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縫熊志

縫熊志

  • 定價:340
  • 優惠價:9306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廖梅璇/寫給最後一名讀者的家族流離誌──讀西西《候鳥》與《織巢》

    文/廖梅璇2018年11月26日

    有的作者文字是液態的,一讀便滲得滿身都是;有的作者下筆如一夜流星雨,金句頻出燃爆夜空。 西西卻不是那樣戲劇性的作者。她的文字如電影鏡頭,靜靜穿透入室,攀爬過窗框,暫停,來一個特寫。她不刻意炫技,她把讀者當成與自己眼光齊平的對象,同看瑣碎事物。許多人讚譽西西的文字有童稚的趣味,童 more
  • 【他們在島嶼寫作II │周易正讀西西】如何閱讀西西

    文/周易正2015年12月28日

    閱讀的書,將左右一個人的命運與現在。 【他們在島嶼寫作二】他們的文學時代:新世代創作者眼中的大師 所以必須更主動地思量,塵封已久的心,願意與誰深談敞開。 七位才華洋溢的創作者,挑選出七位島嶼上寫作的文學大師。這些在他們心中經歷時間挑戰的大師,有文化氣味、有歷史繼承、有故事的日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手工作熊.妙筆寫熊
西西的「熊散文」寫真書!

  《縫熊志》是一部難以歸屬、定義的「手寫工藝」奇書。

  西西的興趣與學識廣博而深入,除長久蒐構「娃娃屋」外,2005 年起,因右手需做復健治療,開始學習製作手工毛熊 --- 她說:「我可能是年紀最大的學徒了,我當時的同學有的是小學生、中學生,而且總是女孩子。」

  不過西西所作的熊,卻非一般常見(西方)「泰迪熊」樣貌,而是賦入個人的風格巧思,揉合中西方歷史與幻想人物類型,縫製系列化主題化(甚而家族化)、又各有生命之獨立熊;如「中國古代服飾熊」之西施、王羲之、成吉思汗,及《水滸傳》英雄、埃及女王、凱撒大帝......等近七十隻,自飾件到造型到神態,無不逸趣橫生。愈妙處是西西為熊們搭配的巧緻文字,背景掌故,熊藝心得,皆可謂獨一無二之「熊散文」。

作者簡介

西西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8 年生於上海,1950 年定居香港。

  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曾任教職,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

  1983 年,《聯合報》副刊發表她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正式開始了與台灣的文學緣。

  著作極豐,包括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近三十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

  2005 年獲《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

 

目錄

中國古代服飾熊

傳疑時代:黃帝、嫘祖

西王母、后羿、嫦娥

商:婦好

春秋:范蠡、西施

戰國:鍾離春
莊子
屈原、山鬼
荊軻、高漸離          

漢:司馬相如、卓文君
張騫、忽迷
司馬遷               

魏晉南北朝:洛神、曹植
嵇康、阮咸
王羲之
陶潛               

隋唐:風塵三俠
玄奘
公孫大娘

宋:包拯

元:成吉思汗

明:鄭和

清:曹雪芹

雲想衣裳花想容:原型熊

水滸英雄
燕青、史進、楊志、時遷、張清

花木蘭 

化妝舞會
阿拉伯的勞倫斯與中東女子、肚皮舞姑娘
鐵扇公主與牛魔王、美女與野獸
埃及女王和凱撒大帝

長頸女子和大眼睛

斑馬鼻子家族

全家福 

圍巾黨

黃飛熊

雜技小子

 

我們的名字叫熊

  一

  我們的名字叫熊,是真正的熊,因為我們是熊的後裔,我們的祖先黃帝叫有熊氏。黃帝是否真無其人,豈能斷然否定呢?至少,他生活的地方顯然有熊,也許比其他地方多,也許比其他地方奇特,總之,他好歹有這麼一個稱號。上古之人喜歡以時間、地方,以地方的特產之類命名。《列子》記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曾以熊、羆、虎等猛獸為前鋒,以鵰、鷹等為旗幟。這簡直是群獸鬥了。據袁珂解釋,黃帝的部落以熊為圖騰標誌;蚩尤為炎帝後裔,炎帝是「人身牛首」,故以牛為圖騰標誌。其他猛獸飛禽,也無非是眾多小部族的圖騰標誌。小動物追隨大動物。大動物熊牛爭霸,結果戰勝的是熊。當然,西方同樣有自稱為熊裔的國王,例如丹麥的斯文.埃斯特德遜(Svend Estridsen);英國的圓桌武士之首阿瑟王,名字Arthur本意也是熊,因為Arthur的拉丁文Arcturns,就是熊的意思。不過,前者生活於十一世紀,後者則屬十二世紀,跟黃帝相距甚遠。

  周初實行封建,熊繹受封到南方去,成為楚的始祖。周初封建兩種人,一是親戚,一是功臣;大多兼具兩重身分。由於目的是屏藩周室,封土的多寡、遠近,乃根據血緣之親疏,功勞之大小分配。熊繹的曾祖父鬻熊,曾助周武王倒商,這個鬻熊,率領的部族可能以獵熊、賣熊為業。論功行賞,熊繹得到的爵位為子男,地位最低,封地僅五十里,而且封到遙遠陌生的南方去,其實等同放逐。那裡還有原居的荊蠻、徐夷、淮夷呢,當然老大不高興,從此再不肯北上朝覲。許多年後,杜甫想念李白詩云﹕「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拿來形容初封楚地的熊祖,只會更貼切。後人提起開國的熊繹,還充滿崇敬之情:「辟在荊山,蓽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到了春秋楚靈王熊圍,楚國已具規模,說起熊祖受到的待遇,仍然忿忿不平。

  西周初期曾經數次伐楚。今存若干記載此事的銘文,過去的史學家有不同的解讀,陳夢家認為是熊氏參加武庚的叛變,周公出征之辭;唐蘭則認為出征的是昭王,當在三監亂平之後。我們知道,昭王十九年南征,動用六師大軍,竟然潰敗,連自己也在漢水淹死了。近年不少史家,結合考古發掘,論證昭王南征,聲討的其實是一直桀敖不馴的土著荊蠻,或稱荊楚,與熊繹新移民的楚國有別。這些荊楚各部落,在商代已令中央頭痛,一直不肯受制,武丁也曾出兵遠征。從成王封熊繹,經過康王,再到昭王,日子不算長,楚國不可能迅即發展成大國,要周天子勞師動眾親征。更有學者指出,南征的目標,荊楚不馴是一大理由,更重要的,毋寧是要奪取銅礦;銅、錫在青銅器時代,價值一如今天的石油,而且的確是大殺傷力武器的潛藏。無論如何,到了春秋中期,楚莊王熊侶一鳴驚人,融合荊蠻各部,同化新舊移民,吞併了鄰近列國,其中大多為西周政府為監控荊楚的設置,胃口之大,為芸芸諸侯之最,成為五霸之一。這時候,楚文化已自成系統,其後更開花結果,孕育出中國第一位大詩人屈原。

  歷史真夠諷刺,受輕蔑的功臣,遠配蠻荒,到頭來卻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血緣最近最堪信賴的皇親國戚,四周靠攏,結果反而捉襟見肘,處處受敵。這方面,粵諺有一句話很傳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嘴藐藐」。「嘴藐藐」者,形同陌路,彼此看不順眼之謂。三代如此,百年後又如何?那些作為屏藩的御林軍,都成為敵國了。

  如果我們對有熊氏存疑,至少可以相信那位熊繹,曾經在南方苦苦經營,整合長期受抑壓的少數民族。而我們這些南人,繼屈原之後,是熊的後裔。

  二

  名字叫熊,以熊、羆為強健有力的象徵(夢熊為弄璋的吉兆),不等於說就不會吃熊,視吃熊為禁忌。相反,正由於熊強健有力,捕獵不易,食家奉之為珍品。這難道是以為吃什麼像什麼,形能補形?李白的名詩〈將進酒〉提到陳王(曹植)的豪宴,引自曹植〈名都篇〉的句子:「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下句是具體的豪門菜單:「膾鯉臇胎□,炮鱉炙熊蹯」熊蹯,即熊掌。孟子早有「魚與熊掌」的類比,認定大家一定會推出「捨魚而取熊掌」的道理。熊掌肯定是古人舌上的珍稀美食,儘管要到明代,才名列八珍之一。《左傳》記晉靈公因為廚子煮熊掌不熟,把他殺了。此公看來會因為一場難聽的音樂會而把鋼琴師射殺,會因為一本難看的長篇而把小說家炮烙。《左傳》起筆即說他「不君」,「不君」云云,用詞不可能更好的了。吃熊,在董孤之類史家眼中並無不妥,問題出在他種種不君的行徑:濫殺;抽重稅以雕飾宮牆;又在城頭上彈人,看人走避彈丸取樂。暴而且虐,的確不似人君。他命人把廚子的屍體用筐子載了運經朝廷時,死者的手掌突然伸出筐外,被大臣趙盾、士季看到,嚇了一跳,於是產生趙盾諫靈公的種種戲劇。《紅樓夢》記寧府家道敗落前的春宴,極盡奢華,其中也有熊掌若干對。

  在中國史上,熊直接令一個暴君倒台,間接逼死一個封國的太后。說說西漢元帝到鬥獸場看表演,一隻熊突然跑出鬥圈,直撲上殿,眾人驚惶走避,當時只有馮婕妤勇敢地站到皇帝之前,阻擋猛熊,讓衛侍趕到。婕妤其後獲封為昭儀。但在驚惶走避的人群中,有一位傅昭儀,牢牢記著這次馮婕妤搶了她的風頭,在三十年後當她成為太皇太后,就指使佞臣讒誣這個年輕時的對手。酷吏在逼迫馮婕妤時提起陳年往事:你擋熊的勇氣如今哪裡去了?至於那隻出位的熊,大概當場宰了,做(食送)。

  三十年前曾隨團到東北,那是內地開放之初的第一個香港師生團,頗受當地政府的熱情招待,一大群熟朋友參加,青春結伴,其中有一個晚宴,名曰「飛龍宴」,飛龍者,原來是榛鳥,一種珍稀飛禽。席上據說還有熊掌,那麼一小碟上桌,手慢就沒有了,當然說不上滋味,如今仍有悔意,我的意思是,那時大家還沒有保護珍稀動物的意識。自然界的各種食肉獸,如果不餓,不見得凡肉皆吃,只有人類,濫捕奢吃,還名正言順,越珍稀,越堂而皇之。孟子倘生於今天,知道把月熊養在窄小的鐵籠裡,每天抽取熊膽汁種種不人道的勾當(台灣太魯閣族傳說月熊為「森林之王」,禁忌獵殺,反而保障了月熊);想到北極熊因為地球暖化,生存陷於困境;想到中外鬥熊、舞熊等殘暴遊戲(據說巴基斯坦至今還有把熊拴在柱子,放出猛犬,彼此惡鬥至死的「表演」;英國從十一世紀至十八世紀,也有不少這種殘酷劇場),一定會反思「捨魚而取熊掌」的結論。道理沒有錯,但要重新尋找類比。我們人類把生態環境搞壞,到頭來只會自食其果,彷彿饕餮那樣把自己吃掉。

  三

  《山海經》當然有熊、羆的記載;有熊山,山上有熊山神。我曾想熊貓既為遠古之物,何以古書上沒有留下痕跡呢?原來熊貓(Giant Panda)之名,要到一八六九年才出現。法國神父大衛(P.A. David)在四川捕得一隻熊貓,認為是「有趣的新品種」,熊貓在運送回法途中死了,只留下一張毛皮,至今存放在巴黎國家博物館,熊貓,乃博物館館長的命名。熊貓屬熊,與貓並不同科。台灣稱貓熊,對了。據說上世紀四○年代重慶的一個動物標本展覽,因為這兩字跟英文一併橫排,結果以訛傳訛,積非成是。熊貓,大抵即古人所見的「貘」,這種「貘」,和如今分佈於東南亞、拉丁美洲的貘不同。宋人的《太平御覽》收編各書對貘的描述,例如吃竹、黑白色交駁、「痺足」(走起來蹣跚,像痛風)、似熊、產於四川。但貘的傳聞,還不止此,《本草圖經》記唐人流行畫貘作屏,認為貘可以「辟邪」,白居易因患頭風,為免著涼,睡時以小屏風放在床頭,遇到畫工,就請他在屏風上畫一隻貘,並作一篇〈貘屏贊〉。這種貘,《本草圖經》說在黔蜀出沒,但「土人鼎釜,多為所食」(連熊貓也吃),其牙骨,還被當作佛牙佛骨,欺騙善信。

  白居易的頭風,是否因此痊癒,邪怪辟了,得享美夢?我們不知道。但〈貘屏贊〉及序文,其實是一篇諷世文,這種能辟邪的貘,奇在專吃銅鐵,在三代以前得以飽食,後世銅鐵都拿來鑄佛像、做兵器了,只好捱饑抵餓。他筆下的貘,他未必真見過。熊貓能啃堅硬的竹枝,大家就當是能吃銅鐵了;但外形「象鼻犀目,牛尾虎足」,反而像東南亞的「馬來貘」。日本人傳說中的夢貘,卻是一種美好、浪漫的動物,應該收在波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想像的動物》(Book of Imaginary Beings)中,因為牠把人的噩夢吃去,帶來好夢。

  漢語與熊有關,或由熊引申的詞彙不少,例如罵人膽小、沒用,為「狗熊」;一家快餐店新上市的套餐叫「熊熊小炒」,茲再列舉若干例子:

  ○夢熊(夢羆):生男兒的吉兆。
  ○非熊(非羆):比喻能當大任的賢臣。
  ○非熊賣屠:比喻賢士未受賞識(姜太公遇文王之前曾屠牛朝歌,賣食盟津)。
  ○老羆當道:比喻勇將鎮守要塞。
  ○飛熊入夢:比喻君王將得賢臣輔政。
  ○虎背熊腰:形容人體格魁偉。
  ○熊丸之教:比喻賢母善訓(母以熊膽製丸,讓子夜讀時嚥食以助勤)。
  ○柙虎樊熊:比喻危險人物,如柙中虎、樊中熊。
  ○熊據虎跱:比喻群雄盤據之勢。

  四

  西西的《縫熊志》是一本奇書,不僅對西西而言,也對毛熊作者、毛熊書而言。作者多年來以寫作知名,這次轉而做熊,不單止做熊,還為毛熊書寫,其中一系列中國古典服裝熊,既為毛熊縫作中國各朝的衣飾,又通過文學的修辭,以優美的散文細緻地闡述衣飾的變化。這是很有趣,也很有意思的接通。毛熊的製作,本來自歐美,以個人風格見稱的熊藝家,則始自上世紀七○年代。近年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也逐漸出現,港、台都有熊藝會,上海泰康路田子坊則有一個私人熊展館,偶爾也會見熊藝家做出穿著中國服裝的毛熊,但以系列形式,大量、作為主題出現,至今還沒有;更遑論配以精彩的散文闡述。熊藝,在日本和南韓,相當蓬勃,在華人的社會還只是起步,香港目前的兩間熊藝店(別於工廠的大量製作)看來也是辛苦經營。西西的水滸英雄、古典服裝熊,則是提昇毛熊的文化內涵,落籍中國社會的嘗試。

  當然,她縫熊的技術不可能全面,也說不上精湛,因為純靠左手(右手失靈),年紀不輕,為毛熊填塞棉、珠,也輸力氣,但勝在意念,在創意,像中國的文人畫,妙在寫意。例如〈洛神、曹植〉,西西的文字收結云:「手持麈尾的仙女終於道別了,成為詩人足往神留、顧望懷愁的記憶。」「足往神留、顧望懷愁」,引自《洛神賦》,我們看那曹植的神態,低頭側視,果爾有「神留、顧望」的愁思。

  又如〈司馬遷〉,他為李陵說項,本乎史家以至知識人的良知,結果換來腐刑之辱,受傷害的是肉體,而不是靈魂;西西讓太史公的頭微仰,是非榮恥自有公論,自尊而自信。至於〈陶淵明〉,園丁打扮,他是真正的隱居務農,恬然自得,不肯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卻不得不稍屈一隻腿;西西的傳釋是,他其實痛風,喝酒太多了,彷彿是對大詩人無傷大雅的小玩笑。

  〈山鬼、屈原〉實一而二,二而一,衣飾奇麗、矚目。〈鍾離春〉(鍾無艷)的半邊醜臉變成美麗的蝴蝶。鍾離春、花木蘭之前,還有嫘祖、婦好、西施、公孫大娘等人,女子佔去一半的角色,西西好像有意為中國歷史上流傳的傑出女子造像、作贊。她寫莊子、司馬遷、張騫、曹雪芹......等文字,也有為歷代賢人作贊的意思。

  〈張騫、忽迷〉則呈現異族夫婦的溫情、依戀,讓鑿空的外交家在艱苦的沙漠歲月裡獲得安慰。毛熊的神情、形態,總為我們帶來許多文字之外的想像;文字沒有說,也說不完。所以這些熊,也有自足獨立的生命。古希臘人曾認為熊崽本來沒有形相,不過肉團一堆,由母親耐心地舐出形狀。我也喜歡〈花木蘭〉四景,有連環的情節。〈包拯、壽郎〉則有戲劇,拍照時恰好一度光照射在包拯身上,而不在壽郎,雖然壽郎才是《灰闌記》戲台上的主角,沒有人認真地認為這小圈子裡的小子有話要說。

  這些,都是熊藝家較少開拓的世界,靈感似借自西西過去賞玩微型屋,並因此寫出長篇《我的喬治亞》。從微型屋到毛熊,本來是玩具,一個人卻可以玩出種種創意。

  大概半年前,西西囑我為她製作的熊、布娃拍照,我曾一再提議應該找專業的攝影師,她可是拒絕了;並認為好處是有人氣、生活化。所以這書的熊照要是拍得不好,那只能怪她所託非人,而且我用的只是普通不過的數碼照相機。幸好三聯、洪範提出書出時為她的熊辦一個展覽會,有興趣的朋友於是可以親睹真實的毛熊,照片終究是不稱職的紀錄。

何福仁
二○○九

  補記:本書設計版面時,出於需要,也由於若干照片效果不理想,需另加補拍。得友人陳錦樂、林國威兩位撥冗義助,於是終於也有了專業的拍攝。這裡不再特別指明,只能說最好的室內,以及細節的照片,都是陳、林兩位的工夫。謹此致謝。


  何福仁

  香港詩人、作家,《素葉文學》同人,著有詩集《如果落向牛頓腦袋的不是蘋果》、《飛行的禱告》,散文集《上帝的角度》......等。另出版與西西對話集《時間的話題》,二○○八年編有西西短篇小說選《浮城123》。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6743085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6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毛熊與我

我學做的第一隻熊,用的是黃色的「毛海」(mohair)縫製,那是一種安哥拉的羊毛;因為體積很小,携帶方便,我旅行時,也順手把他帶去。在荷蘭,我看到很小巧、趣緻的瓷屐,買了一對,掛在小熊臂上,因為小傢伙曾經乘搭飛機,替他找來一根羽毛,就叫他「黃飛熊」。這開始了我做熊的生活。

我翻了一堆熊書本和雜誌,心想,怎麼沒有中國模樣的,除了熊貓?

我決定縫水滸系列。第一隻出場的熊是九紋龍史進。

史進身上有九條龍,記得陳洪綬畫的水滸葉子,他畫的九紋龍,線條流暢,很美,我繡的龍像甲骨文,粗拙得很,但因為這是我的水滸系列裡的第一隻,反而敝履自珍。水滸毛熊用的是白色的短毛,因為較適合剌繡,倘是長毛就不容易了。白毛也有好處,可以加眼影,耳朵加陰影,多一點立體感。他手握一枚棍棒,但論武藝,水滸兄弟還輪不到他,只怕是花拳繡腿,上陣無用。

之後是楊志。楊志號青面獸,面上有刺青,應是「發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只得兩行,少了若干字。他的臉盤很小,所以分為三行繡。他的武器是弓箭,三枚箭,佩刀,可惜我總找不到合適的寶刀,就當是落泊江湖,賣去了吧。

第三隻熊是時遷。時遷這水滸人物,不過是偷雞賊,並非大惡大奸。他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可頭上,一根雞毛,暴露了行藏。他抱著一只色彩斑斕的雞。不過,書上說的是公雞。他有一把匕首,插在腿側。

我最初最想做的就是浪子燕青,也許是我寫過燕青的小說,狗尾續貂,後水滸裡唯一浪跡人海,不受名利所害的人物;也許,其實因為他滿身花繡。我原先用了一幅漂亮織錦來縫,因織錦太厚,無法翻轉,失敗了,徒然浪費了一幅用金線織成的黃金緙。如今的燕青,身上並無繡花,總欠什麼的;但簪花吹笛,算是補償。

沒羽箭張清在水滸豪傑裡是個配角,他的出場主要是守護兩枚出色的兵器,其一是盾牌,牌中的虎頭用兒童的虎頭鞋,周圍是手繪的彩圖,牌的背後有橡筋環,可以套在手臂上。另一件兵器是纓槍,塗上銀色槍頭,如果武功不濟,就真個是銀樣蠟槍頭。他腰帶一袋石子,這才是他自己的武器。

水滸熊一共縫了五隻。同學中的小朋友都不知他們是誰,他們沒有看過《水滸傳》,也不出奇,原來連許多成年人也並不知九紋龍是何方神聖,這才使我驚訝,真不知該如何解說楊志臉上的字、燕青耳邊的花。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