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季_加碼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新版)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新版)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New Edition, 2006)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12月1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民族主義研究的必讀經典

  《想像的共同體》自1983年問世以來,不但使學界對民族與民族主義課題的思考角度產生哥白尼式的徹底翻轉,其深刻影響也廣及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各個領域。除了被譯成三十一種語言出版之外,甚至成為一種近乎教科書的作品,遠遠超乎作者的預料。

  安德森從文化內涵的改變與印刷資本主義的興起來探討民族主義的源起,並辨析民族主義在美洲誕生,被歐洲的群眾運動挪用,被帝國政權吸納,再到亞非兩洲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反帝國主義抗爭的數百年過程。

  此次中文增訂版收錄了安德森於2006年新添的一章,概略檢視了此書所造成的影響,並探討此書在世界各地的出版與反應情況;另外更收錄了2003年作者兩篇關於臺灣處境的研討會講稿,以及譯者訪談這位學術大師的深情記敘。

作者簡介

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

  係康乃爾大學國際研究Aaron L. Binenjorb講座教授,為全球知名的東南亞研究學者。除《想像的共同體》外,還著有《比較的鬼魂:民族主義、東南亞與全球》(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 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革命時期的爪哇》(Java in a Time of Revolution)《美國殖民時期之暹羅政治與文學》(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n Siam in the American Era)《語言與權力:探索印尼之政治文化》(Language and Power: Exploring Political Cultures in Indonesia)、《三面旗幟下:無政府主義與反殖民的想像》(Under Three Flags: Anarchism and the Anti-Colonial Imagination)。

譯者簡介

吳叡人

  臺灣桃園人,台大政治系畢業,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客座助教授,現任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專攻比較政治(民族主義、殖民主義、國家形成與轉型正義)、政治哲學、台灣近代政治史與政治思想史、日本近代政治史與政治思想史,現正進行台灣左翼傳統之研究。

 

目錄

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 / 吳叡人

第二版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文化根源
第三章 民族意識的起源
第四章 歐裔海外移民先驅者
第五章 舊語言,新模型
第六章 官方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
第七章 最後一波
第八章 愛國主義和種族主義
第九章 歷史的天使
第十章 人口調查、地圖、博物館
第十一章 記憶與遺忘
旅行與交通:《想像的共同體》的地理傳記
譯後記

附錄
帝國 / 臺灣
曼谷遙寄
黑暗之時,光明之時 / 吳叡人

參考書目
索引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352077
  • 叢書系列:近代思想圖書館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帝國╱臺灣
在這場演講的開端,我必須先承認我感到緊張而尷尬。我確信在座各位大多已經知道,儘管我出生於昆明,而且我的父親能夠流暢無礙地聽、說、書寫以及閱讀中文,但是我本人對於中國、臺灣、日本卻極端無知,而且也不懂這些地區的語言。因此之故,我希望各位能夠諒解我在以下的發言中所犯的錯誤,以及所做的種種預設。以下我想提出的看法的靈感,得之於兩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近年來在歐洲、北美、俄羅斯、中東等地學術界對「帝國」這個概念,以及對於約略從1750 年至今這段時間內各主要的世界性帝國的實踐經驗之比較,重新產生了興趣。這種對帝國的興趣有部分是衍生自近年來歷任美國政府的作為,以及如何將美國這種洋洋自得的全球性支配加以理論化的問題。有些保守的美國學者現在對美利堅帝國的理念──他們指的當然是良性的帝國──公然引以為傲,以為這意味著美國在國際地位上的上升。另外還有部分則是衍生自民族主義的目的論式的威信(teleological prestige)的普遍衰退。●1

在超過一世紀以上的時間之中,民族主義一直被廣泛地視為人類邁向後帝國時代的一個嶄新的、更美好的、更和平的世界的一大步。然而誠如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在他的著作當中所呈現的,民族主義成為普世規範的二十世紀,無疑地也是人類史上最充滿暴力的、最具毀滅性的世紀。從這個觀點之中,出現了一種將帝國美化,而且在某些地方,甚至還對帝國感到懷舊的思考傾向。在那些現在已經變成小國,但是曾經是世界級大國的歐洲國家當中,這種傾向最強。最好的例子是英國與法國,以及俄羅斯──如果我們將它視為歐洲的一部分的話。不過,在中國這種傾向也越來越明顯可見了。在那裡,大量的知識和國家宣傳現在被專門用來歌頌那些在三十年前還被蔑視為殘暴剝削的壓迫者的帝王。如果在未來的二十年當中,我們在日本也看到對舊日本帝國的某些面向越來越公開的讚美,我也不會感到太驚訝。

特別是在當「全球化」的學術流行在知識上的動力開始枯竭的時刻,這種對帝國美化與懷舊的現象,不論就歷史或當代的角度而言,確實都是饒富趣味的。我靈感的另一個來源,是我的朋友吳叡人最近寫的一篇關於臺灣民族主義的起源與發展的傑出博士論文──我相信這篇論文很快就會被出版的。這篇論文當中的一部分,對於在1868年到1945年之間出現的日本帝國的特殊性,做了高度複雜細緻的討論,而且這個討論,同樣也是在比較的脈絡中進行的。

不管對哪一種的歐洲人而言,最初,而且最偉大的帝國,就是羅馬帝國。在它的全盛期,羅馬帝國的領土延伸四千英里以上,涵蓋了從今天的蘇格蘭南境到今天的埃及最南端,以及從今天的大西洋岸的摩洛哥到波斯灣與裏海之間的地域,並且控制了整個廣袤的地中海的周緣地帶。這個帝國也以各種不同的形狀和大小,從西元一世紀初開始持續存在,一直到十五世紀中葉為止。在歐洲,從來沒有出現任何堪與羅馬帝國的遼闊疆域與穩定性相比擬的其他國家或政治體。然而,認為羅馬帝國既然是一個「帝國」,因此必然擁有一個「皇帝」的這種想法,其實是在羅馬帝國這個實體本身已經出現而且存在很久之後,才開始發展出來的比較晚近的思考方式。

這種思考方式也反映了歐洲思想之逐漸趨於抽象化,以及形式化羅馬法的驚人發展所產生的,至今仍然極端強大的影響力。不過,在古拉丁文裡面,我們或許可以說impeirum這個字──也就是「統治」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是用小寫表示的,而且附屬於用大寫表示的Imperator──統治者本人──這個字之上。一個特定的Imperator只要活著就不會變更,但是他「統治」下的疆域卻隨時可變。Imperator 這個頭銜在今天被翻譯成「皇帝」(Emperor),但它最初意指軍事的統治者──事實上和日文所謂「將軍」差距不遠。(羅馬帝國的)第一個君主奧古斯都(不稱王而)採用了這個頭銜,以表示對羅馬的共和主義傳統的敬意,因為在他之前的數世紀中羅馬從未有過一個「王」(rex/king)。因此從起源而論,Emperor是王(king)的對立面。

然而在奧古斯都死後,他的子孫將他神格化,而時日一久,Emperor遂逐漸開始意指較任何王都要偉大崇高的半人半神的統治者(即今天所謂的皇帝)。而事實上,在羅馬皇帝的統治下,特別在今天的中東地區,確實存在為數眾多在位的王,而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皇帝這個關鍵性的身分於是變成一種特殊的超級國王(super king)的地位。每一種歐洲語言當中都有意指「王」的語彙,但是在這些語言當中我們卻完全找不到相當於「皇帝」的本地語彙。要發現這個字我們非到拉丁文去找不可。

此外,想成為皇帝,而且讓這個地位被接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法國要到1804 年拿破崙稱帝才有第一個皇帝,而英國則要等到十九世紀後半的中期,當維多利亞成為印度女皇之時。當國際傳播與競爭與日俱增─尤其是進入十九世紀之後,「皇帝制」(emperorship)遂擴散到全球各地。 中國人或許尊崇獨一無二的「天子」,但是只要出了中國境外,這個稱呼就變得讓人無法理解或者很可笑。日本人或許尊崇天照大神後裔的天皇,但是一旦出了日本境外就從來沒人聽說過天照大神,而且就算有人聽過,他們也只會覺得這是怪誕的迷信。在世界上國王仍多如過江之鯽的年代,面對著中國或日本的統治者有可能成為(眾多國王當中的一員的)中國國王或日本國王的可能性之時,中國和日本的領導者們堅持他們的統治者非叫做皇帝不可。(與此相同的身分意識,炮製了那個更滑稽的「大元帥」(Generalissimo)──不只是元帥而已──蔣介石。)●2暹羅、波斯、尼泊爾和埃及可就沒法這麼幹了──在國際上,他們的統治者只能維持著國王的身分。

會員評鑑

4.5
7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4/05/26
樓下那個打著民族主義到處侵犯他國的人民,新疆,西藏,台灣都不是你們偉大中國的一部分。不管從血緣還是情感論。
請停止你們一廂情願的想像。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2/11/09

雖然出版已有段時日,但仍然是現今研究民族主義的必讀書籍,吳叡人老師的翻譯也很優質,非常推薦給對此領域有興趣的人。
展開
user-img
1.0
|
2022/10/12

民族的認知若認為是後天社會的建構,這是白板論,而白板論已被證實沒有科學依據。

中國自古即有華夷之辨,演化論學者認為民族主義是長期演化出來,具有環境適應的功能的。
展開
user-img
Lv.6
4.0
|
2021/07/13

作者出生於民國時期的昆明,是東南亞研究學者,此書嘗試回答什麼是民族和民族主義。首先,此書與同類書籍不同的是,作者主要以東南亞和美洲的例子來說明,論證時引用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文學、語言、宗教、歷史和統計,用以說明民族的認知和建構是在近代如何形成的,而且反過來影響歐洲帝國的民族運動。由於資本主義、印刷術以及西方帝國的介入,制造了一個又一個有語言文字範圍的「我們」、具同時性的意識的民族,據作者指出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現象。其次,當時的歐洲帝國為了鞏固其政權,在十八世紀中晚期想方設法在本國建立其「官方民族主義」作為第三波的民族主義,當中包括利用某種語言定為國語的政策,來回應來自美洲殖民地和歐洲民眾的第一和第二波民族主義,作者視此為抄襲。作者論證由小說、書本到報紙等在近代出現的印刷媒體催生了近代的民族意識,令人想像自電腦和互聯網發達以後,會否像以往的印刷品一樣,在廿一世紀建立新一波民族運動成為充分條件?而反過來,會否脇迫官方在未來製造新一波的「官方民族主義」反動?此外,作者更以語言、地圖、人口統計和博物館作為例子,說明來自歐洲的殖民者一方面想像和書寫殖民地的故事,另一方面意外地反被這種知識和分類製造了反殖者,因此作者認為在殖民地長大、懂得雙語的二十世紀知識份子,借歐美經驗壯大反殖民的力量,又是一個的歷史諷刺。
展開
user-img
Lv.1
3.5
|
2019/10/29

內容當然是無可挑惕,吳叡人大師的翻譯也非常到位。不過印刷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我這本為什麼沒有導論&第二章的部分?我需要一個解釋!!!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馬可孛羅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5折、雙書82折|【天然讀立】不畏惡典,就讀經典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上誼全書系_領券折50
  • 時報暢銷展
  • 知遠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