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上學記

上學記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3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黃子欽:每幀書封,都是一面紙上櫥窗

    文/陳彥鈴2012年06月27日

    Play.紙標本:聽黃子欽說封面故事 那天下午,黃子欽拖著一卡厚重的黑色行李箱,嚕到我們跟前;一打開,一個個他近年最常用以封存創意的保麗膠作品,滾了出來。圓的、方的、長的、窄的,形狀不一,凝結著各式各樣的物件──一張照片、一枚蝴蝶、一隻青蛙、一頁紙,甚而一本書,齊齊攤集一地,在午後的 more
 

內容簡介

  1939至1946年,我在西南聯大度過了整整七年,讀過四個系,現在回想起來,那是我一生中最愜意、最值得懷念的好時光。

  本書作者何兆武先生為清華大學教授,曾譯有盧梭、羅素及康德等人的重要西方歷史與思想著作,他在本書娓娓道來自己年輕時的求學生活,解釋了在那個物質匱乏、生活艱苦的環境,尤其是在西南聯大唸書的那段日子,為什麼是他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好時光,以及為什麼在那短短幾年中,中國得以培養出聞名世界的學者、諾貝爾獎得主、思想家等等,如楊振寧、鄧稼先、張守廉、王浩等。

  他認為主要歸結為兩個字,自由。那種學習的自由,學術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等等,無不成讓西南聯大眾多學子發揮自己特長,學到真正的知識,而最關鍵的是,養成他們獨立的思想人格。

  作者同時也為我們描述出許多那一代文人及學者的故事點滴,如王浩、殷海光、聞一多、馮友蘭,為我們重建了那一代的學術、歷史和文化環境,讓讀者認識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中,教養出他們那一代的知識份子。

本書特色

  我想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個人前途的光明、美好,可是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朧,並不一定是個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的前景也必須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會整體在腐敗下去,個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這兩個條件在我上學的時候恰好同時都有。當時正值戰爭年代,但正因為打仗,所以好像是直覺地、模糊地、又非常肯定地認為,戰爭一定會勝利,勝利以後一定會是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過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何兆武(口述)

  1921年生,原籍湖南岳陽,1939考入西南聯大,先後就讀土木、歷史、哲學、外文系。1956至1986年,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後,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譯有盧梭《社會契約論》、《帕斯卡爾思想錄》、《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羅素西方哲學史》等,著有《歷史理性批判散論》、《歷史與歷史學》等。

文靖(撰寫)

  1975年生,原名文靜,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哲學系,現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編輯。

 

目錄

[修訂版序言] / 何兆武
[序]那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的幸福和自由 / 葛兆光

第一章(1921—1939)
我的祖上沒有名人
三民主義的少年兵
「一二.九」見聞
上學記.甲
1.力矯時弊,以古為則?
2.無故亂翻書
3.天籟幻想
鬼子來了
戀戀故鄉情
返鄉
湖南印象
上學記.乙
1.中央大學附中
2.西方教科書
3.逃離「修道院」

第二章(1939—1946)
上學記.丙:遷徙的堡壘
1.自由散漫的作風
2.三個大學從來都「聯」得很好
3.自由,學術之生命
4.蹺課、湊學分與窗外的聆聽
5.圖書館不是藏珍樓
6.茶館聽吹牛,雷根掛二牌
7.兼職做教師
8.戀愛?
9.「天人交感」下的人生觀轉變
幾個難忘的人
1.一包熱情的聞一多
2.民主人士張奚若
3.戰國派雷海宗
4.吳(日含)印象
5.馮友蘭先生
6.金嶽霖先生
7.中國通溫德,白俄噶邦福
8.曾昭掄先生
9.數學系
10.物理系
戰火芬芳
「一二.一」運動
1.「打倒孔祥熙!」
2.一多先生被刺
3.一個人的政治底線
五柳讀書記
憶同窗
1.「寇里紅」何佶(呂熒)
2.殷福生(殷海光)印象
3.大才子王浩
4.因言獲罪的陳良璧
5.老友鄭林生
6.高幹子弟?

第三章(1946—1950)
教書臺灣
日日江樓坐翠微
上學記.丁:革大學習

零敲碎打

[後記[把名字寫在水上 / 文靖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206325
  • 叢書系列:木馬人文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我在西南聯大讀過四個系——不過都沒念好,高中統考填志願的時候我問一個同學:「你考什麼專業?」他說:「像我們這樣不成材的只好讀文科,像你們念得好的都應該讀理工科。」因為那時候都覺得沒出息的才去念文科,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所以我一年級念的是工科,入土木系。說來也挺有意思,中學的時候我根本沒想到將來要學什麼專業,只是看了豐子愷的《西洋建築講話》,從希臘羅馬的神殿,一直講到中世紀的教堂建築,我覺著挺有意思,於是就想學建築。大學工學院一年級不分專業,學的都是機械系的共同必修課,比如初等微積分、普通物理,這兩門是最重要的,還有投影幾何、製圖課。第一學期我還認真地學,可是到了第二學期,興趣全然不在這些,於是決定改行,開始有意識地補充了一些文科知識。

那時候轉系很方便,只要學分念夠了可以隨便轉,學分不夠也可以補,至多是多讀一年。我想讀文科,但不知為什麼就選擇了歷史系,現在怎麼也想不起來了。也許有兩個潛在的原因吧。第一我小時候在北京,看了好些個皇宮、園囿,按照中國的傳統,一個新朝代建立就一把火把過去舊的皇城燒了,然後大興土木蓋新首都,只有清朝入關的時候,北京作為一座完整的都城被保留下來了,像中南海、北海,這都是明代的皇家園林,包括紫禁城、皇城——不過解放後有些給拆了,沒有保留一個完整的格局。過去的內城牆有九個門,明朝中葉嘉靖時又建了一個外城,這些到了清朝入關都基本沒動。清初的「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這一百多年大興土木,就在西郊建了許多皇家園林,最大的是圓明園,包括後來的頤和園、靜明園、靜宜園,從香山一直到北大、清華這一帶,都是皇家園林,這就容易使人「發思古之幽情」,讓我覺得歷史挺好玩的。第二,那時候正值國難,小學是「九.一八」,中學是中日戰爭,剛一入大學就是二戰,對人類命運也很關心,以為學歷史能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

不過我對繁瑣的歷史考據一直沒有多大興趣。有些實踐的歷史學家或專業的歷史學家,往往從一個小的地方入手考證一個小的東西,比如紅學家考證曹雪芹是哪一年死的,把所有可能的資料都找出來,真是費盡移山心力,到現在還沒有個結論。不過我覺得,即使有一天費很大的精力把曹雪芹是哪一年死的考證了出來,也並不等於理解了歷史。當時馮文潛先生教西方哲學史,他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感覺到,真正理解歷史一定要提升到哲學的高度,不然只知道姓名、知道年代,你可以知道很多很多零碎的知識,但不一定就意味著你理解了歷史。我想任何學問都是這樣,最後總得有人做出理論的總結,否則只能停留在純技術性的層面上。當然純技術性的工作也有價值,不過那不是我所希望的,我所希望的是通過學習歷史得出一個全面的、高度的認識。項羽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戰爭時候我們關心的是人類的命運,我以為可以從歷史裡找出答案,比如歷史上有些國家本來很強盛,可是後來突然衰落了,像羅馬帝國、中國的秦漢、隋唐,我希望探索歷史深處的幽微,所以就念了歷史系。

有些事情說起來很有意思。解放以後院系調整,馮友蘭一直在北大待了幾十年,從組織關係上說,他是北大的人,死後應該把書捐給北大,可是他卻捐給了清華。劉崇鋐先生在臺灣去世,他的書也是捐給大陸清華的,而沒有捐給臺灣的大學,這也似乎不合常規。我猜想,大概他們覺得自己一生最美好、最滿意的那一段時光,還是在清華,所以願意把書捐給清華。我現在也八十多歲了,回想這一生最美好的時候,還是聯大那七年,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當然,那也是物質生活非常艱苦的一段時期,可是幸福不等於物質生活,尤其不等於錢多,那美好又在哪裡呢?

我想,幸福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你必須覺得個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朧,並不一定是什麼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面,整個社會的前景也必須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會整體在腐敗下去,個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這兩個條件在我上學的時候恰好同時都有,當時正是戰爭年代,但正因為打仗,所以好像直覺地、模糊地,可是又非常肯定地認為,戰爭一定會勝利,勝利以後一定會是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過上非常美好的生活。那時候不只我一個人,我相信絕大多數青年都有這種模糊的感覺。我想文革的時候,有些激進的紅衛兵大概也確實有過這種感覺,以為今天革命,明天就會「赤遍環球是我家」,馬上全世界就都可以進入共產主義時代,都是無產階級的天下了。人總是靠著希望生活的,這兩個希望是最根本的,所以那時候雖然物質生活非常之困苦,可是又總覺得幸福並不遙遠,是可望而又可及的。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2/10/29
歷史學家的回憶錄讀起來是總是富有趣味且具啟發性,因為書中不僅濃縮了歷史學家一生治史的心得,也可從他對人事物的評價、學思歷程,看出他研究的旨趣所在,這是很重要的,例如我有一次聽張元老師講周公攝政問題,老師舉了徐復觀和屈萬里的看法為例,前者主張周公稱王,後者則否之。老師問同學為什麼?後來解釋道,因為徐復觀是武人,而屈萬里是文人,兩人的看法,及其所關懷的焦點當然不一樣。

回憶錄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己寫的;一種是口述訪談。自著者如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臺北:允晨出版,2004),自然是一家之言,也沒什麼好客氣的,讀起來除了欽佩他學問好,還覺就覺得他是一個自視甚高的人。何炳棣人緣不好是大家都知道的,最為人所知的便是他與張光直的事情。《上學記》中也提到何炳棣,說他是在西南聯大的時候負責管理歷史系圖書館,總是不讓人借書,說:「那個書不能借,大家都要用。」後來何炳棣在寫《明清社會史論》的時候,回憶道:「我曾幾度函請寧波范氏天一閣提供明代登科錄的為眷,都無結果。」兩相對照,何其諷刺。

訪談者除如本書外,還有許\倬雲的《許\倬雲談話錄》等,這類的書保留口語化的形式,閱\讀起來比較親切,如《上學記》其實有許\多內容在各章中重覆了兩、三次,大概就是何兆武在口述時反覆提到的緣故。而且口述訪談有時候話匣子一開,總有許\多離題的故事,像《許\倬雲談話錄》聊到李敖偷書的事情,後來被告了,弄得很狼狽。而《上學記》也一樣,在何兆武的口中,西南聯大的師生個性很鮮明,躍然於紙上,這部分太多了,我沒辦法談,各位只能自己去閱\讀了。

何兆武的思想偏左派,這是時代的風氣,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國民黨獨裁,知識分子大多同情共產黨。那時候讀馬列的書是純粹學術上的理解,絕非後來蘇聯、中共所推行的那一套,何兆武在書中也同意馬克思的五種階段確實存在,但他強調馬克思並未把其當作必然的規律,只是作為經驗的事實而已。書中對於文革的階級鬥爭也有所批判,對於那些枉死的知識分子,何兆武表達了無限的同情與遺憾。只是書中僅片段提到1949年以後的事情,如何兆武略提文革期間被抄家兩次,後來在信陽幹校,此外就沒有更多的描述了。

很難想像,西南聯大在這樣刻苦的環境中建校,後來日軍轟炸時又炸毀了許\多已為數不多的圖書。然而引領中國下個世代在學術發揚的人物也多來自此校。我想除了西南聯大本來就吸納了全中國最頂尖的師生外,還存在一種為國為民的時代精神,總覺得多難興邦,自己要更努力才是。

我景仰何兆武,一方面他是理科出身,在人文情懷外,格外重視科學,不像象牙塔裡的文人,只懂自己那一塊兒,其他全然不解,他稱這樣的人叫「科學盲」。另外,何兆武讀書的態度其實跟我是很像的,他不太用功\,除了散漫慣了,也與人生觀有關,說道:「在我看來,讀書最大的樂趣在於自己精神上的滿足,這比什麼都重要,而不在於是不是得到一種世俗的榮譽。」他還自嘲讀書雜亂無章、漫無目的,就像他的人生觀一樣,事情的價值不在結果,讀書也是,他說:「讀書不一定非要有個目的,最好是沒有任何目的的,讀書本身就是目的。」把讀書當成目的而不是手段,頗有康德的味道。至於何兆武的治史方法,這零散在各章節中,只能靠讀者自己去體會了。

只可惜《上學記》只記錄到1949年就嘎然而止,據紀錄者文靖的說法,其實還有另一部《上班記》,何兆武還不願意發表,期待將來此書的出版,讓我們更能理解何兆武的史學精神、及其精彩的生活,也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