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

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

Dynastic Change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Study of the Classic of Changes by the Literati and the Court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探究明末清初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發展,考察在野及在朝的《易》學家,如何藉由治《易》對人生和時代提出反省與思考,以及如何承繼前代的《易》學成果並加以推廣。藉由對明末清初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研究,讀者得以窺見其各自的特色以及各家間的延襲與開展,進而體悟這段時期的《易》學發展,並非「程朱《易》學」一語可簡單概括,而是有其時代性及獨特性,值得用心關注。

作者簡介

楊自平

  臺灣彰化人,1970年生。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並擔任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編輯委員及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當代儒學研究》主編。長年致力《易》學研究,並旁涉先秦思想、宋明理學與當代新儒學,對於《史記》學及三國學亦有所關注。曾開設「易學專題研究」、「周易」、「孟子」、「荀子」、「國學導讀」、「史傳與人生」及「史傳與現代生活」等課程。著有《明代學術論集》、《吳澄《易經》解釋與《易》學觀》,並與楊祖漢教授合編《綠色啟動:重探自然與人文的關係》(共三冊)和《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另有〈論林希元《易經存疑》的義理發揮與致用思想〉、〈評析《史記》論劉邦的功業與歷史定位〉、〈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等期刊、專書及會議論文多篇。

 

目錄

推薦序:讀《易》興感,傳承之樂  林安悟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一、論現今《易》學史對明清之際《易》學的研究
二、論程、朱《易》學對明清《易》學的影響

第二章 論何楷《古周易訂詁》之訂詁成果
一、前言
二、復古淵源
三、體例的復古與創新
四、釋象的復古與創新
五、釋經的復古與創新
六、釋傳的復古與創新
七、訓義及義理的創新
八、結論

第三章 論黃道周《易象正》之曆象治《易》
一、前言
二、體例與撰述宗旨
三、以曆說《易》之淵源
四、以曆說《易》之實踐
五、以《易》明百世之義
六、以「兩象合觀」釋《易》的意義
七、七十二組對化之用
八、結論

第四章 論孫奇逢之宗程立場與氣本論之《易》學哲學
一、前言
二、孫氏治《易》立場異於朱子
三、對伊川《易》學的承繼與開展
四、孫氏論心與理
五、氣本論之主張
六、結論

第五章 論錢澄之《田間易學》之尊朱立場與實踐
一、前言
二、「尊朱」立場
三、錢氏與朱子《易》學觀之比較
四、錢氏與朱子治《易》實踐之異同
五、修正朱子對卦、爻辭的部分解釋
六、錢氏的特殊主張:論象、爻、數
七、結論

第六章 論刁包《易酌》之宗程立場與實踐
一、前言
二、思想基礎
三、「學《易》以檢心」的理想與宗程立場
四、治《易》實踐
五、義理的開展與發揮
六、結論

第七章 張爾岐《易》學之特色與定位析論
一、前言
二、治經背景與目的
三、與朱子《易》學的關聯
四、釋經實踐
五、探求「理之象」的釋經實踐
六、重視元氣的《易》學哲學
七、結論

第八章 從《易經通注》看順治殿堂《易》學
一、前言
二、著述宗旨
三、對前賢《易》學觀之承繼與轉變
四、以涉世之道釋各卦卦義、卦辭
五、以五爻爻辭論君道
六、以二、四爻爻辭論臣道
七、創生實體義的宇宙論與「無心」的工夫論
八、結論

第九章 從《周易折中》看康熙殿堂《易》學
一、前言
二、著述宗旨與纂注體形式
三、程、朱《易》在《折中》的定位
四、本於《易》經傳的折中原則與實踐
五、結論

第十章 從《日講易經解義》看康熙殿堂《易》學
一、前言
二、著述宗旨與釋經體例
三、卦名解釋
四、釋各卦大義
五、重要義理
六、康熙的習《易》與用《易》
七、結論

第十一章 從《御纂周易述義》看乾隆殿堂《易》學
一、前言
二、《述義》與《折中》之承述關係
三、釋《易》不廢象數
四、宋《易》、漢《易》之折中
五、論「易」的三重義與復性之學
六、結論

第十二章 總結

附錄:六十四卦卦象圖

引用書目

人名列表

 

推薦序

讀《易》興感,傳承之樂

  讀《易經》、習《易經》、講《易經》,忽忽不覺,竟越三十年矣!《易經》者,天人性命之書也,內聖外王之教也。淵矣!深矣!其甚也。明也!達也!其至矣。

  每回讀《易》,總覺得絜靜精微,身心安定,內在總響起老子「孰以靜之徐清,孰以動之徐生」的體會。它讓人回溯於生命之源,天清地寧,入於「寂然不動」處。又如其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如斯而得「範圍天地之化」,「曲成萬物」也。

  讀之,習之,意之象之,身之體之,漸浸而入,契會自得。我自覺得它像是一首豐盈的交響樂章,如孔老夫子言:「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果如夫子在齊聞韶,「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讀之習之,繼而講之,是又不同矣!總覺得此非我「講」也,而乃我「參講」也。

  參天地,贊化育,「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也。一陰一陽者,如其存有之律動也。繼之者善,如其參贊之實踐也。成之者性,如其人文之教養也。

  易者,簡易,變易,不易也。不易者,言其常也,此「貞一之理」也。變易者,言其變也,此「相乘之機」也。簡易者,陰陽翕闢,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也。「簡易」者,乾坤入易之門也,造化之微、心念之幾,粹然純然,其至矣夫!循此簡易,相乘以機,觀機如象,參契其意,歸意入神,貞一之理,朗然而現矣!其如日月之明也。

  年過五十,方知天命,再參《大易》,知得「俟命而立」的從容,明得「立命而俟」的莊嚴。再看看年輕一輩的戮力與成就,果是「斐然成章」,真乃「後生可畏」也。晚明清初,鼎革之際,此治史者之所困也。卦爻錯綜,象數義理,此治易者之所難也。將此困難之兩,合而治之,士林殿堂,各有分說。要明其分際,述其別異,更所難也。

  楊自平君這部《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雖非完備之《易》學史,讀來卻有曲折周至,燦然大觀之感。或論何楷《古周易訂詁》之訂詁成果,或論黃道周《易象正》之曆象治《易》,其於體例、象數義理,溯而源之,條理清楚。或論孫奇逢之宗程立場與氣本論之《易》學哲學,或說錢澄之《田間易學》之尊朱立場與實踐,或講刁包《易酌》之宗程立場與實踐,又及於張爾岐《易》學之特色與定位析論,其於程朱多有理解,或氣或理,承繼尊抑,寫來自有中節處。再歷順治、康熙,以迄乾隆,於《易經通注》、《周易折中》、《日講易經解義》、《御纂周易述義》,如此殿堂《易》學,清初盛世,巍然而現。楊君篤實,為學真切,疏之理之,極見功力,真乃難得也。

  上世紀九○年代初,余應邀至中央大學,開講《論語》、《老子》等課,後又講「船山《易》學」、「當代儒學」等課,從遊諸子,志學向道,一時崢嶸,論議風發,頗收教學相長之效。環視諸生,或狂或狷,氣質個別,然知止守本,進取有度者,多已學有所成,業有所就,其於大道也,亦有所契也。想來,竟也敢誇飾地說「藏書過萬卷,弟子邁三千」,憂樂在心,日月分明。

  余自戊子之秋,遷遊花蓮,任教慈濟,臨太平洋之濱,倚中央山脈,每吟及林則徐詩句「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總覺其氣象壯闊中,仍不免孤寂也。年過五十,更知天命,唯在傳承。傳之習之,繼之成之,光而大之,是所期於來者也。今楊君著作,發行在即,索序於我,遙想當年,一時興感,綴為文字,聊以贈之,是為序!

寫於慈濟同心圓之元亨居
壬辰(2012)之春清明前,3月28日
林安梧

自序

  自明崇禎(1628-1644)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這段時期正值明代滅亡與清朝建立的世變之際。本書分別考察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希望了解明清時期在民間及朝堂任官的思想家於經歷時代巨變之際,如何藉《易》學展現對人生、時代的重要反省與思考,以及對前代《易》學的承繼與開展,期能勾勒出這段時期《易》學的發展樣貌。

  本書是由十一篇期刊論文、專書論文與會議論文,略經修訂後編輯成書:

  〈何楷《古周易訂詁》的訂詁成果析論〉:發表於《鵝湖學誌》第47期(2011年12月),頁93-139。此篇亦為國科會計畫晚明《易》學研究(Ⅱ)—何楷《易》學研究(編號99-2410-H-008-054-)之研究成果。

  〈黃道周《易象正》治《易》析論〉:《當代儒學研究》第8期(2010年6月),頁19-55。

  〈孫奇逢氣本論的《易》學哲學〉:於2012年3月16日發表於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主辦之「明清鼎革變動與文化詮釋學術研討會」。

  〈錢澄之《田間易學》的治《易》立場與作法析論〉:《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中壢:中大出版中心,2011年9月),頁415-467。

  〈刁包《易》學的思想基礎及治《易》立場與作法〉:《臺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1年6月),頁263-304。

  〈張爾岐《易》學特色及定位析論〉:臺師大《國文學報》第51期(2012年6月),頁37-70。

  〈從《易經通注》論順治殿堂《易》學特色〉:《興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6月),頁251-280。

  〈從《日講易經解義》論康熙殿堂《易》學的特色〉:《臺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08年6月),頁93-138。

  〈從《御纂周易述義》論乾隆殿堂《易》學特色〉:《當代儒學研究》第10期(2011年6月),頁171-203。

  其中須說明者,〈從《周易折中》看康熙殿堂《易》學〉為一篇新作,是由舊作〈李光地之卦主理論及卦主釋《易》論析〉進一步發展而成。至於《御纂周易述義》乃乾隆時期的《易》著,但為了完整說明殿堂《易》學的發展,亦將其附於本書中。

  在明末清初士林《易》學成就方面,關於何楷《易》學,其復古思想源於明代考據學,其著作《古周易訂詁》承繼先秦《易》學的爻變、互體,用以解釋卦、爻畫之象,並將卦畫符號與占筮所得的變爻結合。何氏釋經有三點特色:一是承繼《左傳》、《國語》以爻變釋經;二是以占法解釋用九、用六的意義與作用;三是保存不同的經文、存古字與異文、存古音、存古義。何氏肯定伊川、蘇軾的乾坤卦變說;對於圖書之學,既肯定河圖、洛書的存在,又認為黑白點圖應與《易》、〈洪範〉區分。此外,何氏對經文之訓義及義理有其新義,並修訂朱子對太極的說法。本章屬於國科會研究計畫「晚明《易》學研究(Ⅱ)—何楷《易》學研究」的研究成果。

  黃道周的《易象正》,不同於傳注傳統,而是藉《易》經、傳,建構一套獨特的《易》學,將曆、《易》結合,既明天道自然之運行,更欲探究人事中的百世之理。經由實測天文,鑽研《易》與曆之關聯,提出「大象十二圖」及「歷年十二圖」,並以「之卦」釋七十二體卦,以及以七十二組對化卦論致用之道,透過這兩部分的成果,提出一套嚴謹的歷史推步系統,作為後人立身行世的參考。

  孫奇逢為清初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然其重要性表現在講學而非獨特的哲學思維。其《讀易大旨》異於傳統傳注,以發揮《易》經、傳義理為主。本章先點明孫氏的治《易》立場,異於朱子,近於伊川,其後指出其《易》學哲學又異於伊川。至於其《易》學哲學,孫氏以「理」、「道」、「易」等稱謂指稱形上義的元氣,又屢言「心」,易使研究者將孫氏誤歸入理學派或心學派。筆者透過全面深入釐清,認定孫氏實為主氣一系,異於陸王主心,程朱主理。本章從三點指出孫氏主氣本論:一、以「神」理解太極;二、〈乾〉、〈坤〉並行;三、不從截然對立的角度論君子與小人。並進一步認定孫氏的宇宙論及心性論皆屬氣本論,意即萬物皆根源於渾淪未分的形上元氣,而元氣又化生為陰、陽二氣;然形下的陰、陽二氣的流行有元氣作用其間,元氣與形下之氣,一體不二,此便是孫氏氣本論的《易》學哲學。

  錢澄之的《田間易學》,收錄承自家學之《見易》、《火傳》,以及錢氏重要的《易》學觀點。對於錢氏的治《易》立場,部分學者從漢、宋學的角度,提出四種看法:宗漢、宗宋、漢宋兼採、兼採歷代《易》說。亦有學者視錢氏為程朱學派,主張錢氏宗程朱,或稱錢氏只宗朱子。經筆者深入研究,認為錢氏只尊朱而非宗朱。此外,錢氏既不宗漢、亦不宗宋,而是廣採眾說,但以是否合於《易》之本旨作為抉擇標準。重視《易》之本旨方是錢氏《易》學的根本立場。

  刁包對明亡有深切感受,希望藉由結合朱子思想,強調讀書、窮理,為時代找出新的契機。他的心性論、工夫論及《易酌》中所說的「心」、「心學」,皆本於朱子,對王學提出反省,將讀書、窮理歸本於心,並肯定朱子「心具眾理」的主張。刁包所說的「心」、「心學」,非屬陽明心學,而是朱子心即理的系統。至「學《易》以檢心」是以有益自家身心,作為學《易》的動機與理想,迥異於以《易》歸心學的心學《易》。刁包主「四聖二賢一心」,即為宗程立場的展現,強調義理解《易》,治《易》內容兼採程、朱,並廣引眾說。在治《易》實踐上,無論訓詁、考典制、釋象皆以合於經義為依歸,並承繼與擴展程《傳》引史解經的實踐,且於《易》重要觀點,在義理方面多有發揮。本章乃將原有期刊內容稍加修訂,作為國科會研究計畫「清初程朱《易》學研究(I)—刁包《易》學研究」(編號100-2410-H-008-040-)的研究成果。

  張爾岐的《周易說略》於眾《易》注選擇《周易本義》,藉由對《本義》簡要的義理解釋,承繼朱子重「本義」之旨,主張探求「理之象」,闡發聖人的教誡義。另一特色是亦透過講學推廣《易》教。《易》學哲學重視元氣,主張理氣不二、理勢合一,與王船山的觀點有同有異。張氏《易》學,在元、明釋象、釋義過度發展之後,重新正視並回應朱子的主張,順應《易》學的發展。與同時期的刁包相較,張氏治《易》近於朱子,刁包治《易》近於伊川。張氏《易》學有其特色,值得吾人關注。

  在清初到清中葉的殿堂《易》學的成就方面,順治朝的《易經通注》為清代第一部殿堂《易》學著作。該書的《易》學觀及釋《易》實踐,部分承繼程朱《易》學,然其著書宗旨在經世致用,深入分析卦、爻辭中蘊藏的人事之理。在爻辭解釋上,以君道釋第五爻,以臣道釋第四爻,重在論君臣之道。此外,書中亦提出「無心」思想,指出無私意方能知幾。該書的限制有三:一是限定了《易》的解釋與應用;二是將以陽尊陰卑解釋陰陽;三是狹隘地將人事陰陽解釋為君子與小人。

  康熙朝的兩部殿堂《易》著,有《周易折中》與《日講易經解義》。《周易折中》乃康熙鑑於明代官修的《周易大全》駁雜,特命李光地總結歷代《易》說而作。《周易折中》的特色便在於「折中」法,一方面是對研究對象的折中,就眾家《易》說之殊異加以抉擇;一方面是折中的原則,在版本上,李氏折中於朱子經傳區分的版本,但在卦、爻辭的解釋上,則折中於《易》經傳。該書在釋經上重視《易》例,包括用詞通例及釋經義例,提出五類釋經義例。此外,該書以義理釋《易》為主,於君子、小人及君臣議題上,提出《易》亦為小人戒,及君臣合德的主張。該書對於宋《易》提出深入的檢討與修訂,而以《易》經傳為折中原則的實踐,正好與清初回到經典本身的治經主張相呼應,在《易》學發展有其重要性。

  《日講易經解義》乃日講官為康熙講《易》而作。康熙指示須深探聖人作《易》之旨,並合於通貫及簡要的原則,故該書於解經前先列出核心大義。又因該書屬於殿堂經著,故解經內容須符合經世致用。該書釋《易》,將卦象、卦爻辭視為整體,並依各卦所代表的處境,提出處世之道。在義理發揮上,該書兼論扶陽抑陰與陰陽相互為用,一方面提出君子、小人之辨,另方面又提出剛柔並濟。此外,該書多著墨於康熙所重視的治國之道,包括刑法、武備、文德、君子與小人之辨、敬事之臣等,其中尤以刑法、君子小人之辨與敬事之臣較受康熙關注。

  乾隆朝之《御纂周易述義》乃清代最後一部殿堂《易》著,其著述目的即乾隆〈序〉所稱,乃為承繼《御纂周易折中》之義旨而作。該書參考前賢象數、義理釋《易》之成果,加入撰述者之見解,同時亦關注君臣議題。《述義》與《折中》均強調掌握聖人大義,但差別在於《折中》是採纂注體形式,彙集並折中眾說來掌握經義;《述義》則逕將前賢象數、義理成果熔於一爐,並加入撰述者的見解,解釋並發揮經義。《述義》釋《易》,在義理方面承繼程朱《易》學,但另加入程朱所忽略的象數,全面解釋取象來由,並重視易數,透過實際解經,展現其象數、義理兼備的精神。

  簡要歸結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特色。在士林《易》學方面,何楷承繼先秦至宋代的《易》學成果,黃道周以曆治《易》,孫奇逢的宗程立場及氣本論的《易》學哲學,錢澄之的尊朱立場及重視經傳本旨,刁包的宗程立場,以及張爾岐承繼朱子重本義主張探求「理之象」。

  至於殿堂《易》學,過去學術史談及清初官學,多以程、朱學稱之。從表面來看,殿堂《易》學著實是標舉程、朱《易》學,但深究其內容,實非如此。如《易經通注》關注者在於治國之道,多論及君臣及君子小人之議題;《周易折中》乃藉由義例及經傳本旨折中眾說;《易經通注》則以通貫聖人大義及經世致用為治《易》目標。本書透過對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研究,希望見到表象之下的真實面貌,並給予相應的理解與評價,進而正視其存在價值。

  在此,要誠摯地感謝我親愛的家人,父親楊景柏、母親張素真辛苦的教養之恩,舍妹楊自青在繁忙的教學之餘,費心協助拙著的完成,舍弟楊自森在研究之路的互相切磋勉勵。感謝先生呂學德多年來的鼓勵與支持,而兩位寶貝呂紹君、呂紹辰的乖巧與貼心,讓我能專心作研究。亦感念恩師林安梧教授自余從學期間至今,不斷給予鼓勵與指導,並於百忙中撥冗為拙著撰寫〈推薦序〉。在此也感謝「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主編鄭吉雄教授、伍祖安教授對拙作

  提供寶貴修訂意見。此外,臺大出版中心蔡忠穎先生與紀淑玲小姐在編務及出版上的諸多協助,及研究助理中大博士生涂藍云費心協助校稿,在此一併致謝。

  最後,僅將拙作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

書於新竹智思齋
2012年8月
楊自平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333923
  • 叢書系列: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5 x 21 x 2.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 飲食烘焙展
  • 簡報溝通說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