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尋找透明鳥
他們於是看得更入神了。而我在突然被某種無中生有的奇異氛圍觸動的同時,似乎也感覺到鞦韆在搖晃,或者,那一籠回教世界的空間,開始向我顯現某種可能的奇遇,召喚著我的想像力……
濱海小城西迪布薩是我在突尼西亞旅行最驚豔的景點之一。16世紀開始,逃離西班牙的阿拉伯人結合了安達魯西亞華麗的裝飾風格和當地傳統白色灰泥建築,在這遺世獨立的懸崖上,經營出如夢似幻的居住環境與生活情調,令人流連忘返。
小城最有趣的特產則是各式各樣的鳥籠,精緻、便宜又極具特色。這些可能承襲自鄂圖曼時期生活文化的鳥籠,通常有著天方夜譚式的宮殿造型,巨大的洋蔥圓頂配上對稱美觀的基座,顯得浪漫而充滿異國風情。
這些鳥籠現在已不再用來養鳥,而是突尼西亞人富裕的象徵。如今,象徵也失去意義,成為遊客的戰利品。
我著迷於這些鳥籠的繁縟造型,更被鐵絲所禁錮的空無一物的籠內空間深深吸引,覺得那好像是一個可以隔離時空、隔離現實的神祕次元,所以也搬了一個回台灣,擺在玄關。除了作過詩集《夢中書房》的封面,它始終守著一籠回教世界帶回來的空間,靜靜等候某些故事被開啟。
隔年,我們第一個孩童出生。緊張歡欣之餘,也產生了想要為他寫一首童詩的衝動。那將是一首深情、美滿的詩,充滿甜美華麗、恣意奔放的想像,飽含叨絮訴說、堆砌鋪陳的熱情,像一個賣力的老嚮導向外星小移民介紹複雜的地球生活,或一個友善的巫師向地球孩童介紹別人看不到的神奇世界。當然,這首詩還將擁有一個進度落後的超齡奶爸,最溫柔的溫柔。
不過,這樣一個強烈的寫作衝動並沒找到相襯的主題可以發揮。只在之前之後寫了如〈夢中孩童〉的短詩和未發表的〈嬰語〉。
直到有一天,前來探望嬰兒的友人帶來了兩個稚齡兒童。他們立刻被玄關巨大的鳥籠吸引,圍在案前,緊緊盯著裡面看。「為什麼裡面沒有鳥?」他們直覺地提問;「有啊有啊!這是一隻透明鳥,你們看不見的,」我信口回答:「但是你們看,籠子裡的鞦韆不是有在動嗎?」趁著他們專心在尋找的時候,我站在後面抿著嘴吹撮出鳥叫的尖細聲音。
他們於是看得更入神了。而我在突然被某種無中生有的奇異氛圍觸動的同時,似乎也感覺到鞦韆在搖晃,或者,那一籠回教世界的空間,開始向我顯現某種可能的奇遇,召喚著我的想像力。
〈透明鳥〉第一個版本大概一個禮拜就完成了!主要的內容就是目前文本的前半部。如同我預期的,一首溫柔美滿的詩,刻意以華麗的修辭刻鏤出我的投入與用心。但是它太純粹、圓滿了,反而讓我有種難以言喻的心虛。覺得表現不夠完整,缺乏一個真正的結局或真正的完成。或者應該這樣說:它根本還沒走出去,現有的文字處理的,其實是透明鳥的「顯現」,這個顯現太圓滿,以至於根本不需要經過一連串的曲折過程,就已經找到「聖杯」。
美滿的〈透明鳥〉於是成為燙手的山芋,甚至雞肋,不上不下地懸在概念的籠子裡。我焦急地希望往下走,但是受限於原先對童詩、對美滿的偏執想像,完美的結局注定在完美的出發點動彈不得。
解決的辦法越來越清晰、確定:〈透明鳥〉必須要有下半段--遇見透明鳥之後還要發生別的故事,才不會原地踏步,重複單薄的訊息。但是太多的過程或太具體的細節,勢必無法保存原先作為一首美滿的童詩兼具一首哲理詩的曖昧性,因為後者本質上難以融合一個明顯天真、純粹的世界觀--智慧畢竟只能作用於不美滿的真實之中。〈透明鳥〉必須要有下半段,得而復失,或失而復得都可以。要寫一首童詩或哲理詩,則只能二選一。
那大約已是十年前的事了,〈透明鳥〉陸陸續續補齊了下半段。牠新增加的經歷其實並不多,但是在漫長的修補過程中,作為創作者的我卻漸漸遠離了起初迎接嬰兒誕生的美滿心境,向另一頭擺盪到我較積極參與現實或社會後,難以掩飾的憤世嫉俗與對媒體文明的憂心。〈透明鳥〉變成修練不成的童話,好像另一首刻意「不美滿」的長詩〈夢中情人〉的孿生兄弟。
這樣的結果跟我本來的預期相差頗遠,我自己也無法接受這樣的改變,懸置的鳥籠於是被無限期擱置了。當然,像對其他幾篇過了賞味期限的作品一樣,每隔一陣子我就會回頭去看一看,耐著性子重新咀嚼,但是要再做什麼修改已經不可能了!因為那樣的故事結構已成為我真正的心路歷程,不是別的虛構情節或情感可以替代的。而如果想作廢的話,我也不需要下什麼決心,只要繼續耽擱、猶豫就好。
2011年,離最初的原稿快十一年,離第二個孩童出生九年,第三個孩童也出世了!被晨曦加溫過的幸福歡欣洋溢屋宇,伴隨年齡的增長、心境的寬裕,再次懷著內疚地翻閱〈透明鳥〉時,卻發現這七、八百行長詩的布局似乎可以說服得了自己了:詩中美滿的初衷如今依然充盈、堅實,足以經得起各種不美滿、各種凡俗憂忡的試煉,〈透明鳥〉的象徵或透露出來的訊息也和我試圖建立的文明解讀架構,或某些特定的普世關懷自然契合。
更重要的是,在這遲遲不能定稿的冷熱兩極作品中,我屢屢被某種熱切對孩童訴說的努力和奕奕神采,鮮明喚起原先我對他們的濃烈情感與殷切期待。於是決定把它發表出來,送給賦予我完整生命意義的三個小孩。
羅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