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地球:從誕生到終結

地球:從誕生到終結

The Life and Death of Planet Earth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5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全球暖化,資源枯竭,土壤流失,物種滅絕,……
地球末日是否已悄悄逼近?
當地球走到了生命盡頭,會是什麼模樣?人類將邁向何方?

  這是最具科學力量的末世論,既蒼涼又迷人。
  從天文生物學的觀點,以史詩般的恢弘格局,審視並預言地球的後半生。

  現在是西元七十億年,太陽已經處於紅巨星階段,直徑達一億英里。地球已被太陽的外殼吞噬……

  地球已到達中年階段。雖然很難想像,但是地球的生命就如同植物及動物的一樣有限,行星、小行星、太陽系和銀河都是如此。有很長一段時間,科學界不斷在研究過去的時光,並建立宇宙和地球如何成形,以及生命如何出現和發展等論述;近年來,我們也開始注意到未來的演變方向。華德與布朗李分別是地質學家及天文學家,兩位都是天文生物學(astrobiology)研究領域的翹楚。結合他們在這方面的知識,本書解開了地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支撐系統如何運作,提供對星體及太陽系增長與改變的全新解讀;他們揭開了地球生命後半的真相。

  這是一個行星進化、本質上徹底改變的過程,生命的形式即將退化至最簡單的生命形態,最後它們會消失。海洋會消失,空氣密度會下降,太陽逐漸擴張,地球最終來到燃燒的結局。

  這是一本具備開創性研究結果和說服力的科學著作。在這本出色的合著中,對地球生命循環有廣泛的描寫,讓我們瞭解並正確評論今日的地球是如何維持的,並提供我們對宇宙秩序的必備概念。

本書特色

  地質學家與天文學家最具科學力量的末世論,回溯生命的創始,預言地球的未來。

  這是一本具備開創性研究結果和說服力的科學著作,集結諸多學科領域的發現,彙整成獨到的地球生命起源與終結論述。一切起於偶然,一切也將終於必然。

  以天文生物學的學術架構闡發見解,其中涵蓋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諸多論據,並於融合之後,配合實際觀察,進一步對既有學說與假設提出質疑和挑戰。

作者簡介

Peter D. Ward  彼得.華德

  美國華盛頓大學地質科學系及動物學系教授,著有《未來進化論》(Future Evolution)、《尋找鸚鵡螺》(In Search of Nautilus)《長毛象的呼喚》(The Call of Distant Mammoths)、《演化的終結》(The End of Evolution)等書。華德與布朗李另合著了《地球是孤獨的》(Rare Earth)一書,透過實際觀察闡述地球上高等生物之成形,乃因諸多偶然要素的相遇,而其他行星難能見此。

Donald Brownlee  唐納德.布朗李

  美國華盛頓大學天文學系教授,專擅太陽系起源、彗星、流星以及天文生物學。布朗李參與過諸多太空實驗,貢獻卓越,其中包括阿波羅計畫所帶回之月球岩石研究,以及美國航太總署(NASA)採集彗星物質樣本的星塵任務(Stardust mission)等。1991年發現的小行星3259號即以其名命之。曾獲美國國家科學院、國際隕石學會以及航太總署等機構頒獎表揚。

譯者簡介

薛良凱

  曾先後擔任教育、語言、編輯、電子商務、數位出版等工作,從事平面出版工作達七年,曾任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網路事業部經理。

尹曉梅

  西班牙語系畢業,熱愛寫作、翻譯、旅遊及發掘新知,先後從事平面出版工作達六年,現任商務旅遊雜誌主編。

 

目錄

〈出版緣起〉  開創科學新視野  / 何飛鵬
〈專文推薦〉  「明天過後」,會成真嗎?  / 李家維

前言
第一章  光陰的瞬間
第二章  不可思議的推手
第三章  宜居星球的壽命
第四章  冰河時期再現
第五章  超級陸塊再現
第六章  植物的終結
第七章  動物的終結
第八章  海洋消逝
第九章  紅巨星
第十章  意外的世界末日
第十一章  我們將留下什麼遺跡?
第十二章  世界末日和德瑞克方程式
第十三章  大逃亡
後記
謝辭

 

推薦序

「明天過後」,會成真嗎?

  天災的訊息四方湧來,各地紛傳熱浪、暴雨與酷寒。大家議論紛紛,電影「明天過後」( 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預言會成真嗎?其實天災本就是地球的宿命,例如六億年前全球曾冰凍過二千萬年,可能只在赤道的海冰下還有些液態水。而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小行星撞地球,曾激起四千公尺高的海嘯和十三級地震,也引起了全球大火。大災難就帶來大滅絕,而小悲劇勢必會層出不窮。近在二萬年前,全球均溫比現在低約攝氏五度,海平面下降一百公尺,台灣海峽露底成了陸橋,大群的古象、馬和水牛就在兩岸遷徙,漁民在澎湖海溝撈起的大批化石骨頭就是明證。我對這些生命史的重要環節深感興趣,也相信同學們會有同感,因此計畫在學校裡開門課,題目就是「地球生命史」。

  但是合適的教科書真不好找,專業的很艱澀,一般的科普書又太鬆散。這次商周出版寄來華德及布朗李合著的《地球:從誕生倒終結》,讀了之後,我開心極了,就是這本!明年清華大學的課表裡將會有這門新課程,我腦海浮現的景象,是二百五十個座位的大講堂擠滿了學生,由宇宙開端、生命興衰談到人類未來與星際探險,您決定來選課了嗎?

李家維
(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207520
  • 叢書系列:科學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3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0
|
2011/05/07
地球科學類的好書。可惜,雖說是全新修訂版,但是中譯本總有些專有名詞讓我覺得怪彆扭的。

例如說:「地表板塊構造」,其實根本就不用加「地表」二字,不然會讓人誤會板塊只是存在於地球表面;這會有一個問題,所謂表面要涵蓋\到什麼範圍?大氣層算不算?地表以下一百公里的岩石圈算不算?雖然就地球厚達六千多公里的半徑而言,岩石圈的厚度就比例上的確薄得像層皮,但以語言的習慣來看,「地表」既然並不包含「地下」,當然就不是很適合用來敘述「板塊(由岩石圈所組成)」了。

第33頁提到「紀、世、代」與「統、階、帶」,但或許\原文就沒有講得很清楚,容易造成誤解,好像明明都是地質時間,卻要用兩種系統來化分,實際上,地質時代的劃分單元由大而小是「元(宙)、代、紀、世、期」,而在對應的時代中堆積的地層則依「宇、界、系、統、階」的各層級單位來劃分,稱為「時間地層單元」,也就是說,一個是對應時間,一個是對應空間的詞彙(雖然在這裡,空間中隱含了時間的意義)。至於「帶(zone)」則是按照地層的化石內容來劃分的「生物地層單元」。不過這雖然算是「地層學(stratigraphy)」的常識,終究也是專業領域才比較有概念啦。

52頁第六行跟53頁第八行提到的「火山口」,其實都是「撞擊坑(impact crater,或稱隕石坑)」,不是由火山作用形成的,怎麼可以稱為「火山口」呢?

第55頁第七行的andesite翻譯作「安山石」是不對的。「石」是用在礦物名稱的字,而andesite是一種岩石(即一套礦物的組合),必須稱為安山「岩」才對。

第85頁第六行的「亞洲板塊」應正名為「歐亞板塊(Eurasian Plate)」。

第89頁說「二氧化碳簡稱為CO2」的說法也不太精確。雖然英文文章寫CO2比起寫「carbon dioxide」的確要精簡多了,但所謂「簡稱」是將長名詞縮減字數而產生一個同義的短名詞,跟符號化終究不是同一回事。這一句更好的說法應該是「二氧化碳的分子式是CO2」或「二氧化碳的化學符號記為CO2」。

第96頁第十一行「化石的土壤型態」這種翻譯方式容易讓人誤會,原文應該是講「古土壤(fossil soil)」才對。

第103頁第五行的「冰岩塊」用「(冰積)漂礫」來取代會更好。在討論冰積作用的沈積物時好像沒有人用「冰岩塊」這種譯名。

第111頁最後一行說澳洲和新幾內亞會形成一個大型的「大陸板塊」,姑且不論板塊嚴格說來並沒有大陸、海洋之分,澳洲跟新幾內亞「現在就是同一個板塊」了。按照這段文字,它的意思應該是海平面下降後,澳洲會和新幾內亞的陸地相連,形成一個大型的大陸地台(plateau)。

第114頁第七行那個「荒涼、寒冷」的到底是「間冰期」還是「冰期」?按照語意,應該是十多萬年前間冰期結束,開始一段長達九萬年的氣溫下降過程(也就是說,從十多萬年前開始進入冰期,並持續了九萬多年)。

第183頁倒數第二行的「氧氣在地表的重量會分裂」到底是什麼意思?「重量」如何「分裂」?

第201頁的第五行(以及後文中)的「潛沒層」請正名為地質學界普遍使用的專有名詞「隱沒帶」、「潛沒」也請更正為「隱沒」、「潛沒作用」改為「隱沒作用」。同一頁的倒數第二行解釋「岩石圈」的括弧內那段文字也有問題,最好改成「即板塊構造中的『板塊(plate)』,由地殼與一部份的上部地函所組成的堅硬層圈」。

第209頁第七行的「自由落體」寫作「天體」就好。雖然運動都是相對的,但我想在地球上的人應該也不至於把一個螺旋狀銀河系視為墜向地球的「自由落體」吧。

第221頁第六行說到「參宿四」會變成一顆「超巨星」,可是按照前文,它不是「已經是超巨星」了嗎?按照接下來的描述,它會「爆炸並產生跟整個銀河系加起來一樣大量的光芒」,那麼,這一段要講的,應該是「超新星(supernova)」才對。

第245頁的譯註3有誤。K/T的意思是白堊紀(Cretaceous,代號為K)與第三紀(Tertiary,代號為T)的界線,並不是在這時間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毀滅的隕石(原先是一顆小行星)的名字。但譯註的寫法容易造成這種誤會。這顆小行星有沒有命名我並不十分清楚,不過它的撞擊坑倒是有一個很有名的名字「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這裡也再次證明,crater一詞翻譯成「火山口」是有疑慮的。)

是說台灣跟地質相關的科系也不少,出版社想校對這些專有名詞和文句邏輯的話,應該不會找不到人才對。我只能說,既然書要再版,那麻煩出版社還是用心一點吧。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