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科技創新四重奏:成功創業故事解密

科技創新四重奏:成功創業故事解密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05月2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主旨在分析科技、創新和創業三者的關係。指出[產、政、學、研]四類成員的通力合奏,可以構成和諧共生的創新機制,促使創業家成功起舞。

  賈伯斯、蓋茨、朱可柏不是院士學者,因能借力創新機制而成功。1980年代後台灣經濟崛起,就是受創新機制推動。

  本書第一部闡述創新機制的基礎。解釋創新、創業、創新機制、成員互動模式、研究院的角色,並評述美國矽谷、台灣新竹、中國大陸等的創新機制。

  第二部闡述工研院的運作,這是深入描述工研院運營模式的首次。2011年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分析美國製造業的危機,呼籲歐巴瑪總統建立創新政策;台灣的工研院被引述為範例,從這裡讀者較可瞭解工研院的原貌。

  第三部解說一些成功創業團隊的案例。範圍包括自行車、人工皮革,特殊合金鋼、工業自動化、太陽電池、綠能照明、通訊元件、晶圓測試、筆記型電腦、超大型積體電路等。可見創業的成功,科技之外,關鍵在商業模式、競爭策略、團隊精神、企業文化等企業軟實力。

  第四部展望創新文化,討論如何使科技創新生生不息、以創新創業結果增進社會公義及地球永續等課題。

作者簡介

林垂宙 Otto C. C. Lin

  林垂宙生於憂患,走難大陸、香港、台灣各地。台大畢業後去哥倫比亞大學讀博士,後在哈佛大學修企管。學而不厭,因為總沒學好。

  他遊食於企業(美國杜邦)、研究院(工研院院長)、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之間,在兩岸十所大學兼職。人之患也,好為人師。

  已退休,喜歡電影、愛看小說、書法、品茶、茗酒、愛交朋友。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已至。

  許多科技論著,多已過時,最近的書,《中華崛起未?全球化時代中軟賽力的競賽》香港大學出版社,2010年。

  www.hkupress.org

 

目錄

致 謝
序 言
施顏祥:創新源自於人與環境的合奏
許士軍:創新環境、創新機制與創業精神

前 言

首部曲 架構─價值創造的基礎
1.1 知識經濟的動力
1.2 何謂創新?
1.3 科技產業發展的根
1.4 創新的過程:價值的創造
1.5 國家創新體系:產政學研四重奏
1.6 國家創新機制:創業者的搖籃
1.7 國家創新機制之環境因素
1.8  研究院在國家創新機制中的角色

二部曲 運作─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模式
2.1  宗旨與定位:國家性研究院與財團法人
2.2  效益指標:工業應用導向
2.3  組織及權責劃分:企業化經營
2.4  財務:政府與民間經費的均衡
2.5  技術:時程與類型
2.6  管理:以激勵為基礎的服務
2.7  人力:積效評估
2.8  人力:彈性退休
2.9  技術開發:好的規劃是成功的一半
2.10 技術擴散:多層面的創新與創業
2.11 效益:促進台灣經濟和社會的轉型
2.12 展望:全球化導向及競爭

三部曲 人才─創業家團隊
3.1  劉金標:捷安特碳纖維自行車
3.2  胡定華:創業投資與台灣科技企業
3.3  陳興時:榮剛科技與超合金材料
3.4  孫 弘:工業自動化
3.5  李秉傑:晶元光電材料元件
3.6  羅達賢:筆記型電腦聯盟
3.7  盧志遠:次微米聯盟和DRAM
3.8  盧志遠、張季明:欣銓科技與晶圓測試
3.9  洪傳獻:新日光能源
3.10  王敬堂:三芳化工與人工皮革
3.11 宋智達:沛錦科技與訊號壓縮
3.12 伍日照:香港麥當勞

四部曲 文化─創新創業的永續
4.1  東西價值文化在世紀末之浮沉
4.2  可持續的創新
4.3  軟實力與創新創業

 

序言

創新源自於人與環境的合奏─施顏祥博士(前經濟部部長)

  為林垂宙兄所著的《科技創新四重奏》寫序,是我莫大的榮幸。垂宙兄是知名的材料學者與管理專家,旅美多年有成,回國後先擔任台灣清華大學教授、工學院院長,後出任工研院材料所所長、工研院院長,主持國家工業材料發展計畫等重大科技專案,支持推動國家產業發展,並規劃擴建工研院新研究院區,奠定工研院長期發展基礎;他對台灣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的貢獻。

  垂宙兄領導工研院期間,適逢台灣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全國上下齊心為發展經濟而努力。科技立國的理念,落實到產、政、學、研的緊密分工合作。工研院適時扮演關鍵樞紐角色,先引進尖端技術,加以吸收改良之後,再移轉產業生產,帶動了新興產業崛起,同時也引領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我在這段時間正在經濟部服務,主管科技發展專案業務,因與垂宙兄及工研院各單位來往頻仍,對各項國家性科技專案之規劃及進展,知之甚詳,亦樂為協助,共襄經建發展大計。工研院的成功營運模式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學習的典範。

  垂宙兄在本書中,詳細說明產、政、學、研四重奏的各自角色,以及整合產生綜效的關鍵因素。書中指出「定位清楚、連結緊密」是台灣新竹與加州矽谷得以成為科技創業搖籃的基本要件,而人的熱忱、決心與毅力,更是將創意落實成為創新與創業的主導力量。

  書中也比較不同國家的機制,有採取自由放任的 「分離獨立」模式,也有採取「集中整合」的做法,但是「定位連結」模式仍然是符合科技創新的最有效機制。台灣有幸在許多先賢的領導之下,能夠勾劃一個成功的模式,並戮力執行,而有今日的成就,實在值得國人珍惜。

  本書中詳細討論了工研院模式的成功要素,由定位為「民間組織,研究開發工業技術,提高國家工業水準,增進社會福祉」開始,到工研院組織制度的設計,績效評估的推行,人事與財務管理機制的落實,以激勵為基礎的行政措施,多型式、多層面的技術的擴散等。甚至如何面對社會的質疑,與各界溝通,化解「與民爭利」的誤解等等,書中都有清楚的闡釋,的確可以做為國內外典範學習的參考。

  《科技創新四重奏》一書,又從環境制度回到人才的核心議題,不論是產、政、學、研,都仰賴人才運作落實。書中列舉了12 個值得學習的案例,由巨大的劉金標董事長開發碳纖維自行車開始,到三芳化工的王敬堂董事長引進超細纖維技術,多數與工研院有密切的合作關係,也看到企業主持人如何堅毅的克服企業轉型升級的瓶頸。 這些案例由垂宙兄現身說法,讀來更具親切感與說服力,值得讀者細心體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書中也引介了工研院出身的成功專業經理人,如投身創投事業的胡定華董事長、耕耘半導體業的盧志遠博士等等,各在專業領域都有傑出的表現。「工研院院友」已經成為台灣產業的金字招牌,也見證了實務人才在創新經濟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台灣目前又進入了另一個產業結構必須加速調整的階段,這個階段更須仰賴自主技術創新,以及經營管理模式創新。產、政、學、研四重奏的基本架構不需要改變,但是各自內涵則要有重大的調整,而主導力量仍然以人為核心。

  台灣企業投入研究開發已有相當增加,但是仍然不足以因應國際競爭。政府的角色已在轉向,以塑造環境為主,但需要進一步強化產、學、研合作機制。在政府大力支持之下,台灣學術研究能力已具相當水平,但是有價值的智慧財產創造力依然不足。

  研究機構賴以發展的技術引進移轉模式已捉襟見肘,擴大前瞻先進技術開發的需求已迫在眉睫。垂宙兄指出了台灣以及工研院成功的經驗,但是新的挑戰則需要新一代來積極面對,以建立更適切、更有效的產、政、學、研合奏機制。

  垂宙兄離開工研院之後到香港科技大學主持研究發展,視野又從台灣擴大到亞太地區。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對台灣工研院的經驗,具有高度的興趣。「前有強敵,後有追兵」是台灣當前產業處境的寫照, 他適時完成本書的著作,相信可以提供關心台灣產業發展的國人一個反省、精進的機會。

  再度感謝林垂宙兄,為產業發展提供了真知灼見,相信本書的出版,可以啟迪國人掌握科技創新的精髓,共同發展台灣成為「全球創新中心」。我以最誠摯的態度向所有關心台灣產業發展以及科技創新的國人推薦本書。

序言

創新環境、創新機制與創業精神─許士軍教授(前台大管理學院首任院長)

  當幾十年前,彼得.杜拉克提出「不創新,即滅亡」這一警句後,整個世界在事實上的發展已經證實了這句話的真知卓見,甚至大可以應用到一個國家或社會,中可以應用到企業以及教育、金融各種組織機構,小可以應用到個人─尤其所謂的「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身上。時至今日,問題已不在於創新是否重要,而在於如何能夠實現所稱的「創新」。

  累積至今,有關「創新」之主張或理論可說是車載斗量,汗牛充棟,往往使人莫衷所是之感。然而,拜讀了林垂宙教授大作後,深深感覺,這是繼他前一大作《中華崛起未》(2010,香港大學出版)之後,再一次提出,一整套經由長時期深思熟慮所孕育的結晶,相信對於當今台灣社會以及政企學界對於創新的想法和作法,有如醍醐灌頂。

  創新不是單線發展的程序,而是多層次的系統傳統上,人們討論「創新」,往往採取一種一條龍似的「程序」(process)觀點:自「基本研究」至「應用研究」再至「產品與製程開發」,經過「試產∕銷」以至於「規模化產製」再到「銷售與服務」。這顯然是一種過於簡化的單線思維;事實上,如本書所論述的,創新乃一種多面向和多層次的「系統」。

  將這種「系統」觀念應用到一個國家或社會上,創新之出現,乃取決於十分複雜的條件與因素,互相激盪與互動而來。首先,本書清晰地區別科學、研發與創新三者間的差異:「科學」所追求的,乃是新的知識,尤其表現為「理論」的形式,這種「知識」屬於人類所共有;「研發」所追求的,乃是某種獨特的「技術」,人們可以利用技術以達成某種具有實用價值的目的。相較而言,創新不同於科學理論和實用技術,其目的在於創造某種具有「市場價值」的產品或服務;重要的是,此種「市場價值」,並非取決於產品與服務本身,而在於它們所創造出對於使用者的效用和滿足。不可否認的,這三者之間固然存在有某種密切關係,但它們又各有其本身之活動範疇與規則。譬如說,技術根源於某些科學知識或理論,但從科學知識到技術發展這一過程並不簡單,也非直接;而創新的成功,也並不只靠知識或技術本身,有時甚至不需要靠新的知識或新技術,而在於其有效的經營模式。因此要推動和實現創新,必須自一整體觀點建立一個能夠統攝這些複雜的構成要素的架構。

  一個由作者親身經歷所孕育的總體創新架構

  本書中所發展的,就是這樣一個總體架構。基本上,它包括有三個層次:一是如何發掘與利用有利於創新之外界環境因素,二是如何發展和建立一種相互分工與協作的創新機制,再則是最根本的創業文化和創業精神。令人敬佩的,也是本書的特殊價值,在於這一總體架構,不是教科書式的,而是作者以親身經歷與參與的台灣,在過去四、五十年的歷史經驗為主軸,並參以美國矽谷的事例所發展出來的,彌足珍貴。

  願景是動力來源和指南針

  首先,創新不會發生於一個真空狀態,它深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包括有如國際環境和潮流所帶來的機會與競爭,所處國家與社會層次的基礎建設與文化價值,加上政府政策與法制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與群聚等等,創新要從這些環境或條件中獲得營養與支持。在這層面上,作者特別強調國家願景的根本重要性;有了某種足以激勵人心的願景,才能賦予所有參與者以努力奮發的熱情,並導引策略和政策發展的方向。

  其次,所謂創新機制,就是由產、政、學、研四類機構所形成的一種機制,它們各自扮演某種特定的角色,互相搭配及協調以支持創新活動。但是在本書中,作者特別將討論的焦點放在屬於「研」這一部分機制上。譬如以大學而言,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在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然而這種上中游性質的研究往往和企業所致力的產品與服務開發間,存在有某種鴻溝,因而有賴像工業研究院所扮演的「橋梁角色」予以連接。

  這種創新機制的提出,具有重大而積極的政策和策略上涵義。有了這一架構,不同性質的機構才不會以為自己要包辦整個創新程序──由基本研究到產業化,或由原料到產品再到經營模式開發──而是根據本身之能力與專長,設定本身之定位和其他性質機構互相配合。

  譬如以作者最為熟悉的研究院為例,書中說:「它的能力再強,如果不尊重這個定位,企圖向兩端發展,便會走入它所不擅長的領域,而被邊緣化;或者促使兩端反向整合,就把它壓縮以至消失了」。同樣地,大學也應該有自己的創新定位,不宜撈過界,更不可追求急功近利,侵入企業或研究院的角色領域。例如目前許多大學孜孜一意地,只是在追求排名先後或發表論文篇數多寡,就是令人憂心的一種現象。

  不可或缺的創業家和創業精神

  真正說來,本書和一般純粹自經濟或科技觀點探討創新之最大不同,在於特別強調創業家團隊與文化價值之重要,這一部分的討論幾乎占了全書一半篇幅。有關創業家的關鍵角色,誠如書中所言:「無論任何方式的創新都需要創業家去實踐執行,才能實現」,也就是要靠創業家所堅持的理想、熱誠和毅力,才能排除困難向前推進。書中並舉出美國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交所出現的創業家,如愛迪生、萊特兄弟和福特,二十世紀中的惠萊(Hewlett)和派卡(Packard)以及在二十世紀與本世紀之交的Steve Jobs(Apple)、Bill Gates(Microsoft)、Jeff Bezos(亞馬遜)與Mark Zuckerberg(Facebook)這些人物。令人驚奇的是,他指出,這些創業家都不是出身於某科學院或工程學院院士,然而他們所表現的洞察力、冒險力、行動力與毅力,賦予創新不可或缺的動力。

  非常幸運地,在台灣,我們也產生了類似的創業家,書中以專篇描述了十多位這樣人物,分別說明了他們如何在創新事業上所發揮的開創和帶頭作用。談創新,如果沒有這些創業家以及他們所帶領的團隊,我們難以想像台灣過去所創造的經濟奇蹟是如何發生的。仔細讀來,本書以這些創業家的成功故事做為本書主體,並非只是教人如何致富之道,而是從這些成功案例背後發掘所蘊藏的文化價值:這些文化價值一方面代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底蘊,另一方面,作者更大聲呼籲,我們應如何加以發揚光大以支持地球未來持續性的發展。

  讀罷全書,對於本書作者垂宙兄之博學深思與民胞物與的胸懷,不得不表示衷心的感佩。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812027
  • 叢書系列:經營管理
  • 規格:平裝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破關人生,I'm in!職場「破」力養成指南,電子書/有聲書/影音課程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