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心理祭
什麼都能吃:令人驚異的飲食文化

什麼都能吃:令人驚異的飲食文化

Good to Eat: riddles of food and culture

  • 定價:350
  • 優惠價:75262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02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從吃牛、吃狗到吃人
  從文化、營養到生態
  展開縱貫古今、橫跨全球的飲食知性之旅
  讓你對吃的想法從此改觀
  談吃不是美食家的專利
  且看人類學家如何為你解開食物的文化之謎

  人類幾乎無所不吃,覓食、獵食及生產食物的手段,也是獨步全球。可是人是如何辨別吃這個好?吃那個不好?是因為宗教?是因為口味?還是因為價格?看似單純的「吃」與「不吃」,在人類學家好奇的探索下,為我們揭露了令人驚嘆的謎底,給你種種意想不到的答案。

本書特色

  1.本書譯者為大陸著名人類學家葉舒憲,譯者序說明本書重要性及作者的突破觀點。
  2. 食味文學作家、《食味人生---聽見料理的心聲》作者、「吃死不負責廚房」知名部落格主汪治惠專文推薦。
  3.《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作者、專業廚師莊祖宜推薦。

作者簡介

馬文.哈里斯  Marvin Harris (1927–2001)

  美國當代最負盛名的人類學家及暢銷多產作家,擅以獨到的觀點、淺顯的文字暢談人類起源與文化演進等問題。其論述犀利且富爭議性,往往成為媒體焦點。《華盛頓郵報》曾以「知識界的風暴中心」來形容他。

  哈里斯出生於美國大蕭條時代的紐約布魯克林,先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與佛羅里達大學,並出任美國人類學會主席。研究生涯曾深入加勒比海的灣島、巴西、厄瓜多、莫三比克、紐約東哈林區等地進行田野調查。2001年辭世,享年七十四歲。

  哈里斯學問廣博,被視為人類學科的通才,專注於從全球發展進程中,尋找人類起源與文化的演進,是人類歷史學理論家,更是「文化唯物主義」(cultural materialism)的鼓吹者。哈里斯透過實證田野調查與寫作著書,與世人分享他的觀察心得並累積專業學譽,著有十七本書,並譯為十五種語言,包括暢銷書《我類》、《牛、豬、戰爭與女巫》、《吃人者與國王》、《文化、人民、自然》等。

譯者簡介

葉舒憲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比較文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兼任中興大學客座教授、西安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並為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神話學會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著作豐碩,著有《閹割與狂狷》、《兩種旅行的足跡》、《聖經比喻》,譯有《神話──原型批評》、《結構主義神話學》等。

戶曉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國際民俗學者組織通訊會員。著有《岩畫與生殖巫術》、《地母之歌》、《中國人審美發生研究》、《現代性與民間文學》等。

 

目錄

1 適於思索還是適於食用?
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主流意見的盲點
營養與生態的觀點
結語

2 肉食渴望
波蘭人無肉不歡?
肉在人類飲食文化中的地位
各種社會文化中的肉食偏好
靈長類動物的肉食行為
營養學上的證據
動植物食品的營養論戰:熱量與蛋白質問題
維生素與礦物質問題
纖維的營養價值
脂肪與膽固醇問題
肥肉的重要性及其在歷史中的意義
飲食文化、社會變遷與肉食的污名化
結語

3 聖牛之謎
牛滿為「患」的印度
宗教崇拜與政治象徵
為什麼是牛?
社會與經濟的外在限制
佛教的興起
印度教的勝利:牛隻神聖化
更好的農耕體制與宗教教義
「無用」之牛的經濟價值與處理方式
「無用」之牛的社會價值
動物收容所
環境變遷才是問題所在
結語

4 討厭的豬
只因為豬以糞便為食?
反芻與偶蹄:《聖經》中「適於食用」之準則
為什麼是反芻動物,而不是豬?
中東地區的養豬史
對「偶蹄」準則的檢討
神學、營養、生態與以色列人的飲食
中東各地的豬肉禁忌並非偶然
結語

5 吃馬肉的習慣
獵捕與馴化的時代
農業文明與戰爭的需要
宗教亦不免戰爭考量
歐洲社會底層的食馬行為
十八世紀法國「馬肉革命」及發展
美國的情形
美國人真的不吃馬肉?
結語

6 神聖的美國牛肉
美國早期的肉食來源
豬肉曾是美國人的最愛?
南北差異
牛肉的崛起與消長
生產與消費方式的改變
速食業者與聯邦法規的推波助瀾
牛肉生產商的政治勢力
「牛肉在哪」:雞肉革命推翻了專家口中的「鐵律」?
結語

7 嗜乳者與厭乳者
鮮乳神話
乳糖不耐症的發現
生理能力的喪失
鈣質的吸收
人的膚色與動物的乳汁
挑戰與回應
中國人不喝鮮乳另有原因?
結語

8 小東西
黑猩猩的啟示
文明世界的食蟲行為
營養與衛生問題
覓食活動的邏輯
視若無睹的理由
一枝獨秀的條件
生態環境:大型脊椎動物 vs. 集群昆蟲
結語

9 狗、貓、野狗及其他寵物
寵物、牲畜與食物
狗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
玻里尼西亞三大族群的人狗關係
北美洲原住民的人狗關係
澳洲野狗的「無用」迷思
寵物用途演化史
當今寵物的兩大功能
結語

10 吃人
喪葬層面的食人行為
戰爭層面的食人行為
戰爭性食人行為的本益評估
部落、國家與戰爭性食人行為
大洋洲各族的實例
唯一的「食人帝國」
阿茲提克帝國為何吃人?
結語

11 吃得更好
印度婦女的食物禁忌與營業狀況
馬來人漁村的情形
乾眼症的營養問題
結語

 

推薦序

我如此活,故我如此吃

  這是一本人類學家的「食味著作」,不是教人怎麼吃,而是揭露人類為何「如此吃」的道理。

  「這個不吃、那個不吃」的背後

  和我一樣,具有國外生活、求學或工作經驗的朋友,都有如此的感受。首先,你會發現生活四周,充滿了各式各樣具有明顯不同「食物偏好」的人。

  好比Ahmed先生和Hadassah小姐都不吃豬肉,但前者是穆斯林,而後者不但是猶太人,還有個身為「拉比」(Rabbi)的父親。猶太拉比,是猶太人族群中一個特別階層,社會地位尊崇,是老師、學者,也是智者的象徵。出生於如此的家庭, Hadassah必須嚴格遵守規範猶太人飲食原則的法典。吃食「符合」這些規則,便是做到 Kosher,亦即「潔淨」之意。對猶太人而言,吃潔淨的食物非常重要;而這種潔淨,並不是今日我們所認定的「衛生標準」,而是神給予猶太人的「規定」。既是「規定」,不需追問邏輯,只要嚴格遵守。在近代商品社會中,商人們早已能根據猶太人飲食原則,創造、販售、提供符合 Kosher原則的 Kosher Food,賺取利潤。

  同是信奉佛教的春嬌與志明,都吃素(vegetarian),但是一位只吃全素,另一位卻可以吃蛋、喝牛奶。相同的宗教信仰,對食物的容忍程度,有明顯差別。但是把眼光放遠些,雖同為佛教徒,主張不殺生、不吃肉,但是泰國和尚卻是雜食、還吃豬肉。我的西藏仁波切師父,雖也是佛教徒,但他吃葷,還告訴我們「個體單位體型大、能供食更多人的動物源」是選擇原則。

  春嬌與志明倆人有個共同好友 Maria。瑪麗亞小姐沒有明顯的宗教信仰,卻是標準的「純素食主義者」(vegan)。「純素食主義者」是一種思維哲學、一種生活方式,主張人類有道德義務避免引起其他動物的苦難,在最大可能範圍內減少動物的痛苦。這種精神思維的外顯作法,包括禁止對動物的各種乳肉壓榨、皮骨使用與行為虐待;更進一步,提倡開發並使用非動物製品作為替代,以利益包括人類在內的有情眾生,進而營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至於我家也有「食物偏好」。我的母親,來自務農的閩南農家,加上本身信仰佛教,所以是吃米飯、不吃牛肉、勤儉的農家女士生活習慣。我的父親,出生在小麥為主的北方,卻在南方米鄉度過大部分的人生,但是他的根本飲食習慣,還是愛吃麵食,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喜歡辛辣蒜蔥的北方食味。至於我,除了健康考量的少數自我飲食限制外,基本上不挑食、也不偏食。但是某些「太奇怪、太恐怖、不衛生、不保育」的食材與烹調方法,則一概敬謝不敏。原因很簡單,我愛吃,但是還不至於那麼愛吃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童年,曾經有一隻當成玩伴、後來被殺了吃肉的「寵物火雞」。牠是我的好朋友,所以我不吃火雞。這原因更簡單,哪有殺了朋友吃肉的道理。但我不吃火雞的原則,卻禁止不了四周的人大啖火雞肉。

  大師的「食味」解讀

  知道「食物偏好」存在的事實很容易,但要正確解讀箇中道理,絕非易事。因為,來自世界各地琳瑯滿目的飲食習慣,其背後的來歷,絕不簡單。我們「想」吃什麼,或許是「理性」選擇下的結果,畢竟,人類「個別」飲食差異,可以歸因為生態限制與機會不同。但是「群體」在選擇什麼「應吃與否」的背後,都有一套嚴密的生態及經濟體系影響。

  簡而言之,「食味」就是受著該項食物與整個食物生產體系中的供需,以及政治、經濟和社會關係所影響。因此要了解飲食的好惡之謎,必得由這些元素切入,瞭解飲食文化形成之根本因素,認清飲食好惡的現實基礎,才能一探究竟。

  這是已故的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 1927-2001)在書中告訴我們的觀察結論。原來「適於販售」與「適於食用」,對形成飲食偏好有著相同的影響力。

  哈里斯出生於美國大蕭條時代的紐約布魯克林。完成高等教育後,在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任教,爾後也擔任人類學系主任。一九八一年哈里斯接受佛羅里達大學之邀擔任研究所教授,並出任美國人類學會會長。

  其人,其論

  哈里斯學問廣博,是個暢銷多產作家,被視為人類學科的通才,專注於從全球發展進程中,尋找人類起源與文化的演進,是人類歷史學理論家,更是「文化唯物主義」(cultural materialism)的鼓吹者。哈里斯透過實證田野調查與寫作著書,與世人分享他的觀察心得及累積專業學譽,著有包括人類學專書十七本及大學人類學導讀。其中《牛、豬、戰爭與女巫》、《吃人者與國王》、《什麼都能吃!》都是膾炙人口的好書。

  真的夠格「吃」

  在本書中,哈里斯以食肉行為、牛、豬、馬、鮮奶、昆蟲、寵物(包括:狗、貓、野狗及其他人類寵物)、吃人肉、特殊飲食禁忌等主題,探討飲食偏好與習慣的來源及影響。閱讀本書,讀者會有三大開心發現。

  第一,哈里斯是不掉書袋的人類學家。

人類學是一門超領域的學科,在運用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歷史、語言等學科整合,宏觀探討人類的多元文化。「大專家」寫學術知識的著作,讀者非常容易遇上滿坑滿谷的深奧學問、專業術語、數據引述、理論鋪陳、抽象推理與結論。放心,哈里斯不是這樣的人類學家,《什麼都能吃!》也不是這樣的一本書。

  閱讀此書一定會發現,哈里斯沒有掉書袋習慣,更沒有滿天飛的專業術語;反而是深入淺出的敘述對個別主題的研究觀察與田野實證結論,娓娓道出食物與文化發展之間的緊密連結。詳讀本書,欣賞人類學家所提出的獨到觀點,保證可以找出一些不同於時下流行的飲食文化觀點,進而擴展眼界。

  第二,不卑不亢、打破迷思、不獨尊或預設立場的觀察論點。

  閱讀本書最令我喜歡的,是作者打破迷思,對不同文化,採取一視同仁、不卑不亢、不譁眾取寵的研究態度。

  在討論「飲用鮮奶」及「乳糖不適症」的章節中,首先哈里斯從人種學及生物學的論證中得出,正如同所有的哺乳動物一樣,對成年人而言,乳糖.不足才是「正常」狀態,乳糖.充足則是「異常」。就人種分佈,以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為界,越往北的住民,乳糖.含量「異常」,越能吸收乳糖,也因此更能吸收鈣質。而越往阿爾卑斯山南方分佈的住民,吸收乳糖的能力越低,多喝鮮奶的做法,並不會強迫他們的身體製造出更多的乳糖.,因而獲得更多的鈣質,反倒是加深他們乳糖不適症的症狀。因此,從吸收鈣質的觀點出發,明智的反應是:別勸乳糖.不足者飲用鮮奶,而是鼓勵他們食用更多的高鈣、深綠色葉菜,及嚼碎的魚骨。

  而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在缺乏乳糖.的「正常」情況下,與鮮奶間的關係,就更加生動活潑。中國人傳統採取一種集約灌溉方式,不多依賴獸力耕種,加上土壤和氣候條件亦屬良善,修築梯田的特別灌溉法,方便栽種植物食品,以畜養普及、容易取得的豬,做為主要肉食來源,加上豬的乳腺並不適合擠奶,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飲食中,有一大部分是蔬菜及深綠色葉菜。這些林林種種的因素,一方面使中國人向來沒有主動養成依賴鮮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讓他們的文化經驗中,沒有植入任何訊息來警告他們鮮奶不適合食用,以及最好還是從植物與骨頭等食品中攝取鈣質。

  哈里斯批評商界為了向開發中國家傾銷奶粉,用廣告及各種方法宣稱「鮮奶對人人有益、奶粉比母乳更健康」。這種因「適於銷售」而正當化「宜於食用」的手法,正是哈里斯要打破的虛偽迷思。

  第三,不用「文明、優劣」等價值判斷,而用「效率」做為衡量標準。

  思考異文化接觸時,人們很容易以「主觀喜好」,做為衡量文明與否的標準。但作者言簡意賅的強調,以環境供需資源的「事實」及「效率」做為思考主軸,來解釋大部分的人並不會耗費大量的時間捕捉昆蟲,做為主要食物。換言之,一種文化喜歡或討厭一樣食物,與這個文化「文明」、「高尚」與否沒有任何關係,關鍵在「效率」。

  哈里斯運用同一邏輯,指出豬是一種很有效率的食物源,能把吃下的東西有效的轉化成肉,但牠非反芻動物,不會消耗草類,豬能活在森林中,卻不能逐水草而居、過遊牧生活。因此豬只會出現在全農耕或半農耕社會。猶太人最後發現養豬要消耗大量寶貴的水及原本給人食用的穀物。結果,豬不僅無益,最後更成為有害的食物源。

  在探討每個實例時,不以先入為主、預設立場的方式導入,反而從群體的歷史背景、生活環境、宗教信仰、族群個性,以及整個食物生產體系等加以探討。這是本書迷人的特色,而這樣的研究者、作家,令人敬佩。

  鄭重推薦這本書。因為,人並非什麼都吃。飲食,不能以人所不吃的東西來判斷;他們究竟吃了什麼,才是關鍵。哈里斯的《什麼都能吃!》,做了個成功的實證示範。

  汪治惠

推薦者簡介

汪治惠

  是美國政治、政治民主化、政治傳播學的學者,專業政治公關。
  美國亞洲廣播電台政論節目製作、主持人。
  2009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首獎得主。
  食味文學作家,著有《食味人生──聽見料理的心聲》。
  吃死不負責廚房
  blog.udn.com/allthingsconsidered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4453870
  • 叢書系列:文化湯
  • 規格:平裝 / 283頁 / 15 x 23 x 1.4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就科學意義而言,人類是雜食動物,既吃動物源食品,也吃植物。就像豬、鼠與蟑螂等其他雜食動物那樣,我們可以把非常多樣的物質吃進肚子裡,來滿足身體的營養需要。從難聞的乳腺分泌物到蕈類到礦物(或者說起司、蘑菇還有鹽巴─如果你喜歡用文雅的詞彙),我們全都能吃下並消化掉。我們就如其他典型的雜食動物一樣,並不是真的什麼東西都吃。其實,只要仔細想想世界上所有的潛在食材,大多數人類群體的飲食清單所涵蓋的範圍,似乎就相當狹窄了。

我們之所以放棄某些食物,是因為它們並不適合我們這個生物食用。例如,人類的腸子根本無法消化大量的纖維素,因此所有人類群體都不吃草、樹葉和木頭(除了長在棕櫚和竹子心部的木髓和筍芽)。其它生理層面的限制可以用來解釋,為何我們把汽油加進車子的油箱裡,而不是放進我們胃裡;或為何我們把排洩物排進陰溝中,而不放在盤子裡。當然從生理的角度來講,也有許多物質絕對是可以食用的,人們卻不肯吃它。顯而易見的是,在世界上某些地方,被某些人所食用、甚至奉為珍饈的食物,在另一群人當中卻被拒絕、甚至遭到痛恨。遺傳變異只能為這個飲食多樣化的現象提供一小部分解釋;即使在後文的例子中,我探討為什麼有些群體愛喝鮮乳,而另一群人卻不喝,遺傳變異本身也只能提供部分解釋。

飲食文化的多樣性
印度人拒絕吃牛肉,猶太人和穆斯林痛恨豬肉,還有美國人只要想到吃狗肉就會感到噁心,人們從這些現象中可以確定的是,在消化生理學之外,還有某些因素,界定著什麼東西是適於食用(good to eat)的。這其他因素便是個特定人群的美食傳統,也就是他們的飲食文化。如果你在美國出生長大,你就能學會某些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你學會品嘗牛肉和豬肉,而不是山羊肉和馬肉,更不是蚱蜢或蛆蟲。你也絕對不會愛吃鼠肉。然而,馬肉對於法國人和比利時人卻很有吸引力;大多數地中海沿岸居民喜歡吃山羊肉;蛆蟲和蚱蜢亦廣受禮讚,被當做美味珍饈;美國軍需局委託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四十二個社會的人們吃鼠肉。

古代羅馬人在其幅員廣闊的偉大帝國中,遇到各地五花八門的飲食傳統之後,他們會聳聳肩膀,回家吃心愛的腐魚醬。他們還說:「口味好得沒話說。」身為一位人類學家,我也贊同對於食物口味方面的理解,應當服膺文化相對主義的原則:不應該只因為這些飲食習慣與我們有所不同,就譏笑或責難它們。儘管如此,有許多值得討論和深思的問題仍然懸而未決。人類的飲食方式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差異?人類學家能否解釋,為何對某些特定食物的趨避行為可在某個文化中被發現,卻未出現在另一個文化?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3
5.0
|
2011/10/12

在課堂上,發現台灣學生對於世界上其他文化或宗教最直接的印象之一,就是食物,但對這些文化的食物禁忌卻都一知半解。問起伊斯蘭教,大家都知道回教徒不吃豬肉,卻不知道其源由;談到對印度的印象,學生們大多都知道印度教崇拜牛而不吃牛肉,但多數人並不知道嚴謹的印度教徒不僅不吃牛,連其它的肉都不碰,印度人口中有六成以上是素食主義者。

關於人類的食物禁忌與其來源,一直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題目,因此看到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這本舊作在台灣翻譯出版,頗有如獲至寶之感。哈里斯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已經於2001年過世,因此推斷這本書寫作的時間有點早,簡體中文的版本甚至早於台灣十年問世(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即使如此,仍無損於本書的價值。這本書分別討論人類社會的的九種飲食的禁忌或習慣,這包括:西方喜歡吃肉的文化;印度人對牛的崇拜;中東對食用豬肉的禁忌;美國人愛吃牛肉(以及不吃馬肉)的習慣;東亞人多數不能喝牛奶的體質;多數文化排斥吃昆蟲及小寵物(貓、狗)的現象,以及為何在某些地區出現吃人肉的行為。除了我們熟知的一些文化上的飲食禁忌外,還包括一般人少談論的題材,內容可謂巨細靡遺。哈里斯在討論這些飲食習慣如何形成時,提出了一個相當有說服力的理論架構:簡單來說,就是經濟效益的問題。所有人類族群的飲食習慣都是長期演變的結果,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最符合經濟效益的飲食方式就成了眾人遵循的規則。以印度來說,不吃牛是因為在人口稠密的農業社會中,留下牛能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除了能耕田生產牛奶之外,牛吃下無用草料根莖、消化後的糞便成了最佳燃料。而素食習慣的形成則與人口稠密導致糧食不足的現象有關。透過宗教運動,印度人讓牛隻神聖化,甚至進一步讓素食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徵(種性越高者越不吃肉)。最後,吃肉的禁忌成為維繫人口數量與環境平衡的關鍵因素,印度也成為一個多數人崇拜牛隻且致力素食的國度。

當然,作者也明白指出:飲食行為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並不等同於金錢上的本益計算;要精確推斷出某種飲食習慣背後的真正原因,其實並不容易。但作者能夠如此全面地對世界各地的飲食習慣進行比較並分析,已經是相當難得。用同樣的架構,本書也解釋了為何猶太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發展出禁止吃豬的習慣,以及為何美國人從十九世紀以豬肉為主要肉品卻到二十世紀轉變為愛吃牛肉的社會。 對於台灣近年來出現的「生態素食」熱潮(所謂吃素救地球)究竟有無道理,這本書也提供了一定的解答。雖然此書原是一本學術著作,但非常適合喜歡探索飲食文化或歷史的人來讀。特別是在台灣這個愛吃的國度中,有這麼一本人類學的食味之作,或許\更能增添眾人的求知食慾吧!
展開
user-img
Lv.3
5.0
|
2011/10/10

在課堂上,發現台灣學生對於世界上其他文化或宗教最直接的印象之一,就是食物,但對這些文化的食物禁忌卻都一知半解。問起伊斯蘭教,大家都知道回教徒不吃豬肉,卻不知道其源由;談到對印度的印象,學生們大多都知道印度教崇拜牛而不吃牛肉,但多數人並不知道嚴謹的印度教徒不僅不吃牛,連其它的肉都不碰,印度人口中有六成以上是素食主義者。

關於人類的食物禁忌與其來源,一直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題目,因此看到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這本舊作在台灣翻譯出版,頗有如獲至寶之感。哈里斯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已經於2001年過世,因此推斷這本書寫作的時間有點早,簡體中文的版本甚至早於台灣十年問世(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即使如此,仍無損於本書的價值。這本書分別討論人類社會的的九種飲食的禁忌或習慣,這包括:西方喜歡吃肉的文化;印度人對牛的崇拜;中東對食用豬肉的禁忌;美國人愛吃牛肉(以及不吃馬肉)的習慣;東亞人多數不能喝牛奶的體質;多數文化排斥吃昆蟲及小寵物(貓、狗)的現象,以及為何在某些地區出現吃人肉的行為。除了我們熟知的一些文化上的飲食禁忌外,還包括一般人少談論的題材,內容可謂巨細靡遺。哈里斯在討論這些飲食習慣如何形成時,提出了一個相當有說服力的理論架構:簡單來說,就是經濟效益的問題。所有人類族群的飲食習慣都是長期演變的結果,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最符合經濟效益的飲食方式就成了眾人遵循的規則。以印度來說,不吃牛是因為在人口稠密的農業社會中,留下牛能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除了能耕田生產牛奶之外,牛吃下無用草料根莖、消化後的糞便成了最佳燃料。而素食習慣的形成則與人口稠密導致糧食不足的現象有關。透過宗教運動,印度人讓牛隻神聖化,甚至進一步讓素食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徵(種性越高者越不吃肉)。最後,吃肉的禁忌成為維繫人口數量與環境平衡的關鍵因素,印度也成為一個多數人崇拜牛隻且致力素食的國度。

當然,作者也明白指出:飲食行為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並不等同於金錢上的本益計算;要精確推斷出某種飲食習慣背後的真正原因,其實並不容易。但作者能夠如此全面地對世界各地的飲食習慣進行比較並分析,已經是相當難得。用同樣的架構,本書也解釋了為何猶太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發展出禁止吃豬的習慣,以及為何美國人從十九世紀以豬肉為主要肉品卻到二十世紀轉變為愛吃牛肉的社會。 對於台灣近年來出現的「生態素食」熱潮(所謂吃素救地球)究竟有無道理,這本書也提供了一定的解答。雖然此書原是一本學術著作,但非常適合喜歡探索飲食文化或歷史的人來讀。特別是在台灣這個愛吃的國度中,有這麼一本人類學的食味之作,或許\更能增添眾人的求知食慾吧!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飲食】年度百大|閱讀次元進化論|來到知識內容新紀元,點開APP就點亮一整個宇宙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開運命理展加碼
  • 圓神領券
  • 大塊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