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藝術家和他們的女人(2版)

藝術家和他們的女人(2版)

  • 定價:350
  • 優惠價:931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9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每位藝術家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女性

  她們做為創作的靈感、藝術的繆思、藝術家的情人、生活中的伴侶、甚至照顧藝術家的生活起居、提供經濟上的援助。這些女人有些出自名門、有些為妓女、有些人的才華並不輸給藝術家本人,但她們的共同點是,都在藝術家的創作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本書透過對藝術作品的討論及書信照片等紀錄,側寫了藝術家的生活形貌以及藝術創作的過程。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了十二位藝術家與他們的女人們,包括畢卡索、維梅爾、克林姆與達利等人,透過藝術作品的討論與書信、照片等紀錄側寫了藝術家的生活形貌。

作者簡介

方秀雲

  出生於台北、自一九九八年赴英留學研讀英國文學與藝術史,先後就讀於愛丁堡大學與葛拉斯哥大學,二○○六年獲藝術史博士學位。

  專長廣及現代藝術與美學的各領域,近年於藝術期刊發表數十篇中、英文論作。2008年間,在台灣與歐洲分別出版《藝術家的自畫像:從文藝復興的杜勒到當代的鞏立》、《Dali’s ‘Le Christ’: Religious or Sacrilegious》與《Empress Dowager Cixi: Images, Ideas and Reality》三書,目前除專職寫作與翻譯外,也舉辦座談會及演講。

 

目錄

最體貼的化身 - 蘇菲妮絲芭˙安貴叟拉的奶媽與僕人
一煞那的覺醒動人 - 維梅爾的卡瑟麗娜
激起漣漪的詩篇 - 愛德華˙馬內的柏絲
一萬個永恆的春天 – 古斯塔夫˙克林姆的愛蜜麗
引人遐思的性感尤物 – 古斯塔夫˙克林姆的安黛兒
慧眼下的獨立的靈魂 - 史帝格利茲的歐姬芙
生命中唯一的溫柔與美麗 - 維爾漢˙哈馬宿伊的艾妲
迴盪在0°與100°之間的愛情 - 畢卡索的竇拉
一隻飛舞雙翼的美麗蝴蝶 - 莫迪利安尼的珍妮
戒指、火紅、圍巾、與白日夢的遐想 - 溫德姆˙劉易斯的芙蘿安娜
人間不滅的形像 - 曼˙雷的琪琪
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 - 羅蘭˙潘洛斯的薇仁譚
從妓女到聖母的搖擺形象 - 達利的卡拉

 

推薦序

一場接一場的親密關係

  在《藝術家與他們的女人》書裡,作者方秀雲探討十二位世界級藝術家的作品,年代涵蓋了從文藝復興到現代各個階段,像蘇菲妮絲芭、維梅爾、馬奈、克林姆、史帝格利茲、哈馬宿伊、畢卡索、莫迪利亞尼、路易斯、曼□雷、潘洛斯與達利,有趣的是,作者把焦點放在他們的創作靈感上,這些靈感泉源全來自於他們身邊的女人。在人物的選擇上,不外乎是藝術家的奶媽、情婦、伴侶與妻子,就因彼此的情感早已蘊釀到某種程度,所以,若用「深情」二字形容再恰當也不過了。裡面處理的每件作品都是藝術家經由「愛」與「美」來完成的,從作者的字裡行間,我可以猜測她一定秉持這兩個元素撰寫這本書,此觀點相信也是她想傳送給大家的吧!

  書中討論的內容大都牽涉到人物的肖像作品,說來,從遠古的文明發展到當代,人們用顏料記錄他人的臉與身體的習慣從未消失,當「肖像已死」的論調在近幾年來被宣揚之際,我反而覺得,隨人類活動的改變,肖像的內容與形式一直不斷有更多的創新。像以往強調的社會地位、階級、財富、衣服質料、社會禮儀……等因素,卻在當今漸漸的式微,我們現在比較常見的是那些去除假象的外殼,剝下沉重或虛偽面具,反倒用赤裸裸的袒露方式,真實地突顯人的深沉面,包括內在的情狀與心理的圖像。

  其實在每件肖像作品中,我們目睹的不只是一張臉,而是創作者的不同角度與企圖,也注入了自身與模特兒的性格,更表現他們之間觸動、和諧、爭執,甚至到最後的妥協過程,說來,這不就等同於一場親密的人際關係嗎?

  如何能在一場接一場的人際關係裡拿捏的恰到好處呢?作者一五一十的揭露開來,呈現出來的不單單只是情愛的糾結,最重要的還是引領我們找到藝術的本質何謂「美」?藝術之「美」也因「愛」的元素變得不平凡,甚至更遠源流長。

  我深有同感,那您呢?

袁金塔
藝術創作者,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所長

愛與美的驚嘆!

  藝術家與繆思之間的關係,是我近幾年來不斷思考的問題,雖然過去十年在英國唸藝術史,但這議題與我的學術專攻一點都沾不上邊,反而成了我私底下的藝術偏好。在生活上一向穩定的我,對於進入藝術家們的情色世界,簡直等同於一場接一場精彩的激吻與床戲,然而,我卻樂此不疲。

  藝術家?繆思?大概是兩年前吧!我曾向一位好朋友吐露:「如果能讓我選擇的話,在藝術家與繆思之間,我想當前者。」那時只覺得繆思者們總能賜予靈感,滿足藝術天才們的欲望,不但如此,她們美麗的臉與身影還要經歷不斷地被看,被欣賞,被回味無窮,有多好啊!而藝術家得要下很多工夫,最後才能被肯定,幹嘛這麼累人呢!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有夠愚蠢的了,我怎能「選擇」當繆思?或是「選擇」當藝術家呢?

  原來,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就像發生在十多年前的例子一樣,話說我在臺北唸書時,一位國文老師介紹我閱讀佛洛姆的《愛的藝術》,正處在青春期的尷尬年齡,一直被柏拉圖式的愛情所吸引,所以發現這本書的時候,簡直視它如珍寶。直到我認識了一個男人,在一次一個月的短暫分離,我寄上明信片給他,上面引用佛洛姆的話語:「愛是決定的,愛是評價的,愛是承諾的。」然而看到之後,他卻質疑整句話的荒謬性,愛怎能被決定呢?

  沒錯,愛怎麼可以被決定呢?愛是意外的,愛是化學變化的,愛是深植人的本性,像似宿命的前世今生,人或許能選擇婚姻,但絕不可能選擇愛!

  再回歸剛剛的議題,我不可能當繆思,也不可能當藝術家,因為這是我無法決定的,但我可以寫詩,寫文章,寫藝評,為什麼呢?我已經找到自己的特質,每當看一件藝術作品,我總興奮的、好奇的,迫不及待的想探知那背後的故事,怎麼開始的?過程怎樣進行的?如何完成的?蘊藏什麼祕密呢?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無數的問題冒出來……,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如今,我對自己的定位不再胡思亂想,這樣「認命」得來的快樂,也是人生最大的滿足。

  那麼,何謂「靈感」呢?何謂「繆思」呢?這兩個名詞意思一樣嗎?

  隨不同的時代,不同創作者的個人經驗,繆思的界定也不一樣,表現的方法與形式也會有所不同。「繆思」一詞來自於西方古代文學,讀過荷馬的史詩《伊里亞德》或《奧德塞》嗎?若沒讀過,拿來翻一翻,就會發現一開始進入故事情節之前,都會先有一段長長的敘述,用來呼喊繆思,邀請她的到訪,然後在他的細胞裡串流,以便激起創作的泉源,此繆思指的就是女神,靈感的同義詞。尤其《伊里亞德》這部,一共四百八十九行都在醞釀這樣的思緒,占用的篇幅之多可想一般。直到今天,繆思的範圍變得很廣,只要你曾經看過的人事物,能感動你,在胸中產生一份衝動,想記錄下來,想畫下來,不需金錢的驅使,就可稱之為繆思。我稱這動力因素叫「化學變化」,像一支揮棒的魔術精靈,創作者通常得靠這樣的靈感來刺激他們。  

  其實,一枝筆,一張紙,就可以畫畫,就可以寫作。現代的話,可能需要具備一臺電腦。不過有趣的是,很多藝術家在多年以後回過頭來看自個兒的作品,常會驚嘆的叫出:「我怎麼可能寫出這樣的好東西呢?」或「我當初怎麼畫得這麼好呢?」連創作者本人都感到意外,這也是推動我好好去思考他們背後那一股神祕力量的一大主因。

  當看到一件好作品,通常八九不離十,我們的讚詞會落在藝術家的身上,焦點也很容易放在他們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畫風、技巧……等,對隱藏在後面的那一群繆思,總感覺沒必要了解似的,我記得有一名權威的藝評家還曾經說過:「開什麼玩笑?研究繆思不就等同於研究一盤水果嗎?」這樣的觀點早已深植在人們的心中了。她們的確被忽略,被遺忘,最終的下場僅只是藝術家的「影子」而已。但,這情何以堪?世上若沒有他們,藝術家的思緒將沒入枯竭,美的東西、感動的部分也無法浮現;若有他們,靈感可源源不絕,而我呢?多想探索這群人怎能有如此的能耐,給予藝術家們無限的思緒,讓他們的作品變得如此偉大?

  在這本書裡,除了〈最體貼的化身:蘇菲妮絲芭.安貴叟拉的奶媽與僕人〉那一章之外,我把範圍縮小到
性畫家與女性繆思的關係,我始終認為,當男性的天才遇到女性的美,迸出的火花絕對相當驚人,當然裡面帶有情色,帶有愉悅,帶有一種我一直在擁抱的青春、活力與美的享受,作品的影響力也因此產生化學變化,達到不可思議的效果,往往這樣的美最後能夠飛升,升到一個神性的境界。

  當我越深入繆思的背景,越發現他們既不完美,更是一群失落的靈魂。我這樣說,似乎殘酷的把人們長久以來附與的迷思打破了。當人們不再有幻想,不再有浪漫時,或許肉身剩下的只是一攤攤動物的肉,就像英國兩位現代藝術家佛蘭西斯.培根與陸西安.佛洛伊德一樣,他們用殘酷的,血淋淋的,醜化的方式來看待人體,但這並非我的態度;相反的,我用美的,讚頌的,甚至感激的心來看待,也因如此,讓我覺得有趣,想更加親近,更有擁抱肉身的欲望。

  不少人把肉身與靈魂分開來談,但我常在想:沒有前者,怎會有後者呢?兩者應共依共存,缺一不可。在藝術裡,唯獨透過愛與美,肉體才能夠升華。

  培根與佛洛伊德的問題出在哪兒呢?很簡單,他們缺乏了愛與美兩個元素。

  探索繆思與靈感一事自古就有,但在西方所有的藝術運動裡,探討最深入的莫過於二十世紀掘起的「超現實主義」,我舉一個例子,被稱「超現實教宗」的安卓.布魯敦是一名詩人,他本身也做照片拼貼,在一件以「創作」為題的作品中,他正用一架顯微鏡發現新的事物,背景有一名女子站在柵欄的後面,她嬌媚的望著他。她幹嘛被關在那裡呢?原來,她扮演一個繆思的角色,象徵引發詩人的靈感,顯微鏡前端湧出的馬匹,則代表創作的源源不絕。從這張拼貼,我們很明顯的觀察到超現實主義直接點出了繆思、靈感與創作之間的關聯。

  談到超現實,我們得將時間拉到將近一世紀前,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死傷無數,整個歐洲陷入一場人間悲慘的煉獄,許多年輕人與知識分子在此時對傳統的社會價值發出強烈的質疑,他們急切的想丟棄道德、理性與宗教的約束,尋找一個烏托邦的理想國,超現實圈的集會也因而興起,他們開始探索人的潛意識、夢幻、自動性、性愛……,藉由深入心理層面,人才可能活得自由快樂。

  講到心理探索與女繆思的關聯,讓我想到刊登在《超現實的革命》的三張圖片:

  一、藝術家馬格利特的〈我沒看到藏在森林的女人〉,中間的「女人」一詞被一位裸女所取代,周圍的十六位知名男性藝術家全閉上了眼睛,對看不見的性感尤物作各種天馬行空的遐想。

  二、跟裸女與閉眼男眾很不同的另一張照片,被刊登於一九二四年十二月那一期,中間這名留著短髮的女子,名叫裘門.柏頓,她是左派無政府主義者,有一天走進一家右派的法蘭西行動報社,射殺了「國王的報販」首腦人物梅利爾斯.普雷圖。此舉震驚了各界,更讓每位超現實藝術家「張大了眼睛」,直視著她,佩服她的勇氣。其中,詩人路易斯.阿拉貢對她讚美有加,說道:「值得崇拜的完美女人……最美麗的異議分子」。

  三、一九二八年,布魯敦撰寫一篇文章,宣布「痙攣之美」,裡面伴隨了幾張照片,這些都是在瘋人院拍下來的,我們不難想像這位女子早就發瘋了。文章裡還下了一句斷語:「歇斯底里是表情的極致。」照片女子的憨笑、懼怕、矯揉造作、直視發呆……,所有的豐富表情與身體的姿態使她成為藝術家們眼中最棒的模特兒。

  這些圖像有一個共通點:女子「非理性」與「反道德」的作風,吸引了男性藝術家們的注意。

  說到這點,讓我不禁想起兩年前在愛丁堡一家畫廊的邂逅,我參加一個命名為「裸體肖像」的展覽開幕式,裡面擺的全是情色裸體,焦點圍繞在一名女子身上,她叫娜塔莉,一個我永遠不會忘記的名字,她左臂上刻有三個中文字「壞女人」,藉由香檳酒助興之餘,我跟她聊了一會兒,發現她的「歇斯底里」發作得厲害,簡直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也因這樣,我覺得她誘人的不得了,之後,我也跟拍她的攝影家麥可談他的藝術,我們聊到娜塔莉,他說她是他的繆思,一位毫無定向,漂泊,失落的女孩,常常向他哭訴,傾吐胸中的鬱悶,他也竭力的幫助她,舒緩她的情緒。換句話說,他在她生命中扮演著一位近似父親的角色,也兼心理治療師,就因她的「痙攣之美」,藝術家的脈搏變得不再規律,人也心神不寧,被搞得七上八下,不過卻也成了靈感最活躍的因子。

  在這本書裡,我討論了好幾個患有「歇斯底里」徵兆的繆思,像「現代藝術之父」馬奈的小情婦柏絲,「奧地利情聖」克林姆的愛蜜麗與安黛兒,「攝影大師」史帝格利茲的歐姬芙,「立體派之父」畢卡索的竇拉,「英年早逝的天才」莫迪利亞尼的珍妮,「二○世紀最具影響力藝術家之一」曼□雷的琪琪,「超現實詩人與藝術家」潘洛斯的薇仁譚。

  這些無理性的繆思們,其實具備了兩個顯著的特徵,一是「童女」,二是「致命吸引力的女體」。從字面上,我們應該不難了解其中的涵義,不過,我想用一張照片〈自動書寫〉來作進一步的解釋,圖像中的這位女子留著短髮,穿上一襲女學生的制服,手腳不知如何擺放才好,這幼稚的模樣常勾起男人的遐思。說到這裡,我們就不難想像為什麼許多男人喜歡「娃娃音」的緣故了。然而,這女子也有另一個迷人之處,她正往一旁拋媚眼,加上她性感的嘴唇,與濃妝的臉蛋,這部分給人一種危險、玩命的感覺,其實克林姆畫的〈茱迪斯之一〉把這個感覺表現得最好,安黛兒扮演《聖經.舊約》故事中的寡婦茱迪斯,她年輕貌美、袒露右側乳房、微微睜開的眼睛、半開的嘴唇、紅潤的臉龐、深黑色的頭髮、異國風味的妝扮,活生生的呈現她那欲火焚燒的神情,讓人想入非非,彷彿引狼入室,她手中抓住的男性頭顱,訴說她用美色誘惑亞述人赫諾芬尼將軍之後,殘酷的把頭砍下當作復仇,充分表露出她的性感、熱情與放縱,簡直一副撩人遐思的性感尤物啊!

  無論「童女」或「致命吸引力的女體」,因為她們的無理性與歇斯底里,不預期的表情與姿態,感覺特別的挑逗,這也難怪成為藝術家們心中最難放下的一塊石頭!

  繆思的歇斯底里與引發的情欲,可說難捨難分。不過,被激起火花的還不只如此,也可能發生在性情較穩定的繆思身上,她們一般而言扮演家妻的角色,她們心甘情願的奉獻與長年的相守,讓藝術家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般輕鬆的日子,生活上的打點不需他們擔憂。當然,他們也心懷無限的感恩,靈感的泉源就從這而來的,像維梅爾的卡瑟麗娜、馬奈的柏絲、哈馬宿伊的艾妲、路易斯的芙蘿安娜、達利的卡拉……等,她們用一生證明自身的不平凡,來換取藝術家的鍾愛與最終的不朽。

  不論哪一類的繆思,歇斯底里也好,性格平穩也罷,在創作期間,她們與藝術家之間的化學變化,不斷地在作品裡四處的串流。

  法國雕刻家羅丹曾說:

  模特兒(繆思)不只是一個媒介而已,藉此,藝術家可以表現情感、思想與經驗,對我而言,那是一個互通的靈感,這些結合在一塊兒,成為創作的力量。

  羅丹有一位女模特兒關□瓊,最後他們也產生了愛戀的關係,她曾寫下一段感性的話:

  羅丹為我做的雕像,就像我們共同生下的孩子一樣,是屬於我的,也屬於他的,而且透過愛,我們已經算結過婚了,我們比那些有孩子的夫妻更親近,只因我們的孩子更美麗,更永恆不死。

  他們的「孩子」指的就是他為她創作的雕像。

  我始終懷抱一個信仰:唯有愛,產生出來的美才能真的源遠流長。

  就像西方無數的畫作,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處理過希臘羅馬神話主題「帕里斯的判決」,帕里斯分別在婚姻、智慧、美三位女神之中選出一位最迷惑的人,很自然的,他最後將蘋果遞給「美神」維納斯。譬如魯本斯的這幅〈帕里斯的判決〉,中間的維納斯旁邊站有一名「愛神」邱比特,代表愛與美不可分。當這兩者結合時,才能贏得讚嘆,同樣的,這也就是我此書最想傳達的部分。當你欣賞過所有十二位藝術家為繆思創作出的東西,了解他們的故事之後,就能發現人生的真意在於「愛情」,那就算是我最大的安慰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098055
  • 叢書系列:美學誌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