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台灣的品格:進步國民的素養與智識

台灣的品格:進步國民的素養與智識

  • 定價:500
  • 優惠價:945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40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65位人生旅程中的先覺,引導您邁出躋身優質「一國之民」的第一步。

  (依目次中的分類排序)
  莊萬壽 黃文雄 葉治平 范文芳 李敏勇 彭瑞金 李勤岸 曾貴海 蘇振明 顏綠芬 陳郁秀 黃根深 林昶佐 李應元 高俊明 趙天儀 鄭兒玉 許雪姬 薛化元 張炎憲林玉体 林慧瑜 鄭正煜 簡余晏 呂一銘 王景弘 盧世祥 蔡滄波 鄭昆山 謝清志  謝淑媛 陳春生 許世楷 施正鋒 李酉潭 曹長青 陳茂雄 李永熾 陳育青 戴正德  蔡丁貴 尤美女 謝若蘭 林琇梨 陳延輝 卓春英 蕭聖鐵 王塗發 陳博志 龔明鑫 黃天麟 劉斌碩 陳重信 洪慶宜 紀國鐘 吳岸明 黃界清 廖述宗 莊佳穎 陳錦生林哲夫 蔡明憲 蘇進強 賴怡忠 楊黃美幸

  一個進步國民必須要有自主性的思考力、前瞻性的視野與有信心的行動力。所有的這些特質僅能孕育自良好的素養與寬廣而能活用的智識;而這些素養與智識都建基於對過去、現在與將來在文史、法政社經,以及科技等領域的正確認知。對一般國民而言,這些智識並不需要深奧,但一定要正確。

  本書所收錄的65篇文章與15篇深度導讀,即可幫助您累積正確的智識。從15個不同的知識領域邀集的65位專家學者,從我們立足的土地的觀點提供您需要的資訊,幫助您培養出有自主性的思考力、有前瞻性的視野與有信心的行動力。

  由此,擁有健全的素養與智識的國民將塑造出台灣的品格;優質的台灣品格可提供全體國民一個正常而安康的社會。所有的國民都有責任培育良好的素養與寬廣而能活用的智識。

  本書對您參悟優質、進步的「一國之民」的領域有很大的助益。

作者簡介

李學圖

  台灣台北市人。美國密西根大學(Ann Arbor)交通工程碩士,西密西根大學公共管理學博士。曾任密西根州政府交通部交通工程師、系統開發經理(Systems Development Manager)、資訊處(Engineering & Scientific Data Center)主管、管理評估(Office of Management Assessment)主管、密西根大學(Flint)兼任教師。著作多在資訊科技評估與轉移及工程管理。

  退休後,致力於台灣意識相關議題的探索。2007年9月出版《孕育台灣人文意識──50好書》(前衛),2007年11月與16位在台作家學者完成「評選最能提升國民素養與國家認同的100佳作」。2010年3月完成編著《台灣的品格──進步國民的素養與智識》,參與專家學者共65人。曾任台灣人公共事務會委員、分會長,全美台灣人權協會祕書長,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理事及研究組召集人。

 

目錄

序一開拓知識與教養的視野,邁向台灣自由之路的新境∕李敏勇
序二國家藍圖的建構與實踐∕張炎憲
序三台灣文化的立與中國文化的破∕莊萬壽
序四台灣土地站在同一邊∕鄭邦鎮
自序

第一章 在文化領域
文化的導讀
莊萬壽:理性精神與公民意識
黃文雄:如何培育近代國民
葉治平:台灣民族的形成與文化的特殊性
范文芳:看出中國文化的虛華,起造台灣文化的工程

第二章在文學領域
文學的導讀
李敏勇:文學魂,精神建構,文化力,形塑正常而安康的國家
彭瑞金:從公民養成觀點建置文學教育
李勤岸:寫予未來台灣國民的一張批──關係台灣語言、文學、文化的素養
曾貴海:台灣人的人文旅路

第三章在藝術領域
藝術的導讀
蘇振明:台灣人的文化觀
顏綠芬:從音樂中追尋台灣靈魂
陳郁秀:台灣藝術文化的核心價值
黃根深:認識「台灣美術」
林昶佐(FreddyLim):把台灣的文化厚度轉為個人的創作高度

第四章在人文領域
人文的導讀
李應元:教養的力量
高俊明:理想的台灣國民
趙天儀:做一個現代公民
鄭兒玉:如何克服天生奴才心態?

第五章在歷史領域
歷史的導讀
許雪姬:如何成為一個具有歷史意識的台灣人
薛化元:追求台灣文化主體性的歷史意義
張炎憲:台灣國民應有的歷史素養

第六章在教育領域
教育的導讀
林玉体:國家正常化的台灣教育交響曲
林慧瑜:從台灣主體教育之觀點談國民應有的素養與智識
鄭正煜:台灣本土教育的美感與力學

第七章在媒體領域
媒體的導讀
簡余晏:中國正以文宣媒介企圖不戰而取台灣
呂一銘:國家認同歧異成了戕害新聞專業的元兇
王景弘:一千個「為什麼?」
盧世祥:破除新聞媒體的障蔽
蔡滄波:台灣國民應有的知識──電視新聞篇

第八章在司法領域
司法的導讀
鄭昆山:現代化國家的基本核心價值思維
謝清志:以人權知識對抗司法惡勢力
謝淑媛:台灣國民應有的法律知識

第九章在政治領域
政治的導讀
陳春生:台灣主權與台─中關係
許世楷:新生國家理論概要
施正鋒:台灣人應該要有起碼的政治知識
李酉潭:台灣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的關鍵
曹長青:不要「西瓜偎大邊」

第十章在社會運動領域
社會運動的導讀
陳茂雄:扮演國家的主人
李永熾:做個獨立自尊的主體人
陳育青:願同弱小鬥強權
戴正德:了解母語的重要
蔡丁貴:「非暴力抗爭」的公民運動

第十一章在兩性族群領域
兩性族群的導讀
尤美女:以萬物共生平等的慈悲,提升視野
謝若蘭:從性別主流化建構性別平權的台灣
林琇梨:台灣女性應有的胸懷──從家庭到社會
陳延輝:認識台灣的族群關係、促進族群和諧、發揚族群文化
卓春英:社會福利權的保障

第十二章在經濟族群領域
經濟的導讀
蕭聖鐵:百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動力
王塗發:台灣國民應有的經濟觀
陳博志:支配台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定理
龔明鑫:全球化及後金融海嘯時代下台灣經濟戰略定位
黃天麟:中資對台灣金融之衝擊──開啟「台灣版金融海嘯」

第十三章在環境保護領域
環境保護的導讀
劉斌碩:從地理環境觀點談起
陳重信:咱的台灣,環保何去何從
洪慶宜: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落實民主制度

第十四章在科技領域
科技的導讀
紀國鐘:台灣科技產業之成就與發展趨勢
吳岸明:從太空看台灣
黃界清:能源科技與台灣
廖述宗:“ Biotech Success, a Dominant Factor for Taiwan’s Economy Growth, is Dependent on Creative Basic Research,Democracy,  Ethics and Honesty”
廖述宗∕莊佳穎:生物科技是台灣經濟成長的致勝關鍵
陳錦生:生物科技的倫理素養

第十五章在國防與外交領域
國防與外交的導讀
林哲夫:柔性國力
蔡明憲:了解國防與外文的目標
蘇進強:台海安全是亞太區域和平的保障
賴怡忠:從國際外交的觀點
楊美幸:新時代外交工作之體認與實踐

致謝

 

推薦序

開拓知識與教養的視野,邁向台灣自由之路的新境 李敏勇 (詩人、評論家)

  邁入新世紀的2000年夏天,我曾以「一個詩人的心靈之旅和時代見證」為副題,出版了《彷彿看見藍色的海和帆》以及《漫步油桐花開的山林間》兩本隨筆集,收錄二十世紀末的大約120篇文章,觀照了台灣的自由之路發展情境。

  那時際,民進黨政府執政,但轉型正義並未實現。新政權,舊體制,權力敵意的對峙極為嚴重。新政治並沒有出現。外來的中華民國由在地產生的政黨經營。事實上,並沒有克服國家的病理:殘餘、虛構、他者性。

 我的心靈之旅和時代見證,交織著詩和政治,是我見證詩學的實踐。《漫步油桐花開的山林間》收錄的一篇〈路〉,談到社會學家華倫道夫(Raef dahrendorf 1929-)以四封寄到華沙的信寫成的《新歐洲四論》,並以他引述的東歐巨變得以成功的見解為鑑。

  「儘管共產主義專政化,但他們並沒有去除『國民』(Citizen)和『公民』(Civic)這樣的詞彙,因此『公民權』(Citizenship)和『公民社會』(Civic Society)能夠存在,並成為自由的明燈。」

  華倫道夫認為真正的道路是自由之路,三個支柱是「民主」──以非暴力更換政府的制度;「市場經濟」──供需兩種力量的自由發揮;「公民社會」──建立在公民權的自主團體多元並立。

  對於這樣的觀點,我提及:「我們國家的重建運動,是不是也應該建構這樣的支柱?在以選舉來進行革命(Revolution)時,有一個語字:『Refelution』很有意思,它實際是改革(Reform)或重建(Re-form)的意思。」

  台灣的新的道路,也就是台灣的自由之路,應該建立在這樣的願景上。我並以自己的〈如果你問起〉這首詩的結尾,「為美麗島嶼∕踏出希望的旅程∕為美麗國度∕踏出重建的道路」,作為這篇隨筆的結尾。

  這一直是我的願景。如果問我為什麼介入政治,這會是我的回答。以一位詩人身份,我在為改變中國國民黨統治的2000年總統大選的文化政策白皮書裡,以「近現代公民意識」和「文化生活志向」為兩大主軸的相關提案,懷抱的就是走向自由之路新國家的知識與教養的形塑。

  不無遺憾的是,台灣的政治改革運動以選舉為主要形式,對於國民近現代公民意識養成和文化生活志向的培育,並不那麼重視。這也是我曾憂慮的我們國家的重建運動缺乏文化肌理深度與厚度,不能像1980年代末的東歐諸國:幾乎毫無例外的在一次選舉就改變了共產黨統治。

  這幾年來,看到在美台灣學人李學圖,風塵僕僕往來於美國與台灣,為推動台灣國民人文閱讀而努力的形影。2007年,他推動的《孕育台灣人文意識50好書》(前衛),以50位國內外作家、學者、意見領袖共同推薦的50本包含文學、歷史、傳記、論叢書籍,展現了他致力的文化運動。他的新成果《素養與智識──以助台灣邁向正常而安康的國家》出版之際,索序於我,讓人感動他的熱誠。

  《素養與智識──以助台灣邁向正常而安康的國家》是李學圖新編著的一本書,他以「文化」、「文學」、「藝術」、「人文」、「歷史」、「教育」、「媒體」、「司法」、「政治」、「社會運動」、「兩性、族群」、「經濟」、「環保」、「科技」、「國防」15個領域,邀集65位相關領域參與者撰寫專文,並在每一領域自己撰寫了一篇導論,作為提呈給台灣人的贈禮,目的是為了國家的憧憬。

  重要的不只是一個國家,而還要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這雙重的課題是台灣這個共同體人們正面臨、而且仍然思考如何以對的。有著悲情歷史的台灣人,在這美麗之島有文字記載歷史裡,從荷據、清治、日治、國民黨中國入據統治,一直在被殖民與自我重建之間發展著。二十世紀的世界史,近現代國家在經歷右翼法西斯與左翼共產黨的雙重困厄時,台灣一直缺乏自我主體性的國家建構與形塑。重物質、輕精神;重經濟、輕文化。台灣社會的偏頗化致使近現代國家的意義未能充分形成。即使自由化和民主化的形式初具,選舉的公民意志展現並不充分。我想,這是李學圖在《素養與智識──以助台灣邁向正常而安康的國家》這本書投入的心意。

  我曾在序介李學圖努力促成的一本書中之書《孕育台灣人文意識──50好書》的序言〈重新諦聽台灣文化心靈跳動的聲音〉,期待更多台灣人閱讀台灣的經典之書,作為一種參與:一種自我重建的參與,作為一種社會運動的促成。在這本新書的序介,我仍然要這樣呼籲,並且從書中的篇章開始。

  為了一個國家,為了一個好的國家,為了對台灣共同體的民族新想法,為了台灣共同體的民族新意涵,廣泛地探觸各種領域的知識與教養,讓台灣不只在經濟發展有成果,也在文化發展有成就。厚植人文精神,充實知識,提升教養,建構「民主」、「市場經濟」與「公民社會」的健全支柱,開拓我們的自由之路。

國家藍圖的建構與實踐 張炎憲

  1921年,蔣渭水認為台灣人生病了,患上文化營養失調症,唯有增強文化涵養,創造台灣新文化,才能趕上日本,與日本人平起平坐,因此創立台灣文化協會,致力於提升台灣文化的工作。

  90年過去了,我們回顧過去歷史,台灣人為了打破被支配的命運,脫離外來政權的統治,推動各種政治、社會和文化運動,企圖建立獨立自主的國家。這個願望要落實達成,並非易事,其間的挫折困頓,時時考驗台灣人的耐心與意志。

  在國民黨政府長期威權統治下,台灣已是「國不像國,民不像民」,尤其馬英九上台之後,聯合中國打擊台灣,使得國家尊嚴喪失,自由民主倒退。今日之處境,遠比過去險峻,因此建立台灣國家願景、加強主權在民觀念、深化民主內涵、創新台灣文化,更是當務之急,需要大家共同打拼。

  李學圖先生在2007年出版《孕育台灣人文意識50好書》,同時進行「最能提升國民素養與國家認同的100本佳作」的評選工作,於2008年3月正式對外發表,並在國立台灣文學館舉辦書展。李先生身在海外,卻心繫台灣,著手選錄孕育台灣意識的書籍,希望藉此能喚起台灣人,共同為台灣努力。

  李先生並不以選錄作品為滿足,更邀請各領域的菁英,以他們的經驗、學識,撰寫如何「促進台灣成為正常和安寧的國家」的文章,歷經年餘,不斷聯繫與催稿,終告完成。全書分成15章,其實就是15個部門,從人文、藝術、經濟、政治、媒體、司法、外交,到科技、環保、國防等,涵蓋範圍極廣,幾乎是建構國家的必備要件。撰寫人又是一時之選,所寫文章不只出自肺腑,更洋溢著熱情,期盼台灣能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2000年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結束國民黨的長期執政,首次建立本土政權。這是破天荒的政治變革,是台灣歷史上的大事。台灣人受此鼓舞,以為從此漸入佳境,台灣將成為民主自由的獨立國家。怎知在國民黨舊勢力反撲下,民進黨政府處處受到干擾阻撓,使得正名制憲無法落實,台灣未能成為真正獨立的國家。

  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國民黨舊勢力再次復辟。兩年來,馬英九費盡心思削弱台灣人的力量,去除台灣國家意識,壓制自由民主的聲音,並實施傾中媚中政策,一味討好中國,卻看不起台灣民眾辛苦努力建立的「台灣價值」。這些舉措是想以「一個中國」壓制「台灣中國,一邊一國」,以虛構的中華民族淡化台灣人意識,使台灣不像個國家、台灣人不像個主權獨立國家的人民,藉此宰制台灣、統治台灣。

  在舊勢力復辟之際,台灣人最急迫需要的就是國家意識。國家意識的產生,是自然的,也是培養的。聆聽土地的聲音,親近人民的感情,了解台灣的歷史文化,是產生台灣感情和國家意識的最佳方式。

  這本書所列舉的15個部門,其實就是建構台灣國家的藍圖。其中有宏偉的建構,也有親身的體驗,句句真誠感人,但如流於文字敘述,仍無法建設台灣成為正常而健康的國家。唯有付之行動,才能完成建國的理想。這股浪漫熱誠最能撼動人心,鼓舞大家克服萬難,向目標挺進。

自序

(一)編寫本書的動機

  學校教育對一個人知識的形成或價值觀的塑造,有不可否認的影響;離開學校之後,一個人對事物的觀察、對是非的判辨就常受媒體的影響。很不幸,在過去五、六十年跨越二個世代的長時間,台灣人民所接受的學校教育,是以統治者的大中國思想為主體的教育;而媒體的一言堂,也是以衛護外來政權的持續統治為目標的言論。這樣的教育和媒體是要將台灣國民塑造成統治者的順民。

  這種思想牽制,雖然隨著近十幾年來台灣主體意識的抬頭而略有鬆弛,但經過這五、六十年的黨國統治,它已在台灣根深蒂固的制度化,即使經過八年的民進黨執政也無法澈底的改變它。如今,面對中國併吞台灣的加速動作,我們必須喚起民眾,認清事實,掙脫黨國控制下的教育制度與媒體影響。既然無法以體制內的教育改革來施行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那麼,我們就該跳出體制,設法推動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這豈不是當代台灣智識分子的責任?

  本書的編寫就是基於這樣的信念:推動在教育體制外施行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

(二)本書的構想

  本書的目的是要幫助台灣邁向正常而安康的國家。

  現在的台灣只被認為是一個「事實上獨立的國家」(De factoindependent state),也因此難於加入國際組織,在國際上遭受不公不平的待遇;今後我們要做的是將台灣推向正常的「法理上獨立的國家」(De jure independent state)。這還不夠,我們不但要一個「正常」的國家,我們也要這個國家是個「安康」的國家,有國防安全、有經濟安全、有人權、有自由、有公義、有法治、有兩性平權,亦有社會福利權。

  當然,這有賴全體國民的努力來建造這個「正常而安康」的國家;而建造這樣的國家需要素養與智識。本書就是集結專家學者的看法,試圖擬出這些素養與智識,描繪出明日台灣人的圖像。

  本書將智識分成十五個領域:文化、文學、藝術、人文、歷史、教育、媒體、法律、政治、社會運動、兩性族群、經濟、環境保護、科技、國防外交。雖然涵蓋面寬廣,但都是台灣邁向正常國家的過程中,台灣國民所應該了解的基本智識。

  本書用「智識」二字而不用「知識」,是要強調知識本身固然重要,但知識的適當應用更為重要。很多的事務都有其適用的範圍,超越這個範圍,其適用性就值得商榷。譬如,一加一等於二;一桶水加一桶水,就不見得是二桶水,可能是一個大桶的水;再如,我們要對待萬物仁慈,這個觀念能否應用在與敵人廝殺的戰場上?所以我們在應用這些知識的時候,必須考慮在當時的環境中的適用性,否則生性善良忠厚的台灣子民,容易被似是而非、以偏概全、不合時空、輕重緩急顛倒的言論所誤導。關於知識的適用性,本書第七章「在媒體領域」以及盧世祥先生的文章都有陳述。

(三)撰稿人的選擇

  本書的構想:要在教育體制外推動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獲得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及台灣教授協會的支持,因此得以透過這兩個團體,邀請各個領域中的專家學者撰文。在邀請專家學者撰文的過程中,我們堅守二個原則:第一、撰文者必須是台灣主體性的擁護者;第二、旅居海外的受邀撰稿人不得超過全部受邀撰稿人的15%。第二個原則的用意是希望能引進國外的看法,又要避免有過度引進國外看法之弊。筆者以計畫主持人的身分共送出117分邀請函,旅居國外者有16人,占13.68%,在原先預設的15%之內。

  受邀請的撰稿人都是在各領域中有相當代表性的人;在邀請撰稿人的過程中,我們也考慮到性別比率及老中少年的合理比率,以期在描繪明日台灣人圖像的過程中考慮到不同觀點的看法。最後,在117位受邀撰稿人中接受邀請而撰文者共65人,接受率是55.56%;其中女性撰稿人13位,占撰文者全數的20.00%;另外還有二位30多歲的年輕世代撰稿人。

(四)本書的簡介

  整個計畫自2008年9月開動,至2010年3月完成,歷時一年又七個月。起先是公開徵稿,用意是要讓每位台灣國民有發言的機會;但徵稿信於2008年11月在網路上公布後,到2009年1月底卻只收到一篇,2009年2月便改採邀稿方式送邀請函。
在邀請撰稿的邀請函中有如下的說明:

  「......為喚起台灣國民做為國家主人翁應有的自覺,我推出一項『研擬台灣國民應有的素養與智識—以助台灣邁向正常而安康的國家』本計畫獲有台灣教授協會及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的支持。這個研擬工作的目的是要擬出一分共識,揭示當代台灣國民,為將台灣建立成正常的國家應有的價值觀、素養與智識,及不應有的觀念與作為,以做為國民教育、社會建設與文化發展的藍圖。

  「透過台教會等多方面的幫忙,大約有××位的專家學者被徵求意見,您是其中的一位。我將國民智識分成下列十六項:文學、歷史、文化、人文、藝術、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科技、環保、媒體、教育、兩性族群、國防及外交等項。希望您能從××的觀點(根據受邀人的專長而指定)告訴台灣國民應有的素養與智。......」(註:原預定的十六項於其後合併成十五項)

  每一個智識領域都有三至五人撰寫文章,筆者再根據這些文章整理出一篇涵蓋所有重點的導讀,做為對這個智識領域的綜合報告,十五個智識領域共有15篇各智識領域的綜合報告。於是,65位撰稿人與筆者共66人提供80篇(65+15)文章編成這本書。

  這本《台灣的品格:進步國民的素養與智識》有幾個特點:
  1.深信台灣的將來有賴國民的自覺,台灣的建國須有堅實的文化基礎;
  2.研討的重點不在過去,而在設想未來;
  3.涵蓋面寬廣;
  4.是一群66位有不同專長的撰稿人的共同作品。

  本書各章的編排大致依照如下的構想:第一至第四章(在文化、文學、藝術、人文領域)多與素養有關;第五至第七章(在歷史、教育、媒體領域),多在了解外來統治者如何操作台灣的社會及控制國民的思想;第八至第十一章(在法律、政治、社會、兩性族群領域)多是了解今日台灣社會的智識;最後四章第十二至第十五章(在經濟、環境保護、科技、國防外交領域),多和台灣明日的經濟安全、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有關。當然,這不是很細緻的分類,讀者不須依著章節順序閱讀,前後章節並無緊密的關聯性,只是由前面較與個人日常生活有關的章節,進入後面較與國家社會安定與發展有關的章節。

  讀完全書,讀者應可看出貫穿各章節的是,台灣邁向正常而安康的國家的過程中所需要的素養與智識,諸如了解台灣的歷史、台灣文化的多元性與特殊性,培育公平正義、人道、公民參與的素養,建立對台灣的信心,衛護台灣主體性、經濟安全、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等等。當然,我們不敢說我們提供了完整的答案,這只是拋磚引玉,企圖在台灣的國民教育體制外推動台灣主體教育,掙脫外來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祈望我們對台灣未來的關心所產生的共振能引發台灣國民的共鳴,譜出台灣建國的交響樂。

  李學圖
  於美國華盛頓州2010.03.18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016521
  • 叢書系列:新國民文庫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6k菊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