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成長中的亞洲與日本的定位
◎各國攜手共同成長的亞洲經濟圈
亞洲地區的經濟型態,已從由日本一個唯一強國引領其他國家成長的雁行型模式,轉換為中國、印度、韓國、台灣、香港和東南亞國協(ASEAN)等各國充份利用本國的特色,以水平交往或垂直交往的合作模式,贏得超速成長的模式:當中國和印度成為市場主力後,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就成為資本或技術來源的主力;東南亞國協的東南亞國家則要活用這些接收的資本與技術,成為提供產能的地區。
造成如此演變的最強後盾就是:二0一0年到二0一五年期間,即將打破關稅壁壘的AFTA(東南亞國協自由貿易協定)、亞洲地區各國之間實行的FRA(自由貿易協定)與EPA(經濟合作協定)。亞洲地區各國從現在起到十年之內,將會有很多商品都適用零關稅法則。這麼一來,從中國流通到東南亞國協各國或印度、東南亞國協各國流通到中國或印度、印度流通到東南亞國協各國或中國的半成品產品、工業製品等等,就可以自由交易。日本、韓國、台灣為了讓這些交易成功,必須提供技術與生產財。各國不再是獨自埋頭苦幹,而是要相互合作提攜,才能加速經濟成長。
因為各國障礙的關稅壁壘消失不見了,結果導致各國要拿出真正的競爭實力來打拼。因此,亞洲各國在合作協調之餘,彼此的競爭也更加嚴苛了。不過這樣的結果絕對能提升亞洲整體的產業競爭力。
但是中國,不僅吸收了日本的資金,亞洲各國大量的轉口資金、最後產銷資金都被它吸收了,它將成為活絡亞洲經濟的最大原動力。加上今後印度也將加入這個市場行列,尤其是地理位置與印度鄰近的東南亞國協各國,將因印度的抬頭而直接受惠!中國與印度的市場大幅成長,為亞洲的經濟成長確實貢獻頗大。
一九六五年成立的亞洲開發銀行(ADB),在它的成立宗旨中就寫下了這樣的目標:「the harmonious economic growth of the region as a whole」(亞洲各國互相協調合作,謀求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成長)。不是只為個別國家謀利,而是要彼此合作促進整體的成長(as a whole),亞洲各國所期待的成長模式正在實現中。
◎扮演「成長橋梁」角色的ASEAN東南亞國協
以東南亞國協各國接受國外資金(以日本為主)直接投入國內產業而獲得驚人發展,在一九九0年代中期以後,因中國勢力抬頭,面對大量的產業投資額而感到傷腦筋。政治局勢不穩的印尼和菲律賓、為勞力來源不穩而苦惱的馬來西亞,直接投資方面已面臨停滯狀態。但另一方面,擁有優秀人才與穩固基礎建設的新加坡、勞力來源豐富且零件產業市場佔有率大的泰國,以及最近才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國內經濟狀況獲得控制的越南,海外的資金不斷挹注,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即使同為東南亞國協的一分子,但海外資金的投入青睞度,則有明顯的差異。
尤其是湄公河流域的泰國、越南,還有寮國、柬埔寨、緬甸與中國雲南省所組成的大湄公河經濟圈(Great Mekong Sub-region,簡稱GMS),在全球的注目度越來越高。日本早在一九九0年代開始對於大湄公河經濟圈的開發,就已投入極大的心力。亞洲開發銀行對於這個地區的基礎建設投資,也提出十年將投入一百億美元以上的計畫。因為戰爭或內戰等因素,成為全亞洲發展最慢的地區,在以日本為首的各國支援下,也將寫下美好的經濟成長前景。
泰國在前首相塔克辛的主導下,積極展開自由貿易協定策略,譬如與中國、印度締結合作條約,這對於振興貿易做了極大的貢獻。擁有強大零件製造能力的泰國,今後將不只是日、美、歐等先進國家的生產基地,也將成為中國、印度等龐大市場的生產基地,它的重要性是日益增強。泰國的都市人口比例不到三成,在農村地方一直都存在著豐富的勞動力。
此外,擁有八千萬人口,尤其以年輕勞動人口所佔比例最高的越南,注目度也不斷提高。二00六年底越南已經加入WTO,與外資有關的各種國內法規也在整備當中。越南與中國華南地區可以陸路相通,由越南北部到中國廣東省,只要兩天路程就到了。廣東省地區人事費用逐漸提高,需要大批勞力的工程已經很難招募到員工。今後,一向被視為是廣東省零件進口區的越南北部,今後將會大量設立工廠。
以越南為中心的華南經濟圈大湄公河經濟圈之間,互補式的分工合作體制成立的可能性極高。大湄公河經濟圈很有希望成為中國或印度等的亞洲市場製品供給基地。亞洲市場的成長促使大家投資大湄公河經濟圈,換言之就是,這個大湄公河地區,將成為亞洲區經濟成長的重要橋梁。
◎消費市場也在成長
在經濟持續高成長的亞洲地區,以都市區域為主,人民的購買能力也跟著提升。此外,在眾多亞洲國家中,屬於高所得的兩成人口,他們一年所賺的錢是國家總所得的一半以上。高成長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有向富人集中的傾向。在觀察亞洲的消費市場時,不能將重點擺在平均值(其實符合平均值範圍的人是沒有的),而是要將重點擺在擁有財富的高所得者人數。
預測亞洲主要國家的高所得者人數,發現在今後的五年裡,中國將增加四倍人數,印度甚至多達十倍。當然人口數越多,高所得者也就越多,亞洲地區不只是工廠基地,還是一塊擁有強大消費能力的市場所在地,尤其是人口數多的國家,今後將會更耀眼。
另一方面,中國已經變成此型態的國家,因為隨著經濟成長率的提高,國家財富都集中於高所得族群,當經濟持續高成長時,貧富差距也就更加擴大,於是就會衍生出各種社會問題。印度因為民主化演進的關係,為了獲得大票倉的農村人民支持,只要降低經濟成長效率,讓國家的資金能在農村地方有所建設。如果只從經濟成長的觀點考量,集中投資都會區所獲得的成果會比投資農村地區好,但是如果從民主化觀點來看,這樣是行不通的。從這個層面來看,今後中國也將步印度後塵,必須多在農村地區投資。
再根據我們的分析,高所得族群人數增加的現象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的情況,而是只出現於跨國的廣大亞洲地區。而且乘隙一個共通性,這些亞洲地區新興的消費族群,都集中於20~30歲世代的年輕族群。不論是在中國或其他亞洲國家,高所得族群所佔的比例以年輕世代最高。這些接受新式教育,擁有技能與知識於一身,在外商企業任職的年輕人,薪資所得遠比他的父親:40~50歲世代的人還高。換句話說,想在今後的亞洲消費市場取得競爭優勢的話,必須多向亞洲的年輕世代做品牌宣傳訴求,而且商品的前衛性與設計性一定要有獨特感,才能獲得年輕世代的青睞。
◎不斷壯大的中國所隱藏的危機
中國正與海外各國激烈競爭,而在國內,地方政府、企業之間,也一樣面臨激烈的成長競爭。這些內部競爭成為中國成長力的泉源,這股勢力越來越激烈。也就是說,中國這個國家的成長暫時不會停止。
中日經濟兩國的經濟規模,在今後的十年裡有可能出現逆轉現象。到時候中國沿海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達到一萬五千美元,與韓國和台灣並駕其驅,擁有這個收入水準的人口數將有兩億人。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看在日本眼裡,感想真是錯綜複雜,不過十年後的亞洲經濟中心,已經確定是在中國。
但是,日本所扮演的功能並不會因此就顯得弱勢。反而因為中國越重要,日本扮演的角色也越形重要。美國已經面臨這個事實了,歐洲各國也為對中貿易赤字的問題而苦惱,不管是政治或經濟各方面,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愈趨複雜。看似與中國有著友好外交關係的俄羅斯,也對中國的崛起抱持著強烈的警戒心。東南亞各國和印度對於尚未民主化的鄰國變得如此強大,也深感不安。中國自己也明白,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也該與世界各國取得協調的關係。中國與歐美各國一直都維持良好關係,同樣地,歐美各國也在調整他們與中國的關係,因此,將會比以前更看重他們與日本的關係吧!中國對於日本很難能夠採取強硬策略,反過來說,因為情勢所逼,使得中國必須與日本維持良好的關係。
另一方面,從企業經營觀點來看,往後十年的中國,固然能提供眾多的成長機會,但同時也處處充滿危機,不得不更謹慎行事。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成長速度太快了,在風光的背面,所得差距大、資源、環保等問題都將一一浮現檯面。中國政府如果能趁現在財政充裕、政治安定的時候考慮改革的問題,也許很多問題都能夠獲得解決。但是,這些改革可能會讓經濟成長出現短期停滯的局面,因此,如何調解要求經濟成長與認為改革為優先的族群之間的利害關係,這可是需要高度的政治能力與智慧。如果調解失敗,中國就真的陷入危機了。如果沒有進行調解,就算經濟在短期內能夠獲得成長,但長期看來,一定會出現各種破綻。
對於中國的將來,有很多專家看法悲觀。但是,早在這些專家提出指責之前,中國政府本身就已經瞭解自己的問題所在,也努力在克服這些問題。對日本來說,不是要冷眼旁觀,在一旁唱衰中國的未來,而是要想辦法如何給予協助,讓中國今日的努力能夠成功,不要成為泡影,關於這方面的議題更是重要。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只有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日本以及亞洲整個地區的經濟才能夠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