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大英博物館的故事

大英博物館的故事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5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2009年,大英博物館創立250年

催生了二十世紀重要人類文明和思想,
它又會跟二十一世紀激盪出什麼絢爛火花?

十八世紀,陶製工藝品之父Wedgewood因它得到創作靈感,
發現南極大陸的庫克船長為它帶回一級文物;

十九世紀,狄更斯和達爾文在此思索,
拜倫、濟慈和雪萊因它寫下不朽名作;

二十世紀,馬克思和列寧在此閱讀,
甘地、泰戈爾,還有落難的孫中山,陸續來訪,
葉慈、蕭伯納、夏目漱石……連阿拉伯的勞倫斯都來了,
這裡是二十世紀人類歷史文明的孕育地。

這裡,充滿知性和智慧,卻也充滿神秘;
這裡,洋溢永恆的美,但搶奪文物的爭議也始終不斷。

大英博物館從創立以來,為何堅持參觀免費?
有人在閱覽室讀了整整三十年書,他在閱讀什麼?
十八世紀文壇祭酒的約翰生博士,為何死也不踏入?
電影《窈窕淑女》和大英博物館的關係密切?
埃及文物中的木乃伊引發一連串死亡事件,連鐵達尼號都因此沈沒?

作者簡介

出口保夫

  1929年日本三重縣出生,早稻田大學大學院畢業,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英語英文學科教授,牛津大學客座教授。現在是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專攻英國文學。

  著有《倫敦塔》(中公新書)、《英國文藝出版史》(研究社)、《倫敦的夏目漱石》(河出書房新社)、《倫敦橋物語》(東書選書)、《英國四季曆(2卷)》(東京書籍.中公文庫)、《英國生活誌(2卷)》(NHK出版.中公文庫)、《英國紅茶的故事》(東京書籍.PHP文庫)《「女王陛下下午喝紅茶」(東京書籍.中公文庫)、《倫敦小旅行》(中公文庫)、《探訪南英格蘭》(中央公論新社)、《英國的世紀末》(研究社)等多種。

  譯有《濟慈全詩集(3卷)》(白凰社)、查爾斯王子《英國的未來像》(東京書籍)、R.布雷亞《從墳墓向死亡喊話》(早稻田大學出版部)。

譯者簡介

呂理州

  1956年出生於台北縣,日本國立一橋大學經濟學部畢業,曾任日本文摘雜誌社研究編輯、工商時報撰述委員。著有《學校沒有教的西洋史》、《日本戰後經濟史》、《上杉鷹山傳奇》(以上時報出版)、《改造日本的啟蒙大師.福澤諭吉傳》、《明治維新》(以上遠流出版)、《解剖日本軍國主義》(創意文化出版)。譯作《股市之神.是川銀藏》(時報出版)、《逃學的孩子不一定壞》、《人生的暗號》、《荒野的軸心》、《老公變心老爸變臉》、《不穿褲子也要打領帶》(以上商智文化出版)、《樂觀》(經典傳訊出版)、《奇士風雲錄》(商周出版社)

 

目錄

序章 大英博物館的新生
第一章 創立者漢斯.史隆
第二章 草創期英雄威廉.漢彌頓
第三章 浪漫派時代與希臘雕刻群
第四章 維多利亞時代的光和影
第五章 中興人物奧古斯都.法蘭克司
第六章 在大英博物館流連的名人
第七章 經歷困難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
終章 大英博物館的種種珍藏

後記
附錄
大英博物館年表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735504
  • 叢書系列:Renew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3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0
|
2015/09/28
  今日的出版界頗流行將探討內容原本很學術專業的議題,重新改寫包裝成很淺顯易懂的書籍,本書即是一例。筆者曾於2011年8月間造訪過這間鼎鼎大名且歷史悠久的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身旁的大陸友人不忘義憤填膺地感慨:「這座帝國主義下的產物,裏面東西還不都是從世界各殖民地搶來放的!」當下不禁點頭稱是,甚以為然。走馬看花似地轉了一圈,固然見識到建築外觀內部簡樸典雅又不失氣勢的設計,藏品的豐富精湛也令人嘆為觀止,總體而言對它的了解只怕沒有比去過之前深入多少。反倒是無意累積了一堆零零碎碎的印象回到台灣,因緣際會下接觸本書後,才感到豁然開朗。

  有關於大英博物館,世人對它的印象不脫「帝國主義武力的展現」、「掠奪殖民地資源物品」,乃有「大半的收藏物是從舊殖民地搶奪來的」之說;作者無意替大英博物館掠奪之事辯白,而是去查證這段評論公允與否。根據作者查證:博物館館藏約略七百萬件藏品,其中收錄在「先史.古代歐洲部門」與「版畫.素描部門」合計達五百萬件;此二者部門的藏品與殖民地搶奪之物在時代背景上顯然無涉,足以證明時人口中「大半的收藏物是從舊殖民地搶奪來的」說法是項偏見。(2009:16-18)然而,以偏見如此之深根蒂固,要改正既定印象固非輕易之事;當年英國挾暴力行巧取豪奪之舉,迄今仍深深烙印於世人歷史記憶之中,愈滾愈大,反倒形成一股文化上的制裁,亦未可知。

  上述五百萬件館藏,泰半係以「個人」或「公司」名義捐贈,再來便是館方調查隊自行搜索挖掘,剩下的方由國家出資購買;無論接收藏品管道為何,仍以前者為大宗。我們或許會感到驚訝,一座國際級的博物館是如何單憑藉民間奉獻便可累積到如此豐富的收藏品,那是有多麽大的號召力?

  事實上,就連大英博物館本身的設立,也是源自於一名私人的捐贈,而並非是基於帝國主義彰顯炫耀國力的考量。十八世紀中期,曾擔任皇室御醫的史隆(Hans Sloane, 1660-1753)收藏有著量多質精的標本、文物、圖書(含手抄書),使得當時他的豪邸便享有「博物館與圖書館」之譽。1753年史隆逝世時,在遺囑中提及若國家願意撥兩萬英鎊分予他兩個女兒,他便願意將所有私藏捐贈給國家。史隆的提議沒有遭到英國議會太多反對聲浪,同年年底便召開理事會,歷時六年的籌備,於1759年正式對外開放(2009:46-52)。走筆至此,筆者不免猜想倘使當初史隆有個能繼承其家產的子嗣,會否也就沒有今日的大英博物館了呢?

  大英博物館開館迄今業已兩百五十餘年,期間因收藏品增加乃有增建、拓館,闢新的展場等等,原始的樣貌規建早已不復存在。草創之初有許多館藏不少都搬移至鄰近的大英自然史博物館 (Natural History Museum),原先藏書與博物館是合併在同一起的,直到1990年代才以「大英圖書館 (British Library)」之名正式獨立出來。博物館外觀硬體之外,入館規則、參觀手續也是陸陸續續地與時變遷。從規定中還可窺見十八世紀英國各個階層的社會百態,今日的眼光大概很難想像如此講究禮儀教養的英國佬也會有那樣的過去!箇中樂趣不再詳談留待讀者細細品味。

  很多年以後的1984年,那位一手促使冷戰終結的蘇聯總理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 1931-)造訪大英博物館,不禁喟然長嘆一聲:「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的。」若討論起蘇聯整部篳路藍縷的歷史,勢必會追溯到奠定共產主義思想的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0)與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 1820-1895)兩人。此二人因多次發表煽動言論,且組織國際工人運動遭到祖國普魯士的驅逐出境,輾轉逃離到英國倫敦旅居。馬克思在此渡過艱苦克難的三十多年,期間不乏使用大英博物館資源,寫下迄今仍為社會學奉為圭臬的《資本論.第一卷》。除此之外,蘇聯創辦人列寧(Vladimir Lenin, 1870-1924)也在策劃反政府活動流連海外的時候進館參閱(2009:194-195)。

  一座博物館竟能牽動形塑二十世紀潮流的三位偉人,影響力如此,復有何憾?無怪乎戈巴契夫有「一切從這裡開始」此嘆。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從「格」的概念出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