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旅人

旅人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3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陰差陽錯的旅人

    文/富察延賀2013年03月01日

    胡晴舫總是在飛機上。薩特說過,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有一度我套用此語,說:胡晴舫不在巴黎,就在去巴黎的飛機上。這顯然是低估了她的智慧,但不會傷害了她的情感。因為她不是喜歡流浪的布爾喬亞女子,或扮演一個赴異地做文化美食考古的旅人,她尊敬這些旅人,但她自己不是。 然而在 more
 

內容簡介

  作為一個卑微的旅人,我沒有能力詮釋我旅行過的世界,我只能觀察、記錄、理解,試圖參與。我也清楚的知道:無論我是否安全抵達我的目的地,我都已經回不去了。

—胡晴舫

  香港中環的一位婦人,點了一杯熱咖啡和中式炸豆腐,配了一小碟辣椒蘸醬,作為她的下午茶。---你應該驚奇嗎?『香港是個國際化大都市,炸豆腐當然可以和著熱咖啡下肚』。我的朋友說。沒問題,我收起愚蠢的表情。

  胡晴舫看到這一幕,最後總結到:食物,成為最後一種辨識文化的方法。你對異質文化的容忍程度有多高,端看你對陌生食物的接受態度。

  火車進入巴黎市郊時,許多巴黎人跳馬背式的越過捷運票口。我的朋友滿懷浪漫的說,『瞧!法國人就是這樣自由不拘!』而胡晴舫看到的是:旅人帶著他的偏見上路,有些舊偏見被印證,成為真理;有些被修正,形成新的偏見。經由旅人的闖入,則影響了沒有離家的人們看待世界的態度——或,另一面的偏見。

  這顯然不是一本坊間常見的私人旅游記錄,而是透過旅行現象窺視本質,如詹宏志先生所評價的,是作者對旅行和旅人(包括她自己)的行為和意義加以反省的書。她表達了對時下流行觀念的質疑,也悲觀的認為文化在旅游市場裡逐漸櫥窗化,成為一種能夠媚俗的商品。所以,你不要忘記了,峇里島當地人,是因為旅人的闖入,才搖身變成舞臺上的演員。而我們還在大聲抱怨巴厘島為何喪失了淳樸的風情。

  旅行的本質是什麼?其實是他者眼光與自我倒影的彼此窺視,是日常文化與異國情調的互相挑逗,也是文化強弱和階級高低的權利關系。只是,本書用戲劇般的場景和精闢的話語輕鬆呈現。

作者簡介

胡晴舫

  她本身就是一個形而上的旅人。出生於台北,臺大外文系畢業後即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就讀戲劇學碩士。1999年移居香港。她一邊各地游走,萍蹤不定,一邊思考女性、現代性、都市等議題,一邊為兩岸三地以及新加坡的媒體專欄提供文化評論。

  已經出版的作品包括《旅人》、《她》、《機械時代》、《濫情者》、《辦公室》、《人間喜劇》等。

 

 

目錄

‧序:旅人之所見——詹宏志

‧我站在生活的另一邊
‧自己的城市
‧旅行作為一種榮耀
‧階級旅行
‧旅行,一種移動的方式
‧陌生的鄉愁
‧大家說英語
‧生活在他方
‧文化菜色
‧鏡頭
‧我看見,一個天堂島
‧婚禮與葬禮
‧這裡那裡
‧語言原味文化
‧偏見
‧他者的眼睛
‧旅人的眼睛
‧旅行家
‧月台疑雲 
‧達弗斯旅人
‧達弗斯民族
‧達弗斯建築
‧世界是用來生活的
‧疆界
‧流亡者
‧偷渡就像旅行
‧世界的中心
‧舊報紙
‧超時空連結
‧在異環境中旅行
‧如何不帶燻鮭魚旅行
‧城市與鄉間
‧旅行作為一種離開
‧不可告人的旅行
‧當旅行的終點是死亡
‧等待
‧機場
‧我們為何旅行?
‧我們還能夠如何旅行
‧盡頭

‧後記---我和我的小獵犬號

 

推薦序

旅人之所見

  胡晴舫的《旅人》,講的是關於旅行以及旅行的人,但更要緊的,是關於旅行者流離的眼睛所看見的別人與自己。

  旅行者離開家鄉的時候,正確的說,是他(她)第一次離家的時候,他(她)其實是一無所有的。他(她)所有的,只是「對世界的想像」,而這些想像,或者來自書本(也就是所謂的「知識」),或者來自於轉述(但奇怪的,這時候我們就改叫它作「傳言」了)。

  一旦出門遠行,他(她)的「想像」就要和「真實」面對面,產生一種交鋒、對質,更產生一種演化觀點,從而成為一種知與無知的「辯證關係」來。那個過程,也許我可以稱它是「當世界觀與真實世界相遇」……

  因為你對前方的世界一無所知,你所熟知的,其實是自己原有的世界,所以當你背起行囊勇敢向前之際,你其實是個「帶著家鄉去旅行」的人。

  我本來以為我是個輕便的旅人,只帶著一點換洗衣褲(我還帶了路上可以丟棄的舊襪子)、刮鬍刀和牙刷,以及一本旅行地的導遊書;但事實上,我帶著出門的遠比我知道的為多,我帶了一整箱「偏見」和「舊習」,以及一雙被自己來歷禁錮的眼睛……

  「嘿,這裡的茄子竟然是圓的。」

  「在日本,菜是冷的,飯是溫的,魚是生的。」

  「德國的女人胸脯大到她們拍麵包屑時,是拍胸部而不是拍腿上。」

  「在美國中西部,你可以開一天的車子看不見另一輛車子,景色也完全沒變,一片接一片的玉米田。」

……

  「物不自異」,這些奇風異俗,其奇其異,都是通過觀看者的「自身對照」得來的,可見我們雖然來到「異鄉」,但我們背負著一整個家鄉的「監獄」,我們根本沒有離開家呀。

  如果真是這樣,我們為什麼還要旅行?為什麼又給予旅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麼高的學習評價?

  可能是因為到了「回家」的時候,旅行者又「變」了,他(她)變得和原來不太一樣,有時候甚至連自己都未察覺。回來的旅行者,眼睛變得不太一樣,他(她)竟然不太適應他(她)原來已經居住多年的家鄉,他看到很多不順眼的事,忍不住把一些他鄉的事搬出來說……

  「穿越中越邊境,你就發現越南人是愛乾淨的,中國人是不講衛生的。」

  「你看看德國人,半夜無人時,他也要停下來等紅燈。」

  「那是一個真正法治社會的表現。」

  「在法國,每位工人也都能講一兩本他喜愛的書。而在義大利,賣肉的屠夫還能和你背誦但丁呢。」

……

  你旅行,你變了,你「帶著異鄉回故里」了,你已經不是那個原來的你了。

  奇怪的是,出國時你無法擺脫你的家鄉,回來時你卻無法融入你的故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胡晴舫在書中說:「旅人帶著他的偏見趕路,有些舊偏見被印證,成為真理;有些被修正,形成新的偏見。經由旅人的闖入,則影響了沒有離家的人們看待世界的態度---或,另一面的偏見。」

  我仍然可以說,這些偏見的否定和再肯定,是一種「進步」。回來的你「否定」原來的你,但回來的你「包含」原來的你,如同果實是開花的否定形式,但果實是包含開花的過程的,你不能繞過它。

  到了這裡,我們也才探觸到一點點旅行的真相,而且我們還只用了兩個數學變量,家鄉和他鄉;如果家鄉和他鄉都變成「複數」,那又如何呢?例如胡晴舫書中開宗明義說的「我總是在路上」,一個場景換過一個場景,一個思考基礎換過另一個思考基礎,如果「時差」是此地到彼地的「生理時間」調適現象,總在飛行的人又要以哪一個地點成為他(她)「時差」的基準點呢?

  或者,我另一個朋友的故事,她生在香港,先到台灣讀大學,又到美國讀研究所,回到香港工作,然後又嫁到丹麥去,一生充滿移動和困惑,她究竟要如何看待自己?在台灣讀書,她是個講話有口音的香港人;回香港工作,她看香港不順眼,朋友覺得她已經變成台灣人了;嫁到丹麥,她開始懷念在香港成長的一切。這就是旅行無止境的辯證,「地基」不斷移動的人,多了許多看世界的機會,但也失去站在某個「立場」的權利。

  觀看者如此,被觀看者又如何呢?早期讀西方旅行文學,對我而言是痛苦的。因為,通過別人的眼睛看自己,有時候是難堪的。他們所描述的那些落後怪奇,不適人居的蠻荒之地,有時候正是我們的家鄉。我們被迫看到另一面鏡子裡衣著襤褸的自己,不免也有點難堪,但對居高臨下、趾高氣昂的闖入者、偷窺者,也有一些不滿意和不諒解。有時候也不免學阿Q的口吻說:「我們家從前,比你們闊多了。」

  你看看我,本來要談胡晴舫的書,卻拉雜談到爪哇國去了。但這正是胡晴舫《旅人》的撩撥力量,她永無止境移動觀點的旅人之書,刺激你的思考停不下來。它本身是一本反省旅行意義及旅行途中所見的書,你不可能坐在那裡,呆呆讀著這本書,你的思緒早已動身,前往你不曾造訪之地。你,和她一樣,也想要苦苦追問,一切關於「行動」的意義。

—關於旅行的行上學以及胡晴舫的《旅人》  詹宏志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563216
  • 叢書系列:八旗人文
  • 規格:精裝 / 208頁 / 32k / 13 x 19 x 2.9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文化菜色
我坐在新加坡的一家法國餐廳裡;兩天後,又坐進另一家倫敦的印度餐廳。一個星期後;我來到巴黎的一間飯館,看了菜單,才知道他們供應泰國菜。

所以,一天下午,當我在香港中環的一處咖啡店,目睹一位婦人點了一杯熱咖啡和一盤又脆又香的中式炸豆腐,旁邊擺一小碟紅艷艷的辣椒沾醬,當作她的下午茶,我明瞭,自己一點也不應該大驚小怪。

當工業革命開始建造第一條鐵路的時候,信息開始流竄,區域開始互相模仿,人類開始移動,界限開始模糊;飛機緊跟著增快了移動的流通速度,加雜了族群的混合;而電話電報讓整個世界零時差地活在一起。

網路,給了最後的臨門一腳。
我們終於來到一個時代:膚色不再能夠指涉國籍,語言不足以涵蓋區域,服裝無以表達任何身份。
食物,成為最後一種辨識文化的方法。

你沒辦法指著一個黝黑膚色的人類,宣稱他或她是象牙海岸人,你卻可以指著檸檬魚,肯定是一道泰國菜,不用擔憂有人會在你的電子郵箱塞滿抗議信件。

每一個號稱國際大都會的城市,都必須提供一連串不同文化的餐廳名單,泰國菜、巴西窯烤、法國料理、印度口味、中國菜、日本菜……,以證明自己的確是個大熔爐,證明自己擁有豐富「文化」。你居住的城市多「國際化」,端看你有多少食物選擇;你對異質文化的容忍程度有多寬,端賴你對陌生食物的接受態度。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市,炸豆腐當然可以和著熱咖啡下肚。」我朋友說。沒問題。我收起我愚蠢的表情。
在這個逐漸人工化、幻象化、電子化的超現實環境裡,幾乎所有的有機物或無機物都可以被複製,被移植,被概念化。食物依舊牢牢連接著原始的物質環境,成為唯一真實的現實。

與物質環境緊緊相連接的臍帶,讓食物成為少數仍擁有地區限制的東西。你可以在美國紐約生產製造跟印度加爾各答一模一樣的建築物或瓷器或梳子或釘書機,可是你就是無法種植一模一樣的香料;即使你從印度進口或移植,你還是無法判斷在那種天氣下一個印度廚師究竟會灑下多少種香料,去刺激你的味蕾,讓你開懷大吃。你只能模擬,只能猜測,只能回憶。同理,你能在台北做出全世界最好吃的日本壽司,卻不見得是最道地的口味。

因為,最道地,不一定是最好吃。
透過電子圖像語言,你已經可以和你自己的Ota Benga(註一)直接作朋友,往舊金山觀賞大橋的落日,到米蘭名店購買一條褲子,不必使用你的身體也能經歷一切。但是,要吃一支北京糖葫蘆,活在電子世界的人們依然要返回物質世界,使用自己那碳水化合物做成的肉身,親身咬下一口。

我們的身體就是文化的記憶。我們就是我們吃下去的食物。今後,廚師不叫廚師了。請稱他們作「文化工作者」。
(註一):二十世紀初,被美國人帶回紐約的非洲土著。

會員評鑑

2.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0
|
2011/01/23
這本書看似旅遊文學,實則上是本散文集。作者以旅人的角色去探討旅行本質的意義,書中寫道\"旅行是種移動方式\",時下衛星科技,有什麼地方是地圖上找不到的,網路上google的?科技使人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只消一點,包羅萬象無一不赤裸裸地呈現在眼前,然人的心靈卻愈發空虛...
書中還特別提到現今最會旅遊的人──達弗斯民族,以幽默的口吻塑造這些人對於旅遊的無一不精,是我覺得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而其他的篇章如〈不可告人的旅行〉〈旅行做為一種離開〉〈我們還能夠如何旅行〉都細膩描述了旅人的感受。也許\本書是作者的一方說法,但我覺得他與我心中的旅行相去不遠,感受至今餘味猶存...。
展開
user-img
1.0
|
2010/10/16
實在忍受不了作者那種以看偏別人的旅行方式來抬高自己的行為。在胡女仕眼中其他旅人都是慮淺,虛偽,庸俗,低階位的。 沒有人像她那樣能真正領略到旅行的憂鬱。在我所閱\讀到的篇章中,找不到半點有關作為旅人的樂趣。有的只是作為旅人的失落,還有的是批評其他旅人在旅行中錯過了甚麽...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