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小時候生活在新竹縣關西鎮的鄉間,宿舍後面就是國民學校,該校校園有兩段,上段是個大操場,操場邊是竹子與以龍眼樹為主的混合雜木林。想起孩提時代與竹子的接觸,大多是利用竹子中的觀音竹和火吹竹,我們常以火吹竹或桂竹製作水槍、竹馬、竹蜻蜓;把觀音竹竹稈製作成竹槍,並以朴樹果實為子彈,沒有朴樹果實時,改用軟紙浸水然後揉成小團粒當子彈,有時比朴樹果實還響、還痛。
外公在竹東有間桂竹竹材加工廠,主要的加工產品是竹籤,在尚未上國小、以及上國小之後的每年寒、暑假,我們全家會從石光或關西步行到竹東玩一段時間,那時最喜歡看工人鋸竹段、剖開竹子、劈竹籤、再用特製的小鉋刀把竹籤刨圓。回想過去,除了在唸大學時還曾鬧出採綠竹筍的笑話之外,孩童時採桂竹筍的趣味至今難忘。
長大唸高中以後,因暑假期間參加「軍中服務」,較有機會到縣內各地營區走動,也接觸到處處有竹的鄉間風光;大學畢業後服預官役,先在鳳山步校受訓,天天與南部一帶較普遍的大型叢生竹為伍,「不能一日不見此君」;及至退伍任職臺灣省林業試驗所,更發現竹子的身影全臺到處都是。只是直到1979年得到農委會委託的計畫,正式踏入竹子的世界之前,從沒有想到過要去探索竹子的「真相」。自從開始研究孟宗竹林相改良、更新的方法之後,「不得不」隨時埋首翻找有關竹子的文獻,這才發現研究竹子只要植物學根基好,有植物遺傳學和森林生態學的概念即已足夠,並不需要高深的學問,很適合不學無術的著者本人,也才知道竹子的世界裡,「原來如此」竟是這麼多,奧妙無限,一頭鑽進去之後,竟也不能自拔,直到2000年屆齡退休,整整「著火入魔」了21年。現在也已知道小時候使用過的觀音竹原來就是蓬萊竹,火吹竹就是火廣竹。
由上述這段歷程,大致可以了解到,竹子實際上是到處「與你同在」,只是因為太過普遍、太容易看到、接觸到,甚至食用它的竹筍、利用它的竹材,反而容易被忽略,除非刻意去「鑽牛角尖」,有意去了解竹子,否則竹子對你永遠還是「竹子」而已。
在研究竹子的過程中,感覺到最為欠缺的就是竹類圖說之類,以及能夠讓人「看圖識竹」的文獻或是出版物,筆者本身並不是竹類分類學家,所以在碰到一些識別上的難題時,當然需要有圖說供為參考。以當時對臺灣的竹類而言,只有大師林維治先生在林業試驗所發表的幾本報告。筆者非常羨慕日本的竹類研究人員、對竹子有興趣的人士,能有那麼多精彩的竹類彩色圖誌,供他們去與竹子互相認識並且做朋友。
有感於此,筆者早在竹類研究期間,即已規劃「臺灣竹類圖說」之類的書冊出版,無奈能力有限,一直拖延下來。屆齡退休之後,深知「餘年無多」,乃不辭拙劣,參照諸多先進之業績,加上筆者自身往年所拍的照片湊合成這本圖誌,希望能提供給對竹子有興趣的人士翻閱參考,更希望這本拙著能拋磚引玉,期望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精美的圖冊出現,則愛竹人士幸甚,臺灣竹產業幸甚!是所至望也。
本圖誌之能夠完成、付梓,首先要感謝前農業委員會森林科科長林文鎮博士,因為他在筆者獲得博士學位回國之後,交給筆者「孟宗竹林林相改良」計畫,筆者才有真正接觸竹子的機會,且讓筆者沉浸於竹子的世界至今欲罷不能;還有就是筆者的賢內助沈貴美女士,因為有她相夫教子,精明地處理家務,使筆者不但沒內顧之憂,而且經常關心撰寫工作的進度,才有今天本圖誌的誕生。最後,要感謝的是晨星事業群,因為他們找上筆者,本圖誌才得以有「見天」的一天,當然還有以前就職時共事過的伙伴們,對於這些人士,筆者在此一併由衷表示感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