並持之以恆的練習,所得到的除了更深層的禪定力,還有隨之而來的放鬆、平靜,以及喜悅。

  慈濟瓦法師是上座部的比丘,指導禪修經驗極為豐富,書中解說細膩、譬喻生動,且貼近生活。讀者在參考運用此書的方法時,一定能感受其中源源不斷、溫柔且富含能量的慈心。

作者簡介

慈濟瓦法師(Venerable Sujiva)

  為馬來西亞華裔。1975年獲頒馬來西亞大學農業科學系榮譽學士,旋即出家為上座部比丘,獻身於四念處智慧禪的教授,在指導禪修之外,同時兼為作家和詩人。早年在修習過程中,曾受教於中、馬、泰、緬多位止禪、觀禪師父,包括知名的緬甸班迪達大師(Sayadaw U Pandita)。

  法師自1982年起駐錫馬來西亞哥打丁吉山林中,在鄰近新加坡邊界的一座老橡膠園中創立「寂樂禪修苑」,邀請馬哈希禪法的老師來指導閉關禪修,教授正念觀禪。

  法師通曉六國語言,除能說寫流利的英文、馬文外,巴利文、中文(國語、廣東話)、緬文、泰文等也都非常流暢。他酷愛森林和大自然,對於文學、繪畫、攝影也極有天分。1995年起他開始在世界各地教學,指導過澳洲、紐西蘭、香港、義大利、瑞士、德國、捷克、美國、巴西等地一萬名以上的學生,1999年也曾在美國教授阿毗達摩。法師無論指導新學或老參都極富經驗,深受學生愛戴。

  法師其他的著作有《毗缽舍那觀實修》(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智慧禪實修》(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出家人直說趣事》(Funny Monk’s Tales)等;禪詩作品則有:心之聲(The Voices from the Heart)、走動的鳶尾蘭(Walking Iris)、林之風(Wind in the Forest)等。  

譯者簡介

雷叔雲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業,美國南卡羅萊那大學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碩士,曾任職圖書館界與教育界。現旅居加州,為自由撰稿人,譯有《當囚徒遇見佛陀》、《遇見100%的愛》、《當下?繁花盛開》、《生命不再等待》。

 

目錄

【前言】 讓心說話

禪修的時與地
愛是什麼?
四願
隨念
慈心的利益
瞋恚的過患
寬恕(護衛禪:修悲)
隨喜(護衛禪:修喜)
接納(護衛禪:修捨)
兩類慈心的修習
五蓋
定的因緣
禪定以及禪定自在
改變慈心之所緣
對一切眾生的遍滿慈
方位擴展的慈心
散發慈心的方法
慈心與四梵住
什麼是業?
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慈心
慈經
慈心禪與觀禪

 

前言
讓心說話

  多年前,史蒂芬曾希望我修訂我以前所寫的一本有關慈心的書,我卻遲至今日才開始動筆,而且還是在他百般相勸之下。耽擱如此之久,我也找不出什麼好藉口,除了(我認為)沒有好理由來做這件事吧!因為我還有好些事想做呢!譬如說,禪修。

  而且,我還有另一個藉口:我需要在此一課題上累積更多體驗。上一版的內容雖然簡要,畢竟立論依然正確,而且似乎已充分表達了完整內容。

  於是,我此刻住在史蒂芬父母的渡假小屋,位於法國普羅旺斯的利奇瑞其斯小村的邊緣,坐在篠懸木下開始寫下自伯恩來此這幾天,心中的思緒。一路由伯恩來到這裡,花了數小時。那天下午,吃罷簡餐(吉特卡調製的),我躺臥在床,打開心門,準備接收心的訊息來重寫這本書。不久,有一種輕快飛翔的感覺生起,接著是鳥兒飛翔的影像,起初這意象是白色的鳥,翼尖帶藍,接著出現了貓頭鷹的影像,我注意到貓頭鷹是這間小屋的象徵  屋主對貓頭鷹顯然情有獨鍾,因為在掛畫和陶製的擺飾上隨處可見,甚至屋頂上也有一隻陶土做的貓頭鷹,顯然有一隻貓頭鷹曾以此處為家,如今卻蹤跡杳然......這倒是少見。我將我所見的影像詮釋為心想飛向自由。過去我經常將飛鳥的意象應用於慈心向十方擴展的修習之中。

  問題是──「心」是什麼?我們也許很快便聯想到感受和情緒,可是我覺得那樣未免膚淺。「心」有更深的意涵,深入到可以觸及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意義。

  多年前我讀到一本饒富趣味的書,是一位女士寫給孫女的忠告,她最後一個勸告,也就是書名《依隨你心》(Follow Your Heart),這句忠言在我身上產生了影響。我已經注意到一段時日了,每當我選擇跟隨理性而忽視「心」的時候,我多容易將自己攪進「熱鍋」裡!因此我現在每做重大決定之際,必先徵詢我的「心」。對我而言,這是直觀,是由內心生起的內觀智慧,它與感受相近,卻是了了分明,毫不「盲目」。

  心必須有一席之地,它的聲音必須讓人聽見。我們太常忽略心了,尤以理性較強的人更是如此,他們總在避免涉足水深危險之處,於是痛苦累積了一段時日之後,導致嚴重的健康及神智上的問題。來向我習禪的人常有這類問題,他們訴苦說頭、心、胃等部位痙攣或抽痛。若運用正念,不需多久便可以察知這疼痛與壓力或感受脫不了關係。他們修習慈心禪時,往往發現心中生起的感受是痛苦,而非預期的喜悅。

  痛苦和快樂的感受都跟「心」息息相關,不可能只體驗其一而摒棄另一個。要獲致真正的快樂,兩者都必須加以了解。這一點在「觀禪—正念」與「慈心禪」中都是一致的,用耳聆聽並打開心門。若要真正了解心在何處,我們不能讓理性擅權,相反地,要將理性放一邊,讓內心微細的覺知運作,這就是直觀。這種直觀跟感受類似,與它共同努力,可以喚醒我們的內心,找到所追尋的答案中最核心的部分。這種直觀自有其重要性,所以不應誤以為是一種有待馴服的野性。

  一位老太太參加我的老師的禪修之後告訴我,大師賦予她洞見生命的能力。老師告訴她:人若缺少了自我愛,就什麼都不管用了。

  自我愛?對西方人好像頗為困難,東方人則視為理所當然。到底什麼是自我愛?我發現答案在於結合兩種禪修(觀禪與慈心禪),兩者攜手並進,可以促使我們發心並完成修道。而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的,就是「心」。

  如今,我視心為生命和存在的真正意義。直觀是一個人內在的眼睛,可以看見超越理性的層次。直觀從實相而來,快樂和痛苦的問題一直存在其中;現在我了解到這是心的吶喊和歡唱,是「心的聲音」。是的,我敢說它可以一路追溯至「絕對真理」本身,直到萬法的心要。如果無知於此,就會感覺自己不夠完整,於是盲目地去貪愛攫取,結果是更不快樂。若有了覺知,心便躍入了崇高的追尋,飛向自由。一旦心找到了真正的家,便可覓得真正的寂靜,時時安住其內,也可以說,它就成為這世界永續快樂的來源。

  於是我起床,將這些思緒筆之於書。

  在這裡的十天左右,將是一段心寫故事的時光──至少是寫我過去培育慈心的經驗,故事會跟隨她(心)的節奏和靈感,因此,這可以說是一段真正的假期。喔,還有,你──理性,請讓開,讓心說話!

  你仍然不清楚心是什麼嗎?去照照鏡子,你會看到心的倒影。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409028
  • 叢書系列:善知識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2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愛是什麼?

  巴利文metta bhavana可以譯為「慈心禪」(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有人偏好將bhavana譯為「修習」(cultivation),其實它通常意指「禪修」(practice of meditation)。慈心的英譯loving-kindness似乎有些拗口,卻直指精髓。就名相本身而言,慈心是指希望所緣(一位眾生)幸福、安寧的意識狀態。

  我卻另有想法:將「慈心」與「墜入情網」相提並論,得慈心定就是「深深墜入情網」。但這種說法有些危險,我最好先澄清是哪一種情愛──它是無我、出世的愛,有別於世俗的貪愛和執著。它與慈心相似之處,在於兩者皆是「心」的產物,正如一位友人所言──它像是墜入情網,不同之處在於它很平靜。

  那麼,我們如何分辨兩者呢?簡單地說,就是有無了了分明的正知和正念現前。

哪裡有愛?
  我猶記得一首以此為名的曲子,在電影中由一位茫然失所的小男孩(名叫「奧利佛」)的口中唱出,我們就像許多人一樣,向外尋覓理想夥伴或伴侶來愛,卻往往發現並非易事。如果有一個人禪坐之後,體悟到愛原來從心而來,是心的特質之一,而且是可以培育的,他必然感到如釋重負,而且喜悅萬分。我們一旦能夠見到並開發,有愛就不難了。任何來到心田的眾生,你都能對他產生真實而持久的愛。你當然可以說這是單方面的愛,但在許多情況下,即使我們不要求,遲早也會有所回應。

正念
  至少對禪修的初學者,我喜歡以「正知明覺」來界定這種意識狀態。其巴利文是Sati,常譯為正念,有如任何意識狀態一樣,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的意涵。但在第一層次,它是善或清淨的狀態。由此,覺知有著明了(而非昏沉、迷惑)、寂靜(而非動亂、焦慮)以及柔軟(而不僵硬、不具侵略性)的性質。我們的意志可以決定我們要產生什麼意識狀態,如果我們看得見正念的利益有多大,就會生起更多正念,同時更努力修學正念。

  這種正知明覺,在觀禪中以一種特殊的形式開發出來,超出概念的束縛,並專注於當下的體驗,然後會成為一種具有穿透性的觀察,終至證悟。在俗世生活中,這也可以用來開發世俗技能;在慈心禪這類的止禪中,它可用於控制清淨深細的心,以及了解心路過程。

對自己施以慈心
  傳統修習慈心的方法,是從對自己散發慈心開始。在西方,這似乎是一個困難的下手處,在東方卻視為理所當然。我在這裡還沒有指出東西方的差異,但在這重要的階段,顯然有必要作一些澄清。首先,對自己慈心並非是自私的,相反的,這是想要克服自私的願望。若要達到此一目的,我們必須有一塊自己的精神領域,也就是在精神上快樂,這是基於一個簡單的立論──你必須先快樂,才有可能希願另一個人獲得同樣的快樂。如果這言之成理,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自己快樂?僅僅機械式地複誦:「願我平安……」嗎?當然你必須不只真心認為如此,還必須在行為上實踐,所以我擬出一套方法來達成這個目的,做為慈心禪及觀禪的起頭。

  任何與定有關的禪修練習,第一步就是放鬆。先作幾次深且長的呼吸,幫助自己放鬆。每次出息時,盡可能將壓力呼出,幾次之後,讓呼吸回復到自然狀態。下一步,以正知明覺由頭到腳掃瞄全身,這時身體各部位逐一放鬆,同時充滿正知明覺。這個過程不僅適用於身體外部,還適用於體內器官,像是腦、心、肺……等。還要記得,正知明覺除了清明之外,還具備另外兩項特質:寂靜和柔軟,這三種特質聚集成為清淨心中的善之狀態,若配合覺知,便是生命中所有善的根源。我們向上掃瞄,再向下掃瞄,此一過程可以一再重複,直到寂止為止。

  在觀禪中,我們在坐姿中更清晰地觀察覺受,尤其在接觸明顯的部位時。而後這些覺受便形成觀禪中所緣境的基礎,隨著能量起伏而剎那剎那變化。

  然而在慈心禪中,我們正念分明地認識、欣賞並更進一步激勵自己去培養身體的舒適和平靜的心所,這會給心帶來更深沉的寂靜和安寧。你會想不到單單如此,就可以多麼快樂!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